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宿星锦绣:耕莘写作会金庆研究班文集

二十八宿星锦绣:耕莘写作会金庆研究班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春风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庄华堂 夏婉云 罗任玲 罗位育 林黛嫚 林滋渝  杨丽玲 萧正仪 凌明玉 杨宗翰 钟正道 于叔雯 陈玛君  吴易芹 包垂萤 刘思坊 曾馨霈 许芳慈 王惠盈 奇 鲁  许春风 朱 天 马千惠 蓝晓鹿 林雪香  古煦清 白千翌 王诗仪 二十八位作家涵盖诗、散文、小说与评论的创作,仿若二十八宿星,以风格各异的姿态,闪耀星空。 1977年,耕莘写作会研究班成立。无数文人作家于此谈艺论文、耕耘一亩亩文学田,经过五十个寒暑,而今,正是艺穗饱满丰收的金庆时节。 本书为耕莘写作会作品集,集结杨昌年老师多年于写作班栽培、交流的当代文坛新秀,题材多元,有小说、散文、诗等创作形式。如:夏婉云〈想我三芝的父〉、〈花莲是一个声音〉;萧正仪〈遗忘〉;凌明玉〈对窗〉;于淑雯〈玻璃〉;杨宗翰〈给时间〉、〈生活的罅隙〉......等。 本书特色 §一部长达五十年的时光之书 见证台湾半世纪文坛发展§ 「耕莘五十」,没有人能够完整记录这半世纪来的点点滴滴,本系列文丛收录历年写作会作家之诗作、小说、散文、综合文集,尽可能从多样的角度呈现此中风华。 书籍推荐人 耕莘青年写会会长/陆达诚神父 诗人,1975年参加写作会/白灵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主编/许春风


  对文坛盛会避之惟恐不及的幽灵人口,是个人出版工作室的(文字、美术)杂役,作家简媜有另一种说法叫做「多功能处理机」。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本集序

卅年种树见繁英 我与耕莘写作会/杨昌年


  ◇缘起之初

  与耕莘写作会结缘,最早是在1977年5月8日,我在耕莘讲演英人辛约翰的戏剧名作《海上骑士》,没想到自此与耕莘结下了卅余年的文学之缘。当时我的情况是:1973年辞卸台中静宜学院教职返回母校,拿手的「中国文学史」、「国文教材教法」早已有人讲授,新来的我只好开「丢在地上都没人拣」的「新文艺」。幸好这也正是我所愿,早在59学年即已在静宜邻居中兴大学开授新文艺。

  返回师大后全力开展现代文学系列课程:最早开授现代诗、现代小说,1976年开授「现代戏剧」选科,为谋充实,曾参加中视编剧班,没想到除了几个术语以外甚么都未学到。结业获第二名,被聘为编剧。在师大接任了写作协会的指导,现代文学课程开授成功,学生反应热烈,文学活动蓬勃展开,我又接任了师大话剧社的指导。当时的耕莘戏剧人材缺少(黄英雄还没出现),所以才由我这半瓶醋来披挂上阵。

  同年7月7日在耕莘讲戏剧,8月在第十二届暑期写作班担任戏剧组导师。自此展开我与耕莘的多项关联:讲演、写作会、写作班的导师、文艺营讲师、导师、担任作品评审、参加座谈、接受访问……寖成为我教学生涯中仅次于师大的第二阵地。

  卅余年的历程回顾明澈如镜,我之所以悉力付出者:除却一己的原型性格以外,因素有四:一是我的宗教情怀。1962-72在静宜十年,参与教会活动不遗余力,在天主教「基督活力运动」中,受到同道们的推举,1969年被推为全国总会主任,北返后加入耕莘,自是我宗教使命感的驱使。第二是被写作会会长陆达诚神父所感动。其人之睿智、开明、谦逊,与我熟知神职人员的「自以为是」大不相同,使我感佩,进而锐力,总觉得如果我不曾尽力,那就是对不起他。第三是耕莘的学员不同于师大学生。这种「志愿兵」与我并无功利关联,想要满足他(她)们可不容易,非得充实、更新教材,付出更多热忱不克为功,而这也造成了引发接受挑战的兴味,符合我克服困难获致「过瘾」感觉的惯性。第四,耕莘学员与师大学生、研究生相较,相处更为亲切。是他(她)们予我的回馈使我感动,想着必要使之满意且有收获,否则我即将有收多付少的惭愧。

