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进修讲堂:180则真实译作的辨误分析

翻译进修讲堂:180则真实译作的辨误分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翻译
  • 译学
  • 进修
  • 辨误
  • 案例分析
  • 实用
  • 教学
  • 语言学
  • 翻译技巧
  • 真实例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培育翻译人才的学术殿堂──
师大翻译所教授领军,六位专业译者倾囊相授!
直击出版线上的书籍翻译问题!
张爱玲、梁实秋的翻译有问题?带你一探究竟!

  我们常会听到朋友说「我不喜欢看翻译小说,因为翻译读起来都怪怪的」,我们大概也可以想见那是怎么一回事。有些翻译小说,文字怎么看怎么怪,好一点的可能只是语气气氛出了错,差一点的甚至连文意都弄错,原本想要好好看小说享受一下,却愈读愈气,彷彿经历了一场灾难之旅。

  要提升翻译实力,先从「翻译错误」着手!

  读者在意文字翻译的好不好,译者更要在意!为什么翻译会这么不通顺?是哪里翻错了吗?其实翻译出错,牵涉的层面很广,到底是英文不好、中文不佳,还是翻译技巧不纯熟?要了解翻译为何有问题,可以先从最常见的「翻译错误」着手。

  本书由师大翻译所廖柏森教授领军,带领六位在翻译学界及业界都相当有经验的译者,以自身教学及翻译的实务经验,分析讲解180则来自「学生译文」、「出版译作」及张爱玲、梁实秋等「名着译作」和「公共告示译文」的翻译错误。从比对英文原文与原译中,分析错误原因,并提供建议译文,让读者从各种翻译错误中,学习如何避免类似错误,进而提升自己的翻译能力!

  学习翻译技巧,内化成翻译实力!

  翻译一本书,动辄数十万字,译者常常因为时间压力,翻完便算交差,就算行有余力再从头检查过,有时木已成舟,要修润文字又是另一件大工程。为了避免翻出难以理解的句子,最好一开始便具备最实用的翻译技巧。

  本书介绍各种重要的翻译技巧,如「减译法」、「增译法」、「语序调动法」、「词性转换法」、「反面着笔法」等,译者可学习并熟记这些翻译技巧,翻译时适时运用,朝「信、达、雅」优美文句的方向迈进!

专业推荐

  东吴大学外国语文学院院长 林茂松教授

  本书一一分析错误的原因与背景,并提出正确或更好的建议译文。这些分析与建议,替有志培养翻译能力的读者节省了许多考证与探索的时间与精力,使他们得以事半功倍增进翻译功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 赵军峰教授
  翻译错误五花八门,原因也各式各样。有志研习翻译的人士需有名家和前辈指点迷津,甄别习作中的errors 和mistakes,还有诸多无意识的misunderstanding。本书为踏上翻译之旅的后学者指明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具体方案。
 
