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正义之理念(四)

程序正义之理念(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程序正义
  • 法律哲学
  • 司法公正
  • 公平正义
  • 法治理念
  • 正当程序
  • 权利保障
  • 法律适用
  • 司法审查
  • 宪法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针对我国刑事诉讼法相关之制度与近年来日本裁判员制度、观审试行条例草案相关之议题进行研究,并就我国羁押之强制处分、鑑定制度与程序正义相牴触之议题提出深入之分析,此外,针对我国实务上关于检察官之举证与证据能力之裁定等运作方式,提出学理上之意见。期就目前实务之动向及将来是否採行裁判员制度、起诉状一本主义之问题,提出较具体之方针。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刑法学重要概念的著作的简介: 《刑罚的原理与限度:现代刑法学前沿探析》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当代刑法学理论的核心议题,旨在梳理和批判性审视刑罚的本质、目的及其在现代法治国家中的正当性基础。作者以严谨的学理构建和丰富的实证分析,对刑罚的创设、实施与界限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阐发。全书聚焦于刑罚作为国家公权力最高干预手段的独特地位,力求在理论的纵深与实践的广度之间搭建起坚实的桥梁。 第一部分:刑罚的本体论基础与理论演进 本书开篇即着手解构刑罚的本体论地位。刑罚,作为对犯罪行为的法律后果,其存在的意义绝非单纯的道德报复,而是在复杂的社会治理体系中寻求一种精确的平衡。本部分首先追溯了刑罚理论的历史脉络,从古典的应报论(Retribution Theory)到现代的预防论(Deterrence and Prevention Theory),清晰勾勒出不同时代背景下对刑罚功用理解的演变。 一、刑罚的根本目的之辩:我们着重分析了功利主义的刑罚观与规范的道义论刑罚观之间的张力。作者批判性地指出,单纯的功利主义倾向于将个体工具化,而纯粹的应报论则可能缺乏对社会治理的面向性。真正的现代刑罚理论,必须在“何为公正”与“如何实现有效控制”之间寻找一个动态的平衡点。 二、刑罚的法哲学根基:本书强调,刑罚的合法性根植于人权保障的宪法框架。任何刑罚的设定和执行,都必须首先通过“罪刑法定原则”的严格检验。我们详尽论述了这一原则在现代刑法体系中的多重维度,包括对法律明确性、可预测性以及禁止溯及力的要求。同时,对“刑罚谦抑原则”(Principle of Subsidiarity of Criminal Law)的论证,明确界定了刑法在整个社会控制机制中的最后性(ultima ratio)地位。 第二部分:犯罪构成要件的深度解析与界分 犯罪构成要件是连接违法行为与刑罚适用的核心桥梁。本部分摒弃了僵化的教条主义理解,力求从行为的实质性社会危害性出发,重新审视构成要件的各个要素。 一、行为与因果关系的重构:传统刑法学对“行为”的定义往往过于侧重于物理性的肢体动作。本书引入了社会学和规范哲学的视角,探讨在高度组织化和专业化的现代社会中,不作为(Omission)行为的判断标准,尤其是在特殊保证人地位下的责任认定。在因果关系方面,我们深入分析了“相当因果关系”理论的局限性,并探讨了风险实现理论(Risk Realization Theory)在复杂危险犯罪中的适用性与争议。 二、违法性与教义学难点:对违法性的探讨,不仅局限于形式的“不法性”,更深入到实质的社会规范冲突层面。对于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阻却违法性事由的边界,本书提出了更具操作性的判断标准,特别是针对“过度防卫”与“防卫过当”的区分,强调了衡量公共利益与个体权益的价值取舍。 三、有责性理论的现代转向:有责性(Accountability)是刑法责任的终极关怀。本书详细考察了“责任能力”、“故意与过失”以及“期待可能性”等核心概念。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对“期待可能性”的深入分析,它要求刑法在追究行为人责任之前,必须首先考量社会、国家或受害者是否能够合理地期待行为人做出合乎规范的行为。这一理念的引入,极大地提升了刑法适用的个体化和人道化水平。 第三部分:刑罚的裁量与执行的制度化 刑罚的宣告与执行阶段,是理论与实践交汇最剧烈的部分。本书将关注点投向刑罚的个性化与公正化。 一、量刑考量与司法裁量:现代刑罚的趋势是从绝对的法定刑向相对的、弹性化的量刑幅度发展。本书详细分析了影响量刑的各种因素,包括犯罪动机、犯罪手段的恶劣程度、对社会危害的程度,以及最关键的——犯罪人的主观恶性与人身危险性。我们呼吁建立更透明、更具可审查性的量刑指导体系,以对抗司法裁量的随意性。 二、刑罚的目的与执行的再思考:刑罚的执行,尤其是在短期自由刑的背景下,常常引发对其改造功能的质疑。本书对“特殊预防”理论在监狱改造中的实际效果进行了冷静的评估,并探讨了非监禁性刑罚(如缓刑、假释、社区矫正)在现代刑罚体系中的地位提升。我们认为,有效率的刑罚执行,必须以尊重服刑人员基本人权为前提,并以最大化其回归社会后的适应能力为目标。 四、当代刑法面临的挑战:最后,本书将视角投向了全球化和技术发展带来的新型犯罪形态,如网络犯罪、环境犯罪等,并探讨了这些新领域对既有刑法理论体系提出的根本性挑战,例如对传统“行为”概念的冲击,以及对国际刑事司法的合作与管辖权的重新界定。 本书适合于刑法学专业研究人员、法学院师生以及关注法治建设的社会各界人士阅读。它不仅是现有刑法理论的梳理与总结,更是一次对未来刑法发展方向的深刻展望。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翰义


