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之必要

旅行之必要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旅行
  • 散文
  • 隨筆
  • 遊記
  • 生活
  • 文化
  • 思考
  • 成長
  • 見聞
  • 感悟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生命本不是一場滯留。旅遊不僅是一場儀式。
 
  一個街區有五間不同國傢菜的餐館,
  商店售賣多國産品、網上的資訊每天徑自跑進眼球。
  如果說旅遊是一場內在的穿越,
  看電影、讀小說、一場好好的對話、一場冥想,也能達至心靈穿越之效,
  穿透力有時比起實地旅遊還要來得強烈。
  那麼為何我們還要讓自己舟車勞頓,
  在機場中原因不明地等待,在異地的火車站月颱惶惑,
  提著行李時指頭發痛?為甚麼我們還要去旅行?
 
  當我們說去旅行,到底我們是在乾甚麼?
 
  對我來說,旅遊是離開秩序,甚至是創造混亂。在手足無措的當兒,以及在新秩序還未被建立之前,切切實實地感到自己活著,不被安全感所麻木,腦袋變得敏感,目光變得敏銳:這是一個麵包。這是一張車票。這是今天的地圖。這是今天所迷失的路。所有東西都是一迴事,懷著重量,變得真實。陌生感是我們的朋友,熟悉感也是,我們需要這兩位朋友,缺一不可;人最好彆隻得一位朋友。
   
  有人說,離開是為瞭迴來,說到像陌生感隻為熟悉感而效勞一樣,並非如此,事實上,兩種感覺既獨立,也共生,齣走不是為瞭迴去,因為我們沒有迴去,而是變成嶄新的自己,繼續在路上前進。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卓韻芝


  香港著名跨媒體創作人,暢銷作傢。

  她以13歲之齡參與商業電颱主持工作,其後主持的個人節目,打破電颱冷門時段的宿命,收聽率之高史無前例。所創作的《芝See菇Bi Family》廣播劇,亦極受年輕人歡迎。先後成為電影導演、編劇、演員及電視節目主持人,並為香港史上首位於大型場地演齣棟篤笑之女藝人。曾於倫敦大學金匠學院修讀美術,現居香港。
 
  卓韻芝寫作題材廣泛,涵蓋社會文化、旅遊、生活、愛情,理性分析與感性分享兼而有之,作品暢銷,《蘋果的中文是什麼?》(2010)、《你的心不是公廁》(2010)及《今日阿婆金句》(2012)更獲選為年度中學生十大好書。近年齣版《導演的13個寓言》、《今日阿婆金句II》、《N-girl 養成術》、《宿墨傷筆》。
 
  其電影創作亦屢獲提名及嘉許,包括香港影評人協會最佳編劇(《初戀嗱喳麵》2001)、颱北金馬奬最佳改編劇本提名(《初戀嗱喳麵》2001)、金紫荊奬最佳編劇提名(《齣埃及記》2007)及IFVA公開組銀奬(《打錯》2012)。編導電影《失戀急讓》(2014)。

圖書目錄

序──沒必要去旅行
 
CHAPTER I
自然之禮贊──新西蘭
 
三維局限
旅遊不是什麼
 
CHAPTER II
緩慢與河居──荷蘭
 
CHAPTER III
必要的沉思──東歐三國
 
大膽據點
旅遊的剪接
移動中的移動
懷彆人的舊
 
CHAPTER IV
隨興的遠足──意大利
 
CHAPTER V
內儉的藝術──日本直島
執拾行李
跳火車
寂靜的聲音
去旅行,是為瞭不知道

圖書序言



沒必要去旅行


  當時我身處一傢印度餐廳,老闆是印度人,侍應則是土耳其女人,身後一桌食客閤共七人,簡中夾雜亞洲人和白人麵孔,他們以濃烈倫敦腔的英語對談,話題環繞席中一名十來歲的女孩到美國長島探訪朋友的事(「我差點便躍進水裏,幸好沒撞上石頭。」),從口音和說話的方式聽來,她是英籍華人。那女孩擁有一張「BBC錶妹臉」,我的意思是,曾經有幾位朋友嚮我介紹他們在英國土生土長的華裔錶妹或堂錶妹,她們的氛圍跟這女孩有點相似。
    
  靠牆的雙人桌坐著兩位操廣東話的中年女士,我難以猜透她倆的關係,也許是親戚,也許是朋友,卻不像是要好的朋友。較年輕的一位說話方式非常進取,活像那種經常衝口而齣的女子──「怎麼你不把單位賣掉?至少也該裝修!」較年長的那位迴以含混的咕噥。年輕的女士識趣,或是齣於沉悶,隨即轉換話題:

  「我沒去過印度,也想去一趙。你想去印度嗎?」
  「不……(含混)旅行。」
  「甚麼?」
  「沒‧必‧要‧去‧旅‧行。」

  事實上,是這話讓我迴頭去打量說者──一位短發,架著眼鏡,看來蠻富修養的女士。諷刺的是──若果編劇寫齣如此劇情來,定會被認為過份鋪陳──當時我正在閱讀秘魯的旅遊書籍。
    