《语言的桥梁:跨文化交际中的译介艺术》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核心要素,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广阔的视野,理解翻译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深层挑战与应对策略。我们不局限于具体的语言对或技术层面的纠错,而是聚焦于翻译思维、文化敏感度以及语境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艺术。 第一部分:翻译的文化基石与思维定势 翻译绝非简单的词语替换,它是一场在两种不同文化系统间搭建沟通桥梁的复杂工程。本部分首先探讨了文化差异对译文产生的根本性影响。我们引入了“文化维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阐释了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在信息传递方式上的显著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映射到文本的篇章结构和修辞选择上。 我们详细分析了“文化负载词”(Culture-bound terms)的处理难题。这些词汇承载着特定文化的历史、习俗或观念,往往没有直接的对等词。书中将这些挑战归纳为“不可译性之惑”,并提出了一系列替代性策略,如:增译(Explicitation)、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的辩证选择。我们强调,译者的每一次选择都是一种文化立场和受众策略的体现。例如,在处理涉及宗教、饮食或政治隐喻的文本时,译者必须权衡保持源语的异域风貌与确保目标语读者理解的平衡点。 此外,本部分还深入考察了翻译者自身的“思维定势”与“认知偏见”。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思想的转译。源语言思维定式可能导致译者在处理长难句、复杂的逻辑关系或特定的语篇结构时,不自觉地“套用”母语的句法框架,从而产生“翻译腔”。我们通过对多种非文学文本(如法律条文、科技报告)的语篇分析,揭示了这些隐性的思维陷阱,并倡导建立一种“双语视角”下的灵活转换机制。 第二部分:语境建构与信息流的动态管理 优秀的翻译必须是语境的忠实践行者。本部分着重探讨了语境在不同层级上对译文质量的决定性作用,并将语境细分为“微观语境”、“中观语境”和“宏观语境”。 微观语境聚焦于文本内部的连贯性。我们探讨了指代链的有效重构、衔接手段的恰当运用,以及如何通过调整信息新旧位置(信息流)来保持译文的自然流畅。许多译文的生硬感源于对源语信息重心的盲目跟随,未能根据目标语的阅读习惯进行有效的“信息重组”。 中观语境关注特定文体与功能。本书区分了不同文体对翻译策略的约束:例如,学术翻译要求术语的精确性和逻辑的严密性;市场营销翻译则强调说服力和情感共鸣;而新闻报道则要求时效性和客观性(或在特定语境下对偏见的识别与再现)。我们分析了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如何对不同文体的“交际目的”进行准确的归位。 宏观语境则涉及文本的社会、历史和意识形态背景。译者必须对源文本产生的时代氛围、社会思潮保持高度警觉。例如,在处理历史文献或具有强烈意识形态倾向的文本时,译者需要决定是“保持历史的粗糙感”,还是“进行现代化的阐释”。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权力关系——译者是文化的“守门人”,其选择深刻影响着信息如何被目标文化所接受和理解。 第三部分:译者的主体性、伦理考量与持续精进 翻译实践的最终落脚点在于译者自身的主体建构与职业伦理。本部分着眼于译者如何培养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应对职业倦怠。 译者的主体性与自我定位: 我们探讨了译者在不同翻译理论流派中被赋予的角色定位:是从属的“媒介”,还是具有创造力的“再创者”。书中倡导译者应清晰认识到自身在信息链条中的位置,并积极培养批判性思维,不盲从于源文本作者或委托方提出的所有要求,而是在专业伦理的框架内做出最优判断。 翻译伦理与责任: 本部分深入讨论了译者在面对敏感信息、知识产权和学术诚信时的责任。我们界定了“忠实”的内涵——它不是机械的、一成不变的忠实,而是动态的、以目标受众的理解为导向的“功能性忠实”。对虚假信息和误导性表达的识别与处理,是现代译者不可推卸的伦理责任。 精进之道:从技术到艺术的跨越: 最后,本书提出了一套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框架。这不仅仅包括对新词汇和技术工具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对语言深层结构和人类经验的敏锐洞察力。翻译的精进是一个不断进行“反思性实践”的过程,要求译者持续地审视自己的译文,并从读者的反馈中吸取教训,将语言的“技艺”升华为跨文化沟通的“艺术”。 本书适合所有对语言、文化交流和文本转换过程感兴趣的专业人士、高级语言学习者以及希望深化翻译理论与实践理解的学者。它旨在提供一套系统的思维工具,帮助译者超越字面,真正把握跨文化交际的精髓。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廖柏森


  美国纽约大学英语教学硕士,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外语教学博士。现任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教授兼文学院副院长。曾任台师大翻译研究所所长、台湾翻译学学会理事长、经济日报编译、非凡电视台编译组组长等。着有《英文研究论文写作指引》系列五册、《英文论文写作不求人》系列两册、《如何写好英文论文摘要》、《新闻英文阅读与翻译技巧》、《翻译教学理论、实务与研究》、《英语与翻译之教学》、《翻译教学论集》、《决胜英语搭配力》、《美国老师教你写出好英文》(合着)、《翻译教学实务指引》(合着)、《英中笔译》系列两册(合着),译有《有文法蓝皮书,你的英文就通了》、《英语学习策略完全教学手册》(合译)等书,并发表多篇中英学术论文。

何承恩

  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博士候选人,实践大学兼任讲师。作品包括电玩翻译《异尘余生4》和书籍翻译《路人变被告:「走钟」的刑事司法程序》等。

