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法之基础理论与实务

传播法之基础理论与实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传播法
  • 媒介法
  • 信息法
  • 法律
  • 法规
  • 实务
  • 理论
  • 通信
  • 网络
  • 出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传播法所涵盖的范围相当广泛,其横跨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经济法规等;传播法亦属于跨法律及传播领域之领域,因此造成学习传播法之困难。本书以传播法之基础理论为出发点,介绍相关重要之法律规定以及行政或司法实务之作法或见解,包括传播法之基本概念、宪法对传播行为之保障、一般法律对大众传播媒体传播行为之保障、传播法上大众传播媒体之基本义务以及一般法律对传播行为之限制,希望能打开传播法的大门,提供有兴趣者了解我国传播法之现状与法院相关实务,搭起培养深入研究传播法的桥樑。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名为《网络安全与数据治理前沿探索》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力求专业与深度,同时完全规避了您原书《传播法之基础理论与实务》中的任何元素: --- 图书简介:《网络安全与数据治理前沿探索》 核心聚焦:驾驭数字时代的复杂性 在当今这个万物互联、数据洪流奔涌的时代,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社会结构、商业模式乃至国家安全格局。《网络安全与数据治理前沿探索》并非一部传统的法律教科书,它是一份深入剖析当前数字基础设施安全挑战、数据主权争议与跨国治理困境的综合性研究报告与实践指南。本书旨在为技术专家、企业高管、政策制定者以及法律专业人士提供一个系统、前瞻性的框架,用以理解和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空间风险与数据合规要求。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跨学科的整合视角。我们摒弃了孤立看待技术或法律的传统模式,而是将网络安全视为一个由技术实现、法律规制、经济激励和地缘政治博弈共同构成的复杂系统。 第一部分:网络空间的安全基石与新型威胁图景 本部分致力于构建对当代网络安全环境的全面认知,重点关注技术演进与防御策略的同步发展。 第一章:数字基础设施的韧性设计 本章深入探讨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CII)的定义、范围界定及其在全球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内容涵盖了从工业控制系统(ICS)到云计算平台的多层级安全架构设计原则。我们详细分析了“零信任”(Zero Trust)模型的架构演进,并对比了软件定义网络(SDN)与传统网络在安全边界管理上的本质差异。重点讨论了供应链安全的系统性风险,特别是针对第三方软件组件和硬件固件的潜在后门植入问题,并引入了基于形式化验证的软件可靠性评估方法。 第二章:高级持续性威胁(APT)的演进与溯源挑战 本章剖析了近年来最为复杂和隐蔽的网络攻击形态——APT。我们不仅列举了标志性的国家级或准国家级攻击案例,更重要的是,我们转向了攻击链(Kill Chain)的深层分析。章节详细介绍了主动防御(Active Defense)策略,包括蜜罐网络、诱捕数据结构的设计与部署,以及如何在法律与道德的边界内,对攻击者进行有效的情报收集与溯源。特别探讨了基于机器学习的异常行为检测系统在识别低速、潜伏性攻击中的优势与局限。 第三章:量子计算对加密体系的颠覆性冲击 量子计算的理论突破对现有公钥加密体系构成了“量子霸权”的潜在威胁。本章聚焦于后量子密码学(PQC)的研究进展,对基于格(Lattice-based)、基于哈希(Hash-based)等主流PQC算法的安全性、性能消耗和标准化进程进行了详尽的对比评估。同时,本章讨论了国家层面推进“量子安全迁移路线图”的实践考量,包括混合加密部署的过渡方案与风险评估。 第二部分:数据治理:从合规走向价值实现 数据已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本部分的核心在于探讨如何构建既能保障个人权益、又能释放数据经济价值的治理体系。 第四章:全球数据主权与跨境数据流动的新范式 数据本地化要求(Data Localization)与数据跨境流动(Data Cross-Border Transfer)构成了当前全球贸易摩擦的新焦点。本章系统梳理了欧盟GDPR、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及美国各州数据隐私立法的核心差异与冲突点。我们深入分析了数据本地化对全球价值链的重构效应,并详细阐述了适用于跨国企业的数据传输工具箱,如标准合同条款(SCCs)、强制性商业规则(BCRs)的实际应用与合规难点。 第五章:隐私增强技术(PETs)与可信计算 单纯的匿名化和假名化在面对大数据分析和关联攻击时已显不足。本章全面介绍了隐私增强技术(PETs)的最新进展,包括联邦学习(Federated Learning)、同态加密(Homomorphic Encryption)和安全多方计算(SMPC)。我们不仅解释了这些技术的数学原理,更侧重于其在金融风控、医疗健康数据共享等高敏感场景中的工程化部署挑战、性能瓶颈与信任模型建立。 第六章:数据资产化与数字产权的法律边界 如何界定“数据所有权”和“数据使用权”是数字经济法制化的核心难题。本章探讨了数据作为一种新型资产的经济价值计量方法,并区分了原始数据(Raw Data)、处理数据(Processed Data)和聚合数据(Aggregated Data)在法律主体地位上的差异。章节引入了“数据信托”和“数据空间”的概念,探讨了在去中心化环境下,如何通过智能合约和分布式账本技术(DLT)来确立和执行数据使用协议,确保数据使用的可审计性和可追溯性。 第三部分:治理的协同与未来展望 最后一部分将视角提升至宏观治理层面,探讨多利益攸关方在网络空间中的角色演变。 第七章:网络安全事件的国际法与责任认定 当网络攻击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时,国际法的适用性成为关键。本章深入分析了《塔林手册》(Tallinn Manual)对网络冲突的指导意义,探讨了“非干涉原则”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与限制。重点分析了针对关键基础设施攻击的“对等报复”原则的法律风险,以及如何在网络战中区分国家行为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归因难题。 第八章:人工智能治理中的安全伦理与偏见控制 随着AI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决策支持、自动化防御乃至武器系统,其内置的算法偏见、模型可解释性(XAI)和决策透明度成为新的安全盲点。本章讨论了如何通过“安全审计日志”和“可追溯性框架”来规制高风险AI的应用。我们强调,技术治理的最终目标是确保AI系统的安全性和公平性,而不是仅仅追求性能的最大化。 结论:构建适应性强的数字治理生态 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技术迭代速度与治理体系建设速度之间的“监管滞后效应”。《网络安全与数据治理前沿探索》最终倡导一种适应性治理(Adaptive Governance)的理念,强调政策制定者必须与技术创新者建立持续、动态的对话机制,确保监管框架能够快速响应新兴技术(如Web3.0、空间计算)带来的安全边界重构。本书不仅提出了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和前瞻性的战略工具,以应对二十一世纪最为核心的数字治理挑战。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萧文生


