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点女王的告白:从拼字、标点符号、文法到脏话……英文,原来这么有意思!

逗点女王的告白:从拼字、标点符号、文法到脏话……英文,原来这么有意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ary Norris
图书标签:
  • 英语学习
  • 语法
  • 标点符号
  • 拼写
  • 语言趣味
  • 文化
  • 轻松学习
  • 实用指南
  • 英语教学
  • 非正式语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纽约客》30年老编辑倾囊相授、最受欢迎的英文文法书

  ★美国亚马逊书店、《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语言类第一名!
  ★美国亚马逊2015年四月最佳选书
  ★继《纽约时报》畅销书《教唆熊猫开枪的「,」》(Eats, Shoots & Leaves)问世以来,最不甩权威又实用的语言书籍。


  作者玛莉‧诺里斯在《纽约客》担任文字编辑超过三十年,传承了该杂志远近驰名的高水准英语修辞功力。如今,她凭着自己丰富的经验、乐天的性格,以及一支健笔,不藏私传授给读者最常见、最让人困惑的文法问题,包括拼字、标点符号、各类词性用法(例如who和whom、that和which的区别)、物件的性别等等。作者并将自己与大牌作家们(宝琳・凯尔〔Pauline Kael〕、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等人)「沟通」、「高手过招」的过程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说故事之余也传达何谓合宜的英文,以及英文写作之道。

  书中还援引了许多名家的着作与生活实例,包括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狄金生(Emily Dickinson)、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圣经主祷文、影集《辛普森家庭》、畅销小说《控制》等例子,来解释各类文法的使用时机。还有作者在学习英文时遇到或曾探究的有趣问题,例如:

  ‧名震天下的《韦氏词典》的来龙去脉
  ‧《白鲸记》原文书名Moby-Dick中间的连字号到底是谁加上去的?
  ‧爵士名曲〈伊帕内玛女孩〉(The Girl from Ipanema)歌词中的文法错误
  ‧为什么船跟国家的主词,是阴性而不是阳性?

  还有在许多场合禁止、但能淋漓尽致表达情绪的F字二三事……

  本书绝非一般的语言学习书,而是让你重新发现英文美好的有趣书籍。

专业推荐

  李 奇 高中英文补教名师
  黄玟君 国立台湾科技大学应用外语系助理教授
  齐立文 《经理人月刊》总编辑
  苏正隆 书林出版公司董事长、师大翻译研究所教师

  作者把她担任编辑的一些趣闻轶事,处理标点、拼字、性别、复合词、who和whom的用法,that和which之区别的经验和理由,勾串成这本回忆录。笔触风趣,时见珠玑。读者听她娓娓道来,可以了解一家出版社里的编辑会为了一个逗点,一个连字号,一个用字,开会辩论的敬业精神。
  一般读者可从趣味横生的小故事中吸取一些英文知识,专家学者则可从作者旁征博引的材料中得到不少启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坊间许多翻译本读起来常卡卡的,让人难以卒睹。本书译笔和原着一样风趣、流畅,还时有神来之笔,让人读来轻松无碍。——苏正隆,书林出版公司董事长、师大翻译研究所教师

  如果你本身对英语这个语言着迷,或者出身于英语相关科系,或者本身即从事文稿编辑相关工作,甚或正在学习英文文法、但厌倦硬梆梆的文法书,则这本书除了会让你对英文文法有更深的了解,也会打破你对英文文法的既定看法!——黄玟君,国立台湾科技大学应用外语系助理教授

  从这本书里可以充分感受到一个「文字职人」对自己工作的执着认真,以及不断探索文字奥义的内敛自省。——齐立文,《经理人月刊》总编辑

  诺里斯女士这本大作,让读者不知不觉发现,原来学习英文可以不要那么「正襟危坐」!
  她丰富的编辑文稿经验,急智、乐观、犀利却宽厚的绝佳文学品味,她的宽容、乐天与热忱,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股暖流。——李奇,高中英文补教名师

  这本书简直是字痴的A片天菜啊。──艾伦.法洛(Allan Fallow),《华盛顿邮报》

  诺里斯的性感笑声,勾起人们忆起那些年玩到很晚、疯狂饮酒的记忆……她就像天底下的阿姨一样,会把你拉到一边、偷偷在你耳边说:「有时候不守规矩也无妨。」──莎拉.莱尔(Sarah Lyall),《纽约时报》记者

  这本书太爆笑……让我深深为之倾倒。──派翠西亚.欧康诺(Patricia O’Conner),《I Me傻傻分不清》作者、《纽约时报》书评版编辑

  本书充满机锋与幽默,透露作者真性情,并以轻松口吻阐述文法要点。──作家伊恩.费雷泽(Ian Frazier)

  玛莉・诺里斯是十足淘气的文法怪咖,这本书实在好笑得令人咋舌。──作家玛丽莲・强生(Marilyn Johnson)

  讲文法的书读起来竟然这么有趣,现在就翻开好好品味吧。──作家盖瑞森・凯勒(Garrison Keillor)

  诺里斯不是老古板的文法大师,也不是自以为是的标点达人,而是娓娓道来一段温暖、动人又有趣的成长故事。──作家萝贝卡・米德(Rebecca Mead)

  玛莉・诺里斯是文字诊断师,任何问题我都得再三向她请教。──作家约翰・麦克菲(John McPhee)
 
