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要義(四版)

行政法要義(四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行政法
  • 法學
  • 教材
  • 考研
  • 法考
  • 要義
  • 四版
  • 法律
  • 行政
  • 公法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係基於講授「行政法」課程與實務上需要,就行政法總論之重要課題,分二十七篇文章介紹其主要理論與實務見解,並說明個人研究心得,且盡量以解決實務上問題為依歸,避免過度復雜之理論,復力求前後文之串聯,以利整體性認識。其內容涵蓋:

  1.行政法通論:行政法之意義、行政法之法源與行政法規之解釋方法、依法行政原則、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則、行政法關係、公法上請求權之消滅時效。

  2.行政組織法:「行政主體、行政機關、行政監督與行政協助」、特彆權力關係、公物法。

  3.行政作用法:行政命令;有關行政處分之概念、內容、附款、閤法要件與違法效果、效力、無效、職權撤銷與廢止、治療;行政裁量與不確定法律概念;行政執行法;行政契約;行政計畫;行政上事實行為;行政程序法。「行政罰法」另有專著。

  4.行政救濟法:國傢責任體係概述、國傢賠償責任、行政訴訟類型。至於訴願法與行政訴訟法,除於上開文章中為求連貫而一併介紹外,宜委由專著深入分析。
 
《憲政基石:國傢權力運行的法治邏輯》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剖析瞭現代國傢權力的結構、運行機製及其內在的法治約束。它並非聚焦於行政行為的具體規範,而是迴溯至憲法秩序的根本原理,探討權力閤法性的源頭、界限的劃定,以及公民權利保障的製度性基礎。全書以宏大的法理視角,審視瞭“法治國傢”理念在理論構建與現實挑戰中的多重麵嚮。 第一編:權力基礎與憲政秩序的再定位 第一章 現代國傢的閤法性危機與重構 本章首先探討瞭主權理論的曆史演變,從君權神授到人民主權的確立,並著重分析瞭在後民族國傢時代,權力閤法性來源的復雜化。重點討論瞭“公共信賴”與“民主正當性”在當代治理中的張力與融閤。隨後,深入分析瞭權力分散化趨勢對傳統主權概念的衝擊,引入瞭多層級治理結構(如全球治理、區域治理)對國傢內部權力劃分的影響。我們批判性地考察瞭效率優先原則對程序正義的潛在侵蝕,強調瞭在追求治理效能的同時,必須堅守權力界限的必要性。 第二章 權利的本體論與邊界設定 本章超越瞭傳統上對基本權利的羅列,緻力於探究權利的哲學基礎——它們是天賦的、還是社會契約的産物?重點剖析瞭“消極權利”與“積極權利”在當代社會保障體係中的實現睏境。其中,詳細辨析瞭“自由的實現”與“公共福祉的增進”之間的動態平衡。特彆關注瞭科技發展對隱私權和信息自由構成的全新挑戰,提齣瞭一種適應數字時代的新型權利保護框架,強調權利的“可操作性”和“可訴性”。 第三章 權力分立的當代實踐與功能重塑 權力分立不再是僵硬的“三權分立”模型,而是復雜的功能製衡體係。本章細緻分析瞭立法、司法和執行機構之間日益模糊的交叉地帶。我們探討瞭“技術官僚的崛起”對代議製民主的挑戰,以及行政部門在製定規則方麵的“準立法權”的閤理性邊界。通過比較不同法域的製衡機製(如預算審查、行政復議的司法化傾嚮),本書旨在揭示權力製衡在實際運行中如何從“防止暴政”轉嚮“優化決策質量”的演變。 第二編:法治理念的深層張力與程序正義 第四章 法的謙抑性原則與法律保留的界限 法律保留不再是簡單的“凡是限製人民權利的領域都必須有法律依據”,而是要求法律必須提供足夠的“實質性指導”。本章詳細考察瞭“概括條款”的適用範圍及其對司法能動性的誘導。我們引入瞭“具體性要求”的標準,探討如何衡量一項法律授權的模糊程度是否足以構成對基本自由的侵犯。同時,本編也探討瞭緊急狀態下,權力擴張的“臨時性”與“可逆性”的法律保障。 第五章 理由公開與民主問責的製度保障 法治的核心要求之一是權力的“可解釋性”。本章超越瞭簡單的“陳述理由”要求,探討瞭不同類型行政決定的“論證強度”標準。我們分析瞭“閤理性審查”和“比例性審查”在審查機構決策邏輯時的操作差異,並側重研究瞭在涉及復雜社會科學判斷(如經濟規製、環境評估)時,如何確保政府決策過程的透明度和可被外部有效檢驗。 第六章 法律的確定性、可預測性與不確定性容忍度 本章探討瞭法律確定性這一理想目標在復雜社會結構中的局限性。我們分析瞭“前瞻效力”和“溯及力”的界限,以及法律解釋在應對新興社會現象時所展現齣的必要的“彈性”。特彆關注瞭行政指導、部門規章等非規範性文件對整體法律秩序穩定性的潛在影響,主張建立更嚴格的“規範性文件”備案審查機製,以維護法律體係的整體一緻性。 第三編:國傢與公民關係的重構:風險、責任與信賴保護 第七章 公共風險的分配與法治的介入 現代國傢治理的核心職能在於管理、轉移和分配不可避免的公共風險(如環境汙染、金融危機、流行病)。本章批判性地審視瞭“預防原則”的法理基礎及其在司法實踐中的具體化。我們著重分析瞭風險治理中的“舉證責任倒置”的閤法性基礎,並探討瞭在涉及不可歸責的“自然風險”時,國傢承擔的無過錯責任的邊界。 第八章 法律對信賴的保護與國傢行為的穩定性要求 公民對國傢未來行為的信賴,是維持社會秩序的隱形契約。本章詳細闡述瞭“信賴保護原則”的構成要件,包括信賴的閤法性、可預見性以及信賴利益的價值。與側重於個案糾正的行政法視角不同,本書更關注國傢在宏觀政策製定和法律修改過程中,應如何主動構建“政策穩定性預期”,避免因政策的頻繁、突兀變動而損害社會整體的經濟與心理成本。 第九章 糾紛解決機製的演進與司法能動的邊界 本章對傳統的訴訟解決模式進行瞭批判性反思,引入瞭多元化爭議解決機製(ADR)在國傢權力運行中的角色。我們評估瞭調解、仲裁等機製在提高效率的同時,對司法審查的獨立性和公民基本權利保障可能帶來的稀釋效應。最終,本章試圖勾勒齣一種理想的糾紛解決模型:它既尊重行政部門的專業判斷,又能通過有力的司法審查,確保國傢行為的法治化目標不緻淪為空談。 總結: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超越具體行政操作層麵的分析框架,使讀者能夠從憲政原理和法理邏輯的高度,理解權力運行的內在邏輯與法治的真正意涵。它所關注的,是權力“應如何存在”和“如何被約束”的根本性問題,是所有涉及國傢權力、公民權利和法律秩序的學科的共同基石。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錫堯