  现职
  台湾高等法院法官

  学历
  中正大学法学博士

  经历
  台湾士林地方法院法官
  中正大学、铭传大学、高雄大学助理教授

图书目录

自序

第一章 重罪羁押

第一节 前 言/1
第二节 释字第665号解释之意向/2
第三节 实务上关于重罪羁押之见解/6
第四节 检验实务上关于重罪羁押见解之疑义/12
第五节 结 语/25

第二章 羁押与证据保全及执行之关系
第一节 前 言/27
第二节 羁押与保全证据及刑罚执行/28
第三节 羁押之种类及执行程序/40
第四节 评大法官会议释字第665号解释/59
第五节 结 语/72

第三章 羁押之替代手段
第一节 前 言/75
第二节 羁押与保全证据及执行刑罚/76
第三节 羁押替代手段之形态及其实务运作/87
第四节 羁押替代手段之刑事政策参考/102
第五节 结 语/105

第四章 鑑定制度
第一节 前 言/107
第二节 鑑定之内涵暨其种类/108
第三节 鑑定制度与基本权之关系/115
第四节 鑑定制度之疑义/119
第五节 结 语/123

第五章 检察官对未经具结之人之举证
第一节 前 言/125
第二节 讯问证人之法定程序/126
第三节 被告以外之人应具结而未具结之问题/140
第四节 关于举证与证据方法之刑事政策参考/164
第五节 结 语/172

第六章 证人之拒绝证言权
第一节 前 言/175
第二节 证人之本质、传唤及要件/177
第三节 证人得拒绝证言之要件及违反之效果/191
第四节 拒绝证言权之刑事政策参考/216
第五节 结 语/221

第七章 受命法官之准备程序
第一节 前 言/225
第二节 受命法官于准备程序中之定位/226
第三节 受命法官与合议庭之权限分配及其效力/232
第四节 人民观审试行条例草案之准备程序/238
第五节 结 语/242

第八章 证据能力之裁定
第一节 前 言/245
第二节 证据能力之要件/246
第三节 证据能力之调查与裁定/250
第四节 人民观审试行条例草案之问题/262
第五节 结 语/274

第九章 诘问程序与审判外之陈述
第一节 前 言/277
第二节 证据能力与诘问之功能/277
第三节 实务上混淆证据能力与法定调查证据之程序/286
第四节 结 语/293

第十章 证据未调查与非常上诉
第一节 前 言/295
第二节 非常上诉之目的、法制比较暨统计/296
第三节 调查与取证之定位暨实务见解之评析/308
第四节 未取证或调查之实质意涵暨修法论/320
第五节 结 语/325

第十一章 日本裁判员制度
第一节 前 言/327
第二节 裁判员制度下之合议庭/328
第三节 裁判员之审判职权/343
第四节 裁判员之义务、保护与处罚/350
第五节 结 语/355

第十二章 卷证不併送制度之配套措施
第一节 前 言/357
第二节 配套措施之类型/358
第三节 诉讼制度变革之建议/400
第四节 结 语/405"

图书序言

自序

  按强制处分乃是司法机关为保全证据及国家刑罚权之具体实现,实质上对于人民基本权发生侵害之国家公权力行为,其中羁押对于人民之基本权之侵害更甚于其他各种型态之强制处分,学习刑事诉讼法者,对于此一重要课题,自应深入了解此一强制处分可能隐含之问题。而鑑定制度向来鲜少为我国学理及实务就其本质进行探讨,鑑定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之定位,亦有详加介绍之必要。又刑事诉讼法上负举证责任之检察官,究应如何进行实质之举证责任?受命法官于行准备程序时,对于证据能力得否为裁定,以使将来审判程序之进行更为顺遂?审判外之陈述得否因审判程序之践行而补正其审判外陈述之性质?证据未调查之真义为何?等节,均为我国学理及实务上值得探讨之问题,此外,日本法上之裁判员制度及卷证不併送下之配套措施为何?在法制上有无值得援引而予立法之必要?亦为现今实务所面临之重要课题,本文爰一併加以介绍。
  
