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约之内容与消灭:契约法讲义Ⅱ(三版)

契约之内容与消灭:契约法讲义Ⅱ(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契约法
  • 合同法
  • 民法
  • 法律
  • 教材
  • 法学
  • 契约
  • 三版
  • 法律讲义
  • 民商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为继「契约之成立与生效」契约法讲义系列的第二本论着。在第一章「债之关系总论」,除从债权与物权之不同说明债权之本质外,尚特别强调债编通则法定之债以外其他规定最主要适用对象为双务契约。在第二、第三章关于契约内容的部分,除探讨契约关系内容的形成及其义务群,与债权的类型外,也从契约类型论的观点,将债编各种之债纷然杂陈的契约,耙梳釐清其轮廓,架构其体系,并针对若干交易上重要的有名契约,叙述其基本法律关系与核心问题,期使读者不仅能对债权的内容,也能对契约类型特征与基本的契约内容有所认识。第四章除债编通则规定的债权让与及债务承担外,更兼及契约关系主体的变更。第五章「债之消灭」,对清偿、代物清偿、间接给付、债之更改契约的法律性质论,提出不少与通说不同的看法。
好的,这是一部关于知识产权法,特别是专利法与商业秘密保护的深入研究专著的简介: --- 《智慧的边界与流转:专利法、商业秘密与技术创新生态研究》 导论:知识产权在数字经济时代的重塑 本书旨在对当代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核心支柱——专利制度与商业秘密保护——进行一次跨学科、多维度的系统性梳理与深刻剖析。在信息爆炸与技术迭代空前加速的二十一世纪,传统的知识产权框架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创新主体、技术传播速度、法律救济的及时性,无一不要求法律理论与实践必须实现深刻的契合与前瞻性的布局。本书超越了对单一法律条文的机械解读,而是着重探讨专利权的授予逻辑、商业秘密的界定标准,以及二者如何在共同构建的技术创新生态中实现动态平衡与有效激励。 第一编:专利权的核心:授予、范围与例外 本篇聚焦于专利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石——专利权的授予标准与保护范围的界定。 第一章:可专利性的审视:创造性与实用性的现代解读 本章深入探讨了“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这三大核心授予条件在信息技术(IT)、生物技术(BT)和人工智能(AI)领域所面临的复杂适用问题。 算法与软件的专利边界: 详细分析了将纯粹的数学方法或计算机程序作为发明保护的国际司法实践差异,重点剖析如何界定“技术贡献”与“智力活动”之间的临界点,以及如何有效规避对基础科学发现的过度垄断。 生物技术专利的伦理与法律张力: 考察了对基因序列、自然界物质的提取与修饰是否构成专利法意义上的“发明”,并讨论了涉及人类胚胎或生命基本元素的专利申请所应遵守的公共利益限制。 “显而易见性”标准的动态化: 阐述了在特定技术领域,如何平衡“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知识水平与该领域的技术发展速度。特别关注了“现有技术文件”的范围界定,包括非正式出版物、口头传播的效力认定。 第二章:权利要求的解释与等同原则的适用 专利权的保护范围由其权利要求书所界定。本章详尽分析了权利要求的解释方法,这是侵权判断的起点。 文义解释、技术背景与发明目的的综合考量: 探讨了如何通过分析说明书、附图以及申请历史文件(如答复意见)来确定权利要求的真实技术意图。 等同侵权学说的精炼: 对著名的“均等原则”(Doctrine of Equivalents)进行了详尽的本土化和国际化比较分析。