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法

色/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色彩学
  • 绘画
  • 艺术
  • 设计
  • 理论
  • 技法
  • 视觉
  • 美学
  • 创意
  • 艺术指导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收录笔者1996年至2007年间有关大中华地区法律及性别情慾公义政治互动的中文文章。

  内容触及婚姻法/婚外情、女性权益/平等机会、原居民传统、性罪行、家庭暴力、色情、性工作及性倾向歧视。笔者在分析论述时,既着重法学理论分析,亦重视实际法律运作;一方面运用当代欧美社会──法律哲学,另一方面也强调本土在地化的需要。其中精彩内容包括:
 
  「快乐有罪?——后现代情慾物语」:企图由后现代哲学分析近代中国内地及香港婚姻法对婚姻形式的规定要求。

  「本土传统 = 歧视豁免权?」:讨论反歧视法律,将研读聚焦在香港「新界男原居民传统vs欧美平权理念」、「中华文化vs外来文化」等虚拟二元上。

  「本土性别政治的重建」:借探讨应付家庭暴力的法律机制,再一次研究把海外法改经验移植本土的可能。

  「因为禁、所以爱」:分别从女性主义、后现代文化理论及心理分析的角度解读香港色情现象及法律政治的互动。

  笔者在书中企图借探究拆解「法律崇拜」、「法律中立」等神话的同时,可以再现法律机制如何与其他专业系统(如宗教医疗社会工作)协力建构性别情慾大话/叙事,制造他者复制压迫。

