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法律人的神曲──地狱篇 黄瑞明 律师 本书讲了十个法律人「越界」的故事,并对每个故事的主角可能触犯美国律师公会专业行为模范规则(Model Rule)的相关条文加以评论。
吊诡的是,这些故事的主角在做出这些违反伦理规范(甚至违法)的行为时,其实都很清楚自己的行为已经违反模范规则的规定,有些主角甚至是这个领域的专家,然而在面对诱惑时,仍无法坚守最后一道防线。
例如故事第五章的情圣律师,他曾经担任华盛顿州律师公会的理事长,经常警告其他执业同僚认清律师与当事人间发生性关系之危险性,但最后仍身陷其中,惩戒委员甚至引用他的书作为对他不利的证据,不胜唏嘘。
由此可知,认知伦理规范条文的规定,显然不足以阻止法律人触法犯纪。那到底什么才是有效的方法呢?本书里的十个故事可以说是个良好的警世教材。
长期以来,推介法律人伦理的书籍大多是阐释伦理条文,致非专业者不易阅读。另有一系列社会畅销作品则过度渲染法律人的背德故事,充满了戏剧张力,却欠缺真实性。但这本法律人越界的故事,写的完全是货真价实的故事,当事人的一言一行完全根据历史档案写成,有凭有据。也正因为如此真实,句句见血见肉,让人看到法律人为情慾、为贪念、为名为利一步步堕落的历程,令人不忍卒读。天啊!法律人的世界竟是如此慾望横流,阅读本书,宛如走入但丁神曲的地狱篇。难怪书中描述一位监管委员会主席痛斥律师们「龌龊的策略」「留下我永远不会被遗忘的教训,即便是知名杰出的律师,在利字当头下,也会为了胜诉无所不用其极」。
当然不能由这本书的故事推论法律行业的道德水准比其他行业差,此暴露的其实是法律工作者所面对之诱惑和机会而已。长期以来人们熟知公务员或政治人物总是和权力、机会以及图利画上等号,但是比较忽略了社会上的专业人士,如律师、医师、记者,其实有相当的机会可以图谋不轨,而且得以隐晦的方式进行,更令外人难以察觉,更遑论追缉。因此若将说本书所描绘之故事比喻为冰山一角,其实并不为过。
这本书所说的「越界」,非指规范条文的界限,而应该是内心的界限,毕竟人性丰富,甚至善恶同源,向上提升或向下沉沦,均在一念之间,而这一念之间的把持,不在道德规范的训诫,而是在于人生阅历的识见,遇美善的楷模而生钦佩向往,固有助人生之定位;见沉沦之虚空而生警惕自重,有助人生之慎戒。「醍醐灌顶」,是本书给法律人之最佳启示。
译者序 法律伦理在台湾的法律界还是相当新兴的议题,相关着作在市面上很少见,而且几乎都是针对专业人士或国考考生所写,着重分析法条的学术性书籍。但法条必定是生硬而抽象的,伦理二字又不得不令人想到教条与道德,让人以为法律伦理就是类似公民道德的宣示性条款,只是告知好与坏的分界,彷彿法律人只要自认是好人,对于这些伦理规范无须太多诠释与理解,自然就无逾矩之虞。
但是真实人生往往比戏剧更戏剧,惟有活生生来到面前的困境才会试探出一个人的底线。更何况所谓正确的底线往往不是清晰可见的。例如在「通往白领犯罪的奇异旅程」中,最初代表小市民对抗大财团的公益律师们为何到最后会决定例行性地付钱请人担任原告,而针对大企业发动集体诉讼狠捞一笔?又如在「从白色骑士到流氓检察官」中,原本嫉恶如仇、严守分际的检察官又为何会在面对瞩目案件时,变得为求定罪不择手段,甚至不惜隐匿证据操弄证人?他们在何时跨越了法律或伦理规范的那条线?当凡人皆有的求取权力与金钱的慾望席卷而来时,有多少人看得清楚那条线? 或忍得住不去一再试探?