着重探讨了“无实质性差别”的判断标准,包括“三重恒定测试法”和“公共了解测试”,以及“现有技术限制”对等同范围的消解作用。 滥用诉讼的预防机制: 讨论了在权利要求解释阶段,如何通过引入无效宣告程序或司法审查机制,防止权利要求解释被恶意操纵以达到不当扩张保护的目的。 第二编:商业秘密的保护:秘密性、价值与救济 与专利权的公开性不同,商业秘密依赖于秘密性维持其价值。本篇将商业秘密的保护视为技术保密壁垒与市场竞争策略的关键环节。 第三章:商业秘密的法定构成要件与实践陷阱 商业秘密的界定标准要求其“不为公众所知悉”、“具有商业价值”并“经权利人采取合理保密措施”。本章将深入探讨“合理保密措施”的界定弹性。 “合理性”的量化与质化: 论述了保密措施的强度应与商业秘密的潜在价值、行业惯例以及信息接触人员的范围相匹配。分析了电子数据安全(如加密、访问权限控制)与物理隔离措施的有效性评估标准。 “价值”的认定与证明: 探讨了如何证明一项未被公开的技术方案或客户名单因其秘密性而获得了超越现有公开技术的竞争优势,从而具有法律上的保护价值。 离职员工的知识产权与信息边界: 详细分析了员工在离职过程中可能带走的技术信息,区分哪些属于技能和经验的范畴,哪些构成应受保护的商业秘密。这对人力资源管理和保密协议的起草具有极强的实操指导意义。 第四章:商业秘密的侵犯与跨国维权策略 商业秘密的侵权行为往往具有隐蔽性、快速性和跨国性。 “不正当手段”的界定: 对比了盗窃、贿赂、违约行为与“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在法律上的界限,并探讨了在复杂的供应链环节中,如何追溯信息泄露的源头。 举证责任的转移与推定: 针对商业秘密侵权案件中原告举证困难的现状,分析了司法实践中如何通过证据开示、临时禁令申请以及侵权因果关系的初步证明来促使被告承担举证责任。 国际贸易争端中的商业秘密保护: 结合国际贸易协定(如TRIPS协议)的要求,分析了在跨境并购、技术合作中,如何通过尽职调查和跨国诉讼来有效保护企业的核心秘密资产。 第三编:制度协调与未来展望 本书最后一部分探讨了专利制度与商业秘密制度在激励创新目标下的互动关系,以及未来法律体系可能的发展方向。 第五章:专利与秘密的策略选择与制度互补 专利保护提供的是有限期的、公开的垄断权,而商业秘密提供的是无限期的、秘密的专有权。 技术路线的选择标准: 分析了企业在决定“申请专利”还是“保持秘密”时应考虑的技术生命周期、保护成本、可逆性(是否易于逆向工程)以及潜在的后续诉讼风险。 两者冲突与融合: 讨论了当一项技术同时受到专利申请和保密措施保护时,法律体系应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保护冲突,以及如何利用两者优势构建多层次的技术防御体系。 第六章:技术创新生态中的司法能动性 本书以结论性篇章强调,知识产权的生命力在于其适应性。 专利无效制度的效率与公正: 探讨了如何优化专利无效宣告程序,确保无效审查既能及时清除“劣质专利”,又能避免对有效创新构成不当干扰。 技术标准的制定与专利权池(Patent Pools): 分析了在5G、物联网等领域,标准必要专利(SEP)的许可公平、合理、无歧视(FRAND)原则的具体量化实践,以及专利权池对技术普及的促进作用与潜在的垄断风险。 ---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人员、高校法学院师生、企业知识产权部门负责人、专利代理师以及关注技术经济法制动态的政策制定者与产业界人士。它提供了一套严谨、深刻且具备实务洞察力的分析工具,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现代技术创新格局。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自强


