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近代刑法史(二版)

德国近代刑法史(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刑法史
  • 德国刑法
  • 近代刑法
  • 法律史
  • 法学
  • 德国法律
  • 刑法
  • 历史学
  • 二版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德国近代刑法史》 探讨德国近代以来,不同时代四个重要刑法典。本书希望让东亚地区法律人对于德国近代刑法与刑法理论的发展有初步认识可能。本书分为五编二十章;第一编 导论探讨近代以来德国刑法发展的历程,刑法史研究成果并分析德国当代刑法学研究重点。第二编到第五编,介绍德国1532年《卡洛林那法典》,1751年《巴伐利亚刑法典》,1813年《巴伐利亚王国刑法典》以及1851年《普鲁士刑法典》等四个刑法典。书中论述这些法典在德国刑法史的地位、时代背景并说明这些法典的主要内容以及当代刑法学者对于这些法典的评价。

  本书并比较分析《卡洛林那法典》与中国《大明律》以及1751年《巴伐利亚刑法典》第一章与《唐律》〈名例律〉的内容。作者认为德国近代初期的刑法曾经受到传统中国法律影响,进而在十九世纪前后,经过德国刑法学学者们以及德国各邦立法者们的努力,才创造出今日世界各国学习的刑法制度与刑法理论。本书作者希望东亚地区法律人以此自我勉励,创造适合自己社会的刑法典与刑法学。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德国近代刑法史(二版)》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侧重于该领域的核心议题、演变脉络及其学术价值,旨在吸引对法史、刑法学有深入研究兴趣的读者。 --- 罗马法传统与现代法治的交汇:一部深入探析德国近代刑法演变轨迹的学术力作 书名: 德国近代刑法史(二版) 目标读者: 法学、法史学、犯罪学、比较法学领域的研究者、高校师生,以及关注法律现代化进程的专业人士。 导言:近代刑法建构的欧洲大陆视角 理解当代刑法的结构与精神,离不开对其历史源头的系统梳理。尤其在大陆法系占据主导地位的欧洲,德国的法学传统——发轫于中世纪、成熟于近代的体系化、理性化进程——构成了刑法学说最核心的基石之一。本书《德国近代刑法史(二版)》并非对既有法条的简单罗列,而是以批判性的眼光和严谨的史学方法,勾勒出德国刑法自启蒙运动思潮兴起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乃至战后重建初期,如何艰难地从神权、君权束缚下的严酷惩罚,逐步蜕变为以“自由与责任”为核心理念的现代刑法体系的全景图。 “近代”在德国法史语境中,不仅指时间跨度,更代表着一种思维模式的根本转变:从外在的、以“报应”为驱动的暴力展示,转向内在的、以“谦抑”和“罪责”为尺度的理性控制。本书的价值正是在于,它细致地剖析了这一艰难的“去野蛮化”过程及其内在的哲学悖论。 第一部分:理性化曙光与旧制度的瓦解(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启蒙运动对德国刑法思想的冲击,这构成了近代刑法史的起点。 一、自然法思想的渗透与卡尔·冯·贝卡里亚的间接影响: 尽管贝卡里亚的著作主要在意大利和法国产生巨大影响,但其关于刑罚的比例性、明确性原则,如何经由德国启蒙思想家(如费希特、康德的早期思想)逐步渗透到各个邦国的刑法改革实践中,是本研究的重点。我们分析了这些原则在普鲁士和巴伐利亚等主要邦国中的具体立法尝试,以及它们如何挑战了中世纪残余的阶级性司法特权。 二、古典学派的兴起与刑法体系的初步构建: 19世纪初,随着“历史法学派”(尤其萨维尼的影响)的崛起,刑法开始被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而非零散的惩罚规定集合。本部分详细考察了安塞尔姆·冯·费尔巴哈在概念构建上的里程碑式贡献。费尔巴哈对“心理强制论”(Psychologische Nötigungstheorie)的阐述,试图在古典自由主义框架下,为刑罚的合法性提供理性的社会预防基础,标志着德国刑法学从纯粹的教条主义向注重犯罪人主观心理状态的过渡。 