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法制导论

台湾法制导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法制
  • 法学导论
  • 台湾法律
  • 法律体系
  • 宪法
  • 民法
  • 刑法
  • 行政法
  • 法律教育
  • 台湾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现代科技的伦理困境与法律前沿 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当代科技飞速发展背景下,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深刻伦理挑战与亟待完善的法律规范。在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大数据分析以及元宇宙等前沿领域,科技的力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我们的生活、工作乃至社会结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法律真空地带和道德困境。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剖析这些新兴技术如何挑战既有的法律框架,并探讨构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法律与伦理治理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行路径。 第一部分:人工智能的法律边界与责任归属 人工智能已不再是科幻小说的想象,而是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现实工具。从自动驾驶汽车到医疗诊断系统,再到金融决策模型,AI的自主性日益增强,这使得传统的法律责任归属原则面临严峻考验。 1. 算法黑箱与透明度挑战: 本书首先剖析了“算法黑箱”现象,即复杂的深度学习模型决策过程难以被人类完全理解和追踪。当AI系统做出错误决策并造成损害时,如何确定是设计者、使用者、数据提供者还是AI本身应承担责任,成为一个核心的法律难题。我们详细分析了现有的侵权法理论(如过失侵权、严格责任)在面对“非人类决策主体”时的局限性。此外,对算法透明度的要求,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挑战,更是公民知情权和司法审查权的延伸。如何平衡商业秘密保护与公共监管需求,是各国法律界面临的共同难题。 2. 自动化决策的偏见与歧视: AI系统依赖于历史数据进行训练,如果数据本身带有社会偏见(如种族、性别歧视),那么AI的决策结果将固化甚至放大这些不公。本书深入研究了反歧视法在AI时代的适用性。我们探讨了建立“公平性指标”的必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法律手段强制要求企业对算法进行定期的偏见审计(Bias Audit)。这涉及到数据治理、模型验证以及对结果公平性的社会问责机制。 3. 机器主体性与法律人格的萌芽: 虽然目前主流观点尚未承认AI具有法律人格,但随着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潜在发展,关于机器是否应被赋予某种程度的法律地位的讨论日益升温。本书探讨了“电子人格”(Electronic Personhood)概念的理论基础及其在特定场景(如知识产权的创造者)下可能产生的法律影响,并对比了欧盟等地区对此问题的初步探索和立法倾向。 第二部分:生物技术伦理与生命法学的重塑 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的突破性进展,赋予了人类修改生命蓝图的强大能力。这不仅引发了深刻的生物伦理辩论,也对现有的医疗法律、亲权界定乃至人类物种延续的法律概念构成了颠覆性挑战。 1. 基因编辑的监管:生殖细胞与体细胞的界限: 本书重点区分了体细胞基因治疗和生殖细胞基因编辑(Germline Editing)在法律上的巨大差异。体细胞治疗的法律挑战主要集中在知情同意的充分性、风险告知的严格性以及医疗事故的界定。而生殖细胞编辑,因其影响将遗传给后代,涉及对人类基因库的干预,其法律监管的严格性和国际协调的紧迫性被置于聚光灯下。我们分析了各国在“人类增强”与“疾病治疗”之间的法律划界策略。 2. 遗传信息隐私与数据安全: 随着基因测序成本的降低,个人遗传信息(GTI)正成为一种高价值、高敏感性的数据资产。本书探讨了GTI的特殊法律地位:它不仅关乎个人,也关乎家族乃至种族群体。如何确保遗传数据在保险、就业、刑事侦查中的不被滥用,是数据保护法面临的新课题。我们比较了不同司法管辖区对遗传隐私保护的强度,并提出了建立“基因数据信托”模式的可行性。 3. 辅助生殖技术的法律发展与家庭结构: 现代辅助生殖技术(ART)不断催生出新的亲子关系和家庭形态,对传统的婚姻法和亲属法提出了挑战。例如,代孕合同的效力、精子或卵子捐赠者的权利与义务、多方父母关系(如三亲或更多)的法律承认问题。本书梳理了全球范围内关于代孕合法化的主要立法模式(如禁止、限制商业化、完全开放),并探讨了如何通过法律手段保障所有相关方的最佳利益。 第三部分:元宇宙、虚拟资产与数字财产的法律治理 随着沉浸式互联网(元宇宙)的兴起,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社交互动正大规模地向虚拟空间迁移。这要求法律体系必须迅速适应数字实体的崛起及其衍生的新型产权和交易模式。 1. 虚拟身份、行为与刑法的适用: 在元宇宙中发生的侵犯行为,如虚拟性骚扰、盗窃虚拟物品或“数字身份盗用”,其法律定性极具争议。本书分析了如何将传统的刑法概念(如侵入、财产、暴力)投射到虚拟环境中,并探讨了管辖权问题——当施暴者和受害者身处不同物理国家时,哪里的法律适用?我们还审视了虚拟世界中言论自由的边界,以及平台方在内容监管上的法律责任。 2. 非同质化代币(NFTs)与数字资产的法律性质: NFTs的爆炸式增长,使得数字艺术品、虚拟土地等新型资产的法律地位成为焦点。它们究竟是知识产权的延伸、有价证券、还是纯粹的合同标的物?本书详细分析了NFTs的法律构成要素,探讨了知识产权的许可(License)与所有权(Ownership)在数字世界中的分离,以及如何通过智能合约的法律效力来保障交易的确定性。 3. 数字经济中的监管套利与全球协调: 虚拟资产交易平台(VASP)的去中心化和跨境特性,使得反洗钱(AML)和税务监管面临巨大困难。本书审视了国际组织(如FATF)在监管虚拟资产方面的努力,并讨论了构建一个既能保护创新,又能有效防范金融犯罪的全球性监管框架的策略。 结论:迈向韧性的法律未来 本书最后总结道,科技的进步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法律的角色必须从被动反应转变为前瞻性引导。构建一个“韧性”的法律体系,要求我们在维护基本人权和自由的同时,拥抱技术带来的变革潜力。这需要跨学科的对话、灵活的立法思维,以及国际社会在核心伦理问题上的协同努力,以确保技术发展服务于人类福祉,而非成为新的不平等和风险的来源。本书为政策制定者、法律专业人士、技术开发者和关注未来社会的公众,提供了应对这一时代挑战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思考。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吴瑾瑜


