我们

我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时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是一本情诗集,但同时也是一本讨论语言与诗的结构性关联的诗集。 《我们》,设定两个探索主题:一是古典声韵的再发现与再想像;二是诗与歌(或流行音乐)于文本中互涉媒合的多重组合临床试验。 借由对古典诗词(特别是词)的阅读与研究,让诗语言除了在意象准确度的要求外,还能兼具其声韵的独特营造,进而寻找到属于自己语言呈现的个人标示;而后者则锁定当代流行歌曲作为倚仿对象,进行类似流行歌曲书写格式与节奏的诗词创作。 本书特色 ★古典声韵的再发现与再想像 ☆诗与歌互涉媒合的多重组合临床试验 ★本书荣获国艺会创作补助 名人推荐 台北教育大学教授 向阳 联合文学总编辑 李进文 逢甲大学教授 严忠政 台湾风土杂志总编辑 颜艾琳 香港城市大学教授 吴耀宗 诗人、画家、金曲奖女歌手 罗思容 虎尾科技大学教授 王厚森 这是一本情诗集,但同时也是一本讨论语言与诗的结构性关联的诗集。她以对语言精密度的敏感要求,尝试建立现代诗的新可能、新空间。「倚声诗」是这本诗集中最具特色的作品。她尝试将古典「词」的形式翻新,制作类似「词牌」的新诗,并且运用了谐拟或后设的互铨来制题,同时也为短诗的双重乃至多重指涉提供了更开放的解读空间。──台北教育大学教授 向阳 《我们》想像力鲜活、意象灵动耐读,笔端蕴含深浅情意,流转自在。她在这本诗集中勇于挑战,去思考、去实验诗的种种可能。她将声籁、音韵、歌词融汇,企图呈示现代与古典「词」的交互作用。──联合文学总编辑 李进文 《我们》握笔梳理自己,将唏嘘剪成宋词,将废墟变成地景;诗经一女子,也要有倾城的文笔。──逢甲大学教授 严忠政 她写出了身为女性的付出与受伤,也让我们一窥她的力量与才华。她透过诗和一个名词,建构了我们的情诗观。──台湾风土杂志总编辑 颜艾琳 《我们》字词意象的轻盈搬动和声韵的温柔咀嚼,让台湾的生命与大自然重新相遇。──香港城市大学教授 吴耀宗 时晴是诗人、是诗;也是万物、是光。──诗人、画家、金曲奖女歌手 罗思容 此诗集密切经营的另一个主调,是对台湾这块土地的描摩以及保护运动的纪录。做为一名从彰化出发的诗人,时晴的作品有其具本土性与批判性的一面。──虎尾科技大学教授 王厚森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姚时晴


  现为「小草艺术学院」编辑,以及《创世纪诗杂志》编辑。获选2000年《创世纪诗刊》新生代诗人,与2007年「台北诗歌节」新生代诗人。诗作收录于2007年《台北诗歌节诗选》,2012年《散文诗人作品选》,2013年《台湾诗选》,2014年《创世纪60年诗选》,2015年《散文诗人作品选》和《水墨无为画本》(精选现代诗人名句104帖),与2016年《风过松涛与麦浪》(台港爱情诗精粹选)等。

  着有《晒干爱情的味道》(2000);《复写城墙》(2007);《阅读时差》(集结,2007);《我们》(2016)。希望每一本诗集都是对前一本诗集的背叛,因此这四本诗集分别以不同笔法和语言形式创作,期待每一本诗集都是另一个新生。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自序

  I.关于语言的建筑想像


  ▽诗的有机概念

  有机概念被视为法兰克•洛伊•莱特(Frank Lloyd Wright)整个创作过程的核心价值。建材、工法、结构佈局等的建构原则,在建筑里不断形构成一个完整协和的整体。有机建筑的概念不只是建筑与自然环境彼此间的协调融合关系,同时也是将建筑本身视作如同一个有机体:整座建筑的构筑依循一个中心的意境,关注建筑里的每一个细节,让每一个细节,彼此唿应烘衬相互唿吸荣生,反映出自然界中生息相容的环境纲目。

