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刑法典

日本刑法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刑法
  • 日本刑法
  • 法律
  • 法规
  • 犯罪
  • 刑罚
  • 司法
  • 法律法规
  • 日本法律
  • 法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日本刑法典的翻译本,早期有「德、日刑法典」(1993年),然该译本已年代久远,所译内容过于精简,未能正确反映出日本现行刑法条文的全貌,此外尚有中国大陆翻译的「日本刑法典」(1998年初版,2006年第2版),但刑法用语上有所落差,加上近十年来日本刑法典已有新增订条文,因此本书是根据最新版本的「日本刑法典」(2016年6月)为内容,为使读者能清楚了解其条文内涵,在搭配我国刑法用语的前提下,全面而忠实地将日本刑法典逐条进行翻译。以本书忠实而严谨的翻译,且日文与中译的对照编列,必能当作立法机关、司法实务以及学术研究、相关法学教育上之重要参考资料。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日本刑法典》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不涉及该书本身,并且力求自然流畅,字数约1500字: --- 《世界法律前沿透视:现代刑法理论与实践的多元化探索》 导言:法律全球化背景下的刑法新图景 在全球化浪潮与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的今天,各国刑法理论与实践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重塑。现代刑法不再是孤立的国内法体系,而是与国际人权规范、跨国犯罪治理、高科技发展等议题紧密交织的复杂网络。《世界法律前沿透视:现代刑法理论与实践的多元化探索》正是这样一部旨在剖析全球主要法域刑法发展脉络、聚焦新兴犯罪形态治理、并深度探讨刑法理念革新的重要学术著作。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刑法典进行汇编或注释,而是以宏观的视角,横向比较了不同法系(特别是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及部分东方法律传统)在刑法基本原则、犯罪构成要件、刑罚体系构建上的异同,并着重分析了这些差异在应对当代社会问题时的适应性与局限性。全书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旨在为法律学者、司法实务工作者以及关注法治建设的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分析平台。 第一部分:刑法基础理论的重构与张力 本部分聚焦于现代刑法学的核心基石,探讨了在后现代思潮冲击下,传统刑法理论如何进行自我调适与发展。 第一章:刑法谦抑性原则的当代语境 刑法谦抑性(Ultima Ratio)作为限制国家刑罚权扩张的天然屏障,在信息时代和风险社会中面临严峻考验。本章详细考察了谦抑性原则在环境犯罪、金融犯罪以及网络安全立法中的应用困境。我们深入分析了“工具理性”与“实质正义”之间的张力,探讨了在预防主义高涨的背景下,如何划定刑法的边界,避免“泛刑法化”的风险。讨论集中于,当新型风险难以量化、损害难以即时评估时,传统谦抑性判断标准是否仍具有充分的解释力。 第二章:犯罪构成要件的要素演化 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强调“三阶层”或“四要件”结构,但在新的犯罪形态,特别是组织犯罪、职务犯罪中,故意与过失的界定变得模糊。本章对“故意说”的深化发展进行了梳理,特别关注了“间接故意”与“认知风险的容忍”之间的微妙分野。此外,针对刑法分则中不断增设的“抽象危险犯”,本章批判性地评估了其对犯罪主观要件要求的降低可能带来的司法不确定性。 