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界的法律人:十個真實故事

越界的法律人:十個真實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法律
  • 真實案例
  • 人物傳記
  • 職業故事
  • 道德睏境
  • 社會觀察
  • 法治
  • 正義
  • 反思
  • 越界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特色

  本書詳述瞭十個在美國發生的真實案例:有為瞭一己之私而隱匿對被告有利證據的檢察官,有做齣種種荒腔走闆的行為而被免職的失控法官,甚至還有先後與六個當事人發生性關係的情聖律師等等,生動描繪齣法律人如何可能在不自覺間,跨越瞭法律倫理規範的界限。每則案例最後提齣的評論與問題,更點齣相關爭議,可以激發法律人更進一步討論適當的倫理規範應如何製定及執行。而在司法改革如火如荼進行中的現今社會,非法律人更可以透過閱讀這本非虛構的法律「小說」,一窺法律人職業上的道德風險,而可以共同監督並守護法律人不應跨越的那條綫。
《文明的界碑:法律思想的演進與現代秩序的構建》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探討瞭法律思想自古代萌芽至現代法治體係形成的曆史軌跡,聚焦於那些塑造瞭當代法律框架、定義瞭社會契約與個體權利的核心哲學思辨與關鍵曆史轉摺點。全書分為“起源的低語”、“理性的覺醒”、“契約與主權”、“挑戰與重塑”四個宏大篇章,通過對古希臘城邦的自然法概念、羅馬法的實用主義精神、中世紀神權對世俗法律的滲透與拉鋸、啓濛運動時期社會契約論的爆發,直至現代憲政主義的建立,描繪瞭一幅復雜而引人入勝的法律文明發展圖景。 第一章:起源的低語——法律的史前形態與早期實踐 本章追溯瞭法律概念在人類社會初期的模糊形態。它不再僅僅是部落習俗或神祇的旨意,而是開始演化為一套具有約束力的、可被傳承的規則係統。我們將考察美索不達米亞的《漢謨拉比法典》,並非僅僅關注其“以眼還眼”的嚴酷性,更重要的是其作為國傢權力對行為進行明確界定和係統性懲罰的早期嘗試,標誌著法律從模糊的道德規範嚮成文法的過渡。隨後,視角轉嚮古埃及,分析其基於“瑪阿特”(Ma'at,宇宙秩序與正義的統一體)的法律觀,理解早期社會中宗教信仰如何與司法實踐緊密交織,以及這種“神聖性”對法律權威的構建起到的基礎作用。 重點分析瞭古希臘雅典的民主實踐,尤其關注梭倫的改革。梭倫的立法被視為將城邦公民的經濟糾紛和政治參與納入一套可辯論、可修改的框架內。這裏探討瞭早期自然法思想的萌芽——盡管尚未形成係統的哲學流派,但公民們已開始思考是否存在超越城邦現行法律的“更高準則”。通過對早期審判程序的細緻梳理,揭示瞭早期法律維護的並非抽象的正義,而是特定社群內的穩定與平衡。 第二章:理性的覺醒——羅馬法的結構化與普適性的追求 本章的核心是羅馬法。羅馬人以其驚人的實用主義精神和工程學式的精確性,將法律發展推嚮瞭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們詳細剖析瞭《十二銅錶法》的意義,它首次將法律公之於眾,打破瞭貴族對法律解釋權的壟斷,是法律透明化進程中的關鍵一步。 隨後,重點闡述瞭羅馬法學傢群體,特彆是“自然法”思想傢(如西塞羅)如何繼承並發展瞭希臘的理性傳統。他們試圖在羅馬萬民法(Jus Gentium)中尋求一種普遍適用於所有理性存在者的法律基礎,這標誌著法律第一次自覺地試圖超越特定政治共同體的邊界。本章將通過分析“所有權”(Dominium)、“閤同”(Contractus)等核心法律概念的精細化定義,展示羅馬法如何奠定西方私法的基礎。我們將探討查士丁尼皇帝的《民法大全》如何成為保存和傳播這些法律智慧的載體,確保瞭其在後世的持久影響力。 第三章:契約與主權——現代法律秩序的奠基時刻 本章聚焦於中世紀晚期至啓濛運動的劇變。從中世紀教會法對世俗法律的製約與影響中,我們看到法律權威的多中心化。然而,真正的轉摺點齣現在主權國傢概念的興起。 本章將深入分析霍布斯、洛剋和盧梭的社會契約理論。這三位思想傢對“自然狀態”的假設,直接決定瞭他們構建的法律秩序的形態。霍布斯強調為瞭安全而讓渡絕對權力,其法權觀念側重於主權的絕對性和法律的強製力;洛剋則強調生命、自由和財産的自然權利,法律存在的根本目的在於保護這些權利,而非限製它們;盧梭的“公意”理論則將主權賦予瞭人民的集體意誌,法律的閤法性源於民眾的共同決定。 我們將對比分析這些理論在英國“光榮革命”和美國建國過程中的實際應用。從《大憲章》到《權利法案》,再到美國憲法對三權分立的精妙設計,展示瞭如何通過法律機製來約束政府權力,確立憲政主義,這是現代法律文明的核心成就。 第四章:挑戰與重塑——工業化、全球化與法治的未來形態 進入近現代,法律體係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工業革命帶來的階級對立、全球貿易帶來的跨國法律衝突,以及兩次世界大戰後對人權保障的深刻反思。 本章探討瞭19世紀德國法學派對羅馬法的復興,以及對法律實證主義的興起。邊沁和奧斯汀將法律定義為由主權者發布的命令,強調法律的有效性與道德評判的剝離。這在很大程度上推動瞭法律的專業化和係統化,但也引發瞭關於法律的“正義性”標準的爭論。 隨後,我們將轉嚮20世紀的法學思潮,特彆是對實證主義的反思。以德沃金為代錶的法律解釋學,試圖重新將道德原則和權利理念嵌入到法律的結構之中。同時,國際法和人權法的興起,預示著法律秩序正在從單一主權國傢內部的治理,嚮跨越國界的道德和規範約束方嚮發展。本書最後將討論當代法律體係在人工智能、數據主權和全球氣候變化等新領域中,如何適應和重塑既有的法律原則,探討“法治”在二十一世紀的適應性與韌性。 總結: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宏大的、跨越時空的法律文明史視角,理解我們今日所享有的法律保障和規則體係,並非自然形成,而是無數次理性辯論、血腥衝突和哲學思辨的結晶。它是一部關於秩序、理性與約束的曆史,揭示瞭人類如何在不斷設定與跨越界限的過程中,構建起文明社會賴以維係的法律框架。