  学历
  德国西柏林自由大学法学博士

王千维

  学历
  德国杜宾根大学法律博士

徐婉宁

  学历
  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法学政治学研究科法学博士

陈洸岳

  学历
  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法学政治学研究科法学博士

王海南

  学历
  德国波昂大学法学博士

姜世明

  学历
  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学博士

谢如媛

  学历
  日本一桥大学法学博士

李圣杰

  学历
  德国雷根斯堡大学法学博士

杨云骅

  学历
  德国图宾根大学法学博士

刘宗德
 
  学历
  日本名古屋大学法学博士

林国全

  学历
  日本神户大学法学博士

张冠群

  学历
  美国乔治城大学法学博士

李治安

  美国史丹福大学法学博士

王晓丹

  学历
  英国华威克大学(Warwick)法学博士

陈惠馨

  学历
  德国雷根斯堡大学法学博士

江玉林

  学历
  德国海德堡大学法学博士

黄程贯

  学历
  德国哥廷根大学法学博士

林佳和

  学历
  台湾大学法学博士, 德国布莱梅大学法学博士候选人

郭明政

  学历
  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学博士

孙迺翊

  学历
  德国海德堡大学法学博士
 

图书目录

推荐序/苏永钦
再版序/郭明政
序 言/方嘉麟
法学院简介
研究中心简介

第一章 民法总则/吴瑾瑜
壹、网路商店标价错误之撤销/1
贰、无权代理、表见代理之类型与区辨/5
参、消灭时效起算点/8
肆、权利滥用禁止原则与诚实信用原则之关系/10

