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学论语

看漫画,学论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漫画
  • 论语
  • 国学
  • 传统文化
  • 启蒙教育
  • 儿童读物
  • 经典
  • 修身养性
  • 趣味学习
  • 文化启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的生活智慧就在我们身边
  时时轻松看,天天简单学
  一不小心就和孔子变成麻吉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怨天,不尤人
  欲速则不达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孔子是地球子民的共同偶像,带给我们许多人生智慧。
  在日本、台湾和中国等地的企业家都要读《论语》帮助企业经营!

  本书以生动的漫画为辅,兼具娱乐及教育功能,透过看漫画来学《论语》,在不知不觉中精进个人修为、处世态度和成功者的做事方法。

本书特色

  每篇都有《论语》原文和翻译,加上「生活里的思考」,以及独特且生动活泼的漫画解析,让读者能「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书末附「逛逛孔庙」盖章页
 
书籍简介:《诗意的哲思:古典文学中的生命况味》 引言:在文字的河流中溯源 《诗意的哲思:古典文学中的生命况味》并非一部枯燥的文学理论专著,而是一场邀请读者沉浸于中国古典文学瑰宝深处的精神漫游。本书旨在超越对篇章的表面解读,深入挖掘那些在唐诗宋词、楚辞汉赋乃至元曲的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与人类永恒困境息息相关的哲学思辨与生命体验。我们试图探寻,在那些被时间淘洗过的、最凝练的文学表达中,古代的文人墨客是如何看待“存在”、“时间”、“美”、“痛苦”以及“超越”的。 第一章:天地之悠悠——时间与存在的哲学拷问 本章聚焦于古典文学中对“时间”这一宏大主题的刻画与思考。时间在古典语境中,既是催人老去的无情洪流,又是孕育永恒意境的载体。 我们将细致分析苏轼《赤壁赋》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探讨其背后蕴含的赫拉克利特式的“变化即永恒”的哲学观。与此相对照,我们将考察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此时此刻”的永恒感,即通过与自然的深度融合,实现对线性时间流逝的暂时超越。 文学作品中的“存在感”也在此章被重点剖析。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实则是对个体在浩瀚宇宙中存在地位的深刻自省。这种自省并非虚无主义,而是一种带着浪漫主义色彩的、对自我价值的坚定确立。我们将对比分析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入世担当与庄子“逍遥游”的超脱姿态,揭示古代知识分子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挣扎出的生命哲学。 第二章:情与理的辩证——古典美学中的伦理景观 古典文学的魅力,往往在于其对复杂人性的细腻捕捉与高尚情操的坚守。本章将探讨“情”与“理”在文学结构中的互动关系,尤其是在处理人际关系、家国情怀时的伦理取向。 (一)“忠”的深度探究:历史的重量与个体的殉道。 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仅是求索真理的过程,更是“忠贞”这一核心伦理在个体生命上的极致体现。我们将深入剖析“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探讨古典社会中精神共鸣的稀缺性与重要性。 (二)“爱”的多种形态:从闺怨到家国之爱。 诗词中的“相思”是人类情感的普遍主题,但古典文学将其提升到了更高的审美和哲学层面。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亡国之痛与个人流离的交织,展示了“小我”如何被“大我”的悲剧所吞噬和升华。我们还将对比分析《西厢记》中对自由爱情的赞颂与传统礼教的抗争,论证古典文学中对“真情实感”的推崇从未停歇。 第三章:山水间的隐喻——物我两忘的东方智慧 “寄情山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具标志性的哲学表达之一。本章将解构山水意象背后的深层文化密码,揭示其作为精神避难所与哲学课堂的功能。 (一)“空”与“寂”的境界:禅意对诗歌的影响。 我们将考察唐代边塞诗与山水田园诗中对“空寂”氛围的营造。王维的诗句常被视为“诗中有画,画中有禅”,这种“空”并非虚无,而是排除一切杂念后对事物本真状态的体认。这种体认,实则是受到道家与佛家思想影响下,对“万物一体”的追求。 (二)自然的教诲:草木的哲理。 竹子、梅花、松柏,它们在古典文学中承载了超越其生物学意义的道德寓言。梅之傲骨,竹之气节,松之坚韧,不仅仅是品格的象征,更是文人在逆境中自我塑形、实现精神价值的参照系。本书将详细分析这些意象是如何构建起古代知识分子精神图谱的。 第四章:悲悯与达观的交汇——苦难的意义化 人生充满苦难,古典文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没有回避痛苦,而是提供了一套成熟的、具有东方智慧的应对机制。 (一)对“厄运”的接受与和解。 柳宗元的贬谪诗,展现了面对政治挫折的深沉忧郁,但最终,这份忧郁又导向了对自我内心力量的确认。我们将分析,这种“达观”并非强颜欢笑,而是对既成事实的理性接纳,并从中寻找新的生命意义。 (二)悲剧的审美净化。 从《窦娥冤》的冤屈至《红楼梦》的繁华落尽,古典悲剧的审美功能在于对读者情感的极大激发与最终的净化。通过对极致痛苦的艺术呈现,读者得以在安全的距离外,体验生命的深度与残酷,从而获得一种超脱的平静。 结语:古典哲思的当代回响 《诗意的哲思:古典文学中的生命况味》的最终目的,是证明古典文学并非陈旧的故纸堆,而是蕴含着对当代生活依然具有强大指导意义的哲学资源。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对“慢下来”、“有意义地生活”的渴望,恰恰可以在那些穿越千年的诗句和篇章中找到最精妙的解答与最深沉的共鸣。本书旨在引导读者,以哲人的眼光重读经典,在诗意的世界中重塑自我。 --- (全书结构紧密,论述深入,涵盖文学史、哲学史及美学理论的交叉视角,力求以严谨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展现古典文学深邃的生命哲学内涵。)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文华