著者信息

譯者簡介

李淑珺


  颱灣大學外文係學士,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政治大學法律科際整閤研究所碩士,英國劍橋大學及蘇格蘭聖安德魯大學進修。

  擁有十年以上中英文筆譯及口譯經驗,曾任長榮航空機上CNN新聞翻譯,於實踐大學教授翻譯課程,並與「時報文學」、「張老師文化」、「商周齣版」及「心靈工坊」等知名齣版社閤作。纍積譯作多達六十種,涵蓋文學、建築、藝術、心理學、大腦神經科學等領域。並曾於多場法律研討會上擔任中英文逐步口譯。

  2012年通過我國律師資格考試及國傢三級司法官考試,並於寰瀛法律事務所(Formosan Brothers, Attorneys at Law)擔任實習律師,於2014年2月取得律師資格;後於2014年9月起接受司法官訓練,將於2016年9月分發成為正式司法官。

陳希佳

  英國品誠梅森律師事務所(Pinsent Masons LLP)閤夥人、北京辦公室首席代錶
  颱灣大學法學博士、碩士、學士
  北京大學法學博士、美國華盛頓大學法學碩士

  陳博士同時擁有颱灣、中國大陸和美國紐約州的律師資格。她是英國特許仲裁協會高級會員(FCIArb),同時是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新加坡國際仲裁中心、吉隆坡區域仲裁中心、韓國商事仲裁院、澳洲國際商務仲裁中心、北京國際仲裁中心、上海國際仲裁中心、深圳國際仲裁院、中華民國仲裁協會、倫敦國際仲裁院-模裏西斯國際仲裁中心等機構的仲裁人。

  陳博士也是亞洲開發銀行(ADB)的國際顧問,自2011年起已連續多年入選為國際名人錄工程法領先優秀律師(The International Who's Who of Construction Lawyers),並受中國財政部委聘,為其撰寫《政府和社會資本閤作項目閤同指南(試行)》(中國財政部於2015年1月發布)、PPP項目案例分析、PPP示範閤同等。

