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外的自然课(新版)

家门外的自然课(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自然观察
  • 亲子阅读
  • 户外教学
  • 科学启蒙
  • 儿童科普
  • 自然教育
  • 生态环保
  • 生活技能
  • 实践活动
  • 新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今天,你要上哪一堂自然课?
自然观察超有趣!
超过100种小动物,就在你身边。

  这是一本很可爱的自然观察图文书,以一年12个月在住家附近观察到或饲养的动物为主角。内容大多是昆虫,但也有蝙蝠、蜥蜴、壁虎、野鸭、蟾蜍等其他动物。

  作者石森爱彦以一种有点朴拙可爱、但又详细写实的画风,描绘出他眼中的生物世界,并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记录他亲身观察、饲养所得出的第一手资讯。他把自己也画入了书中,阅读起来,就好像跟着他走出家门外,学了一堂堂的自然课。而他带点幽默的笔调,更是让人觉得亲切不已。是一本画面精采而且观点独特的图文书。

  想上一堂自然课,其实就在家门外!
  现在就请你跟着书本,停下脚步仔细看、
  画下所见、写下所思,一起来感受自然和生物真奇妙!

得奖纪录

  国内大奖──
  ★ 新闻局「中小学生优良课外读物」推介
  ★「好书大家读」年度最佳少年儿童读物奖
  ★「开卷」年度好书奖

  日本大奖──
  ★日本厚生劳动省社会保障审议会推荐儿童福祉文化财
  ★日本图书馆协会选定图书
  ★日本全国学校图书馆协议会选定图书
  ★日本童书研究会选定图书