《逗点女王的告白:从拼字、标点符号、文法到脏话……英文,原来这么有意思!》图书简介 一本颠覆你对英语学习认知的全新视角之作 你是否曾觉得英语学习枯燥乏味,一板一眼的语法规则和永无止境的词汇记忆令人望而却步?你是否渴望找到一种更生动、更贴近生活、更能激发学习热情的英语学习方法?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本《逗点女王的告白:从拼字、标点符号、文法到脏话……英文,原来这么有意思!》将为你打开一扇全新的大门,让你发现隐藏在英语世界背后的巨大趣味和无限魅力。 谁是“逗点女王”? 本书的作者,我们暂且称她为“逗点女王”,绝非传统意义上的语言学家或学院派教授。她是一位深谙英语精髓、热爱生活、并且拥有敏锐观察力的语言观察家。她深信,语言的生命力不在于死板的规则,而在于它如何被真实地使用、被情感所驱动、甚至被那些看似“不登大雅之堂”的元素所丰富。她的“告白”,不是高高在上的教导,而是充满热情与洞察力的分享,将引领读者跳脱出教科书的框架,进入一个更广阔、更真实的英语语境。 超越规则的深度探索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将重点放在传统的词汇量积累或应试技巧上,而是聚焦于那些我们日常接触却往往被忽略的语言细节,并揭示这些细节背后的文化意涵和使用逻辑。 一、拼字与语源的魔术:词语的“前世今生” 学习英语,拼写往往是最大的障碍之一。为什么有些词的拼法看起来如此不合逻辑?“逗点女王”将带你深入探究英语拼写背后的历史演变和语源故事。我们将了解到,许多看似随机的拼写差异,其实是不同语言(拉丁语、希腊语、法语、日耳曼语等)在历史长河中相互碰撞、融合留下的“指纹”。 例如,我们将剖析那些常见的字母组合(如ough)在不同词汇中截然不同的发音规则,不再视之为死记硬背的范本,而是将其视为一段段精彩的语言迁移史。通过了解词语的“前世今生”,拼写将不再是机械的记忆,而成为理解语言变迁的有趣线索。读者会惊奇地发现,一些我们认为“错误”或“不规范”的拼写,在历史的某个阶段甚至是一种主流。 二、标点符号的“情感表达”:沉默的语气 标点符号,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黑点”,却是决定句子语气和情感走向的关键。本书将对这些符号进行革命性的解读。 逗号(,)的艺术: 它不仅仅是停顿,更是呼吸、犹豫、转折和并列的微妙信号。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精确地放置逗号,来改变一个句子的含义,使其更具韵律感或更具强调意味。从莎士比亚到现代网络用语,逗号如何成为叙事节奏的指挥家。 感叹号(!)与问号(?)的权力: 它们是如何将平铺直叙的陈述转化为强烈的情感爆发或深入的哲学追问?我们会分析过度使用感叹号的“喧哗”与恰当使用时的“力量”。 破折号(—)的“戏剧性登场”: 破折号在英文写作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能强行打断、插入补充信息,或者营造悬念。我们将学习如何用它来模仿思维的跳跃和即兴的补充。 通过这部分的解读,读者会意识到,标点符号是作者与读者之间进行无声交流的桥梁,掌握它们,就等于掌握了控制文本情绪和节奏的能力。 三、文法结构的“活的逻辑”:为什么这样说才对味 传统的英语语法书往往充斥着复杂的术语和抽象的规则,让人难以捉摸其“实际用途”。“逗点女王”则采用“功能导向”的视角,将语法视为构建意义的工具箱,而非限制创造力的枷锁。 时态的“时间观”: 我们将不再死记硬背完成时、进行时,而是去理解不同时态背后所蕴含的“时间观念”——是强调动作的持续性、完成度,还是与现在时刻的关联性。 语态的“焦点转移”: 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切换,究竟是为了隐藏施动者,还是为了突出动作的承受者?我们将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展示语法选择如何服务于表达的侧重点。 从“正确”到“地道”: 本书会深入探讨许多语法规则的灰色地带。哪些是必须遵守的“铁律”,而哪些是随着时代演变而逐渐被接受的“约定俗成”?这有助于学习者在追求准确性的同时,也能展现出更自然的语感。 四、脏话的文化密码:被禁锢的表达力量 这是全书中最具争议性但也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之一。脏话,作为语言的“地下电流”,往往是情感最强烈、文化色彩最浓厚的表达方式。 “逗点女王”并非鼓吹读者滥用脏话,而是以人类学的角度,解构脏话在英语文化中的功能、起源和演变。 强度与情感的放大器: 为什么在某些情境下,一个恰当的脏词汇比十句华丽的形容词更有效力?我们将分析脏话在表达愤怒、震惊、极度喜悦等极端情绪时的“能量场”。 文化禁忌与社会身份: 了解一个社会的脏话体系,是了解其文化禁忌和权力结构的捷径。哪些词汇是绝对的“禁区”,动用它们意味着什么? 从“粗俗”到“日常”的界限: 探讨随着社会变迁,一些原本被视为脏话的词汇是如何逐渐被“稀释”或融入日常对话的。 通过对脏话的冷静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英语使用者在压力下或极度放松时是如何进行真实沟通的,从而构建一个更全面、更少滤镜的英语认知图谱。 结语:释放你的语言创造力 《逗点女王的告白》的目标,是激发读者对英语的内在好奇心和探索欲。它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工具书,而是一份邀请函,邀请你加入一场关于语言本质的有趣冒险。当你开始关注那些细微的逗点、那些古老的拼写痕迹、那些决定语气的文法结构,甚至那些充满能量的禁忌词汇时,你会发现,英语不再是一门需要臣服的学科,而是一个可以被玩味、被探索、被创造的生动世界。 准备好,抛开旧有的束缚,以一种充满好奇和乐趣的眼光,重新爱上这门充满无限可能的语言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玛莉‧诺里斯Mary Norris


