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理论大师约翰.伯格与专业摄影名家尚.摩尔 合力探究摄影本质经典之作
与班雅明《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巴特《明室》、桑塔格《论摄影》同列当代影像思考鉅着
* 文化批评大师萨依德:「非凡无比,引导性与原创力十足优异」
* 摄影家张照堂 推荐序 「在众声喧哗的现今出版品中,这本书独特、厚实而静谧,但不用怀疑它蕴含的火花与光彩。」── 摄影家 张照堂
「本书可以是一位摄影工作者对其工作实践的反思纪录;一位艺术史家对摄影理论的初步探勘;一场尝试废弃文字说明,仅用影像诉说故事的大胆实验;以及一本向山区劳动者的坚毅果敢反覆致意的着作。」── 译者 张世伦
关于摄影,我们不停思索:何谓真实?摄影是纪录,抑或是谎言?什么是照片?照片意谓什么?影像如何生成,又如何使用、诠释?影像与文字间有何关联?图说是理解之必要,抑或是想像力的扼杀?为何不含文字说明的照片,犹能令人感动莫名?我们能否舍弃文字,纯然以影像思考、叙事?
当代美学评论大师约翰.伯格与瑞士摄影名家尚.摩尔联手述说,取理论为架构、撷影像为触媒,延续华特.班雅明、罗兰.巴特、苏珊.桑塔格的影像思考传统,为读者揭示摄影本质。
全书以文佐图,为摄影提出另一种独特的叙事法则:尚.摩尔以自身拍摄经验,书写其身为摄影家之反思。一张照片,便是一处「相遇之所」,身在其中的摄影者、被摄者、观看者,环环牵系。这般循环往复的连结回圈,启发了另一种游走于纪实与想像间的独特摄影叙事之道。约翰.伯格接着进一步提出一则关于摄影的理论,比较摄影与绘画间差异,详论相片的观看之道。而后则是两人想像力的合作成果,由一百五十张不带任何文字说明的相片串接而成,透过连续影像呈现,诉说一位农妇的生命故事。最终则试图归结该连续生命影像卷轴的终极叙事意义。一连串照片,其意义不在纪实,不发只字片语,只有纯然影像:它们诉说生命的故事,诱发记忆与回想。
摄影叙事之道,由此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