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翻譯理論 第二版

探索翻譯理論 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翻譯理論
  • 翻譯研究
  • 語言學
  • 應用語言學
  • 文化研究
  • 對比語言學
  • 翻譯史
  • 翻譯教學
  • 語用學
  • 認知翻譯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譯者每下一個字都是在選擇,而背後的機製為何?
 
  本書主要討論包含「自然對等」、「方嚮性對等」、「目的論」、「本地化」等理論,辯證「翻譯」除瞭「對等」概念,是否還能有其他定義?原本艱澀的理論在作者皮姆筆下,卻像說故事一般,把翻譯理論的演變、紛擾、爭議寫的既生動又具體,讀來十分精彩及啓發性。
 
  翻譯理論錶麵看來與實務或增進翻譯功力不太相關,每位譯者心中有不同的標準來衡量兩者間的距離;然而熟悉翻譯理論的種種論爭之後,對於自己的信念從何而來、決定翻譯方法的理由、與客戶/編輯之間的衝突如何解決、何謂好的翻譯等等,會更加瞭然於心,言之有據。
好的,這是一本名為《語境的疆界:跨文化交際中的翻譯實踐》的圖書簡介,旨在詳細闡述翻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復雜性與應用,內容完全獨立於《探索翻譯理論 第二版》: --- 語境的疆界:跨文化交際中的翻譯實踐 作者: 李文博 齣版社: 環宇文化齣版社 裝幀: 精裝,附贈核心術語速查手冊 頁數: 680頁 定價: 人民幣 188.00 元 --- 內容簡介: 在日益緊密連接的全球化時代,跨文化交流已不再是少數精英的特權,而是深刻影響商業、政治、科技乃至日常生活的核心能力。然而,語言的錶層轉換常常掩蓋瞭深層的文化衝突與認知差異。《語境的疆界:跨文化交際中的翻譯實踐》並非停留在對源語言和目標語言詞匯的機械對等上,它深入探究瞭語境的結構性力量在翻譯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本書旨在為專業譯者、跨文化交際學者、國際商務人士以及所有緻力於跨越語言障礙的實踐者,提供一套全麵、深入且極具操作性的分析框架與方法論。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任何翻譯行為都是一次復雜的語境重塑過程。 隻有充分理解並審慎處理源語文本所植根的文化語境、曆史語境、交際語境以及接收者語境,譯者纔能真正實現意義的有效轉移,而非僅僅是文字的搬運。 全書共分為五個部分,層層遞進,構建起一個宏大的翻譯實踐生態圖景: 第一部分:語境的維度與翻譯的起點 本部分首先界定“語境”的內涵,將其分解為可操作的分析單元。我們考察瞭社會曆史語境如何形塑文本的隱含假設(implicatures),例如,在考察古代文書的譯介時,必須理解其背後的宗法製度或意識形態對措辭的製約。 文化語義場域的衝突: 探討瞭“不可譯性”並非語言本身的缺陷,而是文化概念體係差異的體現。例如,德語的 Schadenfreude 與漢語中“幸災樂禍”在情感強度與道德色彩上的微妙張力。 交際意圖的解碼: 側重於交際語境分析,特彆是語用學視角下,翻譯如何服務於原作者與目標讀者的特定交際目的(如說服、告知、娛樂)。本書引入瞭霍爾斯頓的“目的論轉嚮”的實踐性細化,強調譯者必須充當“語境中介人”。 第二部分:文本類型與專業領域的語境挑戰 翻譯實踐的復雜性極大地依賴於文本的體裁和專業領域。本書係統梳理瞭不同領域對翻譯準確性、風格和術語一緻性的獨特要求。 法律翻譯的語境固化: 法律語言追求的是確定性和唯一性解釋,它受製於特定的法律體係(如判例法與成文法)。本章通過對比英美法係與大陸法係的閤同範本,揭示瞭術語選擇中對“等效功能”與“形式對應”的權衡藝術。 科技翻譯的動態語境: 科技術語的更新速度快,且知識的層次性要求譯者具備超越語言的學科素養。我們詳細分析瞭如何構建和維護大型技術文檔的術語庫,確保跨版本、跨項目的語境一緻性。 文學翻譯的審美重構: 在文學領域,語境是審美體驗的核心。本書深入探討瞭如何處理源語的節奏、韻律、雙關語和文化典故,強調翻譯不再是“復製”,而是對原作品在目標文化土壤中進行一次“再創造”的實踐,其中譯者的“聲音”與原作者的“風格”必須達成一種精妙的平衡。 第三部分:技術革新與譯者角色的演變 隨著機器翻譯(MT)和計算機輔助翻譯(CAT)工具的普及,譯者的角色正在經曆劇變。本書批判性地考察瞭技術工具對語境理解的幫助與局限。 機器翻譯的“語境盲區”: 機器翻譯在處理指代不明、長句結構復雜或涉及深層文化內涵的文本時,其對語境的“直覺性”缺失是緻命的。本書提供瞭具體的後編輯(Post-Editing)策略,指導譯者如何識彆並修正機器因缺乏人類語境判斷力而導緻的語義漂移。 術語管理與語境一緻性: 探討瞭如何利用現代翻譯記憶庫和術語管理係統,在多譯者、長時間的翻譯項目中,維持對特定專業語境的統一認知,避免因個人理解差異導緻的語境碎片化。 第四部分:倫理、權力與語境的操縱 翻譯行為從來都不是中立的。本部分聚焦於翻譯實踐背後的倫理考量和權力關係,這是理解“誰在說話”與“為誰說話”的關鍵。 意識形態過濾與自我審查: 分析瞭在政治敏感或曆史題材翻譯中,譯者如何應對審查製度、自我約束或主動迎閤(或反抗)權力結構對文本語境的乾預。這關乎翻譯的誠信與忠實標準。 文化代錶性與“他者化”: 考察瞭在殖民主義或後殖民語境下,翻譯如何被用於構建或解構對“他者”的刻闆印象。本書鼓勵譯者以批判性的眼光審視自身在文化錶述中的權力位置,力求避免“文化挪用”或過度“本土化”所帶來的語境失真。 第五部分:譯者作為跨文化實踐者的能力模型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著眼於未來,提齣瞭一個麵嚮實踐的譯者能力模型,該模型超越瞭語言技能,強調瞭對文化理解力的深度整閤。 反思性實踐: 倡導譯者必須持續進行“元認知”反思,定期審視自己的文化預設如何影響對源語信息的解碼和目標文本的編碼。 跨學科的語境融閤: 強調瞭將符號學、人類學、修辭學等知識融入日常翻譯流程的重要性,將每一次翻譯任務都視為一次對特定文化語境的田野調查。 --- 《語境的疆界》是一部麵嚮深度實踐者的工具書與思考指南。它摒棄瞭僵化的教條,以豐富的案例分析和嚴謹的理論推導,引領讀者穿越語言的迷霧,直抵文化與意義交匯的核心地帶,真正掌握在復雜多變的全球語境中駕馭翻譯藝術的能力。閱讀本書,將使您對翻譯的理解從“如何說”提升到“為何這樣說”的更高維度。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Anthony Pym 


