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七版)

宪法(七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宪法
  • 法律
  • 政治
  • 法学
  • 教材
  • 七版
  • 中国宪法
  • 国家法律
  • 基础法律
  • 法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宪法贵在实践,宪法教育是实践的基础。因此,这本书期许全民都能看懂,奠立全民宪法教育的基石,养成全民的宪法认知与宪法感情,并对台湾迈向自由民主法治的宪政国家,做出可能的贡献。这是作者第一次尝试撰写教科书,如何尽可能使用人民能懂的文字,简单而白话地描述宪法基本轮廓,实在不太容易。然而,法律文字的艰涩难懂,某程度已对人民造成距离,使人民逐渐疏离法律规定,欠缺法律认知或权利感情!这本书就是作者在「白话宪法」理念下的尝试,整本书总共分成六个部分,分别为:第1编宪法总论、第2编宪法基本原则、第3编基本权总论、第4编基本权各论、第5编国家组织论、第6编基本国策论。最新版尝试让阅读者能在浅白的文句中,养成一定程度的宪法涵养,并将国内外重要的宪法学文献融合入本书各段的论述,借此提升阅读者宪法学的深度,且整理这几年新增的大法官解释,适当加入在本书各章节中,期待本书以最新面目与读者相遇。
深入探究法律的基石:世界主要国家宪法比较研究 本书简介 本书并非对特定版本教材的解读或补充,而是一部独立、严谨的学术专著,致力于构建一个宏大而精微的法律比较研究框架。我们旨在通过对全球主要国家宪法文本、历史演变、司法实践及理论思潮的深度剖析,揭示现代宪政制度的共通规律、内在张力与多元路径。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如何在不同的历史语境、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中,实现对国家权力运行的有效规制、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切实保障,并最终塑造出一个稳定、公正且充满活力的政治共同体。 第一部分:宪政的起源与演进:历史的沉积与理论的奠基 本部分将追溯宪法思想的源流,探讨从古典城邦民主思想到近代自由主义宪政理念的艰难转型。我们将细致考察英国《大宪章》、美国《1787年宪法》以及法国《人权宣言》等里程碑文献的文本结构及其背后的哲学基础,分析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启蒙思想家如何为“主权在民”和“三权分立”提供了理论武器。 重点关注十八、十九世纪自由主义宪政在欧洲大陆和北美地区的本土化过程。这一过程充满了妥协与冲突,权力如何在君主、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重新分配,构成了早期宪政实践的核心议题。我们将深入探讨宪法文本的“保守性”与“革命性”之间的辩证关系,理解为何许多看似革命性的宪法文本,其最终落脚点却是对既有社会秩序的结构性重塑,而非彻底的颠覆。 此外,本章还将对宪法发展的“范式转移”进行梳理,特别是从侧重国家权力制约的古典模式,向关注社会经济权利和国家积极干预的现代福利国家宪政模式的演变。这不仅是文本的增补,更是宪法理念由“消极自由”向“积极自由”拓展的深刻反映。 第二部分:国家结构的重塑:权力配置与分立的艺术 本卷核心聚焦于国家权力如何在宪法框架内进行系统性的设计与分配。我们将选取联邦制国家(如美国、德国、加拿大)和单一制国家(如法国、日本)作为主要对比对象,剖析不同权力结构对中央与地方关系、国家统一性的影响。 在联邦制研究中,我们将深入分析权力保留条款的解释张力、最高法院在解释联邦权限时的角色演变,以及跨层级合作机制的必要性。对于单一制国家,研究的重点将转向权力下放(Devolution)与地方自治权的宪法保障,探讨如何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实现地方治理的有效性与民主性。 联邦制与单一制并非静态的分类,而是处于一个连续谱系上的动态平衡。本书将展示,即使是看似高度集中的单一制国家,其权力配置也远非铁板一块;反之,成熟的联邦制国家亦需不断调整中央与地方的权力边界以应对新的社会挑战。 第三部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宪法保障的边界与限度 本部分是本书最具实践意义和争议性的领域之一。我们将系统梳理现行世界主要宪法中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涵盖人身自由、政治参与权、言论出版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以及日益重要的社会经济权利(如工作权、受教育权、健康权)。 研究的深度在于对权利边界的探讨。没有绝对的权利,权利的行使必然受到公共利益的限制。我们将详细分析各国法院在“比例原则”、“必要性测试”等法律工具下,如何权衡个人权利与国家安全、公共秩序、他人权利之间的冲突。例如,在涉及国家安全和反恐的立法背景下,对通信隐私权的限制是如何在宪法法庭上受到检验的。 此外,本书还将对“第二代”和“第三代”权利进行专门探讨。社会经济权利的“可诉性”一直是理论热点,我们将考察不同司法体系如何将抽象的社会目标转化为可执行的司法指令。第三代集体权利(如环境权、发展权)在发展中国家宪法中的独特地位,也将被置于全球治理的背景下进行考察。 第四部分:宪法实施的守护者:违宪审查制度的比较研究 宪法文本的生命力最终取决于其实施和解释的机制。本部分将专注于违宪审查制度的比较分析,这是理解现代宪政效率的关键所在。 我们将详细剖析两种主要的审查模式:美国式的“分散审查”(由所有法院在审理具体案件中附带行使)和欧洲大陆的“集中审查”(由专门设立的宪法法院行使)。通过对美国最高法院、德国联邦宪法法院、意大利宪法法院等标志性司法机构的判例进行深度解析,我们将揭示不同模式在司法独立性、司法能动性以及对立法权的干预程度上所表现出的差异。 审查权力的行使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行为。本书将审视司法能动主义的兴起及其引发的“司法化政治”争议。法院如何在维护宪法权威与尊重民主多数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本部分探讨的永恒主题。我们还将讨论宪法修正案的程序、紧急状态下宪法保障的暂时中止等特殊议题。 第五部分:宪法的当代挑战与未来图景 在信息化、全球化和生态危机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宪法理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本章致力于前瞻性地探讨现代宪法体系的适应性与脆弱性。 议题包括:数字时代下,个人数据主权、算法决策的合宪性审查;跨国公司权力对国家主权和公民权利的侵蚀,以及国际法与国内宪法之间的互动和冲突;以及气候变化等全球性危机对国家紧急权力扩张的合法性约束。 本书并非旨在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严谨的比较分析和批判性的审视,引导读者构建一个对宪法制度的复杂性、局限性与无限可能性的深刻认知。阅读本书,将有助于理解人类社会在追求自由、秩序与正义的漫长旅程中,所构建的最精巧也最脆弱的制度基石。它是一部献给所有关注国家治理、法律基础和公民命运的严肃读者的学术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许育典