  就是基于以上四项的善性循环,织成了我卅余年来差可告慰的一些成绩。

  ◇早期的相知

  (一) 谈卫那与杨秀娟:卫那是北师附小的教师,耕莘学员中的大姊头,她与秀娟都已移民国外,但仍钟情关怀着耕莘,每次返国都来探望,热忱感人。卫那研究有成,着有《文思满书香》提示「阶梯式的写作途径」具有实用指导价值;秀娟着有《为赠玫瑰》散文结集,情文兼备,温馨可感。

  (二) 孙玉蓉与许莎白:玉蓉豪爽而有侠气,关怀当时我的家庭困境,使我衷心感谢,其后她远去台中,连络稀少,只知她在戏剧方面甚有绩效。莎白的散文表现十分精致,其后去新竹担任公职,又传闻她被二竖相煎,健康如何令人悬念。

  (三) 庄华堂、赵天福与赵中兴:三位男士中,华堂的表现最为出色,,其人创作丰美,曾获中央日报小说首奖,第四届耕莘文学奖散文第三,第六届小说、散文首奖,第七届新诗第二,着作有小说集《水乡》等种,赵中兴的表现不弱,曾获第一届耕莘文学奖小说第二。赵天福是一位说唱艺术家,记忆中看过他朗诵向阳的诗作〈阿爹的饭包〉,感性淋漓,十分成功。

  (四) 管家琪、邹敦怜、翁翠娟、黄惠铃:四位小姑娘其后均有所成,家琪着有《小婉心》等创作。敦怜曾参加师大研习班,小说创作表现卓荦。翠娟曾获第一届耕莘文学奖小说第三,惠铃其后致力于儿童文学编务,我曾多次出力支持。

  (五) 袁善培与柯玉雪:玉雪创作多样,曾获第十一届耕莘文学奖散文第三。记忆最深刻的是袁善培,他是一位罗锅,幸有一位美丽温柔的女娃(名字记不得了,也是耕莘学员)爱他嫁他,婚礼时我曾去参加,十分感动,可惜的是善培其后英年早逝,令人怀念。

  ◇四方隽秀会耕莘

  这是受我影响招引来耕莘的人材,如:

  (一) 师大菁英:随着现代文学在师大的风起云涌,学生中的菁英多有随着我来耕莘参与活动,担任辅导的,他(她)们是:

  1. 张春荣:师大国文系现代文学教学成效最早的菁英。使我欣慰的是他具有两项传承,一是教学、研究、创作的三合一;二是创作表现各种文类的兼擅,曾获第四届师大文学奖散文、极短篇首奖,第六届全国学生文学奖散文首奖,创作有《鸽子飞来》等三种;论述有《极短篇的理论与创作》等六种。最难得的是他能教能改,不同于一般只教不改的天桥把式。执教北教大多年,能使学生创作与研究并重,当是他最能承祧发皇的绩效。

  2. 梁锦潮:师大侨生,师大第一届文学奖的明星人物,获小说特别奖、散文首奖、新诗二名。原本是创作前景看好的,竟在留美进修之后转向经商,可能是调景岭出身的穷小子不敢再穷,其后在马来成了「燕窝大王」,我夫妇旅游吉隆坡时由他全程接待,透露心愿想要重返创作,但有如张爱玲在《半生缘》中的名言,他是「回不去了」。

  3. 陈春秀:患「小脸症」,师大学生参与联副「新人奖」时,我曾担心她会自卑闭锁的,不料这妮子十分自信,以「陈烨」笔名创作乡土题材的大河小说《飞天》等十余种,声名鹊起、大放异彩。惜乎人生得失互见,曾在我夫妇见证下结婚,其后生女,婚变离异,终因忧悒症自戕。

  4. 蔡秀女:曾获第一届春晖奖助。小说有《暗夜笛声》、《干燥的七月》等,留法,致力于影视传播,成绩斐然。

  5. 张钧莉:各体文兼擅,她是个「慢郎中」,考博士常因未完卷而落榜,其后总算克服惯性考上了。师大文学博士(我就是她的指导教授),研究着作有《对酒当歌》(建安文学研究),执教中原大学,曾任华语文教学系创系主任。湖北菜「豆腐丸子」很好吃,其后全家移民澳洲,电话告知,豆腐丸子吃不到了。