  现职
  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院专任教授

  学历
  国立台湾大学法学士、法学硕士
  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学博士

  经历
  律师、司法官考试及格
  日本东北大学、京都大学法学部研究
  国立政治大学法律系专任副教授、教授

图书目录

第一章/债之关系总论/1
I.债之关系之概念/1
一.债之关系之相对性/1
A.债权债务之相对性/2
B.契约相对性/2
二.对人关系/4
三.法律上特别结合关系/6
A.基本法律关系与法律上特别结合关系/6
B.法律上特别结合关系与诚信原则/7
II.债权/10
一.债权为给付请求权/10
A.给付行为与给付结果/11
B.债权之诉求力/13
C.债权与请求权/14
二.债权与物权之不同/17
A.债权之相对性/17
B.债权效力与物权效力/23
C.债之物权化/25
D.债法与物权法/26
三.债权之实现/27
A.公力救济/28
B.私力实现/29
四.债权为财产权/30
A.财产权/30
B.属于债权人之财产/31
C.得为交易客体/32
III.债务与责任/32
一.责任之概念/32
A.法律责任/32
B.债务与责任/33
C.有责任无债务/34
二.自然债务/35
IV.以契约为中心的债总体系/36
一.约定债之关系/36
二.其他债之关系/38
A.因单独行为而发生者/38
B.法定债之关系/39
三.债编通则主要适用对象为双务契约/41
A.法定之债之发生规定也包含法律效果之规定/42
B.商品交易为债总规范对象之一般案型/44
C.从债法体系到契约法体系/45

第二章/契约之内容/47
I.契约内容之形成/48
一.约定之内容与法律规定/48
A.契约内容/48
B.约定之内容/50
C.法律规定/53
D.制定法以外之规范/58
二.契约内容之确定/61
A.债之标的应确定之主张/61
B.给付标的物之确定/65
C.约定由一方或第三人确定契约之内容/67
三.契约之解释及漏洞之填补/72
A.契约之解释/72
B.契约漏洞/81
C.契约漏洞之填补/84
II.契约关系之义务群及权能/87
一.主给付义务/88
A.概念/88
B.第一次与第二次给付义务/89
C.给付利益/90
二.主给付义务以外之其他义务/92
A.从给付义务/92
B.辅助实现给付利益之附随义务/94
C.保护义务/98
三.其他构成要素/103
A.不真正义务/103
B.形成权/105
C.抗辩关系/106
四.契约关系之整体性与有机体性/108
A.目的性/108
B.发展性/109
C.移转与交易性/110
III.债权典型之内容/111
一.债权内容之类型化/111
A.依给付标的物有无与种类/111
B.债之标的之规定/114
二.种类之债/115
A.概念/115
B.特定/119
三.选择之债/123
A.约定选择之债/123
B.法定选择之债?/125
四.金钱之债/127
A.概念与性质/127
B.金钱之债之种类/133

第三章/契约之类型/137
I.有名契约与有偿契约/137
一.有名契约与典型契约类型/137
二.有偿契约为有名契约规定的重心/138
三.交换契约与非交换契约/139
II.以终局移转财产权为内容之有名契约/141
一.物之买卖/142
A.买卖总说/142
B.物之出卖人之义务/146
C.物之买受人之义务/152
D.买卖之规范重心/154
二.互易/157
三.赠与/157
A.赠与约束之法律拘束力/158
B.赠与人责任之减轻/158
C.赠与物之返还/158
III.法定租借契约/158
一.总说/158
A.用益权能之取得/158
B.种类/160
C.规范问题点/161
二.租赁/166
A.租赁之种类与承租人之保护必要性/166
B.房屋租赁为租赁之主要适用对象/172
C.租赁关系之三阶段/173
D.租赁关系之消灭/178
E.押租金/183
三.有偿消费借贷/186
A.双务或单务契约/187
B.典型授信行为/188
C.利息之债/189
四.无偿借贷契约/201
A.借贷或租赁/201
B.使用借贷关系之消灭/202
IV.劳务契约/203
一.总说/203
A.问题所在/203
B.有偿与无偿劳务契约/206
C.有偿劳务契约之基本类型/207
二.僱佣/208
A.僱佣契约之类型特征/208
B.僱佣与劳动契约/209
C.有民法僱佣规定适用之僱佣关系/211
三.承揽/214
A.总说/214
B.工作物或制造物所有权之归属/222
C.承揽人之义务/234
D.定作人之义务/235
四.委任(事务处理契约)/238
A.总说/238
B.有偿受任人之义务/247
C.有偿委任人之义务/252
D.委任关系之消灭/254
V.其他有名契约类型/258
VI.广义非典型契约类型/259
一.定性理论/259
A.有名契约法律规定之意义/259
B.定性/264
二.传统大陆法系之非典型契约/269
A.概念/269
B.混合契约/270
C.狭义非典型契约/274
三.现代契约类型/274

