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日文赏析150週年的奇幻文学经典名着《爱丽丝梦游奇境》
完全解析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
一探故事蕴含的趣味谜题!
跟着日文朗读情境MP3,
一起掉入神祕的兔子洞吧!
在某个盛夏的河畔,强烈的午后阳光照得河面金黄闪烁的日子里,爱丽丝的奇幻世界开始在卡洛尔的脑海展开……堪称奇幻文学始祖的英国儿童文学经典《爱丽丝梦游奇境》,透过本书日本译者活泼生动的笔调,完全能感受到爱丽丝的可爱语气;且又不失原文的趣味性、韵律感,读来彷彿落入了日本版的兔子洞!借由本书的中日对照版本、完全导读这两个部分,和爱丽丝一同来趟不可思议的冒险吧!
──中日对照版本,看看故事中的经典名言如何用日文表现,重新咀嚼个中滋味。 「自分が何者なのか、説明できないんです。だって、わたしは自分じゃないから」
「我无法解释自己到底是谁。因为我已经不是自己了。」
面对毛虫的质问,在这之前喝了药水变小、吃了蛋糕脖子变长……
历经一次又一次变化的爱丽丝,已不晓得该如何说明自己是谁。
现实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有变化,不论是出于本意或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我们都已不是原本的自己,但可曾像爱丽丝那样勇于踏出第一步尝试变化呢?
「教えてほしいことがあるの。ここからどの道を行けばいい?」
「それはおまえがどこに行きたいかによる」とチェシャ猫。
「别にどこでも……」とアリスは言いました。
「それなら、どの道を行こうと构わない」とチェシャ猫は言いました。
「我想请教你一些事。接下来我应该往哪里走呢?」
「那得看妳想去哪。」柴郡猫说。
「也不一定要去哪……」爱丽丝说。
「那妳走往哪条路都无所谓。」柴郡猫回答。
对于茫然的爱丽丝,柴郡猫给了她最精辟的建议。
在踌躇不决时,别多想、依照自己的心去行动,
或许是最容易的方法。
体会到忽隐忽现的柴郡猫,言辞中蕴含的哲理,
我们是否也像爱丽丝一样,渴望身边能出现个可以沟通的「人」呢?
──《爱丽丝梦游奇境》完全导读 ◆路易斯.卡洛尔这名鬼才! 生于牧师家庭的卡洛尔,儿时与10名兄弟姐妹一起生活,成天想着该如何逗乐他们,也因此培养了自己独特的创作力,化想像为具体,甚至曾和村里的工匠、兄弟一同建造了一座人偶戏台和演戏用的剧场。对数学也充满兴趣的卡洛尔,后来成为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的数学讲师,开始繁忙的学术生活。无意间接触到摄影的他,开始以少女为摄影题材,渐渐为人所知,也深受孩子们的欢迎。在他众多的摄影作品里,那位名叫「爱丽丝」的小女孩,当然也曾现身其中……
◆爱丽丝原型的少女是谁? 因一次摄影的需求,卡洛尔拜访基督堂学院院长亨利.李道尔,因而与他的三名女儿结识。和卡洛尔初次相遇时,李道尔的次女爱丽丝4岁。从小因为家庭背景,常和大人交谈的李道尔三姐妹,和卡洛尔马上成为忘年之交,喜欢听他说故事、期待每一次的出游。长大后的爱丽丝曾和王子相恋,但后来是和运动员结婚,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诞生于金色午后的《爱丽丝梦游奇境》? 「在这金色午后,我们徜徉在粼粼河面。细小的手臂笨拙地划着双桨,小小双手装懂地引导我们的漂流……」
1862年7月4日的午后,路易斯.卡洛尔与李道尔三姐妹,以及同事罗宾森.德克沃斯一行五人,在爱西斯河划船、野餐。卡洛尔在这天为那三名小女孩即兴创作了故事,后来又应爱丽丝要求,将这故事写成《爱丽丝地底之旅》送给她,这也就是后来《爱丽丝梦游奇境》的前身。
◆故事中的「渡渡鸟」即为卡洛尔的化身? 路易斯.卡洛尔长久以来苦于口吃,只有在小孩面前才能顺畅地说话;一遇到大人(少年也一样),口吃就会变得特别严重。在自我介绍时常常说成「我是道、道、道德森」的卡洛尔,在书中也影射自己,创造了渡渡鸟这个角色。另外,故事中的其他角色:白兔、公爵夫人、柴郡猫、帽匠、三月兔、睡鼠、红心皇后、狮鹫、假海龟等,也多被认为是以现实人物为原型所创作的。甚至连李道尔三姐妹也被巧妙安排在睡鼠所说的故事中!
