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民法概要(十七版)

实用民法概要(十七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民法
  • 实用民法概要
  • 法学教材
  • 法律
  • 十七版
  • 民法总论
  • 民法分论
  • 法学
  • 教材
  • 法律法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内容除就民法作重点阐述外,并将相关之法律名词,以法律小辞典之方式,附註于旁,更将有争议之法律问题,于适当章节,列为专栏加以研究分析。

  在各章节之后,又列有基础习题与应用习题;另就某一法律问题深入研究之论文,亦并在相关处所註明。此均非一般民法概要书所能及。
 
《民法前沿理论与司法实践》:透视当代民法变革与挑战 导言:法律体系的动态演进 民法,作为调整平等主体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根本大法,其生命力在于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前行。进入二十一世纪,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社会结构变迁以及新的伦理观念,对传统民法的基本框架和原则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领域,正经历着深刻的理论重塑与实践创新。本书《民法前沿理论与司法实践》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聚焦于当代民法发展中最具活力和争议的前沿地带,旨在为法律理论研究者、实务工作者以及关注法治建设的读者,提供一个深入剖析和审视当前民法重大议题的平台。 本书并非对既有民法典条文的系统性梳理或传统知识点的复述,而是侧重于那些尚未形成定论、处于激烈争论之中,或是在新业态、新技术冲击下亟需法律回应的“热点”与“难点”。我们坚信,唯有直面这些前沿挑战,才能真正把握现代民法的发展脉络与未来走向。 --- 第一编:数据、智能与人格权的边界重塑 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个人数据成为核心生产要素,这直接冲击了传统民法中关于“物”和“权利客体”的界定。本编深入探讨了数据要素的法律属性——它是新的“物权”客体,还是一种特殊的“用益物权”,抑或是应被纳入人格权范畴的延伸? 一、数据权利的性质与归属 我们将详细剖析“数据所有权”的理论构建困境。在平台经济中,用户生成的数据(UGC)与平台采集、处理后的数据(PDC)之间,如何进行清晰的权责划分?本书借鉴了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的理念,结合我国的立法实践,探讨“数据可携带权”与“被遗忘权”在具体个案中的落地难题。特别关注了数据信托、数据保险等新型财产安排的可行性。 二、算法决策中的责任分配 人工智能(AI)在信贷审批、医疗诊断、自动驾驶等领域广泛应用,其“黑箱”特性使得侵权因果关系的认定变得异常复杂。本章着力研究“算法歧视”导致的民事责任归属问题。是应采纳“严格责任”原则,还是在引入“可解释性证据”后适用过错责任?我们对“AI代理人”行为的法律评价进行了深入论证,探讨了未来可能出现的法人格或类法人格的法律地位问题。 三、精神损害赔偿的“数字化延伸” 传统上,精神损害赔偿侧重于对生命、身体、健康等人身法定利益的侵害。然而,在数字世界中,名誉、隐私、个人形象的瞬间崩塌可能造成更广泛、更持久的痛苦。本书详细分析了“信息泄露致精神损害”、“深度伪造”(Deepfake)侵犯人格利益的认定标准,并对比了英美法系中对“情感伤害”(Emotional Distress)的赔偿范围,试图为我国的司法实践提供更具前瞻性的指引。 --- 第二篇:合同法在新型交易模式中的适应性调整 电子商务、共享经济、平台用工的兴起,正在挑战合同自由与公平的基本平衡。本编将焦点投向了这些新业态对传统合同规则的冲击与重塑。 一、平台经济中的“格式合同”与“不平等地位” 平台企业凭借其市场支配地位,广泛使用“一键同意”的电子格式条款,这使得个体消费者或小微商家在缔约过程中几乎没有议价空间。本书系统考察了平台合同的“粘性”与“锁定效应”,着重分析了司法实践中如何运用“显失公平”、“情势变更”等古典概念来规制平台的不当条款。我们特别关注了“平台责任的限制与免除条款”的效力认定。 二、预付式消费与企业破产风险 近年来,预付卡消费模式引发的集中“跑路”事件层出不穷,严重损害了消费者权益。本书超越了简单的违约救济框架,探讨了预付资金的“特别信托”制度的可行性,以及在破产程序中对预付债权人的优先受偿机制设计。此外,也探讨了如何通过引入“履约担保”制度,从源头上控制风险。 三、履行不能的“绿色化”与“气候风险”考量 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的重视,合同的履行正受到供应链中断、极端天气事件的直接影响。本书引入了“气候正义”的视角,探讨在不可抗力与情势变更的认定中,如何审慎考虑长期、累积性的环境风险。例如,对于承诺碳中和目标的合同,一方未能实现减排目标是否构成根本违约,以及如何量化这种“绿色违约”的损失。 --- 第三编:侵权责任法的价值取向与体系创新 侵权法是民法的“安全阀”,其价值在于对社会风险的有效分配与损害的合理补偿。当前,侵权法正面临着多重侵权主体、复合型损害类型的挑战。 一、多因一果与“替代责任”的适用边界 在复杂污染案件、群体性健康损害案件中,确定单一侵权人及其过错难度极大。本书详细辨析了“替代责任”(如替代雇主责任)的适用逻辑,并探讨了在科学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如何通过“举证责任倒置”或“风险分配”的思路,确保受害人获得有效救济。重点分析了环境侵权中对“环境损害”与“生态价值损失”的司法认定。 二、产品安全责任与供应链的穿透审查 随着产品供应链的全球化和复杂化,一个零部件的缺陷可能导致终端产品的严重安全问题。本书深入研究了产品责任法中对“设计缺陷”、“制造缺陷”的司法认定标准,并着力探讨了“零部件供应商”与“系统集成商”之间的连带责任机制。尤其关注了软件即服务(SaaS)产品中,软件缺陷导致用户人身或财产损害的归责模式。 三、非典型侵权行为的规制:信息窃取与名誉诽谤的放大效应 在社交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是传统侵权法难以想象的。本书关注“网络匿名性”下侵权主体的识别难题,以及对网络平台“信息删除义务”的司法量化。同时,针对网络暴力和持续性骚扰行为,探讨了禁令性救济措施(如限制发布、永久封号)在民事救济中的正当性与适用限度。 --- 结语:面向未来的民法视野 《民法前沿理论与司法实践》力求以开放、批判的学术态度,解析当代民法面对的结构性挑战。本书的论证多基于最新的司法判例、正在起草的立法建议以及前沿的法学思潮,旨在为读者搭建一个理解现代民法张力与平衡的思考框架。民法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与社会现实共振的活的法律体系。理解这些前沿议题,便是把握了未来法治建设的核心脉搏。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刘振鲲


