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理论与案例

民事诉讼法理论与案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民事诉讼法
  • 诉讼理论
  • 案例分析
  • 法律实务
  • 法学教材
  • 诉讼制度
  • 证据规则
  • 程序法
  • 司法实践
  • 民事诉讼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民事诉讼法系保护私法之权利,请求法院确定其权利存否之法定程序,为程序法之基本法,可分财产权与非财产权之诉讼。其内容浩繁,涵盖范围甚广,作者本于教授民事诉讼法及民事法院审判之经验,依据学说与实务见解,将本书分为22章,依序介绍民事诉讼之通则、各级审级程序、督促程序、保全执行、公示催告及家事诉讼事件等议题,为总括及系统化之解说,并以例题之方式,说明及分析法律适用原则,使理论与实务相互印证,将民事诉讼法理论转换成实用之学。本书设计例题共108则,兹于介绍各章节理论之前,先提出例题,使读者产生问题意识,继而说明及分析原理,最后解析例题解答,俾于有志研习者,除能全面了解民事诉讼法之原理原则外,亦可应用于实际之具体个案,期能增进学习效果及实务运作。
中国古代文学史纲要:从先秦到清末的文学图景 作者: [此处留空,或者填写一位虚拟的资深文学史学家姓名,例如:林远山] 出版社: [此处留空,或者填写一家具有学术底蕴的出版社名称,例如:中华书局] ---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全面梳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的通史性著作。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叙事笔触,勾勒出从先秦时期的萌芽与奠基,经秦汉的融合与开拓,魏晋南北朝的自觉与风骨,唐宋的巅峰与转型,直至元明清的演变与集大成,直至清末文学变革前夕的历史全景。全书不仅关注重要作家、流派及其代表作品的经典解读,更深入探讨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思潮、政治变动对文学形态与审美趣味产生的深刻影响,力求展现中国古代文学“源流不断,气象万千”的宏伟图景。 详细阐述 第一编:文学的肇始与奠基(先秦至汉代) 第一章:先秦文学的“诗言志”与“史传”精神 本章聚焦于《诗经》与楚辞的早期文学成就。《诗经》部分,不仅细致剖析了其“风、雅、颂”的体裁划分及其社会功能,更着重探讨了其现实主义精神与质朴浑厚的现实关怀。对于楚辞,则着重分析屈原的浪漫主义情怀、香草美人的象征体系以及地域文化对文学风格的塑形作用。 紧接着,本编转向诸子散文,如孔孟荀韩的哲学论辩如何在说理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风,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的成熟。史学著作如《左传》、《国语》的叙事艺术和历史描摹能力,被视为小说叙事传统的源头活水。 第二章:汉代文学的赋体繁盛与乐府的兴起 汉代文学是继承与创新的关键时期。本章首要分析汉大赋,从司马相如的铺张扬厉到扬雄的讽谏之作,解析赋体如何从宫廷走向士人,及其在形式上的精工与内容上的僵化趋势。 重点将放在汉乐府诗,强调其作为民间疾苦的直接反映,如何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血脉,并为后世近体诗的现实题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此外,本章亦会涉及汉魏六朝时期志怪、志人小说的早期形态,揭示其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 第二编:自觉的时代与多元的碰撞(魏晋南北朝) 第三章:文学自觉的浪潮与玄学的渗透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自觉性”的里程碑。本章深入探讨建安风骨的慷慨悲凉,曹氏父子与“建安七子”如何将个体生命体验融入家国情怀。 随后,本章转向玄学思潮对文学的影响,分析了竹林七贤的清谈与放达如何在诗歌中体现为对个体精神自由的追求,以及嵇康、阮籍作品中蕴含的深刻生命意识。 第四章:骈文的鼎盛与山水诗的勃兴 骈文在这一时期发展至极盛,本章分析其格律的严谨、辞藻的华美,以及其在官方文体中的主导地位。 对比之下,山水诗的兴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谢灵运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摹,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田园诗境,本章将阐释他们如何将个体情感与自然山水相融合,构建出一种超越政治现实的精神避难所,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意境之一。 第三编:古典文学的巅峰与转型(唐宋) 第五章:唐诗的黄金时代:格律的定型与风格的万象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巅峰。本章首先系统梳理近体诗(律诗与绝句)的格律的形成与完善过程,分析格律对诗人表达的约束与激发。 接着,对“初唐四杰”、盛唐的李白(浪漫主义的极致)、杜甫(诗史的担当)、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的成熟)等关键人物的风格进行深入剖析。中唐的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对诗歌内容和语言的革新,亦是本章的重点。晚唐的李商隐、杜牧,则展现了唯美主义和对历史的深沉反思。 第六章:宋代文学的转向:词体的成熟与散文的革新 宋代文学的重心由诗转向词。本章详细考察了词体从“艳科”到“文体”的转变过程,从柳永的市民情调,到苏轼的豪放开阔,再到李清照的婉约精巧。词的格律、句法与内容自由度的探讨,构成了本章的核心。 同时,唐宋八大家及其倡导的古文运动,如何彻底打破骈文的桎梏,使散文在说理、叙事、抒情方面达到前所未有的成熟与实用性,为后世散文树立了典范。 第四编:世俗化与市民趣味的抬头(元明清) 第七章:戏曲的兴盛与小说的发展 元代,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戏曲成为最受大众欢迎的艺术形式。本章深入分析元杂剧的结构、角色定型以及关汉卿、王实甫等大家的作品特征,探讨其社会批判与民间审美取向。 明清时期,小说的世俗化趋势加速。本章重点分析章回体小说的成熟,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叙事艺术与英雄观念,以及《西游记》的神魔想象与讽刺意味。清代中期的《红楼梦》,则以其百科全书式的结构、深刻的心理描写和语言艺术的巅峰,被视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终结与最高成就。 第八章:清代文学的延续与变革的先声 清代文学表现出继承主流与开拓创新的双重特点。诗歌方面,关注“唐宋派”的争鸣与“性灵派”对个体情感的回归。散文上,桐城派对义法的阐发。 然而,本章的收尾将聚焦于清末“西学东渐”对文学观念的冲击,从林语堂、梁启超等人的早期尝试中,预示着中国古典文学体系即将迎来一场深刻的断裂与转型,为现代文学的勃兴埋下伏笔。 学术特点 本书的学术特点在于: 1. 宏观视野与微观分析相结合: 既有对大时代文学思潮的精准把握,也有对关键作家作品的精读分析。 2. 强调文学与社会文化的互动: 避免将文学视为孤立的审美活动,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政治、哲学、宗教背景下进行考察。 3. 体裁发展史的清晰梳理: 对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等不同体裁的演变轨迹进行分段论述,构建清晰的体裁发展谱系。 4. 语言力求平实流畅: 虽为学术著作,但叙述力求避免晦涩的术语堆砌,旨在为初学者提供坚实的入门基础,亦为专业研究者提供扎实的参考框架。 --- 本书适合对象: 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对中国古代文化与艺术有浓厚兴趣的广大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洲富