  现职
  国立中正大学法律学系教授

  学历
  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系
  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学博士

图书目录

自序
附註(法规说明)

第一篇 变动中之传播法
第一章 前 言/3
第一节 撰写本书之目的/3
第二节 本书架构/4

第二篇 基本概念
第二章 大众传播媒体之概念及发展/9
第一节 前 言/9
第二节 大众传播媒体之特性/9
第三节 大众传播媒体之发展/12
第三章 传播法的重要性/23
第一节 实现人权与监督政府施政/23
第二节 重要之休闲娱乐/24
第三节 高度发展之经济产业/24
第四章 传播法规范/29
第一节 宪 法/29
第二节 法 律/29
第三节 法规命令/30
第四节 行政规则/30
第五节 自律规范/31
第六节 传播法发展趋势/32
第五章 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NCC)/34
第一节 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设立之目的/35
第二节 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之职权/35
第三节 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之组织与成员/36

第三篇 宪法对传播行为之保障
第六章 言论自由之保障/45
第一节 言论自由之内涵/45
第二节 言论自由之价值/45
第三节 言论自由之限制/47
第四节 限制言论自由之方式/50
第七章 新闻自由、广电自由之保障/52
第一节 新闻自由/52
第二节 广电自由/53
第三节 新闻、广电自由与言论自由的差异/54
第八章 通讯传播自由之保障/56
第九章 工作权、财产权之保障/58
第十章 第四权理论(the fourth estate theory)/60
第十一章 接近使用传播媒体权/62
第一节 宪法依据/62
第二节 接近使用传播媒体权──消极近用/63
第三节 接近使用传播媒体权──积极近用/65