  然而,法律又可否转身成为反抗力量?外地法律改革理论经验又能否/如何在华人地区落实?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万象拾遗》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这份简介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色/法》一书的内容,力求内容详实、自然流畅。 --- 图书简介:《万象拾遗》 作者: 尘心雅士 装帧: 精装,特种纸印刷,内含多幅手绘插图及古籍拓片复刻图 页数: 800余页 定价: 人民币 188.00 元 ISBN: 978-7-5063-XXXX-X 卷首语:探寻时间缝隙中的微光 自古以来,人类文明的宏大叙事往往聚焦于王朝更迭、英雄史诗。然而,在这些波澜壮阔的背后,总有无数细微、却又至关重要的“遗珠”散落于历史的尘埃之中。它们或许是某个匠人的独门技艺,或许是一段被遗忘的民间歌谣,又或许是古代生活中某个不经意的习惯。 《万象拾遗》正是这样一本关于“被忽略的细节与被遗忘的智慧”的集大成之作。作者尘心雅士穷尽数十年光阴,行走于广袤的地域,穿梭于幽深的古籍档案之间,旨在为读者勾勒出一幅远离主流叙事、却饱含生命力的“生活风物志”。全书并非依照严格的年代顺序或学科分类,而是以一种游记式的、随心所欲的笔法,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一个又一个精致的知识“小品”。 第一卷:匠心独运——失传的手艺与工具的哲学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那些依赖于手而非机械的古老技艺。作者没有满足于介绍皮影戏或木刻版画这类广为人知的工艺,而是深入探讨了那些在工业化浪潮中几近绝迹的特定环节。 一、古籍修复中的“冷裱”技术探微: 详尽记录了宋代以来用于保护脆弱纸张的天然胶料配方,如动物筋胶与特定植物树脂的黄金比例。书中不仅描述了操作流程,更通过对早期修复案例的对比分析,阐述了为什么这种“冷处理”在某些特定纸张上优于现代的湿法修复。 二、古代织物的“纬线密码”: 专注于探究中原地区古代丝绸织造中,特定纹样(如回型纹、祥云纹)如何通过改变纬线的张力和色彩密度来营造出肉眼难辨的立体感。书中附带了数张高倍显微照片,揭示了传统织工如何凭借手感控制丝线的微小松紧变化,以达成视觉上的浑然天成。 三、制盐工艺的地域差异: 远赴海南岛和山西运城,对比了海盐煎熬与盐湖卤水晒制过程中的技术差异。特别提到了古代运城盐池边缘地带,利用温差进行二次结晶的独特“窖藏法”,这种方法产出的盐,据称在调味时能产生一种微妙的回甘。 第二卷:食古不化——餐桌上的时间旅行 “民以食为天”,但《万象拾遗》关注的并非山珍海味,而是普通百姓在特定历史时期下的饮食结构与生存智慧。 一、唐宋时期的“素食经”: 探讨了佛教传入后,如何推动了素食烹饪技巧的发展。书中详细收录了唐代寺院中利用豆制品、菌菇和地方特色蔬菜,模仿肉类口感与风味的食谱集锦。其中对“仿生丸子”的制作工艺,依赖于特定淀粉的糊化特性,令人叹为观止。 二、窖藏与腌渍的“时间艺术”: 深入研究了古代粮食、蔬菜在缺乏制冷技术下的保存之道。重点解析了南方竹筒泡菜的发酵原理,以及北方地窖中“瓮中瓮”的隔热结构设计,如何保证食物在漫长冬季的口感稳定。 三、茶饮的“本草调和”: 区别于后世对纯粹茶味的追求,本卷聚焦于汉唐时期,饮茶常常与药材、花卉一同煎煮的习惯。书中复原了十余种“药膳茶饮”,如“青蒿醒脾饮”和“桂皮暖胃汤”,并附上了当时人们饮茶的器皿考证。 第三卷:生活之境——居住环境与日常仪式 本卷试图还原古人日常生活的空间感和仪式感,揭示那些被现代生活简化或遗忘的日常实践。 一、古代的“气味管理”: 探讨了古代居室中如何通过香料、香草来调节室内空气。书中描绘了宋代文人雅士家中特制的“香囊”与“熏笼”,以及不同季节使用的气味组合,如夏季的薄荷、藿香,用于驱蚊除湿。 二、窗户的“光影设计”: 建筑并非单纯的遮蔽风雨,更是对光的捕获与利用。作者细致考察了古代窗棂(特别是木格花窗)的几何比例设计,分析了不同图案如何将正午的阳光折射成特定形状的光斑,以营造出“静室禅意”。 三、旅途中的“行囊哲学”: 记录了古代行者、商旅携带物品的逻辑。不同于简单的清单罗列,作者分析了在缺乏标准化行李箱的时代,如何利用皮革的延展性、竹篾的韧性,设计出既轻便又具分层功能的行囊。 结语:拾遗的意义 《万象拾遗》并非是纯粹的复古怀旧,而是力图从历史的边角料中,提炼出可以为今人所用的“生活哲学”——即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内,以更精巧、更尊重自然规律的方式去生活。尘心雅士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慢时代”的侧门,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些既具体又充满诗意的过往。 本书适合所有对历史细节、传统手工艺、民间生活美学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它将引导您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事物,发现隐藏在日常之下的深厚底蕴。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赵文宗


  香港大学荣誉法律学士,华威大学(University of Warwick)法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法律硕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硕士,苏格兰士嘉夫格赖特大学(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法律硕士。1996年加入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任助理教授;之后分别任香港平等机会委员会高级培训顾问、澳洲达尔文大学(Charles Darwin University)法学院讲师及占姆士库克大学(James Cook University)法学院讲师。现职香港树仁大学法律副教授兼法律与商业系系主任。中文着作包括:

  2013年世界华人法哲学大会文集(2013)(许章润合编着)、现代佛教与华人社会(2012)(刘宇光合编着)、儿童•医疗•法律——大中华比较研究(2012)(编)、中华性/别──年龄机器(2011)(编着)、香港实用婚姻法(2011)(何志权合着)、社会福利与法律应用——沟通与充权(2010初版、2011增订再版、2012第三版)(洪雪莲、庄耀洸合编着)、中华法哲学发展——全球化与本地化之间(2010)(编着)、中国内地/香港婚姻法及调解:比较与实务(2009)(阮陈淑怡、李秀华合着)、性工作与公义:法律与政策(2009)(严月莲合编着)、儿童性侵犯:聆听与尊重(2009)(编着)、跨境家庭:踰越与对话(2008)(陈高凌合编着)、迷煳‧情慾‧法律(2006)、中国内地/香港婚姻法实务(2001初版、2004再版、2005内地版)(林满馨、李秀华合着)、香港法律与社会工作(2000)(林满馨合编着)、「衣柜」性史:英美港同志运动史(1995)(周华山合着)、色情现象:我看见色情看见我(1993)(周华山合着)