  西班牙羅維拉‧威爾吉利大學翻譯與跨文化研究教授,歐洲翻譯研究學會主席,加泰隆尼高等研究院學人(ICREA),濛特利國際研究學院客座研究員。著有On Translator Ethics (2012) and The Status of the Translation Profession in the European Union (2013) 。
 
譯者簡介

賴慈蕓

  颱大中文係學士,輔大翻譯學研究所碩士,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研究博士。任教師大翻譯所多年,任教科目包括翻譯理論、翻譯史研究與實務。曾任齣版社編輯,有二十多年的翻譯經驗,譯作數十種。

圖書目錄

前言 009

什麼是翻譯理論? 011
1.1 從建構理論到理論 011
1.2 從理論到典範 013
1.3 章節安排 014
1.4 為什麼要讀翻譯理論? 016
1.5 翻譯理論要怎麼讀? 017
 
自然對等 019
2.1 自然對等的概念 021
2.2 對等理論 vs 結構主義 023
2.3 維持自然對等的手法 027
2.4 篇章對等 035
2.5 比較基準與「意義理論」 036
2.6 自然對等的優點 037
2.7 常見爭議 038
2.7.1「自然對等預設瞭不存在的對稱性」 038
2.7.2「對等與否的判定沒有心理學基礎」 039
2.7.3「新的資訊不可能『自然』」 039
2.7.4「自然主張隱藏著帝國主義」 039
2.7.5「自然主張促進本位主義」 040
2.8 自然對等次範式已經走入曆史 040
 
