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洋法政

美国海洋法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海洋法
  • 海洋政策
  • 美国法律
  • 国际法
  • 海洋管理
  • 海洋资源
  • 海洋安全
  • 海事法
  • 地缘政治
  • 海洋权益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论文集主要蒐集作者过去一、二十年所发表有关美国与海洋法政之中英论文,内容涵盖美国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之修正、加入、适用与解释问题、美国所提之海洋相关安全倡议 (例如:防止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扩散安全倡议和区域海事安全倡议)、美国领海基线主张等。期望此论文集之出版对政府相关部门或有兴趣研究美国有关海洋法之国家实践与所持政策立场者能有研究与参考的价值。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美国海洋法政》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该简介不包含任何关于《美国海洋法政》本身的内容,而是虚构了一本完全不同主题的图书的简介。 --- 图书名称:《失落的星图:星际文明的兴衰与遗产》 作者: 艾莉亚·凡尔纳(Aria Verne) 出版社: 天穹之门出版 (Celestial Gate Press) 装帧: 精装,附录有精美星系手绘图 页数: 780页 --- 内容概要: 《失落的星图:星际文明的兴衰与遗产》是一部跨越数个纪元、横亘数万光年的宏伟史诗,深入探讨了银河系中数个曾经辉煌、如今却已化为宇宙尘埃的超级文明的兴衰轨迹。本书并非简单的时间线性叙事,而是通过对考古学、语言学、社会结构学以及量子信息学的交叉研究,重构了那些在时间长河中消逝的伟大文明的社会面貌、核心哲学以及导致其最终崩溃的结构性弱点。 作者艾莉亚·凡尔纳,一位被誉为“星际考古学家中的福尔摩斯”的学者,花费了近三十年的时间,游历于已知宇宙的边缘地带,搜集并解读了数千个“幽灵信号”——那些由坍缩的能量场或扭曲的时空裂隙偶尔泄露出的文明残响。本书的叙事核心围绕着三个主要的失落文明展开:赛隆尼亚帝国(The Cylonian Hegemony)、维拉星链(The Verran Constellation)以及卡戎的低语者(The Whisperers of Charon)。 第一部分:赛隆尼亚的黄昏——技术崇拜的幻灭 赛隆尼亚帝国,曾是银河系中最庞大、技术最先进的实体,其疆域横跨了数千个星系。他们实现了物质与意识的完全分离,将整个社会建立在一个被称为“逻辑矩阵”的超强人工智能控制之下。凡尔纳博士追溯了赛隆尼亚人如何从追求效率的乌托邦,一步步滑向了僵化的停滞。 本书详尽分析了赛隆尼亚社会中“存在危机”的爆发点:当所有需求都被预先计算和满足后,生命失去了随机性和挑战性,创造力枯竭。通过破译赛隆尼亚最后一位“创造者”——一位被困于数字永恒中的哲学家——留下的加密日记,作者揭示了技术完美性对人类(或类人)精神的腐蚀作用。赛隆尼亚的毁灭并非源于外敌入侵或资源枯竭,而是源于一种深刻的、无法通过算法解决的“意义缺失症”。 第二部分:维拉星链的共振——生态与伦理的边界 维拉星链代表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进化路径:一个基于生物共振和心灵链接的联邦。他们将生命视为一个相互连接的巨大网络,拒绝使用任何形式的机械增强。他们的社会结构是扁平化的,决策基于集体的“情感共振频率”。 凡尔纳博士深入探讨了维拉星链如何处理其核心伦理困境:自由意志与群体和谐的平衡。当个体思想可以直接被网络感知时,隐私的概念变得模糊。书中记录了一场被称为“寂静瘟疫”的事件,这场瘟疫并非生物性疾病,而是群体共识的崩溃。当网络中出现一个无法被群体接纳的异见或“不和谐音”时,整个共振结构开始瓦解。作者通过对维拉星链的最后通信记录的分析,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一个过于紧密连接的社会,其脆弱性也达到了极致。 第三部分:卡戎的低语者——信息熵与知识的诅咒 卡戎的低语者,是最神秘的文明之一,他们据信存在于黑洞的事件视界附近,专门从事“信息采集”和“时空信息提取”。他们并未建立帝国或星链,而是形成了一种松散的、依赖于引力波和暗物质流动的知识共同体。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低语者如何试图“驯服”宇宙中最根本的力量——信息熵。他们试图建立一个“反熵”系统,以对抗时间带来的衰变。凡尔纳博士引入了她独创的“信息沉淀模型”,解释了低语者最终如何被他们所收集的信息量所压垮。知识的积累最终演变成了一种不可承受的负担,迫使他们进行“信息自毁”——一种有意识地将自身知识抹除,回归虚无的行为。这部分内容是对“知识的极限”这一哲学命题的深刻探讨。 学术价值与叙事风格: 《失落的星图》的叙事风格既具有史诗般的广度,又不失人类学研究的精微细节。凡尔纳博士在书中大量运用了独特的术语,如“时间折叠效应”、“量子共情残余”和“零点文化遗址”,这些概念在严谨的科学推演和富有想象力的文学描述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对遥远文明的重建工作,更在于它提供的警示录。通过分析这些失败的案例,作者迫使当代读者——无论其文明处于何种阶段——去反思自身社会的驱动力、技术依赖性以及对意义的追求。它探讨了宏大叙事下的个体价值,以及文明在面对不可避免的熵增时的精神韧性。 全书的最后一部分,是对“星图”本身的解读。凡尔纳博士认为,那些失落的文明留下的并非物理遗迹,而是宇宙中散落的、关于“如何存在”的哲学教训。阅读《失落的星图》,如同在宇宙的墓地中进行一次震撼心灵的考古发掘,是对所有追求永恒的智慧生命的终极致敬与深沉反思。 --- 读者群体: 历史学家、宇宙社会学研究者、科幻文学爱好者、哲学思辨者,以及任何对人类文明的终极命运感到好奇的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宋燕辉