图书目录

目录
增订再版序

导读(增订再版)
快乐有罪?——后现代情慾物语:由中国内地《婚姻法》企图打击「婚外情」说起
本土传统 = 歧视豁免权? ——由后殖民性别公义观审视香港新界丁屋政策
本土性别政治的重建——香港2008年以前处理虐妻法律的后殖民论述
因为禁、所以爱——香港管制色情法律的后现代论述
「可以向你温柔地说不吗?」——从「婚内强姦豁免权」论争审视香港强姦法律
「同」法共舞——论香港反性倾向歧视立法
从「公义」审视现行香港管制性工作法律——「非性化」可行吗?
边缘的和谐反抗混杂——香港性╱别公义法律论述
成文法索引
案例索引
人名索引

图书序言

增订再版序

  再印行〈色/法〉一书的想法,近十年一直藏在心里。

  初版印行,我即发觉当中错印处处,十分心痛。原因不用细想追寻,总之,责任在我,不容置疑。

  所以,借入行教书二十年的契机,我决定把这书增订再印,作为心理补偿也好,作为二十年研究回顾也好,总算是还了心愿。也借这次重印,我修正了参考文章书目中不完备的资料,删除来源不可再追溯的资料,特别加入翻译引述的原文,补充了近年重大法律改革及理论发展,并把焦点放香港;亦特别收入一篇深化讨论理论移植的文章。这文章也是我首次运用德勒兹(Deleuze)哲学的尝试。我亦大幅修订性工作一文採索讨论的方向。

  现在,再细阅原文字,感慨万千:一直批评批判的事物视点,近十年变化不大。是我们不够努力?是我们改革策略没有随时代转变?还是香港人太固执,明知自己理亏,却口舌不饶人,生怕聆听他人意见就是丧失自我主体,于是宁愿死佔领自我舒适区,不作改变?这组问题,我们的确需要细想反省。

  二十年前,当开始与非政府组织在一些性别机器议题上合作倡议落实改革法律方案,我便一直恪守坚持一个原则——只给予意见,游说工作从主动不参与。理由简单直接:研究写文是我所喜所长,游说宣传却是我缺点短处,且应是弱势边缘诉求者自我肯定逐渐充权的必然必经。

  但,自八年前从澳洲回港,开始尝试行政工作,多了机会与法律专业政府官员交流对话,也逐渐明白了解她/他们的行事模式与思索考虑。于是自以为明了企图破旧立新和怀疑崭新思维两阵营的底线及语言,头脑发热时忽发奇想便努力尝试把非政府组织的意见建议介绍给法律专业,也会尽力将政府及专业界别考虑习惯与社运分子分享。但沟通交流始终不畅顺,有时严重闭塞,有伤和气,不欢而散;有时则(刻意)忘记沟通,不瞅不睬,浪费精力。