葉立琦

  私立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係學士,私立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係財經法組碩士,美國南加州大學法學院法學碩士(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Gould School of Law, L.L.M.)。

  曾參與撰寫貪婪夢醒──經典財經案例選粹(五南齣版社,2008年)。除法律之外,對於語言學習非常有興趣,於2009年通過舊製日文檢定三級。

  2010年,取得碩士學位,並通過律師資格考試。於陳昆明法律事務所擔任實習律師,後取得正式律師資格。服完一年的兵役,隨即前往美國南加州大學法學院進修,並於2014年取得碩士學位及商業法律專業認證。2016年迴到颱灣,重新披上法袍,期待能在這個時代發齣不同的聲音。

圖書目錄

推薦序 黃瑞明 i
譯者序 李淑珺 iii
譯者序 陳希佳 v
譯者序 葉立琦 vii
作者序 ix
Chapte 1 分手總是艱難 001
Chapte 2 從白色騎士到流氓檢察官:資深檢察官的墮落 021
Chapte 3 通往白領犯罪的奇異旅程 061
Chapte 4 法律安樂死專傢 085
Chapte 5 情聖律師和他的當事人 111
Chapte 6 防火牆與舒適圈 133
Chapte 7 失控的拉斯維加斯法官 159
Chapte 8 鎂光燈、攝影機、違法行徑 191
Chapte 9 無法無天的「辛剋仔」 225
Chapte 10 當事人──自白者之死 249

圖書序言

推薦序

法律人的神麯──地獄篇

黃瑞明 律師

  本書講瞭十個法律人「越界」的故事,並對每個故事的主角可能觸犯美國律師公會專業行為模範規則(Model Rule)的相關條文加以評論。

  吊詭的是,這些故事的主角在做齣這些違反倫理規範(甚至違法)的行為時,其實都很清楚自己的行為已經違反模範規則的規定,有些主角甚至是這個領域的專傢,然而在麵對誘惑時,仍無法堅守最後一道防綫。

  例如故事第五章的情聖律師,他曾經擔任華盛頓州律師公會的理事長,經常警告其他執業同僚認清律師與當事人間發生性關係之危險性,但最後仍身陷其中,懲戒委員甚至引用他的書作為對他不利的證據,不勝唏噓。

  由此可知,認知倫理規範條文的規定,顯然不足以阻止法律人觸法犯紀。那到底什麼纔是有效的方法呢?本書裏的十個故事可以說是個良好的警世教材。

  長期以來,推介法律人倫理的書籍大多是闡釋倫理條文,緻非專業者不易閱讀。另有一係列社會暢銷作品則過度渲染法律人的背德故事,充滿瞭戲劇張力,卻欠缺真實性。但這本法律人越界的故事,寫的完全是貨真價實的故事,當事人的一言一行完全根據曆史檔案寫成,有憑有據。也正因為如此真實,句句見血見肉,讓人看到法律人為情慾、為貪念、為名為利一步步墮落的曆程,令人不忍卒讀。天啊!法律人的世界竟是如此慾望橫流,閱讀本書,宛如走入但丁神麯的地獄篇。難怪書中描述一位監管委員會主席痛斥律師們「齷齪的策略」「留下我永遠不會被遺忘的教訓,即便是知名傑齣的律師,在利字當頭下,也會為瞭勝訴無所不用其極」。

  當然不能由這本書的故事推論法律行業的道德水準比其他行業差,此暴露的其實是法律工作者所麵對之誘惑和機會而已。長期以來人們熟知公務員或政治人物總是和權力、機會以及圖利畫上等號,但是比較忽略瞭社會上的專業人士,如律師、醫師、記者,其實有相當的機會可以圖謀不軌,而且得以隱晦的方式進行,更令外人難以察覺,更遑論追緝。因此若將說本書所描繪之故事比喻為冰山一角,其實並不為過。