第三章:责任理论的价值转向 刑法责任理论是连接犯罪行为与国家惩罚的桥梁。本书探讨了从传统报应主义向更具预防色彩的责任理论的价值转向。在这一转向中,社会危险性(Social Dangerousness)与个人应负责任(Personal Culpability)的权重如何平衡?本章特别引入了比较法视角,分析了在考虑再犯风险时,如何精确测量和论证“行为人固有危险性”,以及这种测度是否可能侵犯公民的基本权利。 第二部分: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兴犯罪治理 随着经济、技术和人员流动的加速,传统刑法对跨国界、高技术含量犯罪的规制能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部分着重分析了应对这些新挑战的法律创新。 第四章:金融犯罪与洗钱的国际协作机制 全球金融体系的互联性使得金融犯罪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跨国性。本章详细剖析了国际反洗钱组织(如FATF)的建议如何转化为各国国内刑法中的具体规定,特别关注了“源头犯罪”的认定范围的扩大趋势。书中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复杂交易结构如何挑战传统“财产损害”的认定标准进行了深入的案例分析。 第五章:信息安全与数据主权的刑法保护 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诸如网络攻击、数据窃取、深度伪造(Deepfake)等新型犯罪。本章系统梳理了各国在《网络犯罪公约》框架下,如何将数据、算法和信息基础设施纳入刑法保护的客体范围。重点探讨了如何针对“虚拟财产”的侵害行为,设计出既能有效惩罚犯罪,又不扼杀技术创新的法律工具。 第六章:环境刑法与生态正义的理念融入 环境犯罪治理已从单纯的行政处罚向刑事责任延伸。本书分析了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集体风险”时,如何构建针对企业法人和高层管理人员的刑事责任体系。本章强调了“生态系统损害”作为独立刑法保护法益的可能性,并比较了不同法域在举证责任分配上的差异。 第三部分:刑罚的分配与矫正:现代化之路 刑罚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正义、威慑和矫正。《世界法律前沿透视》的第三部分将目光投向了刑罚的执行和量刑的科学化。 第七章:量刑指南与司法能动性的平衡 为了减少量刑的随意性,各国普遍引入了量刑指南或量刑建议制度。本章批判性地评估了这些制度的实施效果,特别是它们在多大程度上限制了法官根据具体案情进行个性化裁量的自由。书中通过对大量量刑判例的统计分析,揭示了指南在实践中可能固化偏见或引发“讨价还价式”司法的风险。 第八章:替代性刑罚的推广与刑罚目的再思考 随着监禁成本的攀升和对重复犯罪问题的关注,替代性刑罚(如社区服务、电子监控、缓刑)的使用日益广泛。本章深入分析了这些替代措施的矫正有效性,并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当刑罚的“报应”功能被弱化时,我们如何确保替代性措施仍能体现对受害者的正义补偿?书中探讨了“恢复性司法”理念如何被整合进替代刑罚的执行流程中。 第九章:刑法中的人权保障与司法救济 在全球人权话语日益强化的背景下,确保侦查、审判和执行过程中的人权保障是刑法的生命线。本章详细考察了审前羁押的限制、沉默权和辩护权在不同司法体系下的实际保障水平。此外,本书还专门开辟章节讨论了“冤错案件”的再审机制的完善,以及国家对司法错误的赔偿责任的构建,强调了程序正义对刑法公信力的决定性作用。 结语:面向未来的刑法哲学 《世界法律前沿透视》最终落脚于对未来刑法哲学的展望。面对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可能颠覆传统犯罪定义的科技发展,法律人必须保持警醒和前瞻性。本书呼吁,现代刑法需要建立更加灵活、更具适应性的价值体系,在保障社会安全与维护个体自由之间,持续寻求动态的、合理的平衡点。 ---

