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要义(四版)

行政法要义(四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行政法
  • 法学
  • 教材
  • 考研
  • 法考
  • 要义
  • 四版
  • 法律
  • 行政
  • 公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系基于讲授「行政法」课程与实务上需要,就行政法总论之重要课题,分二十七篇文章介绍其主要理论与实务见解,并说明个人研究心得,且尽量以解决实务上问题为依归,避免过度复杂之理论,复力求前后文之串联,以利整体性认识。其内容涵盖:

  1.行政法通论:行政法之意义、行政法之法源与行政法规之解释方法、依法行政原则、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则、行政法关系、公法上请求权之消灭时效。

  2.行政组织法:「行政主体、行政机关、行政监督与行政协助」、特别权力关系、公物法。

  3.行政作用法:行政命令;有关行政处分之概念、内容、附款、合法要件与违法效果、效力、无效、职权撤销与废止、治疗;行政裁量与不确定法律概念;行政执行法;行政契约;行政计画;行政上事实行为;行政程序法。「行政罚法」另有专着。

  4.行政救济法:国家责任体系概述、国家赔偿责任、行政诉讼类型。至于诉愿法与行政诉讼法,除于上开文章中为求连贯而一併介绍外,宜委由专着深入分析。
 
《宪政基石:国家权力运行的法治逻辑》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现代国家权力的结构、运行机制及其内在的法治约束。它并非聚焦于行政行为的具体规范,而是回溯至宪法秩序的根本原理,探讨权力合法性的源头、界限的划定,以及公民权利保障的制度性基础。全书以宏大的法理视角,审视了“法治国家”理念在理论构建与现实挑战中的多重面向。 第一编:权力基础与宪政秩序的再定位 第一章 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危机与重构 本章首先探讨了主权理论的历史演变,从君权神授到人民主权的确立,并着重分析了在后民族国家时代,权力合法性来源的复杂化。重点讨论了“公共信赖”与“民主正当性”在当代治理中的张力与融合。随后,深入分析了权力分散化趋势对传统主权概念的冲击,引入了多层级治理结构(如全球治理、区域治理)对国家内部权力划分的影响。我们批判性地考察了效率优先原则对程序正义的潜在侵蚀,强调了在追求治理效能的同时,必须坚守权力界限的必要性。 第二章 权利的本体论与边界设定 本章超越了传统上对基本权利的罗列,致力于探究权利的哲学基础——它们是天赋的、还是社会契约的产物?重点剖析了“消极权利”与“积极权利”在当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实现困境。其中,详细辨析了“自由的实现”与“公共福祉的增进”之间的动态平衡。特别关注了科技发展对隐私权和信息自由构成的全新挑战,提出了一种适应数字时代的新型权利保护框架,强调权利的“可操作性”和“可诉性”。 第三章 权力分立的当代实践与功能重塑 权力分立不再是僵硬的“三权分立”模型,而是复杂的功能制衡体系。本章细致分析了立法、司法和执行机构之间日益模糊的交叉地带。我们探讨了“技术官僚的崛起”对代议制民主的挑战,以及行政部门在制定规则方面的“准立法权”的合理性边界。通过比较不同法域的制衡机制(如预算审查、行政复议的司法化倾向),本书旨在揭示权力制衡在实际运行中如何从“防止暴政”转向“优化决策质量”的演变。 第二编:法治理念的深层张力与程序正义 第四章 法的谦抑性原则与法律保留的界限 法律保留不再是简单的“凡是限制人民权利的领域都必须有法律依据”,而是要求法律必须提供足够的“实质性指导”。本章详细考察了“概括条款”的适用范围及其对司法能动性的诱导。我们引入了“具体性要求”的标准,探讨如何衡量一项法律授权的模糊程度是否足以构成对基本自由的侵犯。同时,本编也探讨了紧急状态下,权力扩张的“临时性”与“可逆性”的法律保障。 第五章 理由公开与民主问责的制度保障 法治的核心要求之一是权力的“可解释性”。本章超越了简单的“陈述理由”要求,探讨了不同类型行政决定的“论证强度”标准。我们分析了“合理性审查”和“比例性审查”在审查机构决策逻辑时的操作差异,并侧重研究了在涉及复杂社会科学判断(如经济规制、环境评估)时,如何确保政府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和可被外部有效检验。 第六章 法律的确定性、可预测性与不确定性容忍度 本章探讨了法律确定性这一理想目标在复杂社会结构中的局限性。我们分析了“前瞻效力”和“溯及力”的界限,以及法律解释在应对新兴社会现象时所展现出的必要的“弹性”。特别关注了行政指导、部门规章等非规范性文件对整体法律秩序稳定性的潜在影响,主张建立更严格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机制,以维护法律体系的整体一致性。 第三编:国家与公民关系的重构:风险、责任与信赖保护 第七章 公共风险的分配与法治的介入 现代国家治理的核心职能在于管理、转移和分配不可避免的公共风险(如环境污染、金融危机、流行病)。本章批判性地审视了“预防原则”的法理基础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化。我们着重分析了风险治理中的“举证责任倒置”的合法性基础,并探讨了在涉及不可归责的“自然风险”时,国家承担的无过错责任的边界。 第八章 法律对信赖的保护与国家行为的稳定性要求 公民对国家未来行为的信赖,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隐形契约。本章详细阐述了“信赖保护原则”的构成要件,包括信赖的合法性、可预见性以及信赖利益的价值。与侧重于个案纠正的行政法视角不同,本书更关注国家在宏观政策制定和法律修改过程中,应如何主动构建“政策稳定性预期”,避免因政策的频繁、突兀变动而损害社会整体的经济与心理成本。 第九章 纠纷解决机制的演进与司法能动的边界 本章对传统的诉讼解决模式进行了批判性反思,引入了多元化争议解决机制(ADR)在国家权力运行中的角色。我们评估了调解、仲裁等机制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对司法审查的独立性和公民基本权利保障可能带来的稀释效应。最终,本章试图勾勒出一种理想的纠纷解决模型:它既尊重行政部门的专业判断,又能通过有力的司法审查,确保国家行为的法治化目标不致沦为空谈。 总结: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超越具体行政操作层面的分析框架,使读者能够从宪政原理和法理逻辑的高度,理解权力运行的内在逻辑与法治的真正意涵。它所关注的,是权力“应如何存在”和“如何被约束”的根本性问题,是所有涉及国家权力、公民权利和法律秩序的学科的共同基石。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钖尧