唯有这些真实故事呈现的画面才能让我们具体思考每条伦理规范真正的规范目的、方式,范围应如何诠释,又或者这样的规范是否妥适可行。而法律人也才可能从别人的故事中想像何处可能是规范的边境,而在跨入边境时有所警觉,以免终究跨越最后的界限,再也无法回头。这正是本书作者的目的,希望借由十个美国司法史上极具戏剧张力的真实故事,让现在与将来的法律人设身处地思考伦理规范的意义,以及自己涉入或面对类似的伦理困境时,应该如何自处。
我国针对法律人的伦理规范与惩戒机关虽与美国不同,但法律伦理规范中隐含的许多概念,诸如利益冲突、保密义务、律师当事人保密特权等,皆来自于西方,而台湾法律实务界人士会遭遇的伦理困境可以想见也与美国相去不远,因此本书极适合作为我国法律系法律伦理课的辅助教材,激发学生的讨论,也适合已经执业的法律人了解美国史上重要的法律伦理争议,并以此为戒。
除了法律人以外,这也是一本极适合非法律人阅读的非虚构法律「小说」。不仅因为书中故事曲折离奇到可媲美小说,更因为法律其实与所有人的生活都密不可分。即使你不是法律人,也自认不会涉入纷争或违反法律,但实际上各种不同性别、年龄、种族、社经背景等等形形色色的人都可能出现在法庭上,身为被告、原告,或是证人、关系人。而在这个场域里,专业知识是最重要的武器,因着各种缘由偶然来到法庭的人们是否真的能借由法律伸张正义或自我保护,有一大半都取决于周遭这些拥有专业知识的法律人们是否谨守他们的伦理规范。因此借着这些精彩的故事,一般人或许也可建构起基本的概念,借此评量法律人某些看似争议的行为是否真的触及了法律伦理的界限,也形成一道社会监督的机制,共同守护法律作为社会最基本秩序的价值。
从事翻译工作多年,这是我参与翻译的第一本法律专书,而这本书的诞生,似乎正好结合了我过去多年的翻译生涯累积的经验与近年来进入法律工作所吸收的法律专业,更要特别归功于陈希佳律师与叶立琦律师推荐此书及不吝合作。也正因为我才刚进入法律圈不久,更可以体会要找到这样一本让专业人士及一般读者都觉得有趣好读却有扎实法律论理的法律书,着实不易。我真挚希望这本书能接触到不限于法律圈的广大读者,成为连结法律人与一般民众的众多桥梁之一,一如我期许自己未来在工作上所扮演的角色。
李淑珺
常谓:「法律是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线」,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仰赖「人」予以实践、落实。如果参与法律制度运作的人(包括法官、检察官及律师等)本身不遵守其职业伦理规范,又如何能期许法律能恰如其分的成为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线?而法律人本身的知法玩法,恐更为社会所不容。
他山之石,可以攻错。本书原作者详述了十个在美国发生的实际案例,具体说明法律人在这十个案例中,跨越法律职业伦理规范的情况。虽然台美两地关于法律职业伦理规范的规定不尽相同,但基本原则相类,故这十个案例仍具有相当值得借鑑之处。
希佳非常高兴有机会与杰出且优秀的李淑珺司法官以及叶立琦律师一同参与本书的翻译工作。淑珺在加入法律工作之前,已具有翻译学研究所的硕士学位,并且有十余年的翻译工作经验,在法律界是极为稀缺的专业人才。立琦在国内取得法学士及硕士之后,赴美深造,先取得南加大法学硕士,再于当地从事金融工作,也将是未来的国之栋樑。谨此期许淑珺与立琦大展长才,也期望我国法制运作更加顺畅、福国利民,将不当的人为因素干扰减至最低。
陈希佳
司法制度与一个国家的历史及文化发展有关,美国的司法制度在1776年由十三个「州」发表独立宣言,脱离英国成立「联邦政府」之后,州与联邦之间的互动与权限划分,造成了美国司法制度的复杂性。联邦的法官和检察官由代表行政权的美国总统提名,再由代表立法权的参议院多数决同意之;州的法官和检察官则根据各州规定不同而有多种任命方式,甚至有些是透过选举选出地方法官或检察官。但在美国不论是法官或检察官,他们都是由拥有多年诉讼及社会经验的律师担任。法官、检察官及律师也许因为角色不同而有不同的特别规定,但基本上都遵守着同样一套法律伦理规范,也仍受各州的「律师公会(Bar Association)」管理,因此在本书中可以看到有些「越界」的法官或检察官是由「律师公会」进行惩戒。
不论制度如何的不同,法律人所面对的道德界限却是一样的。规定是抽象的,唯有透过案例,才能让规定鲜活起来。法律人的伦理,则是无关语言,只因道德的标准该是放诸四海皆准。而所谓「越界」,有时候就如同本书中的十位法界菁英留下的前车之鑑,让我们得以随时提醒自己,披上法袍的那个瞬间,不论你是新进或资深律师,都必须小心翼翼地面对这条没有灰色地带的界限。