  她于1978年进入《纽约客》杂志编辑部,担任文字编辑(copy editor)与校对逾三十年之久。曾为《纽约客》杂志「街谈巷议」专栏(The Talk of the Town)及NewYorker.com写稿,主题包罗万象;她最有名的文章,都与「铅笔」及「标点符号」有关。

  诺里斯来自美国俄亥俄州克里夫兰市,现居纽约。本书是她的第一本着作,一出版即登上畅销书排行榜。「Comma Queen」是她在New Yorker.com上的专栏,网址是:
www.newyorker.com/contributors/mary-norris里面有她所录制的许多影片,以幽默的口吻解说文法疑难、标点符号问题,非常精采。

  (Copy editor主要是指由期刊出版社所聘用的文字编辑,他们的任务是要让即将发表的稿件符合期刊的风格,并修正文法与拼字的错误。)

译者简介

林步昇


  喜欢文字、绿豆汤和杰尼龟。白天误人子弟,晚上琢磨文字。近期译作包括《好老师的课堂上会发生什么事?》与《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本书绝不是坊间沉闷的文法书,而是资深编辑的精采回忆录,除了大量实例清楚点出文法要点,更从她与名作家「交手」的经验,一路谈到对铅笔的迷恋,知性与感性兼具。

图书目录

推荐序:
关于英文、语言、编辑的二三事/苏正隆
英文文法原来这么有趣!/黄玟君
纽约客,句读行——来自逗点女王的真心告白/李奇
「对字不对人」的挑剔鬼/齐立文

前言 逗点女王的告白
Introduction: Confession of a Comma Queen

第一章 拼字是怪咖才会做的事
Chapter 1. Spelling Is for Weirdos

第二章 那个老巫婆!
Chapter 2. That Witch!

第三章 语言的性别问题
Chapter 3. The Problem of Heesh

第四章 主词还是受词?傻傻分不清楚!
Chapter 4. Between You and Me

第五章 我变我变我变变变:逗号的奥妙
Chapter 5. Comma Comma Comma Comma, Chameleon

第六章 Moby-Dick(白鲸记)中间「那一槓」是谁干的好事?
Chapter 6. Who Put the Hyphen in Moby-Dick?

第七章 当破折号、分号、冒号走进了酒吧
Chapter 7. A Dash, a Semicolon, and a Colon Walk In to a Bar

第八章 撇号到底在撇什么?
Chapter 8. What’s Up with the Apostrophe?

第九章 去你×的×××(消音)
Chapter 9. F*ck This Sh*t

第十章 铅笔控之歌
Chapter 10. Ballad of a Pencil Junkie

结语 身价百万的编辑
Epilogue: The Million-Dollar Copy Editor

注释
附录 参考书推荐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关于英文、语言、编辑的二三事
苏正隆


  西方出版社里都有严格把关的文字编辑(copy editor),他们对于小自标点,大至遣词用字、文法、逻辑结构,锱铢必较。文字编辑是出版社的灵魂,往往决定书刊的品质,甚至风格。以The New Yorker或Time杂志而言,读它发行人的话,就会知道里头的文章,大多都经过编辑加工、润饰,层层把关,才得以刊出。其他如美国的W. W. Norton,英国的Faber & Faber出版社,都以编辑严谨,在读者心目中建立不可磨灭的地位。

  相对而言,台湾许多出版社对于作者来稿,特别是来自知名学者的文章,如果决定出版,往往原文照登,很少改动。多把精力花在版面及封面设计上,挖空心思,出奇制胜;对于校对、改稿、审订,反而没那么重视。因此坊间书刊中常出现错别字、欧化中文、翻译讹误,大家也见怪不怪了。

  举例来说,现在许多人,包括学者、作家,常分不清「反映」与「反应」──「反映民众意见」写成「反*应民众意见」;「市场反应良好」却写作「市场反*映良好」。其实「反映」比较像英文的reflect或represent,意思接近「映现」、「呈现」,通常是动词,后面接受词,如「反映现实人生」;而「反应」比较像英文的response,意思接近回响,往往是名词,接在动词或名词之后,如「有反应」、「市场反应」。

  又如,滥用「被」与「性」字,明明是「选情确实看好」却说「选情确实*被看好」。「整个民主动能…才真正*被整合、*被激发」,难道非「被」就无法「整合」、「激发」吗?有位记者报导一位使命必达的新进邮差,「……三个月前*被分发到中埔邮局」……收件人「万万没想到自己能*被善良的邮差回覆」,让台湾快成为「被迫狂」!

