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近代刑法史(二版)

德國近代刑法史(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刑法史
  • 德國刑法
  • 近代刑法
  • 法律史
  • 法學
  • 德國法律
  • 刑法
  • 曆史學
  • 二版
  • 學術著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德國近代刑法史》 探討德國近代以來,不同時代四個重要刑法典。本書希望讓東亞地區法律人對於德國近代刑法與刑法理論的發展有初步認識可能。本書分為五編二十章;第一編 導論探討近代以來德國刑法發展的曆程,刑法史研究成果並分析德國當代刑法學研究重點。第二編到第五編,介紹德國1532年《卡洛林那法典》,1751年《巴伐利亞刑法典》,1813年《巴伐利亞王國刑法典》以及1851年《普魯士刑法典》等四個刑法典。書中論述這些法典在德國刑法史的地位、時代背景並說明這些法典的主要內容以及當代刑法學者對於這些法典的評價。

  本書並比較分析《卡洛林那法典》與中國《大明律》以及1751年《巴伐利亞刑法典》第一章與《唐律》〈名例律〉的內容。作者認為德國近代初期的刑法曾經受到傳統中國法律影響,進而在十九世紀前後,經過德國刑法學學者們以及德國各邦立法者們的努力,纔創造齣今日世界各國學習的刑法製度與刑法理論。本書作者希望東亞地區法律人以此自我勉勵,創造適閤自己社會的刑法典與刑法學。
好的,以下是一份關於《德國近代刑法史(二版)》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側重於該領域的核心議題、演變脈絡及其學術價值,旨在吸引對法史、刑法學有深入研究興趣的讀者。 --- 羅馬法傳統與現代法治的交匯:一部深入探析德國近代刑法演變軌跡的學術力作 書名: 德國近代刑法史(二版) 目標讀者: 法學、法史學、犯罪學、比較法學領域的研究者、高校師生,以及關注法律現代化進程的專業人士。 導言:近代刑法建構的歐洲大陸視角 理解當代刑法的結構與精神,離不開對其曆史源頭的係統梳理。尤其在大陸法係占據主導地位的歐洲,德國的法學傳統——發軔於中世紀、成熟於近代的體係化、理性化進程——構成瞭刑法學說最核心的基石之一。本書《德國近代刑法史(二版)》並非對既有法條的簡單羅列,而是以批判性的眼光和嚴謹的史學方法,勾勒齣德國刑法自啓濛運動思潮興起到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乃至戰後重建初期,如何艱難地從神權、君權束縛下的嚴酷懲罰,逐步蛻變為以“自由與責任”為核心理念的現代刑法體係的全景圖。 “近代”在德國法史語境中,不僅指時間跨度,更代錶著一種思維模式的根本轉變:從外在的、以“報應”為驅動的暴力展示,轉嚮內在的、以“謙抑”和“罪責”為尺度的理性控製。本書的價值正是在於,它細緻地剖析瞭這一艱難的“去野蠻化”過程及其內在的哲學悖論。 第一部分:理性化曙光與舊製度的瓦解(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葉)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啓濛運動對德國刑法思想的衝擊,這構成瞭近代刑法史的起點。 一、自然法思想的滲透與卡爾·馮·貝卡裏亞的間接影響: 盡管貝卡裏亞的著作主要在意大利和法國産生巨大影響,但其關於刑罰的比例性、明確性原則,如何經由德國啓濛思想傢(如費希特、康德的早期思想)逐步滲透到各個邦國的刑法改革實踐中,是本研究的重點。我們分析瞭這些原則在普魯士和巴伐利亞等主要邦國中的具體立法嘗試,以及它們如何挑戰瞭中世紀殘餘的階級性司法特權。 二、古典學派的興起與刑法體係的初步構建: 19世紀初,隨著“曆史法學派”(尤其薩維尼的影響)的崛起,刑法開始被視為一個有機整體,而非零散的懲罰規定集閤。本部分詳細考察瞭安塞爾姆·馮·費爾巴哈在概念構建上的裏程碑式貢獻。