  【现职】
  东吴大学兼任教授

  【经历】
  地方法院检察署检察官、检察长
  最高法院检察署主任检察官
  高等法院检察署检察官
  法务部参事、主任秘书、常务次长
  司法院大法官

  【学历】
  台湾大学法学博士

图书目录

第四次增修版序
增修版序

壹、行政法之意义
一、行政法之概念/1
二、行政法之分类/1
三、公权力行为与私经济行为/3
四、行政法是公法/7
五、私法规定在行政法上之适用/12
六、公法与私法之区分与关联/15
七、关于私人之公法行为/19

贰、行政法之法源与行政法规之解释方法
一、行政法之法源/21
二、行政法规之解释方法/26

参、依法行政原则
一、概 念/30
二、法律保留原则之理论依据/31
三、法律保留范围之理论/32
四、我国有关法律保留原则之规定与实务/37
五、法律授权明确性原则之运用/41
六、自治条例之介入/42
七、预算可否作为法律依据?/43
八、法律保留原则之相对化/43

肆、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则
一、概 说/49
二、明确原则/50
三、平等原则/52
四、比例原则(禁止过分原则)/57
五、司法实务特殊案例/63
六、诚实信用原则与禁止滥用权利/65
七、信赖保护原则/68
八、期待可能性原则/86
九、禁止不当联结原则/89
十、重视公益之要求/91
十一、行政效能原则/92