第二章 民法债编总论/王千维
壹、绪 论/15
贰、债之发生/20
参、债务不履行/33

第三章 债编各论/徐婉宁
壹、买卖契约/43
贰、租赁契约/54
参、承揽契约/68

第四章 民法物权/陈洸岳
壹、历次重要修正概观/83
贰、物权编重点提要/84

第五章 亲属法/王海南
壹、概 说/101
贰、亲 属/102
参、婚 姻/103
肆、亲子关系/110
伍、亲 权/118
陆、监护、扶养、家与亲属会议/119
柒、继 承/121

第六章 台湾民事诉讼法之基本法制结构及法理基础/姜世明
壹、民事诉讼法构造学/123
贰、层樑钢筋、瓦墙隔间……功能性取向/139
参、待回答的几个问题/156
肆、结 论/158

第七章 刑法、犯罪与刑罚/谢如媛
壹、刑法的概要/161
贰、犯罪概况/168
参、刑罚与保安处分/175

第八章 刑法体系的基础概念/李圣杰
壹、从传统中华法系蜕变为现代刑法/191
贰、现代刑法论理之体现/203
参、犯罪理论与刑事不法/206

第九章 台湾刑事诉讼程序讲义/杨云骅
壹、台湾刑事诉讼程序简介/215
贰、联合国「公民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与台湾刑事诉讼程序现况比较/221

第十章 行政法学方法论
──兼论行政程序法之行为与制度/刘宗德

壹、立法缘起/245
贰、行政程序法之行为与制度/245

第十一章 证券交易法/林国全
壹、证交法之意义与主要内容/287
贰、企业财务业务资讯揭露制度/292
参、发行市场之管理/303
肆、证券商/308
伍、证券交易所与柜台买卖中心/315
陆、证券市场相关事业/323
柒、证交法对发行公司之特别管理规范/326
捌、证交法对内部人持股之规范/333
玖、操纵价格行为之禁止/342
拾、公司治理之强化/345
拾壹、外国公司/350

第十二章 台湾保险契约法重要条文之解构
──以保险法三大基础原则及保险契约解释方法为中心/张冠群

壹、绪 论/355
贰、最大诚信原则──据实说明义务/357
参、损失填补原则──复保险之通知义务/371
肆、对价平衡原则──危险增加之通知义务/400
伍、保险契约之法定与法理解释方法/416
陆、结 语/440

第十三章 台湾智慧财产权法概论/李治安
壹、前 言/441
贰、着作权法/442
参、专利法/450
肆、商标法/463
伍、营业秘密法/473

第十四章 法律与社会研究/王晓丹
壹、台湾法学研究的世代变迁/483
贰、法律继受下经验性研究的重要性/485
参、台湾法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487
肆、台湾法律与社会研究之现状与未来/490

第十五章 法律与性别/陈惠馨
壹、前 言/497
贰、台湾二十年来有关性别的修法与立法/497
参、性别相关法律修法与立法之后,法院审判或社会的现况/502
肆、女性主义法学的研究状况/506
伍、结 论/508

第十六章 法律与公共卫生
──反思食品安全管制上的法律、科学论述/江玉林

壹、毒牛奶与毒饮料/509
贰、法律论述里的规训弔诡/511
参、科学论述与法律论述的互动/516
肆、法律.社会.科技模型/521

第十七章 劳动法/黄程贯、林佳和
壹、导读篇/527
贰、趋势篇/532
参、法律篇/539

第十八章 社会法/郭明政、孙迺翊
壹、台湾社会政策及社会立法之发展历程/553
贰、重要社会安全立法之介绍/567
参、未来立法重点──因应老年照顾需求之社会安全制度/580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有关台湾法制的导读书,这应该是第一本,但新鲜的地方还不在此。