名人推荐

  《家门外的自然课》是一门免缴学费就可以上的自然课,内容丰富而有趣。——台湾大学昆虫学系名誉教授 朱耀沂

  这本石森爱彦先生的个人观察笔记画风深具亲和力,观察入微,非常适合亲子共读。——荒野保护协会荣誉理事长 林耀国
 
漫步书林:一窥寻常巷陌中的自然奇观 一本关于生命、探索与感知的观察手记 内容概要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的自然科学教科书,它更像是一次深入生活肌理的田野考察,一次对我们脚下、身旁那些习以为常却又蕴含无尽玄机的自然现象的温柔凝视。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带领读者走出书斋,聚焦于城市边缘、社区角落、公园水塘乃至自家窗台上的微观世界。全书围绕“发现”与“理解”展开,涵盖了从植物的生命周期、昆虫的社会行为,到季节更迭引发的生态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微妙影响的方方面面。 第一部分:城市的脉搏与微小的居民 本部分着重于描绘在现代都市高压环境中依然顽强生存的生命形态。我们将探访那些被忽视的“绿色岛屿”——无论是老旧墙缝中探出的苔藓,还是被遗忘的角落里肆意生长的杂草。 1.1 墙角的拓荒者:苔藓与地衣的生存哲学 详细剖析苔藓和地衣如何在极端的环境下,通过特殊的生理结构和共生关系,实现对岩石、水泥等无机表面的占据。书中会呈现一系列关于它们吸水机制、繁殖方式的微距观察记录。我们不仅关注它们的外形,更深入探讨它们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扮演的先锋物种角色,如何为更大型的植物提供土壤基础。 1.2 喧嚣中的信使:城市昆虫的秘密生活 聚焦于那些在人类活动噪音中保持高度警觉的昆虫。比如,在垃圾桶旁忙碌的蝇类,它们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惊人的繁殖力如何适应高频次的人类干预;城市蜘蛛如何利用建筑物的垂直结构编织高效的捕猎网络;以及那些夜间出没的蛾类,它们对人工光源的趋向性背后的进化意义。书中会配有大量关于这些昆虫生命周期关键节点的图文记录。 1.3 候鸟的迷航与归属:城市天际线的生态学 探讨候鸟在迁徙途中利用城市地标进行导航的现象。重点分析光污染和高层建筑对它们的影响,以及麻雀、鸽子等定居鸟类如何将人类的废弃物融入其筑巢和觅食策略中。我们试图理解,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它们如何维持种群的延续性。 第二部分:水的低语与泥土的记忆 本章将目光投向水体和土壤,探究这些基础元素如何孕育出多样化的生命。 2.1 池塘的静谧剧场:水生生态的层次 带领读者观察一个典型的城市小型水塘或甚至一个水桶中积水的微型生态系统。从水面漂浮的浮萍、水下摇曳的水草群落,到蝌蚪的变态过程,再到水黾在张力膜上的行走艺术。我们将详细记录不同水深、光照条件下的藻类爆发与消退,以及水底沉积物中厌氧细菌的活动。 2.2 泥土的呼吸:土壤微生物与腐殖质的转化 深入探讨我们最常忽视的领域——脚下的泥土。解释蚯蚓、线虫等在土壤结构形成中的关键作用,以及真菌网络(菌根网络)如何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连接植物的根系,进行营养物质的交换。本书会特别强调土壤的保水性与城市硬化地面之间的矛盾。 2.3 雨水的故事:径流与渗透的循环 分析城市硬化地面如何改变自然的水文循环。通过对暴雨后积水和渗透实验的对比,展示雨水如何迅速形成地表径流,带走表层土壤,以及在渗透区域植被如何努力地截留和净化这些水流。 第三部分:季节的仪式与时间的刻度 生命并非静止不变,本部分关注时间流逝对自然景观带来的周期性变化。 3.1 冬眠的策略:生命如何“暂停” 详尽描述不同生物(如某些昆虫的卵、地下的植物块茎、蛰伏的哺乳动物)在寒冷或干旱季节采取的休眠或越冬策略。这不仅仅是“睡着”,而是复杂的生理和生化过程的调整,包括抗冻蛋白的产生和新陈代谢率的骤降。 3.2 植物的“计时器”:向光性与向温性 探讨植物如何精确感知日照长度(光周期现象)和温度变化,从而触发开花、落叶或休眠的信号。通过对几种常见城市行道树(如法国梧桐、杨树)的观察记录,揭示它们在光照受限的城市环境中如何调整自己的生长节奏。 3.3 蜕变与新生:一年中的“第一次” 记录春天来临时,第一批解冻的种子如何发芽,第一只返回的昆虫如何破茧而出。这些“第一次”的出现时间,是衡量气候变化最敏感的生物学指标之一。 第四部分:人类的影子与共存的可能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聚焦于人类活动与自然界互动产生的复杂结果。 4.1 驯化的边缘:人类的馈赠与干扰 分析人类的喂食行为(如喂鸟、喂流浪猫)对野生动物行为模式的长期影响,探讨这种“被驯化”的生存方式带来的脆弱性。同时,也研究城市绿化中引进的外来物种,它们如何融入或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 4.2 废弃物的生态学 观察塑料、玻璃等不可降解物质在自然环境中缓慢分解或被生物体误食的过程。这不是控诉,而是记录自然界如何试图消化人类留下的“遗迹”,揭示其对食物链的潜在威胁。 4.3 观察者的责任:在身边建立自然的连接 总结如何通过细致的日常观察,重建人与自然之间那种失落已久的情感联结。强调每一次驻足、每一次俯身,都是一次对生命力的尊重与学习。本书鼓励读者,真正的自然课,并不需要远赴深山,它就在你推开家门的那一刻,已经开始。

著者信息

作、绘者简介

石森爱彦


  西元1958年生于日本东京,桑泽设计研究所平面造型设计研究科毕业,现为插画家。以《17年蝉之谜》、《多贺城烧瓦之谜》(文艺春秋)二书插画获得极高评价;其他插画作品包括《存活的生物,灭绝的生物》(日本实业)、《爸爸教的科学课》(宝岛社)等;绘本有《用超市购物袋制作无骨架风筝》(福音馆)等。曾多次举办蛋彩画个展,并为居家当地自然观察会的会长。

审订者简介

朱耀沂


  朱耀沂教授(1932年出生,2015年辞世)是台湾研究昆虫的翘楚,也是昆虫学术界的重量级人物。自小喜爱各种动物,高中毕业后就读台中省立农学院植病系﹝中兴大学前身﹞,并在台大植病研究所取得硕士学位。后历任台大植物病虫害学系助教、讲师,并赴日取得农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应聘为台大客座副教授,后升任副教授、教授,至退休并获选为名誉教授。