第四篇 法律对传播行为之保障
第十二章 通讯传播基本法/75
第十三章 意见形成自由之保障──党政军退出广电媒体经营/78
第一节 党政军退出广电媒体经营之背景/78
第二节 党政军退出广电媒体经营之规定/79
第三节 开放党政军经营广电媒体?/81
第十四章 事前检查之禁止/84
第一节 平面媒体/84
第二节 广播媒体/84
第三节 有线电视/86
第四节 卫星电视/86
第十五章 拒绝证言权(保护消息来源)/88
第一节 民事诉讼法/88
第二节 刑事诉讼法/89
第三节 行政诉讼法/95
第十六章 搜索、扣押之限制/96
第一节 基本理论/96
第二节 司法实务/97
第三节 争议解决/99
第十七章 意见多元化之保障/101
第一节 外部多元化之设计/103
第二节 内部多元化/106
第三节 异业或跨媒体所有权集中化之挑战/107
第四节 实现多元化途径/112
第十八章 资讯自由之保障/114
第一节 针对国家机关/114
第二节 针对私人(企业)/118
第十九章 着作权法上之资讯特权/120
第一节 大众传播媒体传达之讯息与着作权标的/120
第二节 时事问题论述之利用/121
第三节 时事报导之特权/122
第四节 中央或地方机关或公法人名义公开发表之着作/124
第五节 合理引用/124
第六节 暂时性录制之合理使用/125
第七节 公开演说、公开陈述/126
第二十章 利用网路资讯/127

第五篇 传播法上大众传播媒体之基本义务
第二十一章 经营许可/132
第一节 平面媒体/132
第二节 广播电视/132
第三节 有线广播电视/137
第四节 卫星广播电视/142
第二十二章 提供公共资讯之任务与传播行为客观性/148
第一节 提供公共资讯/148
第二节 客观性/149
第二十三章 真实义务与注意义务/151
第一节 真实义务及其困境/151
第二节 注意义务/152
第三节 注意义务之重要性/158
第二十四章 更正义务/159
第一节 更正义务之性质/159
第二节 更正请求权之当事人/160
第三节 更正请求权成立要件/161
第四节 更正义务之履行与贯彻/162
第五节 媒体之抗辩/163
第六节 更正请求权与其他法律责任/164
第二十五章 提供相等答辩之义务/165
第一节 法律基础/165
第二节 请求权之实现/166
第二十六章 节目与广告分离义务/167
第一节 分离理由/167
第二节 规范基础/168
第三节 节目与广告分离之形式上要求/170
第四节 节目广告化之认定/170
第五节 实例介绍/174
第二十七章 置入性行销与赞助广告/178
第一节 置入性行销/178
第二节 赞助广告/184
第二十八章 禁止评论义务/188
第一节 规范基础/189
第二节 不得评论之对象/189
第三节 禁止评论义务之存废/191
第二十九章 节目分级义务/192
第一节 法律规范/192
第二节 电视节目分级处理办法/193
第三十章 节目与广告管理/201
第一节 节目类型与播放比例/201
第二节 本国自制节目/202
第三节 节目内容/203
第四节 必载频道/206
第五节 节目管理/207
第六节 广告管理/208
第三十一章 订立书面契约义务/210
第一节 有线广播电视/210
第二节 卫星广播电视/211
第三十二章 财政义务/213
第一节 收视费用/213
第二节 广电基金/214
第三十三章 其他义务/217
第一节 广播电视之备查义务/217
第二节 卫星广播电视事业之申报及申诉处理义务/217