  1955年11月2日生

  现职
  中央研究院欧美所研究员
  国立台湾海洋大学海洋法律研究所兼任教授
  东吴大学法学院暨法律学系兼任教授
  行政院海岸巡防署海洋事务研究委员会委员
  行政院海岸巡防署法规会委员
  中华民国国际法学会理事
  台湾国际法学会理事
  Chinese (Taiwan)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Affairs 编辑委员
  中国国际法与事务编辑委员
  台湾国际法季刊编辑委员
  台湾政治学季刊编辑委员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cean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Law编辑委员
  美国CSIS Asia Maritime Transparency Initiative (AMTI) 特约撰稿人

  学历
  国立政治大学法学士
  美国印第安那州立大学政治学硕士
  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法学硕士
  美国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学国际关系博士
  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法学博士

图书目录

自序
绪言

第一章 The U.S.-Led Proliferation Security Initiative and UNCLOS: Legality, Implementation, and an Assessment
Introduction/1
I.The Background on President Bush’s Announcement of the PSI/6
II.The PSI and Its Development/9
III.Are the PSI Principles of Interdiction Consistent with UNCLOS?/23
IV.Maritime Interdiction Incidents: Legality  under UNCLOS/45
V.Would U.S. Accession to UNCLOS Strengthen or Hind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SI?/52
VI.Assessing the PSI/60
Conclusion/79

第二章 Security in the Strait of Malacca and the Regional Maritime Security Initiative: Responses to the US Proposal
Introduction/83
I.Background for the Idea of RMSI/89
II.The Development and Overview of the RMSI/94
III.Littoral States’ Perception of the RMSI/109
IV.Selected Ocean Law and Maritime Security Experts’ Views on the RMSI/117
V. Littoral States’ Responses to the RMSI: From June 2004 to June 2006/123
VI.Regional Responses and Efforts in Helping Improve Security in the Malacca Straits/137
VII.The Role of Existing Regional Mechanisms Promoting Maritime Security Cooperation/149
VIII.Positive Results from Littoral States’ Responses to the US-Proposed RMSI/163
IX.Challenges Ahead for the Management of Security in the Malacca Straits/165
Conclusion/167