著者信息

编译者简介

陈子平


  现职
  国立高雄大学法律学系专任教授
  国立政治大学法学院兼任教授

  学历
  东吴大学法律学系毕业
  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学研究科硕士
  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学研究科博士班修毕

  经历
  司法官考试刑事法组召集人
  律师考试审议委员会委员
  司法官、司法人员特种考试典试委员
  律师高考典试委员
  考试院常设题库(律师、司法官)小组审查委员
  法务部刑法分则修正委员会委员
  法官学院讲座教授(2011年~)
  东吴大学法律学系系主任(2005.8.1~2008.7.31)
  东吴大学法律学系专任副教授、教授
  政治大学法律学系兼任副教授
  成功大学法律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译者简介

谢煜伟


  现职
  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院助理教授

  学历
  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系毕业
  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研究所硕士
  日本京都大学法学博士

  经历
  律师高考及格
  日本交流协会奖学生
  日本京都大学法学研究科助教
  国立清华大学科技法律研究所助理教授

黄士轩

  现职
  国立中正大学法律学系助理教授

  学历
  国立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
  国立台湾大学法学硕士
  日本东京大学法学政治学研究科法学修士
  日本东京大学法学政治学研究科法学博士

图书目录

出版序/邱太三
译者序/陈子平

第一编 总 则
第一章 通则(第1条至第8条)/ 1
第二章 刑(第9条至第21条)/13
第三章 期间计算(第22条至第24条)/21
第四章 缓 刑(第25条至第27之7条)/23
第五章 假 释(第28条至第30条)/34
第六章 刑之时效与刑之消灭(第31条至第34条之2) 37
第七章 犯罪之不成立及刑之减免(第35条至第42条)/40
第八章 未遂罪(未遂之减免)(第43条至第44条)/44
第九章 併合罪(第45条至第55条)/45
第十章 累 犯(第56条至第59条)/50
第十一章 共 犯(第60条至第65条)/52
第十二章 酌量减轻(第66条至第67条)/55
第十三章 加重减轻之方式(第68条至第72条)/55

第二编 罪
第一章 删 除(第73条至第76条)/59
第二章 内乱罪(第77条至第80条)/60
第三章 外患罪(第81条至第89条)/62
第四章 妨害国交罪(第90条至第94条)/64
第五章 妨害公务执行罪(第95条至第96条之6)/66
第六章 脱逃罪(第97条至第102条)/71
第七章 藏匿人犯及湮灭证据罪(第103条至第105条之2)/74
第八章 骚乱罪(第106条至第107条)/76
第九章 放火罪及失火罪(第108条至第118条)/77
第十章 决水及妨害水利罪(第119条至第123条)/84
第十一章 妨害往来罪(第124条至第129条)/87
第十二章 侵入住居罪(第130条至第132条)/90
第十三章 侵害?密罪(第133条至第135条)/91
第十四章 鸦片罪(第136条至第141条)/93
第十五章 关于饮用水之罪(第142条至第147条)/96
第十六章 伪造货币罪(第148条至第153条)/98
第十七章 伪造文书罪(第154条至第161条之2)/101
第十八章 伪造有价证券罪(第162条至第163条)/110
第十八章之二 侵害支付卡电磁纪录罪(第163条之2至第163条之5)/111
第十九章 伪造印章罪(第164条至第168条)/114
第十九章之二 关于不正指令、电磁纪录之罪(第168条之2至第168条之3)/117
第二十章 伪证罪(第169条至第171条)/119
第二十一章 诬告罪(第172条至第173条)/121
第二十二章 猥亵、姦淫及重婚罪(第174条至第184条)/122
第二十三章 赌博及彩票罪(第185条至第187条)/128
第二十四章 礼拜场所及坟墓相关犯罪(第188条至第192条)/130
第二十五章 渎职罪(第193条至第198条)/132
第二十六章 杀人罪(第199条至第203条)/138
第二十七章 伤害罪(第204条至第208条之2)/140
第二十八章 过失伤害罪(第209条至第211条)/143
第二十九章 堕胎罪(第212条至第216条)/145
第三十章 遗弃罪(第217条至第219条)/147
第三十一章 逮捕及监禁罪(第220条至第221条)/148
第三十二章 胁迫罪(第222条至第223条)/149
第三十三章 略取、诱拐及买卖人口罪(第224条至第229条)/151
第三十四章 妨害名誉罪(第230条至第232条)/159
第三十五章 对信用及业务之罪(第233条至第234条之2)/162
第三十六章 窃盗及强盗罪(第235条至第245条)/164
第三十七章 诈欺及恐吓罪(第246条至第251条)/169
第三十八章 侵占罪(第252条至第255条)/173
第三十九章 盗品等罪(赃物罪)(第256条至第257条)/174
第四十章 毁弃及隐匿罪(第258条至第264条)/176

