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界的法律人:十个真实故事

越界的法律人:十个真实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法律
  • 真实案例
  • 人物传记
  • 职业故事
  • 道德困境
  • 社会观察
  • 法治
  • 正义
  • 反思
  • 越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特色

  本书详述了十个在美国发生的真实案例:有为了一己之私而隐匿对被告有利证据的检察官,有做出种种荒腔走板的行为而被免职的失控法官,甚至还有先后与六个当事人发生性关系的情圣律师等等,生动描绘出法律人如何可能在不自觉间,跨越了法律伦理规范的界限。每则案例最后提出的评论与问题,更点出相关争议,可以激发法律人更进一步讨论适当的伦理规范应如何制定及执行。而在司法改革如火如荼进行中的现今社会,非法律人更可以透过阅读这本非虚构的法律「小说」,一窥法律人职业上的道德风险,而可以共同监督并守护法律人不应跨越的那条线。
《文明的界碑:法律思想的演进与现代秩序的构建》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法律思想自古代萌芽至现代法治体系形成的历史轨迹,聚焦于那些塑造了当代法律框架、定义了社会契约与个体权利的核心哲学思辨与关键历史转折点。全书分为“起源的低语”、“理性的觉醒”、“契约与主权”、“挑战与重塑”四个宏大篇章,通过对古希腊城邦的自然法概念、罗马法的实用主义精神、中世纪神权对世俗法律的渗透与拉锯、启蒙运动时期社会契约论的爆发,直至现代宪政主义的建立,描绘了一幅复杂而引人入胜的法律文明发展图景。 第一章:起源的低语——法律的史前形态与早期实践 本章追溯了法律概念在人类社会初期的模糊形态。它不再仅仅是部落习俗或神祇的旨意,而是开始演化为一套具有约束力的、可被传承的规则系统。我们将考察美索不达米亚的《汉谟拉比法典》,并非仅仅关注其“以眼还眼”的严酷性,更重要的是其作为国家权力对行为进行明确界定和系统性惩罚的早期尝试,标志着法律从模糊的道德规范向成文法的过渡。随后,视角转向古埃及,分析其基于“玛阿特”(Ma'at,宇宙秩序与正义的统一体)的法律观,理解早期社会中宗教信仰如何与司法实践紧密交织,以及这种“神圣性”对法律权威的构建起到的基础作用。 重点分析了古希腊雅典的民主实践,尤其关注梭伦的改革。梭伦的立法被视为将城邦公民的经济纠纷和政治参与纳入一套可辩论、可修改的框架内。这里探讨了早期自然法思想的萌芽——尽管尚未形成系统的哲学流派,但公民们已开始思考是否存在超越城邦现行法律的“更高准则”。通过对早期审判程序的细致梳理,揭示了早期法律维护的并非抽象的正义,而是特定社群内的稳定与平衡。 第二章:理性的觉醒——罗马法的结构化与普适性的追求 本章的核心是罗马法。罗马人以其惊人的实用主义精神和工程学式的精确性,将法律发展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详细剖析了《十二铜表法》的意义,它首次将法律公之于众,打破了贵族对法律解释权的垄断,是法律透明化进程中的关键一步。 随后,重点阐述了罗马法学家群体,特别是“自然法”思想家(如西塞罗)如何继承并发展了希腊的理性传统。他们试图在罗马万民法(Jus Gentium)中寻求一种普遍适用于所有理性存在者的法律基础,这标志着法律第一次自觉地试图超越特定政治共同体的边界。本章将通过分析“所有权”(Dominium)、“合同”(Contractus)等核心法律概念的精细化定义,展示罗马法如何奠定西方私法的基础。我们将探讨查士丁尼皇帝的《民法大全》如何成为保存和传播这些法律智慧的载体,确保了其在后世的持久影响力。 第三章:契约与主权——现代法律秩序的奠基时刻 本章聚焦于中世纪晚期至启蒙运动的剧变。从中世纪教会法对世俗法律的制约与影响中,我们看到法律权威的多中心化。然而,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主权国家概念的兴起。 本章将深入分析霍布斯、洛克和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这三位思想家对“自然状态”的假设,直接决定了他们构建的法律秩序的形态。霍布斯强调为了安全而让渡绝对权力,其法权观念侧重于主权的绝对性和法律的强制力;洛克则强调生命、自由和财产的自然权利,法律存在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护这些权利,而非限制它们;卢梭的“公意”理论则将主权赋予了人民的集体意志,法律的合法性源于民众的共同决定。 我们将对比分析这些理论在英国“光荣革命”和美国建国过程中的实际应用。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再到美国宪法对三权分立的精妙设计,展示了如何通过法律机制来约束政府权力,确立宪政主义,这是现代法律文明的核心成就。 第四章:挑战与重塑——工业化、全球化与法治的未来形态 进入近现代,法律体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工业革命带来的阶级对立、全球贸易带来的跨国法律冲突,以及两次世界大战后对人权保障的深刻反思。 本章探讨了19世纪德国法学派对罗马法的复兴,以及对法律实证主义的兴起。边沁和奥斯汀将法律定义为由主权者发布的命令,强调法律的有效性与道德评判的剥离。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法律的专业化和系统化,但也引发了关于法律的“正义性”标准的争论。 随后,我们将转向20世纪的法学思潮,特别是对实证主义的反思。以德沃金为代表的法律解释学,试图重新将道德原则和权利理念嵌入到法律的结构之中。同时,国际法和人权法的兴起,预示着法律秩序正在从单一主权国家内部的治理,向跨越国界的道德和规范约束方向发展。本书最后将讨论当代法律体系在人工智能、数据主权和全球气候变化等新领域中,如何适应和重塑既有的法律原则,探讨“法治”在二十一世纪的适应性与韧性。 总结: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宏大的、跨越时空的法律文明史视角,理解我们今日所享有的法律保障和规则体系,并非自然形成,而是无数次理性辩论、血腥冲突和哲学思辨的结晶。它是一部关于秩序、理性与约束的历史,揭示了人类如何在不断设定与跨越界限的过程中,构建起文明社会赖以维系的法律框架。