方嚮性對等 047
3.1 兩種類型的相似性 050
3.2 對等定義中的方嚮性 051
3.3 用迴譯作測試 055
3.4 方嚮性對等的兩端 056
3.5 隻有兩種嗎? 060
3.6 關聯理論 062
3.7 對等是一種假象 066
3.8 方嚮性對等的優點 067
3.9 常見批評 068
3.9.1「對等預設瞭語言的對稱性」 068
3.9.2「方嚮性對等理論是一種不必要的二元性」 069
3.9.3「對等理論確保瞭起始文本的優越地位」 069
3.9.4「對等沒有效率;相似就已經足夠」 069
 
目的論 075
4.1 目的:新範式的關鍵 076
4.2 萊斯、弗米爾,以及目的論之起源 080
4.3 霍爾茲-曼塔利及譯者的專業性 084
4.4 目的取嚮的「適度精確」理論 086
4.5 由誰來做決定? 088
4.6 目的範式的優點 091
4.7 常見爭議 092
4.7.1「我們翻譯的是文字,而非功能」 092
4.7.2「目的由文本定義」 092
4.7.3「『目的』的概念太過理想化」 093
4.7.4「目的論無法證僞」 093
4.7.5「目的論隻關心不需對等的特例」 094
4.7.6「目的分析通常不符閤成本效益原則」 094
4.7.7「『經過良好訓練的譯者』是自我定義的概念」 094
4.7.8「該理論無法解決目的之間的衝突」 095
4.7.9「目的論違背瞭忠實和準確的原則」 095
4.8 譯案分析的延伸 096
 
描述範式 103
5.1 對等怎麼瞭? 104
5.2 描述範式的理論概念 105
5.2.1 翻譯轉移與分析 106
5.2.2 係統 111
5.3 規範 115
5.4「視為」翻譯 118
5.5 目標端優先 121
5.6 翻譯共性 122
5.6.1 語匯簡化 123
5.6.2 顯化 123
5.6.3 順應化 124
5.6.4 均化 124
5.6.5 獨特詞 124
5.7 翻譯法則 126
5.8 過程研究 128
5.9 常見批評 130
5.9.1「描述對譯者訓練沒有幫助」 130
5.9.2「目標方無法完全解釋所有的關係」 130
5.9.3「描述模型隻考慮文本和係統,沒有考慮到人」 131
5.9.4「著重規範隻是助長保守的態度」 131
5.9.5「『視為翻譯』的定義根本是套套邏輯」 132
5.9.6「描述理論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曆史定位」 132
5.10 描述範式的未來發展 132
 
不確定性 139
6.1 為什麼要探討不確定性範式? 140
6.2 不確定原則 143
6.2.1 奎因的翻譯非決定性原 144
6.2.2 語言理論中的非決定論 146
6.3 決定論的語言觀,卻有非決定論的翻譯觀 147
6.3.1 翻譯理論中的剋拉帝婁斯語言決定觀 149
6.3.2 剋拉帝婁斯的語言決定觀做為一種翻譯方法 151
6.4 如何與不確定性共存的理論 154
6.4.1 光啓理論 155
6.4.2 共識理論 157
6.4.3 詮釋學 158
6.4.4 建構主義 160
6.4.5 賽局理論 162
6.4.6 非綫性邏輯 163
6.4.7 符義衍生理論 167
6.5 解構 168
6.6 所以我們到底應該如何翻譯? 171
6.7 常見批評 174
6.7.1「這些理論對譯者沒什麼幫助」 175
6.7.2「理論傢不是譯者,他們不在乎翻譯實務的問題」 176
6.7.3「這些理論不夠嚴謹」 176
6.7.4「非決定觀根本沒有影響」 176
6.7.5「這些理論不過是為反對而反對」 177
6.7.6「解構預設瞭譯文的樣貌」 177
6.7.7「翻譯必然會有綫性的特徵」 177
6.7.8「非決定觀使譯者綁手綁腳」 178
6.7.9「這些理論無法幫助我們與不確定性共存」 179
 
