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放下与自由 「放下」,虽只二字,却很困难。
1999年初博士毕业后,能够到成大法律系来,我真的很开心。这里是幸福的学术空间,这里的人事物总让我喜悦。每天从早到晚,这里都给我温馨与开怀,不仅是学术的研究与教学环境,而且是生活的真挚及善美空间。
这是一个难得的人境,我一直非常珍惜,从进办公室的贴心助教,到用心参与经营和谐环境的同仁,以及诚恳互动而投入求知的学生,在在都是我开心的生命泉源。
2008年初,在岳父的告别式后,接到一通电话,匆忙决定代理系主任一职。虽说匆忙,但成大法律系是我学术的根,是我学术生命开展的所在,为了它的未来与发展,我责无旁贷。
从此之后的六年半,我的学术生涯总在决定与忙碌之中煎熬。煎熬于心在前,煎熬于身在后,每每身心俱疲,常常辗转难眠,导致痛风频繁。
作为一个自由的学术人,可以自我决定生命与学术的开展,但是担任系主任,一方面必须承担校与院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要顾及每个同仁的意见,如何维系校院资源与系上和谐的衡平,成为我起心动念的所在。
所幸,辗转之间,六年半过去了,成大法律系在这期间,学术上创立了成大法学论坛,实务上创立了府城法学论坛,系上同仁员额增加了一倍,来了许多认真投入的优秀新进同仁。看到成大法律系的成长与茁壮,内心有着无限欣喜。
2014年8月,卸下系主任的担子,来到德国杜宾根大学担任洪堡访问学者,在静静的生活中,写下自己的真实感受。一开始,每当助教寄来系上的信件时,不由自主地会开始想着系上问题。说真的,放下,是现在学习的过程。
该放下的,不只是过去工作的投入成果。我想,人生面对的一切荣耀与困境,都应该要学习放下。因为放下,所以无虑,从而自由。这说来简单,但做起来却是一辈子的学问。
学习:从放下到自由,可说是我人生的目前写真,也是动手写序时想要分享给读者的心境。
《宗教自由、宗教诈欺与比较法制》这本学术专论,是本人在台湾学术界完成的第三本宗教法专论;也是本人在完成《宗教自由与宗教法制》与《宗教团体、宗教法制与宗教教育》两本宗教法专论之后,持续对台湾宗教法制及其比较法制的宗教法学思考。本书集结了本人与周敬凡博士近年来的数篇合着文章,其内容主要在借着宪法宗教自由所建构的宗教法制理论基础上,探讨各种特殊的宗教法议题,并借由德国的比较法制加以观察与分析。因此,本书一方面着眼于台湾较特殊的宗教法议题,例如是否要设置专门的宗教团体法作为规范相关事务的依据,以及宗教诈欺案件如何在宗教自由的角度下被检验;另一方面则介绍并分析发生于德国的案例与论争,包括宗教中立原则在公立学校的适用,以及宗教法领域的命名议题。除此之外,本书也处理了不论在德国或在台湾都同样面临的问题,亦即国家对于宗教事务的言论应该怎样才符合其应遵守的宗教中立原则;同时借着观察这个问题在这两个国家中,其表现的形式、人民的反应与或司法实务上的后果,也可进一步理解宗教自由此一基本权在比较法制上的实践程度。
林宗翰、许介仁、林修睿、黄宗菁、李庆南与黄丝榆等同学,都对这本书的出版有所贡献,感谢他们。尤其是宗翰协助校对增补等繁重工作,在此特别致谢。此外,这本书的最新改版完成,还要感谢元照出版公司的良善互动与积极鼓励,才能在此与读者相见。
最后,这本书要用心献给我的学术根基:成大法律系。这十几年来,如果没有成大法律系这个安心所在,我的学术不可能如此多元开展,我也无法深刻了解:放下与自由。
2016年6月14日11时
写于成大社会科学院院长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