  毕业于国立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白天开心当小学老师,回家关门写童话故事。曾获第四届牧笛奖、陈国政儿童文学奖首奖、金鼎奖。着有《首席大提琴手》、《想不到的画》、《第100栋大楼》、《可能小学的历史任务》系列等书。欢迎你到他的脸书─「王文华的童话公园」,他会很开心的跟你讲故事喔!

绘者简介

SANA


  FB粉丝团与部落格图文作家。
  LINE贴图小铺官方合作。
  从小喜爱天马行空,致力于画出有趣与生活化的作品。不定时于在网路上分享生活漫画,欢迎来follow粉丝团喔~
  部落格:sana217.com
  粉丝团:SANA杀哪~

  着作:《SANA放空ing》(时报数位传播,2006)、《SANA恋爱ing》(布克文化,2008)、《哔!OL今天不上班》(方智,2009)、《一起趣防疫》(行政院卫生署疾病管制局,2010)
 

图书目录

半部《论语》治天下◎王文华 2
跟着《论语》漫画一起成长◎ SANA 4

0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8
02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0
03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12
04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14
05 知之为知之 16
06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8
0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0
08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2
09 事君数,斯辱矣 24
10 吾日三省吾身 26
11 学而不思则罔 28
12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0
13 温故而知新 32
14 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34
15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36
16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8
17 人之生也直 40
18 君子和而不同 42
19 君子坦荡荡 44
20 有事,弟子服其劳 46
21 仁远乎哉? 48
22 后生可畏 50
23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52
24 忠告而善道之 54
25 人而无信 56
26 群居终日 58
27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60
28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62
29 以约失之者,鲜矣 64
30 德不孤,必有邻 66
31 子绝四 68
32 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70
33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72
34 不怨天,不尤人 74
35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76
36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78
37 久而敬之 80
38 欲速则不达 82
39 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84
40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86
41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88
42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90
43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而探汤 92
44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94
45 有德者必有言 96
46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98
47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100
48 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102
49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104
50 贫而乐,富而好礼 106
51 君子成人之美 108
52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10
53 见贤思齐 112
54 听其言而观其行 114
55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16
56 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118
57 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120
58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122
59 吾尝终日不食 124
60 孰谓微生高直 126
61 直而无礼则绞 128

逛逛孔庙 130
 

图书序言

作者的话

  在这个快速变动的世界,我们如何有颗安定从容的心呢?来读《看漫画,学论语》吧!