費爾巴哈對“心理強製論”(Psychologische Nötigungstheorie)的闡述,試圖在古典自由主義框架下,為刑罰的閤法性提供理性的社會預防基礎,標誌著德國刑法學從純粹的教條主義嚮注重犯罪人主觀心理狀態的過渡。 三、刑法分則的整閤與地域性差異: 在帝國統一前,德國各邦的刑法典存在顯著差異。本書對比分析瞭各重要邦國刑法典的特點,例如,普魯士刑法如何努力吸收理性化成果,同時又保留瞭保守的維護秩序的傾嚮,為最終統一立法積纍瞭經驗與教訓。 第二部分:統一時代的挑戰與刑法典的誕生(1871-1918) 1871年德意誌帝國的建立,為刑法的統一化和體係化提供瞭政治前提,也帶來瞭前所未有的社會矛盾和刑法學派的激烈論辯。 一、帝國刑法典(StGB 1871)的局限與“摺衷”性: 帝國刑法典是19世紀刑法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它本質上是一種摺衷的産物——它在形式上遵循瞭古典主義的罪責刑法原則,但在內容上卻未能完全擺脫舊時代的痕跡。本部分詳細分析瞭該法典在故意、過失的界定,以及共犯理論構建上的未竟之業。 二、犯罪學與社會學思潮的衝擊: 19世紀下半葉,隨著工業化帶來的貧睏、犯罪率上升,對“古典學派”過於注重純粹法律邏輯的批評達到瞭高潮。本書重點剖析瞭李斯特(Franz von Liszt)所代錶的“修正學派”(Modern School)的核心主張:即刑罰的目的性,主張引入“特殊預防”和“社會危險性”概念,將犯罪學研究成果納入立法考量。這種“目的刑論”與堅持“純粹罪責刑法論”的學者之間的論戰,塑造瞭現代刑法關於“刑罰目的”的二元結構。 三、德國刑法理論的精細化: 這一時期,對犯罪構成要件的精確分析成為主流。特彆是對“故意的形態”(Dolus)的深入探討,逐漸形成瞭區分“直接故意”、“間接故意”和“可能性故意”的理論框架,這些概念至今仍是世界刑法學討論的焦點。 第三部分:魏瑪共和國與概念的深化(1918-1933) 魏瑪時期是德國刑法理論高度發達、同時社會政治環境極其動蕩的時期,對犯罪與刑罰的理解進入瞭新的哲學層麵。 一、主觀主義的迴歸與防禦刑法理論的興起: 麵對社會動蕩和政治犯罪的挑戰,刑法理論開始尋求更堅實的倫理基礎。雅各布斯(Edmund Mezger)等學者倡導的“人格的客觀主義”與“防禦刑法理論”(Defense Criminology),強調刑罰是對侵犯法益的人格的否定性反應。這種強調人格的、規範性的罪責理論,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李斯特功利主義的糾偏。 二、刑法教義學的成熟: 這一時期的核心貢獻在於對犯罪構成的層級化分析的完成,即著名的“三階層犯罪構成理論”(行為-構成要件符閤性-違法性-有責性)的最終定型,盡管其雛形早在此前已現,但在魏瑪時期得到瞭最精密的闡釋和廣泛應用。 結語:承前啓後的曆史意義 《德國近代刑法史(二版)》的修訂版,不僅修訂瞭史料考證的精確性,更重要的是,它深化瞭對戰後德國刑法如何處理“納粹遺留問題”的曆史脈絡分析。近代刑法史的演進,是歐洲社會理性、人權意識與國傢強製力之間永恒張力的體現。本書緻力於展示,現代刑法的謙抑性、罪責原則和法益保護的理念,是如何在無數次的理論交鋒、立法修正和時代考驗中,艱難地塑造而成。 本書為讀者提供瞭一個全麵而深入的框架,以理解當代刑法規範背後的曆史邏輯、哲學基礎與教義學演變,是構建嚴謹法律思維不可或缺的參考書。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惠馨


  現職
  政治大學法學院專任教授

  學曆
  德國雷根斯堡大學法學博士

  經曆
  總統府人權諮詢委員會委員(2011-2012)
  政治大學法學院院長(2007-2009)
  政治大學法律科際整閤研究所所長(2005-2007)
  中國法製史學會第16屆及第20屆理事長
  性彆平等教育法草案擬定研究計畫主持人
  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第4、5屆委員(2003-2007)
  颱灣女性學學會第6屆會長(1998年)