  6. 罗任玲:女诗人,第三届师大文学奖诗首奖,第一届耕莘文学奖诗二名、第三届诗三名、八届小说二名。师大文学硕士,论文《台湾现代诗自然美学》系由我指导。形、神两佳,获隐地兄赏识,在尔雅出版。 

  7. 罗位育:第四届师大文学奖的风云人物,获小说首奖,诗组二名。首届春晖奖助、新生报小说奖二名,萧毅虹文学奖散文首奖,教育部散文奖,第四届耕莘文学奖散文首奖。执教北一女,小说结集有《热闹的事》、《天生好男人》等,已是知名的新锐作家,在耕莘曾主办暑期研习班,贡献甚大。

  8. 林宝芬与李琼英:宝芬在师大学生时代文学论评锋利剽悍,看好她或能在论评文学承祧发皇,曾获第一届耕莘文学奖诗首奖。婚后在高职任教,及至在师大暑期在职进修班再晤,光芒表现似已不如曩昔。琼英当年与罗菁同被我看重,其后罗菁返港,获得学位,从事戏剧教授,表现甚佳。琼英获师大文学硕士,任教高职,曾来耕莘参与研习,原以为她的硕论接近诗、文综合,想着影响她做「互文」文类、艺术之综合研究、惜未如愿。

  (二) 林黛嫚与女师三姝:曾去台北女师专(今市立教大)讲演,引来了女师学生来师大旁听,其后又引来耕莘。其中表现最为亮眼的是林黛嫚,在耕莘创作的小说〈也是闲愁〉经我推介发表,其后结集,就用这篇名为书名。黛嫚十分积极,创作丰富,寖成名家,曾主编中央日报副刊,进修获得博士学位,现在大学执教。苏兰是着名的朗诵专家,婚姻不谐,又屡患绝症,最后早凋,可惜!江惜美曾在十七届写作班小说组征文获奖,其后获得学位,返回母校执教。黄宜敏的诗、文均佳,极短篇〈一百一十一元〉成为我教学的范例,转来师大唸辅导,博士毕业后执教。

  (三) 私淑者:有几位私淑的弟子,出身台大中文的庞振爱、林滋渝来师大旁听,振爱、滋渝进入耕莘,振爱的散文表现真切,滋渝的诗作一流,曾获耕莘诗奖,估计她的诗才应可和许春风、罗任玲比美,一直在等着她成名。还有一位留德的张国韵,来往于欧陆、台湾,每次返乡都有作品,小说记往事、亲情,亲切感人,一次比一次进步。

  (四) 杨丽玲、萧正仪、朱隆兴与人文班群英:师大人文教育研究中心办理的人文班,多有俊彦,其后有续来耕莘研习创作者,柯玉雪的所擅甚广,着有广播剧集《锦瑟恨史》,诗、文合集《爬虫与人生》。自称「大小姐」的徐悌,小品文十分精美,刘立中的散文流利亲切。最令人刮目的是杨丽玲与萧正仪,丽玲获第五届耕莘文学奖首奖,正仪获第三届小说二名。师大办二届研习班,奖额被二位姑娘包办,丽玲获第一届小说首奖,二届小说二名、戏剧佳作;正仪获一届小说三名,二届散文首奖、小说二名、戏剧三名。两位均列耕莘杰出会员榜,作品并已结集出版。还有一位小学老师朱隆兴,致力于翻译日本作家小川未明的成人童话,勤力贯彻,终有绩效,在汉艺色研出版两册《主公的碗》、《红蜡烛和美人鱼》,我曾为书旨「良知的唤醒与再开发」感动,替他作序。