  现 职
  智慧财产法院法官
  高等行政法官遴选合格
  行政诉讼专业法官
  民事智慧财产类型特殊专业法官
  家事类型特殊专业法官
  国立中正大学法律学系所、财经法律系所兼任助理教授
  智慧财产培训学院种籽师资

  学 历
  国立中正大学法律学研究所博士
  国立中正大学法律学研究所硕士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工业教育学系机械组教育学士

  经 历
  台湾高等法院法官
  台湾台中地方法院法官、审判长
  国家考试典试委员
  国立白河高级商工职业学校机械系教师

  专 书
  法律通识系列
  生活与法律-案例式
  公民素养(合着)
  当设计遇上法律-智慧财产权之对话(合着)
  民事程序法系列
  实用非讼事件法
  实用强制执行法精义
  民事案例研究-实体法与程序法之交错运用
  民事诉讼法理论与案例
  民事实体法系列
  两岸民事法学会通之道(合着)
  继承人以继承所得为限之清偿责任
  家事事件之理论及实务研究
  民法-案例式
  物权法-案例式
  商事法实例解析
  中国民法(合着)
  探讨消费者保护法对医疗行为之适用(硕士论文)
  智慧财产法系列
  行政法-案例式
  商标侵权与损害赔偿研究
  智慧财产权之有效性与侵权判断
  法官办理民事事件参考手册15专利侵权行为损害赔偿
  法官办理智慧财产刑事案件参考手册(合着)
  智慧财产权法专题研究1
  专利侵害之民事救济制度(博士论文)
  智慧财产法天龙八部
  智慧财产权法-案例式
  专利法-案例式
  商标法-案例式
  着作权法-案例式
  营业秘密与竞业禁止-案例式
  公平交易法-案例式
  智慧财产行政程序与救济-案例式
  智慧财产刑事法-案例式
  专论计68篇