第六篇 一般法律对传播行为之规范
第三十四章 猥亵性言论之管制/221
第一节 刑 法 /221
第二节 儿童及少年性剥削防制条例/225
第三节 儿童及少年福利与权益保障法/228
第三十五章 人格权之保护──刑法/230
第一节 名誉权之保护/230
第二节 营业信誉/243
第三十六章 人格权之保护──民法/245
第一节 名誉权之保护/245
第二节 隐私权之保护/251
第三节 肖像权之保护/257
第四节 姓名权之保护/262
第五节 德国雷巴赫士兵谋杀案/263
第三十七章 犯罪报导之界限/276
第一节 犯罪被害人保护法/276
第二节 性侵害犯罪防治法/276
第三节 儿童及少年性剥削防制条例/277
第四节 家庭暴力防治法/278
第五节 性骚扰防治法/278
第六节 人口贩运防制法/279
第三十八章 儿童及少年福利与权益保护/281
第三十九章 应秘密事项之保护/283
第一节 国防机密、国防以外机密之保护/283
第二节 妨害秘密/284
第四十章 访谈、採访调查行为/286
第一节 访 谈 /286
第二节 现场採访行为/289
第三节 採访调查行为之限制/297
第四节 卧底採访/299
第五节 利用他人违法取得之资讯/301
第四十一章 媒体经营──公平交易法/303
第一节 联合行为/303
第二节 结 合 /305
第三节 针对特定媒体类型之规范/306
第四节 数位汇流相关事业跨业经营行为之规范/307
第四十二章 媒体广告行为/314
第一节 广告之定义/314
第二节 公平交易法/314
第三节 消费者保护法/315
第四节 菸酒管理法/316
第五节 药事法/317
第六节 食品法规/318
第七节 菸害防制法/319
第八节 竞选广告/319
第九节 其 他/320

第七篇 结语与展望
第四十三章 传播法之未来/325

图书序言

自序

  传播法是我在中正大学法律学系教授行政法各论时所选择的科目之一,另一科目为地方自治法。地方自治法固为行政法各论之传统核心领域,未选择警察法、经济行政法或环境法等古典行政法各论专业领域之原因来自于小时候之记忆。先父自我有记忆以来即担任报社的地方记者与驻地代表,也让我有机会慢慢认识大众传播媒体之运作及影响力。虽然先父另有其他工作,但对报社活动之热情与投入,令我印象十分深刻。后来,报社经营模式改变,与大众传播媒体之关系成为纯粹之阅听人,但对大众传播媒体之情感,却未曾消失。

  1995年第一次开设行政法各论,除当时正热门之地方自治法外,另外选择传播法,这其中当然有一点私心在。但在民主风起云涌的时代,大众传播媒体扮演决定性之角色,传播法制之健全与否,对大众传播媒体是否能发挥其应有功能,至为重要。惟开始蒐集资料后发现,国内相关文献有限,国外制度和经验与我国则有一段差距,并不适宜全盘照单全收。此外,传播法所涉及之法领域远超过「行政法」各论之范围,包括民法、刑法、智慧财产权法等不同领域,因此也无法找到适合之教科书。就在边教边学情形下,慢慢累积传播法应有之骨架与内容。

  2005年后因个人学术行政工作之故,中断了传播法之教学与研究。在随之而来的时间内,传播理论、传播政策、传播科技与传播法规有大幅度之发展与改变。在休息10年后,法学院传说中的传播法重新成为104学年度第2学期法律学系法制组的选修科目,在准备课程资料时才发现,10年来传播法之改变是如此巨大,以至于以前的上课资料几乎无法再使用,新的议题、文献与问题,可以说是目不暇给,但也提供再学习之强烈动机。

  在一边上课一边重新学习下,开始有写教科书之想法,除将来可提供上课之用外,主要目的在于打开传播法的大门,提供有兴趣者了解我国传播法之现状与法院相关实务,搭起培养深入研究传播法的桥樑。

  因作者个人时间与能力有限,并无法完整呈现许多基础理论,特别是传播领域之议题;部分说明可能亦欠周延,特别是民法、刑法部分。因此书中或有诸多缺漏,但希望能借由此项尝试,逐步扩大学习与研究传播法之能量。