  ◇十八人集

  1977年我升等为教授,七年之后应可休假,无奈被沉重的行政兼职所困,迄至1993年辞卸了行政兼职之后始得如愿,应聘远赴韩国汉城(今称首尔),担任外国语大学校中文所系的客座教授。汉城一年,初时还不觉得有甚么不安,只到被许世旭(韩国名教授,作家,中国通)邀去郊外喝酒,听到了鹃啼,顿时乡愁汹涌,念兹在兹的无非我在台的亲友,师大、耕莘的小伙子、小女娃们。1994年六月期满返台,只因白灵的一通电话,就使我返回耕莘悉力付出。
  这次开班是我在耕莘的分水岭,在前从未开授过长达三个月12週的,自此(1994年9月)之后,开始了我致力于「研究班」新的冲刺。诚如白灵所言,这一次「文艺创作研究班」的成员,都是披沙拣金的优秀人材。带着他(她)们讨论、研究现代文学中的各文类,果然是成效卓着,结束后曾在《旦兮》出刊「十八人集」。才人们的创作表现使我满意,更也策励了我赓续努力的决志。这一期的群英会打破纪录,成果辉煌的优秀写手们抽样如下:

  (一) 凌明玉:明玉已是当代知名的作家,小说创作结集已有《爱情乌托邦》、《不远的远方》等,她的〈复印〉一篇在此次崭露头角,奠定日后屡获大奖、首奖的丕基。诚如她的自述:「师繁不及备载」,她是耕莘众多工匠合力雕琢而成的一粒明珠。(白灵、平路、罗位育……)犹忆应邀参加她得奖的庆功会,深深感受到「人之患」终能获得「与有荣焉」的那一份欣慰。

  (二) 杨宗翰:很早就已认识,他是「植物园」中的领头羊,这是三男三女组成的诗社,其中就有我所指导的师大资优生林思涵。宗翰是个活泼、精明的小伙子,教学、研究、创作三项全能,对台湾文学史、诗史等研究有成,常觉得其人最适合担任文艺大拜拜的节目主持人。此番在研究班拜读到他文辞的剽悍。曾获耕莘十七届文学奖小说优等,十八届文化评论优等,十九届新诗优等,知道他已博士毕业进入大学执教,相信以他的活力充沛,必能大放光芒。

  (三) 管仁健:这位青年的笔触准确锋利如刀,谐趣使用能把握在过与不及之间,甚好。题材有军中的写实暗喻,使我刮目且感慨。结集《尘年往事》获第八届联合报文学奖新人奖、评审推荐奖,新书发表时我曾去作桴鼓之应捧场。知道他现在是老编,很想提醒可别犯上老编「眼高手低」的通病。

  (四) 钟正道:对张爱玲的研究或许是曾受我的影响,近年得知他已是一位系主任,应邀去他的发表会担任特约评论,当年的青衿如今已是一国诸侯,好啊!

  (五) 张祯珍:远自苗栗赶来耕莘的,对她我总觉得该当多加助力否则难免歉憾的,祯珍的小说表现是这一班中的魁首,看好她必能大有成就。奇怪的是等到现在还不见她大发光热?

  (六) 白志柔、刘若兰:白志柔大汉外型而确有其「柔」性,很早加入耕莘,聚会时常见到他,知他念旧,甚感亲切,他的散文颇具水准。刘若兰的风格常用鬼气森森的超现实,最近邂逅,她这昔日的小姑娘现已为人妻为人母,沧桑之感真箇深密也。

  (七) 林素芳、林素芬:孪生姊妹,时常一般装束,使我永远分不清孰芳孰芬?开班之初已知她俩是白灵移交来的菁英,惭愧的是我似乎未能对她俩多有助益,而这也印证了人生不全之理。虽非我所愿,但必然有着我照顾不周之处!

  「族繁不及备载」除了淑雯留待后述之外,尚有李绫、曹彬慈、朱贤贞、孙大白、沈春秀、吴佩珊、熊怡雯、王明鹃、王觉兴等位,都是我记忆中永远的风景。

  ◇研究班

  自1977年至2011,十七年中,开授了「研究班」共十六届。

  (一) 作家班:十八人之后开设此班,前期的菁英们悉数参加,而结果却是并不成功。白灵曾问我原因何在?我以为是策划错误,原在师大国文研究所使用的方式(师生各负责一年,学生分组自选题材,分工发表研究报告),移来耕莘使用,完全不对。原因是耕莘学员并不等同于师大研究生,学员之间缺少横的联系,是以各说各话,总体成效不彰。这一次前所未见的败笔对我启示重大,一是对象不同方式也必须不同;二是我自己对教材教法的抉择必须谨慎为之。

  (二) 古典小说研究班:1995年6-11月,分上下两期,共24週,内容是古典小说中的「四大奇书」(《水浒》、《三国》、《西游记》、《金瓶梅词话》),加上清代的《红楼梦》、《儒林外史》。

