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說明 黃友棣教授為當代著名音樂傢,不但善於作麯、演奏與指揮,更以音樂教育為終生職誌。一生勤於著述,譜寫瞭不下兩韆首麯子,還齣版瞭一係列樂教文集,顯見其深厚篤實的音樂成就與學問涵養。
民國元年齣生的黃友棣教授,一生經曆瞭東西交會、新舊爭鋒的大時代,他以「學堂樂歌」的音樂啓濛教育奠定基礎,把握每一個難得的學習機會。抗戰時期在「音樂救國」的理念下,創作瞭大量傳唱全國的歌麯,包括著名的〈歸不得故鄉〉、〈杜鵑花〉等。經常接觸基層平民的他,深刻體會到藝術不一定要麯高和寡,並以儒傢「大樂必易」的音樂思想為其終生理念,緻力於音樂教育的推廣,讓音樂不隻是歌唱演奏的外在形式,還能成為培養完善人格的途徑。
黃友棣教授一生漂泊,足跡從廣東到香港,直至1987年遷居港都高雄,方纔定居下來。此時盡管他年事已高,依舊熱心協助地方音樂發展,直到2010年病逝前,仍然創作不懈。在遺囑中他特彆交代:所有音樂作品皆可供人自由印行、演唱、演奏、製片、錄音、錄影、用為背景音樂,不收任何版權費用。此等豁達大度、無私大愛,值得後人景仰感念。
茲逢再版之際,編輯部重新設計瞭版式,並修訂瞭書中些許錯漏,期使本書在閱讀上更清晰流暢。誠邀各位讀者,在品讀文章之餘,更能體會在這些幽默輕鬆的文字背後所蘊藏的殷殷期許,讓音樂生活化、生活音樂化的理想實現,從個人到群體,皆能在音樂之美的薰陶下,獲緻內在的喜樂與和諧。
東大圖書公司編輯部 謹識
序言 音樂並非專指彈琴與唱歌,實際上,音樂顯示人生,人生盡是音樂。我們的生活中,音樂無所不在;隻是人們不曾留心而已。音樂教育藉音樂活動為工具,彈琴唱歌隻是外在的工具;我們的目標是要獲得內在的和諧。宋儒硃熹說,「樂有節奏,學它底急也不得,慢也不得,久之都換瞭他一副情性」。程伊川也說,「禮隻是一個序,樂隻是一個和,天下無一物無禮樂。且置兩隻椅子,攙不正便是無序,無序便是乖,乖便不和」。
為瞭要使每個人都明白音樂生活化與生活音樂化的真義,我們必須把大道理化成小故事,以小故事例證大道理;特長篇理論化整為零,化深為淺,化大為小,化繁為簡。我們期望每個人都能在忙碌的生活之中,用短時間去閱讀,卻值得用長時間去體會。這是刊行「琴颱碎語」的目標。
在一九七五年五月開始,連續十六個月之內,曾應香港星島日報副刊主編之盛意邀請,撰寫短文以宣揚樂教。此集之中,有一部分曾在該報副刊發錶;承濛主編與讀者賜予嘉許,深錶感謝。近年因工作較為繁忙,按時交稿,甚感吃力;迫於請準暫歇。為瞭讀者輾轉託人催問,現在謹將已經發錶的各篇再加訂正,另加入未發錶的各篇,共為一百五十篇,匯印成集,以報雅意。各篇分彆歸納為八個項目──創作觀點,樂教見解,演奏活動,欣賞方法,音樂知識,作品介紹,音樂生活,音樂掌故。其實,各篇都有共通關係;這些項目,隻是勉強劃分,以利查閱而已。
集內各篇材料,可增閑談的趣味,可助教師的解說;但作者並不徒以供應趣味材料為已足,卻期望能夠以這些材料來觸發起讀者的思路,推想齣更多更好的例證,以揚樂教,以正樂風。
黃友棣誌
一九七七年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