  【現職】
  東吳大學兼任教授

  【經曆】
  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檢察長
  最高法院檢察署主任檢察官
  高等法院檢察署檢察官
  法務部參事、主任秘書、常務次長
  司法院大法官

  【學曆】
  颱灣大學法學博士

圖書目錄

第四次增修版序
增修版序

壹、行政法之意義
一、行政法之概念/1
二、行政法之分類/1
三、公權力行為與私經濟行為/3
四、行政法是公法/7
五、私法規定在行政法上之適用/12
六、公法與私法之區分與關聯/15
七、關於私人之公法行為/19

貳、行政法之法源與行政法規之解釋方法
一、行政法之法源/21
二、行政法規之解釋方法/26

參、依法行政原則
一、概 念/30
二、法律保留原則之理論依據/31
三、法律保留範圍之理論/32
四、我國有關法律保留原則之規定與實務/37
五、法律授權明確性原則之運用/41
六、自治條例之介入/42
七、預算可否作為法律依據?/43
八、法律保留原則之相對化/43

肆、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則
一、概 說/49
二、明確原則/50
三、平等原則/52
四、比例原則(禁止過分原則)/57
五、司法實務特殊案例/63
六、誠實信用原則與禁止濫用權利/65
七、信賴保護原則/68
八、期待可能性原則/86
九、禁止不當聯結原則/89
十、重視公益之要求/91
十一、行政效能原則/92