  其研究领域主要为水稻和果树害虫,退休后仍勤于着作,将其一生所阅览和收集的昆虫或其他动物的珍贵资料,写成一本本通俗的动物书籍,期能影响更多莘莘学子喜爱动物、了解动物,甚而愿意选择生物学为一生之职志。朱教授常谦称自己是「昆虫杂货店」,其实若称他为「昆虫博物馆」似乎更能贴切表达他对台湾昆虫界的贡献与地位。着有《热带昆虫学》、《午茶昆虫学》、《黑道昆虫记》、《人虫大战》、《情色昆虫学》、《成语动物学》等,《蜘蛛博物学》、《老鼠博物学》及《蟑螂博物学》(均由天下文化出版)是大树文化教授博物学系列的重量级着作。

译者简介

宋碧华


  东吴大学日文系毕业,曾任《牛顿》科学杂志日文编辑,目前专职翻译。译着有《犬博物学》、《植物趣味问答题》、《动物的亲子关系》、《不可思议的昆虫世界》、《与实物等大:动物园》,以及《昆虫记6:芫菁大冒险》、《森林里的土壤制造机:杂木林生态绘本》等书。
 

图书目录

前言
作者的话 4

4月
春天来了。蝴蝶开始翩翩飞舞!  8
谁能消灭蚜虫?瓢虫的幼虫!  10

5月
各式各样的椿象  12
葛藤上的昆虫  14
这种绿色虫子是什么虫的幼虫呢?  16
螳螂诞生了!  18

6月
出现在生态区的蜻蜓  20
你认识笄蛭吗?  22
来看凤蝶的羽化吧!  24

7月
虫子最爱吃乌敛莓了!  28
来饲养草蜥吧!  30
晚上出来的壁虎  32

8月
夏天,传来阵阵蝉鸣!  34
8月对虫来说也很炎热!  36
傍晚,蝙蝠四处飞翔  38

9月
夜晚,蟋蟀大合唱  40
发现大蚊!  42

10月
好多好多的红蜻蜓!  44
这个季节的螳螂  46

11月
晴天时,还有蝴蝶飞翔  48

12月
在阳台招唿鸟儿  50

1月
寻找冬天的虫子  52
冬天,野鸭聚集的地方  54

2月
冬天的白角肥螋,「只有雌虫吗?」  56
有一只这样的鸟呢!  60

3月
观察蟾蜍的卵和蝌蚪  62
 

图书序言

选书缘起

家门外的自然观察
──陈雅茜(现为《未来儿童》月刊总编辑)


  你曾仔细听听生活周遭的各种声音吗?在春天的公园里,也许有黑冠麻鹭在「轰!」「轰!」叫着;深夜时分,也许有领角鸮的「唿!」「唿!」声;更别提唧唧的虫呜与各种蛙叫。也许你会以为这些声音只有在深山乡野才能听到,但其实就像蝴蝶也会在都市的天空飞舞一样,只要停下脚步观察聆听,就能有所发现。

  这正是石森爱彦的《家门外的自然课》所传递出来的讯息。石森爱彦为日本知名插画家,以台湾也饱受注目的《17年蝉之谜》,以及文化着作《多贺城烧瓦之谜》二书的插画获得极高评价。他本人居住在日本东京,本书以他一年12个月在住家附近观察到或饲养的生物为主角。4月的纹白蝶与瓢虫,5月的蝽象与螳螂,炎夏的蝉鸣与向晚的蝙蝠,还有蜥蜴、壁虎、野鸭、蟾蜍、以及如何找寻冬天躲起来的虫子……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也都是台湾常见的生物种类。

  石森用一种有点朴拙可爱、但又详细写实的画风,描绘出他眼中的生物世界,并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记录他亲身观察、饲养所得出的第一手资讯。他把自己也画入了书中,阅读起来,就好像跟着他一起做了一场场精采的观察。谁也没想到,住在像东京这样的大都会里,也能记录到如此精采的自然观察,而石森带点幽默的笔调,更是让人觉得亲切不已。是一本画面精采而且观点独特的图文书。