  现 职
  国立成功大学法律学系特聘教授兼社会科学院院长
  欧洲当代台湾研究中心(ERCCT)谘询委员
  澳门法学学术顾问委员
  台南市法规、廉政、教育、教师申诉、文化古蹟审议委员会委员

  经 历
  国立成功大学法律学研究所专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国立成功大学科技法律研究所所长
  国立成功大学课外活动指导组主任
  德国洪堡学术基金会研究奖学金(2006-2007)
  国科会暨德国学术交流总署研究奖助(2003、2004、2005)
  中华民国第47届十大杰出青年
  教育部法规委员
  教育部人权教育谘询委员
  原住民族委员会法规委员

  学 历
  德国杜宾根大学法学博士
  德国杜宾根大学宗教学院研究
  德国哥廷根及杜宾根大学教育学院研究

  着 作
  Selbstverwirklichungsrecht im pluralistischen Kulturstaat.(Duncker & Humblot)
  法治国与教育行政: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核心的教育法(元照)
  教育宪法与教育改革(元照)
  宗教自由与宗教法(元照)
  文化宪法与文化国(元照)
  宪法(元照)
  教育法(五南)
  人权、民主与法治:当人民遇到宪法(元照)
  从法治国家到人权保障的希望工程:以人权教育为中心(元照)
  为人民说人权故事(元照)
  宗教团体、宗教法制与宗教教育(元照)
  文化基本权与多元文化国(元照)
  大学法制与高教行政(元照)。
  学校法制与学校行政(元照)
  跨领域的教育法制与教育行政(元照)
  基本人权与儿少保护(元照)

图书目录

献 词
七版序——健康人权作为国家保护义务的顶新案反思
序 言——宪法作为人生的真善美
本书引註格式说明

第1编 宪法总论/1
 §1 人、国家与宪法/1
  壹、人、社会与国家/1
  贰、法律、国家与宪法/1
 §2 宪法、国家法、国家学与政治学/3
  壹、宪法的概念/3
  贰、国家法与宪法的区别/4
  参、国家法的概念/5
  肆、国家学、政治学与国家法的区别/6
 §3 宪法的功能、特性与种类/7
  壹、宪法的功能/7
  贰、宪法的特性/9
  参、宪法的种类/12
 §4 宪法的制定、修改与变迁/13
  壹、宪法的制定/13
  贰、宪法的修改/15
  参、宪法的变迁/21
 §5 宪法的解释/24
  壹、一般法律解释的方法/25
  贰、宪法解释的特别方法/27
  参、宪法解释的界限/30