  最令倡议(任何)法律改革人士(包括非政府组织及社运分子)不解的应是:明明道理放在面前,明显时势已完全改变,为何建制仍顽拒改变?对此,甯应斌及何春蕤在〈民困愁城〉一书中清楚解释「稳定」的吸引力;当现代社会以理性主导专业知识(如法律医疗)取代传统习惯来治理组织群众,强调珍惜的自然是「井井有序、千篇一律」;所有不稳定未知数(如慾望天灾)就须控制减少,「以免自我没有安全感」(1) ——甯和何就以用餐及葬礼现在都以效率及标准为依归准则作例子,说明不理性在现代社会遭理性化机器收归的现象,也反証了不规则无名状被次等化的大趋势。可是,不单「理性/不理性」根本难以定义及区分;情绪慾望等不理性更往往经历遭受理性诠释翻译后成为现代文化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于是德勒兹学派便质疑:一个统一平庸没个性的主体(包括法律及哲学视角)是否能回应日益加速变化的社会环境脉络呢?(2) 譬如,现行法律若不可迅速处理网络世界带来的改变(如网上欺凌及即时新闻),那法律还有用吗?布雷多蒂(Braidotti)在〈Nomadic Subjects〉就指出:我们需要的是一份可准确回应崭新外在因素及内在不停改变的「生命指引」;更重要的是:这份生命指引须不断自我颠覆并活化中心。(3)换言之,坚持一个表面看来自有永有的主体标准只会谋杀磨灭「创新能力」(Creativity),但正正却又是这份创新能力令人类可以处理不停涌现的挑战。(4)

  德勒兹理论当然一方面对盲目反对修法阵营当头棒喝,另一方面也对倡议修法者有警醒作用:以往倡谈修法的策略是否仍有效?在过去数年,我曾看到非政府组织社运人士简单把反对按她/他们路线图修法的人恶魔化,不再沟通,认为游说顽固保守派是浪费时间。我固然明白面对冥顽不灵是如何气馁,但简单将质疑者统统贬为敌人,又是否犯上现代社会理性化平庸主题的错误?是否同样忘了内视反省自己生命指引游说策略的适时创新性?同理,反修法者又是否对自己生命指引过于自信贪婪安逸,拒绝聆听其他体验呢?

  说回德勒兹理论对回应变化社会的重视。要有效率并准确地回应社会的变化,我们须对时间( Time)及空间(Space)非常敏感。意即:我们须先把宰制历史化,再从传统虚拟的桎梏枷锁中挣脱,创新建立新主体,计划新颠覆策略及设计逃逸路线。(5) 然后,我们(尤其边缘弱势)再借规划逃逸路线,建造寻找建造适合自己的主体转化生成空间、确定反抗点及认清当中权力纠缠。布雷多蒂称以上整个活动为「图廊」(Figuration)。(6) 图廊目的在于颠覆既有宰制的「主宰符号」(Master Signifier)——这也应是修法的目的:新法律须扬弃以往不公义法制的理论中心(如阳物中心异性爱霸权)。

  由此我们得知主体机器乃是由潜意识推动的一个过程,当中涉及理智的选择和不同慾望多重权力之间的「交涉」(Negotiation)。德勒兹式交涉是影响主体转化生成各种力量的谈判。换言之,缺乏对话没有了解,主体没法创新:同理,本地非政府组织边缘弱势是否可在一直以来倡议修法的(失败)经验中,创新建造一些崭新的游说策略呢?而反修法者又会否愿意放下身段与倡议修法者分享自己忧虑呢?

  最后一点,不论是在谋划策略或准备修法中,「学习」都是必须的。学习意指建立关联;那就是说:非政府组织与法律专业应要互相了解彼此关心议题及背后缘由。(7) 譬如,为何香港不可有「强制起诉」(Compulsory Prosecution)呢?原来起诉与否是律政司司长的专权。那倡议修法者就必须解释为何某些罪行须特行特办。又例如,法律专业须明白一些証人(也是受害人)为何如此恐惧上法庭作供,才可释除协助受害人组织的疑虑。

  简言之,要法律维护公义,法律须与时并进,准绳地解决每一弱势社群的关心悬疑。反对支持修法两者须互相清晰了解彼此的关注,才能创立新的法律及策略。只是囿于以往经验(「我参加社运二十年,我相信凭我热情必会胜利。」,「我当律师那么久,不觉这些问题存在。」);或,意气用事的宣称:「只要反对者出现会议,我必会令她难受」「我为何要给他面子,只有他上司的上司来会议我才出席」、「她们可以要求开会,五分钟我就打发她们」,只会令法律发展停滞,公义不得彰显。

