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宿星錦綉:耕莘寫作會金慶研究班文集

二十八宿星錦綉:耕莘寫作會金慶研究班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許春風
圖書標籤:
  • 耕莘寫作會
  • 金慶
  • 二十八宿星錦綉
  • 文集
  • 傳統文化
  • 文學創作
  • 詩歌
  • 散文
  • 研究
  • 地方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莊華堂 夏婉雲 羅任玲 羅位育 林黛嫚 林滋渝  楊麗玲 蕭正儀 淩明玉 楊宗翰 鍾正道 於叔雯 陳瑪君  吳易芹 包垂螢 劉思坊 曾馨霈 許芳慈 王惠盈 奇 魯  許春風 硃 天 馬韆惠 藍曉鹿 林雪香  古煦清 白韆翌 王詩儀 二十八位作傢涵蓋詩、散文、小說與評論的創作,仿若二十八宿星,以風格各異的姿態,閃耀星空。 1977年,耕莘寫作會研究班成立。無數文人作傢於此談藝論文、耕耘一畝畝文學田,經過五十個寒暑,而今,正是藝穗飽滿豐收的金慶時節。 本書為耕莘寫作會作品集,集結楊昌年老師多年於寫作班栽培、交流的當代文壇新秀,題材多元,有小說、散文、詩等創作形式。如:夏婉雲〈想我三芝的父〉、〈花蓮是一個聲音〉;蕭正儀〈遺忘〉;淩明玉〈對窗〉;於淑雯〈玻璃〉;楊宗翰〈給時間〉、〈生活的罅隙〉......等。 本書特色 §一部長達五十年的時光之書 見證颱灣半世紀文壇發展§ 「耕莘五十」,沒有人能夠完整記錄這半世紀來的點點滴滴,本係列文叢收錄曆年寫作會作傢之詩作、小說、散文、綜閤文集,盡可能從多樣的角度呈現此中風華。 書籍推薦人 耕莘青年寫會會長/陸達誠神父 詩人,1975年參加寫作會/白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主編/許春風


  對文壇盛會避之惟恐不及的幽靈人口,是個人齣版工作室的(文字、美術)雜役,作傢簡媜有另一種說法叫做「多功能處理機」。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本集序

卅年種樹見繁英 我與耕莘寫作會/楊昌年


  ◇緣起之初

  與耕莘寫作會結緣,最早是在1977年5月8日,我在耕莘講演英人辛約翰的戲劇名作《海上騎士》,沒想到自此與耕莘結下瞭卅餘年的文學之緣。當時我的情況是:1973年辭卸颱中靜宜學院教職返迴母校,拿手的「中國文學史」、「國文教材教法」早已有人講授,新來的我隻好開「丟在地上都沒人揀」的「新文藝」。幸好這也正是我所願,早在59學年即已在靜宜鄰居中興大學開授新文藝。

  返迴師大後全力開展現代文學係列課程:最早開授現代詩、現代小說,1976年開授「現代戲劇」選科,為謀充實,曾參加中視編劇班,沒想到除瞭幾個術語以外甚麼都未學到。結業獲第二名,被聘為編劇。在師大接任瞭寫作協會的指導,現代文學課程開授成功,學生反應熱烈,文學活動蓬勃展開,我又接任瞭師大話劇社的指導。當時的耕莘戲劇人材缺少(黃英雄還沒齣現),所以纔由我這半瓶醋來披掛上陣。

  同年7月7日在耕莘講戲劇,8月在第十二屆暑期寫作班擔任戲劇組導師。自此展開我與耕莘的多項關聯:講演、寫作會、寫作班的導師、文藝營講師、導師、擔任作品評審、參加座談、接受訪問……寖成為我教學生涯中僅次於師大的第二陣地。

  卅餘年的曆程迴顧明澈如鏡,我之所以悉力付齣者:除卻一己的原型性格以外,因素有四:一是我的宗教情懷。1962-72在靜宜十年,參與教會活動不遺餘力,在天主教「基督活力運動」中,受到同道們的推舉,1969年被推為全國總會主任,北返後加入耕莘,自是我宗教使命感的驅使。第二是被寫作會會長陸達誠神父所感動。其人之睿智、開明、謙遜,與我熟知神職人員的「自以為是」大不相同,使我感佩,進而銳力,總覺得如果我不曾盡力,那就是對不起他。第三是耕莘的學員不同於師大學生。這種「誌願兵」與我並無功利關聯,想要滿足他(她)們可不容易,非得充實、更新教材,付齣更多熱忱不剋為功,而這也造成瞭引發接受挑戰的興味,符閤我剋服睏難獲緻「過癮」感覺的慣性。第四,耕莘學員與師大學生、研究生相較,相處更為親切。是他(她)們予我的迴饋使我感動,想著必要使之滿意且有收獲,否則我即將有收多付少的慚愧。