  这是我创作最久的一本书,足足写了五年。它原先是在《未来少年》连载,每个月讲《论语》里的一个句子。

  每一个月,我思索它,我得想个好的切入点,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讲它,才能让现代人了解它,接受它。

  求学时,我们都读过《论语》。那时最常发的感叹就是:「读《论语》有什么用呀?」当年的我不懂,只是囫囵吞枣的读,生吞活剥的啃,成绩是不错,却没什么大收获。这回有机会,从头细读《论语》,而且是慢慢的读慢慢的思索,这才跨进《论语》的大门,懂了宋朝宰相赵普说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含义──

  《论语》成书在春秋时代,距今二千五百年。整本书记录孔子与弟子之间的问答,以浅显易懂的词句串连而成。二千五百年来,外在的环境变动了,人的内心也跟着浮燥了起来,然而很多基本的道理是不变的。

  对待父母要孝顺。求学问要能够确实。

  与朋友交往要重信义。做人要无愧于天地间……

  一个人若能读几篇《论语》,背几则书里的句子,思索这些句子里的意思,当他在写作时,肚子就有了墨水;与人谈话时,别人引用的经典,他也了然于胸,这种知识,是读《论语》最直接的好处。

  深一层的来看,为人处事需要智慧,智慧需要经验的积累。《论语》历经二千五百年岁月,讲的不是大道理,全是人生最实用的生活智慧。例如读书,《论语》教我们要「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读书要有方法,要能善用时间,要能时时复习,读书有收获时,就能感受到学习的喜悦,这不就是求学的好方法!

  立身处世,偶尔会遭遇挫折打击,《论语》说「德不孤,必有邻」,告诉我们宁可坚持原则,也不要随波逐流,最后总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挚友,读它让我们安心,这是立身处世的智慧。

  《论语》里,全是像这样的好句子,把它们融会贯通,就能坚定自我的价值,坚守自己的处世之道,这是我认为读《论语》最棒的地方。
 

图书试读

P8)

01

原文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
事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翻译

子贡问孔子如何培养仁德。孔子说:「工匠如果想把工作做好,一定要先把工具打磨锋利。

居住在一个国家,要为大夫中贤能的人服务,和士人当中有仁德的人交朋友。」

生活里的思考

水彩画到一半才发现,颜料缺了红少了绿的,虽然可以换个色彩,但是总觉得有点可惜,明明可以画得更好。

事前的准备工作,是成功与否的关键。

破扫帚没办法把地扫好;钝刀刻不出菩萨细腻的线条。好厨师会善待他的刀,每一把细细磨利,等着切削剁砍,依序上场。好司机善于保养他的车,务求加油顺畅,煞车灵敏,让乘客与自己平安回家。好学生也一样,课前花点时间准备:整理书包,看看课表,甚至预习一下,会让学习更有效率哦。

P12)

03

原文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翻译

孔子说:「学习要像担心赶不上(来不及),而已经学到的又担心会忘记、失去。」

生活里的思考

看高手扯铃,除了羡慕,我们也会想知道诀窍,回家苦练。学会后,还要时常练习,就怕自己忘掉这项技巧;听相声表演,除了赞叹,你是不是也会学上几段,有空讲讲,找机会上台表演,多学多讲,就能成为相声大师。