三、刑法分则的整合与地域性差异: 在帝国统一前,德国各邦的刑法典存在显著差异。本书对比分析了各重要邦国刑法典的特点,例如,普鲁士刑法如何努力吸收理性化成果,同时又保留了保守的维护秩序的倾向,为最终统一立法积累了经验与教训。 第二部分:统一时代的挑战与刑法典的诞生(1871-1918) 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为刑法的统一化和体系化提供了政治前提,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矛盾和刑法学派的激烈论辩。 一、帝国刑法典(StGB 1871)的局限与“折衷”性: 帝国刑法典是19世纪刑法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它本质上是一种折衷的产物——它在形式上遵循了古典主义的罪责刑法原则,但在内容上却未能完全摆脱旧时代的痕迹。本部分详细分析了该法典在故意、过失的界定,以及共犯理论构建上的未竟之业。 二、犯罪学与社会学思潮的冲击: 19世纪下半叶,随着工业化带来的贫困、犯罪率上升,对“古典学派”过于注重纯粹法律逻辑的批评达到了高潮。本书重点剖析了李斯特(Franz von Liszt)所代表的“修正学派”(Modern School)的核心主张:即刑罚的目的性,主张引入“特殊预防”和“社会危险性”概念,将犯罪学研究成果纳入立法考量。这种“目的刑论”与坚持“纯粹罪责刑法论”的学者之间的论战,塑造了现代刑法关于“刑罚目的”的二元结构。 三、德国刑法理论的精细化: 这一时期,对犯罪构成要件的精确分析成为主流。特别是对“故意的形态”(Dolus)的深入探讨,逐渐形成了区分“直接故意”、“间接故意”和“可能性故意”的理论框架,这些概念至今仍是世界刑法学讨论的焦点。 第三部分:魏玛共和国与概念的深化(1918-1933) 魏玛时期是德国刑法理论高度发达、同时社会政治环境极其动荡的时期,对犯罪与刑罚的理解进入了新的哲学层面。 一、主观主义的回归与防御刑法理论的兴起: 面对社会动荡和政治犯罪的挑战,刑法理论开始寻求更坚实的伦理基础。雅各布斯(Edmund Mezger)等学者倡导的“人格的客观主义”与“防御刑法理论”(Defense Criminology),强调刑罚是对侵犯法益的人格的否定性反应。这种强调人格的、规范性的罪责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李斯特功利主义的纠偏。 二、刑法教义学的成熟: 这一时期的核心贡献在于对犯罪构成的层级化分析的完成,即著名的“三阶层犯罪构成理论”(行为-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有责性)的最终定型,尽管其雏形早在此前已现,但在魏玛时期得到了最精密的阐释和广泛应用。 结语:承前启后的历史意义 《德国近代刑法史(二版)》的修订版,不仅修订了史料考证的精确性,更重要的是,它深化了对战后德国刑法如何处理“纳粹遗留问题”的历史脉络分析。近代刑法史的演进,是欧洲社会理性、人权意识与国家强制力之间永恒张力的体现。本书致力于展示,现代刑法的谦抑性、罪责原则和法益保护的理念,是如何在无数次的理论交锋、立法修正和时代考验中,艰难地塑造而成。 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框架,以理解当代刑法规范背后的历史逻辑、哲学基础与教义学演变,是构建严谨法律思维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惠馨


  现职
  政治大学法学院专任教授

  学历
  德国雷根斯堡大学法学博士

  经历
  总统府人权谘询委员会委员(2011-2012)
  政治大学法学院院长(2007-2009)
  政治大学法律科际整合研究所所长(2005-2007)
  中国法制史学会第16届及第20届理事长
  性别平等教育法草案拟定研究计画主持人
  行政院妇女权益促进委员会第4、5届委员(2003-2007)
  台湾女性学学会第6届会长(1998年)