  导读书写预设的读者不是台湾本地人,显示台湾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很多人竟然想到要了解台湾的法律,以中文写作这样的导读,一方面固然着眼于大陆的法律人,有点像现在各地方政府为迎接「自由行」陆客赶制的、介绍当地文物美食的小册,显示两岸法学交流的畅旺,但潜在的读者当然不只有陆师和陆生,随着中国大陆的崛起,中国和中国法研究已经是社会科学和比较法学的新热点,中文成为主要学术语言应该不必等到二十年后才会发生,台湾当然没有理由不抢进这个新兴市场。

  政大法学院合六大中心的师资,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此书,对有悠久社会主义传统的大陆同行来说,也许真的只是「一块蛋糕」(a piece of cake),但对向来只有个体户「单干」传统,连期刊论文都不喜欢合着的台湾法学界,怎么说都是可以开香槟庆祝的大事。说明政大这支团队,有这样的眼光,也有这样的实力,六法全书从宏观的宪法到微观的民法,要能面面俱到又能取精用宏,放眼台湾,目前大概也只有这个团队。为此我很以沾到一点边而沾沾自喜。

  不过在开香槟之余,我还是要说几句希望不算扫兴的话,就是导读这种文体的宿命,以及集体创作的包袱。导读是一个用完即丢的敲门砖,外国书店的used book最大量的就是导读,这当然不表示这样的书没有价值,刚好相反,好的导读有速成的效果,可以帮助读者快速升级。但正因为如此,导读的「保鲜」要求也特别高,像卫星导航一样,如果不能及时更新,会把外地游客导进海里。德国法学写得最好的法学绪论作者是Jürgen Baumann,现在已经不知道到第几版了。集体创作的挑战更大,台湾法制导读既是政大法学院的孩子,必须由六大中心一起养大,谁都不能脱队,想到这里,已经脱队的我,突然又有另外一种沾沾自喜(德国人说的Schadenfreude)。本书一定要能长卖,同志们仍须继续努力。

  对于本书的读者,我的良心建议是,不论你(妳)是在哪里买到这本书,请慎重考虑到台湾来看看他的law in action,法律必然反映和制约一个社会的条件和发展,只有印证于法院和社会实务以后,才能真正得其全貌。如果这本书真的能够串起台湾和世界其他地方的法律人,在交流中一起成长,那真是功德无量。在早已经网路化的二十一世纪,我觉得这样的梦想一点都不过分,这应该只是起步而已。
 
国立政治大学兼任讲座教授
苏永钦
谨序于2011.6.30

再版序

  政治大学法学院肇始于1930年南京中央政治学校法律系,在中日战争期间曾迁至重庆,战后虽迁回南京,但紧接着却是苦难、流离。直到1961年,再度复系于台北木栅。这样的历史,说明政治大学法学院和大陆无法割离的紧密连结。1949年,国民政府播迁来台,国民政府的法律也得以在台。这些法律,是清末到1949年期间,中国人对于现代中国曾有过的理想与蓝图,台湾也因此成为理想与蓝图的实验室。此等法制的保存与实验,就如同台北故宫博物院对古物的保存一样重要,甚且远远超过。因为,此等活的法制,不只保留,还继续成长。对于崛起的中国,台湾经验,尤其法制的经验,遂有无可忽视的价值。这也是近年来,大陆法学者络绎于途的重要缘由。

  除了法制的连结与延续,学术的传承也同具意义。同样的,1949年以前大陆的法学教育与研究,也在台湾延续、成长。以政治大学为例,大陆时期的梅仲协主任、阮毅成主任、林纪东教授、  张彝鼎教授等皆回系授课。大陆时期的学长,如李元簇副总统及  姚瑞光大法官等也都回系担任专兼任教授。来自大陆的香火,也因此相传不息。此外,从清末以降,对于欧、美、日法制的继受可说是中国法制建设的主轴,而法学教育与研究也以欧、美、日法律制度及其法学为重点。政大法学院正是此等传统的写照。如今,在45位专任教授(含甫聘任,不含合聘教授)中,留学德国并取得博士学位的计有20位,留学美国并取得博士学位的计有12位,留学日本并取得博士学位的计有6位,留学英国及法国并取得博士学位的各有2位。另2位在台湾取得博士学位之教师,亦皆有多年的境外经验。经由数代人的接力耕耘,台湾法学界这些国家的法制与法学的认知与掌握,当举世少有。这也是政大法学院所以邀聘德国、日本权威教授举办全德文、全日文夏日学院的重要背景。此外,尚有与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共同举办以全英文授课的智慧财产权与科技法律研训营。同样的,这也当是众多法学者来往台湾的主要缘由。