  现 职
  中国文化大学法律系副教授

  学 历
  中国文化大学法学博士

图书目录

第一编 总则/1
 第一章 导读/1
  第一节 民法的意义与体例/1
  第二节 民法的基本原则/3
  第三节 民法的效力/11
  第四节民法的解释/12
  第五节 权利与义务之概念/15
 第二章  总则概说/19
 第三章 法例/20
  第一节 民事法规适用之顺序/20
  第二节 使用文字的原则/21
  第三节 确定数量的原则/24
 第四章 权利主体-人/26
  第一节 概说/26
  第二节 自然人/27
  第三节 法人/37
 第五章 权利客体-物/45
  第一节 物的意义/45
  第二节 物的种类/46
 第六章 法律行为/52
  第一节 概说/52
  第二节 法律行为之目的/54
  第三节 法律行为的分类/55
  第四节法律行为之要件概说/59
  第五节 法律行为要件之一--当事人/60
  第六节 法律行为要件之二--标的/64
  第七节 法律行为要件之三--意思表示/69
  第八节  法律行为之附款--条件与期限/85
  第九节 代理/91
  第十节 法律行为之效力/100
  第十一节 期日与期间/107
  第十二节 消灭时效/110
 第七章 权利的行使/121
  第一节 行使权利及履行义务的原则/121
  第二节 权利的自力救济/122

第二编 债/127
壹、 债编总论//127
 第一章 导读/127
  第一节 债之意义/127
  第二节 请求权基础/131
 第二章  债之发生/133
  第一节 契约/133
  第二节 无因管理/142
  第三节 不当得利/146
  第四节侵权行为/150
 第三章 债之标的/164
  第一节 意义/164
  第二节 种类之债/164
  第三节 货币之债/165
  第四节利息之债/166
  第五节 选择之债/168
  第六节 损害赔偿之债/169
 第四章 债之效力/173
  第一节 给付/173
  第二节 迟延/179
  第三节 保全/179
  第四节契约/182
 第五章 多数债务人及债权人/189
  第一节 可分之债/189
  第二节 连带之债/189
  第三节 不可分之债/190
 第六章 债之移转/191
 第七章 债之消灭/193
贰、 债编各论(各种之债)/195
 第一章 财产契约/195
 第二章  劳务契约/208
 第三章 信用契约/214
 第四章 商业活动辅助人契约/216
 第五章 保管契约/217
 第六章 合作契约/219
 第七章 射倖契约/221
 第八章 和解契约/221
 第九章 证券发行行为/222