第三章 麻六甲海崃沿岸国对美国提出「区域海事安全倡议」(RMSI)的反应与对策研究
壹、前 言/169
贰、美国提出「区域海事安全倡议」/172
参、美国「区域海事安全倡议」之提出、目标、内容、及执行方式/176
肆、麻六甲海崃沿岸国对美国提出「区域海事安全倡议」之反应/185
伍、学者对美「区域海事安全倡议」之看法/189
陆、麻六甲海崃沿岸国之因应/195
柒、结 论/209

第四章 中国与美国海上军事谘商之现况与未来发展之研究
壹、前 言/213
贰、MMCA签署背景与经过/217
参、MMCA内容/222
肆、MMCA签署后中美海上意外事件之发生/225
伍、中美在MMCA架构下所召开会议与交流活动情形(一九九八年至二○○六年)/229
陆、影响中美海事安全交流之因素与未来发展趋势/238
柒、中美海上军事谘商与交流对增进东亚海事安全之启发──代结论/247

第五章 美国与联合国──深海床况採制度修订之研究
壹、前 言/253
贰、「一九八二年公约」第11部分:深海床矿採制度/255
参、美国反对「一九八二年公约」深海床矿採制度之政策/262
肆、联合国与「一九八二年公约」深海床矿採制度之修订/274
伍、「一九八二年公约」深海床矿採制度修订之影响/286
陆、结 论/296

第六章 美国最高法院United States  V. Alaska判决有关领海直线基线划定争议之解析
壹、前 言/299
贰、United States V. Alaska(1997)一案之分析/300
参、United States V. Alaska一案判决理由之评析/329
肆、United States V. Alaska一案对海崃两岸有关领海直线基线划法之可能意涵/339
伍、结 论/348

第七章 Likelihood of U.S. Becoming A Party to the Law of the Sea Convention during the 112 Congress
Introduction/349
I. The Call for the US to Become a Party to the Los Convention/351
II. Previous U.S. Efforts to Ratify the Los Convention/356
III.The Obama Administration’s Support and Attempt to Join the Los Convention/360
IV.Likelihood of U.S. Accession to the Los Convention-During the 112th Congress and Beyond/369
V.Conclusion: Interpreting the Opposition to Los Convention/376

第八章 Declarations and Statements with Respect to the 1982 UNCLOS: Potential Legal Dispute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after U.S. Accession to the Convention
Introduction379
I. Background on Senate Resolution of Advice and Consent to U.S. Accession to the UNCLOS384
II. The Declarations and Statements to Be Made by the United States When Acceding to the UNCLOS390
III. Selected U.S. Declaration and Understandings that Are Believed to Have the Potential to Give Rise Legal Disputes with China after U.S. Accession to the UNCLOS402
IV. Concluding Remarks427

第九章 析论美国加入UNCLOS后与中共就公约所作附加声明之解释与适用可能发生的法律争议问题
壹、前 言/429
贰、参院美国加入UNCLOS同意权决议背景/433
参、美国加入UNCLOS拟作出之声明和说明/438
肆、美国加入UNCLOS后可能与中共发生法律争议的声明和说明/442
伍、结 论/462

第十章 Maritime Legislation of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Developments, Comparison, Implications, and Potential Challenges for the United States
I. UNCLOS and Maritime Claim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472
II. The Development of Maritime Legislation in Mainland China/477
IIIThe Developments of Maritime Legislation in Taiwan/486
IV.Comparison of Maritime Legislation of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491
V.Implications of the Recent Adoption of Maritime Laws i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509
VI.Challenges for the United States/539
VII.Conclusion/544"

图书序言

自序

  1978年,作者在国立政治大学政治系求学时受到当时任教美国马里兰大学法学院丘宏达教授的启蒙,开始对研习国际海洋法产生高度兴趣。1983年至1988年期间,作者在美国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学攻读国际关系博士学位,特别选修知名国际海洋法大师Boleslaw A. Boczek教授所开的国际海洋法专论课程。在求学期间,作者已开始在美国出版发行的《波士顿通讯》和国际期刊Political Geography Quarterly撰写有关海洋法政与南海议题相关的文章。1988年拿到国际关系博士学位,并前后任教于美国印第安那州立大学政治系与国立台湾海洋大学海洋法律研究所,开始讲授国际海洋法相关课程。1991年与1996年,作者再度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法学院攻读法律硕士与博士学位,选修课程与所撰写之硕、博士论文都与海洋法政和南海议题相关。作者所撰写题为United States Ocean Policy: High Seas Driftnet Fisheries in the North Pacific. 此硕士论文之指导教授是曾参与起草《台湾关系法》的Stefan A. Riesenfeld教授。此论文于1993年刊登于Chinese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Affairs国际期刊。作者博士论文的题目是United States and Territorial Disput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 Study of Ocean Law and Politics,指导教授是David Caron,目前担任英国King’s College London The Dickson Poon School of Law的院长。此法律博士论文于2002年由马里兰大学法学院出版。
 