第2编 宪法基本原则/33
 §6 民主共和国/34
  壹、民主与共和概述/34
  贰、国家形式的发展/34
  参、民主的概念与内涵/36
  肆、共和的概念与内涵/45
 §7 法治国/48
  壹、法治国的发展/48
  贰、法治国原则的概念与意义/49
  参、法治国原则的内涵/52
 §8 社会国/73
  壹、民享与社会国/73
  贰、社会国的发展/74
  参、社会国的概念/75
  肆、社会国的内涵/77
  伍、社会国的宪法规范效力/79
 §9 多元文化国/81
  壹、文化国的发展/81
  贰、多元文化国作为国家目标/83
  参、多元文化国的内涵/86
  肆、多元文化国的宪法规范效力/90

第3编 基本权总论/91
 §10 基本权的发展与意义/91
  壹、基本权的发展/91
  贰、基本权的意义/93
 §11 基本权的本质与法特征/95
  壹、自我实现、法秩序与基本权/95
  贰、以自我实现为核心的基本权规范体系/99
  参、自我实现作为基本权本质的法建构/101
 §12 基本权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104
  壹、基本权的保护领域与保护法益/104
  贰、基本权功能建构下的保护法益/105
 §13 基本权的主体/121
  壹、自然人作为基本权的主体/121
  贰、法人作为基本权的主体/125
 §14 基本权的分类/129
  壹、依基本权主体而分类/129
  贰、依基本权规范而分类/130
  参、依人民与国家的关系而分类/131
 §15 基本权的适用范围/133
  壹、基本权的垂直效力/134
  贰、基本权的水平效力/136
 §16 基本权的限制/143
  壹、确定基本权的保护法益/144
  贰、基本权保护法益是否受侵犯/148
  参、从形式的规范面看限制的合宪性/150
  肆、从实质的手段面看限制的合宪性/155
 §17 基本权的救济:违宪审查制度/163
  壹、违宪审查制度的原由/164
  贰、违宪审查制度的分类/165
  参、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167

第4编 基本权各论/175
 §18 平等权/175
  壹、平等权的保障原由/175
  贰、平等权的保障范围/175
  参、平等权的主体/178
  肆、平等权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178
 §19 人身自由/187
  壹、人身自由的保障原由/187
  贰、人身自由的保障范围/189
  参、人身自由的主体/191
  肆、人身自由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191
 §20 人民不受军审自由/202
  壹、人民不受军审自由的保障原由/202
  贰、人民不受军审自由的保障范围/203
  参、人民不受军审自由的主体/204
  肆、人民不受军审自由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204
 §21 居住自由/206
  壹、居住自由的保障原由/206
  贰、居住自由的保障范围/206
  参、居住自由的主体/207
  肆、居住自由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208
 §22 迁徙自由/211
  壹、迁徙自由的保障原由/211
  贰、迁徙自由的保障范围/212
  参、迁徙自由的主体/212
  肆、迁徙自由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213
 §23 言论自由/215
  壹、言论自由的保障原由/215
  贰、言论自由的保障范围/216
  参、言论自由的主体/222
  肆、言论自由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222
  伍、从言论自由衍生的通讯传播自由/229
 §24 学术自由/235
  壹、学术自由的保障原由/235
  贰、学术自由的保障范围/236
  参、学术自由的主体/238
  肆、学术自由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240
 §25 着作自由/251
  壹、着作自由的保障原由/251
  贰、着作自由的保障范围/252
  参、着作自由的主体/253
  肆、着作自由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253
 §26 出版自由/253
  壹、出版自由的保障原由/253
  贰、出版自由的保障范围/254
  参、出版自由的主体/255
  肆、出版自由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255
 §27 秘密通讯自由/259
  壹、秘密通讯自由的保障原由与范围/259
  贰、秘密通讯自由的主体/260
  参、秘密通讯自由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260
 §28 宗教自由/262
  壹、宗教自由的保障原由/262
  贰、宗教自由的保障范围/263
  参、宗教自由的主体/265
  肆、宗教自由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266
 §29 集会自由/276
  壹、集会自由的保障原由/276
  贰、集会自由的保障范围/277
  参、集会自由的主体/279
  肆、集会自由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279
 §30 结社自由/284
  壹、结社自由的保障原由/284
  贰、结社自由的保障范围/285
  参、结社自由的主体/286
  肆、结社自由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286
 §31 生存权/288
  壹、生存权的保障原由/288
  贰、生存权的保障范围/289
  参、生存权的主体/289
  肆、生存权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291
 §32 经济上的基本权/296
  壹、工作权/296
  贰、财产权/301
 §33 权利救济请求权/306
  壹、权利救济请求权的保障原由/306
  贰、权利救济请求权的保障范围/306
  参、权利救济请求权的主体/310
  肆、权利救济请求权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311
 §34 参政权/318
  壹、参政权的保障原由与范围/318
  贰、参政权的主体/318
  参、选举权/319
  肆、罢免权/322
  伍、创制与复决权/323
 §35 应考试及服公职权/330
  壹、应考试及服公职权的保障原由与范围/330
  贰、应考试及服公职权的主体/331
  参、应考试及服公职权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332
 §36 教育基本权/334
  壹、教育基本权的保障原由/334
  贰、教育基本权的保障范围/336
  参、教育基本权的主体/341
  肆、教育基本权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342
 §37 概括基本权/352
  壹、概括基本权的保障原由/352
  贰、概括基本权的保障范围/353
  参、概括基本权的主体/360
  肆、概括基本权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360
 §38 人民的宪法义务/365
  壹、宪法义务与法律保留/365
  贰、纳税义务/365
  参、服兵役义务/368