第三编 物权/225
 第一章 通则/225
  第一节 物权之意义与原则/225
  第二节 物权的效力/228
  第三节 物权的变动/229
 第二章  所有权/233
  第一节 通则/233
  第二节 不动产所有权/236
  第三节 动产所有权/245
  第四节共有/249
 第三章 地上权/260
  第一节 普通地上权/261
  第二节 区分地上权/265
 第四章 农育权/268
  第一节 意义/269
  第二节 农育权之效力//269
  第三节 农育权之消灭//270
 第五章 不动产役权/271
  第一节 意义/271
  第二节 不动产役权之特性//273
  第三节 不动产役权之取得/273
  第四节不动产役权之效力/273
  第五节 不动产役权之消灭/275
 第六章 典权/276
  第一节 意义/276
  第二节 典权之发生/277
  第三节 典权之期限/277
  第四节典权人的权利义务/277
  第五节 出典人的权利义务/280
  第六节 典权的消灭/280
 第七章 抵押权/281
  第一节 普通抵押权/282
  第二节 最高限额抵押权/298
  第三节 其他抵押权/309
 第八章 质权/313
  第一节 总说/313
  第二节 动产质权/313
  第三节 权利质权/316
  第四节最高限额质权/320
  第五节 营业质/320
 第九章 留置权/322
  第一节 意义/322
  第二节 留置权的发生/322
  第三节 留置权的效力/323
  第四节留置权的消灭/324
 第十章 占有/325
  第一节 意义/325
  第二节 占有的种类/325
  第三节 占有的取得/327
  第四节占有的效力/328
  第五节 占有的保护/333
  第六节 占有的消灭/334
  第七节 准占有/334

第四编 亲属/337
 第一章 导读/337
 第二章  通则/339
  第一节 血亲/340
  第二节 姻亲/341
 第三章 婚姻/343
  第一节 婚约/343
  第二节 结婚/345
  第三节 婚姻的效力/348
  第四节离婚/352
 第四章 父母子女/360
  第一节 子女/360
  第二节 养子女/365
  第三节 亲权/369
  第四节监护与扶养/371
  第五节 家与亲属会议//374

第五编 继承/377
 第一章 导读/377
 第二章  遗产继承人/377
  第一节 继承人/377
  第二节 代位继承/378
  第三节 应继分/378
  第四节继承权之丧失//379
  第五节 继承回复请求权//380
 第三章 遗产的继承/381
  第一节 继承的效力/381
  第二节 继承的种类/383
 第四章 遗嘱/389
  第一节 通则/389
  第二节 遗嘱的方式/389
  第三节 特留分/391

图书序言



  本院法律系刘振鲲老师曾随余修习民事诉讼法,成绩优异,民国七十七年本院法律研究所入学考试,刘君以第一名成绩录取,其用功之勤,殊值嘉许。刘君于研究所结业后,即受聘本院法律系讲授法学绪论与民商法课程,颇得同学好评。前于八十四年八月完成法学概论一书,就法律基础理论及各主要法律作扼要介绍,颇适合初习法律及非法律系同学之参考。近年来更完成实用民法概要一书,观其内容,除就民法重点之阐述外,并将相关之法律名词以法律小辞典之方式,附註于旁,更将有争议之法律问题,于适当章节,列为专栏加以研究分析;在各章节之后,又列有基础习题与应用习题;另就某一法律问题深入研究之论文,亦併在相关处所註明。此均非一般民法概要书籍所能及,故本书虽名为「概要」,实具有相当实用之价值。深信此书之出版,非仅对于初习法律或非法律系之读者有相当助益而已,一般习法者,亦可作为重要参考。爰乐为之序。
 