  本书写作过程较为匆忙,家人之支持与体谅乃是本书问世之重要关键,母亲张月云女士、爱妻则音与两位小朋友棫庭与棫旂在本书写作过程之宽容与鼓励,在此铭感五内。

  中正大学法研所郑至柔、段禾芸同学以及我的专任助理彭惟欣小姐提供许多帮忙,辛劳付出,乃是完成本书不可缺少之助力。元照出版公司对本书编辑校订投入之心力及协助,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在此由衷感谢。本书虽经一再审阅,仍不免有疏漏或不足之处,尚祈各界先进不吝指正。

萧文生 谨识
2016年6月于嘉义、中正大学法学院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读起来有点吃力。作者的写作风格比较学术,用了很多专业的法律术语,对于没有相关背景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确实需要一些努力。不过,我还是坚持读完了,因为我知道这本书的重要性。它对于传播法律的探讨,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问题的本质,进行深刻的分析。例如,书中对于“言论自由”的讨论,并非简单地强调言论自由的重要性,而是深入探讨了言论自由的边界,以及如何平衡言论自由与其他权利之间的关系。这种深刻的思考,让我受益匪浅。虽然这本书的理论性较强,但它也并非完全脱离实际。书中结合了大量的案例,例如台湾的选举法律、网络言论规范等,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值得花时间阅读的著作。它虽然读起来有点吃力,但它所带来的思考和启发,却是其他书籍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真的很高,我本身是新闻业者,经常需要面对各种法律风险。以往遇到法律问题,总是手忙脚乱,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本书就像一本“救命稻草”,它将复杂的法律条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并提供了大量的实务案例,让我能够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书中对于新闻采访、报道、评论等环节的法律风险分析,尤其让我受益匪浅。例如,书中详细讲解了诽谤罪、隐私权侵权等罪名的构成要件和防范措施,让我能够更加谨慎地进行新闻报道,避免触犯法律。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教我们如何规避风险,还教我们如何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例如,书中讲解了记者采访权、知情权等权利的行使,让我能够更加自信地进行新闻报道。这本书对于新闻从业人员来说,绝对是一本必备的工具书。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规避法律风险,还能够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传播法律的著作,我不得不说,它填补了台湾学界长期以来的一块空白。长期以来,我们对于传播相关的法律议题,往往停留在个别案例的讨论,缺乏一个系统性的理论架构来支撑。这本书的作者,从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出发,逐步深入探讨了言论自由、隐私权、著作权等核心议题,并结合了大量的国际案例和台湾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公共利益”的界定,并非简单地照搬西方理论,而是结合了台湾的社会文化背景,提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见解。这对于我们理解和运用传播法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书中对于新兴传播技术的法律规制,例如社交媒体、人工智能等,也进行了前瞻性的探讨,这对于我们应对未来的挑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虽然这本书的理论性较强,对于非法律专业人士来说,可能需要花费一些时间来理解,但它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思考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仅是一本法律书籍,更是一本关于传播、社会和人权的深刻思考。

评分

我原本对法律类的书籍兴趣缺缺,觉得枯燥乏味。但这本书却意外地吸引了我。作者并没有将传播法仅仅视为一堆冰冷的条文,而是将其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探讨了传播法律对于社会发展和公民权利的影响。书中对于“假新闻”的讨论,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分析了假新闻的传播机制、法律规制以及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并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这对于我们应对当前的网络信息乱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书中对于“网络霸凌”的讨论,也让我深受触动。作者分析了网络霸凌的法律责任、受害人的权益以及如何预防网络霸凌,让我更加关注网络安全和青少年权益。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比较流畅,即使是非法律专业人士,也能够轻松阅读。它不仅仅是一本法律书籍,更是一本关于社会、伦理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相当清晰,从传播法的基本概念到具体的法律制度,循序渐进,逻辑严谨。作者对于台湾的传播法律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并将其与国际标准进行了比较,让我对台湾的传播法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于“媒体责任”的讨论,引发了我深刻的思考。作者分析了媒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并探讨了媒体如何平衡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我们提升媒体的公信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书中对于“隐私权”的保护,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让我更加重视个人信息的保护。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内容丰富、结构清晰、逻辑严谨的传播法律著作。它不仅适合法律专业人士阅读,也适合对传播法律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阅读。它是一本值得收藏和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