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十年抗争记录明信片2005-2015

香港/十年抗争记录明信片2005-201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
  • 抗争
  • 社会运动
  • 十年
  • 明信片
  • 历史记录
  • 政治
  • 文化
  • 2005-2015
  • 集体记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十年过去,不公义之事不绝于耳。
抗争之路不易走,只有坚毅才能走出去。
由2005年WTO到2015反水货行动,22张事件,见证十年来抗争演化。

  ●后雨伞年代,命运自主诉求与日俱增,一国两制有形无实

  ●回顾香港人是怎么用行动走出来:反高铁、反国教、雨伞运动……

  ●回看昔日种种抗争,于明信片里回忆、启发,香港的下一步应如何踏出

  ●把抗争的信息传送给世界各地的朋友!
 
香港:在时代洪流中的个体与集体记忆 一、 时代的侧影:香港社会的多元变迁 (2005-2015)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政治史,而是一份凝视时代细节的侧影集。它聚焦于2005年至2015年间,香港社会在经济转型、身份认同重塑以及社会运动兴起这三重张力下的生活图景。这十年,是香港与“一国两制”框架的磨合期,也是新一代市民开始深度反思自身定位的关键时期。 我们尝试通过一系列鲜活的个体叙事与场景记录,勾勒出彼时香港社会在光鲜亮丽的金融中心外表下,那份潜藏的焦虑与蓬勃的生命力。 1. 经济转型下的身份重塑:从“狮子山精神”到“新常态” 2005年前后,香港经济正经历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端金融和专业服务业的深刻转型。这种转型对不同阶层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 新世代的职业焦虑: 本书收录了数篇关于大学毕业生进入职场的心路历程。他们面对的是一个高度竞争、向上流动性减弱的“新常态”。记录中,不乏从新兴科技公司、非营利组织到传统媒体行业中,年轻人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寻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故事。例如,对一个在数码创意产业工作了五年的设计师的访谈,详细描述了香港创意产业在面对内地资本涌入和全球化竞争时的挣扎与创新。 基层生活的韧性与困境: 十年间,香港的贫富差距问题日益凸显。本书细致描绘了深水埗、观塘等旧区重建背景下,小店主、街坊如何努力维持生计的日常。我们记录了传统“铺头”如何应对租金飙升和大型连锁店的冲击,以及社区互助网络在社会福利体系之外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这种韧性,是理解香港社会底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空间的使用权之争: 随着商业地产的扩张,公共空间的使用权成为新的议题。从维多利亚公园的日常活动,到街头艺人争取表演地点的点滴摩擦,都反映出市民对城市空间定义的不断拉扯。 2. 文化景观的变迁:本土意识的萌芽与成长 这十年,香港的文化创作领域迎来了重要的转折点。本土意识不再仅仅是学术讨论,而是渗透到艺术、音乐和日常语言的方方面面。 独立音乐场景的兴衰: 本书详述了2010年前后,香港独立音乐场景如何在狭窄的Live House中发展壮大。我们追踪了几支乐队的成长轨迹,他们音乐中的焦虑、对城市景观的描绘,以及尝试用粤语表达复杂社会情绪的努力,构成了那个时期文化脉搏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与文学中的“在场”: 2005年后,香港电影的创作焦点开始从商业合拍片向更具本土关怀的独立制作转移。本书分析了几部特定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独立电影,它们如何处理集体记忆、移民叙事和身份焦虑。同时,对一些关注城市变迁的小说家的访谈,展示了文学如何成为记录“不被主流关注的历史”的载体。 社交媒体与民间话语权的争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民间信息传播的力量开始显现。本书记录了博客、论坛乃至早期的社交媒体平台在组织讨论、汇集民意方面的早期作用,以及民间声音如何努力在传统媒体的报道框架之外开辟新的话语空间。 二、 社会活动的微观记录:日常中的张力与连接 本书的重点在于捕捉那些容易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现场感”。我们并非侧重于大型集会的口号,而是那些支撑起社会运动的微观组织与个体付出。 志愿服务与社区营造: 在社会矛盾显现的背景下,大量的社区行动和志愿服务变得活跃。本书记录了环保团体、关注弱势群体的组织在十年间如何坚持不懈地开展工作,他们面对的资源匮乏、公众关注度波动时的心态调整,以及如何在日常服务中重建社区信任。 教育领域的探索与反思: 2005-2015年,香港教育改革的阵痛仍在持续。本书通过对几所中小学教师的深入访谈,探讨了他们在“全人教育”理念与应试压力之间的平衡,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思考社会议题,激发他们对城市未来的责任感。 城市中的静默时刻: 十年间,香港的节奏从未放缓。我们收录了一些在繁忙都市中,人们选择的“慢下来”的时刻——例如城市漫步者、周末农夫市集的参与者,以及对特定历史建筑的保育行动。这些看似边缘的活动,实则是城市精神在压力下寻找平衡的体现。 三、 展望与回望:十年之限的意义 选择2005年至2015年作为一个时间切片,具有其内在的逻辑。这是一个“后回归”时代复杂性的十年,它既包含了前一个时期的遗留问题,也孕育了后续社会发展的重要契机。 本书试图提供一个多层次的观察视角:它不是一部政治宣言,而是一份关于“生活在香港”的详尽田野调查报告。通过这些零散而真实的记录,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是无数香港市民在日常的、微观的层面所做的选择、坚持和妥协,共同塑造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面貌。阅读这些记录,如同翻阅一本充满细节的城市相册,每一页都定格了那个特定时间段内,香港社会脉搏的跳动。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Birdy Chu