圖書目錄

二版序
自序

第一編 導論

第一章 近代以來德國刑法發展的曆程
一、 前言:德國刑法何時成為公法?/3
二、 德國刑法從習慣法到成文法的發展脈絡/5
三、 透過幾個重要法典呈現德國刑法發展脈絡/8
四、 結論/10

第二章 德國近代刑法史的研究觀察
一、 前言/13
二、 有關近代以來德國地區刑法規範的文本齣版/15
三、 近年來德國刑法史研究成果/18
四、 結論/26

第三章 超越繼受創造東西法學者閤作模式——以刑法及法製史研究為例
一、 前言/27
二、 當代颱灣刑法與刑法學跟德國相關研究關係/29
三、 刑法「罪刑法定主義」概念作為德國與颱灣法學者對話橋樑/32
四、 中國法製史與德國法製史研究學者對話平颱/39
五、 結論/42

第四章 德國當代刑法學的研究重點
一、 前言/43
二、 全德刑事法教師會議(Strafrechtslehrertagung)/45
三、 刑事法學雜誌的討論主題:以2013年兩個議題齣版為例/50/
四、 結論/54

第二編 16世紀的卡洛林那法典

第五章 《卡洛林那法典》在德國刑法史的地位與其訂定過程的研究觀察
一、 前言/57
二、 《卡洛林那法典》的立法過程與背景/58
三、 《卡洛林那法典》的效力:相對於地區的習慣與法律僅有次級效力/62
四、 結論/62

第六章 《卡洛林那法典》的內容
一、 前言/65
二、 《卡洛林那法典》的結構/66
三、 《卡洛林那法典》中有關刑事程序法的規定/67
四、 《卡洛林那法典》有關刑事實體法規定/80
五、 結論/86

第七章 《卡洛林那法典》的評價
一、 前言/87
二、 《卡洛林那法典》在德國刑法史上的意義/88
三、 《卡洛林那法典》中刑罰的殘忍性與恐怖性/92
四、 結論/94

第八章 《卡洛林那法典》與《大明律》比較
一、 前言/97
二、 《卡洛林那法典》與明朝《大明律》的體係/97
三、 《卡洛林那法典》與《大明律》有關殺人與竊盜犯罪行為規定比較/100
四、 結論/107

第三編 18世紀巴伐利亞地區刑法典

第九章 德國巴伐利亞地區《1751年刑法典》的立法背景與意義
一、 前言/111
二、 《1751年刑法典》(Codex Iuris Bavarici Criminali)在德國刑法史的意義/113
三、 《1751年刑法典》對於華人社會刑法與刑法學研究的意義/116
四、 《1751年刑法典》的時代背景/121
五、 結論/127

第十章 巴伐利亞地區《1751年刑法典》的內容
一、 前言/129
二、 《1751年刑法典》體例——刑事實體法與程序法區分的立法型態/131
三、 《1751年刑法典》實體規定的結構與內容/132
四、 從比較法觀點分析《1751年刑法典》實體法中有關犯罪及刑罰的規定/139
五、 結論/144

第十一章 巴伐利亞地區《1751年刑法典》立法背景與評價
一、 前言/ 145
二、 《1751年刑法典》訂定時代德國的法學與法律狀況/146
三、 《1751年刑法典》的訂定者Aloysius Freiherrvon Kreittmayr/149
四、 結論/154

第十二章 《1751年刑法典》第1章與《唐律》〈名例律〉比較
一、 前言/155
二、 《1751年刑法典》第1章規定跟德國地區同時代刑法典相關規定之比較/156
三、 《1751年刑法典》的第1章規範內容/159
四、 結論/168

第四編 19世紀巴伐利亞地區刑法典

第十三章 《1813年刑法典》的立法時代背景
一、 前言/171
二、 德國費爾巴哈《1813年刑法典》立法的時代背景/172
三、 結論/176

第十四章 費爾巴哈在德國刑法史的地位
一、 前言/179
二、 費爾巴哈與現代德國刑法的關係/180
三、 費爾巴哈在德國法學界的地位/185
四、 結論/188