  如果语言是建材,笔法便如同建筑工法,而形式与结构便是整座建筑的蓝图。我们如何在每一首诗的细节里依循诗的中心意境,创作出一首能够包容语言各个环节,让每个字生息相闻彼此唿应烘衬,并协调融合成浑然天成的有机体,便是自己在书写「诗」此一文类必须终身追寻与反覆思索探究的目标。

  ▽关于语言的建筑想像

  约瑟夫•法兰克(Joseph Frank)提及:「意象不是图像的再现,而是将不同观念、感情统一成为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在某一瞬间以空间的形态出现。」

  语言是栋建筑,由意象、声韵和语意构成,每个字各有自己的门户和历史,坚硬与柔软。而我所能做的,便是以这些横、竖、点、捺的建材,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语言空间,让诗的回廊产生温暖奇幻的光影变化,让语言空间介入相容或对应的质变。所有说过的话将在其间如歌回响。因此最美的建筑永远不仅是建筑物本身,最美的诗也不只是诗本身。

  ▽诗的华丽建案

  随着时代的推进,乃至新科技媒材的问世,新词汇与新呈现方式的产生就如同新建材与新建筑工法的发明。因应不同的语言变化,自然会产生不同的创作形式与技法。一首诗的诞生就像一个语言空间的完成,语言在诗里扮演的角色便等同于建材,语法与笔法的运用便是构筑这座诗建筑物的建筑工法。语言(建材)、笔法(建筑工法)与形式结构(建筑蓝图)便成了构筑一首诗的三个最基本面向。

  依照这样的语言建筑想像来观察我们目前所见到的一些语言呈现。长句式的运用亦可看作是不同语言世代(或不同性格的创作者)对展现不同语言能量的企图,他们意图在语言的版图内构筑一个更庞大复杂的语言形态,以回应整个更多元与资讯庞杂的时代氛围。这样的语言空间宛如一座座庞大高耸的华美宅第,但未必每一栋都是令人倾心的大器建筑或拥有高度视野的水岸豪宅。有时过度繁复的句式与过度杂沓的意象堆叠,反而像一栋过度缀饰的建筑空间,让人感到凌乱而失去焦点。

  ▽诗的简约美学

  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尝试建立一种新的建筑形式。他以一种极为简约的建筑架构与连续流畅的开放空间取代繁复的建筑语汇,重新界定与影响了现代建筑的形态。在建筑设计的创作过程中,他以「少即是多」(Less is more.)作为设计准则;而其另一句关于建筑设计的名言则是「神就在细节里」(God is in the details.)。

  倘若能屏除诗的书写过程中,杂沓的意象繁衍与过度缀饰的句式结构,我们是否能在更简约更节制的诗句中衍生出更繁复与开放性的想像与解读。但简约与有意识地节制并不代表单调与平乏,其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在诗的建筑里,找到磐固语言各个面向(意象、声韵、语意)的工法,让诗所营造的语言空间具有既独特又「精密协和」的细节与层次。是的,即便是涉及减法建筑美学的书写模式,都必须在细节做到更细致的语言处理,否则所谓极简书写亦将落入索然无味。

  ▽词的老屋再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关于词的「境界」之说,认为「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此一观点其实与法兰克•洛伊•莱特(Frank Lloyd Wright)的「有机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处。而《人间词话》内诸多关于「境」(造境,写境,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等)的探讨,亦或许可视为如同对「语言空间营造」的各种面向之讨论。当然,这里所说的「语言空间」指的绝对不单是语境内意象呈现出的空间/画面感,还包含融合了情感、思考,与絃外之乐音等溢出的语言细节,乃至也蕴含了对于时间的概括。