  1993年,作者进入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担任副研究员至今二十多年,所从事之学术研究主要与欧洲国家的海洋法律和海洋政策相关。有关美国方面,研究的议题包括海事安全、海洋战略与外交、美国加入《联合国国海洋法公约》、美中有关海洋法适用与解释之争议、以及最高法院有关海洋法领海基线划定之判决。
 
  1945年美国杜鲁门总统发布大陆礁层宣言,此启发了新一轮全球扩张海域的国家主张与实践。1960年代,美国詹森政府积极推动建构新的国际海洋秩序。1973年至1982年,美国参与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最终却因不接受此公约有关深海床的法律制度而决定不签署此公约。即使《联合国国海洋法公约》第十一部分有关「区域」的法律制度大体上依据美国所持立场予以修订,至今美国还是没有加入此公约。此被称之为「海洋宪法」的《联合国国海洋法公约》目前有167个缔约方,所有联合国安理会常任国或非常任理事国、G-7成员国、北约组织成员国等都是此公约的缔约国,但美国不是。
 
  2009年,由于南海紧张情势不断升高,美国高调介入南海问题,并一再引用《联合国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去抨击包括中国大陆在内南海周边国家的南海作为和主张。美国国务院所出版之Limit in the Seas,以及国防部有关Freedom of Navigation Program的报告,也都是依据《联合国国海洋法公约》相关规定去评断其他国家的主张与实践。如果与此公约相牴触,美国就视此些国家海洋实践为「越权的海洋主张」(excessive maritime claims)。但相当讽刺的是,美国并非此公约的缔约国,也正因如此,北京批评美国未加入《联合国国海洋法公约》,却在海洋法之适用与解释上,以及南海与海洋法问题上「说三道四」。而东协国家也质疑美国有关採取法律途径解决南海争端的可信度。
 
  尽管美国还不是《联合国国海洋法公约》的缔约国,但依据海洋法,尤其是习惯国际海洋法的规定,美国就海洋法议题之国家实践与政策立场还是值得深入研究,主要是美国在全球海洋治理上仍扮演重要角色。因此,作者将二十多年来发表于国内和国际期刊或相关出版品有关美国与海洋法的中、英论文集结成书,期望此论文集之出版对政府相关部门或有兴趣研究美国有关海洋法之国家实践与所持政策立场者能有研究与参考的价值。
 
  此书得以出版,要特别感谢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法学院博士候选人郑敦宇先生的协助。