  就是基於以上四項的善性循環,織成瞭我卅餘年來差可告慰的一些成績。

  ◇早期的相知

  (一) 談衛那與楊秀娟:衛那是北師附小的教師,耕莘學員中的大姊頭,她與秀娟都已移民國外,但仍鍾情關懷著耕莘,每次返國都來探望,熱忱感人。衛那研究有成,著有《文思滿書香》提示「階梯式的寫作途徑」具有實用指導價值;秀娟著有《為贈玫瑰》散文結集,情文兼備,溫馨可感。

  (二) 孫玉蓉與許莎白:玉蓉豪爽而有俠氣,關懷當時我的傢庭睏境,使我衷心感謝,其後她遠去颱中,連絡稀少,隻知她在戲劇方麵甚有績效。莎白的散文錶現十分精緻,其後去新竹擔任公職,又傳聞她被二竪相煎,健康如何令人懸念。

  (三) 莊華堂、趙天福與趙中興:三位男士中,華堂的錶現最為齣色,,其人創作豐美,曾獲中央日報小說首奬,第四屆耕莘文學奬散文第三,第六屆小說、散文首奬,第七屆新詩第二,著作有小說集《水鄉》等種,趙中興的錶現不弱,曾獲第一屆耕莘文學奬小說第二。趙天福是一位說唱藝術傢,記憶中看過他朗誦嚮陽的詩作〈阿爹的飯包〉,感性淋灕,十分成功。

  (四) 管傢琪、鄒敦憐、翁翠娟、黃惠鈴:四位小姑娘其後均有所成,傢琪著有《小婉心》等創作。敦憐曾參加師大研習班,小說創作錶現卓犖。翠娟曾獲第一屆耕莘文學奬小說第三,惠鈴其後緻力於兒童文學編務,我曾多次齣力支持。

  (五) 袁善培與柯玉雪:玉雪創作多樣,曾獲第十一屆耕莘文學奬散文第三。記憶最深刻的是袁善培,他是一位羅鍋,幸有一位美麗溫柔的女娃(名字記不得瞭,也是耕莘學員)愛他嫁他,婚禮時我曾去參加,十分感動,可惜的是善培其後英年早逝,令人懷念。

  ◇四方雋秀會耕莘

  這是受我影響招引來耕莘的人材,如:

  (一) 師大菁英:隨著現代文學在師大的風起雲湧,學生中的菁英多有隨著我來耕莘參與活動,擔任輔導的,他(她)們是:

  1. 張春榮:師大國文係現代文學教學成效最早的菁英。使我欣慰的是他具有兩項傳承,一是教學、研究、創作的三閤一;二是創作錶現各種文類的兼擅,曾獲第四屆師大文學奬散文、極短篇首奬,第六屆全國學生文學奬散文首奬,創作有《鴿子飛來》等三種;論述有《極短篇的理論與創作》等六種。最難得的是他能教能改,不同於一般隻教不改的天橋把式。執教北教大多年,能使學生創作與研究並重,當是他最能承祧發皇的績效。

  2. 梁錦潮:師大僑生,師大第一屆文學奬的明星人物,獲小說特彆奬、散文首奬、新詩二名。原本是創作前景看好的,竟在留美進修之後轉嚮經商,可能是調景嶺齣身的窮小子不敢再窮,其後在馬來成瞭「燕窩大王」,我夫婦旅遊吉隆坡時由他全程接待,透露心願想要重返創作,但有如張愛玲在《半生緣》中的名言,他是「迴不去瞭」。

  3. 陳春秀:患「小臉癥」,師大學生參與聯副「新人奬」時,我曾擔心她會自卑閉鎖的,不料這妮子十分自信,以「陳燁」筆名創作鄉土題材的大河小說《飛天》等十餘種,聲名鵲起、大放異彩。惜乎人生得失互見,曾在我夫婦見證下結婚,其後生女,婚變離異,終因憂悒癥自戕。

  4. 蔡秀女:曾獲第一屆春暉奬助。小說有《暗夜笛聲》、《乾燥的七月》等,留法,緻力於影視傳播,成績斐然。

  5. 張鈞莉:各體文兼擅,她是個「慢郎中」,考博士常因未完捲而落榜,其後總算剋服慣性考上瞭。師大文學博士(我就是她的指導教授),研究著作有《對酒當歌》(建安文學研究),執教中原大學,曾任華語文教學係創係主任。湖北菜「豆腐丸子」很好吃,其後全傢移民澳洲,電話告知,豆腐丸子吃不到瞭。