图书序言

出版序

  我国刑法溯源自「大清新刑律」,是清末政府修律大臣沈家本聘请日本法学教授冈田朝太郎等人参酌日、法、德等国刑法制定,故我国刑法可谓间接承继大陆法系刑法。「大清新刑律」既系由日本刑法学者代为起草,其内容必然受当时日本刑法之影响。又历次修法,外国立法例尤其是日本刑法,更是重要的参考,如民国94年刑法大幅修正时,重新界定刑法公务员之范围及废除连续犯、牵连犯改採一罪一罚等立法政策之变更,亦均参採日本刑法规定观之,不可讳言,现行刑法仍受当今日本刑法之影响。而日本原即受汉唐文化之深厚影响,并与台湾在地理上及历史文化上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从比较法观点而言,无论是刑法之修订或刑法学之研究,日本刑法自是最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之一。

  可惜的是目前除了已故蔡墩铭教授于82年所译之「德、日刑法典」一书外,并无符合现行日本刑法新貌之译着,相信国内法律实务界及学术界遇有需求时,只能以简体中文译本、自修日文或搜寻英文方式解读日本刑法,欠缺具有学术性质之日本刑法译着,以供立法、行政机关修法或学术研究使用。为填补此一缺漏,法务部委请国内素有声望之高雄大学陈子平教授、台湾大学谢煜伟助理教授及中正大学黄士轩助理教授共同翻译日本刑法,以专业精准的法学文字,佐以日文、中文对照方式呈现本书,更具学术价值。期待本译着之完成,能对学术界及实务界进行比较法研究时,有所助益及启发。

  在此特别感谢陈子平教授等人殚精竭虑贡献所能完成本书,也感佩本部检察司同仁的通力合作与辛苦付出。尚祈各界不吝指正,以供日后发行同类书籍之参考。

部长
105年8月

译者序

  日本刑法典的翻译本,早期有已故蔡墩铭教授于1993年翻译出版的「德、日刑法典」,然而时至今日,该译本已年代久远,所译内容过于精简,未能正确反映出日本现行刑法条文的全貌;稍后1998年,有中国大陆清华大学法学院张明楷教授所翻译的「日本刑法典」初版(2006年第2版),惟中国大陆的刑法用语,与台湾存在着某些落差,无论是在司法实务、刑事立法、学术研究等方面的引用、参考上,或是青年学子的外国法学习上,该如何掌握一本内容最新且比较精确周延又具备中日文对照的日本刑法典翻译本,乃本人担任法务部刑法分则修正委员会委员期间,甚至退出该委员会之后仍深切企盼完成的工作。

  适巧去岁初夏甫成立的刑事法研究会,正酝酿召集志同道合愿意参与各国刑事法翻译(以德、日为主)工作的刑事法学者之际,在某研讨会上,法务部检察司余副司长丽贞女士提及法务部正拟定翻译各国刑事法;逢此因缘巧合,担任刑事法研究会会长的本人,立即展开统筹德国、日本刑事法的翻译事务,并委请政治大学李圣杰副教授筹划召集德国刑法典的翻译工作。

  日本刑法典的翻译工作由本人筹划召集,幸运得到近年先后从日本学成归国的台湾大学谢煜伟助理教授及中正大学黄士轩助理教授慨允参与,二位都是治学认真品格卓越的后起之秀,因此翻译工作如虎添翼,我三人于今年3月间已顺利初步译妥各自分担的部分,并开会协调取得用语上的共识;在三人都需要顾及其他亟待完成的重要写作情况下,翻译事务暂时停顿一个月余;至5月间,余副司长联系希望能将译稿提交法务部审查,本人遂匆促将三人翻译的部分结合成一部完整的日本刑法典译稿提出,并邀请学品兼优认真务实的政治大学法学院谢如媛副教授担任审查工作,当时谢副教授虽玉体违和,仍不吝答应接受本人之推荐邀请,实令本人感激不尽。正因为所提交的译稿尚未详细校订且匆促集结成一个文档,幸蒙谢副教授认真负责,用心详实指点译稿上的缺失,翻译才得以更趋于正确周延细腻。

  本书得以顺利完成付梓,除了感谢担任翻译工作的谢煜伟助理教授、黄士轩助理教授以及审稿工作的谢如媛副教授的尽心尽力之外,还要感谢法务部相关人士,尤其是余丽贞副司长的奔走与协调,对于承担本书一切印制行销成本的元照出版公司,亦由衷谨致谢忱。