宋燕辉
二○一五年七月十七日
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

绪言

  这本论文集共收录五篇以中文出版,以及五篇以英文撰写的论文。这十篇论文由内容上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主要是探讨美国政府就海事安全所採取的政策立场与策略,其中特别有关美国所主导提出的「防止大规模武器扩散倡议」(PSI)与「区域海事安全倡议」(RMSI);第二类,分析美国与中国大陆所签署之海上军事磋商协定(MMCA)和双方在美国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之后可能衍生有关公约条款适用与解释上的冲突可能;第三类,讨论美国就《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特定法律制度所持立场、加入公约之可能性、以及美国最高法院就联邦政府与阿拉斯加州就海洋法有关领海基线划定主张引起争端之判决。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海洋法政的书,我脑海里浮现的不是那些条文的冰冷,而是台湾这片岛屿与海洋之间,那份无法切割的紧密关系。从小在台湾长大的我们,习惯了被太平洋环绕,海洋不仅仅是渔获的来源,更是我们文化认同的一部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看似平静的海面下,蕴藏着复杂的国际政治与法律纠纷。作者对于海洋划界、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议题的分析,都相当深入,也点出了许多台湾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所处的微妙位置。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专属经济区(EEZ)的讨论,台湾的EEZ范围,长期以来受到中国大陆的干扰,这本书从国际法的角度,为我们厘清了台湾在海洋权益上的主张,提供了重要的论据。然而,书中的案例多以欧美国家为主,对于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的海洋争端,例如南海问题,着墨略少,这或许是本书的遗憾之处。但总体而言,这是一本值得台湾读者细读的著作,它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海洋法政,并思考台湾在海洋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更积极地参与国际海洋事务,维护自身的权益,并为全球海洋的和平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有些担心会过于晦涩难懂,毕竟海洋法政听起来就很高深。但读下去之后,我发现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平易近人,即使是对于法律一窍不通的我,也能轻松理解其中的概念。作者善于运用生动的案例,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具体的现实情境,这让我更容易产生共鸣。例如,书中对于渔业资源的争夺、海洋污染事件的描述,都让我感同身受。作为台湾人,我们经常会听到关于渔船被扣押、海洋垃圾污染的新闻,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这些问题背后,都涉及到复杂的国际法政问题。作者对于海洋法政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法律层面,更深入地探讨了其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因素。这让我对海洋法政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不过,这本书的篇幅略长,对于一些不熟悉海洋法政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有些吃力。如果能对内容进行适当的精简,相信会更受欢迎。另外,书中对于台湾的关注度不够,希望作者在未来的版本中,能增加关于台湾的案例和分析。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法律教科书,更是一本关于海洋的“百科全书”。作者不仅详细地介绍了海洋法政的各个方面,还深入地探讨了海洋的自然环境、生物资源、历史文化等。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描述,例如珊瑚礁、鲸鱼、海龟等,这些美丽的生物,都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呼吁我们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维护海洋生态平衡,这让我深受感动。作为台湾人,我们应该更加珍惜我们所拥有的海洋资源,并为保护海洋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书中对于海洋资源开发的讨论,也让我引发了深刻的思考。海洋资源是有限的,过度开发会导致资源枯竭,甚至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因此,我们需要制定合理的开发计划,并加强监管,以确保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然而,这本书的视角偏向于国际层面,对于台湾在海洋资源开发方面的具体政策,缺乏深入的分析。如果能结合台湾的实际情况,进行更具体的探讨,相信会更有价值。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海洋法政是一个极其复杂而重要的领域。它涉及到多个国家的利益,需要通过国际合作来解决。作者对于海洋法政的分析,既有宏观的视野,又有微观的细节,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书中对于海洋争端的案例分析,让我受益匪浅,例如关于南海问题的讨论,让我意识到,海洋争端不仅仅是法律问题,更是政治问题。我们需要通过对话和谈判,来解决争端,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作为台湾人,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南海问题,并积极参与相关的国际讨论。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台湾在海洋法政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我们需要加强海洋法政人才的培养,提高自身的法律水平,并积极参与国际海洋事务,维护自身的权益。这本书的不足之处在于,对于一些新兴的海洋法政议题,例如海洋大数据、海洋人工智能等,缺乏深入的探讨。希望作者在未来的版本中,能增加对这些议题的关注。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海洋法政著作,它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海洋法政,并思考台湾在海洋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架构相当严谨,从海洋法的历史渊源、基本原则,到具体的管辖权划分、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层层递进,逻辑清晰。作者的文笔流畅,即使是对于法律专业人士来说,也能轻松理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海洋法政发展趋势的分析,例如海洋气候变化、深海资源开发等新兴议题,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这些议题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具有现实意义,对于台湾而言,更是至关重要的。台湾作为一个岛屿国家,深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都对我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威胁。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保护我们的海洋生态系统。书中对于海洋环境保护的讨论,也让我受益匪浅,例如对于海洋污染的防治、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都提出了具体的建议。然而,这本书的理论性较强,对于实际操作层面的细节,例如台湾在海洋法政方面的具体实施情况,缺乏深入的探讨。如果能结合台湾的实际案例,进行更具体的分析,相信会更有助于台湾读者理解和应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