  近年来台湾「性」字更是到处氾滥,许多作者常把形容词加个「性」字名词化。强调汽车省油,会说「省油*性佳」;表演生动却说「表演具生动*性」;最近台北市政府内禁用抛弃式餐具,竟说「禁用一次*性餐具」。再这样下去,台湾会成为「性」氾滥国度。

  我从事编辑30多年,早期台湾学者、教授常有权威心态,碰到编辑修改文章,往往「闻过则怒」,会跟你争得面红耳赤,有位权威学者分不清「踟蹰」与「踌躇」,我指出他文章中的「踟蹰满志」应是「踌躇满志」,给他数落了一顿,说:「That’s My Style!只有没才气的人才会把文章写得四平八稳。」现在情况则大有改善,编辑的专业也得到应有的尊重,但大多数出版社仍欠缺优秀的文字编辑。

  本书作者玛莉.诺里斯(Mary Norris)在进入《纽约客》之前,曾做过洗碗工、收银员等。编辑工作是她的最爱──可以免费读名家作品,又有钱可拿,太划算了。因此,进入《纽约客》后,一待就是30多年。她把担任编辑的一些趣闻轶事,譬如有次在末校稿付排前,发现名作家Philip Roth引用的一段文字重复且有出入,Philip Roth大为激赏,问她是否愿意搬去和他同住?以及处理标点、拼字、性别、复合词、who和whom的用法,that和which之区别的经验和理由,勾串成这本回忆录。笔触风趣,时见珠玑。读者听她娓娓道来,可以了解一家老字号的出版社里的编辑会为了一个逗点,一个连字号,一个用字,开会辩论的敬业精神。

  本书不是一本文法写作教程,一般读者可从趣味横生的小故事中吸取一些英文知识,专家学者则可从作者旁征博引的材料中得到不少启发。此外,作者还录制了27支非常精采、以幽默口吻解说文法疑难和标点问题的迷你影片(video.newyorker.com/series/comma-queen),对于认真想搞清楚恼人文法和标点问题的读者,无疑是一大福音。

  最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坊间许多翻译本读起来常卡卡的,让人难以卒睹。本书译笔和原着一样风趣、流畅,还时有神来之笔,让人读来轻松无碍。

(本文作者为书林出版公司董事长,台湾翻译学会前理事长,师大翻译研究所教师)

推荐序

英文文法原来这么有趣!
黄玟君博士


  英文文法令人恐惧,因为规则极其复杂,「例外」也多,而且文法规则枯燥无趣,着实让人难以记忆。这也是为什么在学了多年英文、研读不知几本文法书后,文法依旧是许多学习者心中的痛。

  我本身也是英语学习者,虽然在大学任教多年、英文造诣尚佳,但我仍必须承认,自己对英文文法的一些细节仍不甚了解,甚至时有混淆,因此必须在家中及研究室堆放数本文法书以便随时查阅。不过在拜读完玛莉.诺里斯(Mary Norris)的《逗点女王的告白》后,我才了解,原来不只非母语者(non-native speaker)对英文文法如此困扰,多数母语者(native speaker)对它也是一知半解,犯错连连呢!

  释怀了这点之后,我便更能用轻松的态度去阅读这本充满智慧且幽默的「半自传文法书」。我之所以称之为「半自传文法书」,乃因为这本书兼具自传与文法书的双重优点。在书中,作者用诙谐的笔调描述她多年在《纽约客》担任文稿编辑的甘苦谈,让我可以在如同阅读精采小说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学到英文拼字、标点符号、发音等文法规则,可说一石二鸟!

  在书中,作者从她担任校对工作的成功与失败经历、以及从事编辑时与不同名家打交道的经验出发,将英文文法中最令人头痛的诸多面向旁征博引、以各式实例呈现,让人不禁对其人生经验之丰富、对语言掌握之精准,以及其博览群书、兼通古今之丰沛学识大大佩服!

  书中我认为最有趣之处乃在对鼎鼎大名的词典编纂学者诺亚.韦伯斯特(Noah Webster)生平的描述。台湾学习者在学习英文的过程中,应该都用过韦伯所编纂的众多词典,然而对其生平却很陌生。我在学生时代接触韦氏词典时便很景仰这位学者,借由本书作者的详细介绍,我才知道韦伯编纂这些词典的诸多奇闻轶事,也更了解韦伯与现今美式拼字的深厚渊源,例如他删去了colour和flavour等英式拼字里的u、也把theatre和centre字尾的re改成er,使其更贴近英语发音等,这些都大大地影响了美式英文的拼写方式。至于书中我最喜欢的部分,则是第三章关于语言的性别议题,因为借由作者对此主题的深入观察,让我了解语言根据时空演变的特性,以及与时俱进的精神。

  此外,作者在书中也提到,台湾学习者常会混淆的关系代名词that与which用法、以及美国人常误用的who(主格)与whom(受格)用法,还有长久以来困扰写作者的标点符号问题,例如如何适切使用连字号、破折号、分号及冒号等。在举例解析这些文法要点时,我最欣赏作者之处便是其对文法「务实」的看法,亦即语言毕竟是人类用来沟通的工具,因此就算文法书中条列许多规则,确切的用法还需视情况而定,无法完全加以规范。的确,语言的用法见仁见智,在这点上,我觉得作者举得最好的几个例子便是在其提到「利用and连接所列出的一堆东西时,最后一项东西的前面要不要加逗号」这个规则。在规则中,她举出的例子之一是:「This book is dedicated to my parents, Ayn Rand and God.」在这句话中,如果不在Ayn Rand and God中间加上逗号(Ayn Rand, and God),其意思便可能从「本书献给我的父母、Ayn Rand以及上帝」变成「本书献给我的父母,他们即是Ayn Rand和上帝」。可见一个逗点之差,差之千里!所以即使作者没有强迫我们接受「需加逗号」这个规则,但由此例可以得知,为避免混淆,写作时最好还是在and前面加上逗号:「This book is dedicated to my parents, Ayn Rand, and God.」。