  吃完籃子中的nan(印度麵包),往窗外眺望熟悉的街道──香港天後區。時値下午,判街的日式蛋包飯小店門外掛有一張寫著「オムライス」的海報,它跟鄰旁的韓式烤肉店一樣格外冷清,可能由於天氣過於寒冷;當天香港隻得三度,比起同日巴黎的氣溫還要低。

  我閤上書。
  往後數天,我將發現自己被這句話纏繞。
  沒必要去旅行。

  這是要吃甚麼就能吃到甚麼、幾乎沒有産品買不到的都會,為甚麼要去旅行?這裏是種族混閤的香港,城裏滿是歐洲人、南亞人、中東人、BBC、ABK,如果對異地文化感興趣,大可以去跟他們聊聊,為甚麼要去旅行?我們正身處要看甚麼就能看到甚麼的時代,Google Earth和成韆上萬的旅遊網站,何不在屏幕前安心探索作罷?上載於Prado博物館網站的那幅Francisco Goya Saturn,比起在現場用肉眼觀看還要高清。我們根本毋須移動,因為身邊的世界正在為我們移動。一個街區裏有五間不同國傢菜的餐館(而且提供的菜做得蠻正宗),商店售賣多國産品(並且越來越專門),網上的資訊每天巡自跑進眼球,為甚麼要去旅行?
    
  在這個年代,沒人能像鄭和下西洋一樣發現好望角,或如Captain Cook一樣在太平洋裏為後世繪畫地圖,地球上幾乎沒有地方不曾被探索、紀錄、解釋,「世外桃源」僅止旅行社的推銷字眼,旅遊僅止代錶「在安全情況下移動」,「往外走」不再象徵冒險的決心,跟真正的探索已經扯不上關係。如果說旅遊是一場內在的穿越,看電影、讀小說、一場好好的對話、一場冥想,也能達至心靈穿越之效,穿透力有時比起實地旅遊還要來得強烈。也許,外遊的確沒有必要。
    
  連續一周,我反覆質問自己:該如何迴應那位女士?事實上,為何我們要讓自己舟車勞頓,在機場中原因不明地等待,在異地的火車站月颱惶惑,提著行李時指頭發痛?為甚麼我們還要去旅行?
    
  為瞭迴應她,我嘗試去寫這本書,心裏懷著一份深刻的盼望,渴望自己在街角重遇她,然後送上這書。

卓韻芝
2016年1月

圖書試讀

三維局限

我一度喜歡跟不同的人討論:為甚麼掃墓?

我的意思是,為啥要身體力行,勞師動眾,登上山頭去懷念先人?我對亡母的思念,長存於心,想跟她說話時,隻需閉上眼細語。事實上我經常嚮她說話。我深愛她,但我的問題是「為甚麼掃墓」。安放她的骨灰之地點,對她、我或整個傢族而言毫無紀念意義──傢母有生之年甚至沒曾踏足那山坡。我不認為掃墓纔能反映孝義,更不認為後輩必須韆裏迢迢到達墳前纔能與祖先溝通,莫非媽媽的靈魂就一直躲在那個由機構隨機抽樣安排的石碑後麵?這聽來在任何我所認識的宗教裏都說不過去。親愛的,為甚麼掃墓?外麵陽光多毒烈,蚊蟲多活躍。當然當然,掃墓不為瞭死者,而是為瞭生者,身體力行讓生者明白自己在死後不會被遺忘,但我們可以憑藉更多具意義的活動去讓生者明白這一點。好瞭,除瞭那纏腳的倫理問題、習俗問題,請問:為甚麼掃墓?

參觀波蘭剋拉科夫(Kraków)維利奇卡地底鹽礦(Wieliczka SaltMine Underground),必須走下三百七十八級木製樓梯直達地底。下樓梯時,我嚮身後的朋友說:「多幸福,我們多幸福,在矯健時來瞭該來的地方,時、地、人,所有東西都對瞭。」不齣數分鍾,奇妙的鹽洞讓我把剛纔思緒拋諸腦後。龐大猶如地底城市的地洞並非天然,而是人類於十三世紀開採礦物遺下的地底網絡,半小時後,一個壯麗到幾乎像異景的畫麵齣現眼前:地底教堂StKinga’sChape1,我問既然當時工人們不住在礦洞中,為何建築教堂和精緻的鹽雕?導遊的迴答很妙:「無論如何,人總得相信一些甚麼。」忽地,一個念頭跑進腦海──彆問我這念頭經由甚麼引發,反正它跟信仰或鹽或地洞沒有直接關係,實情是:當時我沒有特意思考,無論如何,這是瞬間閃現心坎的思緒──

因為我們跳不齣三維。

因為我們是人。

也許這就是答案。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