林俊宏

  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博士班,辅仁大学跨文化研究所兼任讲师。曾任万象翻译公司资深编审,着有《翻译教学实务指引》,译作包括《人类大历史》、《大数据》等二十余本。曾获第8届吴大猷科学普及着作奖翻译组首奖。

张思婷

  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博士,世新大学英语系兼任讲师。着有《英中笔译》系列,译作包括《傲慢与偏见》、《大亨小传》等二十余本。

张忠安

  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语言学系口笔译硕士,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博士班。现任多所大学口笔译课程讲师。

游懿萱

  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博士班,实践大学兼任讲师。着有《英中笔译》系列,译有《自私的巨人》、《达文西的机械》等书。

杨蕾

  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博士班,实践大学兼任讲师,并与政府部门合作口译案件。
 

图书目录

1 翻译错误概论
 
2 学生译文
01 增补重述/增译法
02 删减省略/减译法
03 语序调动
04 词性转换
05 反面着笔
06 语态转换
07 归化法/异化法
08 单句翻译1
09 单句翻译2:中英文翻译能力检定考试题目
10 单句翻译3:英国广播公司 (BBC)
11 单句翻译4:《今日美国报》 (USA Today)
12 单句翻译5:《航空与太空杂志》
13 单句翻译6:AAAS 网站
14 广告文案
15 澳门网
16 路透社
17 Urban Times新闻网站§社会专栏
18 Urban Times新闻网站§教育专栏
19 Wired线上杂志
20 美联社
21 英国广播公司 (BBC)
22《经济学人》
23 How It Works科普杂志
24 女性时尚杂志《柯梦波丹》
25《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新书专访
26 英文法律书籍
 
3 出版译作
01 姓名译法
02 新闻标题
03 新闻英文1
04 新闻英文2
05 电玩游戏
06 If Walls Could Talk
07 A History of Mistresses
08 The Truth About the Harry Quebert Affair
09 The Goldfinch
10 Convict Conditioning 2
11 Invisibles: The Power of Anonymous Work in an Age of Relentless Self-Promotion 
12 中英翻译学习书籍
13 The Book Thief
14 Twilight
15 Eragon
16 Prey
17 Eat Me
18 Survey Research Methods
19 Case Study Research
20 Thinking, Fast and Slow
21 Scarcity: Why Having Too Little Means So Much
 
 
4 名着译作
01  Cathay
02 《哈利波特:神祕的魔法石》
03 《红字》
04 《战地春梦》
05 《战地钟声》
06 〈论报复〉
07 《快乐王子》
08 《一九八四》
09 《动物农庄》
10 《先知》
11 《爱丽丝梦游仙境》
12 《老人与海》
13 《简爱》
14 《咆哮山庄》
15 《傲慢与偏见》
16 《吾国与吾民》
 
5 公共告示译文
01 地名
02 食品名称
03 餐点介绍
04 食材介绍
05 产品标示
06 产品说明
07 告示牌
08 公共卫生标语
09 警告标示
10 公共告示1
11 公共告示2
12 公共告示3
13 公共告示4
14 公共告示5
15 公共告示6
16 公共告示7
17 公共告示8

图书序言

作者序

  常有人问我,如何自学翻译或准备翻译研究所入学笔试?这种问题回答起来难免笼统,毕竟翻译是种长期累积的综合性能力,而每个人的中外文能力、知识背景、逻辑思维、学习动机,乃至于对好译文的想像都大相迳庭,如何给予一个四海皆准的答覆?但若真要提出于短期内提升翻译能力的具体建议,我通常会说大量阅读译例和勤做翻译练习,再加上专家对习作的评论回馈。这其中阅读译例和练习翻译相对容易,不过要求专家帮你的译作提出改善意见就缺乏门路。偏偏专业意见才是提高翻译品质的垫脚石,只靠个人努力埋首苦练,可能自我感觉良好,但离专业要求往往还欠缺临门一脚。