伍、行政主体、行政机关、行政监督与行政协助
一、行政主体/94
二、行政机关/99
三、行政监督/114
四、行政协助/118

陆、行政法关系
一、行政法关系之发生/122
二、行政法关系之内容/127
三、公权利/127
四、行政法关系之继受/134
五、行政法关系之消灭/137
六、行政法上债权债务关系/140
七、公法上寄託关系/142
八、公法上无因管理/142
九、公法上不当得利/145

柒、公法上请求权之消灭时效
一、前 言/160
二、公法上请求权消灭时效之特征/162
三、相关问题之探讨/170

捌、特别权力关系
一、概 念/182
二、传统的特别权力关系之特征/183
三、理论依据/184
四、战后之新理论/184
五、我国实务之态度/189
六、公务人员保障法之有关规定/194

玖、行政命令
一、法规命令、职权命令与行政规则之区别标准/197
二、法规命令之订定程序/202
三、行政规则之概念、性质、订定依据与程序/205
四、行政规则之种类/208
五、行政规则之法效力/210
六、关于行政规则是否适用信赖保护原则之问题/227
七、行政命令之一般合法要件/229

拾、行政处分之概念
一、行政机关所为/232
二、行政行为/232
三、公法范畴/233
四、单方规律性/234
五、直接对外性/240
六、个别性/244

拾壹、行政处分之内容
一、命令的行政处分/246
二、形成的行政处分/248
三、确认的行政处分/251
四、拒绝处分/253
五、一般处分/253

拾贰、行政处分之附款
一、附款之概念与功能/256
二、附款之种类/257
三、附款之特别合法要件/261
四、附款违法之效果与行政争讼/266

拾参、行政裁量与不确定法律概念
一、前 言/270
二、行政裁量之概念/271
三、行政裁量之限制─裁量瑕疵与其救济/273
四、裁量收缩/280
五、不确定法律概念之问题性/281
六、判断余地(Beurteilungsspielraum)/282
七、行政裁量与不确定法律概念之结合规定/291
八、计画裁量/292

拾肆、行政处分之合法要件与违法效果
一、概 说/294
二、审查行政处分合法性之基准时/295
三、行政处分之容许性/298
四、形式上合法/307
五、实质上合法/310
六、违法之效果/311

拾伍、行政处分之效力
一、概 说/316
二、行政处分之生效/316
三、行政处分之溯及效力/318
四、公定力或存续力/319
五、拘束力/328
六、形式确定力/330
七、实质确定力/331
八、执行力/332
九、行政处分之失效/335

拾陆、行政处分之无效
一、无效之概念与确认/338
二、无效之要件/339
三、无效之个别事例/340

拾柒、行政处分之职权撤销与废止
一、行政处分之职权撤销、废止与行政罚应有所区别:三者之概念、功能与适用法则,均有不同/345
二、行政处分职权撤销之法制基础:调和依法行政原则与信赖
保护原则之衡穾,并斟酌公益/350
三、现行规定之分析与检讨/350
四、第三人效力之行政处分之职权撤销/366
五、关于原处分机关在诉愿程序上之撤销或变更原处分(含「不当之行政处分」可否依职权撤销)/370
六、行政处分之废止/371
七、第三人效力之行政处分之废止应适用之法理/380
八、混合处分之职权撤销与废止/381
九、职权撤销或废止之失权/381
十、行政处分之失效与公法上不当得利之发生/382

拾捌、违法行政处分之治疗
一、违法行政处分之补正/385
二、违法行政处分之转换/391

拾玖、行政执行法
一、总 说/399
二、公法上金钱给付义务之强制执行/425
三、行为或不行为义务之强制执行/441
四、即时强制/443

贰拾、行政契约
一、概说─行政契约之功能与问题性/448
二、行政契约之概念/449
三、行政契约之种类/450
四、行政契约与私法契约之区别/459
五、行政契约与行政处分之区别/462
六、行政契约之合法要件/464
七、行政契约得约定之特殊事项/475
八、行政契约之解释/475
九、行政契约违法之效果/476
十、行政契约关系之消灭/479
十一、契约外行使公权力之损失补偿/482
十二、民法规定之准用于行政契约/482