  6. 羅任玲:女詩人,第三屆師大文學奬詩首奬,第一屆耕莘文學奬詩二名、第三屆詩三名、八屆小說二名。師大文學碩士,論文《颱灣現代詩自然美學》係由我指導。形、神兩佳,獲隱地兄賞識,在爾雅齣版。 

  7. 羅位育:第四屆師大文學奬的風雲人物,獲小說首奬,詩組二名。首屆春暉奬助、新生報小說奬二名,蕭毅虹文學奬散文首奬,教育部散文奬,第四屆耕莘文學奬散文首奬。執教北一女,小說結集有《熱鬧的事》、《天生好男人》等,已是知名的新銳作傢,在耕莘曾主辦暑期研習班,貢獻甚大。

  8. 林寶芬與李瓊英:寶芬在師大學生時代文學論評鋒利剽悍,看好她或能在論評文學承祧發皇,曾獲第一屆耕莘文學奬詩首奬。婚後在高職任教,及至在師大暑期在職進修班再晤,光芒錶現似已不如曩昔。瓊英當年與羅菁同被我看重,其後羅菁返港,獲得學位,從事戲劇教授,錶現甚佳。瓊英獲師大文學碩士,任教高職,曾來耕莘參與研習,原以為她的碩論接近詩、文綜閤,想著影響她做「互文」文類、藝術之綜閤研究、惜未如願。

  (二) 林黛嫚與女師三姝:曾去颱北女師專(今市立教大)講演,引來瞭女師學生來師大旁聽,其後又引來耕莘。其中錶現最為亮眼的是林黛嫚,在耕莘創作的小說〈也是閑愁〉經我推介發錶,其後結集,就用這篇名為書名。黛嫚十分積極,創作豐富,寖成名傢,曾主編中央日報副刊,進修獲得博士學位,現在大學執教。蘇蘭是著名的朗誦專傢,婚姻不諧,又屢患絕癥,最後早凋,可惜!江惜美曾在十七屆寫作班小說組徵文獲奬,其後獲得學位,返迴母校執教。黃宜敏的詩、文均佳,極短篇〈一百一十一元〉成為我教學的範例,轉來師大唸輔導,博士畢業後執教。

  (三) 私淑者:有幾位私淑的弟子,齣身颱大中文的龐振愛、林滋渝來師大旁聽,振愛、滋渝進入耕莘,振愛的散文錶現真切,滋渝的詩作一流,曾獲耕莘詩奬,估計她的詩纔應可和許春風、羅任玲比美,一直在等著她成名。還有一位留德的張國韻,來往於歐陸、颱灣,每次返鄉都有作品,小說記往事、親情,親切感人,一次比一次進步。

  (四) 楊麗玲、蕭正儀、硃隆興與人文班群英:師大人文教育研究中心辦理的人文班,多有俊彥,其後有續來耕莘研習創作者,柯玉雪的所擅甚廣,著有廣播劇集《錦瑟恨史》,詩、文閤集《爬蟲與人生》。自稱「大小姐」的徐悌,小品文十分精美,劉立中的散文流利親切。最令人颳目的是楊麗玲與蕭正儀,麗玲獲第五屆耕莘文學奬首奬,正儀獲第三屆小說二名。師大辦二屆研習班,奬額被二位姑娘包辦,麗玲獲第一屆小說首奬,二屆小說二名、戲劇佳作;正儀獲一屆小說三名,二屆散文首奬、小說二名、戲劇三名。兩位均列耕莘傑齣會員榜,作品並已結集齣版。還有一位小學老師硃隆興,緻力於翻譯日本作傢小川未明的成人童話,勤力貫徹,終有績效,在漢藝色研齣版兩冊《主公的碗》、《紅蠟燭和美人魚》,我曾為書旨「良知的喚醒與再開發」感動,替他作序。

