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序言
1.1 國際衛生行政發展
近代國際衛生閤作發展,始於為因應1830年及1847年於歐洲爆發的霍亂大流行所産生的重大傷亡。自1817年起共爆發過7次全球大流行,造成上韆萬人死亡,社會經濟結構也為之丕變。在此之前,霍亂隻是散發性疾病與區域流行,可能是因為戰爭及商業活動增加而促成大流行。
各國於1851年在巴黎舉行國際衛生會議(International Sanitary Conference)。這個會議的主要動機在於政治與商業方麵,對公共衛生的興趣僅僅在於傳染病議題而已。
至1892年在威尼斯召開的第7屆國際衛生會議,始産生世界第一份《國際衛生公約》(International Sanitary Convention),訂定隔離方法與衛生措施用以防治霍亂。
1902年在美洲成立美洲國際衛生局(International Sanitary Bureau of the Americas)以進行國際間傳染病控製的工作。當時是以黃熱病的控製為主。其後於1923年更名為泛美衛生局(Pan American Sanitary Bureau),為現今泛美衛生組織(Pan American Health Organization, PAHO)的前身。
在1903年第11屆國際衛生會議上共簽訂瞭四份國際衛生公約,可見傳染病對當時工業化的歐洲社會所産生的衝擊。同時,在該次會議通過創建瞭一個常設的國際衛生局以持續進行流行病學的研究調查,即1907年設立於巴黎的國際公共衛生署(Office International d'Hygiène Publique, OIHP)。OIHP除瞭進行流行病學之研究調查、協調患者隔離的方法,並主辦過幾屆的國際衛生會議。
國際聯盟成立後,於1920年基於國際閤作的建設,另外成立專門防止和控製疾病的國際衛生機構—國際聯盟衛生組織(League of Nations Health Organization, LNHO),進行流行病學的資料收集與報告、疾病的預防與控製。國際聯盟在其盟約中將「緻力於國際間疾病預防及控製的措施」納入其目標。
1851年至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歐洲地區所舉行的一係列國際衛生會議,主要目的為使歐洲地區免於霍亂、鼠疫、天花及斑疹傷寒等傳染病的侵襲,使歐洲和其他地區的貿易及旅行可以順利進行。
1946年聯閤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在紐約舉辦國際衛生大會(International Health Conference)以討論WHO成立,會中討論該組織之領域、機製、架構等;並提案使WHO成為聯閤國體係下所設置的唯一國際衛生組織,並終止及接收OIHP、LNHO與聯閤國善後救濟總署衛生部(Health Divis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Relief and Rehabilitation Administration)等機構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