著者信息

译者简介

李淑珺


  台湾大学外文系学士,辅仁大学翻译学研究所硕士,政治大学法律科际整合研究所硕士,英国剑桥大学及苏格兰圣安德鲁大学进修。

  拥有十年以上中英文笔译及口译经验,曾任长荣航空机上CNN新闻翻译,于实践大学教授翻译课程,并与「时报文学」、「张老师文化」、「商周出版」及「心灵工坊」等知名出版社合作。累积译作多达六十种,涵盖文学、建筑、艺术、心理学、大脑神经科学等领域。并曾于多场法律研讨会上担任中英文逐步口译。

  2012年通过我国律师资格考试及国家三级司法官考试,并于寰瀛法律事务所(Formosan Brothers, Attorneys at Law)担任实习律师,于2014年2月取得律师资格;后于2014年9月起接受司法官训练,将于2016年9月分发成为正式司法官。

陈希佳

  英国品诚梅森律师事务所(Pinsent Masons LLP)合伙人、北京办公室首席代表
  台湾大学法学博士、硕士、学士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美国华盛顿大学法学硕士

  陈博士同时拥有台湾、中国大陆和美国纽约州的律师资格。她是英国特许仲裁协会高级会员(FCIArb),同时是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吉隆坡区域仲裁中心、韩国商事仲裁院、澳洲国际商务仲裁中心、北京国际仲裁中心、上海国际仲裁中心、深圳国际仲裁院、中华民国仲裁协会、伦敦国际仲裁院-模里西斯国际仲裁中心等机构的仲裁人。

  陈博士也是亚洲开发银行(ADB)的国际顾问,自2011年起已连续多年入选为国际名人录工程法领先优秀律师(The International Who's Who of Construction Lawyers),并受中国财政部委聘,为其撰写《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合同指南(试行)》(中国财政部于2015年1月发布)、PPP项目案例分析、PPP示范合同等。

叶立琦

  私立东吴大学法学院法律系学士,私立东吴大学法学院法律系财经法组硕士,美国南加州大学法学院法学硕士(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Gould School of Law, L.L.M.)。

  曾参与撰写贪婪梦醒──经典财经案例选粹(五南出版社,2008年)。除法律之外,对于语言学习非常有兴趣,于2009年通过旧制日文检定三级。

  2010年,取得硕士学位,并通过律师资格考试。于陈昆明法律事务所担任实习律师,后取得正式律师资格。服完一年的兵役,随即前往美国南加州大学法学院进修,并于2014年取得硕士学位及商业法律专业认证。2016年回到台湾,重新披上法袍,期待能在这个时代发出不同的声音。

