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本书是许履尘先生的第三本有关专利开发及布局的着作。履尘兄和我相似,在半导体技术研发的领域曾深耕数十年,在相关各领域多有深刻的经验。他在IBM服务25年,拥有将近一千项的专利认证,并曾经荣获十三次IBM年度最高科技荣誉奖(Corporate Technical Recognition Event, CTRE)。本书主要是将他多年来有关专利开发的实际经验无私地同读者分享,指导研发人员如何产出有价值的专利,使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研究机构不但高度重视还必须採用,才能真正发展国家的知识经济。
书中谈到智慧财产的四大模组:构想层面、科技层面、法律层面、商业层面。回顾我自己在美国洛克威尔国际公司(Rockwell International)任职时,该公司对于专利的布局就极重视,对于每一项关键技术都要求工程师提出专利,否则不准公开发表。这对我个人是相当好的智财启蒙教育。我当时在高速电子实验室与研发团队共同完成异质结双极性高速电晶体(Heterojunction Bipolar Transistor, HBT)与其积体电路的研发与专利申请,并成功地将之量产。该技术在过去的二十年成为全球手机必备之发射器元件。此一深刻经验使我深表同意专利必须同时要兼顾四个模组层面,极难以个人之力达成目的,在组织高层即应重视研发成果与专利资产,由上而下组织跨领域的团队共同合作,才能达成。产学研各界如果要创造最有价值的基础或核心专利,就必须如此而行。
我也同意书中所提之专利的原则与内容。例如他提出四项专利关键要素、(一)高素质的人才、(二)优良的创发环境、(三)完善的教育训练、(四)把握黄金时机。要产出一项高价值的专利,此四项缺一不可。我相信读者们阅读此书,一定会被其内容所吸引。作者可说是博学多闻,娓娓道来充满乐趣与不为人知专利背后的精采故事,让读者爱不释手。本书同时在多处提出作者本身的独到见解,譬如在书中提到许多杰出的发明与实际案例,每一则都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特别在第一篇专利的构想层面,继前两本着作又再提出了十五项创新构想原则,都是经过作者长年淬鍊所得的,让想申请专利却不知从何下手的研发人员可以立即上手。作者表示本身既是艺术狂热者,也是科技追随者,书中所涉略的科技范畴与议题极广,每一章节都值得深入反思。
交通大学在台复校六十年间,已经成为台湾主要的高教科研摇篮,尤其重视高品质的专利提案、申请、保护与运用。将有价值的研发成果申请为专利,再技术移转给产业界,或是成立新创公司,是交大产学合作的一贯策略。学校过去也曾邀请履尘兄专题演讲,以及在暑期成立专利进修班,培训、传授与分享创造发明的秘诀,参加的师生都觉得收获良多。作为播撒创意的种子,履尘兄总是剑及履及,把他在IBM所学倾囊相授、贡献给台湾。就如所述:他(小鱼印鱼)紧紧地围绕在IBM(蓝鲨)的四周,随着蓝鲨在苍苍的科技大海之中,遨游了四分之一世纪。从IBM退休至今,在台湾亲自投入顾问与人才培育之行列,以协助产学研发团队提升其专利的品质。
目前台湾产学研各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经济持续衰退,政府经费不足,举世竞争越加激烈。我们必须大幅度提升创新动能,更重视研发成果与智慧财产的品质与价值。相信此书不只是能帮助产学研各界的研发人员,对于智财法务人员、专利工程师、专利代利人、专利律师、行销市场人员,以及有兴趣了解专利的有志之士,不论是基层工程师或是高阶主管,都可以站在履尘兄的肩膀上,看得更高,走得更远,是以乐为之序。
国立交通大学校长
张懋中
序于 2016年2月15日