  也因此,虽然作者通篇讲述英文文法的种种,却极少用评判的角度告诫读者该如何使用文法,反而用循循善诱的方式潜移默化读者。例如她在提到「拼字」时便很巧妙地提醒:「拼写是英文的衣着与外在表征」、「拼错字有损自己的公信力」;而在提到一般人对英语误用的态度时也说,虽然很多人会觉得误用久了,就算是错的写法也可以接受,但观念还是必须导正,不能以讹传讹。

  最后我要点出的是,作者的幽默其实从本书书名《Between You & Me: Confessions of a Comma Queen》便可窥知一二,因为其中的between you and me即是美国人常误用的说法之一(会说成between you and I),而comma queen(逗点女王)则是玩了谐音drama queen(戏剧女王;小题大作、大惊小怪之人)的文字游戏。所以,如果你本身对英语这个语言着迷,或者出身于英语相关科系,或者本身即从事文字编辑相关工作,甚或正在学习英文文法但厌倦硬梆梆的文法书,则这本书除了会让你对英文文法有更深的了解,也会打破你对英文文法的既定看法!

(本文作者为国立台湾科技大学应用外语系助理教授)

图书试读

我在《纽约客》的校对生涯首次的大收获,是来自某次耶诞季的购物专栏。那位专栏作者写到自己在布鲁明岱尔百货(Bloomingdale’s)採买食品,待买清单包括糖袋和「flower/花」。我把里头的「we」圈了起来,拉出一条线到页缘建议改成「u」,然后按规定在旁边加上问号。这个问号之所以必要,不是因为不确定作者想说「flour/面粉」,而是因为我加在页缘的标记,并没有在原本的校样上,也就是校稿人员可能有所疏漏。问号是用来区分修订的顺序,借此追踪哪个阶段、哪位员工所做的变更。如果不加上问号,这类变更可能就在主管未确认的情况下直接付印。
  
戴维检查着我的校稿,拿铅笔把「flower」整个槓掉,拉出一条线到页缘写下「flour」,使本来害羞的标记顿时清楚许多,再把我的姓名缩写清楚地写在右上角:MN。
  
我竟然挑到这么明显的错误,当然乐不可支,可是看到自己的缩写时心却凉了一半。世界上应该找不到更呆的字母组合了吧?我一直以来都使用「MJN」的缩写,自认这样比较有气质──笔名则打算取作M. J. Norris(只希望不要有人猜到中间名是Jane)。但当时我没那个胆子去纠正戴维。他就这么拿掉了我的中间名,让我立即融入《纽约客》的企业文化。
  
随后我回到书库,虽然我对于抓到别字十分自豪,但得努力压抑兴奋之情。我只好自己走到对街阿冈昆饭店里的酒吧,点了一杯啤酒和一包花生当午餐庆祝一下。那星期后来我收到一封公司内部的便笺,上头写道:「我要向妳致谢,原作者也要向妳致谢,审稿艾莲诺.古德、校对人员、核实人员都要向妳致谢。妳注意到我们都疏忽的错误,把耶诞採购清单上的flower改成flour,全体同仁在此深表谢忱。」这便笺让我高兴极了,值得纪念的首次纠错。
 
(引自第一章)
 