  笔者在台师大翻译研究所从事翻译教学研究多年,常思考除了翻译教科书可供阅读练习之外,有何方式可以呈现专业译者和翻译教师对于译作的评点意见,值得有志学习翻译人士参考学习。几经尝试,我体会到对于实际译作的辨误分析,可归纳出常见的翻译手法和犯错倾向,避免似是而非的翻译陷阱,并解决实际的翻译困难,是有效的学习途径。由于翻译错误的类型多端,有原文理解不当、有译文表达欠佳,也有从词汇、单句至多句间不同语言单位的错误等。而翻译错误的原因更是复杂,包括中外语言能力不足、翻译技巧使用欠佳、缺乏常识或主题领域知识、忽视文体风格或语域要求、不懂文化指涉、粗心疏漏等。也就是说,从翻译错误中学习的所得非常丰富,其实比欣赏佳译更加精微入里,获得更多益处。

  因此笔者征求本所数位优秀博士生共同编写这本探讨翻译错误的专书,作者群中有资深多产的专业译者,译作在出版市场广受好评;也有教授大学笔译课程的教师,在教学现场了解学生的常犯错误和学习需求。书中大量真实译例就是来自这些译者和教师所收集的典型错误,可分成四大类:(1) 学生译文、(2) 出版译作、(3) 名着译作、(4) 公共告示译文。我们就这些译例分析犯错原因,提出建议译文,再说明改善技巧,并提供翻译习作与学习资源。这些精选的代表性误译和精心撰写的内容,可作为教科书之外的译者自我训练教材,提升读者的翻译能力。

  本书还有个特点,就是非常强调译例的文境 (context) 对于译文的影响,这也是目前探讨翻译错误书籍经常忽略之处。同样一句英文在不同文境下,其实应有不同译法,不可一概而论。为说明文境对翻译的重要性, 笔者以张振玉 (1993) 的论述为例,他重译林语堂用英文创作的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书中有句话Is there any hope?,旧译本译为「还有任何希望吗?」这在没有明确时空背景的情境下,很多人都会认为此译文与英文原文一一对应,没有问题。但张振玉指出该情境是描述某位女子跳水自杀后被打捞上来,旁人所问的一句话,而时值清末民初的北平,怎么会有人说出「还有任何希望吗?」这种西式中文。张振玉把这句话译为「还有救吗?」虽然英文原文并没有「救」的相应词汇,却让读者觉得真实自然,符合其时空环境下说话人的口吻。

  本书中许多译例的错误亦是如此,原译并未深入考量文境因素,就迳自以英文字面意义译出,乍看下似可理解,不过总觉得语气生硬而不自然,这也是很多人不喜欢读翻译作品的原因。因此本书在分析探讨每则译例之前,一定会先说明该译例所处的文境,包括其出处来源和原文的功能目的等相关资讯,为如何翻译提供指引原则。此外,我们建议的译文亦强调传达原文的效果和功能,也都是以原文的文境为判准依归。

  另外,大凡对翻译有兴趣的人士,都想尝试翻译不同文体和专业领域的文本,本书也提供这样一个机会。透过众多文类主题和知识领域的译例,读者可以进入不同译者的翻译心灵,体会他们如何理解各种主题风格的原文、表达相应对等译文的过程,其间虽有犯错或不当之处,但反而更能感受到译者诠释文本的多元丰富性,更多一层对翻译可能性的认知。

  本书虽是以修订翻译错误为主体,但我觉得任何译者面对他人翻译错误的态度都不应是见猎心喜,而是具有同理心的了解,不以一眚掩大德。西谚有云 to err is human,犯错乃人之天性,除非从不动手翻译,只做嘴上批评,否则身为译者,孰能无过。本书作者群出版的译着不少,也自承有错就改,而编写此书并非以权威之姿指正他人,更非以挑剔吹求、抑人扬己为本意。而且我们提出的建议译文,正如其名只是「建议」,提供翻译的另一种可能性,绝不是所谓的「标准答案」。这是必须先提醒读者之处。

  最后,感谢和我一起奋斗着书的六位伙伴,大家在课业和事业百忙之余还要定期共聚一堂,讨论译例的辨识、析论和订正,压力大到破表,出书时程也被迫一再后延。我们对译文极尽修订之能事。《论语》〈乡党〉篇曾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形容对美食精制细做的讲究。而本书作者则可谓「翻不厌烦,译不厌琐。」对于译文用字讲求精确,敏于纠错,不轻易放过语意细微差异所导致的劣译,有时对一字一词的重复辩论修改可以旷日累时,与严复的「一名之立,旬月踟蹰」大概相去不远了。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最后书稿高达 13 万多字,笔者再筛选精修为 11 万余字,但远不敢说书中译例已臻完美,恐仍有错失疏漏之处。只期待我们分享翻译观点和技能的努力能够抛砖引玉,引发大家对翻译错误的重视与谅解,也算为国内的翻译学习尽点心力。