序于中国文化大学法学院
杨建华
中华民国八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民法总则》真的算得上是法学院入门的经典,但说实话,我个人觉得它更适合用来查阅条文,而不是真正理解民法的思维逻辑。书中的讲解,虽然涵盖了民法总则的各个面向,但总感觉过于平铺直叙,就像把法条一条一条地翻译成白话文,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批判性思考。对于刚接触民法的学生来说,可能会觉得内容很多,但却很难抓住核心概念之间的关联。举个例子,关于权利能力的部分,书里详细列举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权利能力,但对于为什么要有权利能力,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区别,以及在实际案例中如何运用这些概念,却着墨不多。而且,书中的案例也比较老旧,跟现在社会的发展变化有些脱节,很难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我记得有一次上课,教授就批评这本书的案例“缺乏生活感”,导致学生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总而言之,这本书作为一本工具书,还是有一定价值的,但如果想要真正掌握民法,还需要结合其他教材和案例,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台湾的俗语来说,就是“很文雅”,但这种文雅,有时候却变成了晦涩难懂。作者似乎很喜欢使用各种长句和复杂的句式,让人感觉像是在阅读一篇古典文学作品,而不是一本法律教材。而且,书中的用词也比较正式,很多法律术语都使用了比较古老的表达方式,对于不熟悉法律的读者来说,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我曾经在图书馆看到一位同学,拿着这本书苦读了半天,最后还是放弃了,因为他觉得这本书“太难了,看不懂”。当然,这本书也有一些优点,比如它对民法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这对于想要了解民法背后的文化背景的学生来说,还是很有帮助的。但是,我认为作者应该更加注重语言的通俗化和易懂性,让更多的读者能够理解民法的精髓。毕竟,法律是用来规范社会行为的,如果只有少数人能够理解法律,那么法律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评分

我读了这本民法概要,感觉就像在走迷宫,一开始还能依循着条文的指引,但越往深处走,就越容易迷失方向。作者的叙述方式过于抽象,很多概念都缺乏具体的解释和说明,导致我经常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勉强理解其中的含义。更糟糕的是,书中的逻辑结构并不清晰,各个章节之间的衔接不够自然,让人感觉像是在阅读一篇篇独立的文章,而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我特别不喜欢书中的“抽象概念堆砌”现象,动不动就出现各种晦涩难懂的法律术语,让人感觉作者是在炫耀自己的知识,而不是在帮助读者理解法律。而且,书中的排版也比较拥挤,字体太小,长时间阅读容易疲劳。我曾经尝试用荧光笔标记重点内容,但很快就发现,整本书几乎都被我涂满了颜色,这说明这本书的重点实在太多了,或者说,根本没有重点。我建议作者在未来的版本中,能够更加注重概念的通俗化和逻辑的清晰化,让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民法的精髓。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编排方式真的很有特色,它不像其他民法教材那样,按照传统的总则、债权、物权、继承等顺序来讲解,而是选择了一种“问题导向”的方式,先提出一些常见的民事纠纷,然后通过分析这些纠纷,来引出相关的法律规定和原理。这种方式虽然比较新颖,但却让我感觉有些不知所云。因为在没有掌握基本的民法概念之前,直接接触这些复杂的案例,很容易让人感到困惑和迷茫。就好比先让你去解一道很难的数学题,而没有先教你相关的公式和定理,你肯定会无从下手。而且,书中的案例也比较偏向学术研究,缺乏实际操作性,对于想要从事法律职业的学生来说,帮助不大。我记得有一次,我拿着这本书去实习单位,向一位资深律师请教,他翻了几页后,就告诉我:“这本书理论性太强,实际应用价值不高。”当然,这本书也有一些优点,比如它对一些新的法律问题和争议点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这对于想要进行学术研究的学生来说,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相当全面的民法框架,但它更像是一本“百科全书”,而不是一本“教科书”。它试图涵盖民法的每一个角落,但却缺乏对核心概念的深入剖析和批判性思考。书中的内容过于庞杂,信息密度很高,让人感觉像是在阅读一部冗长的法律文件,而不是在学习一门学科。而且,书中的案例也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很难帮助读者形成对民法的整体认识。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备考民法的时候,曾经试图用这本书来复习,但很快就发现,这本书根本无法帮助我抓住重点,因为它包含了太多的细节和边缘知识。我最终选择了另一本教材,那本书虽然内容不如这本书全面,但它更加注重对核心概念的讲解和案例的分析,这对于我的考试复习非常有帮助。总而言之,这本书适合作为一本参考书,用来查阅条文和了解民法的各个方面,但不适合作为一本主要的教科书,用来学习和掌握民法的基本原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