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十年抗爭記錄明信片2005-2015

香港/十年抗爭記錄明信片2005-2015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香港
  • 抗爭
  • 社會運動
  • 十年
  • 明信片
  • 曆史記錄
  • 政治
  • 文化
  • 2005-2015
  • 集體記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十年過去,不公義之事不絕於耳。
抗爭之路不易走,隻有堅毅纔能走齣去。
由2005年WTO到2015反水貨行動,22張事件,見證十年來抗爭演化。

  ●後雨傘年代,命運自主訴求與日俱增,一國兩製有形無實

  ●迴顧香港人是怎麼用行動走齣來:反高鐵、反國教、雨傘運動……

  ●迴看昔日種種抗爭,於明信片裏迴憶、啓發,香港的下一步應如何踏齣

  ●把抗爭的信息傳送給世界各地的朋友!
 
香港:在時代洪流中的個體與集體記憶 一、 時代的側影:香港社會的多元變遷 (2005-2015) 本書並非一部宏大的政治史,而是一份凝視時代細節的側影集。它聚焦於2005年至2015年間,香港社會在經濟轉型、身份認同重塑以及社會運動興起這三重張力下的生活圖景。這十年,是香港與“一國兩製”框架的磨閤期,也是新一代市民開始深度反思自身定位的關鍵時期。 我們嘗試通過一係列鮮活的個體敘事與場景記錄,勾勒齣彼時香港社會在光鮮亮麗的金融中心外錶下,那份潛藏的焦慮與蓬勃的生命力。 1. 經濟轉型下的身份重塑:從“獅子山精神”到“新常態” 2005年前後,香港經濟正經曆從傳統製造業嚮高端金融和專業服務業的深刻轉型。這種轉型對不同階層的影響是截然不同的。 新世代的職業焦慮: 本書收錄瞭數篇關於大學畢業生進入職場的心路曆程。他們麵對的是一個高度競爭、嚮上流動性減弱的“新常態”。記錄中,不乏從新興科技公司、非營利組織到傳統媒體行業中,年輕人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尋求自我價值實現的故事。例如,對一個在數碼創意産業工作瞭五年的設計師的訪談,詳細描述瞭香港創意産業在麵對內地資本湧入和全球化競爭時的掙紮與創新。 基層生活的韌性與睏境: 十年間,香港的貧富差距問題日益凸顯。本書細緻描繪瞭深水埗、觀塘等舊區重建背景下,小店主、街坊如何努力維持生計的日常。我們記錄瞭傳統“鋪頭”如何應對租金飆升和大型連鎖店的衝擊,以及社區互助網絡在社會福利體係之外所扮演的關鍵角色。這種韌性,是理解香港社會底色的重要組成部分。 公共空間的使用權之爭: 隨著商業地産的擴張,公共空間的使用權成為新的議題。從維多利亞公園的日常活動,到街頭藝人爭取錶演地點的點滴摩擦,都反映齣市民對城市空間定義的不斷拉扯。 2. 文化景觀的變遷:本土意識的萌芽與成長 這十年,香港的文化創作領域迎來瞭重要的轉摺點。本土意識不再僅僅是學術討論,而是滲透到藝術、音樂和日常語言的方方麵麵。 獨立音樂場景的興衰: 本書詳述瞭2010年前後,香港獨立音樂場景如何在狹窄的Live House中發展壯大。我們追蹤瞭幾支樂隊的成長軌跡,他們音樂中的焦慮、對城市景觀的描繪,以及嘗試用粵語錶達復雜社會情緒的努力,構成瞭那個時期文化脈搏的重要組成部分。 電影與文學中的“在場”: 2005年後,香港電影的創作焦點開始從商業閤拍片嚮更具本土關懷的獨立製作轉移。本書分析瞭幾部特定時期具有代錶性的獨立電影,它們如何處理集體記憶、移民敘事和身份焦慮。同時,對一些關注城市變遷的小說傢的訪談,展示瞭文學如何成為記錄“不被主流關注的曆史”的載體。 社交媒體與民間話語權的爭奪: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民間信息傳播的力量開始顯現。本書記錄瞭博客、論壇乃至早期的社交媒體平颱在組織討論、匯集民意方麵的早期作用,以及民間聲音如何努力在傳統媒體的報道框架之外開闢新的話語空間。 二、 社會活動的微觀記錄:日常中的張力與連接 本書的重點在於捕捉那些容易被宏大敘事所忽略的“現場感”。我們並非側重於大型集會的口號,而是那些支撐起社會運動的微觀組織與個體付齣。 誌願服務與社區營造: 在社會矛盾顯現的背景下,大量的社區行動和誌願服務變得活躍。本書記錄瞭環保團體、關注弱勢群體的組織在十年間如何堅持不懈地開展工作,他們麵對的資源匱乏、公眾關注度波動時的心態調整,以及如何在日常服務中重建社區信任。 教育領域的探索與反思: 2005-2015年,香港教育改革的陣痛仍在持續。本書通過對幾所中小學教師的深入訪談,探討瞭他們在“全人教育”理念與應試壓力之間的平衡,以及如何引導學生思考社會議題,激發他們對城市未來的責任感。 城市中的靜默時刻: 十年間,香港的節奏從未放緩。我們收錄瞭一些在繁忙都市中,人們選擇的“慢下來”的時刻——例如城市漫步者、周末農夫市集的參與者,以及對特定曆史建築的保育行動。這些看似邊緣的活動,實則是城市精神在壓力下尋找平衡的體現。 三、 展望與迴望:十年之限的意義 選擇2005年至2015年作為一個時間切片,具有其內在的邏輯。這是一個“後迴歸”時代復雜性的十年,它既包含瞭前一個時期的遺留問題,也孕育瞭後續社會發展的重要契機。 本書試圖提供一個多層次的觀察視角:它不是一部政治宣言,而是一份關於“生活在香港”的詳盡田野調查報告。通過這些零散而真實的記錄,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之下,是無數香港市民在日常的、微觀的層麵所做的選擇、堅持和妥協,共同塑造瞭這座城市的獨特麵貌。閱讀這些記錄,如同翻閱一本充滿細節的城市相冊,每一頁都定格瞭那個特定時間段內,香港社會脈搏的跳動。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Birdy Chu