  在清•舒梦兰编註的《白香词谱》内,附录陈祖耀校正的《晚翠轩词韵》,对我而言,这是非常有趣的语言韵典查阅和想像。对于古典声韵的再发现和再变造,我想,就像是将古典元素或传统建材再次镶嵌入现代建筑里一样,也或许可以视为某种老建筑物再活化所产生的,拥有更丰富历史韵味与时间层次的,既雅致又当代的书写模式。

  ▽语言构筑的城市(语言质地)

  想像笔落在一张白纸,构筑一座城市或地景。我们需要一点刚强的字,让诗跨过语言的大桥。湍流的溪水将在黑暗中穿越钢筋水泥的字,前进至下一座城市。城市的人行道架起街灯,让每个鸟巢皆可驱光孵化一只麻雀在其间跳跃。因此我们需要一些温润的字灌溉城市里的树。让充满湿气的字累积云量,造雨/语,滂沱,热带雨/语林般温室每一朵窗台上的植物。远处也有带着肉质的,肥厚且干涩的字,在另一座窗台盛开五彩缤纷海市蜃楼的幻影。每株仙人掌的掌心都有骆驼与商队驼袱珠宝、琥珀或绸缎,行经。我们还需要些许柔软的字,让孩童肆无忌惮奔驰、跳跃、翻滚或抛掷飞盘与野放风筝,让发梢沾满草地的露珠,让红葡萄藤佈满倾圮斑驳的山墙。如果每个声音在每个音节里爆破,我们需要赤焰的字引燃信火。在城市的夜空流星四窜建造一座空中游乐场。让海盗船、碰碰车、旋转木马搭载我们,前往记忆的城市与错过的我们再次相遇。

  ▽诗人的国度

  阿多尼斯(Adonis)说:「我真正的祖国就是语言」。为此,我试图以语言砌筑一栋废墟,一户家园,一座城市,一个国度。

  II.情诗书写

  ▽情诗微分

  总在某些时刻,内心突然变得柔软又坚硬。想起这些字曾经抵达的地方。情诗真是奇怪的东西。不管你是否还爱这个人,或这个人是否还爱你?它就像个刺青刺在时间的左手臂,难以抹灭或除去。
诗往往走得比时间更远,甚至比爱情本身更远。世上还有什么,比存在于一首情诗里的爱情更不易改变?

  ▽情诗疗癒

  「质地」是罗兰•巴特说的那种语言的肉体衬里,长在文字尖端喜撩拨善抚摸的手指(张小虹)。自此,所有的情诗书写便成为一种抚触,一种撩拨,是大腿内侧的磨蹭也是内心深处的叹息。这些文字长满触须,在内心飘浮、吸附心壁,偶而搔痒你的视觉神经,但也沾附无数想像的阴影。我们的情感在这些蓬松的文字里被包覆,感到安全、温暖、被抚慰,所有文字长出羽绒般的小翅,而你是被语言保护的完好如初的授精卵,借以重新细胞分裂、诞生,成为另一个没有叹息的人。

  ▽情诗为谁而写?

  所有诗创作中,情诗最是伤人,也是最动人的书写题材。

  第一次以情诗的方式书写,是因为不想让对方轻易看透自己的情感。迂回的格式与朦胧难解的内文,可以缓冲自己的羞赧和不安。

  我第一首情诗书写的对象是狄瑾荪(Emily Dickinson),诗中除了「紫色小花」一词引自Emily的诗句外,其余全是个人爱恋情绪的婉转写照。之后,随着情感的推进、滞留、转变,诗的内容与情绪也跟着起伏升降。不管内容如刀刃割伤肌肤或如冬阳晒在背部隐约的温度。对我而言,都是真切且深刻的情感反应。像深陷的指痕掐捏在青春的臂膀,易痛也容易淤伤。