  這本書所說的「越界」,非指規範條文的界限,而應該是內心的界限,畢竟人性豐富,甚至善惡同源,嚮上提升或嚮下沉淪,均在一念之間,而這一念之間的把持,不在道德規範的訓誡,而是在於人生閱曆的識見,遇美善的楷模而生欽佩嚮往,固有助人生之定位;見沉淪之虛空而生警惕自重,有助人生之慎戒。「醍醐灌頂」,是本書給法律人之最佳啓示。

譯者序

  法律倫理在颱灣的法律界還是相當新興的議題,相關著作在市麵上很少見,而且幾乎都是針對專業人士或國考考生所寫,著重分析法條的學術性書籍。但法條必定是生硬而抽象的,倫理二字又不得不令人想到教條與道德,讓人以為法律倫理就是類似公民道德的宣示性條款,隻是告知好與壞的分界,彷彿法律人隻要自認是好人,對於這些倫理規範無須太多詮釋與理解,自然就無逾矩之虞。

  但是真實人生往往比戲劇更戲劇,惟有活生生來到麵前的睏境纔會試探齣一個人的底綫。更何況所謂正確的底綫往往不是清晰可見的。例如在「通往白領犯罪的奇異旅程」中,最初代錶小市民對抗大財團的公益律師們為何到最後會決定例行性地付錢請人擔任原告,而針對大企業發動集體訴訟狠撈一筆?又如在「從白色騎士到流氓檢察官」中,原本嫉惡如仇、嚴守分際的檢察官又為何會在麵對矚目案件時,變得為求定罪不擇手段,甚至不惜隱匿證據操弄證人?他們在何時跨越瞭法律或倫理規範的那條綫?當凡人皆有的求取權力與金錢的慾望席捲而來時,有多少人看得清楚那條綫? 或忍得住不去一再試探?

  唯有這些真實故事呈現的畫麵纔能讓我們具體思考每條倫理規範真正的規範目的、方式,範圍應如何詮釋,又或者這樣的規範是否妥適可行。而法律人也纔可能從彆人的故事中想像何處可能是規範的邊境,而在跨入邊境時有所警覺,以免終究跨越最後的界限,再也無法迴頭。這正是本書作者的目的,希望藉由十個美國司法史上極具戲劇張力的真實故事,讓現在與將來的法律人設身處地思考倫理規範的意義,以及自己涉入或麵對類似的倫理睏境時,應該如何自處。

  我國針對法律人的倫理規範與懲戒機關雖與美國不同,但法律倫理規範中隱含的許多概念,諸如利益衝突、保密義務、律師當事人保密特權等,皆來自於西方,而颱灣法律實務界人士會遭遇的倫理睏境可以想見也與美國相去不遠,因此本書極適閤作為我國法律係法律倫理課的輔助教材,激發學生的討論,也適閤已經執業的法律人瞭解美國史上重要的法律倫理爭議,並以此為戒。

  除瞭法律人以外,這也是一本極適閤非法律人閱讀的非虛構法律「小說」。不僅因為書中故事麯摺離奇到可媲美小說,更因為法律其實與所有人的生活都密不可分。即使你不是法律人,也自認不會涉入紛爭或違反法律,但實際上各種不同性彆、年齡、種族、社經背景等等形形色色的人都可能齣現在法庭上,身為被告、原告,或是證人、關係人。而在這個場域裏,專業知識是最重要的武器,因著各種緣由偶然來到法庭的人們是否真的能藉由法律伸張正義或自我保護,有一大半都取決於周遭這些擁有專業知識的法律人們是否謹守他們的倫理規範。因此藉著這些精彩的故事,一般人或許也可建構起基本的概念,藉此評量法律人某些看似爭議的行為是否真的觸及瞭法律倫理的界限,也形成一道社會監督的機製,共同守護法律作為社會最基本秩序的價值。

  從事翻譯工作多年,這是我參與翻譯的第一本法律專書,而這本書的誕生,似乎正好結閤瞭我過去多年的翻譯生涯纍積的經驗與近年來進入法律工作所吸收的法律專業,更要特彆歸功於陳希佳律師與葉立琦律師推薦此書及不吝閤作。也正因為我纔剛進入法律圈不久,更可以體會要找到這樣一本讓專業人士及一般讀者都覺得有趣好讀卻有紮實法律論理的法律書,著實不易。我真摯希望這本書能接觸到不限於法律圈的廣大讀者,成為連結法律人與一般民眾的眾多橋梁之一,一如我期許自己未來在工作上所扮演的角色。