贰拾壹、行政计画
一、概 说/497
二、法性质/498
三、合法性/498
四、瑕 疵/500
五、计画担保/500
六、行政计画确定程序/503
七、「行政计画拟订、确定、修订及废弃程序办法草案」之
研拟与困难/508

贰拾贰、行政上事实行为
一、行政上事实行为之概念/511
二、授益性事实行为与负担性事实行为/512
三、行政上事实行为与依法行政原则/513
四、对行政上事实行为之救济/518
五、非正式行政行为/518
六、行政指导/519

贰拾参、行政程序法
一、行政程序法之意义/525
二、行政程序法之理论基础与宪法上基本要求/526
三、行政程序法之主要原则/528
四、行政程序法与其他法律有关程序规定之关系/554
五、行政程序法之适用范围/555
六、行政程序之当事人/559
七、行政程序行为/566
八、行政程序之重新进行(又称「程序再开」)/578
九、行政机关之照顾义务/585
十、关于陈情之规定/589

贰拾肆、公物法
一、概 说/591
二、公物之概念与特征/592
三、公物之特性/595
四、公物之种类/598
五、公物之形成、丧失与地位之变更/599
六、公物之设置与维护/601
七、公物使用之种类与法律性质/601
八、公物之保护/608
九、第三人受公物侵害时之保障/611

贰拾伍、国家责任体系概述
一、私法责任/613
二、公法责任/613
三、人民基于国家公法责任行使公法上请求权之方式/632

贰拾陆、国家赔偿责任
一、概说─国家赔偿法系国家赔偿责任之普通法/637
二、国家赔偿责任之理论/638
三、国家赔偿要件/642
四、求偿权之行使/658
五、消灭时效/661
六、赔偿方法/665
七、赔偿义务机关/665
八、国家赔偿程序/667
九、国家赔偿法与其特别法、行政程序法之关系/676
十、相关问题/682

贰拾柒、行政诉讼类型
一、形成诉讼/690
二、给付诉讼/693
三、确认诉讼/698
四、公益诉讼/703
五、选举罢免诉讼/704
六、关于「权利保护必要」/704
七、关于诉讼标的/707

附录:参考文献缩写对照表/709

图书序言

第四次增修版序

  本次增修,主要系因应相关行政法规之修正、行政法理论之演进、司法与行政实务之发展,以及纳入个人研究心得,而适度调整、充实本书内容,并删除已不复需要之部分内容。惟仍一本初衷,以符合教学与实务之需要为基本目标,故未变更各章之基本结构。

  在此感谢法务部法律事务司司长林秀莲、副司长邱铭堂、 专门委员林建宏、调部办事行政执行官赖明秀、专员林裕嘉、郭晓菁,由于他们协助阅读修正稿,并提供意见与资料,使我免于错漏或失误。

  本书修正过程,如同过去撰文之感受一般,充分认知有某些具争议性之问题,容有各种不同见解,因考量篇幅有限,不一一叙述,仅说明个人确信之见解,祈读者谅察。又行政法之理论与法制发展迅速,本书容有不及或不足之处,亦盼识者不吝指教。
 
林钖尧 谨志
2016年6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有点像一本“百科全书”,涵盖了行政法的各个方面,内容非常详尽。从行政机关的组织结构到行政程序的各个环节,再到行政救济的各种途径,几乎无所不包。作者对于每一个概念都进行了细致的解释,并引用了大量的判例和学术观点,力求做到面面俱到。然而,正是这种“面面俱到”的风格,也导致了这本书的缺点:过于冗长和缺乏重点。读者很容易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迷失方向,难以抓住行政法的核心要点。而且,书中的语言风格比较平淡,缺乏吸引力,让人感觉有些枯燥乏味。我个人认为,一本好的行政法教材,应该在保证内容完整性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并采用更加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以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此外,书中对于台湾的行政实践的介绍也比较缺乏,这对于台湾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遗憾。总的来说,这本书适合作为一本工具书来查阅,但不适合作为一本主要的教材来学习。