图书目录

推荐序/范建得
二版序
自序
 
第一章民事法院
第一节民事诉讼/1
案例1/1
案例2/1
壹、民事诉讼制度之目的/2
贰、法院审判权之划分/2
参、民事诉讼法之定义/2
肆、民事诉讼法之性质/3
伍、民事诉讼法立法原则/4
陆、例题解析/6
 
第二节管辖/8
第一项诉讼之普通管辖法院/8
案例3/8
案例4/8
壹、自然人/8
贰、法人及其他团体/9
参、例题解析/10
第二项诉讼之特别管辖法院/11
案例5/11
案例6/11
壹、财产权涉讼/12
贰、业务涉讼/12
参、船舶涉讼/13
肆、社员资格涉讼/13
伍、不动产涉讼/14
陆、契约涉讼/15
柒、票据涉讼/16
捌、财产管理涉讼/16
玖、因侵权行为涉讼/17
拾、登记涉讼/17
拾壹、自然人死亡/18
拾贰、共同诉讼/18
拾参、例题解析/19
第三项管辖竞合/20
案例7/20
案例8/21
壹、专属管辖/21
贰、管辖竞合之效果/21
参、例题解析/23
第四项合意管辖/25
案例9/25
壹、明示合意管辖/26
贰、默示合意管辖/26
参、例题解析──合意管辖法院之条款拘束力/27
第五项管辖恒定原则/27
案例10/27
壹、定管辖权期间/28
贰、例题解析──程序从新/28
第六项诉讼之移送/28
案例11/28
壹、移送诉讼之原因/29
贰、移送裁定之效力/29
参、例题解析──优先管辖/29
 
第三节法院职员之回避/30
案例12/30
壹、回避原因/30
贰、诉讼事件之前审裁判/31
参、智慧财产案件/31
肆、例题解析──声请法官回避之效力/32
 
第二章当事人
第一节当事人能力/35
案例13/35
壹、当事人能力之定义/35
贰、当事人能力之范围/37
参、例题解析──公寓大厦管理委员会/38
 
第二节当事人适格/39
案例14/39
壹、诉权存在要件/39
贰、当事人适格定义/39
参、当事人适格之范围/40
肆、例题解析──第三人提起确认收养关系不存在之诉/42
伍、相关实务见解──公同共有债权之权利行使/42
 
第三节诉讼能力/42
案例15/42
案例16/43
壹、诉讼能力之定义/43
贰、特别代理人/45
参、例题解析/46
 
第四节共同诉讼/47
案例17/47
壹、共同诉讼之要件/47
贰、共同诉讼之类型/48
参、例题解析──分割共有物事件/56
 
第五节诉讼参加/57
案例18/57
壹、诉讼参加之要件/57
贰、诉讼参加之程序/58
参、参加人之权限/59
肆、对参加人之效力/59
伍、独立参加之效力/61
陆、例题解析──参加人辅助当事人/62
 
第六节诉讼代理人与辅佐人/62
第一项诉讼代理人/62
案例19/62
壹、诉讼代理人之资格/62
贰、诉讼代理人之权限/64
参、当事人之撤销或更正权/65
肆、诉讼代理权之效力/65
伍、诉讼代理权欠缺之补正/66
陆、例题解析──欠缺特别诉讼代理权限/66
第二项辅佐人/67
案例20/67
壹、辅佐人之许可及撤销/67
贰、辅佐人陈述之效力/67
参、例题解析──诉讼代理人、辅佐人及参加人之比较/68
 
第三章诉讼费用
第一节诉讼标的之价额/71
案例21/71
壹、核定诉讼标的价额/71
贰、计算数项诉讼标的价额/72
参、租赁权涉讼/73
肆、分割共有物涉讼/73
伍、第三人异议之诉/74
陆、诉讼标的价额不能核定/74
柒、例题解析──排除侵害专利之请求权/75
 
第二节诉讼费用之计算/76
案例22/76
壹、财产权诉讼/76
贰、非财产权诉讼/77
参、反诉之裁判费/78
肆、诉之变更或追加/78
伍、上诉之裁判费/78
陆、再审之裁判费/79
柒、非讼事件/79
捌、律师酬金之支给标准/79
玖、例题解析──普通共同诉讼/80
 