  初版成书时,我感谢了Ned这位前上司。他给我的提点批判,至今受用。虽然大家在不同国家不同城市居住工作,我们仍常有联络,大家都依然是好友。

  然,与她却完全分离了。虽居于同一城市,已没有接触。她启发我教育的热诚,引领我入行。在此,再一次多谢她,祝她生活愉快身体健康。

  註释:
  1 甯应斌、何春蕤(2012:329)。
  2 Deleuze & Guattari(1986)。
  3 Braidotti(2011:5)。
  4 Guattari & Rolnik(2008:54)。
  5 Braidotti, Rosi(2011:59)。
  6 Braidotti, Rosi(2002)。
  7 Cutler & MacKenzie(2011:57-58)。
 
  参考书目:
  甯应斌、何春蕤(2012)民困愁城 台北:台湾社会研究杂志社。
  Braidotti, Rosi (2002) Metamorphoses Cambridge, UK: Polity.
  Braidotti, Rosi (2011) Normatic Subject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Cutler, Anna & MacKenzia, lain (2011) ‘Bodies of Learning’ in Guillaume, Laura & Hughes, Joe (eds) Deleuze and the Body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Deleuze, Gilles & Guattari, Felix (1986) Nomadology New York: Semiotext(e).
  Guattari, Felix & Rolnik, Suely (2008) Molecular Revolution in Brazil Los Angeles: Semiotest(e).



  不经不觉,来了澳洲已超过一年。由当初的战战兢兢上课,深怕因不了解本土文化说错话开罪同学,到现在下课后和同学把酒言欢谈天说地;由不能适应本地人的工作节奏,到坚持自己日程效率兼容他人生活悠游。中间转接最使我感动的是同学朋友同工的关怀支持,也令我深深体会不断反省自己及接纳多元文化的重要。

  每个人都问:澳洲学生和香港学生有甚么分别?其实这种比较根本意义不大——主体是论述产品,而澳港两地历史文化脉络差异,社会教育制度不同,生命成长固然不会一样,澳洲及香港人各自内部已经不会千人一面,更何况学生?但,澳洲同学有一特点的确有趣,可与大家分享。我办的课,都是「法学理论」、「人权法律」及「法律、性别及性慾」等「非赚钱」科目,却从未曾有人问我:「读这一科有没有『用』?」我曾问学生为甚么要选修这几课,她/他们反问我:「为甚么不?」、「读了那么多法律,总想知为甚么还有不公平吧?有甚么特别?」
 
  我还记得,在香港,曾问一个同学毕业后想做甚么。她说:「还用问?当然是律师!」「为甚么?」「读完法律不做律师?浪费点吧?不当律师,如何赚钱?」,「难道这就是香港法律学生律师的生命观?除了钱以外,公义及顾客感受利益皆属其次?」我自问。我不(愿)相信,所以在城大最后一课,大胆的问同学:「有谁愿意在执业后每年做一次Pro Bono(义务官司)?」只有一位举手。

  我无意再造「澳洲/天上vs香港/人间」「达尔文学生/包容vs香港学生/功利」等二元对立——事实上,亦有澳洲同学说出「千万不要接触原居民,只有社工才理她/他们!」「要赚钱?到中国教内地英文吧!」等大白人中心思想宣言。然而,澳洲学生那种容许差异的胸襟、愿意探求法律价值取向的态度,却令我开始明白为何在澳洲,法律及法律界人士并不会如此高高在上,也使法律自然和公义挂钩。这也解释了为甚么澳洲法律可以容纳各种反歧视法(除反性别/残疾/家庭岗位歧视等法例外,更已立法禁止性倾向/年龄/宗教/易性/种族歧视);为甚么「法律应否介入家庭暴力」等问题根本不须再讨论。为甚么达尔文家事法庭定期与各团体开会检讨现行法律?为甚么法官也要参加进修班,增进社会科技知识……

  我当然不是认为澳洲法律完美无瑕——澳洲至今仍没有人权法,原居民还是深受歧视。我亦不主张要把澳洲法律精神全盘硬移植香港,人所共知文化土壤不同结果不一样的道理。然而,简简单单地说老外法律文化不适合港人就拒绝外地经验是否太固步自封?香港社会为何不去反省为何其他文化那么着重公义多元,而香港主流却不是?