  (三) 现代文学析评讲座:1996年1-7月共24週,搜罗两岸近、现代名家名作,进行析评。

  (四) 散文班:2004年3-6月共15週。使用我所着的《现代散文新风貌》,析介当代散文新貌十一种,要求学员分别习作,举行创作析评观摩四次,反应良好收效甚佳。佼佼者如吴易芹、陈姿瑾、包垂萤´林芝瑜、李浥涵、曾馨霈、朱天、任宇文、余玉琦、石芳瑜等都已加入,其后赓续加入小说班研习发表,有关各人析介容后叙述。散文班的陈玛君,当时是政大图书馆的组员,多年后她与我夫妇同在一堂(天主教木栅复活堂),此次表现散文创作甚佳。

  (五) 小说创作研究班(前一期):2004年9-11月。内容包括小说创作原理,极短篇、小小说、小说体散文、意识流、时空错综、主从错综、剧场设计、回溯体、三线错综等创作手法,另例举张爱玲、张贤亮的短篇创作,要求学员创作小说,三次举行析评观摩学员作品。这一期散文班的健将们纷纷上场,小说创作表现令人满意,各位才子(女)们的分述是:

  1. 吴易芹:她是研究班的小说创作的拔尖。重在她的「新」与「力」,题材活泼、心理细密,早在大学时就曾获双溪文学奖小说首奖,对于这小女娃我是时在念中,总在等着她有成名的佳构出现。

  2. 包垂萤:人称「包公」,中学教师致力写作,题材特殊,超验笔触深密,创作每次都能保持水准,还需加力的地方是题材的扩大与笔触的力道。

  3. 任宇文:师大国文系四年级生,题材写实,只是小女娃太年轻,理念、感性的坚实还嫌不够。

  4. 蔡俊宽:是使我怀念的一位,学员中他年岁最高,是以常担心跟不上,不够「新」。最初连我也不无担心,其后始知我与他全属多余。其人不但消化良好而且能有进展,我曾点明他的创作早已能使用所授而且符合规格,不必心虚。他的创作,题材能有善恶人物之对比,自是他的经验丰富,为一班同侪不及的。曾获竞赛优胜,一直参加研究班,可惜的是在前四期时罹病辞世,唉!

  5. 刘思坊:师大国文系高材生,文艺、琴艺两佳。风格新美,创作表现上乘,其后入政大研究所,受到所长陈芳明的赏识,硕士后赴美进修,近期散文结集《躲猫猫》出版我曾应邀撰写评序,许她是一颗初昇的熠煜的新星。

  6. 曾馨霈:散文创作深密,内子读后说感动得想哭,硕士毕业后去中部教书,结婚且已为人母,希望她还能不忘文艺创作。

  7. 黄俊荣:小说表现剽悍着力,色彩奇异,短篇〈来日〉、〈阿得〉,在一班中大获好评。

  8. 王惠盈:师大国文系出身,创作表现卓荦,入市立师大研究所,论文由我担任指导,她是与我有三度师生香火之缘的一位。

  (六) 前二期:2005年3-5月。析介日人三岛由纪夫,大陆作家严歌苓、张贤亮、苏童,香港的钟晓阳,台湾的李昂、张系国、骆以军。三次析评观摩学员作品,学员中除第一期的各位才俊以外,新手表现令人刮目的有:

  1. 陈秋茹:小姑娘的进展是在小说创作中的人性写实,极具张力,情真而句婉。

  2. 郑燕黛:来自政大法律系,散文创作情致真切,而笔触又复鲜活。

  3. 梁嘉芳:小小说表现精采,小说、散文表现魔幻与暴力美学,十分特殊,还应再加力充实此一线路。

  4. 郑楷得:这位男生的工作是「烘培教室助教」,可能已有生活历练,是以在散文、游记、纪实之中已能有悲悯。

  (七) 前三期:2005年9-12月。内容重点在域外文学与戏剧,域外包括卡夫卡、马奎斯、米兰昆德拉,戏剧析介编剧实例、剧模,析介张永祥、张晓风的电影与舞台剧,并举我所指导的师大蔡芳定的舞台剧《奔月》,学员作品析评观摩四次。

  学员之中,欣幸又有人材辈出,如:

  1. 朱天:自1997至2008年,我在师大开授「新文学史」选科,选课学生人数均在130人左右,朱天就是文学史班的学生,这位清寒(在我青少年时极多,到现在却是十分珍罕)有志的青年,参加耕莘后诗作表现强烈悲凄,其后努力有成,入淡江硕士班、政大博士班更上层楼,在高职担任教职,经济环境改善。着有论评《真全与新幻―叶维廉和杜国清之美感诗学》,诗集《野兽花》出版,我为他撰写评序,称许他勤恳有志,嗣后在诗作、评论上必能有成就。

  2. 马千惠:杰出新人,勤力创作,各类文体均有出色表现,其后远赴东部创作所进修,及至崔护重来,创作果然更见精美。作品已收入《圣诞老人的礼物》专集,但这只是她牛刀小试的沧海一粟,假以时日,我们必能等到、看到她的光芒大放。

  3. 米允菁:写青年生活,淡中见真,理念充盈,网路小说表现新颖鲜活。

  (八) 前四期:2006年3-6月。内容包括日人村上春树的小说、井上靖的散文诗、诺贝尔奖作品《钢琴教师》、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高行健的小说《灵山》等,学员作品析评观摩四次。新秀出色的表现有:

  1. 辜炳达:研究班本是「无辜」的,自此就「有辜」了,台大外文出身,创作特色,他是历来学员笔触最「浓」的一位,既浓且重,还好我们不难解读,且能欣赏到他的回旋之美。

  2. 陈姿瑾:早入研究班,此番大显威风。来自台大历史系的女郎,散文、小说均有创作,尤以小说表现苍凉有境,实是不凡。

  3.古煦清:辅大西班牙文学系出身,诗、文两佳。

  (九) 前五期: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这一期主要在做比较文学,包括张爱玲vs.徐訏、张爱玲vs.钟晓阳、老舍vs.沈从文、黄春明vs.王祯和,另有乌托邦析介,顾肇森〈冬日之恋〉的析评,学员创作析评观摩举行四次。新人崭露头角的有:

  1. 郑婉琳:曾获第二十二届耕莘文学奖小说首奖,此番仍以小说表现获致好评。

  2. 刘雅郡:师大心辅系学生,曾获台积电青年文学奖小说优胜,参加耕莘研究班之后,她在研究与创作两环已能辅成并进。

  (十) 小说创作研究班新一期:2010年11月至2011年1月。内容包括古典与现代、域外。古典有李白诗、杜甫诗、南宋纤巧词风、陆游诗、李贺超现实诗。域外有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现代有鲁迅、余秋雨、张爱玲、曹禺、徐訏,以及台湾骆以军的新作《西夏旅馆》,学员创作析评观摩三次,新锐介绍如:

  1. 赖修淯:理科的研究助理,热衷写作,表现出色。着有《青春梦》(笔名奇鲁),被评为「披着武侠外衣的纯爱小说」,内容缤纷多样,表现暗恋与成全。

  2. 陈韦帆:「二手书店店员」,创作成绩出色,形、神两全,真切而可引领省思。

  3. 曹堤(蓝晓鹿):是研究班晚期的压轴人物,小说表现足可与前期的吴易芹相颉颃,不同的是,依小说元素言,曹是「实」(年长、经验丰富),而吴是「虚」(年轻、重想像)。曹的勤力够,吴的潜力有待发挥;曹重在感慨有境,吴重在新颖优美。曹堤出生在江苏,依亲来台,婚后带着小孩远去北大唸「翻译研究所」,以笔名「蓝晓鹿」在时报出版的《拆哪!北京!:台湾妈妈的北漂惊奇》对比海崃两岸,写实真切而深刻,看后为她而欣慰,同时又多有感触,她的笔触已能挥洒自如,创作价值具在,等着看她的更上层楼。

  (十一) 新二、三期:2011年3月至2011年8月,共24週。内容包括台湾现代诗,早期的蓝星、创世纪、笠诗社诗人,中生代诗人、女诗人,早期散文、中期散文、新散文、大陆散文,台湾男性小说家、女性小说家、张晓风的舞台剧,大陆的伤痕、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后现代文学,姜戎与李锐、虹影与严歌苓、贾平凹,学员创作析评观摩六次,新进隽秀有:

  1. 王兆立(白千翌):青年写手,作品接近许芳慈,题材虚、实同存,贵在能深、广兼具。

  2. 林佳莹:她是一位舞蹈家,是故作品似有艺术的「互文性」,文学表现与婀娜动态同具,可称新路。

  3. 连采宜:是一位中学教师,小说创作勤力,表现内容坚实,而形式也能新力。

  4. 林雪香:台北教大的研究生,论文析介出版家隐地《散文隐地:隐地散文创作观及其实践》,析介其人的创作观,论评中肯,我曾在考评时给予肯定,并相信她由此出发,日后当可在论评文学这一线中承祧发皇。

  (十二) 新四期:2011年9月至11月。内容包括西洋文学中的后设小说,美杰克伦敦的《海狼》,伍尔芙的传记电影《时时刻刻》,大陆文学杨光祖的文学理论,姜戎的《狼图腾》、严连科的〈柳乡长〉,台湾文学三毛的〈哭泣的骆驼〉,郝誉翔vs.虹影,台湾现代诗新锐凌性杰、吴岱颖的得奖诗作,学员创作析评观摩三次。新人表现出色的有:

  1. 杨家静:虽然这一期学员们的创作仍是先前参加的众高手的天下,但在二期即已参加的杨佳静在本期中颇有进层,表现出色。

  2. 王诗仪:可能不是这一期,但记得她是最晚的学员。这位小姑娘的诗作极具特色,浓、淡相间,口语鲜活。

  ◇四明珠

  以上析介耕莘写作会群英,无虑数十位,但在篇末留有我最为器重,甚至仗持的「四明珠」,她们与我相处最久,亲如家人,全仗有这四粒熠煜明珠的镶嵌,才使得我这火石能发光热,稍具绩效。

  (一) 夏婉云:婉云是我返回师大后所授的第一班的学生,由于她和耕莘的渊源(曾任写作会执行秘书,担任写作会董事),当我来到耕莘之后,每次开班,得她的助力最大最多,与我相似的她亦是教学、研究、创作三途并进的全方位。其人性格热诚积极,早年致力于儿童文学,其后开展至中、西比较,历年获奖无数,研究与创作的结集已有近十种之多。研究班经历多年,是她无役不从(从策划到连络到参与)最难得的是有一阵子她的健康不佳,仍然抱病参与。博士论文《台湾诗人的囚与逃》(以商禽、苏绍连、唐捐为例)系由我指导。完成之后由尔雅出版,我曾撰〈九仞之成〉为评序,表扬她最重的价值二项,一是她融合中西理论的扎实新颖;二是她勤力终成的惊人(她是一位异数,是我所指导近百位研究生中少见的自制、勤力的魁首)。

  (二) 许春风:春风与淑雯原是白灵的得意高足,移交给我之后,历来为我服务、予我照拂,一如小女侍父,使我亲切感动。

  春风是一位杰出女诗人,曾获第六届台北县文学奖新诗首奖。其人心思细密,任事妥贴完善,多年来我若有事,常就去「赖」她经营。她的诗与散文表现新力深刻,常能引我赞赏,而阅读既勤又细,我在研究班上使用的教材,有一些就是她推荐的,而我之所以乐用者,正也是对她十分稔知而且信任之故。

  (三) 于淑雯:淑雯性格纯善温柔,她是一位孝女,每週回南部去陪老爸,她的令尊高龄比我还小一点,是以我常把她当作女儿。乖女的坚忍之力可佩,担任沉重公职竟还能努力进修,入东吴中文所进修,硕士论文是我担任指导,很担心她工作,进修难以兼顾,论文完成不了,可佩的是硕论《徐訏小说研究》终在她勤力坚持之下完成,使我大感欣慰,亦使我亟愿付出助力,用以稍酬她对我的信赖与亲和。

  (四) 许芳慈:芳慈是张辉诚在中山女中所教的学生,进入师大教育系之后,辉诚移交给我,小女娃参加我的「新文学史」班,参加师大文学奖崭露头角获奖,选国文系为辅系,教育系毕业入教育所,又来参加我在国文研究所所开的现代文学课程,再来参加耕莘写作会研究班,也是她在网路上替我放置了部落格。小女娃的潜力、勤力两佳,进入教育所博士班之后,又考上了公费留美,预计今岁十二月,即将学成返国。芳慈的创作线路侧重超现实,小说风格「虚」胜于「实」。原本我总想以我的惯性引她改弦易辙,但又想着必应尊重她的自我,随她自然发展就好,出国前夕获得九歌少儿文学首奖,创作《四时回转歌》、《她的名字叫Star》出版,还在等着看她的大展宏能。