自序 硅谷名人彼得‧彼尔(Peter Thiel)出版了一本有关创新的书,书名叫《从0到1》 。书中提到从无生有,或从0到1,创新总是非常难得的,但看了别人的创新后再去模仿、抄袭、改进,或说从1到n的改进,就相对地简单。
2015年2月17日,彼得来台演讲。开门见山地说,成功的创业者创造出是从无生有,从小变大的崭新市场,他们追求的是市场的垄断。他说唯有垄断者才可以掌握价格,无须费力对付竞争对手,可以专心地将有限的资源投资在更创新、更前瞻的研发。他们不怕别人抄袭,只要借着不断的创新,就可以永远保持领先。
然而,事实证明并非如此,本书中提到优步共乘服务的商业模式,因为没有专利保护,前有路霸、后有追兵,经营得非常辛苦。
脸书虽然是拥有16亿用户的社群网站,但一向都不太重视专利申请和布局。2012年3月,被雅虎一状告上法院 ,股价溃跌19%。反观谷歌(Alphabet)就大不相同,GoogleX实验室,专门用来研发改变世界的各种创意计画。其中有名的包括:自动驾驶、谷哥眼镜、互联网汽球等。谷歌一路走来,十分重视智权运用及保护 (详情见「谷歌对付蟑螂的新招式」一文)。2015年第四季,公司总收入已超越苹果,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公司。
故拥有高价值的智慧财产(又称为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商业机密、公开文献等,一方面可以维护自己产业技术的自由使用权,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排斥竞争对手,这样才能垄断市场,才能专心研发。
那么公司如何能产出高价值的智慧财产呢?阿Y认为,若按优先顺序的排列,必须具备下列四大因素:高素质的人才、优良的创发环境、完善的教育训练、把握黄金时机,分别叙述如下:
一、高素质的人才 专利是由发明人产出,好的人才是产出有价值专利的先决条件。如今大公司聘请员工无不千挑万选,高学历、有经验者自不在话下。近期特斯拉公司的电动车自动驾驶平台部门,要征聘千名研发人员,结果收到来自全球各地150万份履历!试问,在挑选人才时,主管们曾考虑到对方是否具有能产出有价值专利的能力吗?可以参考下列条件:
(一)具有创意天分者
创意和其他的天赋一样,多是与生俱来的。如百万人跑百米,成绩能破10秒者,寥寥无几。他们是天生的短跑健将,加上后天的专业训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天赋,如:音乐、演艺、写作、背诵、数理、绘画等。在IBM所有研发人员之中,对创意有热忱,对产出专利有兴趣者,不到10%。能产出为公司创造市场经济效益之专利者,更不到0.1%。所以,在筛选员工时,公司首当考虑到他们的创意天分。但问题是有没有一套效、信度都很高的测试创意问卷量表呢?苹果公司都十分重视员工在这方面的才能。在第一篇「创意构想模组」中,举出一些可协助创意思考的例子。
(二)具跨领域背景者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今天若只具备单一领域背景者,几乎都无法带领前瞻的研发计画。如穿戴式医疗装置、自动驾驶平台、基因改造工程、航空科技等研发领域的人员,其背景必须结合电子、机械、物理、生医、材料、软体、通讯、云端等跨领域的知识。大凡那些杰出的科技研发人员,如大力推动机器人的孙正义先生、基因剪辑技术的先驱张锋博士、特斯拉电动车的创办人马斯克,他们的背景更是多元,涉及商业、软体、物理、经济和材料。我们的教育不能停留在上一个世纪,专注在单一领域训练,要提供多元化技能的栽培,才可以和他人竞争。
为何跨领域背景是如此地重要呢?因为在单一领域里创新之门槛越来越高。领域隔行如隔山,多懂一个领域,就多增加一个双领域交叠之处的新知识,开拓一片创新和发明的天地。越多领域交叠,创新的门槛越低,产出有价值专利之机会也越大。倘若跨领域人才不够,好的公司,也可以鼓励有潜力的员工,在不同但相辅的领域继续在职进修,装备他们。在第二篇「科技模组」中,举出多种现代科技,包括通讯、生医、汽车、物联网、电池及绿能等技术领域的发展例子,研发人员必须具备多元知识及跨领域背景。