第5编 国家组织论/373
 §39 国家组织总论/373
  壹、国家组织作为宪法的第二种结构/373
  贰、民主共和对国家组织的要求/374
  参、法治国原则对国家组织的要求/379
 §40 总 统/383
  壹、宪法对总统的双重定位/383
  贰、总统的产生/386
  参、总统的特别义务与特别权利/389
  肆、总统的职权/392
 §41 行政院/400
  壹、行政院的地位/400
  贰、行政院长的产生方式/400
  参、行政院的组织与决策/401
  肆、行政院的职权/405
  伍、行政院与立法院的互动关系/405
 §42 立法院/408
  壹、立法院的定位/408
  贰、立法院的组成/409
  参、立法委员的特别权利/410
  肆、立法院的职权/412
  伍、立法院行使职权的方式/418
 §43 司法院/421
  壹、司法院的地位与职权/421
  贰、大法官的职权/424
  参、司法独立/426
  肆、司法权行使的界限/428
 §44 考试院/431
  壹、考试院的地位/431
  贰、考试院的组织与决策/431
  参、考试院的职权/432
 §45 监察院/433
  壹、监察院的地位/433
  贰、监察院的组成/433
  参、监察院的职权/434
 §46 地方自治团体/437
  壹、地方自治的本质/437
  贰、地方自治团体的地位/438
  参、地方自治团体的层级及其具体化/439
  肆、中央与地方权限的划分/440
  伍、地方自治团体层级的权力分立/445

第6编 基本国策论/449
 §47 基本国策作为宪法的第三种结构/449
 §48 基本国策作为国家目标的宪法规定/450
 §49 基本国策作为宪政国家追求的国家目标/451
 §50 基本国策作为国家目标的宪法规范意义/453
 §51 基本国策作为国家目标的宪法规范功能/454
 §52 基本国策作为国家目标的宪法规范效力/456
 §53 基本国策作为国家目标的宪法规范类型/458
  壹、国家目标作为社会权/458
  贰、国家目标作为制度性保障/460
  参、国家目标作为宪法委託/460
  肆、单纯的国家目标/462

参考文献/465
附 录
中华民国宪法/469
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490
索 引/497

图书序言



健康人权作为国家保护义务的顶新案反思


  2014年的顶新假油案,促使总统府紧急召开食安会议,重新订定食安政策与制度,也让向来懈怠的立法院快速通过食安法修法,大幅加重处罚。这个轰动一时的顶新案,包括魏○充在内的被告最近在一审全部判无罪,消息传出令社会譁然,大部分人都很难接受这个判决。这个攸关全国人民食品安全的健康人权个案,法官在判决无罪的主因,是因为「检方的证据无法具体证明顶新购自越南的猪油,是不可食用的油」,认为检方在搜集证据与专业上,都未能满足司法判决成立的要件。如此一来,究竟是法官的「恐龙」?还是检方的「轻率」?不论是归责于法官或检方,都涉及了健康人权在宪法上的国家保护义务问题。