外界有时会以为,我们文字编辑都企图力挽狂澜、恣意修改文章。文字编辑的形象不外乎是喜欢追求严格的一致性、又爱挑别人错误的刻薄人士;或是刚在出版业起步、亟欲有一番作为的文字小工;再糟糕点就是满腹苦水、怀才不遇的写手,当不成作家只好来当编辑,帮忙捧红其他作家。仔细想想,这些角色我全都扮演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逗点女王的告白》简直是为我这种“英文恐惧症”患者量身打造的解药,而且还是那种副作用极小、疗效显著的灵丹妙药!我一直对英文学习这件事抱着一种又爱又恨的复杂情绪,喜欢它能打开世界大门,但又痛恨它那些错综复杂的规则和让人抓狂的拼写。每次拿起英文书,总感觉像是在进行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充满了挫败感。我尝试过很多方法,从线上课程到线下培训,但总觉得学到的知识碎片化,而且很难融会贯通。直到我偶然翻到这本书,才发现,原来英文也可以这么“好玩”,这么“接地气”。 书里关于“逗点”的讲解,完全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我一直以为逗点只是一个让句子喘口气的符号,但作者却把它比作“句子的灵魂伴侣”,它能够精确地传达语气、区分含义,甚至能够影响情绪。她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把那些枯燥的语法规则变得活灵活现。我记得她举了一个例子,关于“let's eat, grandma”和“let's eat grandma”的区别,仅仅一个逗点的缺失,就让一个温馨的用餐邀请变成了恐怖的食人场景!这种直观的对比,让我瞬间明白,标点符号绝非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决定句子生死的关键。 接着,作者巧妙地将我们带入了拼写的世界,但这并不是我印象中那种枯燥的背诵。她仿佛是一位侦探,带领我们一起挖掘单词背后的故事,探寻它们是如何从原始的音符演变成如今的模样。我尤其喜欢她对那些“不规则”拼写词的处理方式,她并没有简单地告诉你“记住它”,而是通过解释词根、词缀,甚至是历史渊源,来帮助你理解为什么它们会以这种方式存在。这就像是为你打开了一扇扇通往词语“基因库”的大门,让你从根本上掌握拼写的逻辑,而不是死记硬背的奴隶。 文法部分,更是让我摆脱了以前对文法的“畏惧症”。作者没有采用那种“老师讲,学生记”的模式,而是通过大量的实际对话、电影台词,甚至是一些网络流行语,来展示文法的实际运用。她会让你在捧腹大笑中,不知不觉地理解那些复杂的时态、语态和从句。我曾经对虚拟语气感到无比头疼,但在这本书里,作者用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故事,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它的精髓,再也不会在看到“If I were you…”的时候感到迷茫。 最让我感到意外和惊喜的是,作者竟然把“脏话”这个敏感话题也纳入了讨论。一开始我还有些顾虑,觉得这会不会不太“正规”。但读完之后,我才明白,这正是这本书的独特之处。作者并没有鼓吹使用脏话,而是以一种非常冷静和专业的视角,去分析这些词语的文化背景、情感色彩以及在不同场合下的使用禁忌。她让我们明白,了解这些“边缘”的语言,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英文,甚至能够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吸引人,充满了幽默感和个人色彩。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用她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来与你分享她对英文的热爱。她的文字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充满了鼓励和启发。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会心地一笑,然后惊叹于原来语言可以如此富有趣味。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它对英文“实用性”的强调。作者并不是让你去研究那些脱离实际的语法规则,而是着重于如何让你能够真正地运用英文来表达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她会教你如何用最地道的表达方式,去说出你心里的想法,如何避免那些生硬的翻译腔。 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犯错”的态度。她并没有回避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的错误,反而鼓励读者将错误视为学习的机会。她用自己大量的失败案例,来告诉我们,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尝试。这种积极的态度,让我觉得我不再是一个孤军奋战的学习者,而是在一个充满理解和支持的环境中进步。 这本书的编排也非常有意思,不是那种死板的章节划分,而是将各种有趣的内容巧妙地穿插在一起。你可能正在为某个逗点的用法纠结,下一秒就被一个关于英文谚语的精彩故事所吸引。这种跳跃式的阅读体验,反而让我保持了高度的阅读兴趣,让我总是对下一页充满了期待。 总的来说,《逗点女王的告白》是一本让我重新认识英文的书。它让我从一个对英文充满畏惧和抵触情绪的学习者,变成了一个对英文充满好奇和探索欲的爱好者。我不再觉得英文是一门需要“考”的科目,而是一门值得去“玩”的艺术。强烈推荐给所有觉得英文枯燥乏味的朋友们,你们一定会和我一样,被这本书深深吸引!

评分

我曾经以为,英文就像是一本古老的经书,充满了晦涩难懂的符号和规则,我只能远远地仰望,而无法真正地去触碰。我尝试过各种“解读方式”,比如语法解析、词汇记忆,但每次都像是在对着空气说话,无法得到真正的共鸣。直到我翻开了《逗点女王的告白》,我才发现,原来英文并非遥不可及,她可以是一位如此风趣幽默,又充满生活气息的朋友。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她对“逗点”的重新定义。我以前总是把它当成一个无关紧要的“小点点”,但作者却把它比作“句子的生命线”,它能够控制句子的呼吸,传递情感的细微变化,甚至能够改变整个句子的意味。她用一个个极具画面感的例子,让我瞬间明白了逗点的重要性,就像是音乐中的休止符,恰到好处地让旋律更加动听。我曾经因为一个逗点位置的错误,闹出过笑话,读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它在背后“搞鬼”。 然后,作者就像一位充满激情的“词语探险家”,带领我们去探寻每一个单词背后的“家族故事”。我曾经对那些奇形怪状的拼写感到头疼,觉得它们毫无逻辑可言。但作者却用一种“考古”的视角,去追溯每一个词语的起源、演变和相关的文化背景。她并没有强迫我去死记硬背,而是通过讲解词根、词缀,甚至是一些有趣的文化典故,让我对单词的记忆变得更加深刻和持久。我曾经对“ough”这个组合感到无从下手,但在这本书里,它变成了一个有趣的“解谜游戏”,让我一步步地破解了它的秘密,让我对英文单词的记忆变得更加牢固。 文法部分,这本书也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我曾经对语法规则感到厌倦,觉得它们又多又复杂。但作者却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方式,将文法融入到日常的对话和表达中。她会引用电影台词、歌曲歌词,甚至是网络上的流行语,来展示文法的实际运用。我曾经对虚拟语气感到非常困惑,但作者用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故事,让我瞬间“开窍”,理解了它为何如此重要,以及如何才能运用自如。 最让我感到惊喜和意外的是,作者竟然将“脏话”这个敏感话题也纳入了讨论范围。一开始我有些犹豫,觉得这似乎不太“雅观”。但读完之后,我才明白,这正是这本书的过人之处。作者并没有鼓励大家使用脏话,而是以一种“解剖”的态度,去分析这些词语的文化背景、情感色彩以及在不同场合下的使用禁忌。她让我们明白,了解这些“边缘”的语言,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英文,甚至能够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充满了幽默感和个人魅力。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用她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来分享她对英文的热爱。她的文字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充满了亲切和鼓励。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会心地一笑,然后惊叹于原来语言可以如此富有趣味,可以如此贴近生活。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它对英文“实用性”的强调。作者并不是让你去研究那些脱离实际的语法规则,而是着重于如何让你能够真正地运用英文来表达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她会教你如何用最地道的表达方式,去说出你心里的想法,如何避免那些生硬的翻译腔。 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犯错”的态度。她并没有回避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的错误,反而鼓励读者将错误视为学习的机会。她用自己大量的失败案例,来告诉我们,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尝试。这种积极的态度,让我觉得我不再是一个孤军奋战的学习者,而是在一个充满理解和支持的环境中进步。 这本书的编排也非常有意思,不是那种死板的章节划分,而是将各种有趣的内容巧妙地穿插在一起。你可能正在为某个逗点的用法纠结,下一秒就被一个关于英文谚语的精彩故事所吸引。这种跳跃式的阅读体验,反而让我保持了高度的阅读兴趣,让我总是对下一页充满了期待。 总而言之,《逗点女王的告白》是一本让我重新认识英文的书。它让我从一个对英文充满畏惧和抵触情绪的学习者,变成了一个对英文充满好奇和探索欲的爱好者。我不再觉得英文是一门需要“考”的科目,而是一门值得去“玩”的艺术。强烈推荐给所有觉得英文枯燥乏味的朋友们,你们一定会和我一样,被这本书深深吸引!