  总言之,这是一本国内少见、专门讨论翻译错误的书籍,可是重点并不在批评译者所犯错误,而是透过评析错误来增进翻译的意识和技能。更希望让读者体会到翻译是多么容易犯错的工作,而从错误中学习又正是提升翻译能力的法门。如果引用佛家「烦恼即菩提」的说法,那么在翻译实务上「错误即正解」,也是颇为励志的观念。因此借由本书,鼓励读者在翻译道路上,不求无过,但求有过必改,如此则犯错愈多,离修成正果愈近一步,善莫大焉。

廖柏森
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教授兼文学院副院长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特别是“180则真实译作的辨误分析”这部分,让我觉得它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我一直相信,对于翻译者来说,学习如何发现和纠正错误,与学习如何进行翻译本身同样重要。“真实译作”这四个字,暗示了书中内容的实用性和贴近性,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好奇,作者是如何选择这180则案例的?是随机抽取,还是经过精心筛选?我更想知道,每一则“辨误分析”会包含哪些内容?是仅仅指出错误,还是会深入探讨错误产生的原因,并提供更优化的解决方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模式,不仅仅是满足于将句子翻译过来,更能思考如何让译文更加流畅、准确、地道,真正传达出原文的神韵。

评分

当我看到“翻译进修讲堂”这个书名的时候,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位经验丰富的翻译导师,正准备带领我们这些渴望提升的译者,走进一个充满智慧和实践的课堂。而“180则真实译作的辨误分析”则像是一份精心准备的课程大纲,预示着我们将要面对的,是来自真实翻译实践的鲜活案例。我非常好奇,这180则案例的选取标准是什么?是那些在业界广为流传的经典错误,还是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微之处?我更期待的是,作者的“辨误分析”会以何种方式呈现。是逐字逐句地拆解,还是从宏观的语境和文化角度进行解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让我能够举一反三,在未来的翻译工作中,不仅能避免犯下同样的错误,更能从中提炼出宝贵的翻译经验,不断打磨自己的翻译技巧,朝着更专业、更精湛的翻译境界迈进。

评分

“翻译进修讲堂”这个词组,立刻勾起了我学习翻译的兴趣。它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个专业的培训课程,而“180则真实译作的辨误分析”则像是一本厚实的案例集。我一直认为,理论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并通过分析实际的翻译案例来发现问题、改进方法,是提升翻译能力的关键。我非常好奇,书中这180则案例的选取会是怎样的?是那些被广泛讨论的经典案例,还是那些在日常翻译中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我更期待的是,作者的“辨误分析”将以怎样的形式呈现。是简洁明了地指出错误,还是深入浅出地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供更优化的翻译方案?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学习到一套系统性的方法,来审视自己的译文,发现潜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提升翻译的质量和专业性。