  Birdy 认为以摄影及录像去关注社会发展,
  为香港留下见证是一种生活方式。
  于香港及海外举办过多场摄影展览,
  创作影片于多国城市的电影节放映,
  获入选香港艺术双年奖、亚洲当代艺术奖、
  国家地理摄影大赛、香港人权艺术奖及最受欢迎流动影片大奖等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2005-2015 重大事件一览:

反水货行动   Anti Parallel Traders   MAR / 2015

雨伞运动   Umbrella Movement   SEP-DEC / 2014

守护东北   Defend Northeast Territory   JUN / 2014-NOW

香港电视   Justice of TV License   OCT / 2013

七一   July 1st Parade   JUL / 2013

六四   June 4   JUN / 2013

反国教   No National Education   JUL-OCT/ 2012

李旺阳事件   We are Li Wang Yang   JUN / 2012

反 CY   Against Chief Executive Elected   APR / 2012

反核   Anti Nuke   MAR / 2012

菲律宾人质事件   Philippines Hostage Tragedy   AUG / 2010

623 政改   No Constitutional Reform   JUN / 2010

菜园村   Choi Yuen Village   NOV / 2008-NOW

保留旧中环天星码头   Preserve Star Ferry's Pier   NOV-DEC / 2006

反世贸   WTO   DEC / 2005

 

用户评价

评分

《香港/十年抗争记录明信片2005-2015》,这个书名本身就极具吸引力。2005到2015,这十年,对于香港而言,绝对是值得被铭记的。作为读者,我立刻会联想到那些曾经在新闻里、在网络上、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出现的画面和事件。书中“抗争记录”这四个字,更是直接点明了其主题,预示着它将以一种直观、深刻的方式,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呈现在我们面前。而“明信片”这个载体,又赋予了这本书一种独特的视角。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不像一本厚重的史书,而更像是一叠凝结了时光的珍贵信件。每一张明信片,可能都承载着一个具体的场景,一个鲜活的面孔,一种强烈的情感。它们或许是某个街头集会的现场抓拍,或许是某个标志性时刻的剪影,也或许是普通香港市民在那个时代留下的独特印记。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选择这些“明信片”的,它们之间又会构建出怎样一种叙事关系?是通过时间顺序,还是按照主题来划分?我期待这本书能用一种更加生活化、更加贴近人心的视角,让我们去感受那十年间的跌宕起伏,去理解那份执着与不屈。它是否会展现出那些令人心潮澎湃的画面,又是否会记录下那些默默付出的普通人的身影?