  阅读这本书除了能认识许多生物的特性,更重要的,其实是希望能鼓励大人小孩留一些空白的时间给大自然,也试着自己去做观察纪录。如果你住在乡下,那是最好,但即使是水泥满地的台北、高雄,只要有公园、学校,甚至是安全岛上的绿地,也一定能找到观察的对象。想上一堂自然课,其实就在家门外。像石森先生一样,停下脚步仔细看,画下所见,写下所思,一定会深深感觉生物真奇妙。

审订序

家门外的自然课,开课了!
——台湾大学昆虫学系名誉教授 朱耀沂


  《家门外的自然课》是一门免缴学费就可以上的自然课,内容丰富而有趣,你只需要付一点材料费,拿出好奇心,认真的观察就可以。这门课不需要昂贵的器材,准备放大镜、饲养箱及一些记录文具就可以。

  这本书提醒我们:在我们身旁其实有不少动物在走动。生活在都市里的人往往认为自己生活的环境不适合自然观察,但要到野外又没有那么多时间,还要考虑交通等的问题,因而错失许多美好的学习机会。其实那些不过是借口,若是有心,在住家附近的小公园、所在的社区、学校,在路边,在行道树旁,甚至家中阳台的花盆植株上,都可以作自然观察。略为用心,就能找到不少动物。虽然牠们大多是小型且不起眼,然而这样更好,因为大型而漂亮的动物比较引人注意,已有不少别人观察及调查的资料可供参考,那些不起眼的小动物反而提供我们有新发现的机会。

  在本书出现的动物约有150种,由于作者以东京住宅区为观察地,难免包括一些台湾看不到的动物,但大约有七成是台湾看得到的。所以本书的实用性未因地域之别而锐减,反而可以与我们在台湾看到的作一对照,仍是一本绝佳的自然观察指南。

  台湾地处热带至亚热带,素有「昆虫王国」的美誉,分布于台湾的昆虫种类远比日本多很多,可说是作自然观察最理想的地方。所以若是有心,看完这本书马上就可以开始上你的「家门外的自然课」了。但要记得,要作好自然观察,耐心、恆心和细心是一定需要的。

推荐序

身旁的生态剧场
——荒野保护协会荣誉理事长 林耀国


  在一些演讲场合常会有民众问到:「哪里较适合自然观察?」通常我的标准答案只有一个:「你家或你家附近。」没错,观察自然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从日常生活中容易接触的场所开始。其实自然一直存在我们的生活圈里,举凡蚊蝇、蟑螂、壁虎、蜘蛛等家里常见的不速之客,都非常适合贴近观察;还有偶尔到窗台造访的麻雀、屋檐筑巢育雏的家燕。甚至每天上学、上班路径旁的行道树,也许正绽放着美丽的花朵。大自然精彩的戏码每天都在上演,看不见的不是我们的眼,而是我们的心,只要有心亲近自然,自然是无所不在的。

  石森爱彦先生以其居家附近常见的生物作为观察对象,大部分是已适应人类环境的昆虫、爬虫类、蛙类和都会中常见的鸟类等,虽然与台湾的物种不尽相同,但其观察过程与记录方式充满野趣,除了是指引读者就近观察自然的一种简易途径,相信也能启发读者对自家周遭环境的关心。虽然时下有许多观察记录工具可供选择,诸如数位相机或动态摄影机,但我还是最鼓励手绘的记录方式,因为在长时间的绘制过程中,更能仔细观察生物的身体构造、颜色与其生态习性。这本石森爱彦先生的个人观察笔记画风深具亲和力,观察入微,非常适合亲子共读。

  观察自然最重要的是随时保持好奇的热诚,同时用心体会;细心观察;耐心等待;专心思考;欢心记录,并且尊重生命;爱护环境。秉持这些原则,相信你也能拥有属于自己的自然观察经验,享受其带给你生命的愉悦和丰足。

作者的话

后记


  在住家附近走动时,能够遇见各种生物是很令人高兴的事,让我更能够感受季节的变化,也会觉得自己居住的地方,环境并不是太恶劣。

  在我发现的生物中,有许多是昆虫。毕竟昆虫占了所有生物的75%以上,所以会这样也是理所当然的。而且有了昆虫,鸟类才会来呀!