图书目录

推荐序 黄瑞明 i
译者序 李淑珺 iii
译者序 陈希佳 v
译者序 叶立琦 vii
作者序 ix
Chapte 1 分手总是艰难 001
Chapte 2 从白色骑士到流氓检察官:资深检察官的堕落 021
Chapte 3 通往白领犯罪的奇异旅程 061
Chapte 4 法律安乐死专家 085
Chapte 5 情圣律师和他的当事人 111
Chapte 6 防火墙与舒适圈 133
Chapte 7 失控的拉斯维加斯法官 159
Chapte 8 镁光灯、摄影机、违法行径 191
Chapte 9 无法无天的「辛克仔」 225
Chapte 10 当事人──自白者之死 249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法律人的神曲──地狱篇

黄瑞明 律师

  本书讲了十个法律人「越界」的故事,并对每个故事的主角可能触犯美国律师公会专业行为模范规则(Model Rule)的相关条文加以评论。

  吊诡的是,这些故事的主角在做出这些违反伦理规范(甚至违法)的行为时,其实都很清楚自己的行为已经违反模范规则的规定,有些主角甚至是这个领域的专家,然而在面对诱惑时,仍无法坚守最后一道防线。

  例如故事第五章的情圣律师,他曾经担任华盛顿州律师公会的理事长,经常警告其他执业同僚认清律师与当事人间发生性关系之危险性,但最后仍身陷其中,惩戒委员甚至引用他的书作为对他不利的证据,不胜唏嘘。

  由此可知,认知伦理规范条文的规定,显然不足以阻止法律人触法犯纪。那到底什么才是有效的方法呢?本书里的十个故事可以说是个良好的警世教材。

  长期以来,推介法律人伦理的书籍大多是阐释伦理条文,致非专业者不易阅读。另有一系列社会畅销作品则过度渲染法律人的背德故事,充满了戏剧张力,却欠缺真实性。但这本法律人越界的故事,写的完全是货真价实的故事,当事人的一言一行完全根据历史档案写成,有凭有据。也正因为如此真实,句句见血见肉,让人看到法律人为情慾、为贪念、为名为利一步步堕落的历程,令人不忍卒读。天啊!法律人的世界竟是如此慾望横流,阅读本书,宛如走入但丁神曲的地狱篇。难怪书中描述一位监管委员会主席痛斥律师们「龌龊的策略」「留下我永远不会被遗忘的教训,即便是知名杰出的律师,在利字当头下,也会为了胜诉无所不用其极」。

  当然不能由这本书的故事推论法律行业的道德水准比其他行业差,此暴露的其实是法律工作者所面对之诱惑和机会而已。长期以来人们熟知公务员或政治人物总是和权力、机会以及图利画上等号,但是比较忽略了社会上的专业人士,如律师、医师、记者,其实有相当的机会可以图谋不轨,而且得以隐晦的方式进行,更令外人难以察觉,更遑论追缉。因此若将说本书所描绘之故事比喻为冰山一角,其实并不为过。

  这本书所说的「越界」,非指规范条文的界限,而应该是内心的界限,毕竟人性丰富,甚至善恶同源,向上提升或向下沉沦,均在一念之间,而这一念之间的把持,不在道德规范的训诫,而是在于人生阅历的识见,遇美善的楷模而生钦佩向往,固有助人生之定位;见沉沦之虚空而生警惕自重,有助人生之慎戒。「醍醐灌顶」,是本书给法律人之最佳启示。

译者序

  法律伦理在台湾的法律界还是相当新兴的议题,相关着作在市面上很少见,而且几乎都是针对专业人士或国考考生所写,着重分析法条的学术性书籍。但法条必定是生硬而抽象的,伦理二字又不得不令人想到教条与道德,让人以为法律伦理就是类似公民道德的宣示性条款,只是告知好与坏的分界,彷彿法律人只要自认是好人,对于这些伦理规范无须太多诠释与理解,自然就无逾矩之虞。

  但是真实人生往往比戏剧更戏剧,惟有活生生来到面前的困境才会试探出一个人的底线。更何况所谓正确的底线往往不是清晰可见的。例如在「通往白领犯罪的奇异旅程」中,最初代表小市民对抗大财团的公益律师们为何到最后会决定例行性地付钱请人担任原告,而针对大企业发动集体诉讼狠捞一笔?又如在「从白色骑士到流氓检察官」中,原本嫉恶如仇、严守分际的检察官又为何会在面对瞩目案件时,变得为求定罪不择手段,甚至不惜隐匿证据操弄证人?他们在何时跨越了法律或伦理规范的那条线?当凡人皆有的求取权力与金钱的慾望席卷而来时,有多少人看得清楚那条线? 或忍得住不去一再试探?