  Birdy 認為以攝影及錄像去關注社會發展,
  為香港留下見證是一種生活方式。
  於香港及海外舉辦過多場攝影展覽,
  創作影片於多國城市的電影節放映,
  獲入選香港藝術雙年奬、亞洲當代藝術奬、
  國傢地理攝影大賽、香港人權藝術奬及最受歡迎流動影片大奬等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2005-2015 重大事件一覽:

反水貨行動   Anti Parallel Traders   MAR / 2015

雨傘運動   Umbrella Movement   SEP-DEC / 2014

守護東北   Defend Northeast Territory   JUN / 2014-NOW

香港電視   Justice of TV License   OCT / 2013

七一   July 1st Parade   JUL / 2013

六四   June 4   JUN / 2013

反國教   No National Education   JUL-OCT/ 2012

李旺陽事件   We are Li Wang Yang   JUN / 2012

反 CY   Against Chief Executive Elected   APR / 2012

反核   Anti Nuke   MAR / 2012

菲律賓人質事件   Philippines Hostage Tragedy   AUG / 2010

623 政改   No Constitutional Reform   JUN / 2010

菜園村   Choi Yuen Village   NOV / 2008-NOW

保留舊中環天星碼頭   Preserve Star Ferry's Pier   NOV-DEC / 2006

反世貿   WTO   DEC / 2005

 

用戶評價

评分

讀到《香港/十年抗爭記錄明信片2005-2015》這個書名,我的思緒立刻被拉迴瞭過去十年間的香港。2005到2015,這十年,對於這座城市而言,無疑是充滿瞭戲劇性的。我腦海中湧現齣的是各種零散的畫麵,有的是街頭的密集人群,有的是各種標語,有的是人們臉上復雜的神情。這本書的“抗爭記錄”四個字,直接點齣瞭它的核心內容,讓我好奇它會以怎樣一種方式來呈現這些重要的曆史時刻。而“明信片”這個意象,又給我帶來一種特彆的感受。它不像是一本百科全書,也不是一部宏大的紀錄片,更像是一件件被精心挑選齣來的、承載著特定情感和記憶的小物件。我猜想,這本書或許會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每一張明信片都代錶著一個時代的側影,一段凝固的曆史片段。它可能不會有長篇大論的文字,但每一個畫麵,每一句可能附帶的簡短文字,都可能蘊含著深厚的情感和意義。我非常期待,這本書會以怎樣的視角去捕捉“十年抗爭”的精髓,是聚焦於重大的政治事件,還是側重於普通市民的經曆?它會如何用“明信片”這種充滿人情味的形式,來講述這段重要的曆史?這讓我對它充滿瞭期待。

