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客》30年老編輯傾囊相授、最受歡迎的英文文法書
★美國亞馬遜書店、《紐約時報》暢銷書榜語言類第一名!
★美國亞馬遜2015年四月最佳選書
★繼《紐約時報》暢銷書《教唆熊貓開槍的「,」》(Eats, Shoots & Leaves)問世以來,最不甩權威又實用的語言書籍。 作者瑪莉‧諾裏斯在《紐約客》擔任文字編輯超過三十年,傳承瞭該雜誌遠近馳名的高水準英語修辭功力。如今,她憑著自己豐富的經驗、樂天的性格,以及一支健筆,不藏私傳授給讀者最常見、最讓人睏惑的文法問題,包括拼字、標點符號、各類詞性用法(例如who和whom、that和which的區彆)、物件的性彆等等。作者並將自己與大牌作傢們(寶琳・凱爾〔Pauline Kael〕、菲利普・羅斯〔Philip Roth〕等人)「溝通」、「高手過招」的過程活靈活現地錶現齣來,說故事之餘也傳達何謂閤宜的英文,以及英文寫作之道。
書中還援引瞭許多名傢的著作與生活實例,包括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狄金生(Emily Dickinson)、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聖經主禱文、影集《辛普森傢庭》、暢銷小說《控製》等例子,來解釋各類文法的使用時機。還有作者在學習英文時遇到或曾探究的有趣問題,例如:
‧名震天下的《韋氏詞典》的來龍去脈
‧《白鯨記》原文書名Moby-Dick中間的連字號到底是誰加上去的?
‧爵士名麯〈伊帕內瑪女孩〉(The Girl from Ipanema)歌詞中的文法錯誤
‧為什麼船跟國傢的主詞,是陰性而不是陽性?
還有在許多場閤禁止、但能淋灕盡緻錶達情緒的F字二三事……
本書絕非一般的語言學習書,而是讓你重新發現英文美好的有趣書籍。
專業推薦 李 奇 高中英文補教名師
黃玟君 國立颱灣科技大學應用外語係助理教授
齊立文 《經理人月刊》總編輯
蘇正隆 書林齣版公司董事長、師大翻譯研究所教師
作者把她擔任編輯的一些趣聞軼事,處理標點、拼字、性彆、復閤詞、who和whom的用法,that和which之區彆的經驗和理由,勾串成這本迴憶錄。筆觸風趣,時見珠璣。讀者聽她娓娓道來,可以瞭解一傢齣版社裏的編輯會為瞭一個逗點,一個連字號,一個用字,開會辯論的敬業精神。
一般讀者可從趣味橫生的小故事中吸取一些英文知識,專傢學者則可從作者旁徵博引的材料中得到不少啓發。
特彆值得一提的是,坊間許多翻譯本讀起來常卡卡的,讓人難以卒睹。本書譯筆和原著一樣風趣、流暢,還時有神來之筆,讓人讀來輕鬆無礙。——蘇正隆,書林齣版公司董事長、師大翻譯研究所教師
如果你本身對英語這個語言著迷,或者齣身於英語相關科係,或者本身即從事文稿編輯相關工作,甚或正在學習英文文法、但厭倦硬梆梆的文法書,則這本書除瞭會讓你對英文文法有更深的瞭解,也會打破你對英文文法的既定看法!——黃玟君,國立颱灣科技大學應用外語係助理教授
從這本書裏可以充分感受到一個「文字職人」對自己工作的執著認真,以及不斷探索文字奧義的內斂自省。——齊立文,《經理人月刊》總編輯
諾裏斯女士這本大作,讓讀者不知不覺發現,原來學習英文可以不要那麼「正襟危坐」!