  唯有这些真实故事呈现的画面才能让我们具体思考每条伦理规范真正的规范目的、方式,范围应如何诠释,又或者这样的规范是否妥适可行。而法律人也才可能从别人的故事中想像何处可能是规范的边境,而在跨入边境时有所警觉,以免终究跨越最后的界限,再也无法回头。这正是本书作者的目的,希望借由十个美国司法史上极具戏剧张力的真实故事,让现在与将来的法律人设身处地思考伦理规范的意义,以及自己涉入或面对类似的伦理困境时,应该如何自处。

  我国针对法律人的伦理规范与惩戒机关虽与美国不同,但法律伦理规范中隐含的许多概念,诸如利益冲突、保密义务、律师当事人保密特权等,皆来自于西方,而台湾法律实务界人士会遭遇的伦理困境可以想见也与美国相去不远,因此本书极适合作为我国法律系法律伦理课的辅助教材,激发学生的讨论,也适合已经执业的法律人了解美国史上重要的法律伦理争议,并以此为戒。

  除了法律人以外,这也是一本极适合非法律人阅读的非虚构法律「小说」。不仅因为书中故事曲折离奇到可媲美小说,更因为法律其实与所有人的生活都密不可分。即使你不是法律人,也自认不会涉入纷争或违反法律,但实际上各种不同性别、年龄、种族、社经背景等等形形色色的人都可能出现在法庭上,身为被告、原告,或是证人、关系人。而在这个场域里,专业知识是最重要的武器,因着各种缘由偶然来到法庭的人们是否真的能借由法律伸张正义或自我保护,有一大半都取决于周遭这些拥有专业知识的法律人们是否谨守他们的伦理规范。因此借着这些精彩的故事,一般人或许也可建构起基本的概念,借此评量法律人某些看似争议的行为是否真的触及了法律伦理的界限,也形成一道社会监督的机制,共同守护法律作为社会最基本秩序的价值。

  从事翻译工作多年,这是我参与翻译的第一本法律专书,而这本书的诞生,似乎正好结合了我过去多年的翻译生涯累积的经验与近年来进入法律工作所吸收的法律专业,更要特别归功于陈希佳律师与叶立琦律师推荐此书及不吝合作。也正因为我才刚进入法律圈不久,更可以体会要找到这样一本让专业人士及一般读者都觉得有趣好读却有扎实法律论理的法律书,着实不易。我真挚希望这本书能接触到不限于法律圈的广大读者,成为连结法律人与一般民众的众多桥梁之一,一如我期许自己未来在工作上所扮演的角色。

李淑珺

  常谓:「法律是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线」,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仰赖「人」予以实践、落实。如果参与法律制度运作的人(包括法官、检察官及律师等)本身不遵守其职业伦理规范,又如何能期许法律能恰如其分的成为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线?而法律人本身的知法玩法,恐更为社会所不容。

  他山之石,可以攻错。本书原作者详述了十个在美国发生的实际案例,具体说明法律人在这十个案例中,跨越法律职业伦理规范的情况。虽然台美两地关于法律职业伦理规范的规定不尽相同,但基本原则相类,故这十个案例仍具有相当值得借鑑之处。

  希佳非常高兴有机会与杰出且优秀的李淑珺司法官以及叶立琦律师一同参与本书的翻译工作。淑珺在加入法律工作之前,已具有翻译学研究所的硕士学位,并且有十余年的翻译工作经验,在法律界是极为稀缺的专业人才。立琦在国内取得法学士及硕士之后,赴美深造,先取得南加大法学硕士,再于当地从事金融工作,也将是未来的国之栋樑。谨此期许淑珺与立琦大展长才,也期望我国法制运作更加顺畅、福国利民,将不当的人为因素干扰减至最低。

陈希佳

  司法制度与一个国家的历史及文化发展有关,美国的司法制度在1776年由十三个「州」发表独立宣言,脱离英国成立「联邦政府」之后,州与联邦之间的互动与权限划分,造成了美国司法制度的复杂性。联邦的法官和检察官由代表行政权的美国总统提名,再由代表立法权的参议院多数决同意之;州的法官和检察官则根据各州规定不同而有多种任命方式,甚至有些是透过选举选出地方法官或检察官。但在美国不论是法官或检察官,他们都是由拥有多年诉讼及社会经验的律师担任。法官、检察官及律师也许因为角色不同而有不同的特别规定,但基本上都遵守着同样一套法律伦理规范,也仍受各州的「律师公会(Bar Association)」管理,因此在本书中可以看到有些「越界」的法官或检察官是由「律师公会」进行惩戒。