评分

《香港/十年抗爭記錄明信片2005-2015》,這個書名本身就極具吸引力。2005到2015,這十年,對於香港而言,絕對是值得被銘記的。作為讀者,我立刻會聯想到那些曾經在新聞裏、在網絡上、在人們的口耳相傳中齣現的畫麵和事件。書中“抗爭記錄”這四個字,更是直接點明瞭其主題,預示著它將以一種直觀、深刻的方式,將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呈現在我們麵前。而“明信片”這個載體,又賦予瞭這本書一種獨特的視角。我設想,這本書或許不像一本厚重的史書,而更像是一疊凝結瞭時光的珍貴信件。每一張明信片,可能都承載著一個具體的場景,一個鮮活的麵孔,一種強烈的情感。它們或許是某個街頭集會的現場抓拍,或許是某個標誌性時刻的剪影,也或許是普通香港市民在那個時代留下的獨特印記。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選擇這些“明信片”的,它們之間又會構建齣怎樣一種敘事關係?是通過時間順序,還是按照主題來劃分?我期待這本書能用一種更加生活化、更加貼近人心的視角,讓我們去感受那十年間的跌宕起伏,去理解那份執著與不屈。它是否會展現齣那些令人心潮澎湃的畫麵,又是否會記錄下那些默默付齣的普通人的身影?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初初看到,便有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香港/十年抗爭記錄明信片2005-2015》,光是這個書名,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2005到2015,這十年,對於香港而言,無疑是風起雲湧、變革激蕩的十年。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些模糊的影像,是街頭的集會,是揮舞的旗幟,是人群中的呐喊,還是那些在曆史洪流中被悄然記錄下的瞬間?“抗爭記錄”,這個詞更是充滿瞭力量,它暗示著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的照片集,更是一種帶有強烈立場和情感的見證。而“明信片”,這個意象又帶來一種特殊的質感,仿佛每一張明信片都承載著一個故事,一處風景,一份心情,通過郵遞,將遙遠的記憶和情感傳遞。我期待這本書能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將那些曾經鮮活的畫麵和情感凝聚起來,讓我能夠穿越時空,去感受那段不平凡的歲月。它是否會像翻閱一本塵封的舊相冊,每一張泛黃的明信片都訴說著不為人知的故事?它是否會像一封封來自過去的信件,字裏行間流淌著那個時代特有的情緒?我無法想象書中具體的照片內容,但僅僅是書名所營造齣的氛圍,就已經讓我對它充滿瞭期待,迫切想知道,這“十年抗爭”究竟是如何通過“明信片”的形式被記錄下來的。

评分

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這本《香港/十年抗爭記錄明信片2005-2015》。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感,仿佛預示著一幅幅珍貴的曆史畫麵即將呈現在眼前。2005年至2015年,這十年對於香港來說,是多麼不平凡的歲月啊!它一定見證瞭許多令人心潮澎湃的時刻,記錄瞭許多呐喊與堅持。我腦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現齣一些模糊的景象:可能是在繁華都市的街頭,也可能是在寜靜的社區裏,人們為瞭某個目標而聚集,發齣瞭自己的聲音。而“明信片”這個詞,又為這本書增添瞭一層溫情和細膩。它讓我聯想到那些曾經被寄送齣去的、承載著思念和故事的小卡片。這本書會不會就像是一封封來自過去的信件,每一張明信片都是一個獨立的章節,裏麵或許有震撼人心的瞬間,也或許有默默無聞的堅持。我猜測,作者一定是用心去捕捉那些最能代錶那個時代的畫麵,用鏡頭或是文字,將那些轉瞬即逝的情感凝固下來。我非常好奇,這些“明信片”會選擇怎樣的視角來呈現“十年抗爭”,是宏大的事件全景,還是個體微小的視角?這本書又將如何將這些零散的片段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綫?我期待它能帶給我一場關於香港過去十年的視覺與心靈的盛宴。

评分

《香港/十年抗爭記錄明信片2005-2015》這個書名,一瞬間就勾起瞭我的強烈好奇心。2005到2015,這十年,香港經曆的變革和事件,絕對是值得被深入記錄和迴顧的。書名中的“抗爭記錄”幾個字,更是直擊要害,錶明瞭這本書的重點所在,它必定是在捕捉和呈現那些關鍵的時刻,那些人們發齣的聲音,那些為之奮鬥的身影。而“明信片”這個詞,又給我一種非常特彆的聯想。我腦海中浮現的,不是冰冷的數據或宏大的敘事,而是一種更具象、更私人化、也更富有情感的錶達方式。我設想,這本書可能就像是一套精心挑選齣來的、充滿曆史印記的明信片。每一張卡片,都可能定格瞭一個鮮活的瞬間,記錄瞭一段動人的故事,或者傳達瞭一種復雜的情緒。它可能包含著街頭巷尾的場景,可能捕捉著人們臉上堅毅或迷茫的錶情,也可能記錄下那些在時代洪流中不為人知的個體。我迫切想知道,這本書會選擇以怎樣的角度來展現這“十年抗爭”?它會是側重於事件本身的發展脈絡,還是更多地去關注參與其中的人們?它又將如何通過“明信片”這種充滿懷舊感和故事性的載體,將那段不平凡的歲月呈現在讀者麵前?這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無限的想象和期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