刑事法研究会会长
陈子平  谨识
2016年8月15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日本刑法体系的完备性和系统性。它涵盖了几乎所有可能出现的犯罪行为,并对每一种犯罪行为都制定了明确的处罚标准。书中对于日本刑法中的“刑罚种类”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罚金、没收等,并对每一种刑罚的适用条件和执行方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对于“缓刑”制度的讨论,日本刑法对于缓刑的适用条件非常严格,只有在被告人认罪悔过、犯罪情节较轻、且有充分证据表明其能够重新做人时,才有可能获得缓刑。这种制度的设计,体现了日本刑法对于犯罪矫正的重视。此外,书中还介绍了日本刑法中的“没收”制度,这种制度旨在剥夺犯罪分子通过犯罪获得的非法利益,从而达到惩罚犯罪、震慑犯罪的目的。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内容详实、结构严谨、逻辑清晰的日本刑法典解说,对于想要了解日本刑法体系的读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籍。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于日本刑法与日本社会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的剖析。日本刑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地根植于日本的传统价值观、道德观念和历史背景之中。书中指出,日本刑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礼仪”、“秩序”和“和谐”,因此对于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往往会采取较为严厉的惩罚。同时,日本刑法也体现了日本社会对于集体主义的重视,强调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现了日本刑法在实际应用中的特点,例如对于“名誉毁损”罪的重视,以及对于“性犯罪”的零容忍态度。这些规定反映了日本社会对于个人尊严和公共道德的重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法律著作,更是一部了解日本社会文化的窗口,它让我对日本的法律体系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读起来颇具挑战性,大量的法律术语和复杂的案例分析,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法律基础才能更好地理解。但正因为如此,它才显得更加专业和权威。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日本刑法中“共犯”制度的讨论,日本刑法对于共同犯罪的认定标准非常严格,需要证明行为人之间存在明确的共同犯罪意图。这种规定旨在避免无辜者受到牵连,体现了其对个人权利的保护。书中还详细介绍了日本刑法中的各种“特别刑法”,例如关于毒品犯罪、枪支犯罪、组织犯罪等的规定,这些内容对于了解日本的治安状况和犯罪趋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虽然这本书的篇幅较为庞大,但作者的逻辑清晰,条理分明,使得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日本刑法体系的核心内容。对于希望深入研究日本刑法,或者从事相关法律工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籍。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日本刑法体系的书,我不得不感叹其在细节上的严谨与对人权保障的重视。相较于我们台湾的刑法,这本书展现了日本刑法在概念上更强调“罪刑法定主义”的极致体现,每一个犯罪行为的构成要件都经过了精密的定义,避免了法律解释上的模糊空间。书中对于“故意”、“过失”等主观要件的区分,以及各种刑罚的适用条件,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让我对日本刑法体系的逻辑脉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累犯制度的讨论,日本刑法对于累犯的处罚并非一味加重,而是会考量累犯的悔过表现、犯罪动机等因素,体现了其矫正犯罪的理念。当然,书中也提及了一些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例如对于某些新型犯罪的规制,以及在科技发展快速的背景下,如何平衡个人隐私与社会安全之间的关系。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法律条文的汇编,更是一部反映日本社会价值观与法律思想的著作,对于有志于研究比较刑法、或者对日本法律体系感兴趣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本值得细读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呈现方式相当独特,它并非单纯地罗列条文,而是将日本刑法典的演变历史、背后的社会思潮,以及具体的案例分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作者的叙述风格平易近人,即使对于法律专业以外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其中的概念。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日本刑法中“正当防卫”制度的解读,它与我们台湾的规定有所不同,日本刑法对于“紧急避难”的认定更加宽泛,允许在紧急情况下为了保护更大的利益而采取必要的损害行为。这种制度的设计,体现了日本法律对于个体自由的尊重,以及对于社会伦理的考量。此外,书中对于死刑制度的讨论也颇具深度,作者从历史、哲学、社会等多个角度分析了死刑的利弊,引发了我对于生命权与刑罚正义的深刻思考。这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教科书,而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与思辨精神的法律读物,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刑法的本质与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