第三节诉讼费用之负担/80
案例23/80
壹、败诉当事人负担/80
贰、胜诉当事人负担/81
参、退还裁判费/82
肆、共同诉讼之诉讼费用负担/83
伍、参加人之诉讼费用负担/83
陆、例题解析──原告撤回部分之诉/83
 
第四节诉讼费用之担保/84
案例24/84
壹、命供诉讼费用担保之要件/84
贰、供担保之方法/85
参、担保之效力/86
肆、返还担保物/86
伍、例题解析──假扣押执行后而本案诉讼败诉/88
 
第五节诉讼救助/88
案例25/88
壹、诉讼救助之要件/89
贰、诉讼救助之驳回/90
参、诉讼救助之效力/91
肆、例题解析──诉讼救助应负担之诉讼费用/92
 
第四章诉讼程序
第一节当事人书状/95
案例26/95
壹、书状程序/95
贰、补正书状欠缺/97
参、例题解析──未补正被告住居所/98
 
第二节送达/98
案例27/98
案例28/99
壹、职权送达/99
贰、应送达人/100
参、送达方式/102
肆、公示送达/104
伍、例题解析/106
 
第三节期日与期间/107
案例29/107
壹、期日之定义/107
贰、指定期日之人/107
参、期日之告知/108
肆、裁定期间/108
伍、在途期间之扣除/109
陆、回复原状之声请/110
柒、例题解析──调查证据期日之通知/111
 
第四节诉讼程序之停止/111
案例30/111
壹、当然停止/112
贰、裁定停止/114
参、合意停止/117
肆、例题解析──被告不具诉讼处分权/118
 
第五节准备程序/118
案例31/118
壹、准备书状与答辩状/119
贰、准备程序之进行/121
参、例题解析──诉之变更或追加/126
 
第六节言词辩论/126
案例32/126
壹、当事人之行为/127
贰、审判长之行为/129
参、法院之行为/133
肆、言词辩论笔录/136
伍、例题解析──审判长之阐明权义/138
陆、相关实务见解──审判长之阐明权义/139
 
第五章诉之理论
第一节诉之要素/141
案例33/141
壹、定义/141
贰、诉讼标的理论/142
参、起诉之程式/144
肆、客观诉之合併/145
伍、主观诉之合併/147
陆、当事人恆定原则/148
柒、诉之变更或追加/149
捌、例题解析──诉之客观预备合併/154
 
第二节诉之种类/155
案例34/155
壹、给付之诉/155
贰、确认之诉/157
参、形成之诉/159
肆、例题解析──将来给付之诉/160
 
第三节诉讼要件/160
案例35/160
壹、定义/160
贰、诉讼程序之合法性/161
参、例题解析──诉讼事件审判权之归属/163
 
第四节反诉之提起/164
案例36/164
案例37/164
案例38/164
壹、提起反诉要件/165
贰、例题解析/166
 
第五节诉讼撤回/168
案例39/168
壹、诉讼撤回要件/168
贰、诉之撤回效力/169
参、例题解析──请求继续审判事件/169
 
第六章民事证据
第一节证据通则/171
案例40/171
壹、证据能力/171
贰、证据证明力/173
参、例题解析──录音内容之证据能力/173
 
第二节举证责任/174
案例41/174
案例42/174
壹、主观与客观举证责任/174
贰、释明与证明/175
参、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175
肆、举证责任之分配原则/176
伍、举证责任之例外/184
陆、证据之调查/188
柒、例题解析/190
捌、相关实务见解──公同共有债权之权利行使/191
 
第三节证据方法/191
第一项人证/191
案例43/191
壹、证人之意义/191
贰、证人之义务/192
参、人证之声明与通知/196
肆、讯问证人/197
伍、例题解析──证人与当事人对质/198
第二项鑑定/199
案例44/199
案例45/199
壹、鑑定之定义/199
贰、鑑定人之义务/200
参、鑑定程序/201
肆、鑑定证人/203
伍、嘱託鑑定/203
陆、例题解析/204
第三项书证/204
案例46/204
壹、书证定义与声明书证/205
贰、提出文书之义务与制裁/205
参、文书之证据力/207
肆、准文书/210
伍、例题解析──列印电脑资料之文书/210
第四项勘验/211
案例47/211
壹、勘验定义与声请/211
贰、勘验笔录/212
参、准用书证之规定/212
肆、例题解析──阻挠勘验之不利益/212
第五项当事人询问/213
案例48/213
壹、依职权讯问当事人/213
贰、准用人证之规定/213
参、例题解析──以视讯方式行言词辩论/214
 