  法律不一定等于公义,社会也不一定需要公义;但谁又愿意活在纯粹功利环境吗?

图书试读

导读(增订再版)
 

本书收录笔者近年在中文学术期刊发表的文章。既可各自成篇,却又互相联系——文章都以华人文化社会为论述框架,均以性/慾法律政治议题为论述焦点。全书以「批判社会─法律研究」(CriticalSocio-LegalStudies)方法贯连:这套法律哲学的研读方法将法律带出技术培训的沉闷死局,把法律教研目光带到揭露当下法律不义,寻求箇中原因并建议改变办法的活泼层面。笔者坚信,运用跨学科(如哲学、社会学、中华研究、性别研究、文化研究及法律等)的研读方法,从多角度质疑诘问法制法例法庭判决与社会的共舞政治,是完善法律建构公义的必经阶段。本书的重心是性/慾政治与法律互动,但其中建构理论却适用于其他社会法律问题的分析。
 
本书旨在审视法律如何建构/反抗性/慾歧视暴力:借后现代论述权力理论及心理分析学说,指出唯一真理不变主体永恆慾望的不可能——当一时一地的所谓正确人生剧本(如白人本位男权宰制及「异性恋爱→异性婚姻→异性性交→异性生育」序列)为了继续其独尊地位时,它唯有不停找寻制造他者(如非白人、女子、性工作者及非异性爱者):只有通过二元对立世界观,自抬身价,「真理」神话才可延续。然而,后现代哲学又提醒我们,神话霸权不会完整无缺完美无瑕,只要我们利用当中不稳矛盾空间,使用合适反抗策略,霸权不可能永远唯我独尊。只有经过不停的反省颠覆,多元政治公义才能再现。笔者也明白批判社会——法律研究乃欧美文化产品,强行移植大中华文化土壤,只会「张冠李戴」水土不服,本地文化遭边缘化及后殖民霸权再现;故此,本书一再强调外来理论海外法改经验本土在地化策略的重要。
 
理论抽象,唯有落实分析实质法律问题,理论才有价值。本书第一章「快乐有罪?——后现代情慾物语:由中国内地《婚姻法》企图打击『婚外情』说起」就企图由后现代哲学分析近代中国内地及香港婚姻法对婚姻形式的规定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婚外情」不断被边缘问题化为中国内地及香港的社会问题,两地要求立法严打婚外情的唿声不绝于耳。然而,坚持保卫「一妻一夫」的主流论述始终未能解答「为何只有一妻一夫才是最优越的情感组合?」迷思。在这一章,笔者希望借后现代多元论述的理念,来审视质疑一妻一夫霸权的建构程式;并尝试分析两个问题:(一)我们可否穷尽情感世界里的爱慾组合故事模式?(二)在悠久的禁制下,为何一妻一夫外的情慾组合仍可长存?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百年孤独》之后,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又奇幻的梦。马奎斯用他那魔幻现实主义的笔触,构建了一个与世隔绝的马孔多小镇,以及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兴衰史。一开始,我以为这只是一个家族的编年史,但随着故事的推进,我渐渐发现,马孔多其实是拉丁美洲历史的缩影,而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也象征着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书里的人物,每个人都带着一种宿命般的孤独,他们渴望爱,渴望被理解,却总是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我特别喜欢马奎斯对细节的描写,比如黄蝴蝶围绕着梅尔基亚德斯出现,预示着死亡的降临;阿玛兰妲用针线缝制着自己的孤独,等等。这些细节不仅增添了故事的神秘感,也让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深深的震撼,它让我思考生命的意义,思考历史的轮回,思考人类的孤独。它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读物,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意。而且,翻译得好的版本真的非常重要,我读的版本流畅自然,仿佛在阅读原文一般。强烈推荐给喜欢文学,喜欢思考的朋友们。