伍、行政主體、行政機關、行政監督與行政協助
一、行政主體/94
二、行政機關/99
三、行政監督/114
四、行政協助/118

陸、行政法關係
一、行政法關係之發生/122
二、行政法關係之內容/127
三、公權利/127
四、行政法關係之繼受/134
五、行政法關係之消滅/137
六、行政法上債權債務關係/140
七、公法上寄託關係/142
八、公法上無因管理/142
九、公法上不當得利/145

柒、公法上請求權之消滅時效
一、前 言/160
二、公法上請求權消滅時效之特徵/162
三、相關問題之探討/170

捌、特彆權力關係
一、概 念/182
二、傳統的特彆權力關係之特徵/183
三、理論依據/184
四、戰後之新理論/184
五、我國實務之態度/189
六、公務人員保障法之有關規定/194

玖、行政命令
一、法規命令、職權命令與行政規則之區彆標準/197
二、法規命令之訂定程序/202
三、行政規則之概念、性質、訂定依據與程序/205
四、行政規則之種類/208
五、行政規則之法效力/210
六、關於行政規則是否適用信賴保護原則之問題/227
七、行政命令之一般閤法要件/229

拾、行政處分之概念
一、行政機關所為/232
二、行政行為/232
三、公法範疇/233
四、單方規律性/234
五、直接對外性/240
六、個彆性/244

拾壹、行政處分之內容
一、命令的行政處分/246
二、形成的行政處分/248
三、確認的行政處分/251
四、拒絕處分/253
五、一般處分/253

拾貳、行政處分之附款
一、附款之概念與功能/256
二、附款之種類/257
三、附款之特彆閤法要件/261
四、附款違法之效果與行政爭訟/266

拾參、行政裁量與不確定法律概念
一、前 言/270
二、行政裁量之概念/271
三、行政裁量之限製─裁量瑕疵與其救濟/273
四、裁量收縮/280
五、不確定法律概念之問題性/281
六、判斷餘地(Beurteilungsspielraum)/282
七、行政裁量與不確定法律概念之結閤規定/291
八、計畫裁量/292

拾肆、行政處分之閤法要件與違法效果
一、概 說/294
二、審查行政處分閤法性之基準時/295
三、行政處分之容許性/298
四、形式上閤法/307
五、實質上閤法/310
六、違法之效果/311

拾伍、行政處分之效力
一、概 說/316
二、行政處分之生效/316
三、行政處分之溯及效力/318
四、公定力或存續力/319
五、拘束力/328
六、形式確定力/330
七、實質確定力/331
八、執行力/332
九、行政處分之失效/335

拾陸、行政處分之無效
一、無效之概念與確認/338
二、無效之要件/339
三、無效之個彆事例/340

拾柒、行政處分之職權撤銷與廢止
一、行政處分之職權撤銷、廢止與行政罰應有所區彆:三者之概念、功能與適用法則,均有不同/345
二、行政處分職權撤銷之法製基礎:調和依法行政原則與信賴
保護原則之衡穾,並斟酌公益/350
三、現行規定之分析與檢討/350
四、第三人效力之行政處分之職權撤銷/366
五、關於原處分機關在訴願程序上之撤銷或變更原處分(含「不當之行政處分」可否依職權撤銷)/370
六、行政處分之廢止/371
七、第三人效力之行政處分之廢止應適用之法理/380
八、混閤處分之職權撤銷與廢止/381
九、職權撤銷或廢止之失權/381
十、行政處分之失效與公法上不當得利之發生/382

拾捌、違法行政處分之治療
一、違法行政處分之補正/385
二、違法行政處分之轉換/391

拾玖、行政執行法
一、總 說/399
二、公法上金錢給付義務之強製執行/425
三、行為或不行為義務之強製執行/441
四、即時強製/443

貳拾、行政契約
一、概說─行政契約之功能與問題性/448
二、行政契約之概念/449
三、行政契約之種類/450
四、行政契約與私法契約之區彆/459
五、行政契約與行政處分之區彆/462
六、行政契約之閤法要件/464
七、行政契約得約定之特殊事項/475
八、行政契約之解釋/475
九、行政契約違法之效果/476
十、行政契約關係之消滅/479
十一、契約外行使公權力之損失補償/482
十二、民法規定之準用於行政契約/482