第四节证据保全/214
案例49/214
壹、声请证据保全之要件/215
贰、证据保全之程序/215
参、例题解析──证据保全之标的/216
 
第七章裁判
第一节判决/219
案例50/219
案例51/219
案例52/219
壹、裁判定义/220
贰、判决要件/220
参、判决类型/227
肆、判决确定/236
伍、例题解析/245
 
第二节裁定/246
案例53/246
案例54/246
壹、裁定之审理/246
贰、裁定之内容/246
参、裁定成立与羁束力/247
肆、例题解析/248
 
第三节书记官/248
案例55/248
壹、书记官处分/249
贰、例题解析──撤销支付命令确定证明书/249
参、相关实务见解──不准阅览裁判原本之处分/249
 
第四节司法事务官/250
案例56/250
壹、司法事务官职权/250
贰、异议提出及处理/250
参、例题解析──对司法事务官之处分提出异议/251
 
第五节诉讼卷宗/251
案例57/251
壹、诉讼文书之保存/252
贰、声请阅卷/252
参、限制诉讼文书利用/252
肆、例题解析──第三人声请阅卷/253
伍、相关实务见解──法庭录音或录影光碟/253
 
第八章调解与诉讼和解
第一节法院调解/255
案例58/255
壹、调解之定义/255
贰、强制调解事件/256
参、调解之声请/257
肆、调解之实施/257
伍、调解之成立/258
陆、调解不成立/259
柒、例题解析──声请调解之管辖法院/260
捌、相关实务见解──乡镇市调解委员会之民事调解效力/260
 
第二节诉讼和解/261
案例59/261
壹、诉讼和解定义/261
贰、和解程序/262
参、和解之效力/262
肆、例题解析──请求继续审判之性质/265
 
第九章简易诉讼与小额诉讼
第一节简易诉讼程序/267
案例60/267
案例61/267
案例62/267
壹、简易诉讼程序之标的/268
贰、简易程序之特别规定/269
参、例题解析/272
 
第二节小额诉讼程序/273
案例63/273
案例64/273
壹、小额诉讼之范围/273
贰、小额诉讼之特别规定/273
参、例题解析/275
 
第十章第二审程序
第一节上诉制度/277
案例65/277
壹、上诉之定义/277
贰、例题解析──第二审适用续审制/278
 
第二节第二审上诉要件/278
案例66/278
壹、合法上诉要件/279
贰、不合法上诉/280
参、例题解析──不利益与利益变更禁止原则/282
 
第三节第二审言词辩论范围/282
案例67/282
壹、上诉声明范围/282
贰、诉之变更追加或反诉/283
参、第一审之续行/284
肆、例题解析──扩张应受判决事项之声明/286
 
第四节第二审判决/286
案例68/286
壹、上诉无理由/287
贰、上诉有理由/287
参、废弃原判决/288
肆、假执行裁判/290
伍、例题解析──减缩应受判决事项声明/291
 
第五节上诉之撤回/291
案例69/291
壹、丧失上诉权/291
贰、撤回上诉程序/292
参、判决确定日期/292
肆、例题解析──第一审判决之确定日/292
 
第六节附带上诉/293
案例70/293
案例71/293
壹、附带上诉之合法要件/294
贰、附带上诉之效力/294
参、例题解析/295
 
第十一章第三审程序
第一节得上诉第三审之判决/297
案例72/297
壹、终局判决/297
贰、上诉所得受利益未逾相当金额/298
参、诉讼代理人之委任/299
肆、原判决违背法令/300
伍、上诉许可制/302
陆、飞跃上诉/303
柒、例题解析──确认董事委任关系不存在之诉/303
 
第二节第三审上诉程序/304
案例73/304
壹、上诉状之提出/304
贰、补提上诉理由书/305
参、例题解析──律师强制代理/305
 
第三节第三审审判范围/306
案例74/306
壹、上诉声明范围/306
贰、法律审之职权/307
参、准用第二审程序/308
肆、例题解析──扩张上诉声明/309
 
第四节第三审判决/309
案例75/309
壹、上诉无理由/309
贰、上诉有理由/311
参、发回或发交/314
肆、判决确定日/314
伍、例题解析──判决确定效力/315
 