图书目录

二版序
自序

第一编 导论

第一章 近代以来德国刑法发展的历程
一、 前言:德国刑法何时成为公法?/3
二、 德国刑法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发展脉络/5
三、 透过几个重要法典呈现德国刑法发展脉络/8
四、 结论/10

第二章 德国近代刑法史的研究观察
一、 前言/13
二、 有关近代以来德国地区刑法规范的文本出版/15
三、 近年来德国刑法史研究成果/18
四、 结论/26

第三章 超越继受创造东西法学者合作模式——以刑法及法制史研究为例
一、 前言/27
二、 当代台湾刑法与刑法学跟德国相关研究关系/29
三、 刑法「罪刑法定主义」概念作为德国与台湾法学者对话桥樑/32
四、 中国法制史与德国法制史研究学者对话平台/39
五、 结论/42

第四章 德国当代刑法学的研究重点
一、 前言/43
二、 全德刑事法教师会议(Strafrechtslehrertagung)/45
三、 刑事法学杂志的讨论主题:以2013年两个议题出版为例/50/
四、 结论/54

第二编 16世纪的卡洛林那法典

第五章 《卡洛林那法典》在德国刑法史的地位与其订定过程的研究观察
一、 前言/57
二、 《卡洛林那法典》的立法过程与背景/58
三、 《卡洛林那法典》的效力:相对于地区的习惯与法律仅有次级效力/62
四、 结论/62

第六章 《卡洛林那法典》的内容
一、 前言/65
二、 《卡洛林那法典》的结构/66
三、 《卡洛林那法典》中有关刑事程序法的规定/67
四、 《卡洛林那法典》有关刑事实体法规定/80
五、 结论/86

第七章 《卡洛林那法典》的评价
一、 前言/87
二、 《卡洛林那法典》在德国刑法史上的意义/88
三、 《卡洛林那法典》中刑罚的残忍性与恐怖性/92
四、 结论/94

第八章 《卡洛林那法典》与《大明律》比较
一、 前言/97
二、 《卡洛林那法典》与明朝《大明律》的体系/97
三、 《卡洛林那法典》与《大明律》有关杀人与窃盗犯罪行为规定比较/100
四、 结论/107

第三编 18世纪巴伐利亚地区刑法典

第九章 德国巴伐利亚地区《1751年刑法典》的立法背景与意义
一、 前言/111
二、 《1751年刑法典》(Codex Iuris Bavarici Criminali)在德国刑法史的意义/113
三、 《1751年刑法典》对于华人社会刑法与刑法学研究的意义/116
四、 《1751年刑法典》的时代背景/121
五、 结论/127

第十章 巴伐利亚地区《1751年刑法典》的内容
一、 前言/129
二、 《1751年刑法典》体例——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区分的立法型态/131
三、 《1751年刑法典》实体规定的结构与内容/132
四、 从比较法观点分析《1751年刑法典》实体法中有关犯罪及刑罚的规定/139
五、 结论/144

第十一章 巴伐利亚地区《1751年刑法典》立法背景与评价
一、 前言/ 145
二、 《1751年刑法典》订定时代德国的法学与法律状况/146
三、 《1751年刑法典》的订定者Aloysius Freiherrvon Kreittmayr/149
四、 结论/154

第十二章 《1751年刑法典》第1章与《唐律》〈名例律〉比较
一、 前言/155
二、 《1751年刑法典》第1章规定跟德国地区同时代刑法典相关规定之比较/156
三、 《1751年刑法典》的第1章规范内容/159
四、 结论/168

第四编 19世纪巴伐利亚地区刑法典

第十三章 《1813年刑法典》的立法时代背景
一、 前言/171
二、 德国费尔巴哈《1813年刑法典》立法的时代背景/172
三、 结论/176

第十四章 费尔巴哈在德国刑法史的地位
一、 前言/179
二、 费尔巴哈与现代德国刑法的关系/180
三、 费尔巴哈在德国法学界的地位/185
四、 结论/188

第十五章 《1813年刑法典》内容——德国现代刑法典的起源
一、 前言/191
二、 德国《1813年刑法典》的结构——一个比较法观点/191
三、 《1813年刑法典》刑事实体法的三编结构与条文/194
四、 结论/208