  ◇十八人集

  1977年我升等為教授,七年之後應可休假,無奈被沉重的行政兼職所睏,迄至1993年辭卸瞭行政兼職之後始得如願,應聘遠赴韓國漢城(今稱首爾),擔任外國語大學校中文所係的客座教授。漢城一年,初時還不覺得有甚麼不安,隻到被許世旭(韓國名教授,作傢,中國通)邀去郊外喝酒,聽到瞭鵑啼,頓時鄉愁洶湧,念茲在茲的無非我在颱的親友,師大、耕莘的小夥子、小女娃們。1994年六月期滿返颱,隻因白靈的一通電話,就使我返迴耕莘悉力付齣。
  這次開班是我在耕莘的分水嶺,在前從未開授過長達三個月12週的,自此(1994年9月)之後,開始瞭我緻力於「研究班」新的衝刺。誠如白靈所言,這一次「文藝創作研究班」的成員,都是披沙揀金的優秀人材。帶著他(她)們討論、研究現代文學中的各文類,果然是成效卓著,結束後曾在《旦兮》齣刊「十八人集」。纔人們的創作錶現使我滿意,更也策勵瞭我賡續努力的決誌。這一期的群英會打破紀錄,成果輝煌的優秀寫手們抽樣如下:

  (一) 淩明玉:明玉已是當代知名的作傢,小說創作結集已有《愛情烏托邦》、《不遠的遠方》等,她的〈復印〉一篇在此次嶄露頭角,奠定日後屢獲大奬、首奬的丕基。誠如她的自述:「師繁不及備載」,她是耕莘眾多工匠閤力雕琢而成的一粒明珠。(白靈、平路、羅位育……)猶憶應邀參加她得奬的慶功會,深深感受到「人之患」終能獲得「與有榮焉」的那一份欣慰。

  (二) 楊宗翰:很早就已認識,他是「植物園」中的領頭羊,這是三男三女組成的詩社,其中就有我所指導的師大資優生林思涵。宗翰是個活潑、精明的小夥子,教學、研究、創作三項全能,對颱灣文學史、詩史等研究有成,常覺得其人最適閤擔任文藝大拜拜的節目主持人。此番在研究班拜讀到他文辭的剽悍。曾獲耕莘十七屆文學奬小說優等,十八屆文化評論優等,十九屆新詩優等,知道他已博士畢業進入大學執教,相信以他的活力充沛,必能大放光芒。

  (三) 管仁健:這位青年的筆觸準確鋒利如刀,諧趣使用能把握在過與不及之間,甚好。題材有軍中的寫實暗喻,使我颳目且感慨。結集《塵年往事》獲第八屆聯閤報文學奬新人奬、評審推薦奬,新書發錶時我曾去作桴鼓之應捧場。知道他現在是老編,很想提醒可彆犯上老編「眼高手低」的通病。

  (四) 鍾正道:對張愛玲的研究或許是曾受我的影響,近年得知他已是一位係主任,應邀去他的發錶會擔任特約評論,當年的青衿如今已是一國諸侯,好啊!

  (五) 張禎珍:遠自苗栗趕來耕莘的,對她我總覺得該當多加助力否則難免歉憾的,禎珍的小說錶現是這一班中的魁首,看好她必能大有成就。奇怪的是等到現在還不見她大發光熱?

  (六) 白誌柔、劉若蘭:白誌柔大漢外型而確有其「柔」性,很早加入耕莘,聚會時常見到他,知他念舊,甚感親切,他的散文頗具水準。劉若蘭的風格常用鬼氣森森的超現實,最近邂逅,她這昔日的小姑娘現已為人妻為人母,滄桑之感真箇深密也。

  (七) 林素芳、林素芬:孿生姊妹,時常一般裝束,使我永遠分不清孰芳孰芬?開班之初已知她倆是白靈移交來的菁英,慚愧的是我似乎未能對她倆多有助益,而這也印證瞭人生不全之理。雖非我所願,但必然有著我照顧不周之處!

  「族繁不及備載」除瞭淑雯留待後述之外,尚有李綾、曹彬慈、硃賢貞、孫大白、瀋春秀、吳佩珊、熊怡雯、王明鵑、王覺興等位,都是我記憶中永遠的風景。

  ◇研究班

  自1977年至2011,十七年中,開授瞭「研究班」共十六屆。

  (一) 作傢班:十八人之後開設此班,前期的菁英們悉數參加,而結果卻是並不成功。白靈曾問我原因何在?我以為是策劃錯誤,原在師大國文研究所使用的方式(師生各負責一年,學生分組自選題材,分工發錶研究報告),移來耕莘使用,完全不對。原因是耕莘學員並不等同於師大研究生,學員之間缺少橫的聯係,是以各說各話,總體成效不彰。這一次前所未見的敗筆對我啓示重大,一是對象不同方式也必須不同;二是我自己對教材教法的抉擇必須謹慎為之。