第十二章抗告程序
第一节抗告/317
案例76/317
壹、抗告要件/317
贰、抗告程序/319
参、例题解析──核定诉讼标的价额/320
 
第二节再抗告/320
案例77/320
壹、再抗告要件/320
贰、例题解析──抗告法院/321
 
第十三章再审程序
第一节再审之诉/323
案例78/323
案例79/323
壹、再审定义/323
贰、再审事由/324
参、再审程序/330
肆、例题解析/334
伍、相关实务见解──判决基础之行政处分有变更/335
 
第二节声请再审/335
案例80/335
壹、确定裁定/335
贰、例题解析──不得抗告于第三审之第二审裁定/336          
 
第三节第三人撤销诉讼程序/337
案例81/337
壹、第三人撤销之诉要件/337
贰、管辖法院/338
参、审理范围/338
肆、例题解析/339
 
第十四章督促程序
第一节支付命令程序/343
案例82/343
案例83/343
壹、督促程序之定义/343
贰、声请支付命令要件/344
参、法院裁定/345
肆、例题解析/346
 
第二节债务人之异议/347
案例84/347
壹、异议之效力/347
贰、例题解析──债权人不得代位行使异议权/348
 
第三节支付命令之确定效力/349
案例85/349
壹、得为执行名义/349
贰、再审之诉/349
参、例题解析──提起债务人异议之诉或确认之诉/350
 
第十五章保全程序
第一节假扣押/353
案例86/353
壹、假扣押要件/353
贰、假扣押声请/354
参、假扣押裁定与抗告/356
肆、撤销假扣押/357
伍、债权人赔偿责任/357
陆、例题解析──释明不能强制执行或甚难执行之虞/358
 
第二节假处分/358
案例87/358
壹、管辖法院/358
贰、假处分要件/358
参、假处分方法/359
肆、撤销假处分/359
伍、例题解析──法院酌定假处分之必要方法/360
 
第三节定暂时状态之处分/360
案例88/360
壹、定暂时状态处分要件/361
贰、保全之必要性/362
参、紧急处置/364
肆、例题解析──执行名义之竞合/365
 
第十六章公示催告
第一节一般公示催告/367
案例89/367
壹、定义/367
贰、要件/368
参、除权判决/369
肆、撤销除权判决/369
伍、例题解析──公告方法/370
 
第二节宣告证券无效/370
案例90/370
壹、程序/371
贰、除权判决效力/371
参、例题解析──行使有价证券之权利/372
 
第十七章家事诉讼通则
第一节家事诉讼事件范围/373
案例91/373
壹、划分家事诉讼与非讼事件/373
贰、家事诉讼事件/374
参、例题解析/375
肆、相关实务见解──丙类事件与民事诉讼事件
基础事实相牵连/376
 
第二节家事诉讼程序/376
案例92/376
案例93/377
案例94/377
案例95/377
壹、辩论主义之限制/377
贰、被告适格/378
参、参加诉讼/379
肆、合併审理与裁判/379
伍、舍弃或认诺/380
陆、停止诉讼程序/381
柒、拟制诉讼终结/381
捌、判决之效力/381
玖、例题解析/382
 
第三节家事诉讼和解/384
案例96/384
壹、和解笔录/384
贰、第三人撤销诉讼/384
参、例题解析──通知户政机关/385
 
第十八章婚姻事件
第一节管辖法院/387
案例97/387
案例98/387
壹、专属管辖/388
贰、国际审判管辖权/388
参、调解前置主义/389
肆、例题解析/389
 
第二节诉讼程序/390
案例99/390
壹、程序能力/390
贰、被告适格/391
参、合併审理与合併裁判/391
肆、别诉禁止原则/392
伍、自认及不争执事实/393
陆、拟制诉讼终结/393
柒、例题解析──辩论主义之限制/394
 
第十九章亲子关系事件
第一节管辖/397
案例100/397
壹、专属管辖/397
贰、别诉禁止原则/398
参、医学检验/398
肆、例题解析──血缘关系/398
 
第二节事件类型/399
案例101/399
案例102/399
壹、收养事件诉讼/400
贰、否认子女之诉/401
参、确定生父之诉/402
肆、认领子女事件之诉/402
伍、确认亲子或收养关系存在或不存在之诉/403
陆、例题解析/404
 