第十五章 《1813年刑法典》內容——德國現代刑法典的起源
一、 前言/191
二、 德國《1813年刑法典》的結構——一個比較法觀點/191
三、 《1813年刑法典》刑事實體法的三編結構與條文/194
四、 結論/208

第十六章 《1813年刑法典》的評價及費爾巴哈刑法教科書內容
一、 前言/211
二、 19世紀《1813年刑法典》跟18世紀《1751年刑法典》的比較/212
三、 《1813年刑法典》立法者費爾巴哈的刑事法學理論/215
四、 結論/223

第五編 19世紀中葉普魯士刑法典

第十七章 1851年《普魯士刑法典》的訂定背景與曆程
一、 前言/227
二、 1851年《普魯士刑法典》訂定時的時代背景/228
三、 1851年《普魯士刑法典》的立法過程/232
四、 結論/233

第十八章 1851年《普魯士刑法典》內容——原則性規定部分
一、 前言/235
二、 1851年《普魯士刑法典》的整體結構/235
三、 《普魯士刑法典》有關今日總則規定條文/237
四、 結論/245

第十九章 1851年《普魯士刑法典》內容——分則部分
一、 前言/247
二、 《普魯士刑法典》有關個彆的重犯罪與輕犯罪及其刑罰的規定(Von den einzelnen Verbrechen und Vergehen und deren Bestrafung)/248
三、 結論/259

第二十章 1851年《普魯士刑法典》的評價與比較
一、 前言/261
二、 1851年以來德國刑法典的修正曆程/261
三、 1851年《普魯士刑法典》與德國2012年《刑法典》的比較/264
四、 《普魯士刑法典》跟颱灣當代刑法的比較/268
五、 結論/272

圖書序言

二版序

  2014年10月《德國近代刑法史》一書齣版,讓我從1995年以來漫長的德國法製史研究旅程,畫下暫時休止符。我在本書第一章說明:「本書作者延續過去研究脈絡,透過比較刑法史研究觀點,尋找德國刑法法製在近代以來發展路徑。」

  在書中第二章我說明,驅動我書寫這本書的原因在於:「……為東亞法律人而寫,希望東亞的法律人透過對於德國刑法史的認識,瞭解德國刑法製度與刑法學如何從1532年以來,在德國不同地區透過德國各區域領主的刑法立法實踐以及如何自17世紀以來,在德國刑法學學者結閤理論與實務努力下,發展齣來當代德國刑法與刑法學,並成為當代東亞各國共同學習的對象。」

  因此,書寫《德國近代刑法史》是希望讓華人社會脫離依賴德國法製或法學的現象,透過瞭解德國法如何形成今日的完整體係,進而找到以自己的能力,創造一個融閤繼受德國法經驗與傳統法文化法律體製的新法律製度的可能。

  本書作者在1987年取得雷根斯堡大學德國法學博士學位。在偶然間,於海德堡的馬剋思普郎剋公法及國際公法研究中心(Max-Planck-Institut fur auslandisches offentliches Recht und Volkerrecht)看到德國法學及漢學傢Karl Buenger 教授的藏書。這些藏書中有各種中文版的中國法製史書籍。我因此開始認識《唐律疏議》並進而開始研究中國法製史,近年來並將研究重心放在清代法律製度研究。研究傳統中國法律製度之路引發我對於德國法律製度發展的好奇,並從1994年開始進行德國法製史研究與書寫工作。

  我的研究主要想改變當代華人社會有關德國法製發展研究稀少的狀況。我認為既然20世紀以來,德國的法律與法學不斷影響著華人地區,尤其是颱灣與中國大陸的法律與法學理論;瞭解德國法製發展脈絡或許可以協助我們找到發展自己社會法製的參考路徑。

  雖然,日本學者曾經翻譯不少由德國學者撰述之德國法製史相關書籍;但是本書作者認為,作為繼受德國法律體製社會的法律人,我們所要瞭解的德國法製發展脈絡重點,不同於德國法學者的角度。多數德國法學者所書寫之德國法製發展史書籍,往往預設讀者瞭解德國一般曆史發展,因此,忽略關於德國法製轉變關鍵時刻或背景的相關描述。作為繼受德國法律製度社會之法學研究者,我更關心的是:德國如何從一個習慣法為主的社會走嚮一個法律體係完整的成文法社會?讀者在本書中會發現我尋找這個解答的嘗試與努力。雖然不一定成功,但至少是從自己社會主體性齣發的研究嘗試。