◆数学家卡洛尔埋藏书中的多样谜题与讽刺诗歌! 不能忘了卡洛尔在成为作家前是位优秀的数学家。他构思许多数学家才会联想到的暗号或文字游戏,以及难解的谜题。这些对一般人来说或许难以解读,为此卡洛尔尝试用容易理解的方式书写安排于书中。另外,在当时维多利亚王朝所流行的诗歌、童谣也被卡洛尔改编,因而掳获了当时英国孩子们的心。
本书特色 ・中日对照双语版本,每个段落前附数字标,方便读者循段对照,日文附假名方便读者阅读。
・完全解析作者生平、创作背景,故事中所埋藏的巧思。
・穿插由29名新锐日本设计师所构思的故事场景图,呈现奇幻丰富的爱丽丝世界。
・附日文朗读情境MP3。
・收录英文原文。
《万象之境:一部跨越时空的文明交响》 引言:打开通往未知世界的门扉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习惯于快速地接收和处理碎片化的知识,却常常忽略了那些需要沉浸式体验才能真正领悟的宏大叙事。《万象之境:一部跨越时空的文明交响》,正是一部旨在对抗这种“浅阅读”倾向的重量级著作。它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文学作品的细枝末节,而是以一种宏观的、哲学的视角,审视人类文明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出的精神面貌、艺术成就与社会变迁。本书试图搭建一座桥梁,连接古代的智慧与现代的困惑,让读者得以在浩瀚的人类历史长河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点。 第一部:文明的黎明——神话、史诗与原始秩序 本书的第一部分深入探讨了人类文明的起源阶段。我们不再将神话视为单纯的虚构故事,而是将其视为早期人类对宇宙、自然和自身存在的最初的、充满敬畏的哲学尝试。 章节聚焦: 口述传统的记忆宫殿: 分析了古埃及的《亡灵书》、美索不达米亚的《吉尔伽美什史诗》等早期文本,探讨其如何构建早期社会的伦理规范和对永恒的渴望。重点剖析了“英雄之旅”叙事模型在不同文化中的原型共性。 律法与秩序的诞生: 考察了《汉谟拉比法典》等早期法律体系,探讨在文字尚未普及的时代,文本如何成为社会契约的载体,以及这些契约如何塑造了最早期的国家形态。 东方轴心时代的思想萌芽: 细致梳理了印度吠陀时代的哲学思辨,以及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核心思想。我们着重对比了儒家对“人伦”的构建与道家对“自然”的回归,展示了早期东方智慧中内在的张力与互补。 第二部:古典的回响——理性、美学与帝国的兴衰 进入古典时代,人类的思考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理性开始挑战神启,美学成为衡量价值的标尺,而庞大的帝国则提供了检验这些思想的广阔试验场。 章节聚焦: 希腊精神的几何学: 深入剖析了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与亚里士多德的“经验归纳”如何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双重基石。讨论了戏剧艺术(如索福克勒斯的作品)在公民社会中扮演的“道德净化”(Catharsis)功能。 罗马的工程与治理之道: 探讨了罗马法(Jus Romanum)的结构性意义,它如何超越了单一的文化边界,成为普世性的治理蓝图。同时,分析了维吉尔的史诗如何服务于帝国意识形态的构建。 丝绸之路上的知识交汇: 聚焦于轴心时代后,东西方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实际互动。例如,犍陀罗艺术如何融合了希腊雕塑技术与佛教教义,形成一种全新的视觉语言。 第三部:中世纪的沉思——信仰、隐逸与知识的保存 中世纪常被误解为“黑暗时代”,但本书将展现其作为知识转型期的关键地位。信仰成为组织社会和保存古典遗产的核心力量。 章节聚焦: 修道院的灯火: 详述了欧洲修道院在抄写、翻译和维护古籍方面不可磨灭的贡献。探讨了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如何试图调和神学信仰与世俗理性(如亚里士多德的逻辑)。 伊斯兰黄金时代的辉煌: 详细介绍了巴格达“智慧宫”的运作模式,以及阿拉伯学者在代数、医学和光学领域取得的突破。着重分析了他们如何系统性地保存并推进了希腊和波斯的天文、医药知识。 宋代士大夫的内省: 考察了宋代理学的兴起,特别是朱熹构建的“格物致知”体系,这标志着东方知识分子对自身精神境界的极致追求。 第四部:现代的觉醒——启蒙、革命与主体性的确立 文艺复兴的火种点燃了对人自身潜能的重新发现,随后的启蒙运动则彻底改变了人类看待权力、真理和自由的方式。 章节聚焦: 印刷术对权力的解构: 探讨了古腾堡印刷术如何加速了知识的民主化,削弱了教会和贵族的知识垄断,并直接催生了宗教改革的思潮。 “我思故我在”的冲击波: 分析笛卡尔的怀疑论如何将哲学的中心从外部世界转移到内在的主体意识,为现代科学和个人主义奠定了基础。 法国大革命的文本政治: 考察了《人权宣言》等政治文本如何将抽象的哲学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社会纲领,以及这些纲领在随后的浪漫主义运动中引发的反思与修正。 第五部:万象的交织——全球化语境下的当代困境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视野投向近代以来,特别是二战后的世界。技术进步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前述所有文明阶段的遗产。 章节聚焦: 科学实证主义的边界: 讨论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对牛顿式确定性世界的颠覆,以及哲学如何应对这种不确定性。 大众传播与“拟态环境”: 分析了20世纪媒介技术(广播、电视、电影)对社会共识的塑造作用,探讨了符号学和后结构主义对意义流动的解读。 文明的对话与未来: 总结了在核时代和信息时代背景下,人类面对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共同威胁时,如何从古老的智慧中汲取可持续发展的灵感。本书倡导一种“跨文化比较”的思维模式,以实现真正的全球理解。 结语:阅读即是重建 《万象之境》的阅读过程,是一次深入的自我考古。它不是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提问的框架。通过对这些跨越千年的伟大思想与艺术表达的系统梳理,读者将获得一套更为精密的工具,用以解析当下世界的复杂性,并最终在对人类文明整体脉络的把握中,重建自身的精神家园。这是一本献给所有对“人类境况”抱有深刻好奇心的探索者的邀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