  (二) 古典小說研究班:1995年6-11月,分上下兩期,共24週,內容是古典小說中的「四大奇書」(《水滸》、《三國》、《西遊記》、《金瓶梅詞話》),加上清代的《紅樓夢》、《儒林外史》。

  (三) 現代文學析評講座:1996年1-7月共24週,搜羅兩岸近、現代名傢名作,進行析評。

  (四) 散文班:2004年3-6月共15週。使用我所著的《現代散文新風貌》,析介當代散文新貌十一種,要求學員分彆習作,舉行創作析評觀摩四次,反應良好收效甚佳。佼佼者如吳易芹、陳姿瑾、包垂螢´林芝瑜、李浥涵、曾馨霈、硃天、任宇文、餘玉琦、石芳瑜等都已加入,其後賡續加入小說班研習發錶,有關各人析介容後敘述。散文班的陳瑪君,當時是政大圖書館的組員,多年後她與我夫婦同在一堂(天主教木柵復活堂),此次錶現散文創作甚佳。

  (五) 小說創作研究班(前一期):2004年9-11月。內容包括小說創作原理,極短篇、小小說、小說體散文、意識流、時空錯綜、主從錯綜、劇場設計、迴溯體、三綫錯綜等創作手法,另例舉張愛玲、張賢亮的短篇創作,要求學員創作小說,三次舉行析評觀摩學員作品。這一期散文班的健將們紛紛上場,小說創作錶現令人滿意,各位纔子(女)們的分述是:

  1. 吳易芹:她是研究班的小說創作的拔尖。重在她的「新」與「力」,題材活潑、心理細密,早在大學時就曾獲雙溪文學奬小說首奬,對於這小女娃我是時在念中,總在等著她有成名的佳構齣現。

  2. 包垂螢:人稱「包公」,中學教師緻力寫作,題材特殊,超驗筆觸深密,創作每次都能保持水準,還需加力的地方是題材的擴大與筆觸的力道。

  3. 任宇文:師大國文係四年級生,題材寫實,隻是小女娃太年輕,理念、感性的堅實還嫌不夠。

  4. 蔡俊寬:是使我懷念的一位,學員中他年歲最高,是以常擔心跟不上,不夠「新」。最初連我也不無擔心,其後始知我與他全屬多餘。其人不但消化良好而且能有進展,我曾點明他的創作早已能使用所授而且符閤規格,不必心虛。他的創作,題材能有善惡人物之對比,自是他的經驗豐富,為一班同儕不及的。曾獲競賽優勝,一直參加研究班,可惜的是在前四期時罹病辭世,唉!

  5. 劉思坊:師大國文係高材生,文藝、琴藝兩佳。風格新美,創作錶現上乘,其後入政大研究所,受到所長陳芳明的賞識,碩士後赴美進修,近期散文結集《躲貓貓》齣版我曾應邀撰寫評序,許她是一顆初昇的熠煜的新星。

  6. 曾馨霈:散文創作深密,內子讀後說感動得想哭,碩士畢業後去中部教書,結婚且已為人母,希望她還能不忘文藝創作。

  7. 黃俊榮:小說錶現剽悍著力,色彩奇異,短篇〈來日〉、〈阿得〉,在一班中大獲好評。

  8. 王惠盈:師大國文係齣身,創作錶現卓犖,入市立師大研究所,論文由我擔任指導,她是與我有三度師生香火之緣的一位。

  (六) 前二期:2005年3-5月。析介日人三島由紀夫,大陸作傢嚴歌苓、張賢亮、蘇童,香港的鍾曉陽,颱灣的李昂、張係國、駱以軍。三次析評觀摩學員作品,學員中除第一期的各位纔俊以外,新手錶現令人颳目的有:

  1. 陳鞦茹:小姑娘的進展是在小說創作中的人性寫實,極具張力,情真而句婉。

  2. 鄭燕黛:來自政大法律係,散文創作情緻真切,而筆觸又復鮮活。

  3. 梁嘉芳:小小說錶現精采,小說、散文錶現魔幻與暴力美學,十分特殊,還應再加力充實此一綫路。

  4. 鄭楷得:這位男生的工作是「烘培教室助教」,可能已有生活曆練,是以在散文、遊記、紀實之中已能有悲憫。

  (七) 前三期:2005年9-12月。內容重點在域外文學與戲劇,域外包括卡夫卡、馬奎斯、米蘭昆德拉,戲劇析介編劇實例、劇模,析介張永祥、張曉風的電影與舞颱劇,並舉我所指導的師大蔡芳定的舞颱劇《奔月》,學員作品析評觀摩四次。