本地化 185
7.1 本地化作為一種範式 186
7.2 何謂本地化? 187
7.3 什麼是國際化? 190
7.4 本地化真的是新的嗎? 193
7.5 科技所扮演的角色 195
7.5.1 管理係統 196
7.5.2 可延伸標示語言 197
7.5.3 翻譯記憶軟體 199
7.5.4 基於語料庫的機器翻譯 200
7.5.5 誌工翻譯 201
7.5.6 科技與重返「對等」 203
7.6 本地化情境下的翻譯 206
7.7 常見批評 207
7.7.1「本地化是翻譯的一部分」 208
7.7.2「本地化瞭無新意」 208
7.7.3「本地化貶低譯者地位」 208
7.7.4「本地化降低傳播的品質」 208
7.7.5「標準化降低瞭文化多樣性」 209
7.8 本地化的未來 209
 
文化翻譯 215
8.1 文化翻譯是否為新的範式? 216
8.2 霍米‧巴巴和「非物質」翻譯 217
8.3 沒有譯本的翻譯:拓展翻譯研究之呼籲 225
8.3.1 語言中介 225
8.3.2 雅各布森與符義衍生理論 226
8.3.3 埃文-佐哈爾所提倡的轉移理論 228
8.4 民族誌即翻譯 230
8.5 翻譯式社會學 232
8.6 史碧娃剋和翻譯的政治精神分析 235
8.7「一切都是翻譯」 236
8.8 常見批評 238
8.8.1「這些理論隻不過把翻譯當作一種譬喻」 238
8.8.2「文化翻譯隻是智力漫遊的托詞」 239
8.8.3「文化翻譯隻是薄弱的跨領域研究」 239
8.8.4「文化翻譯可以完全以英文進行研究」 240
8.8.5「文化翻譯與翻譯專業無關」 241
 
後記 要是這些理論都錯瞭呢 247

圖書序言

譯者序

  「翻譯理論」看起來很學術、很嚴肅,除瞭翻譯研究科係的學生以外,一般譯者都未必想看,遑論是一般讀者。但本書作者皮姆卻有辦法像說故事一樣,把翻譯理論的演變、紛擾、爭議寫的既生動又具體,讀來十分精彩。
   
  皮姆一開始就說,這本書的目的不在於介紹理論。讀者如果要掌握理論本身,請參考Venuti和Munday的書。皮姆這本書的重點,是在釐清範式之間的緊張關係與發展,語氣坦率,引人入勝。例如他一開始就宣稱「對等過時瞭!」,可能讓許多學院外的譯者和客戶嚇一大跳。畢竟,現在還有客戶在閤約上印著「譯者務必忠實於原作」等要求,也可見到譯者不時發錶「我的目標是要重現原作風格」、甚至「我信奉信達雅」等非常對等式的觀點。如果對等真的過時瞭,客戶該怎麼要求譯者?但在學院之內,對等的確是過時瞭,今天已經沒有什麼研究所學生用「對等觀」來寫學位論文:比較實務取嚮的學生至少要用「功能觀」或「目的論」,比較理論取嚮的學生早就擁抱「描述研究」,甚至「文化翻譯」瞭。皮姆在論及功能論與目的論時,也點齣功能論其實和對等沒有基本理念的衝突,反而是實際的學門之爭更為重要。
   
  皮姆語氣輕鬆,但其實論點頗為尖銳,眼光獨到。他對於翻譯實務及産業相當熟悉,絕非象牙塔裏不問世事的學者:在「本地化」一章,他提及譯者在本地化産業鏈中人微言輕,隻能控製小方格中的片段文本,獨力難以改變龐大翻譯記憶庫的窘境,相信做過本地化的同行都能感同身受。他也提醒譯者,對等理論雖已過時,但社會人士仍普遍相信「對等」的存在,說是社會共同構築的假象也不為過,譯者常需麵對客戶/讀者對於「對等」一事的執著。這也是譯者的共同經驗,尤其對於上過學院翻譯理論課程,或有語言學背景的譯者,麵對一味要求對等的客戶常常有苦難言。這些都展現齣皮姆對翻譯實務知之甚深。而他在「不確定」和「文化翻譯」兩章中,又展現過人的抽象理論思辨能力,對於文化翻譯理論日漸脫離翻譯文本,恐流於空泛的弊病,也提齣相當尖銳的批評。
   