评分

读完这本行政法教材,感觉就像经历了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起初充满热情,但越往后越发觉得步履维艰。这本书的编排方式相当传统,概念堆砌多,案例分析少,对于初学者来说,很容易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作者对于一些核心概念的解释,虽然力求精准,却缺乏生动的阐释,导致读者难以真正理解其背后的逻辑与价值。更令人沮丧的是,书中对于台湾实际的行政运作与判例的引用明显不足,许多理论与实践脱节,让人感觉像是在学习一个遥远国度的法律体系。例如,对于行政救济的部分,虽然详细阐述了各种救济途径,却鲜少提及台湾独有的行政诉讼制度的特殊性,以及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此外,书中的字体排版也略显拥挤,长时间阅读容易造成视觉疲劳。总而言之,这本书对于行政法理论的掌握或许有所帮助,但对于想要将其应用于台湾实际的法律工作者或学生来说,实用性有限,需要配合其他教材或参考资料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希望未来版本能够更加贴近台湾的法律环境,并采用更具互动性的教学方式。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于行政法与公民权利之间关系的深刻探讨。作者认为,行政法并非仅仅是一套规范行政机关行为的规则,更是一套保障公民权利的制度。他强调,行政机关在行使权力时,必须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不得滥用职权,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这种以人为本的视角,让我对行政法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对于行政裁量权滥用的分析也十分精彩,作者指出,行政裁量权并非绝对的,必须受到法律的限制和监督,否则就容易成为行政机关侵犯公民权利的工具。此外,书中对于行政透明度的重要性也给予了高度关注,他认为,行政透明度是保障公民参与行政决策、监督行政行为的重要前提。然而,这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书中对于行政法理论的介绍过于抽象,缺乏具体的案例分析,导致读者难以理解其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而且,书中对于台湾的行政法制度的介绍也比较简略,这对于台湾的读者来说,是一个遗憾。

评分

这本书的呈现方式相当独特,作者没有采用传统的章节式编排,而是将行政法的内容按照不同的主题进行组织,例如“行政权力的界限”、“行政程序的公正性”、“行政救济的有效性”等等。这种主题式的编排方式,能够帮助读者从宏观的角度把握行政法的整体框架,并理解各个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行政程序的论述,他强调,行政程序是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途径,必须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书中对于行政听证制度的分析也十分深入,作者指出,行政听证制度是保障公民参与行政决策、表达意见的重要渠道,必须得到充分的保障。然而,这本书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它的内容过于分散,缺乏系统性,读者很难从中建立起对行政法完整的知识体系。其次,书中对于台湾的行政法实践的介绍也比较缺乏,这对于台湾的读者来说,是一个遗憾。最后,书中的语言风格比较学术化,对于不熟悉法律术语的读者来说,阅读起来会有些困难。总而言之,这本书适合作为一本补充教材来阅读,可以帮助读者拓展视野,加深对行政法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深入剖析,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条文,而是从历史、哲学和社会等多个角度去解读这些原则的意义与演变。这种思辨性的写作风格,对于想要理解行政法深层逻辑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比例原则的论述,他不仅详细阐述了比例原则的构成要素,还结合了大量的案例,分析了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比例原则来平衡公共利益与个人权利。然而,这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它的语言风格较为晦涩,对于不熟悉法律术语的读者来说,阅读起来会有些吃力。其次,书中对于行政法前沿问题的探讨不够深入,例如,对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行政法带来的挑战,仅仅是蜻蜓点水,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最后,书中的案例选择略显单一,主要集中在欧洲和美国,对于亚洲地区的案例关注不足。尽管如此,这本书仍然是一本值得推荐的行政法教材,它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对行政法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并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