李淑珺

  常謂:「法律是道德的最後一道防綫」,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仰賴「人」予以實踐、落實。如果參與法律製度運作的人(包括法官、檢察官及律師等)本身不遵守其職業倫理規範,又如何能期許法律能恰如其分的成為道德的最後一道防綫?而法律人本身的知法玩法,恐更為社會所不容。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本書原作者詳述瞭十個在美國發生的實際案例,具體說明法律人在這十個案例中,跨越法律職業倫理規範的情況。雖然颱美兩地關於法律職業倫理規範的規定不盡相同,但基本原則相類,故這十個案例仍具有相當值得藉鑑之處。

  希佳非常高興有機會與傑齣且優秀的李淑珺司法官以及葉立琦律師一同參與本書的翻譯工作。淑珺在加入法律工作之前,已具有翻譯學研究所的碩士學位,並且有十餘年的翻譯工作經驗,在法律界是極為稀缺的專業人纔。立琦在國內取得法學士及碩士之後,赴美深造,先取得南加大法學碩士,再於當地從事金融工作,也將是未來的國之棟樑。謹此期許淑珺與立琦大展長纔,也期望我國法製運作更加順暢、福國利民,將不當的人為因素乾擾減至最低。

陳希佳

  司法製度與一個國傢的曆史及文化發展有關,美國的司法製度在1776年由十三個「州」發錶獨立宣言,脫離英國成立「聯邦政府」之後,州與聯邦之間的互動與權限劃分,造成瞭美國司法製度的復雜性。聯邦的法官和檢察官由代錶行政權的美國總統提名,再由代錶立法權的參議院多數決同意之;州的法官和檢察官則根據各州規定不同而有多種任命方式,甚至有些是透過選舉選齣地方法官或檢察官。但在美國不論是法官或檢察官,他們都是由擁有多年訴訟及社會經驗的律師擔任。法官、檢察官及律師也許因為角色不同而有不同的特彆規定,但基本上都遵守著同樣一套法律倫理規範,也仍受各州的「律師公會(Bar Association)」管理,因此在本書中可以看到有些「越界」的法官或檢察官是由「律師公會」進行懲戒。

  不論製度如何的不同,法律人所麵對的道德界限卻是一樣的。規定是抽象的,唯有透過案例,纔能讓規定鮮活起來。法律人的倫理,則是無關語言,隻因道德的標準該是放諸四海皆準。而所謂「越界」,有時候就如同本書中的十位法界菁英留下的前車之鑑,讓我們得以隨時提醒自己,披上法袍的那個瞬間,不論你是新進或資深律師,都必須小心翼翼地麵對這條沒有灰色地帶的界限。

  很榮幸能夠參與本書的翻譯,藉此獲得瞭很多的寶貴經驗,也對法律專業人士麵對倫理問題時,錯綜復雜的心態有瞭些許體會。書中對於十個案例都提齣不同角度的質問,但卻沒有給齣答案,這正意味著:我們無法迴答每個問題,但能夠敲響內心的警鍾,獨立思考每一個天人交戰的倫理問題,並做齣最好的判斷。最後,謹以美國大法官班傑明‧卡多佐(Benjamin N. Cardozo)引述奧地利法律社會學傢尤金‧埃利希(Eugen Ehrlich)之言,與所有法律人共勉:「除瞭法官的人格以外,正義沒有任何保障(There is no guarantee of justice except the personality of the judge)。」期許自己也能成為正義的保障。

葉立琦

作者序

  老生常談說得好,我們從錯誤中學到的往往比從成功中學到的更多。但是在某些領域,犯錯的代價可能非常高昂,所以我們最好能從彆人不幸的失誤中學習。這就是本書假設的前提。

  《越界的法律人:十個真實故事》收錄瞭司法實務所有領域的法律人越過瞭倫理界綫的真實故事。其中大多數人最後都受到該州的律師公會懲戒,被控執業過失損害賠償,遭到刑事起訴,或甚至三者兼具。但在其中一個案例裏,一個法律人做瞭值得贊揚的決定,冒著被懲戒的風險而聽從自己的良知,結果懲戒程序雖然成立,但最終仍對他有利。書中所有案例都有豐富的細節,其中許多情節相當詭異,有些行為甚至誇張到可能讓讀者難以置信。每個故事的最後都有評論與問題,引導讀者更深入探討當中的爭點。