  皮姆的文字雖然輕鬆,翻譯起來卻不輕鬆,因為皮姆在各理論之間齣入自如,但為瞭確保讀者能跟上皮姆腳步,譯者有時必須把他沒說完的話也交待清楚,以免讀者莫名其妙。而讀者自身也必須付齣一些努力:就如皮姆所說,他寫的不是入門書,而是理論間的流變與衝突,因此希望讀者至少要讀過Venuti所編輯的論文原典和Munday的導論,纔能掌握他的論點。因此這本書最適閤的讀者,應該是翻譯係所、學程的學生。但其實實務譯者也是很適閤的讀者:皮姆坦言翻譯理論本身對於提升翻譯能力、增進翻譯效率等並無實效,但理論本來就不是為瞭服務實務,而是為瞭洞悉翻譯行為的本質,追求智識的樂趣。其實每一個譯者每日都在做各種決定,而這些決定就是隱含的理論,隻是未必有形諸文字、係統化的論述而已。譯者讀過翻譯理論的種種論爭之後,對於自己的信念從何而來、決定翻譯方法的理由、與客戶/編輯之間的衝突如何解決、何謂好的翻譯等等,當會更加瞭然於心,言之有據。
   
  最後,這本書的翻譯,當然要感謝作者皮姆。皮姆妙筆生花,讀起來十分愉快,論點犀利,常覺心有戚戚焉;我個人在研究上也受惠於皮姆的著作甚多。也要感謝參與討論的師大翻譯所學生。此書在翻譯過程中,前後有三十多位學生參與初稿的翻譯和討論,特彆是博士班的吳茵茵、陳義仁、何承恩、郭恬君、張忠安,美籍學生司馬琨成(Chris Schifani)等齣力甚多,特此緻謝。在討論譯稿的同時,師生也不斷反覆思辨皮姆所拋齣的諸多設問和論爭,甚至在課堂上辯論良久。確實如皮姆所說,讀完此書,就是一趟收獲豐碩的探索之旅。

師大翻譯所
賴慈蕓

圖書試讀

前言
 
本書主要討論自1960年代以來,西方翻譯理論的主要範式。這裏所謂的翻譯亦包含口譯,但不會特彆關注口譯議題。本書的目的並不是教讀者如何成為更優秀的譯者,而是為瞭進階的翻譯學術研究而撰寫。不過,任何對翻譯相關的辯論有興趣的讀者(其實大多數的譯者都是如此),也很適閤閱讀本書。我認為所有的翻譯理論都在迴應一個核心問題,那就是:翻譯可以用「對等」來定義,但由於許多原因,對等並不是一個穩定的概念。那麼,除瞭對等以外,我們還可以如何理解翻譯呢?許多人可能以為答案有限,但其實答案相當多,而且往往創意十足、齣人意錶。
  
本書的主要觀點是,翻譯理論為論辯的場域,對於看待翻譯的某種特定角度,不是支持就是反對,沒有所謂中立的描述。如果有人能夠在概念激盪的過程中,體會到這些議題的重要性及思辨的樂趣,或是在學習過程中辯論種種翻譯議題,那麼我的任務就算達成瞭。
       
由本書第一版開始,我就強烈意識到書中介紹的這些理論,都隻聚焦在我所謂的西方翻譯形式上。也就是在任何西方社會中,客戶會付錢請譯者做的翻譯,通常雙方對於譯文和原文的「對等」有不成文的共識(詳見5.4節)。但是,在許多其他文化與情境中,翻譯的概念與我們稱之為「改編」或「改寫」的概念相差無幾,因此並不會特彆在意是否對等的問題。所以,建構翻譯理論還有許多可能的方式和不同的觀點,我所敘述的隻是西方的論爭發展。但話說迴來,雖然我們努力要超越「對等」,但伴隨著現代化的普及,西方翻譯形式也早已傳遍瞭全世界,相信現今各國讀者也都已相當熟悉對等的概念。
       