  不论制度如何的不同,法律人所面对的道德界限却是一样的。规定是抽象的,唯有透过案例,才能让规定鲜活起来。法律人的伦理,则是无关语言,只因道德的标准该是放诸四海皆准。而所谓「越界」,有时候就如同本书中的十位法界菁英留下的前车之鑑,让我们得以随时提醒自己,披上法袍的那个瞬间,不论你是新进或资深律师,都必须小心翼翼地面对这条没有灰色地带的界限。

  很荣幸能够参与本书的翻译,借此获得了很多的宝贵经验,也对法律专业人士面对伦理问题时,错综复杂的心态有了些许体会。书中对于十个案例都提出不同角度的质问,但却没有给出答案,这正意味着:我们无法回答每个问题,但能够敲响内心的警钟,独立思考每一个天人交战的伦理问题,并做出最好的判断。最后,谨以美国大法官班杰明‧卡多佐(Benjamin N. Cardozo)引述奥地利法律社会学家尤金‧埃利希(Eugen Ehrlich)之言,与所有法律人共勉:「除了法官的人格以外,正义没有任何保障(There is no guarantee of justice except the personality of the judge)。」期许自己也能成为正义的保障。

叶立琦

作者序

  老生常谈说得好,我们从错误中学到的往往比从成功中学到的更多。但是在某些领域,犯错的代价可能非常高昂,所以我们最好能从别人不幸的失误中学习。这就是本书假设的前提。

  《越界的法律人:十个真实故事》收录了司法实务所有领域的法律人越过了伦理界线的真实故事。其中大多数人最后都受到该州的律师公会惩戒,被控执业过失损害赔偿,遭到刑事起诉,或甚至三者兼具。但在其中一个案例里,一个法律人做了值得赞扬的决定,冒着被惩戒的风险而听从自己的良知,结果惩戒程序虽然成立,但最终仍对他有利。书中所有案例都有丰富的细节,其中许多情节相当诡异,有些行为甚至夸张到可能让读者难以置信。每个故事的最后都有评论与问题,引导读者更深入探讨当中的争点。

  这本小书的写作目的是希望做为美国法学院学生修习职业伦理课程时的补充教材,也可以是进阶的伦理研讨课程的基础资料。我们的出发点是,虽然职业伦理的法规极度重要,但研读这些法规有时候会很枯燥无趣。更重要的是,这些从来没有在法律领域实际执业,甚至大多数都不曾实际工作过的学生经常很难想像这些规则会这么容易,而且这么明目张胆地被违反。真实世界的场景会让法律执业生活中经常要面对的困境鲜活起来。

   本书各章节深入探索了以下各个人物的行为:(1)杜克大学强暴案丑闻的检察官麦克‧尼福;(2)跟六个当事人发生性关系的家事法律师;(3)因为一颗签名棒球而陷入麻烦的刑事辩护律师与他的检察官朋友;(4)因为令人发指的行径而被免职的失控的法官;(5)多年来付钱请人担任主要原告以提起集团诉讼的声誉卓着的梅柏格怀斯事务所的律师们;(6)故意进行无效法律协助以帮助当事人获判死刑的刑事辩护律师;(7)违反防火墙协议而违背忠诚义务,而现在已经倒闭的一家大型法律事务所的律师。书中还有一章讨论一群律师「设计」一个法官助理,想借此套出可以排除特定法官的资讯,另一章则是讨论一个律师究竟可否为了推翻错误的有罪判决而违背其保密义务。

  本书各章的资料来自多种来源。作者都尽可能使用原始纪录,包括法庭跟惩戒程序中的纪录。在某些案例里,作者还访谈了事件的参与者,以获得更多细节以及他们现今对过去的事的看法。其中许多章也仰赖各式各样的间接资料来源,例如书籍、杂志、报纸及网站。本书主要以2008年版的美国律师公会专业行为模范规则(ABA Model Rules of Professional Conduct)为主要法律依据,但有时也会引用到该特定法律管辖区域的伦理规则,以及一些州或联邦的刑事跟民事法规。作者的设想是,学生在阅读本书时,应该备有美国律师公会专业行为模范规则在一旁参阅。