评分

我一直都觉得,我跟英文之间,就像是两个来自不同星球的人,尽管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却总也无法真正地沟通。我尝试过各种“翻译器”,比如各种语法书、词汇表,但每次的结果都像是鸡同鸭讲,我永远无法理解她那些“外星语”。直到我遇到了这本《逗点女王的告白》,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一直以来都太严肃了,太把英文当成一门“科学”来研究,而忽略了她本身所蕴含的“艺术”和“生活气息”。 这本书最让我“醍醐灌顶”的,就是她对“逗点”的解读。以前,我总觉得逗点就是个不起眼的小符号,可有可无。但作者却把它比作“句子的灵魂”,能够精准地表达情感,控制语速,甚至改变句子的命运。她用一个关于“奶奶”的例子,让我瞬间明白了逗点有多么重要,它不仅决定了你是在邀请奶奶吃饭,还是要把奶奶吃掉!这种形象生动的讲解,让我对标点符号的重要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仿佛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然后,作者又带我踏上了一段“寻宝”般的拼字之旅。我以前对拼写总是抱着一种“死记硬背”的心态,感觉就像是记一串串没有意义的字母。但作者却用一种“故事化”的方式,将每一个单词都变成了一个个有趣的“生命体”。她会追溯它们的“前世今生”,挖掘它们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渊源。我曾经对“ough”这个组合感到无比困惑,但在这本书里,作者将它变成了一个充满挑战的“解谜游戏”,让我一步步地破解了它的秘密,对它刮目相看。 文法部分,更是让我彻底摆脱了“文法恐惧症”。我以前一看到“从句”、“虚拟语气”这些词,就头疼得不行。但作者却用一种非常“轻松”的方式,将这些复杂的概念融入到日常的对话和表达中。她会引用电影台词、歌曲歌词,甚至是一些网络流行语,来展示文法的实际运用。我曾经对虚拟语气感到非常困惑,但作者用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故事,让我瞬间“开窍”,理解了它为何如此重要,以及如何才能运用自如。 最让我感到惊艳的是,作者竟然敢于触碰“脏话”这个敏感话题。一开始我还有些顾虑,觉得这会不会不太“雅观”。但读完之后,我才明白,这正是这本书的过人之处。作者并没有鼓励大家使用脏话,而是以一种“解剖”的态度,去分析这些词语的文化背景、情感色彩以及在不同场合下的使用禁忌。她让我们明白,了解这些“边缘”的语言,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英文,甚至能够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吸引人,充满了幽默感和个人色彩。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用她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来分享她对英文的热爱。她的文字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充满了亲切和鼓励。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会心地一笑,然后惊叹于原来语言可以如此富有趣味,可以如此贴近生活。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它对英文“实用性”的强调。作者并不是让你去研究那些脱离实际的语法规则,而是着重于如何让你能够真正地运用英文来表达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她会教你如何用最地道的表达方式,去说出你心里的想法,如何避免那些生硬的翻译腔。 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犯错”的态度。她并没有回避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的错误,反而鼓励读者将错误视为学习的机会。她用自己大量的失败案例,来告诉我们,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尝试。这种积极的态度,让我觉得我不再是一个孤军奋战的学习者,而是在一个充满理解和支持的环境中进步。 这本书的编排也非常有意思,不是那种死板的章节划分,而是将各种有趣的内容巧妙地穿插在一起。你可能正在为某个逗点的用法纠结,下一秒就被一个关于英文谚语的精彩故事所吸引。这种跳跃式的阅读体验,反而让我保持了高度的阅读兴趣,让我总是对下一页充满了期待。 总而言之,《逗点女王的告白》是一本让我重新认识英文的书。它让我从一个对英文充满畏惧和抵触情绪的学习者,变成了一个对英文充满好奇和探索欲的爱好者。我不再觉得英文是一门需要“考”的科目,而是一门值得去“玩”的艺术。强烈推荐给所有觉得英文枯燥乏味的朋友们,你们一定会和我一样,被这本书深深吸引!