  曾常想着这四明珠,多年的相处,也许他们已把我这杂货店里的物品全都接触过了吧!再要使她们满意想怕不易,哈!而这也激起了我的「烈士暮年、壮怀未已」,我将再选我熟悉、她们陌生的(如古典散文、唐传奇、两岸、域外我所喜爱的新样),除了满足、酬答她们,更重要的是我永无休止的自励进展。

  ◇结语

  我与耕莘写作会,自1977至2011,共历三十四年。三十四年种树,已见繁英满枝。棫朴菁莪,俱在眼前,曾于2004年写作会四十週年时获颁「导师特别贡献奖」,可堪告慰。今岁写作会已届知命,明年即是五十週年金庆。日前庆祝陆爸耊年嵩寿,群议编印文集,以为纪念。研究班群英自是写作会的高樑大柱,特为编印一集。我今作序,芜文之撰,用志我对公教、耕莘,以及文学志业竭诚悉力的忠忱。灯前作结,曩昔种种,如在眼前。谢谢春风的辛勤联系编辑。知有错漏,但因岁月更迭,无可追寻,自最早的庄华堂到最近的曹堤,各位昔年的青青子衿,你们都是我时在念中的心之所系,感谢你们在我生命中留下永远的风景,祝福你们德业日进,陆爸健康快乐,耕莘写作会再现兴盛。
 
──2015.10.10 于台北木栅

图书试读

【父亲的陂塘】夏婉云
 
父亲身上放着枴杖
我推着他
漫步在村子小巷里
望见围篱站满杜鹃和芍药
以醉痴之姿,向我们挥手
唿哧而过的,是小娃三轮车
下来走几步吧!
父亲拄到张家的芭乐树前
伫立
这棵野芭乐七十岁了
我摸摸树肤 立刻花片般掉落
父亲枴杖是它做的
轮椅推到陂塘边,醡酱草里
恬淡淡吐出紫蝴蝶 黄蝴蝶
一人在抛长线钓鱼
塘水满涨,未经父亲同意
清楚映出父亲削骨的身子
宽大的裤管
也不给面子
立刻映出轮椅和枴杖
 
父亲说当年来到桃园
陂塘的宁静,七十年来
一直是他的守护神
推他到一棵苦楝下
也说挺姿如湖北埤塘前的那棵枣树
瘦稜稜的立在风中
好像埤塘里,映藏着父亲两个世界
父亲问:「桃园还有多少口?」
以前8000个,现在700个
在军中常年开车的父亲
眼中曾有近万口塘水的倒影
明珠般串连各乡镇
现在却凋零如村中老兵
父亲看着它们一一淤积
恰如父亲脑中记忆片片堵塞 失守
埤塘也倒影过我的童年
和少年,与父亲共藏过
春冬夏秋不同阳光的色泽
共藏过埤塘放水、晒池
大人拉纤网鱼、小孩混水玩鱼的年岁
现在远处塘边,一只白鹭正缩头
沈思着晚春
塘水里静静移动着一抹云
父亲虚弱地抬头
迷蒙蒙望向天
而天不言
 
※作者註:
 
陂塘之开凿是为台地农田储水,「千塘之乡」从杨梅新屋串连到平镇八德。陂塘、水圳和聚落有密切关系,陂塘历经二、三百年,成为现今台地上特殊地理景观;每条水圳、陂塘都述说着先人辛勤的故事。
 
桃园眷村多,当年大溪的侨爱新村(朱西宁、天文家住处)是军官眷村,士兵们没眷舍,依大同街在侨爱新村旁边一户接一户自己搭建起来,没有眷村名,就叫仁义里;现在桃园军眷一幢幢,全部改建了,惟一只剩仁义里没法改建,虽然它是真正的眷村;而不远处有两处陂塘。
 
家父是军人,从湖北水乡来台,写此诗是2015年9月,11月6日他入殓盖棺当下,我获桃园钟肇政文学奖通知此诗得奖。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