这就是学习的态度:求知若渴,反覆练习。不懂的事,迫不及待想了解它。已经了解的事,还要反覆练习,直到它们变成像喝水一样自然,成为你的本领之一。

温故知新,学习更有效果,试试看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太惊艳了!我一眼就被它吸引住了。那种水墨晕染的效果,古朴中带着一丝灵动,仿佛能闻到纸张特有的清香。封面上的人物画像,不是那种刻板的说教形象,而是带着几分漫画的写意和俏皮,让人立刻产生亲近感。我平时不太接触传统文化类的书籍,总觉得有些枯燥,但这本书的封面传递出的信息让我觉得“原来古圣先贤也能这么有趣”。迫不及待地翻开,里面的排版也十分用心,字体大小适中,留白恰到好处,读起来一点也不费眼。插图更是锦上添花,每一幅都精心绘制,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有时候一张图就能传达很多信息,而且画风非常吸引人,有点像我平时在网上刷到的那种高质量的国风漫画,非常有代入感。我觉得光是这份封面和内页设计,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成功地勾起了我对内容的极大兴趣,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太吸引人了!我一直认为,好的科普读物,或者说好的文化普及读物,不应该有架子,应该像和朋友聊天一样,轻松有趣,又能让你学到东西。这本书就做到了这一点。作者的文笔非常生动,他用词准确,又带有很强的画面感。时不时还会冒出一些幽默的段子,让人忍不住笑出声来。我特别喜欢他形容某些概念的时候,用到的比喻,都非常贴切,而且很新颖,不像我以前看过的那些书,总是重复一些老套的说法。读起来就像在听一个博学又风趣的长辈在讲故事,没有压力,只有享受。而且,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既保留了古文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的表达方式,使得整本书读起来非常流畅,一点也不会觉得生涩难懂。这种“好玩又长知识”的书,才是我想看的。

评分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那种“被理解”的感觉。我一直觉得,《论语》离我很遥远,里面的话好像是说给圣人听的,跟我没啥关系。但这本书让我觉得,孔子其实很懂我们,他讲的那些道理,放在现在也同样适用。作者在解读的时候,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了现代人的一些痛点和困惑,然后用《论语》的智慧去回应。比如,关于“君子不器”的讨论,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不应该把自己局限在某个狭窄的领域,而应该不断学习,拓展自己的视野。还有关于“择善而从之”的讲解,就给了我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辨别有价值的信息,如何跟优秀的人学习的启示。读完这本书,我不再觉得《论语》是高不可攀的经典,而是觉得它像一位智慧的朋友,一直在那里,等待我去倾听,去领悟,去实践。这种亲切感和实用性,是我对这本书最深的感受。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论语》的印象就是一堆大道理,听起来很玄乎,但不知道怎么用。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在讲解的时候,特别注重将《论语》的思想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我这个普通读者也能从中找到指导。比如,书中关于“仁”的阐述,就不是那种抽象的道德说教,而是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小细节,比如如何对待朋友、如何处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来体现。他会讲到,有时候一句温暖的话,一个善意的举动,就是“仁”的体现。这种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的方法,让我觉得《论语》里的智慧原来这么实用!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可以作为一本“生活指南”来读,它教我如何在各种场合保持得体,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看待得失。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情商和处世能力都有所提升,这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收获。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先关注的是它的编排方式。不得不说,作者的构思真的很巧妙。他没有直接堆砌原文,而是把每一则论语都拆解开来,用非常生活化、现代化,甚至可以说有点“接地气”的方式进行解读。举个例子,比如关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我以前总觉得“习”就是背诵,听起来就头疼。但这本书里,作者通过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课后又和同学讨论、实践,最后豁然开朗的过程来阐述,瞬间就把“习”的内涵变得鲜活起来。这种叙事性的解读方式,比干巴巴的文字解释要容易理解得多,也更容易引起共鸣。而且,作者在解读中还穿插了一些当下的社会现象和生活中的小故事,让我感觉孔子的智慧并不是陈旧的古董,而是能解决我们现在面临的很多困惑的“活知识”。这种“古今对话”的感觉,让我觉得特别受用,也更能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