  我所住的社区附近有相当多的生物,可能是因为这个地区有许多学校。生物会栖息在有植物的地方,而校园周围都会栽种植物,也有花圃。除此之外,在闲置的校舍后面,或打扫不到的角落里,这类场所也会有各种生物在其中生活着。

  另外,城镇中铁路的沿线随处生长着草木。虽然无法走近,但我认为都市中宝贵的绿地里都会有昆虫聚集,并且飞越栅栏或飞到网外。

  不过,第45页那个有薄翅蜻蜓飞行于上空的草丛,最近被柏油覆盖了。而第62页的生态池,今年(2009)并没有蝌蚪诞生,或许是因为附近施工造成的。

  这本书所描绘的,是我家附近——日本东京板桥区的情形。但其实不管住在哪里,我们身旁每天总是有许多生物在变化,我想你家附近也是一样。

  现今的环境变化既剧烈又迅速,如果这本书能够启发大家重视周遭生活中的种种生物,我会感到很高兴。

  今后,仍然期待能够在住家附近遇见各种生物!

——2009年初夏  石森爱彦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家門外的自然課(新版)》根本就是為我這種「都市宅」量身打造的!我平常工作忙,假日又只想放鬆,很少有機會跑到山裡海邊去「親近大自然」。所以我以前都覺得,自然這東西離我好遠。但是這本書,它就像是一把鑰匙,打開了我家門口那扇被遺忘的「自然之門」。作者的文字非常親切,就像是你隔壁鄰居在跟你分享她最近發現的有趣事物一樣。它沒有那些艱澀的專名,也沒有長篇大論的理論,而是用最樸實、最貼近我們生活的方式,帶我們重新認識那些「隨處可見」的生命。 我特別喜歡書裡講到,如何觀察一棵樹的變化,或是辨認幾種常見的昆蟲。我曾經試著在家附近的公園裡,找找看書裡提到的那種「會吐絲的毛毛蟲」,結果還真的被我找到了!那種發現的喜悅,簡直是無法形容。這本書讓我明白,原來「觀察」本身就是一種學習,而「樂趣」就藏在這些平凡的瞬間裡。它鼓勵我們放慢腳步,用一種更細膩的眼光去看待身邊的世界。讀完之後,我會覺得,即使我沒有去到多遠的地方,我也能享受到大自然帶來的樂趣。它讓我重新燃起了對「家」周遭環境的探究慾望,也讓我開始珍惜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命。

评分

這本《家門外的自然課(新版)》對我來說,根本是個意外的驚喜。我一直以為這類型的書大概就是介紹一些比較稀有的動植物,不然就是講述一些艱深的生態原理,所以我本來沒抱太大期望。結果翻開之後,整個眼睛都亮了!它完全顛覆了我對「自然課」的刻板印象。書裡面的例子都取自我們日常生活周遭,例如你家巷口那棵老樹、公園裡的昆蟲,甚至是社區裡默默生長的野花野草。作者的文字非常生動,而且充滿了好奇心,就像在跟你一起探索一樣,一點都不會讓人覺得有壓力。 我特別喜歡書裡介紹那些「小人物」的生命故事。像是介紹螞蟻如何分工合作,或者瓢蟲在植物上扮演的角色。以前看到這些小東西,可能就隨手驅趕,現在才知道,牠們其實都在默默地貢獻著,維護著一個小小的生態平衡。書裡還教了一些簡單的觀察方法,不需要什麼昂貴的設備,只要有一雙眼睛、一顆願意探索的心,你就可以發現許多有趣的現象。這本書真的讓我對「身邊」的自然有了全新的認識,它鼓勵我們去發現,去感受,而不是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讀完之後,我常常會下班回家,先在自家陽台或附近的公園裡走走,試著去找書裡提到的那些「驚喜」。