  基于《越界的法律人:十个真实故事》这本书的本质,书中描绘的法律圈的伦理标准似乎相当低落。本书不但选了最晦暗的案例来讨论,也显露出那些位于事件边缘,并察觉到其他法律人行为严重违背伦理的法律人经常都转过头去,默不作声。但我们绝不是要暗示这本书所描绘的是整个法律圈的全貌。我们当然没有任何客观的方式可以衡量一个法律人的行为有多符合伦理标准,每项不当行为的严重程度都必须由惩戒机关、执业过失保险公司,以及研究该问题的学生在获得充分资讯后加以判断。但我们坚信绝大多数法律人都是循规蹈矩的─其中多数人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其他人则是按照自己的风格。只有极少数人会对诱惑屈服,更少人是毫不掩饰地忽视自己的伦理责任。这些人后来就会成为警世的寓言。

  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在教室里创造出热烈讨论与争辩的氛围。现在我们的法学院里有越多激烈坚实的讨论,未来我们就越可能拥有更多了解,尊重,并遵循伦理界限的律师。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麦克‧席格(Michael L. Seigel)
佛罗里达州,坦帕市
2009年8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打破了传统法律题材作品的框架,不再将法律人塑造成高高在上的道德楷模,而是展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挣扎与困惑。作者笔下的法律人,同样会犯错,会迷茫,会感到无助。他们需要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在法律的条文和人性的道德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这种真实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描写,他能够通过一些细微的动作、表情和语言,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例如,书中有一位律师,在庭审结束后,独自一人坐在办公室里,默默地流泪。这个细节,让我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奈。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法律人的故事集,更是一本关于人性的探索。它让我们看到,法律人也是普通人,他们也有自己的情感和脆弱。正是这些情感和脆弱,让他们更加真实和可爱。这本书读起来让人感到温暖和感动,它会让你对法律人这个职业产生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法律人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压力、他们的责任、他们的挣扎和他们的坚持。作者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纪实手法,而是用一种文学化的笔触,将这些法律人的故事娓娓道来。他注重对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够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他们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书中有些故事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和压抑,但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在逆境中奋勇前进的力量。我特别欣赏作者的叙事风格,他没有刻意煽情,而是用一种平实、真诚的语言,将这些故事娓娓道来。这种叙事风格,反而更具有感染力。这本书让我对法律职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法律人的故事集,更是一本关于社会现实的观察和反思。它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阅读和思考,它会让你对这个世界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我以为会是一本充满专业术语和法律条文的晦涩难懂的书。但读完之后,我才发现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偏颇。作者用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法律问题娓娓道来,让即使是对法律一窍不通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把重点放在法律的专业性上,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法律人的人性上。他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了这些法律人在面对困境时的勇气、智慧和担当。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人物的刻画,每一个角色都栩栩如生,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有优点,也有缺点,有坚强的一面,也有脆弱的一面。正是这些真实的人性,让这些故事更加具有感染力。这本书让我对法律人这个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我对法律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套规则,更是一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力量。这本书适合所有对法律、社会和人性感兴趣的朋友阅读,它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相当巧妙,作者没有选择宏大的叙事,而是将镜头聚焦在十位法律人的个体经历上,通过这些微观的故事,折射出整个法律生态的复杂性和挑战性。我尤其欣赏作者的叙事手法,他没有刻意拔高或美化这些法律人,而是用一种客观、冷静的笔触,还原了他们真实的工作状态和内心世界。他们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既有来自上级的指示,也有来自当事人的期望,更有来自内心的道德拷问。他们需要在法律的框架内做出选择,但很多时候,法律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这种困境和挣扎,让这些法律人显得更加真实和立体。书中有些故事读起来让人感到压抑和无奈,但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在黑暗中寻找光芒的力量。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将问题抛给读者,让我们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这种开放式的结局,反而更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法律人的故事集,更是一本关于人性的思考录,它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和品味。

评分

读完这本法律人的故事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一直对法律工作者抱持着一种距离感,觉得他们是生活在条文和逻辑里的精密机器,但这本书却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作者细腻地描绘了十位法律人面对职业困境、道德挣扎和个人命运的真实写照,他们并非完美无瑕的英雄,而是有着和我们一样的情感、欲望和脆弱。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位为了弱势群体奔走呼号的律师,他面对的是强大的权势和复杂的社会现实,但他从未放弃自己的信念,即使身心俱疲,也依然坚持为正义发声。这种坚持不仅仅是职业道德的体现,更是一种人性的光辉。书中的故事也让我反思,法律不仅仅是冰冷的规则,更是关乎人权、公平和正义的社会基石。它需要法律人的坚守和付出,更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关注和参与。这本书读起来像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却又真实得让人心疼,它让我对法律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社会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强烈推荐给所有对法律、社会和人性感兴趣的朋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