  這本小書的寫作目的是希望做為美國法學院學生修習職業倫理課程時的補充教材,也可以是進階的倫理研討課程的基礎資料。我們的齣發點是,雖然職業倫理的法規極度重要,但研讀這些法規有時候會很枯燥無趣。更重要的是,這些從來沒有在法律領域實際執業,甚至大多數都不曾實際工作過的學生經常很難想像這些規則會這麼容易,而且這麼明目張膽地被違反。真實世界的場景會讓法律執業生活中經常要麵對的睏境鮮活起來。

   本書各章節深入探索瞭以下各個人物的行為:(1)杜剋大學強暴案醜聞的檢察官麥剋‧尼福;(2)跟六個當事人發生性關係的傢事法律師;(3)因為一顆簽名棒球而陷入麻煩的刑事辯護律師與他的檢察官朋友;(4)因為令人發指的行徑而被免職的失控的法官;(5)多年來付錢請人擔任主要原告以提起集團訴訟的聲譽卓著的梅柏格懷斯事務所的律師們;(6)故意進行無效法律協助以幫助當事人獲判死刑的刑事辯護律師;(7)違反防火牆協議而違背忠誠義務,而現在已經倒閉的一傢大型法律事務所的律師。書中還有一章討論一群律師「設計」一個法官助理,想藉此套齣可以排除特定法官的資訊,另一章則是討論一個律師究竟可否為瞭推翻錯誤的有罪判決而違背其保密義務。

  本書各章的資料來自多種來源。作者都盡可能使用原始紀錄,包括法庭跟懲戒程序中的紀錄。在某些案例裏,作者還訪談瞭事件的參與者,以獲得更多細節以及他們現今對過去的事的看法。其中許多章也仰賴各式各樣的間接資料來源,例如書籍、雜誌、報紙及網站。本書主要以2008年版的美國律師公會專業行為模範規則(ABA Model Rules of Professional Conduct)為主要法律依據,但有時也會引用到該特定法律管轄區域的倫理規則,以及一些州或聯邦的刑事跟民事法規。作者的設想是,學生在閱讀本書時,應該備有美國律師公會專業行為模範規則在一旁參閱。

  基於《越界的法律人:十個真實故事》這本書的本質,書中描繪的法律圈的倫理標準似乎相當低落。本書不但選瞭最晦暗的案例來討論,也顯露齣那些位於事件邊緣,並察覺到其他法律人行為嚴重違背倫理的法律人經常都轉過頭去,默不作聲。但我們絕不是要暗示這本書所描繪的是整個法律圈的全貌。我們當然沒有任何客觀的方式可以衡量一個法律人的行為有多符閤倫理標準,每項不當行為的嚴重程度都必須由懲戒機關、執業過失保險公司,以及研究該問題的學生在獲得充分資訊後加以判斷。但我們堅信絕大多數法律人都是循規蹈矩的─其中多數人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其他人則是按照自己的風格。隻有極少數人會對誘惑屈服,更少人是毫不掩飾地忽視自己的倫理責任。這些人後來就會成為警世的寓言。

  我們希望這本書能在教室裏創造齣熱烈討論與爭辯的氛圍。現在我們的法學院裏有越多激烈堅實的討論,未來我們就越可能擁有更多瞭解,尊重,並遵循倫理界限的律師。這就是我們的目標。

麥剋‧席格(Michael L. Seigel)
佛羅裏達州,坦帕市
2009年8月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讀完這本法律人的故事集,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一直對法律工作者抱持著一種距離感,覺得他們是生活在條文和邏輯裏的精密機器,但這本書卻徹底顛覆瞭我的刻闆印象。作者細膩地描繪瞭十位法律人麵對職業睏境、道德掙紮和個人命運的真實寫照,他們並非完美無瑕的英雄,而是有著和我們一樣的情感、欲望和脆弱。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位為瞭弱勢群體奔走呼號的律師,他麵對的是強大的權勢和復雜的社會現實,但他從未放棄自己的信念,即使身心俱疲,也依然堅持為正義發聲。這種堅持不僅僅是職業道德的體現,更是一種人性的光輝。書中的故事也讓我反思,法律不僅僅是冰冷的規則,更是關乎人權、公平和正義的社會基石。它需要法律人的堅守和付齣,更需要我們每個人的關注和參與。這本書讀起來像一部引人入勝的小說,卻又真實得讓人心疼,它讓我對法律職業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對社會有瞭更清醒的認識。強烈推薦給所有對法律、社會和人性感興趣的朋友。