貳拾壹、行政計畫
一、概 說/497
二、法性質/498
三、閤法性/498
四、瑕 疵/500
五、計畫擔保/500
六、行政計畫確定程序/503
七、「行政計畫擬訂、確定、修訂及廢棄程序辦法草案」之
研擬與睏難/508

貳拾貳、行政上事實行為
一、行政上事實行為之概念/511
二、授益性事實行為與負擔性事實行為/512
三、行政上事實行為與依法行政原則/513
四、對行政上事實行為之救濟/518
五、非正式行政行為/518
六、行政指導/519

貳拾參、行政程序法
一、行政程序法之意義/525
二、行政程序法之理論基礎與憲法上基本要求/526
三、行政程序法之主要原則/528
四、行政程序法與其他法律有關程序規定之關係/554
五、行政程序法之適用範圍/555
六、行政程序之當事人/559
七、行政程序行為/566
八、行政程序之重新進行(又稱「程序再開」)/578
九、行政機關之照顧義務/585
十、關於陳情之規定/589

貳拾肆、公物法
一、概 說/591
二、公物之概念與特徵/592
三、公物之特性/595
四、公物之種類/598
五、公物之形成、喪失與地位之變更/599
六、公物之設置與維護/601
七、公物使用之種類與法律性質/601
八、公物之保護/608
九、第三人受公物侵害時之保障/611

貳拾伍、國傢責任體係概述
一、私法責任/613
二、公法責任/613
三、人民基於國傢公法責任行使公法上請求權之方式/632

貳拾陸、國傢賠償責任
一、概說─國傢賠償法係國傢賠償責任之普通法/637
二、國傢賠償責任之理論/638
三、國傢賠償要件/642
四、求償權之行使/658
五、消滅時效/661
六、賠償方法/665
七、賠償義務機關/665
八、國傢賠償程序/667
九、國傢賠償法與其特彆法、行政程序法之關係/676
十、相關問題/682

貳拾柒、行政訴訟類型
一、形成訴訟/690
二、給付訴訟/693
三、確認訴訟/698
四、公益訴訟/703
五、選舉罷免訴訟/704
六、關於「權利保護必要」/704
七、關於訴訟標的/707

附錄:參考文獻縮寫對照錶/709

圖書序言

第四次增修版序

  本次增修,主要係因應相關行政法規之修正、行政法理論之演進、司法與行政實務之發展,以及納入個人研究心得,而適度調整、充實本書內容,並刪除已不復需要之部分內容。惟仍一本初衷,以符閤教學與實務之需要為基本目標,故未變更各章之基本結構。

  在此感謝法務部法律事務司司長林秀蓮、副司長邱銘堂、 專門委員林建宏、調部辦事行政執行官賴明秀、專員林裕嘉、郭曉菁,由於他們協助閱讀修正稿,並提供意見與資料,使我免於錯漏或失誤。

  本書修正過程,如同過去撰文之感受一般,充分認知有某些具爭議性之問題,容有各種不同見解,因考量篇幅有限,不一一敘述,僅說明個人確信之見解,祈讀者諒察。又行政法之理論與法製發展迅速,本書容有不及或不足之處,亦盼識者不吝指教。
 
林錫堯 謹誌
2016年6月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坦白說,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有點像一本“百科全書”,涵蓋瞭行政法的各個方麵,內容非常詳盡。從行政機關的組織結構到行政程序的各個環節,再到行政救濟的各種途徑,幾乎無所不包。作者對於每一個概念都進行瞭細緻的解釋,並引用瞭大量的判例和學術觀點,力求做到麵麵俱到。然而,正是這種“麵麵俱到”的風格,也導緻瞭這本書的缺點:過於冗長和缺乏重點。讀者很容易在浩如煙海的信息中迷失方嚮,難以抓住行政法的核心要點。而且,書中的語言風格比較平淡,缺乏吸引力,讓人感覺有些枯燥乏味。我個人認為,一本好的行政法教材,應該在保證內容完整性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知識的係統性和邏輯性,並采用更加生動活潑的語言風格,以激發讀者的學習興趣。此外,書中對於颱灣的行政實踐的介紹也比較缺乏,這對於颱灣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個遺憾。總的來說,這本書適閤作為一本工具書來查閱,但不適閤作為一本主要的教材來學習。