很荣幸能够参与本书的翻译,借此获得了很多的宝贵经验,也对法律专业人士面对伦理问题时,错综复杂的心态有了些许体会。书中对于十个案例都提出不同角度的质问,但却没有给出答案,这正意味着:我们无法回答每个问题,但能够敲响内心的警钟,独立思考每一个天人交战的伦理问题,并做出最好的判断。最后,谨以美国大法官班杰明‧卡多佐(Benjamin N. Cardozo)引述奥地利法律社会学家尤金‧埃利希(Eugen Ehrlich)之言,与所有法律人共勉:「除了法官的人格以外,正义没有任何保障(There is no guarantee of justice except the personality of the judge)。」期许自己也能成为正义的保障。
叶立琦
作者序 老生常谈说得好,我们从错误中学到的往往比从成功中学到的更多。但是在某些领域,犯错的代价可能非常高昂,所以我们最好能从别人不幸的失误中学习。这就是本书假设的前提。
《越界的法律人:十个真实故事》收录了司法实务所有领域的法律人越过了伦理界线的真实故事。其中大多数人最后都受到该州的律师公会惩戒,被控执业过失损害赔偿,遭到刑事起诉,或甚至三者兼具。但在其中一个案例里,一个法律人做了值得赞扬的决定,冒着被惩戒的风险而听从自己的良知,结果惩戒程序虽然成立,但最终仍对他有利。书中所有案例都有丰富的细节,其中许多情节相当诡异,有些行为甚至夸张到可能让读者难以置信。每个故事的最后都有评论与问题,引导读者更深入探讨当中的争点。
这本小书的写作目的是希望做为美国法学院学生修习职业伦理课程时的补充教材,也可以是进阶的伦理研讨课程的基础资料。我们的出发点是,虽然职业伦理的法规极度重要,但研读这些法规有时候会很枯燥无趣。更重要的是,这些从来没有在法律领域实际执业,甚至大多数都不曾实际工作过的学生经常很难想像这些规则会这么容易,而且这么明目张胆地被违反。真实世界的场景会让法律执业生活中经常要面对的困境鲜活起来。
本书各章节深入探索了以下各个人物的行为:(1)杜克大学强暴案丑闻的检察官麦克‧尼福;(2)跟六个当事人发生性关系的家事法律师;(3)因为一颗签名棒球而陷入麻烦的刑事辩护律师与他的检察官朋友;(4)因为令人发指的行径而被免职的失控的法官;(5)多年来付钱请人担任主要原告以提起集团诉讼的声誉卓着的梅柏格怀斯事务所的律师们;(6)故意进行无效法律协助以帮助当事人获判死刑的刑事辩护律师;(7)违反防火墙协议而违背忠诚义务,而现在已经倒闭的一家大型法律事务所的律师。书中还有一章讨论一群律师「设计」一个法官助理,想借此套出可以排除特定法官的资讯,另一章则是讨论一个律师究竟可否为了推翻错误的有罪判决而违背其保密义务。
本书各章的资料来自多种来源。作者都尽可能使用原始纪录,包括法庭跟惩戒程序中的纪录。在某些案例里,作者还访谈了事件的参与者,以获得更多细节以及他们现今对过去的事的看法。其中许多章也仰赖各式各样的间接资料来源,例如书籍、杂志、报纸及网站。本书主要以2008年版的美国律师公会专业行为模范规则(ABA Model Rules of Professional Conduct)为主要法律依据,但有时也会引用到该特定法律管辖区域的伦理规则,以及一些州或联邦的刑事跟民事法规。作者的设想是,学生在阅读本书时,应该备有美国律师公会专业行为模范规则在一旁参阅。
基于《越界的法律人:十个真实故事》这本书的本质,书中描绘的法律圈的伦理标准似乎相当低落。本书不但选了最晦暗的案例来讨论,也显露出那些位于事件边缘,并察觉到其他法律人行为严重违背伦理的法律人经常都转过头去,默不作声。但我们绝不是要暗示这本书所描绘的是整个法律圈的全貌。我们当然没有任何客观的方式可以衡量一个法律人的行为有多符合伦理标准,每项不当行为的严重程度都必须由惩戒机关、执业过失保险公司,以及研究该问题的学生在获得充分资讯后加以判断。但我们坚信绝大多数法律人都是循规蹈矩的─其中多数人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其他人则是按照自己的风格。只有极少数人会对诱惑屈服,更少人是毫不掩饰地忽视自己的伦理责任。这些人后来就会成为警世的寓言。
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在教室里创造出热烈讨论与争辩的氛围。现在我们的法学院里有越多激烈坚实的讨论,未来我们就越可能拥有更多了解,尊重,并遵循伦理界限的律师。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麦克‧席格(Michael L. Seigel)
佛罗里达州,坦帕市
200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