评分

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打破瞭傳統法律題材作品的框架,不再將法律人塑造成高高在上的道德楷模,而是展現瞭他們作為普通人的喜怒哀樂、掙紮與睏惑。作者筆下的法律人,同樣會犯錯,會迷茫,會感到無助。他們需要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在法律的條文和人性的道德之間做齣艱難的選擇。這種真實感,讓讀者更容易産生共鳴。我尤其喜歡作者對細節的描寫,他能夠通過一些細微的動作、錶情和語言,將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得淋灕盡緻。例如,書中有一位律師,在庭審結束後,獨自一人坐在辦公室裏,默默地流淚。這個細節,讓我感受到他內心的痛苦和無奈。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法律人的故事集,更是一本關於人性的探索。它讓我們看到,法律人也是普通人,他們也有自己的情感和脆弱。正是這些情感和脆弱,讓他們更加真實和可愛。這本書讀起來讓人感到溫暖和感動,它會讓你對法律人這個職業産生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走進瞭一個法律人的內心世界,去感受他們的壓力、他們的責任、他們的掙紮和他們的堅持。作者並沒有采用傳統的紀實手法,而是用一種文學化的筆觸,將這些法律人的故事娓娓道來。他注重對人物的心理描寫,能夠深入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他們的復雜性和多麵性。書中有些故事讀起來讓人感到沉重和壓抑,但同時也讓人感受到一種力量,一種在逆境中奮勇前進的力量。我特彆欣賞作者的敘事風格,他沒有刻意煽情,而是用一種平實、真誠的語言,將這些故事娓娓道來。這種敘事風格,反而更具有感染力。這本書讓我對法律職業有瞭更全麵的認識,也讓我對社會有瞭更深刻的思考。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法律人的故事集,更是一本關於社會現實的觀察和反思。它值得我們每個人認真閱讀和思考,它會讓你對這個世界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相當巧妙,作者沒有選擇宏大的敘事,而是將鏡頭聚焦在十位法律人的個體經曆上,通過這些微觀的故事,摺射齣整個法律生態的復雜性和挑戰性。我尤其欣賞作者的敘事手法,他沒有刻意拔高或美化這些法律人,而是用一種客觀、冷靜的筆觸,還原瞭他們真實的工作狀態和內心世界。他們麵臨著來自各方麵的壓力,既有來自上級的指示,也有來自當事人的期望,更有來自內心的道德拷問。他們需要在法律的框架內做齣選擇,但很多時候,法律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這種睏境和掙紮,讓這些法律人顯得更加真實和立體。書中有些故事讀起來讓人感到壓抑和無奈,但同時也讓人感受到一種力量,一種在黑暗中尋找光芒的力量。作者並沒有給齣明確的答案,而是將問題拋給讀者,讓我們自己去思考和判斷。這種開放式的結局,反而更具有啓發性和感染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法律人的故事集,更是一本關於人性的思考錄,它值得我們反復閱讀和品味。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我以為會是一本充滿專業術語和法律條文的晦澀難懂的書。但讀完之後,我纔發現自己的想法是多麼的偏頗。作者用一種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復雜的法律問題娓娓道來,讓即使是對法律一竅不通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更重要的是,作者並沒有把重點放在法律的專業性上,而是把重點放在瞭法律人的人性上。他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展現瞭這些法律人在麵對睏境時的勇氣、智慧和擔當。我特彆喜歡作者對人物的刻畫,每一個角色都栩栩如生,仿佛就生活在我們身邊。他們有優點,也有缺點,有堅強的一麵,也有脆弱的一麵。正是這些真實的人性,讓這些故事更加具有感染力。這本書讓我對法律人這個職業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也讓我對法律的意義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僅僅是一套規則,更是一種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力量。這本書適閤所有對法律、社會和人性感興趣的朋友閱讀,它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