本次修訂版增添瞭一些麵嚮,尤其是翻譯科技、翻譯誌工、非綫性邏輯、調解、亞洲語言、翻譯過程研究等議題;不過主要的論述並沒有重大的改變。

用戶評價

评分

《探索翻譯理論 第二版》這本書,給我一種非常“硬核”的感覺,仿佛是翻譯理論領域的“百科全書”,等待我去細細品讀和消化。我特彆想瞭解,本書對於“翻譯單元”的界定是如何展開的。是側重於詞語、句子,還是語篇、文化單位?這個界定,往往會影響到整個翻譯方法的選擇。我非常期待本書能夠深入探討不同翻譯學流派之間的異同,以及它們是如何在理論框架上相互影響、彼此藉鑒的。例如,形式主義翻譯理論和功能主義翻譯理論,它們在關注點和方法上可能存在顯著差異。這本書是否會清晰地梳理這些流派的脈絡,並分析它們各自的貢獻與局限?我個人在翻譯實踐中,常常會遇到一些看似簡單的句子,但其背後卻蘊含著復雜的語境和文化信息。如何準確地捕捉和傳達這些信息,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我希望本書能提供一些理論上的支持,幫助我理解語言的深層含義,以及如何在翻譯中避免信息失落或誤讀。此外,關於翻譯的“過程研究”,也就是對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認知活動進行研究,我對此也充滿瞭濃厚的興趣。這本書是否會涉及到相關的理論和研究方法?

评分

《探索翻譯理論 第二版》散發齣的學術氣息,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期待。它不僅僅是一本介紹翻譯理論的書,更像是一張引人入勝的理論地圖,指引我探索翻譯的重重迷霧。我尤其關注本書對“翻譯的不可言說性”這一概念的探討。很多時候,我們翻譯的不僅僅是詞語和句子,更是其中蘊含的文化、情感和語境,而這些深層的東西,往往難以用另一種語言完全復製。這本書是否會提供一些理論框架,幫助我們理解和處理這種“不可言說性”?比如,在文學翻譯中,原文的風格、節奏、韻律,這些往往是翻譯的最大挑戰。我希望書中能有關於如何通過語言技巧和理論指導,來盡可能地再現原文的藝術魅力。另外,我對翻譯理論與認知科學的結閤也充滿瞭好奇。人類大腦是如何理解和處理跨語言信息的?翻譯過程中的認知機製是怎樣的?本書是否會在這方麵有所涉獵,為我們提供一些科學的視角?我想知道,它是否會探討翻譯在跨文化交際中的中介作用,以及如何通過翻譯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與融閤。在日益多元化的世界中,翻譯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它不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文化的橋梁。

评分

拿起《探索翻譯理論 第二版》,我感覺像是一位初探古老文明的考古學傢,即將挖掘齣埋藏在地下的寶藏。這本書厚重的分量,仿佛承載著翻譯理論的發展史,以及無數翻譯實踐者的智慧結晶。我一直對“翻譯的策略”這一話題很感興趣。不同的翻譯任務,需要不同的策略。例如,科學文獻的翻譯,可能更側重於準確性和專業性;而文學作品的翻譯,則需要兼顧藝術性和感染力。本書是否會係統地介紹和分析各種翻譯策略,並給齣具體的應用指南?我尤其期待書中對“跨文化適應性”的探討。翻譯不僅僅是語言層麵的轉換,更是文化層麵的溝通。如何讓目標讀者在閱讀譯文時,能夠感受到原文的文化韻味,而不是産生隔閡感,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這本書是否會提供一些理論上的框架,幫助我們理解跨文化交際中的翻譯難題,以及如何通過策略的選擇來解決這些難題?此外,我一直很好奇,翻譯理論在機器翻譯時代,是否還有其存在的價值?機器翻譯是否會取代人類譯者,或者與之共存?我對本書在這一方麵的論述非常期待。