第四章/债之移转与契约承担/279
I.总说/279
一.物权之变更与契约之变更/279
二.债之变更与债之移转/280
三.契约主体之变更/282
II.债权让与/284
一.总说/284
A.债权为财产权/284
B.债权让与之概念/285
C.债权让与之经济上目的/288
D.债权让与行为与基础行为之关系/293
二.有效债权让与之要件/295
A.债权让与契约/295
B.债权具让与性及其例外/296
C.债权之预先与概括让与/301
D.善意取得与表见让与/307
三.债权让与之效力/311
A.债权及从属权利之移转/311
B.让与人与受让人间之权利义务关系/316
四.债务人之保护/318
A.债权让与之通知/318
B.对受让人为给付/322
C.对原债权人为给付/325
D.债务人之抗辩/326
E.多重让与债务人之保护/328
III.免责债务承担/330
一.总说/330
二.契约之成立与生效/331
A.型态/331
B.承担人与原债务人承担契约之法律性质/333
三.效力/336
A.承担人成为新债务人/336
B.承担契约原因行为之瑕疵/337
C.从属于债权之权利与第三人提供之担保/338
IV.契约承担/339
一.约定契约承担/340
A.总说/340
B.适法性与法律性质/341
C.承担契约之成立与生效/343
D.效力/345
E.租赁契约之约定契约承担/345
二.买卖不破租赁/348
A.总说/348
B.法律效果/353
C.出卖或赠与租赁物但未移转所有权/355

第五章/债之消灭/357
I.总说/357
II.清偿/358
一.清偿之概念与法律性质/359
A.清偿之意义/359
B.清偿之法律性质/361
C.清偿之证明/367
二.依债务本旨为清偿/370
A.清偿之人/370
B.清偿地/377
C.清偿期/380
D.全部清偿/382
E.受领人/383
三.代物清偿与间接给付/392
A.总说/392
B.代物清偿/393
C.间接给付/401
四.清偿之抵充/404
A.约定抵充/405
B.指定抵充/405
C.法定抵充/405
III.其他债务消灭原因/406
一.提存/406
A.总说/406
B.要件/408
C.效果/409
二.抵销/410
A.总说/410
B.抵销适状/412
C.抵销之禁止/417
D.抵销之行使与效力/421
三.免除/423
A.单独行为或契约/423
B.处分行为/424
四.混同/425
五.债之更改契约/425
A.更改之发展/426
B.更改之要件与效果/427
C.债之更改契约之实际适用/428

事项索引/435

图书序言



  本书初版于2004年,是当时名为「契约之成立与生效─民法讲义I」的续集。为响应2013年台湾大学法律学院顶尖计画策略会议通过教科书补助撰写出版计画,鼓励专任老师将其撰写或改版教科书列入「台大法学教科书」系列,2004年进行第一次改版,书名虽仍维持不变,但原冠加的「民法讲义」丛书名,也如其姊妹作「契约之成立与生效」,替换为「契约之内容与消灭─契约法讲义II」。2015年「契约违反与履行请求─契约法讲义III」问世,为建构个人完整的契约违反体系,本书的若干片段,被整合到契约法讲义III,如契约变更的部分,即被移至第四章「契约之调整与确认」中,本书关于复委任及契约解消的论述,也将移至契约法讲义IV。为免重复灌水之讥,不得不进行第三次改版,大体而言,删者多,增者少,篇幅因而缩减而瘦身。本书前两版由学林(新学林)出版公司担任出版及经销工作,为使契约法讲义全系列能呈现一致面貌,第三版开始将由元照出版公司担任总经销,因此,书本外观也有相当的改变。本书写作的心路历程已披露在初版序言,第三版特摘录主要部分,也算为过去留下註脚。