第十六章 《1813年刑法典》的评价及费尔巴哈刑法教科书内容
一、 前言/211
二、 19世纪《1813年刑法典》跟18世纪《1751年刑法典》的比较/212
三、 《1813年刑法典》立法者费尔巴哈的刑事法学理论/215
四、 结论/223

第五编 19世纪中叶普鲁士刑法典

第十七章 1851年《普鲁士刑法典》的订定背景与历程
一、 前言/227
二、 1851年《普鲁士刑法典》订定时的时代背景/228
三、 1851年《普鲁士刑法典》的立法过程/232
四、 结论/233

第十八章 1851年《普鲁士刑法典》内容——原则性规定部分
一、 前言/235
二、 1851年《普鲁士刑法典》的整体结构/235
三、 《普鲁士刑法典》有关今日总则规定条文/237
四、 结论/245

第十九章 1851年《普鲁士刑法典》内容——分则部分
一、 前言/247
二、 《普鲁士刑法典》有关个别的重犯罪与轻犯罪及其刑罚的规定(Von den einzelnen Verbrechen und Vergehen und deren Bestrafung)/248
三、 结论/259

第二十章 1851年《普鲁士刑法典》的评价与比较
一、 前言/261
二、 1851年以来德国刑法典的修正历程/261
三、 1851年《普鲁士刑法典》与德国2012年《刑法典》的比较/264
四、 《普鲁士刑法典》跟台湾当代刑法的比较/268
五、 结论/272

图书序言

二版序

  2014年10月《德国近代刑法史》一书出版,让我从1995年以来漫长的德国法制史研究旅程,画下暂时休止符。我在本书第一章说明:「本书作者延续过去研究脉络,透过比较刑法史研究观点,寻找德国刑法法制在近代以来发展路径。」

  在书中第二章我说明,驱动我书写这本书的原因在于:「……为东亚法律人而写,希望东亚的法律人透过对于德国刑法史的认识,了解德国刑法制度与刑法学如何从1532年以来,在德国不同地区透过德国各区域领主的刑法立法实践以及如何自17世纪以来,在德国刑法学学者结合理论与实务努力下,发展出来当代德国刑法与刑法学,并成为当代东亚各国共同学习的对象。」

  因此,书写《德国近代刑法史》是希望让华人社会脱离依赖德国法制或法学的现象,透过了解德国法如何形成今日的完整体系,进而找到以自己的能力,创造一个融合继受德国法经验与传统法文化法律体制的新法律制度的可能。

  本书作者在1987年取得雷根斯堡大学德国法学博士学位。在偶然间,于海德堡的马克思普郎克公法及国际公法研究中心(Max-Planck-Institut fur auslandisches offentliches Recht und Volkerrecht)看到德国法学及汉学家Karl Buenger 教授的藏书。这些藏书中有各种中文版的中国法制史书籍。我因此开始认识《唐律疏议》并进而开始研究中国法制史,近年来并将研究重心放在清代法律制度研究。研究传统中国法律制度之路引发我对于德国法律制度发展的好奇,并从1994年开始进行德国法制史研究与书写工作。

  我的研究主要想改变当代华人社会有关德国法制发展研究稀少的状况。我认为既然20世纪以来,德国的法律与法学不断影响着华人地区,尤其是台湾与中国大陆的法律与法学理论;了解德国法制发展脉络或许可以协助我们找到发展自己社会法制的参考路径。

  虽然,日本学者曾经翻译不少由德国学者撰述之德国法制史相关书籍;但是本书作者认为,作为继受德国法律体制社会的法律人,我们所要了解的德国法制发展脉络重点,不同于德国法学者的角度。多数德国法学者所书写之德国法制发展史书籍,往往预设读者了解德国一般历史发展,因此,忽略关于德国法制转变关键时刻或背景的相关描述。作为继受德国法律制度社会之法学研究者,我更关心的是:德国如何从一个习惯法为主的社会走向一个法律体系完整的成文法社会?读者在本书中会发现我寻找这个解答的尝试与努力。虽然不一定成功,但至少是从自己社会主体性出发的研究尝试。