评分

翻開《探索翻譯理論 第二版》,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其嚴謹的結構和清晰的邏輯。盡管我還在初步接觸,但其編排的專業性已讓我贊嘆不已。它並非簡單地羅列各種翻譯理論流派,而是試圖構建一種發展的、演進的敘事,將各個理論置於曆史的坐標係中進行考察。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梳理從早期翻譯實踐的經驗總結,到形式主義、功能主義,再到後現代主義等不同階段的理論演變。特彆是關於“目的性理論”(Skopos Theory)的論述,我希望能從中一窺其精髓,理解翻譯的最終目標是如何指導翻譯過程的。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翻譯作為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其背後蘊含的權力關係、意識形態影響?在當今全球化語境下,西方翻譯理論如何影響東方世界的翻譯實踐,反之亦然,這種文化間的對話和張力,這本書是否會有所觸及?我個人在翻譯實踐中,常常會遇到原文的文化特質如何恰當傳達的問題,例如俚語、典故、幽默,這些極具文化烙印的元素,往往是翻譯的難點。我期望本書能提供一些理論工具,幫助我理解這些“文化信息”的傳遞機製,以及在翻譯過程中應該采取的策略,是保留其異域性,還是將其本土化,以期更好地被目標讀者接受?此外,關於翻譯的倫理問題,例如譯者的忠實度、立場選擇等,也是我一直關注的焦點。我想知道,本書會如何從理論層麵剖析這些倫理睏境,並提齣可能的解決路徑。

评分

這本書的體積和 title,都透露齣一種深入學術研究的信號。《探索翻譯理論 第二版》,顧名思義,是一次對翻譯理論的深入探索。我一直對“翻譯與權力”這一話題頗感興趣,即翻譯行為如何受到社會權力結構的影響,以及翻譯本身又如何影響和塑造權力關係。本書是否會從社會學、政治學的角度,來分析翻譯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例如,殖民主義時期,翻譯是如何被用作傳播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工具的?在當今的全球化時代,翻譯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我期待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深刻的見解,幫助我理解翻譯背後錯綜復雜的社會因素。此外,我一直對“翻譯的文化轉嚮”這一概念非常關注。在翻譯研究領域,如何從語言學範式轉嚮文化學範式,這是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這一“文化轉嚮”,並分析其對翻譯理論研究帶來的影響?我希望它能幫助我理解,翻譯不僅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和協商。

评分

一本厚重的學術著作擺在案頭,書脊上“探索翻譯理論 第二版”幾個字,帶著一種沉甸甸的知識感,仿佛預示著一場深入的理論探索之旅即將開啓。雖然我尚未能逐字逐句地研讀其精髓,但僅從其封麵和初步翻閱中,我便能感受到作者在翻譯理論這一廣闊領域裏付齣的心血。這個“第二版”的標簽,本身就傳遞瞭一種曆經時間和實踐檢驗的價值,它意味著第一版的基礎上,作者必定進行瞭更深入的研究、更新的案例、更精煉的論述,以期達到理論的更高境界。我期待的,不僅僅是理論的梳理,更是理論如何在實際翻譯實踐中落地生根,如何解釋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又難以言錶的翻譯現象。例如,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翻譯策略,如意譯、直譯、增譯、減譯等,其背後的理論支撐是什麼?又為何在某些情境下,一種策略比另一種更有效?這本書能否提供清晰的脈絡,幫助我理順這些復雜的思考?我猜想,作者可能從語言學、文學、文化學、心理學等多個學科視角切入,試圖構建一個多維度的翻譯理論框架。這種跨學科的融閤,正是現代學術研究的趨勢,也更能觸及翻譯這一復雜活動的本質。我尤其好奇的是,關於翻譯的“不可譯性”這一老生常談的話題,在第二版中是否有瞭新的視角?是固守其根本,還是對其進行瞭更具建設性的解讀?是否會探討技術發展(如機器翻譯)對翻譯理論研究帶來的衝擊和挑戰,以及我們應如何應對?這些問題在我腦海中縈繞,而我堅信,這本書會是尋找答案的寶貴資源。

评分

《探索翻譯理論 第二版》這本書,給我一種“厚積薄發”的感覺,它所包含的知識體係,定然是經過瞭長期的積纍和精煉。我一直認為,翻譯理論的學習,是理解人類溝通的基石。我特彆關注書中對於“翻譯的標準”的探討。到底什麼樣的翻譯纔算得上是“好”的翻譯?是形式上的忠實?意義上的對等?還是接受度上的成功?這些標準,在不同的翻譯理論流派中,可能存在很大的差異。我希望本書能提供一個比較全麵的視角,幫助我理解這些不同的評判標準,並學會如何在實踐中進行權衡。另外,關於“翻譯的語篇分析”,也就是如何從語篇的宏觀結構和微觀聯係來理解和處理翻譯,我也非常感興趣。很多時候,我們翻譯的不僅僅是孤立的句子,而是連貫的語篇。如何保持語篇的連貫性和信息流的暢通,是翻譯中的重要課題。本書是否會在這方麵提供一些理論上的指導和案例分析?我期待它能幫助我更深入地理解語篇的結構,以及如何在翻譯中有效地再現這種結構。

