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客》30年老编辑倾囊相授、最受欢迎的英文文法书
★美国亚马逊书店、《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语言类第一名!
★美国亚马逊2015年四月最佳选书
★继《纽约时报》畅销书《教唆熊猫开枪的「,」》(Eats, Shoots & Leaves)问世以来,最不甩权威又实用的语言书籍。 作者玛莉‧诺里斯在《纽约客》担任文字编辑超过三十年,传承了该杂志远近驰名的高水准英语修辞功力。如今,她凭着自己丰富的经验、乐天的性格,以及一支健笔,不藏私传授给读者最常见、最让人困惑的文法问题,包括拼字、标点符号、各类词性用法(例如who和whom、that和which的区别)、物件的性别等等。作者并将自己与大牌作家们(宝琳・凯尔〔Pauline Kael〕、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等人)「沟通」、「高手过招」的过程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说故事之余也传达何谓合宜的英文,以及英文写作之道。
书中还援引了许多名家的着作与生活实例,包括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狄金生(Emily Dickinson)、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圣经主祷文、影集《辛普森家庭》、畅销小说《控制》等例子,来解释各类文法的使用时机。还有作者在学习英文时遇到或曾探究的有趣问题,例如:
‧名震天下的《韦氏词典》的来龙去脉
‧《白鲸记》原文书名Moby-Dick中间的连字号到底是谁加上去的?
‧爵士名曲〈伊帕内玛女孩〉(The Girl from Ipanema)歌词中的文法错误
‧为什么船跟国家的主词,是阴性而不是阳性?
还有在许多场合禁止、但能淋漓尽致表达情绪的F字二三事……
本书绝非一般的语言学习书,而是让你重新发现英文美好的有趣书籍。
专业推荐 李 奇 高中英文补教名师
黄玟君 国立台湾科技大学应用外语系助理教授
齐立文 《经理人月刊》总编辑
苏正隆 书林出版公司董事长、师大翻译研究所教师
作者把她担任编辑的一些趣闻轶事,处理标点、拼字、性别、复合词、who和whom的用法,that和which之区别的经验和理由,勾串成这本回忆录。笔触风趣,时见珠玑。读者听她娓娓道来,可以了解一家出版社里的编辑会为了一个逗点,一个连字号,一个用字,开会辩论的敬业精神。
一般读者可从趣味横生的小故事中吸取一些英文知识,专家学者则可从作者旁征博引的材料中得到不少启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坊间许多翻译本读起来常卡卡的,让人难以卒睹。本书译笔和原着一样风趣、流畅,还时有神来之笔,让人读来轻松无碍。——苏正隆,书林出版公司董事长、师大翻译研究所教师
如果你本身对英语这个语言着迷,或者出身于英语相关科系,或者本身即从事文稿编辑相关工作,甚或正在学习英文文法、但厌倦硬梆梆的文法书,则这本书除了会让你对英文文法有更深的了解,也会打破你对英文文法的既定看法!——黄玟君,国立台湾科技大学应用外语系助理教授
从这本书里可以充分感受到一个「文字职人」对自己工作的执着认真,以及不断探索文字奥义的内敛自省。——齐立文,《经理人月刊》总编辑
诺里斯女士这本大作,让读者不知不觉发现,原来学习英文可以不要那么「正襟危坐」!
她丰富的编辑文稿经验,急智、乐观、犀利却宽厚的绝佳文学品味,她的宽容、乐天与热忱,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股暖流。——李奇,高中英文补教名师
这本书简直是字痴的A片天菜啊。──艾伦.法洛(Allan Fallow),《华盛顿邮报》
诺里斯的性感笑声,勾起人们忆起那些年玩到很晚、疯狂饮酒的记忆……她就像天底下的阿姨一样,会把你拉到一边、偷偷在你耳边说:「有时候不守规矩也无妨。」──莎拉.莱尔(Sarah Lyall),《纽约时报》记者
这本书太爆笑……让我深深为之倾倒。──派翠西亚.欧康诺(Patricia O’Conner),《I Me傻傻分不清》作者、《纽约时报》书评版编辑
本书充满机锋与幽默,透露作者真性情,并以轻松口吻阐述文法要点。──作家伊恩.费雷泽(Ian Frazier)
玛莉・诺里斯是十足淘气的文法怪咖,这本书实在好笑得令人咋舌。──作家玛丽莲・强生(Marilyn Johnson)
讲文法的书读起来竟然这么有趣,现在就翻开好好品味吧。──作家盖瑞森・凯勒(Garrison Keillor)
诺里斯不是老古板的文法大师,也不是自以为是的标点达人,而是娓娓道来一段温暖、动人又有趣的成长故事。──作家萝贝卡・米德(Rebecca Mead)
玛莉・诺里斯是文字诊断师,任何问题我都得再三向她请教。──作家约翰・麦克菲(John McPhee)
我在《纽约客》的校对生涯首次的大收获,是来自某次耶诞季的购物专栏。那位专栏作者写到自己在布鲁明岱尔百货(Bloomingdale’s)採买食品,待买清单包括糖袋和「flower/花」。我把里头的「we」圈了起来,拉出一条线到页缘建议改成「u」,然后按规定在旁边加上问号。这个问号之所以必要,不是因为不确定作者想说「flour/面粉」,而是因为我加在页缘的标记,并没有在原本的校样上,也就是校稿人员可能有所疏漏。问号是用来区分修订的顺序,借此追踪哪个阶段、哪位员工所做的变更。如果不加上问号,这类变更可能就在主管未确认的情况下直接付印。
戴维检查着我的校稿,拿铅笔把「flower」整个槓掉,拉出一条线到页缘写下「flour」,使本来害羞的标记顿时清楚许多,再把我的姓名缩写清楚地写在右上角:MN。
我竟然挑到这么明显的错误,当然乐不可支,可是看到自己的缩写时心却凉了一半。世界上应该找不到更呆的字母组合了吧?我一直以来都使用「MJN」的缩写,自认这样比较有气质──笔名则打算取作M. J. Norris(只希望不要有人猜到中间名是Jane)。但当时我没那个胆子去纠正戴维。他就这么拿掉了我的中间名,让我立即融入《纽约客》的企业文化。
随后我回到书库,虽然我对于抓到别字十分自豪,但得努力压抑兴奋之情。我只好自己走到对街阿冈昆饭店里的酒吧,点了一杯啤酒和一包花生当午餐庆祝一下。那星期后来我收到一封公司内部的便笺,上头写道:「我要向妳致谢,原作者也要向妳致谢,审稿艾莲诺.古德、校对人员、核实人员都要向妳致谢。妳注意到我们都疏忽的错误,把耶诞採购清单上的flower改成flour,全体同仁在此深表谢忱。」这便笺让我高兴极了,值得纪念的首次纠错。
(引自第一章)
外界有时会以为,我们文字编辑都企图力挽狂澜、恣意修改文章。文字编辑的形象不外乎是喜欢追求严格的一致性、又爱挑别人错误的刻薄人士;或是刚在出版业起步、亟欲有一番作为的文字小工;再糟糕点就是满腹苦水、怀才不遇的写手,当不成作家只好来当编辑,帮忙捧红其他作家。仔细想想,这些角色我全都扮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