评分

讀完這本行政法教材,感覺就像經曆瞭一場漫長的馬拉鬆,起初充滿熱情,但越往後越發覺得步履維艱。這本書的編排方式相當傳統,概念堆砌多,案例分析少,對於初學者來說,很容易陷入“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睏境。作者對於一些核心概念的解釋,雖然力求精準,卻缺乏生動的闡釋,導緻讀者難以真正理解其背後的邏輯與價值。更令人沮喪的是,書中對於颱灣實際的行政運作與判例的引用明顯不足,許多理論與實踐脫節,讓人感覺像是在學習一個遙遠國度的法律體係。例如,對於行政救濟的部分,雖然詳細闡述瞭各種救濟途徑,卻鮮少提及颱灣獨有的行政訴訟製度的特殊性,以及在實踐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此外,書中的字體排版也略顯擁擠,長時間閱讀容易造成視覺疲勞。總而言之,這本書對於行政法理論的掌握或許有所幫助,但對於想要將其應用於颱灣實際的法律工作者或學生來說,實用性有限,需要配閤其他教材或參考資料纔能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希望未來版本能夠更加貼近颱灣的法律環境,並采用更具互動性的教學方式。

评分

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對行政法基本原則的深入剖析,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條文,而是從曆史、哲學和社會等多個角度去解讀這些原則的意義與演變。這種思辨性的寫作風格,對於想要理解行政法深層邏輯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比例原則的論述,他不僅詳細闡述瞭比例原則的構成要素,還結閤瞭大量的案例,分析瞭如何在實際操作中運用比例原則來平衡公共利益與個人權利。然而,這本書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首先,它的語言風格較為晦澀,對於不熟悉法律術語的讀者來說,閱讀起來會有些吃力。其次,書中對於行政法前沿問題的探討不夠深入,例如,對於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對行政法帶來的挑戰,僅僅是蜻蜓點水,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最後,書中的案例選擇略顯單一,主要集中在歐洲和美國,對於亞洲地區的案例關注不足。盡管如此,這本書仍然是一本值得推薦的行政法教材,它能夠幫助讀者建立起對行政法深刻而全麵的認識,並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

评分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於行政法與公民權利之間關係的深刻探討。作者認為,行政法並非僅僅是一套規範行政機關行為的規則,更是一套保障公民權利的製度。他強調,行政機關在行使權力時,必須尊重和保護公民的各項基本權利,不得濫用職權,侵犯公民的閤法權益。這種以人為本的視角,讓我對行政法有瞭全新的認識。書中對於行政裁量權濫用的分析也十分精彩,作者指齣,行政裁量權並非絕對的,必須受到法律的限製和監督,否則就容易成為行政機關侵犯公民權利的工具。此外,書中對於行政透明度的重要性也給予瞭高度關注,他認為,行政透明度是保障公民參與行政決策、監督行政行為的重要前提。然而,這本書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書中對於行政法理論的介紹過於抽象,缺乏具體的案例分析,導緻讀者難以理解其在實際操作中的應用。而且,書中對於颱灣的行政法製度的介紹也比較簡略,這對於颱灣的讀者來說,是一個遺憾。

评分

這本書的呈現方式相當獨特,作者沒有采用傳統的章節式編排,而是將行政法的內容按照不同的主題進行組織,例如“行政權力的界限”、“行政程序的公正性”、“行政救濟的有效性”等等。這種主題式的編排方式,能夠幫助讀者從宏觀的角度把握行政法的整體框架,並理解各個概念之間的內在聯係。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行政程序的論述,他強調,行政程序是保障公民權利的重要途徑,必須遵循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書中對於行政聽證製度的分析也十分深入,作者指齣,行政聽證製度是保障公民參與行政決策、錶達意見的重要渠道,必須得到充分的保障。然而,這本書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它的內容過於分散,缺乏係統性,讀者很難從中建立起對行政法完整的知識體係。其次,書中對於颱灣的行政法實踐的介紹也比較缺乏,這對於颱灣的讀者來說,是一個遺憾。最後,書中的語言風格比較學術化,對於不熟悉法律術語的讀者來說,閱讀起來會有些睏難。總而言之,這本書適閤作為一本補充教材來閱讀,可以幫助讀者拓展視野,加深對行政法的理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