评分

“翻译进修讲堂:180则真实译作的辨误分析”这个书名,对我这样一位一直致力于提升翻译水平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不像某些理论书籍那样,只是高屋建瓴地讲解概念,而是直指实战,用“真实译作”来作为案例,这让我觉得非常贴地气。我充满好奇地想知道,这180则案例的来源是怎样的?是知名译作中的错误,还是日常翻译中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我更期待的是,作者的“辨误分析”会是怎样的深度和广度。我希望它不仅仅是指出错误,更能深入剖析错误产生的原因,是原文的晦涩,还是译者对语言习惯的误解,抑或是文化差异的阻碍。我迫切想从书中学习到一套实用的审视和纠错方法,让我在未来的翻译工作中,能够更加敏锐地捕捉到潜在的问题,从而创作出更令人满意的译文。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立刻被它所传达出的“进修”二字所吸引。学习翻译,就像攀登一座高山,总有新的高峰等待着去超越。而我,作为一名在翻译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深知原地踏步的危险。这本书的“180则真实译作的辨误分析”,无疑是为我量身打造的一场“进修”。我非常好奇,这180则案例究竟会涵盖哪些领域?是科技、法律、文学,还是商务、医疗?不同领域的翻译难点各不相同,对译者专业背景的要求也千差万别。我希望能看到作者能够跨越不同学科,展现其广博的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同时,“辨误分析”这个词组也让我眼前一亮。我设想,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错误,而是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深入浅出地剖析每一个错误背后的逻辑,讲解为何这样翻译是错误的,以及更正确的、更贴切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我想象着,通过这些具体的案例,我能够学习到如何在实际翻译中规避类似的错误,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约大气,传递出一种专业而严谨的气息,让我对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更是科学,它要求译者不仅要精通两种语言,还要深入理解文化背景、专业术语以及表达的 nuances。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译者,也难免会遇到一些难以处理的细节,或者在某些表达上产生困惑。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需求。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剖析那些“真实译作”,通过180则案例,我想象着书中会呈现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错误,从词语的误译、句式的扭曲,到语气的失真,甚至是文化隔阂导致的理解偏差。更重要的是,我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辨误”的,是仅仅指出错误,还是会提供更优化的翻译方案?是否会深入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是原文的问题,还是译者理解上的偏差,亦或是风格上的不匹配?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纠错,更在于它能为我提供一套审视和提升翻译质量的思考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名称“翻译进修讲堂:180则真实译作的辨误分析”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一直认为,翻译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艺术,而“进修”二字则恰恰点出了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帮助译者提升专业能力。我非常好奇,书中将会以怎样的形式来呈现这180则“真实译作的辨误分析”。是详细的案例解析,还是精炼的错误点提炼?我设想,每一则分析都将如同一次迷你工作坊,带领读者深入探究翻译中的难点和疑点。我期待书中能够涵盖各种不同类型的错误,例如词语的误用、句式的生硬、语气的失真,甚至是文化背景理解的偏差。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从作者的分析中,学习到如何才能做出更准确、更地道的翻译,如何在理解原文精髓的基础上,用目标语言 perfectly 传达。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180则真实译作的辨误分析”这一部分,让我觉得它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工具书。我一直相信,学习翻译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通过分析他人的成功与失败。而“真实译作”这四个字,足以引起我对书中内容的极大兴趣。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些真实的译作会涵盖哪些领域,是文学作品、学术论文,还是商务合同?不同领域的翻译,其侧重点和难点各不相同,我希望作者能够展现其全面的专业知识。同时,我非常好奇“辨误分析”将如何进行。是逐句对照,详细解释,还是提炼出一些普遍性的翻译原则?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培养一双“火眼金睛”,能够迅速识别出译作中的问题,并且能够举一反三,不断提升自己的翻译质量。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非常直观,直接点出了其核心内容——“翻译进修讲堂”,并且强调了“180则真实译作的辨误分析”。这让我觉得,它并非一本空泛的翻译理论书籍,而是充满了实际操作的指导意义。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那些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出现的、真实的、甚至可能是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我设想,这些错误可能源于对原文理解的偏差,可能是对目标语言表达习惯的忽视,也可能是由于特定文化背景知识的欠缺。而“辨误分析”则意味着,这本书不会止步于指出错误,而是会深入剖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并且提供修正的建议。我非常好奇,作者的分析会是怎样的风格?是严谨的学术分析,还是通俗易懂的讲解?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更准确、更地道地进行翻译,如何避免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从而让自己的译文更加精炼、准确、富有生命力。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翻译进修讲堂:180则真实译作的辨误分析”着实吸引了我。作为一名对翻译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渴望能有这样一本能够提供实战指导的书籍。“进修讲堂”的定位,暗示了它将以教学的方式,带领读者深入理解翻译的奥秘。“180则真实译作的辨误分析”更是精准地击中了我的痛点。我时常在阅读译作时,会隐约感觉到某些地方的表达不够到位,但又难以 pinpoint 问题所在。因此,我热切地期待这本书能够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为我揭示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翻译陷阱,并提供清晰、有效的分析和改进方法。我希望书中能够涵盖不同语种、不同领域的译作,展现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作者能够以专业、客观的态度,深入剖析每个案例,带领我一起思考,如何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更贴切、更自然的语言表达出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