  现在再写情诗,反倒不再有固定的倾诉对象,可能是因週遭友人的经历为别人代为抒发,或仅是一个道听涂说的故事。真要再为自己提笔写情诗,似乎总少了掐捏指痕的真切疼痛。

  今日阳光灿烂,原本应该是个适合写篇肉麻兮兮的情诗的好天气,我却只想到该将棉被拿出来晒。摸着暖烘烘的棉被,阳光的热度传至我的掌心,在我的手掌写了发烫的字句。

  ▽情诗心电图

  情诗=诗人心室扩张收缩后,留下的―锯齿状心电纪录。

  ▽情诗的祕密

  「没错,我是个怪人:我的心是一本日记,其中有几页黏在一起,但日记本身人人皆可阅览。有关我行为的多数原因都写在黏住的那几页。也许有人会想,纸那么薄,里面的字迹会透出来,但大家都知道,透过纸背读到的文字是颠倒的」。一八三三年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在给他的朋友丹麦女作家亨丽叶.杭克(Henriette Hanck)的信中如此写道。

  与卡夫卡(Franz Kafka)和狄瑾荪(Emily Dickinson)相似,安徒生也曾在遗嘱中交代将他年少时为恋人所写的信不经阅读即加以焚毁;但不同的是,柯林(Jonas Collin)并没有像布洛德(Max Brod)一样违背卡夫卡的遗言,而是完全依照安徒生的遗言,没有阅读将其焚毁。无论是狄瑾荪、卡夫卡或安徒生,显然身为读者的我们现在所热切阅读的,许多是他们急欲焚毁或不愿面对的过往与祕密。

  ▽爱情的结局

  不喜欢悲剧,却习惯在夜里重复聆听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很多人不知道其实安徒生也写诗。所以,他的故事总充满诗意。这是一首未竟之诗,暗喻着我与爱的关系。美人鱼的故事也可以出现欢乐的结局,只要―我们能错过安徒生
 

图书试读

后记──每个诗人心中,都有一首未竟之诗。

诗集《我们》创作计画于二○一三年原先提报给国艺会的企划书内,设定两个探索主题。一是古典声韵的再发现与再想像;二是诗与歌(或流行音乐)于文本中互涉媒合的多重组合临床试验。希望借由对古典诗词(特别是词)的阅读与研究,让诗语言除了在意象准确度的要求外,还能兼具其声韵的独特营造,进而寻找到属于自己语言呈现的个人标示;而后者则锁定当代流行歌曲作为倚仿对象,进行类似流行歌曲书写格式与节奏的诗词创作。另外,我在辑三「(我们)」中,因借由阅读古典文学「词」此一文类而启发想像,参考词牌样貌书写创意延伸的诗词形式(我私下称为「倚声诗」)。「倚声诗」也可算是对「词」的模拟书写,变革创作,以及逆袭反叛的可能性。当然,更是对古典诗词的致敬。

词牌的种类繁多(《词律》共收六百六十调,一千一百八十余体。《词谱》则列八百二十六调,两千三百零六体),但常用的词牌中最短的〈十六字令〉共十六字,最长的〈莺啼序〉两百四十字。从小令到慢词,从单调、双调、三叠到四叠。其语言格律的要求,包括字数、字句、平仄、押韵、对仗等语言和语音上的「精密细节」,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古典诗词中对每一个用字遣词的细腻与谨慎。对我而言,这便是对语言最诚挚的尊重和「借用」。

当然,语言经过无数时代的淘洗、化约、变革和扩展,古典格律中的语言典范许多时候其实并无法完全套用在当代的华语诗语言创作中。但其中许多关于对语言和语音精密计算的概念则永远通行不变。在阅读这些古典诗词的过程中,每每让我不禁赞叹其精准且细致的语言表现。

这是一趟有趣的语言朝圣之旅,也是追寻语言美学的不归路。所有语言行旅中所见、所闻、所思,都将会是让我继续探索语言内里的动力。因为探索而深感的不足,因为对语言无法歇止的爱情,也因为远方鼓声隐隐的招唤,所以得继续迈开脚步,继续往下一座城市前进。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