评分

當我看到《探索翻譯理論 第二版》的封麵時,一種學習翻譯理論的衝動油然而生。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充滿瞭探索的意味,預示著一場深入挖掘翻譯奧秘的旅程。我一直認為,翻譯理論的學習,不僅僅是為瞭成為一名更好的譯者,更是為瞭更深刻地理解語言、文化以及人類的思維方式。我尤其好奇,本書對“翻譯的邊界”是如何定義的。什麼因素決定瞭翻譯的可能與不可能?除瞭語言本身的障礙,文化、曆史、語境等因素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我期待本書能夠提供一些經典的案例分析,通過具體的翻譯實踐,來印證和闡釋其理論觀點。例如,在文學作品的翻譯中,如何處理那些難以直譯的修辭手法、文化典故、甚至是作者獨特的敘事風格?我希望本書能提供一些理論上的指引,幫助我理解在這些情況下,譯者應該如何取捨,如何做齣最符閤原文精神的翻譯決策。另外,關於翻譯的“接受美學”理論,我也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更深入的闡述。譯文的接受度,與目標讀者的文化背景、知識水平、閱讀習慣都有密切關係。這本書是否會探討,如何通過翻譯理論的指導,來提高譯文在目標讀者中的接受度?

评分

閱讀一本嚴謹的學術著作,如同與一位深邃的思想者進行對話。初次接觸《探索翻譯理論 第二版》,我便被其所蘊含的知識密度所吸引。它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份邀請,邀請讀者一同走進翻譯理論的殿堂,探尋其豐富的內涵。我十分好奇作者在“第二版”中,對那些經典翻譯理論,例如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是如何進行審視和發展的。是否會引入新的研究成果,對其進行補充和修正?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機器翻譯的飛速發展,無疑給傳統翻譯理論帶來瞭巨大的挑戰。我非常期待本書能夠探討人工智能對翻譯理論研究的影響,以及未來翻譯理論的發展趨勢。例如,機器翻譯在處理語篇連貫性、情感色彩、文化語境等深層語言現象時,仍然存在明顯的局限性。本書是否會分析這些局限性,並提齣基於人類譯者智慧和創造力的理論補充?此外,我對翻譯的“異化”與“歸化”之爭一直很感興趣。這兩種翻譯策略,往往是截然不同的哲學取嚮,也常常在實踐中引發爭議。我希望本書能提供更深入的理論分析,幫助我理解這兩種策略的優勢和劣勢,以及在不同語境下如何選擇和權衡。它是否會探討翻譯在文學、科技、法律等不同領域中的特殊性,以及這些領域特有的翻譯理論挑戰?

评分

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其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即便隻是初步翻閱,我也能感受到作者在翻譯理論領域深厚的學術功底。《探索翻譯理論 第二版》絕非一本淺嘗輒止的讀物,它似乎在帶領讀者進行一場係統性的學術考察。我個人對翻譯的“忠實度”問題一直頗有研究,也常常在翻譯實踐中麵臨睏惑。在第二版中,作者是如何重新審視“忠實”這一概念的?是更加強調形式上的忠實,還是更側重意義和功能的對等?這本書是否會探討不同文化語境下,“忠實”的內涵是否存在差異?此外,翻譯過程中的“創造性”問題,也是我一直感興趣的。翻譯絕非簡單的語言轉換,它需要譯者調動自身的知識、經驗和創造力,纔能將原文的精髓恰當地傳達給目標讀者。我期待本書能提供一些理論上的啓示,指導我們在翻譯中如何更好地發揮創造性,而不是被束縛於僵化的規則。它是否會涉及翻譯的社會學維度,比如翻譯如何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在跨文化交流中,翻譯往往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可能被用來傳播思想,影響輿論,甚至改變曆史進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