评分

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香港/十年抗争记录明信片2005-2015》。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仿佛预示着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画面即将呈现在眼前。2005年至2015年,这十年对于香港来说,是多么不平凡的岁月啊!它一定见证了许多令人心潮澎湃的时刻,记录了许多呐喊与坚持。我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些模糊的景象:可能是在繁华都市的街头,也可能是在宁静的社区里,人们为了某个目标而聚集,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而“明信片”这个词,又为这本书增添了一层温情和细腻。它让我联想到那些曾经被寄送出去的、承载着思念和故事的小卡片。这本书会不会就像是一封封来自过去的信件,每一张明信片都是一个独立的章节,里面或许有震撼人心的瞬间,也或许有默默无闻的坚持。我猜测,作者一定是用心去捕捉那些最能代表那个时代的画面,用镜头或是文字,将那些转瞬即逝的情感凝固下来。我非常好奇,这些“明信片”会选择怎样的视角来呈现“十年抗争”,是宏大的事件全景,还是个体微小的视角?这本书又将如何将这些零散的片段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线?我期待它能带给我一场关于香港过去十年的视觉与心灵的盛宴。

评分

《香港/十年抗争记录明信片2005-2015》这个书名,一瞬间就勾起了我的强烈好奇心。2005到2015,这十年,香港经历的变革和事件,绝对是值得被深入记录和回顾的。书名中的“抗争记录”几个字,更是直击要害,表明了这本书的重点所在,它必定是在捕捉和呈现那些关键的时刻,那些人们发出的声音,那些为之奋斗的身影。而“明信片”这个词,又给我一种非常特别的联想。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冰冷的数据或宏大的叙事,而是一种更具象、更私人化、也更富有情感的表达方式。我设想,这本书可能就像是一套精心挑选出来的、充满历史印记的明信片。每一张卡片,都可能定格了一个鲜活的瞬间,记录了一段动人的故事,或者传达了一种复杂的情绪。它可能包含着街头巷尾的场景,可能捕捉着人们脸上坚毅或迷茫的表情,也可能记录下那些在时代洪流中不为人知的个体。我迫切想知道,这本书会选择以怎样的角度来展现这“十年抗争”?它会是侧重于事件本身的发展脉络,还是更多地去关注参与其中的人们?它又将如何通过“明信片”这种充满怀旧感和故事性的载体,将那段不平凡的岁月呈现在读者面前?这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和期待。

评分

读到《香港/十年抗争记录明信片2005-2015》这个书名,我的思绪立刻被拉回了过去十年间的香港。2005到2015,这十年,对于这座城市而言,无疑是充满了戏剧性的。我脑海中涌现出的是各种零散的画面,有的是街头的密集人群,有的是各种标语,有的是人们脸上复杂的神情。这本书的“抗争记录”四个字,直接点出了它的核心内容,让我好奇它会以怎样一种方式来呈现这些重要的历史时刻。而“明信片”这个意象,又给我带来一种特别的感受。它不像是一本百科全书,也不是一部宏大的纪录片,更像是一件件被精心挑选出来的、承载着特定情感和记忆的小物件。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每一张明信片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侧影,一段凝固的历史片段。它可能不会有长篇大论的文字,但每一个画面,每一句可能附带的简短文字,都可能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意义。我非常期待,这本书会以怎样的视角去捕捉“十年抗争”的精髓,是聚焦于重大的政治事件,还是侧重于普通市民的经历?它会如何用“明信片”这种充满人情味的形式,来讲述这段重要的历史?这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初初看到,便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香港/十年抗争记录明信片2005-2015》,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2005到2015,这十年,对于香港而言,无疑是风起云涌、变革激荡的十年。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模糊的影像,是街头的集会,是挥舞的旗帜,是人群中的呐喊,还是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悄然记录下的瞬间?“抗争记录”,这个词更是充满了力量,它暗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照片集,更是一种带有强烈立场和情感的见证。而“明信片”,这个意象又带来一种特殊的质感,仿佛每一张明信片都承载着一个故事,一处风景,一份心情,通过邮递,将遥远的记忆和情感传递。我期待这本书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那些曾经鲜活的画面和情感凝聚起来,让我能够穿越时空,去感受那段不平凡的岁月。它是否会像翻阅一本尘封的旧相册,每一张泛黄的明信片都诉说着不为人知的故事?它是否会像一封封来自过去的信件,字里行间流淌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情绪?我无法想象书中具体的照片内容,但仅仅是书名所营造出的氛围,就已经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迫切想知道,这“十年抗争”究竟是如何通过“明信片”的形式被记录下来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