评分

最近读了余华的《活着》,看完之后感觉胸口闷闷的,很难受。这本书讲述了主人公福贵一生的苦难经历。他经历了战争、饥荒、内战、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经历了亲人的离世,经历了人生的种种不幸。福贵的人生,可以用“苦难”两个字来概括。但他却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他用他的乐观和坚强,活了下来。余华的文字,朴实而有力,他用一种冷静的笔触,描写了福贵一生的苦难。他没有刻意地煽情,也没有过多的修饰,只是客观地记录了福贵的生活。但正是这种朴实的描写,却更能打动人心。这本书让我思考生命的意义,思考人生的价值。它让我明白,即使生活再艰难,也要保持对生活的希望,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福贵的故事,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故事,也是那个时代无数中国人的故事。它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现在。这本书不是那种让你看完之后感到轻松愉快的读物,而是那种让你看完之后,需要静下心来,慢慢消化和思考的书。

评分

读完卡尔维诺的《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迷宫般的阅读之旅。这本书的结构非常独特,它讲述了一个读者试图阅读一本名为《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的小说,但却不断地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他遇到的每一本书,都与他想要阅读的那本书有关联,但又不是他想要阅读的那本书。卡尔维诺用这种巧妙的结构,探讨了阅读的本质,探讨了文学的意义。这本书充满了后现代主义的色彩,它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挑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它不是那种让你看完之后,能够清晰地理解故事的书,而是那种让你看完之后,需要反复思考和解读的书。我特别喜欢卡尔维诺的文字,他用一种幽默而机智的笔触,描写了阅读的乐趣和困惑。这本书让我思考阅读的意义,思考文学的价值。它让我明白,阅读不仅仅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方式,更是一种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的方式。它是一本非常有趣,也非常有挑战性的书,适合喜欢文学,喜欢思考的朋友们。

评分

《小王子》这本小书,我读了不止一遍,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悟。它看似是一本童话,但其实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小王子从自己的星球出发,游历了不同的星球,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他遇到了国王,遇到了爱慕虚荣的人,遇到了酒鬼,遇到了商人,遇到了点灯人和地理学家。这些人,都代表着成人世界的各种各样的缺点和荒谬。小王子最终来到了地球,遇到了飞行员,也遇到了狐狸。狐狸教会了小王子什么是“驯服”,什么是“责任”。小王子明白了,真正重要的东西,是眼睛看不见的,只有用心才能体会。这本书的语言非常简单,但却充满了诗意和哲理。它用童真的视角,揭示了成人世界的虚伪和空虚。它告诉我们,要保持一颗童心,要珍惜生命中的美好,要对爱负责。每次读到小王子离开地球的那一幕,我都会感到一种莫名的伤感。它让我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去生活。这本书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阅读,它能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找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评分

最近读了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说实话,看完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关于青春、爱情和失去的故事。主人公渡边,在经历了朋友木月的自杀之后,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和痛苦。他徘徊在两个女孩之间,直子和绿子,她们都带着各自的伤痛和秘密。直子是木月的前女友,她患有精神疾病,内心充满了脆弱和不安;绿子则是一个开朗活泼的女孩,她用她的热情和活力,试图温暖渡边的内心。村上春树的文字,总是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孤独,他擅长描写人物内心的挣扎和迷茫。这本书里,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只有一种淡淡的、若有若无的感情。渡边和直子之间的感情,充满了不确定性和痛苦,他们彼此吸引,却又无法真正地走到一起。而渡边和绿子之间的感情,则更加轻松和自在,绿子像一缕阳光,照亮了渡边的生活。这本书让我思考爱情的本质,思考人生的意义。它不是那种让你看完之后感到快乐和满足的书,而是那种让你看完之后,需要静下心来,慢慢消化和思考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