  程序正义之理念乃是笔者依实务经验及学术理论,就刑事诉讼法中重要概念之研究所得,既是笔者个人对于抽象法律或见解所为之诠释,自涉及不同角度之价值判断,更当容许不同见解之检视,法学理论才会更加速地进步。关于本系列丛书之阅读方法,笔者向来的建议是先略读程序正义之理念至各该目录之章节后,针对具有相同性质之章节,合併为一个区块进行研读,读者亦可就本系列之丛书中,具有相关性质之部分,依个人学习刑事诉讼法之体系,以宪法所要求之价值资为判断之取向,纵与笔者之理由不同、结论有异,亦会使读者易于建立自己之论理体系,对于刑事诉讼法之价值取舍及判断,必定会有相当程度之进步。
  
  本书送给士伦,感谢她无悔的陪伴。

黄翰义
2016年2月
于台北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法律哲学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分析了法律在实际运作中的问题。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作者对于“法律解释”的讨论,他指出,法律解释并非一个客观的过程,而是受到解释者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这让我联想到台湾社会中经常出现的法律争议,例如对于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讨论。不同的法律解释者,会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对法律条文做出不同的解读,从而导致不同的法律结果。作者还探讨了“法律与权力”的关系,认为法律往往是权力斗争的工具,法律的制定和执行都受到权力制约。这种批判性的视角,让我对法律的本质有了更清醒的认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比较犀利,作者敢于挑战传统的法律观念,提出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观点。它不是一本让人感到舒适的读物,但它绝对是一本能够激发思考的著作,值得每一个对法律和社会问题感兴趣的人阅读。

评分

我原本以为法律哲学是象牙塔里的学问,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但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法律哲学其实与我们息息相关。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将抽象的法律概念与具体的社会问题联系起来,让我深刻体会到法律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例如,作者探讨了“比例原则”在法律适用中的重要性,这让我联想到台湾社会中经常出现的过度处罚现象。有时候,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执法部门可能会采取过于严厉的手段,这不仅侵犯了公民的权利,也损害了法律的公信力。作者还批判了“法律至上主义”的弊端,认为法律应该服务于人类的福祉,而不是成为压迫人民的工具。这种观点在台湾的转型正义讨论中尤为重要,因为我们需要反思过去威权统治时期法律的滥用,并努力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合理的法律体系。这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即使没有法律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评论,值得每一个关心社会议题的人阅读。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正义”这个概念的多元化解读。作者并没有试图给出一个唯一的正义定义,而是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正义的各种可能性。例如,作者区分了“分配正义”、“程序正义”和“矫正正义”,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区别。这种多元化的视角,让我意识到正义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价值观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在台湾社会,我们经常会因为不同的政治立场而对正义的理解产生分歧。例如,在讨论死刑问题时,有些人认为死刑是伸张正义的必要手段,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死刑是对人权的侵犯。作者的观点启发我,我们应该尝试理解不同的正义观,并寻求一个能够兼顾各方利益的解决方案。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比较流畅,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和类比,使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法律哲学著作,更是一本关于人类思考的哲学书,值得每一个对正义感兴趣的人阅读。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法律哲学的书,我脑子里一直盘旋着一个问题:我们追求的法律,究竟是为了维持社会秩序,还是为了实现更深层次的公平正义?这本书的作者从多个角度切入,探讨了法律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作用,以及法律人应该如何面对道德困境。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程序正义”的强调,这不仅仅是法律条文上的规定,更是一种对人性的尊重和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作者举了很多案例,从古代的判决到现代的法律纠纷,都展现了程序正义的重要性。有时候,一个看似公正的判决,如果缺乏透明、公平的程序,最终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社会不公。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法律不仅仅是冷冰冰的规则,它应该充满人文关怀,并且不断地反思和完善。我常常思考,在台湾社会,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程序正义?在面对复杂的社会议题时,我们是否能够倾听不同声音,保障每个人的合法权益?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框架,让我对法律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坚定了我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本引人深思的社会观察报告,值得每一个关心社会议题的人阅读。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相当严谨,作者的论证逻辑也十分清晰,从古典哲学到现代法学,作者的知识储备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坦白说,阅读过程并不轻松。作者使用的语言比较晦涩,很多概念和理论都需要反复推敲才能理解。对于没有法律背景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不过,如果你能够克服阅读上的困难,相信你一定会被作者的思想所震撼。这本书的核心在于探讨法律的合法性基础,作者认为,法律的权威不仅仅来自于统治者的命令,更来自于人民的认可和遵守。这种观点在台湾的民主社会中尤为重要,因为我们相信,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应该以人民的意志为基础。作者还深入探讨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认为法律应该在道德的框架内运行,但也不能完全等同于道德。这种辩证的思考方式,让我对法律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虽然这本书的阅读门槛较高,但它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它能让你重新审视法律在社会中的角色,以及我们每个人与法律的关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