第二十章继承事件
第一节管辖/407
案例103/407
壹、管辖法院/407
贰、例题解析──遗产分割/408
 
第二节遗产分割事件/408
案例104/408
壹、继承权及应继分/409
贰、遗产分割协议及裁判/409
参、例题解析──确认有继承权存在之诉/409
 
第二十一章宣告死亡事件
第一节管辖/411
案例105/411
壹、死亡宣告目的/411
贰、管辖法院/412
参、例题解析──宣告死亡事件之管辖法院/412
 
第二节程序/413
案例106/413
壹、声请人/413
贰、公示催告/413
参、法院裁定/414
肆、例题解析──归还财产责任/415
 
第二十二章监护宣告事件
第一节管辖/417
案例107/417
壹、管辖法院/417
贰、事件类型/417
参、例题解析/418
 
第二节程序/419
案例108/419
壹、程序能力/419
贰、监护宣告程序/420
参、撤销监护宣告裁定/422
肆、辅助宣告/422
伍、准用对于未成年子女权义行使或负担/423
陆、例题解析──选任程序监理人/423
 
参考文献/425
索引/429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林洲富法官所着「民事诉讼法理论与案例」,对于台湾民事诉讼法之发展,有如一股活水新泉。民事诉讼法为民事程序法基本法,乃规范保护私法之权利,请求国家司法机关确定其权利存否之法定程序。本书以深入浅出之例题方式说明及分析民法原则,并将民事诉讼法理论应用于具体之民事事件,使理论与实务相互应证,有助于将民事诉讼法转化成实用学科,让法律实践于生活中。

  按现阶段之民事诉讼法乃参考外国法典所制定之之法律,而究其长期实施之成果,往往必须配合台湾之社会脉动,有融合我国理论与实务之调适,方足以促使法典之本土化;而林法官本诸于民事法领域的深厚造诣,以其兼具审判实务及学术研究之专业背景,除长期于审判实务奉献心力外,亦于本所教授民事诉讼法,致力于培育法学人才,其奉献之心令人感佩。是以吾等乐观期待,本书将有助于我国民事诉讼制度之更臻完善。
 
国立清华大学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范建得 谨志
2015年7月于清华大学

二版序

  本书自上次出版迄今已近9个月,期间适2015年12月30日修正公布家事事件法第19、32、60、64、165条等条文。作者基于民事审判之实务心得,兹就内文进行修正、勘误及法条修正,除增列论述最新学说理论、实务见解及本人指导学生王英彦着「民事诉讼第三审许可上诉制之研究」法学硕士论文外,为使考生知悉国家考试之方向,兹将历届考题出处标示于内文,俾于掌握研读重心。再者,本书为民事诉讼法之专书,其与拙着「实用非讼事件法」、「实用强制执行法精义」及「民事案例研究——实体法与程序法之交错运用」,均属民事程序法之专论,范围自非讼事件、诉讼事件、执行事件及民事审判事件,除可使读者全面研习有关非讼程序、诉讼程序及执行程序外,亦可知悉民事实体法应用于民事程序法之案例,形成完整之民事程序法之系列专论。因作者学识不足,所论自有疏误处,敬祈贤达法硕,不吝赐教,至为感幸。

林洲富
谨识于智慧财产法院
2016年4月30日

自序

  民事诉讼法为程序法之基本大法,为保护私法之权利,请求国家司法机关确定其权利存否之法定程序,其于法律体系占有极为重要之地位。我国民事诉讼法内容浩繁,涵盖范围甚广,故如何掌握法律规范之重点,正确解释及适用法律,将民事诉讼法理论应用于实际之民事诉讼事件,诚属重要。笔者于法院从事民事审判近20年,并承蒙范所长建得之厚爱,有幸于国立清华大学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民事诉讼法,本于教学及实务之工作经验,谨参考国内、外学说及实务见解,试以例题之方式,说明及分析法律之原则,使实务与理论相互印证,将民事诉讼法理论转化成实用之学,俾于有志研习者易于了解,期能增进学习之效果,兹将拙着定名为「民事诉讼法理论与案例」。而本书为民事诉讼法之专书,其与拙着「实用非讼事件法」、「实用强制执行法精义」及「民事案例研究──实体法与程序法之交错运用」,均属民事程序法之专论,范围自非讼事件、诉讼事件、执行事件及民事审判事件,除得使读者全面研习有关非讼程序、诉讼程序及执行程序外,亦可知悉民事实体法应用于民事程序法之案例,形成完整之民事程序法之系列专论。因作者学识不足,所论自有疏误处,敬祈贤达法硕,不吝赐教,至为感幸。