  台湾的法学教育与研究的交流,当不以专家学者为限,而应扩及广大学子;不止硕博士生,甚且亦包括大学部同学。这是政大法学院自2011年起接连举行台湾法制夏日学院的缘起。第一年共有来自3所大学124位学员,第二年则增至7所大学208名学员,今年则再增加到13所共277名学员。由此可见,此一计画所获得的高度肯定。

  《台湾法制导论》一书,乃是为了此一夏日学院由政大法学院教师所共同笔耕而成。因为如此计画的督促,这本前所未有的集体着作,以「台湾法制导论」为名。深刻期盼,经由本书可以对台湾的法制架构有效了解与掌握,包括立基大陆时期的民法、刑法以至在台湾所形成、发展的劳动法与社会法。

  这本书,当不只是为夏日学院所写,也是为所有欲了解台湾法律制度与经验的学者、学生而写。我们深刻期盼,经由本书的启迪台湾法制研究将蔚为风潮。我们也深刻期盼,这样的研究,对于大陆的法律制度建构以及法学教育与研究,亦得有贡献。

  惟在此企盼之余,本院师生,甚至台湾的法学界,也应全面重视大陆法制的研究,甚且将之纳入法学教育的范畴。实务工作需要跨境,学术研究亦然。这当是建构新时代法律文化与法律文明,所不能或缺的认知。
 
国立政治大学法学院院长
郭明政

序言

  中国大陆从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加速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由于民营企业惊人成长,外资涌入,以及加入WTO,其市场经济的规模与活力在所有新兴经济体中变得无与伦比。此一发展带来的改变之一便是对法律的依赖也大幅增加。因此近年中国当局乃戮力进行法制工程建设,甚至在宪法中确立「依法治国」原则,宣示以法律作为主要治理工具。而中国法制的健全及其内涵影响所及,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品质,同时也将使新一代的国民素养更形丰富,并型塑新中国的生活方式,其重要性不言可喻。

  就在中国大陆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并开始回填整套足以支撑其运作的法律体系时,我们相信同文同种、累积了多年法律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台湾法制,应该具有相当之参考价值。然而目前市面上似仍缺乏将台湾整体法制轮廓完整介绍的书籍。为此,政大法学院乃动员六大研究中心,分门别类由各别法领域的权威学者执笔,以约十八万字的篇幅,将台湾整套庞杂的法律体系,做了精致而不繁琐的介绍。

  本书以简明流畅的文笔,串联六大法领域(包含基础法学、民事法学、刑事法学、公法学、财经法学、劳动法与社会法学),从宏观的法政策面切入,侧重原理原则的架构性概念铺陈,剖析重要法条之解释操作,凸显学说实务争议所在,并将当前重要议题与未来发展之方向及规划悉数道尽,彷彿将台湾整体法制工程蓝图在眼前一次展开,除使读者得以快速入门掌握台湾法制之精随,更为读者组建清晰明了的法律体系地图,作为日后深入研究之基础,得收以简驭繁、事半功倍之效。