  學員之中,欣幸又有人材輩齣,如:

  1. 硃天:自1997至2008年,我在師大開授「新文學史」選科,選課學生人數均在130人左右,硃天就是文學史班的學生,這位清寒(在我青少年時極多,到現在卻是十分珍罕)有誌的青年,參加耕莘後詩作錶現強烈悲淒,其後努力有成,入淡江碩士班、政大博士班更上層樓,在高職擔任教職,經濟環境改善。著有論評《真全與新幻―葉維廉和杜國清之美感詩學》,詩集《野獸花》齣版,我為他撰寫評序,稱許他勤懇有誌,嗣後在詩作、評論上必能有成就。

  2. 馬韆惠:傑齣新人,勤力創作,各類文體均有齣色錶現,其後遠赴東部創作所進修,及至崔護重來,創作果然更見精美。作品已收入《聖誕老人的禮物》專集,但這隻是她牛刀小試的滄海一粟,假以時日,我們必能等到、看到她的光芒大放。

  3. 米允菁:寫青年生活,淡中見真,理念充盈,網路小說錶現新穎鮮活。

  (八) 前四期:2006年3-6月。內容包括日人村上春樹的小說、井上靖的散文詩、諾貝爾奬作品《鋼琴教師》、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高行健的小說《靈山》等,學員作品析評觀摩四次。新秀齣色的錶現有:

  1. 辜炳達:研究班本是「無辜」的,自此就「有辜」瞭,颱大外文齣身,創作特色,他是曆來學員筆觸最「濃」的一位,既濃且重,還好我們不難解讀,且能欣賞到他的迴鏇之美。

  2. 陳姿瑾:早入研究班,此番大顯威風。來自颱大曆史係的女郎,散文、小說均有創作,尤以小說錶現蒼涼有境,實是不凡。

  3.古煦清:輔大西班牙文學係齣身,詩、文兩佳。

  (九) 前五期: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這一期主要在做比較文學,包括張愛玲vs.徐訏、張愛玲vs.鍾曉陽、老捨vs.瀋從文、黃春明vs.王禎和,另有烏托邦析介,顧肇森〈鼕日之戀〉的析評,學員創作析評觀摩舉行四次。新人嶄露頭角的有:

  1. 鄭婉琳:曾獲第二十二屆耕莘文學奬小說首奬,此番仍以小說錶現獲緻好評。

  2. 劉雅郡:師大心輔係學生,曾獲颱積電青年文學奬小說優勝,參加耕莘研究班之後,她在研究與創作兩環已能輔成並進。

  (十) 小說創作研究班新一期:2010年11月至2011年1月。內容包括古典與現代、域外。古典有李白詩、杜甫詩、南宋縴巧詞風、陸遊詩、李賀超現實詩。域外有2006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帕慕剋的《我的名字叫紅》。現代有魯迅、餘鞦雨、張愛玲、曹禺、徐訏,以及颱灣駱以軍的新作《西夏旅館》,學員創作析評觀摩三次,新銳介紹如:

  1. 賴修淯:理科的研究助理,熱衷寫作,錶現齣色。著有《青春夢》(筆名奇魯),被評為「披著武俠外衣的純愛小說」,內容繽紛多樣,錶現暗戀與成全。

  2. 陳韋帆:「二手書店店員」,創作成績齣色,形、神兩全,真切而可引領省思。

  3. 曹堤(藍曉鹿):是研究班晚期的壓軸人物,小說錶現足可與前期的吳易芹相頡頏,不同的是,依小說元素言,曹是「實」(年長、經驗豐富),而吳是「虛」(年輕、重想像)。曹的勤力夠,吳的潛力有待發揮;曹重在感慨有境,吳重在新穎優美。曹堤齣生在江蘇,依親來颱,婚後帶著小孩遠去北大唸「翻譯研究所」,以筆名「藍曉鹿」在時報齣版的《拆哪!北京!:颱灣媽媽的北漂驚奇》對比海峽兩岸,寫實真切而深刻,看後為她而欣慰,同時又多有感觸,她的筆觸已能揮灑自如,創作價值具在,等著看她的更上層樓。

  (十一) 新二、三期:2011年3月至2011年8月,共24週。內容包括颱灣現代詩,早期的藍星、創世紀、笠詩社詩人,中生代詩人、女詩人,早期散文、中期散文、新散文、大陸散文,颱灣男性小說傢、女性小說傢、張曉風的舞颱劇,大陸的傷痕、反思文學、尋根文學、後現代文學,薑戎與李銳、虹影與嚴歌苓、賈平凹,學員創作析評觀摩六次,新進雋秀有:

  1. 王兆立(白韆翌):青年寫手,作品接近許芳慈,題材虛、實同存,貴在能深、廣兼具。

  2. 林佳瑩:她是一位舞蹈傢,是故作品似有藝術的「互文性」,文學錶現與婀娜動態同具,可稱新路。

  3. 連采宜:是一位中學教師,小說創作勤力,錶現內容堅實,而形式也能新力。

  4. 林雪香:颱北教大的研究生,論文析介齣版傢隱地《散文隱地:隱地散文創作觀及其實踐》,析介其人的創作觀,論評中肯,我曾在考評時給予肯定,並相信她由此齣發,日後當可在論評文學這一綫中承祧發皇。

  (十二) 新四期:2011年9月至11月。內容包括西洋文學中的後設小說,美傑剋倫敦的《海狼》,伍爾芙的傳記電影《時時刻刻》,大陸文學楊光祖的文學理論,薑戎的《狼圖騰》、嚴連科的〈柳鄉長〉,颱灣文學三毛的〈哭泣的駱駝〉,郝譽翔vs.虹影,颱灣現代詩新銳淩性傑、吳岱穎的得奬詩作,學員創作析評觀摩三次。新人錶現齣色的有:

  1. 楊傢靜:雖然這一期學員們的創作仍是先前參加的眾高手的天下,但在二期即已參加的楊佳靜在本期中頗有進層,錶現齣色。

  2. 王詩儀:可能不是這一期,但記得她是最晚的學員。這位小姑娘的詩作極具特色,濃、淡相間,口語鮮活。

  ◇四明珠

  以上析介耕莘寫作會群英,無慮數十位,但在篇末留有我最為器重,甚至仗持的「四明珠」,她們與我相處最久,親如傢人,全仗有這四粒熠煜明珠的鑲嵌,纔使得我這火石能發光熱,稍具績效。

  (一) 夏婉雲:婉雲是我返迴師大後所授的第一班的學生,由於她和耕莘的淵源(曾任寫作會執行秘書,擔任寫作會董事),當我來到耕莘之後,每次開班,得她的助力最大最多,與我相似的她亦是教學、研究、創作三途並進的全方位。其人性格熱誠積極,早年緻力於兒童文學,其後開展至中、西比較,曆年獲奬無數,研究與創作的結集已有近十種之多。研究班經曆多年,是她無役不從(從策劃到連絡到參與)最難得的是有一陣子她的健康不佳,仍然抱病參與。博士論文《颱灣詩人的囚與逃》(以商禽、蘇紹連、唐捐為例)係由我指導。完成之後由爾雅齣版,我曾撰〈九仞之成〉為評序,錶揚她最重的價值二項,一是她融閤中西理論的紮實新穎;二是她勤力終成的驚人(她是一位異數,是我所指導近百位研究生中少見的自製、勤力的魁首)。

  (二) 許春風:春風與淑雯原是白靈的得意高足,移交給我之後,曆來為我服務、予我照拂,一如小女侍父,使我親切感動。

  春風是一位傑齣女詩人,曾獲第六屆颱北縣文學奬新詩首奬。其人心思細密,任事妥貼完善,多年來我若有事,常就去「賴」她經營。她的詩與散文錶現新力深刻,常能引我贊賞,而閱讀既勤又細,我在研究班上使用的教材,有一些就是她推薦的,而我之所以樂用者,正也是對她十分稔知而且信任之故。

  (三) 於淑雯:淑雯性格純善溫柔,她是一位孝女,每週迴南部去陪老爸,她的令尊高齡比我還小一點,是以我常把她當作女兒。乖女的堅忍之力可佩,擔任沉重公職竟還能努力進修,入東吳中文所進修,碩士論文是我擔任指導,很擔心她工作,進修難以兼顧,論文完成不瞭,可佩的是碩論《徐訏小說研究》終在她勤力堅持之下完成,使我大感欣慰,亦使我亟願付齣助力,用以稍酬她對我的信賴與親和。

  (四) 許芳慈:芳慈是張輝誠在中山女中所教的學生,進入師大教育係之後,輝誠移交給我,小女娃參加我的「新文學史」班,參加師大文學奬嶄露頭角獲奬,選國文係為輔係,教育係畢業入教育所,又來參加我在國文研究所所開的現代文學課程,再來參加耕莘寫作會研究班,也是她在網路上替我放置瞭部落格。小女娃的潛力、勤力兩佳,進入教育所博士班之後,又考上瞭公費留美,預計今歲十二月,即將學成返國。芳慈的創作綫路側重超現實,小說風格「虛」勝於「實」。原本我總想以我的慣性引她改弦易轍,但又想著必應尊重她的自我,隨她自然發展就好,齣國前夕獲得九歌少兒文學首奬,創作《四時迴轉歌》、《她的名字叫Star》齣版,還在等著看她的大展宏能。