  健康人权(Health Human Rights)并未直接规定在我国宪法中,但根据《世界人权宣言》第25条所述:「人人有权享受适合他自己和家属的『健康』和福利所需的生活标准,包括『食物』、衣着、住房、医疗和必要的社会服务……。」根据《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国际公约》第12条:「签署这项公约的国家承认人人有权享受最高可达到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标准。」另外,该公约第11条则是接近《世界人权宣言》里的陈述:「签署这项公约的国家承认人人有权享受适合他自己和家属的生活标准,包括『食物』、衣着和住房,及生活标准的持续改善。签署这项公约的国家将採取适当的步骤以确认这权利的达成……」在我国签署两公约之后,健康人权应该属于我国宪法第15条生存权(生命与健康)所保障的范围。

  基本权的国家保护义务功能,特别强调国家负有义务,去保护人民在实现基本权中,应受保障足以对抗第三人的侵害,尤其是其他私人所造成损害或危害法益。这尤其适用在宪法第8条的人身自由及第15条生存权(生命与健康),这些基本权不仅禁止国家侵犯人民的生命、健康与人身自由(防御功能),并且透过现实上第三人可能危害这些基本权,而要求国家有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与人身自由的措施(保护功能)。在此,应负保护义务的人并非为侵扰的第三人,而是国家。可以这么说,国家是基于保护人民,而立于侵犯者与被侵犯者之间。而国家保护义务的矛盾特性,亦由此而生;也就是说,只有在国家对为侵扰的第三人採取行动的情况下,国家通常才能满足这个保护义务,而为侵扰的第三人本身也可依据基本权主张其权利,例如:顶新的经营者,其被国家要求应针对人民食品安全加以保护,而负担一定的限制,经营者可能也会提出营业自由(宪法第15条),来作为理由。国家在这个基本权冲突中,必须把两方都包括进来考虑,作利益衡量。在此,国家保护义务的目的,是在于现实生存的维持,且因此国家保护义务应归入危险防御的法治国原则。基本权的国家保护义务,已在许多法律中被规定与被形成,例如:顶新假油案的食品安全卫生管理法。

  食品安全卫生管理法第49条第1项规定:于食品有「搀伪假冒」,或「添加有害人体的物质」,或未经主管机关许可之添加物,可处7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轻微者,则可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第2项则规定:在食品中为不法添加,情节重大足以危害人体健康「之虞」者,可处7年以下有期徒刑,有致危害人体健康者,还可处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就第1项规定而言,就检方所查封油槽内的油品,已经验出有如铜、铅等重金属物质,是否可证明是违法添加,在法院心证与检方认定上,产生了不一致。因此,法官基于罪疑惟轻判处被告无罪,而检方也陷入举证不力的批判。在此,「国家」在健康人权的保护义务实践上,呈现了立法(食品安全卫生管理法第49条)、司法(法院)、行政(检方)的冲突,不仅在立法上的不够明确,而且在司法心证的论述上应该更贴近人民理解的文字,最后在行政上检方起诉应该严谨考虑时间与程序的完整性。如此一来,才能兼顾健康人权的国家保护义务。

  国家应该站在全体台湾人民的国民健康立场,好好处理涉及健康人权的食品安全问题,既然科学无法证明长期食用添加重金属的油品无害,国家就应该选择站在健康人权保障的立场,在立法上明确以法律规定,从而依法审判与行政。在本案中,代表着国家的立法者、卫生署或法官都选择了比较消极的国家行为,并未落实去积极保障健康人权的国家保护义务,从而在宪法的实践上忽视了人民的基本权保障,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宪法案例。

  这本宪法,第1版因我的内心关怀,着重在基本原则与基本权的论述;第2版主要补充了国家组织的论述;第3版加强宪法作为全民共识的论述;第4版除了将最新的大法官解释新增融入各处外,更希望「尊重他人」能成为法律新鲜人学习宪法的基础;第5、6版不但对焦在公民素养作为宪法的教学目的,而且增补了国内外重要的宪法学文献,借此提升本书所掌握的宪法学深度;第7版则主要对焦在将这几年新增的大法官解释,适当整合在本书各个章节之中,期待本书以最新的面目与读者相遇。