  期待借由本书之出版,可成为中国大陆及各界了解台湾法制全貌的桥樑与捷径,并开启两岸法制交流与对话的新纪元,为两岸共存共荣的未来齐心努力。
 
国立政治大学法学院院长
方嘉麟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相当有巧思,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按照法律科目来划分章节,而是从“国家”、“人民”、“权力”等基本概念出发,层层递进地阐述台湾法制的各个方面。这种方式避免了法律条文的堆砌,而是注重法律背后的逻辑和价值。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宪法”的解读,他没有仅仅停留在宪法的文字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宪法在台湾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宪法所面临的挑战。例如,作者对于“中华民国宪法”的争议性,以及台湾主权地位的模糊性,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让我对台湾的宪法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书中对于“人权保障”的讨论也相当详尽,作者不仅介绍了台湾的人权法律体系,还探讨了台湾在人权保障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例如原住民的权益、性少数群体的权益等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法律教科书,更是一本关于台湾社会和政治的思考之书。它能够引发读者对于台湾法制和民主的深入思考,对于想要参与台湾社会议题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籍。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法律书籍通常都比较枯燥乏味,而且充满了专业术语。但是,读了几页之后,我就被作者的写作风格所吸引。作者的语言简洁明了,而且充满了人文关怀。他能够用生动的例子来解释复杂的法律概念,让读者即使没有法律背景也能轻松理解。书中对于台湾的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各个法律领域的介绍都相当全面,而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例如,作者在介绍刑法的时候,不仅介绍了刑法的基本原则,还结合了台湾的实际案例来进行分析,让我对刑法的应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更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在书中还特别关注了弱势群体的权益,例如妇女、儿童、老人、身心障碍者等等。他不仅介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探讨了这些弱势群体在台湾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如何通过法律来保障他们的权益。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法律书籍,更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书籍。它能够让读者在了解法律的同时,也关注社会问题,并思考如何为社会做出贡献。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跳脱了传统法律导论的框架,将台湾法制置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背景下进行审视。作者并没有局限于台湾内部的法律体系,而是将台湾的法律制度与国际法、大陆法系、以及其他地区的法律制度进行比较,让我对台湾法制的特点和优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例如,作者在介绍台湾的贸易法的时候,不仅介绍了台湾的贸易法规,还探讨了台湾加入WTO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台湾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他能够从全球化的角度来分析台湾的贸易法,让我对台湾的经济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书中对于两岸法律交流的讨论也相当具有前瞻性,作者探讨了未来两岸法律制度融合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法律书籍,更是一本关于台湾在全球化时代中所扮演角色的思考之书。它能够让读者在了解法律的同时,也关注国际事务,并思考台湾的未来发展方向。对于想要了解台湾法制,以及对国际法和区域法律感兴趣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台湾法制的书,感觉就像是走了一趟从历史街区到现代都市的漫长旅程。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平易近人,不像许多法律书籍那样晦涩难懂,而是用许多生活化的例子来解释复杂的法律概念。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早期台湾法制起源的探讨,从荷兰、西班牙殖民时期到清朝的统治,再到日本的治理,每个阶段的法律制度都深深地影响着今天的台湾。书中并没有刻意美化或批判任何一个时期,而是客观地呈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法律实践,让我对台湾法制的形成过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历史的层面,还深入探讨了台湾法制在民主化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从威权时期的《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例》到解严后的宪法修正,作者清晰地梳理了台湾法制如何一步步走向自由和人权保障。读完之后,我不仅对台湾的法律体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台湾的民主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本书对于想要了解台湾法制,以及对台湾历史和政治感兴趣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于台湾法制与社会现实的结合。许多法律书籍往往只关注法律条文本身,而忽略了法律在实际社会中的运作方式。但这本书却不同,作者在介绍台湾法制的同时,也深入探讨了台湾社会中的各种问题,例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劳工权益等等。他能够将法律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让我对台湾法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例如,作者在介绍土地法的时候,不仅介绍了土地法的基本原则,还探讨了台湾土地所有权的分配不均问题,以及土地过度开发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他能够从法律的角度来分析这些社会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此外,书中对于台湾的司法体制的讨论也相当深入,作者不仅介绍了台湾的法院体系,还探讨了台湾的司法独立性问题,以及司法效率问题。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法律书籍,更是一本关于台湾社会问题的分析之书。它能够让读者在了解法律的同时,也关注社会问题,并思考如何通过法律来改善社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