  在2007年齣版《德國法製史──從日耳曼到近代》一書之後,我曾經徘徊於應該選擇繼續研究德國哪一個法律領域的發展史:民法、公法或刑法?我最後決定以德國近代以來刑法發展曆程作為研究重心。除瞭因為傳統中國社會有非常發達的刑法體係,但現在卻被忽略外;德國刑法製度與刑法學對於颱灣的影響依舊深遠。這可以從颱灣各大學刑法教室中,多數留德老師不斷引用德國刑法學教科書之理論或者實務案例的狀況看齣。研究德國刑法與刑法學史是我2007年以來專注的工作。但是,如果沒有看到奧地利法學教授Arno Buschmann1998年主編之《近代刑法史的文本──經典的法律》《Textbuch zur Strafrechtsgeschichte der Neuzeit》一書的內容,我至今或許還在摸索如何書寫德國近代刑法史的路上。

  讀者在本書所看到四部德國近代以來刑法或刑法典主要取自《近代刑法史的文本──經典的法律》一書。這四部刑法分彆是:1532年《卡洛林那法典》,1751年巴伐利亞地區的《刑法典》,1813年《巴伐利亞刑法典》及1851年《普魯士刑法典》。透過本書有關這四部刑法的內容及發展背景的論述,讀者可以看到德國如何從一個習慣刑法的社會走嚮今日的刑法與刑法學。

  在四部刑法典中最吸引我的是1751年巴伐利亞地區的《刑法典》。因為這一個刑法典的體例跟中國《唐律》的12篇體例一樣;其中第1章的內容跟《唐律》名例篇有驚人的相類似性。因此,追尋為何德國近代第一部具有完整法典體係之巴伐利亞地區《1751年刑法典》,在體例上與《唐律》相類似的答案,成為驅動我書寫與研究德國近代刑法史的動力。到現在,我還在追尋這個答案的路程上。而,雖然我還沒有能夠找到直接解答;但德國在17、18世紀突然齣現之眾多有關中國文化與製度的論述,或許是1751年巴伐利亞地區的《刑法典》受到《唐律》影響的間接證據。

  讀者在本書中可以看到德國在2次世界大戰以後,廢除死刑並減輕刑罰處罰嚴苛性努力。德國刑法這樣的發展並沒有帶來社會動盪與不安。為何在東亞地區我們對於廢除死刑或者減輕刑罰嚴苛性的呼籲,總帶來社會的爭議或某種強烈的反對聲音。這是否象徵傳統文化對於刑罰的想像,在我們繼受外國法一百年之後,依舊深深的埋藏在我們的思想中。也因此如何更深刻認識傳統法律思想與法律製度或許是法學者未來要努力方嚮之一。

  當代德國刑法學強調刑法謙抑性原則及最後手段原則,這宣示當代刑法的角色不再是恐嚇人民的威嚇手段與工具。刑罰製度與刑法規範目前已經是當代國傢不得已纔對於人民施展的處罰製度。當代刑法的目的主要在保障人民基本人權,使人民生活平和與安定。任何刑罰的運用都要非常謹慎。

  我要在本書二版齣刊之際,嚮第一版的讀者緻歉。2014年為瞭及早讓讀者閱讀到關於德國近代刑法發展的脈絡痕跡,我匆匆付印本書。本書第一版許多文字不順或者翻譯錯誤之處都在第二版中努力改進。我期待這本書可以拋磚引玉,引發更多華人社會法學者,以自己社會主體性的角度與需求,更深入瞭解德國各種法律體製(不僅刑法)的發展脈絡,並透過瞭解德國法製的前進動力與方法,逐漸協助繼受外國法,失去法律主體性的社會,包括不同地區的華人社會、日本、韓國或者拉丁美洲、印度等社會,在其中學習到法律前進的重要訣竅並將繼受外國法的百年經驗與自己社會的傳統法文化進行融閤;找到整閤外來法文化與自己傳統社會法文化,創造適閤自己社會新的法律思想與法律體係之路。

陳惠馨
2016年6月20日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