  在2007年出版《德国法制史──从日耳曼到近代》一书之后,我曾经徘徊于应该选择继续研究德国哪一个法律领域的发展史:民法、公法或刑法?我最后决定以德国近代以来刑法发展历程作为研究重心。除了因为传统中国社会有非常发达的刑法体系,但现在却被忽略外;德国刑法制度与刑法学对于台湾的影响依旧深远。这可以从台湾各大学刑法教室中,多数留德老师不断引用德国刑法学教科书之理论或者实务案例的状况看出。研究德国刑法与刑法学史是我2007年以来专注的工作。但是,如果没有看到奥地利法学教授Arno Buschmann1998年主编之《近代刑法史的文本──经典的法律》《Textbuch zur Strafrechtsgeschichte der Neuzeit》一书的内容,我至今或许还在摸索如何书写德国近代刑法史的路上。

  读者在本书所看到四部德国近代以来刑法或刑法典主要取自《近代刑法史的文本──经典的法律》一书。这四部刑法分别是:1532年《卡洛林那法典》,1751年巴伐利亚地区的《刑法典》,1813年《巴伐利亚刑法典》及1851年《普鲁士刑法典》。透过本书有关这四部刑法的内容及发展背景的论述,读者可以看到德国如何从一个习惯刑法的社会走向今日的刑法与刑法学。

  在四部刑法典中最吸引我的是1751年巴伐利亚地区的《刑法典》。因为这一个刑法典的体例跟中国《唐律》的12篇体例一样;其中第1章的内容跟《唐律》名例篇有惊人的相类似性。因此,追寻为何德国近代第一部具有完整法典体系之巴伐利亚地区《1751年刑法典》,在体例上与《唐律》相类似的答案,成为驱动我书写与研究德国近代刑法史的动力。到现在,我还在追寻这个答案的路程上。而,虽然我还没有能够找到直接解答;但德国在17、18世纪突然出现之众多有关中国文化与制度的论述,或许是1751年巴伐利亚地区的《刑法典》受到《唐律》影响的间接证据。

  读者在本书中可以看到德国在2次世界大战以后,废除死刑并减轻刑罚处罚严苛性努力。德国刑法这样的发展并没有带来社会动盪与不安。为何在东亚地区我们对于废除死刑或者减轻刑罚严苛性的唿吁,总带来社会的争议或某种强烈的反对声音。这是否象征传统文化对于刑罚的想像,在我们继受外国法一百年之后,依旧深深的埋藏在我们的思想中。也因此如何更深刻认识传统法律思想与法律制度或许是法学者未来要努力方向之一。

  当代德国刑法学强调刑法谦抑性原则及最后手段原则,这宣示当代刑法的角色不再是恐吓人民的威吓手段与工具。刑罚制度与刑法规范目前已经是当代国家不得已才对于人民施展的处罚制度。当代刑法的目的主要在保障人民基本人权,使人民生活平和与安定。任何刑罚的运用都要非常谨慎。

  我要在本书二版出刊之际,向第一版的读者致歉。2014年为了及早让读者阅读到关于德国近代刑法发展的脉络痕迹,我匆匆付印本书。本书第一版许多文字不顺或者翻译错误之处都在第二版中努力改进。我期待这本书可以抛砖引玉,引发更多华人社会法学者,以自己社会主体性的角度与需求,更深入了解德国各种法律体制(不仅刑法)的发展脉络,并透过了解德国法制的前进动力与方法,逐渐协助继受外国法,失去法律主体性的社会,包括不同地区的华人社会、日本、韩国或者拉丁美洲、印度等社会,在其中学习到法律前进的重要诀窍并将继受外国法的百年经验与自己社会的传统法文化进行融合;找到整合外来法文化与自己传统社会法文化,创造适合自己社会新的法律思想与法律体系之路。

陈惠馨
2016年6月20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