  曾常想著這四明珠,多年的相處,也許他們已把我這雜貨店裏的物品全都接觸過瞭吧!再要使她們滿意想怕不易,哈!而這也激起瞭我的「烈士暮年、壯懷未已」,我將再選我熟悉、她們陌生的(如古典散文、唐傳奇、兩岸、域外我所喜愛的新樣),除瞭滿足、酬答她們,更重要的是我永無休止的自勵進展。

  ◇結語

  我與耕莘寫作會,自1977至2011,共曆三十四年。三十四年種樹,已見繁英滿枝。棫樸菁莪,俱在眼前,曾於2004年寫作會四十週年時獲頒「導師特彆貢獻奬」,可堪告慰。今歲寫作會已屆知命,明年即是五十週年金慶。日前慶祝陸爸耊年嵩壽,群議編印文集,以為紀念。研究班群英自是寫作會的高樑大柱,特為編印一集。我今作序,蕪文之撰,用誌我對公教、耕莘,以及文學誌業竭誠悉力的忠忱。燈前作結,曩昔種種,如在眼前。謝謝春風的辛勤聯係編輯。知有錯漏,但因歲月更迭,無可追尋,自最早的莊華堂到最近的曹堤,各位昔年的青青子衿,你們都是我時在念中的心之所係,感謝你們在我生命中留下永遠的風景,祝福你們德業日進,陸爸健康快樂,耕莘寫作會再現興盛。
 
──2015.10.10 於颱北木柵

圖書試讀

【父親的陂塘】夏婉雲
 
父親身上放著枴杖
我推著他
漫步在村子小巷裏
望見圍籬站滿杜鵑和芍藥
以醉癡之姿,嚮我們揮手
呼哧而過的,是小娃三輪車
下來走幾步吧!
父親拄到張傢的芭樂樹前
佇立
這棵野芭樂七十歲瞭
我摸摸樹膚 立刻花片般掉落
父親枴杖是它做的
輪椅推到陂塘邊,醡醬草裏
恬淡淡吐齣紫蝴蝶 黃蝴蝶
一人在拋長綫釣魚
塘水滿漲,未經父親同意
清楚映齣父親削骨的身子
寬大的褲管
也不給麵子
立刻映齣輪椅和枴杖
 
父親說當年來到桃園
陂塘的寜靜,七十年來
一直是他的守護神
推他到一棵苦楝下
也說挺姿如湖北埤塘前的那棵棗樹
瘦稜稜的立在風中
好像埤塘裏,映藏著父親兩個世界
父親問:「桃園還有多少口?」
以前8000個,現在700個
在軍中常年開車的父親
眼中曾有近萬口塘水的倒影
明珠般串連各鄉鎮
現在卻凋零如村中老兵
父親看著它們一一淤積
恰如父親腦中記憶片片堵塞 失守
埤塘也倒影過我的童年
和少年,與父親共藏過
春鼕夏鞦不同陽光的色澤
共藏過埤塘放水、曬池
大人拉縴網魚、小孩混水玩魚的年歲
現在遠處塘邊,一隻白鷺正縮頭
瀋思著晚春
塘水裏靜靜移動著一抹雲
父親虛弱地抬頭
迷濛濛望嚮天
而天不言
 
※作者註:
 
陂塘之開鑿是為颱地農田儲水,「韆塘之鄉」從楊梅新屋串連到平鎮八德。陂塘、水圳和聚落有密切關係,陂塘曆經二、三百年,成為現今颱地上特殊地理景觀;每條水圳、陂塘都述說著先人辛勤的故事。
 
桃園眷村多,當年大溪的僑愛新村(硃西寜、天文傢住處)是軍官眷村,士兵們沒眷捨,依大同街在僑愛新村旁邊一戶接一戶自己搭建起來,沒有眷村名,就叫仁義裏;現在桃園軍眷一幢幢,全部改建瞭,惟一隻剩仁義裏沒法改建,雖然它是真正的眷村;而不遠處有兩處陂塘。
 
傢父是軍人,從湖北水鄉來颱,寫此詩是2015年9月,11月6日他入殮蓋棺當下,我獲桃園鍾肇政文學奬通知此詩得奬。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