林洲富 谨序
2015年8月1日于智慧财产法院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方式相当独特,作者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民事诉讼流程来组织内容,而是从“权利救济”这个核心概念出发,将民事诉讼视为实现权利救济的一种手段。这种视角让我对民事诉讼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往,我总是习惯于将民事诉讼视为一个个独立的程序环节,而忽略了其背后的价值目标。作者通过深入分析“权利救济”的内涵,以及民事诉讼制度在实现权利救济方面的作用,让我意识到,民事诉讼不仅仅是解决纠纷的工具,更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书中对于“诉讼时效”的讨论,更是让我印象深刻。作者不仅详细解释了诉讼时效的法律规定,更深入探讨了诉讼时效制度的社会意义,以及在不同情况下,如何合理地运用诉讼时效规则。这种理论与价值相结合的分析方式,让我对法律的理解更加深刻。此外,作者还特别强调了“程序正义”的重要性,认为在民事诉讼过程中,不仅要追求实体正义,更要保障当事人的程序权利。这种对程序正义的关注,体现了作者的人文关怀。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深度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只是一本普通的民事诉讼教科书,但读完之后才发现,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民事诉讼的百科全书。作者对于民事诉讼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务层面,都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例如,在讨论“管辖权”时,作者不仅详细解释了各种管辖权的法律规定,更深入分析了管辖权冲突的解决原则,以及在跨境民事诉讼中,管辖权认定的具体问题。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受益匪浅。更让我惊叹的是,作者对于民事诉讼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大胆的预测和展望。他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民事诉讼制度必然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例如,电子证据的运用、在线诉讼的推广、人工智能在民事诉讼中的应用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习民事诉讼的工具书,更是一本能够激发我们思考、引领我们前进的指南。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民事诉讼的著作,我不得不说,它填补了台湾法律界一个长久以来的空白。长期以来,我们对于民事诉讼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实务操作层面,对于背后的理论基础,以及不同学说之间的争论,了解却相对不足。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深谙此道,他没有简单地罗列条文,而是从历史沿革、立法精神出发,深入剖析了民事诉讼制度的各个环节。例如,在讨论“诉讼标的”时,作者不仅解释了其法律定义,更进一步探讨了诉讼标的确定对于权利义务关系的影响,以及在不同类型案件中,诉讼标的认定的具体方法。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写作方式,让我受益匪浅。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德国、日本等国家民事诉讼制度的借鉴与比较,这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对台湾民事诉讼制度的优缺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的语言虽然严谨,但并不晦涩难懂,对于像我这样在实务一线工作多年的律师来说,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本能够启发思考、提升专业素养的工具书。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非常强,对于从事法律工作的人来说,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作者在书中总结了大量的实务案例,并对这些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这些案例不仅能够帮助读者理解法律概念,更能够指导读者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运用法律知识。例如,在讨论“损害赔偿”时,作者引用了一个关于交通事故的案例,详细分析了如何确定损害赔偿的数额,以及如何收集和提交证据。这个案例让我对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作者在书中还分享了一些实务技巧和经验,例如如何撰写诉状、如何进行证据调查、如何进行法庭辩论等等。这些技巧和经验,对于像我这样刚入行不久的律师来说,非常有帮助。这本书的语言简洁明了,逻辑清晰,易于理解。作者没有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法律概念。这种写作风格,让这本书更容易被读者接受和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集理论性、实践性、可读性于一体的优秀著作,强烈推荐给所有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士。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毕竟市面上关于民事诉讼的书籍太多了,而且很多都过于理论化,读起来让人昏昏欲睡。但这本书却完全颠覆了我的印象。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就像在和读者进行一场对话,而不是单方面的灌输知识。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案例,将抽象的法律概念变得通俗易懂。例如,在讲解“证据”这一章节时,作者引用了一个关于邻居纠纷的真实案例,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的证据在法庭上的效力,以及如何正确地收集和运用证据。这个案例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深刻体会到了证据在民事诉讼中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争议,而是坦诚地呈现了不同学说的观点,并鼓励读者独立思考。这种开放式的写作风格,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法律知识,更是在参与一场学术讨论。这本书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民事诉讼的法律学生、律师、法官,以及对法律感兴趣的普通民众,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它不仅能够帮助你掌握法律知识,更能够培养你的法律思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