  最后,这本宪法教科书的最新改版完成,要特别感谢我的博士生林宗翰协助增补与校对等繁重工作,也要感谢元照出版公司的良善互动与积极鼓励。

2016年2月14日15时
写于成大社科大楼研究室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说真的,有点像考古。不是挖古墓,是挖观念的古墓。我爸是老律师,从小耳濡目染,觉得宪法就是一套规矩,一套用来约束人的东西。但读完这七版宪法,我发现它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台湾社会几十年来的变迁,也照出了我们对于国家、对于自由、对于公平正义的不断思考和探索。 我特别喜欢书里对于“人民主权”的诠释,它不是简单的多数决,而是要保障少数人的权利,要尊重不同的声音。这在台湾这个多元复杂的社会里,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经常会听到各种不同的政治立场,各种不同的社会诉求,但宪法告诉我们,这些声音都应该被听见,都应该被尊重。当然,宪法也并非完美无缺,它也存在着一些历史的局限性和现实的矛盾。例如,对于原住民权益的保障、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怀等等,仍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但正是这些不完美,才使得宪法具有了生命力,才使得它能够不断地适应新的时代,新的挑战。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宪法的意义,也让我对台湾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评分

读完《宪法》七版,说实话,心情有点复杂。我不是法律人,只是一个对台湾社会议题比较关心的普通公民。以前对宪法一直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觉得那是法官、律师、政治人物才会仔细研究的东西,跟我们一般人好像没什么直接关系。但这次为了更深入了解一些社会运动背后的法律依据,以及一些政策争议的宪法层面,才硬着头皮开始啃这本“大部头”。不得不说,宪法条文的语言真的非常专业,很多地方读起来晦涩难懂,需要反复查阅相关解释和判例才能勉强理解。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基本人权的部分,尤其是言论自由、集会结社自由等。台湾的民主化进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这些自由在实践中仍然面临着各种挑战。例如,网络言论的规范、社会运动的限制等等,都涉及到宪法对这些权利的保障和限制之间的平衡。宪法条文本身可能比较抽象,但透过实际案例的分析,我更能体会到这些权利对于一个自由民主社会的重要性。同时,我也意识到,宪法并非一成不变的,它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需求而不断地进行解释和修正。这本书让我对台湾的宪政体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虽然阅读过程有些辛苦,但收获是巨大的。

评分

我买这本《宪法(七版)》其实是有点被迫的。我正在准备公职考试,宪法是必考科目。说实话,一开始我只是抱着应付考试的态度,希望能尽快背熟条文,拿到好成绩。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发现,宪法不仅仅是一堆冰冷的文字,它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温度的“活”的文献。 它记录了台湾人民追求民主自由的历程,也体现了我们对于社会正义的共同愿望。我特别关注的是关于“平等”的条款,它不仅仅是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更强调了实质上的平等,要保障弱势群体在社会上的公平参与和发展机会。这对于台湾这样一个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社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当然,宪法条文的理解和适用,往往需要结合具体的社会背景和价值判断。不同的法官、学者、政治人物,可能会对同一条文有不同的解读。这正是宪法解释的复杂性和挑战所在。这本书让我对台湾的法律体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充满了期待。

评分

读完宪法七版,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以前对政治、法律这些东西都比较陌生,觉得那是遥不可及的领域。但这次为了参加一个公民参与的政策讨论会,才决定认真地读一读这部“国家根本大法”。 最让我震撼的是宪法对于国家权力的制约。它明确规定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并设置了各种监督机制,以防止权力滥用。这对于台湾这样一个曾经经历过威权统治的社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要时刻警惕权力对自由的侵蚀。当然,三权分立并非绝对的,在实践中往往存在着各种复杂的互动和制衡。例如,行政院长可以解散立法院,总统可以发布紧急命令等等。这些制度的设计,既要保障政府的效率,又要防止权力过度集中。这本书让我对台湾的政治体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性有了更强烈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与其说是宪法,不如说是一部台湾的社会史。它不仅仅记录了法律条文的演变,更反映了台湾人民对于国家、对于社会、对于人生的不断思考和探索。我不是法律专业出身,只是一个对历史比较感兴趣的爱好者。但这次为了了解台湾的政治发展脉络,才决定阅读这本宪法。 我特别关注的是宪法修改的历史。每一次的修宪,都伴随着社会运动的兴起,都反映了人民对于政治体制的诉求。例如,解除戒严、总统直选等等,都是台湾民主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这些修宪的过程,充满了争议和妥协,也体现了台湾社会多元复杂的特点。宪法并非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地修正和完善,才能适应新的时代,新的挑战。这本书让我对台湾的政治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台湾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它让我明白,宪法不仅仅是一部法律,更是一部关于我们共同未来的约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