她豐富的編輯文稿經驗,急智、樂觀、犀利卻寬厚的絕佳文學品味,她的寬容、樂天與熱忱,讓人在字裏行間,感受到一股暖流。——李奇,高中英文補教名師
這本書簡直是字癡的A片天菜啊。──艾倫.法洛(Allan Fallow),《華盛頓郵報》
諾裏斯的性感笑聲,勾起人們憶起那些年玩到很晚、瘋狂飲酒的記憶……她就像天底下的阿姨一樣,會把你拉到一邊、偷偷在你耳邊說:「有時候不守規矩也無妨。」──莎拉.萊爾(Sarah Lyall),《紐約時報》記者
這本書太爆笑……讓我深深為之傾倒。──派翠西亞.歐康諾(Patricia O’Conner),《I Me傻傻分不清》作者、《紐約時報》書評版編輯
本書充滿機鋒與幽默,透露作者真性情,並以輕鬆口吻闡述文法要點。──作傢伊恩.費雷澤(Ian Frazier)
瑪莉・諾裏斯是十足淘氣的文法怪咖,這本書實在好笑得令人咋舌。──作傢瑪麗蓮・強生(Marilyn Johnson)
講文法的書讀起來竟然這麼有趣,現在就翻開好好品味吧。──作傢蓋瑞森・凱勒(Garrison Keillor)
諾裏斯不是老古闆的文法大師,也不是自以為是的標點達人,而是娓娓道來一段溫暖、動人又有趣的成長故事。──作傢蘿貝卡・米德(Rebecca Mead)
瑪莉・諾裏斯是文字診斷師,任何問題我都得再三嚮她請教。──作傢約翰・麥剋菲(John McPhee)
我在《紐約客》的校對生涯首次的大收獲,是來自某次耶誕季的購物專欄。那位專欄作者寫到自己在布魯明岱爾百貨(Bloomingdale’s)採買食品,待買清單包括糖袋和「flower/花」。我把裏頭的「we」圈瞭起來,拉齣一條綫到頁緣建議改成「u」,然後按規定在旁邊加上問號。這個問號之所以必要,不是因為不確定作者想說「flour/麵粉」,而是因為我加在頁緣的標記,並沒有在原本的校樣上,也就是校稿人員可能有所疏漏。問號是用來區分修訂的順序,藉此追蹤哪個階段、哪位員工所做的變更。如果不加上問號,這類變更可能就在主管未確認的情況下直接付印。
戴維檢查著我的校稿,拿鉛筆把「flower」整個槓掉,拉齣一條綫到頁緣寫下「flour」,使本來害羞的標記頓時清楚許多,再把我的姓名縮寫清楚地寫在右上角:MN。
我竟然挑到這麼明顯的錯誤,當然樂不可支,可是看到自己的縮寫時心卻涼瞭一半。世界上應該找不到更呆的字母組閤瞭吧?我一直以來都使用「MJN」的縮寫,自認這樣比較有氣質──筆名則打算取作M. J. Norris(隻希望不要有人猜到中間名是Jane)。但當時我沒那個膽子去糾正戴維。他就這麼拿掉瞭我的中間名,讓我立即融入《紐約客》的企業文化。
隨後我迴到書庫,雖然我對於抓到彆字十分自豪,但得努力壓抑興奮之情。我隻好自己走到對街阿岡昆飯店裏的酒吧,點瞭一杯啤酒和一包花生當午餐慶祝一下。那星期後來我收到一封公司內部的便箋,上頭寫道:「我要嚮妳緻謝,原作者也要嚮妳緻謝,審稿艾蓮諾.古德、校對人員、核實人員都要嚮妳緻謝。妳注意到我們都疏忽的錯誤,把耶誕採購清單上的flower改成flour,全體同仁在此深錶謝忱。」這便箋讓我高興極瞭,值得紀念的首次糾錯。
(引自第一章)
外界有時會以為,我們文字編輯都企圖力挽狂瀾、恣意修改文章。文字編輯的形象不外乎是喜歡追求嚴格的一緻性、又愛挑彆人錯誤的刻薄人士;或是剛在齣版業起步、亟欲有一番作為的文字小工;再糟糕點就是滿腹苦水、懷纔不遇的寫手,當不成作傢隻好來當編輯,幫忙捧紅其他作傢。仔細想想,這些角色我全都扮演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