(三)具实际工作经验者
在任何领域,实际工作经验是非常宝贵的。有价值的专利,绝非只是空洞的概念、纯逻辑推导、不切实际和无法做得出来的构想。IBM公司常将实验室里的研发人员,调派到生产线上,让他们经历实际半导体生产线上长期遭遇到的问题,诱发他们不断地创造出许多非常实用的技术,这些技术包括:平坦化研磨法(Chem-mech Polish)、深/浅沟槽绝缘(Deep and Shallow Trench Isolation)、铜线技术(Copper Damascene)、隐埋氧化物(SOI)、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Fet Transistor)、三维封装(3D Package)等,都成了半导体关键技术。这为公司创造了庞大的授权商机。有价值专利的技术是解决了实际工作上遭遇的困难。学校及纯研发机构,在这方面的经验是不够的。
(四)团队合作精神
一个人再如何能干,和一个团队的力量相比,他的能力是小巫见大巫。员工除了在日常工作上彼此合作之外,在创意期间,无论是集体脑力激盪、专利撰写、申请、答辩、运用等过程之中,团队力量能截长补短,可以大大地提升专利的品质。今日在公司里,无法和团队合作的人,如不具领导力、不愿服从领队、不愿担负自己的任务者等,都将被淘汰。苹果公司中重要的专利,绝大多数都是由一个团队产出。贾伯斯本人在开发新产品之时,非常注重团队的创发。跨国公司的专利奖励制度,甚至诺贝尔获奖的评审机制,莫不考虑以团队合作为基础的因素。
二、优良的创发环境 科技研发过程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一)基础及前瞻性研究环境(Basic Research)
从事较长程而且风险及回收报酬率都比较大的研究项目。美国着名大公司、药厂、大学及国家型实验室,都具备完善规模的基础性研究环境,造就出全球最多诺贝尔得奖人数。它的优点是容易产出比较原创的专利,但缺点是有时太超前,技术不够成熟。
(二)应用性研发环境(Applied Research)
当基础研究有了头绪,如果发现某些成果具有实用价值和商业潜力时,在此进行小规模可行性测试,进入试验性的阶段(Pilot line),制造出一些原型样品(Prototype)。聚焦在可行性及可市场性的探讨,包括:拓展可能应用的领域、测试产品性能和功能、分析经济效益等。技术成熟以后,或鼓励团队出去组成公司(Spin-off),或将技术转卖给第三方(Technology Transfer)。这时期产出的专利虽非首创但都较实用,而且颇有经济价值。
(三)发展性研发环境(Development)
产品商业化之前,继续不断地改良技术直到最佳化,降低生产成本及增加产量,达到商品市场化。在这期间所产出的专利,多属渐进式改良或回避,价值或已没有前两阶段高,但却是专利组合中不可或缺的成员。
由此可见健全的企业组织必须兼具上述三种研发环境,彼此之间密切沟通合作,绝对具有创发的优势。他们可以从前瞻研究单位取得较原始有潜力的构想,借应用研发单位将构想落实,最后再利用发展性研发单位将技术最佳化、市场化。这连续性的研发过程之中,才有可能产出有高价值的专利。
更重要的是,企业必须有健全的发明奖励制度来鼓励创新,周全的作业系统和平台,协助产出各种智识产权。创新研发的热忱之火,必须持续加添奖励的燃料,才会越烧越旺!在第四篇「商业模组」中,本书描述柯达、三星、高通、IBM、优步、小米、华为和中兴等企业,他们如何借着建构及运用智慧财产而兴起,如何因忽略或耽延而衰亡。
三、完善的教育训练 产出有价值专利的先决条件是公司里研发人员和承办专利业务的团队(专利律师、专利工程师、代理人)彼此合作无间。有系统地提供研发人员有关智权方面的智识和教育训练,包括:
(一)脑力激盪术:利用工作坊(Workshop)进行实作演习,有效地激发出有价值的构想;(二)明白何为高品质专利:发明要达到什么样的门槛才具可专利性;(三)诉讼的游戏规则:什么样的专利在诉讼法院才会保持有效、具有市场性、容易被侦测、难回避、属于某领域标准的专利;(四)什么样的发明不宜申请专利,可以对外发表或保留成为商业机密。重点是如何受孕,才可产下一个将来可以为父母争光的专利宝宝。
专利业务人员必须熟悉下列诸事项:(一)撰写专利说明书的技巧,权利项的策略;(二)检索、申请及答辩的技巧;(三)专利管理:评鑑、维护、修改及淘汰;(四)诉讼程序:侵权调查验证、制作侵权比对表、蒐集证据;(五)专利授权:许多时候必须使用强制手段,专利才有可能发挥其价值。澳洲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sation, CSIRO)的专利先要经过积极的诉讼手段,才可能达到后期广泛地授权。高通要付上相当的代价,他们的专利才可以独占高阶手机晶片市场。总之,专利团队负起专利宝宝生产期间的接生,以及产下后所有的照顾、抚养及协助,直到专利为主人创造出最大的效益。这也是本书在第三篇中所提到的法律模组。
四、把握黄金时机 通常一件重要的发明构想,往往会不期而然地在世界各地同时开花,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要鼓励研发人员养成使用工程实验纪录簿(Engineering Lab Book)的习惯。一旦构想落实,避免任何形式的公开,要及早提出申请,争取优先权日,避免夜长梦多。智慧财产尤其是专利,谁先提出申请,有雄心去布局,有魄力去主张,有策略去运用,谁便拥有该专利的排它权。
有价值的专利必须是可以即时满足广大市场需求的专利,如:大家引颈盼望已久的登革热疫苗、3D列印技术、智慧型手机人机介面、多指触控等技术,一推出来便风靡全球。太前瞻的或早已过时的专利技术都无法创造出价值。故此,公司必须有策略地建立专利组合,来整合同类型技术,以创造专利运用协同效应(Synergistic Effect)最大价值。
由此可见,有价值的专利,在产出过程之中稍有疏失,如:检索不够彻底、说明书不够详实、没有遵守游戏规则、答辩疏失等,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这也说明了为何今日市面上这种含金匙的专利宝宝如此地稀罕。但若企业或研发团体扎实地把握上述各种因素,一步步地努力,就可能产出更多较有价值的专利。
总之,要建构有价值的智慧财产,本书综合了四个基本模组,包括:第一篇「创意构想模组」,引导读者明白好的专利起源于与众不同的好构想。在此,阿Y也抛出很多具原创性的构想,公开的目的之一是造福社会大众,其次是诱导更多好的构想;第二篇「科技模组」,帮助读者了解好的专利和科技绝对是脱离不了关系的;第三篇「法律模组」,解释发明如何能达到可专利之门槛,获准的专利如何才可以经得起有效性的考验;第四篇「商业模组」,来阐明唯有严密地考量过市场运用的专利技术,才有机会成为有价值的专利。
在此,本人万分荣幸能够邀请到交大校长张懋中博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也是一位美国发明界的名人,在百忙之中应允作序。感谢好友陶光忠先生、任维廉教授、许万龙博士、吕慧歆女士等多方协助,修饰校读原稿,加强本书的品质。感谢服务于工研院张展志经理的合作,本书蒐集了一些常用的专利字汇,建立中英对照及专有名词定义检查表,方便读者们参考。深深感谢元照出版公司的支持和各方面的协助,让本书能顺利且快速地出版。
但愿此书能帮助各领域的研发人员,以及那些协助他们撰写及申请专利的智权专业人员们,从更多、更有趣的角度来了解,专利的产出、维护和应用期间可能经历的各种挑战。
许履尘(阿Y)
2016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