评分

哇!《家門外的自然課(新版)》這本書,絕對是我近期讀過最讓我感到「驚豔」的一本!我一直以為「自然」就等於是高山、大海、或是森林,所以對於這種標題,本來沒有太大的期待,想說大概又是一本關於遙遠景色的書。但完全不是!作者就像一個非常有耐心的嚮導,一步一步地引導我們,去發現「就在我們腳下」、「就在我們眼前」的奇妙世界。書裡面的例子都非常貼近生活,像是你家巷口那棵默默無聲的老榕樹,或是窗外偶爾飛過的小鳥,都成了書中引人入勝的主角。 我特別喜歡書裡那種「從細微之處看見宏大」的敘事方式。作者會帶我們觀察一滴露珠如何折射光線,或是葉片上紋路的奧秘。這些微小的細節,在書裡被賦予了生命,變得如此生動有趣。它讓我重新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自然」。它不一定是轟轟烈烈的,也可以是安靜無聲的。這本書讓我開始用一種更謙卑、更細膩的態度去對待周遭的一切。我會開始注意到,原來社區裡的花圃,竟然有這麼多不同種類的小昆蟲在活動;或是,原來路邊的野草,也有它們獨特的生命力。這份對「近」的重新發掘,讓我對「遠」的嚮往,也增添了更多不一樣的體會。它讓我明白,原來「家門外」的課堂,永遠都是最生動、最真實的。

评分

坦白說,我收到《家門外的自然課(新版)》這本書的時候,心情其實有點複雜。我一直覺得自己對大自然不算陌生,畢竟從小在郊區長大,對山林野溪不算陌生。但這本書卻像是在我長久以來建立的「自然認知」上,開了一個全新的窗戶。它沒有教我分辨那些高難度的鳥類或是稀有的植物,反而是從最貼近我們生活的「家門口」開始。書中提到,即使是都市中的公園、社區的綠籬,甚至是你家牆角冒出的小草,都蘊藏著豐富的生命故事。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裡有一段,講述了人們如何不經意地改變了某些植物的生長環境,進而影響了牠們的樣貌,以及牠們如何又努力適應。這讓我開始反思,我們在生活中無意間的舉動,是不是也對身邊的微小生命產生了影響。作者用一種非常溫柔且充滿啟發性的語氣,引導讀者去觀察,去思考。它不是讓你變成一個隨時要背誦知識的「專家」,而是讓你變成一個對周遭充滿好奇、懂得欣賞的「觀察家」。讀完這本書,我會開始注意一些以前從未留意的細節,像是排水溝旁的青苔,或是路邊樹幹上的昆蟲。這份由「近」而「遠」的探索,真的讓我對「自然」有了更深一層的連結感。

评分

天啊!這本《家門外的自然課(新版)》簡直是太棒了!我以前住家裡的時候,對陽台上的小麻雀、窗台邊的爬藤植物,或是公園裡偶爾遇到的蝸牛,都只是擦身而過,從來沒想過要去深入了解。直到我搬出來自己住,空間變小了,反而開始好奇起周遭的生命。這本書就像一道光,突然照亮了我平常忽略的一切。它不是那種枯燥的教科書,也不是艱澀的學術論文,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方式,帶你重新認識那些「就在你家門口」的自然。 我記得書裡有一段講到,怎麼從鳥鳴聲辨別不同種類的鳥,我試著週末在家裡實際聽聽看,哇!真的有不一樣的聲音欸!以前只覺得是「鳥叫」,現在好像能聽出牠們在「說話」。還有關於植物的部分,書裡介紹了好多在台灣很常見的野草,它們不只長在那裡,還有自己的生長習性、傳播種子的方式,甚至有民間流傳的用途。我以前總覺得陽台上的雜草很礙眼,現在看到它們,反而會多看一眼,想著「你到底是誰?又是怎麼來到這裡的?」這本書真的把「觀察」這件事變得很有趣,讓我不禁開始用一種新的眼光去看待我所居住的環境。它讓我明白,原來大自然並沒有離我們很遠,它就在我們身邊,只是我們有沒有停下腳步去欣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