陈自强
2016年1月1日
台湾大学万才馆研究室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契约法讲义,感觉就像经历了一场漫长但必要的智性洗礼。我本身是法律系的学生,但一直对契约法这块感到有些抽象,课本上的条文和判例总是觉得缺乏血肉,难以真正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精神。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单纯地罗列法条,而是从契约的生命周期——成立、内容、效力、变更、消灭——出发,将复杂的法律概念融入到实际案例的分析中。作者对于每个议题的探讨都非常深入,不仅解释了现行法的规定,更追溯了其历史渊源和立法目的,让我对契约法的理解从“知其然”提升到了“知其所以然”。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讨论“诚实信用原则”时,引用了许多外国的判例,并将其与台湾的实务见解进行比较,这让我对契约法的国际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虽然这本书的篇幅有些长,但内容非常扎实,对于想要深入学习契约法的学生或律师来说,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与你进行一对一的对话,引导你思考,启发你理解。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准备律师考试,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法学教材。没想到翻开书页,却发现作者的文笔相当流畅,甚至可以说是生动有趣。他善于运用生活化的例子来解释抽象的法律概念,例如,在讨论“瑕疵责任”时,他用买到有缺陷的商品来类比,一下子就让我明白了其中的含义。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每个章节都配有详细的目录和总结,方便我随时查阅和复习。作者对于台湾的判例分析也十分到位,不仅摘录了判决要旨,更深入地探讨了判决的理由和影响,这对于备考律师考试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当然,这本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于一些新兴的契约类型,例如电子契约、智慧型契约等,讨论的篇幅相对较少。但总体而言,这本书仍然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契约法教材,它不仅帮助我巩固了理论知识,更提升了我的法律思维能力。如果能再增加一些练习题,那就更完美了。

评分

我原本对契约法抱持着一种“无聊至极”的偏见,认为它只是些枯燥的条文和繁琐的程序。直到我读了这本书,才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契约法,他认为契约不仅仅是一种法律关系,更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体现。他强调,契约的背后蕴藏着当事人之间的信任、合作和利益平衡。这种观点让我对契约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法律的社会功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它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作者在讲解每一个法律概念时,都会引用大量的案例,并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法律的适用范围和实际效果。此外,作者还对台湾的契约法制度进行了全面的评价,指出了其优点和不足,并提出了改进建议。这本书的缺点可能在于,对于一些初学者来说,可能会觉得内容过于深入,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律基础才能理解。但对于那些想要深入学习契约法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本启迪智慧的读本。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真的让人眼前一亮,不同于一般法学书籍的沉闷风格,它采用了清晰的图表和醒目的颜色,让阅读过程更加轻松愉快。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讲解契约法的内容时,注重培养读者的批判性思维。他经常会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读者思考,例如,“诚实信用原则的边界在哪里?”、“契约自由原则是否应该受到限制?”等等。这些问题并非简单的选择题,而是需要读者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这种教学方式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帮助我理解了契约法的基本原理,更提升了我的法律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不过,这本书的定价相对较高,对于一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来说,可能会有一定的负担。另外,作者对于一些比较冷门的契约类型,例如赠与契约、借贷契约等,讨论的篇幅相对较少,希望在后续版本中能够有所补充。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契约法教材,它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新颖,能够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

评分

作为一名在律师事务所实习的法律助理,我经常需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契约纠纷。以往遇到不懂的地方,只能靠自己上网查资料或者向资深律师请教,效率非常低。自从读了这本书,情况就有了很大的改善。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它将契约法的内容与实务操作紧密结合,对于每一个法律概念,都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实务建议。例如,在讨论“违约责任”时,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计算违约金、如何主张损害赔偿等问题,这些都是我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更让我受益的是,作者对于一些常见的契约陷阱和风险进行了提醒,这让我对契约审查和风险防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的缺点可能在于,对于一些理论性的探讨不够深入,更偏重于实务应用。但这对于我来说,恰恰是它的优点。我需要的不是一本高深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本能够帮助我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指南。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律师在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处理契约纠纷,让我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