评分

我曾经对英文的态度,就像对待一个陌生而又难以接近的邻居,敬而远之,却又渴望了解。我尝试过各种“敲门砖”,比如语法书、词汇手册,但每次都像碰了一鼻子灰,无法真正地走进她的内心。直到我遇上了《逗点女王的告白》,我才发现,原来英文并非冰冷疏远,她可以是一位如此风趣、热情,又充满智慧的朋友。 这本书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对“逗点”的全新解读。我以前总觉得逗点是个不起眼的小符号,可有可无。但作者却把它比作“句子的灵魂伴侣”,它能够精准地表达情感,控制语速,甚至改变句子的命运。她用生动幽默的例子,让我瞬间明白了逗点的“力量”,就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逗点是其中的每一个优雅的转折,每一个恰到好处的停顿。我曾经因为一个逗点的位置问题,导致句子意思发生偏差,读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它在背后“捣鬼”。 然后,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词语侦探”,带领我们去挖掘英文单词背后的故事。我曾经对那些不规则的拼写感到无比头疼,觉得它们就像是英文的“BUG”。但作者却以一种“考古”的姿态,去探究每一个词语的起源、演变和背后的文化信息。她并没有强迫我去死记硬背,而是通过讲解词根、词缀,甚至是一些有趣的文化典故,让我对单词的记忆变得更加深刻和持久。我曾经对“ough”这个组合感到无从下手,但在这本书里,它变成了一个有趣的“解谜游戏”,让我一步步地破解了它的秘密,让我对英文单词的记忆变得更加牢固。 文法部分,这本书也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我曾经对语法规则感到厌倦,觉得它们又多又复杂。但作者却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方式,将文法融入到日常的对话和表达中。她会引用电影台词、歌曲歌词,甚至是网络上的流行语,来展示文法的实际运用。我曾经对虚拟语气感到非常困惑,但作者用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故事,让我瞬间“开窍”,理解了它为何如此重要,以及如何才能运用自如。 最让我感到惊喜和意外的是,作者竟然将“脏话”这个敏感话题也纳入了讨论范围。一开始我有些犹豫,觉得这似乎不太“雅观”。但读完之后,我才明白,这正是这本书的过人之处。作者并没有鼓励大家使用脏话,而是以一种“解剖”的态度,去分析这些词语的文化背景、情感色彩以及在不同场合下的使用禁忌。她让我们明白,了解这些“边缘”的语言,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英文,甚至能够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充满了幽默感和个人魅力。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用她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来分享她对英文的热爱。她的文字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充满了亲切和鼓励。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会心地一笑,然后惊叹于原来语言可以如此富有趣味,可以如此贴近生活。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它对英文“实用性”的强调。作者并不是让你去研究那些脱离实际的语法规则,而是着重于如何让你能够真正地运用英文来表达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她会教你如何用最地道的表达方式,去说出你心里的想法,如何避免那些生硬的翻译腔。 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犯错”的态度。她并没有回避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的错误,反而鼓励读者将错误视为学习的机会。她用自己大量的失败案例,来告诉我们,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尝试。这种积极的态度,让我觉得我不再是一个孤军奋战的学习者,而是在一个充满理解和支持的环境中进步。 这本书的编排也非常有意思,不是那种死板的章节划分,而是将各种有趣的内容巧妙地穿插在一起。你可能正在为某个逗点的用法纠结,下一秒就被一个关于英文谚语的精彩故事所吸引。这种跳跃式的阅读体验,反而让我保持了高度的阅读兴趣,让我总是对下一页充满了期待。 总而言之,《逗点女王的告白》是一本让我重新认识英文的书。它让我从一个对英文充满畏惧和抵触情绪的学习者,变成了一个对英文充满好奇和探索欲的爱好者。我不再觉得英文是一门需要“考”的科目,而是一门值得去“玩”的艺术。强烈推荐给所有觉得英文枯燥乏味的朋友们,你们一定会和我一样,被这本书深深吸引!

评分

在我看来,英文一直像是一个神秘的宝藏,我渴望打开它,却又害怕其中的复杂和未知。我尝试过各种“地图”,比如语法书、词典,但总是迷失在文字的迷宫里,找不到真正的宝藏。直到我遇到了《逗点女王的告白》,我才发现,原来打开宝藏的钥匙,并不在于那些冰冷的规则,而在于一颗好奇和热爱的心。 书中关于“逗点”的章节,让我耳目一新。我以前总以为逗点只是一个简单的停顿,但作者却赋予了它生命,让它成为“句子的呼吸者”,能够巧妙地引导读者理解句子的情感和节奏。她用生动的比喻,将那些枯燥的标点符号规则,变成了一场充满艺术感的“指挥家”表演。我曾经因为一个逗点的位置问题,导致句子意思发生偏差,读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小小的符号,竟然有如此大的能量。 接着,作者带领我踏上了一场奇妙的“词源探险”。我曾经对英文的拼写感到头疼,总觉得它们不按常理出牌。但作者却以一种“侦探”的姿态,挖掘每一个单词背后的故事,探寻它们的“家族渊源”和“演变轨迹”。她并没有强迫我去死记硬背,而是通过讲解词根、词缀,甚至是一些有趣的文化典故,让我对单词的记忆变得更加深刻和持久。我曾经对“ough”这个组合感到无从下手,但在这本书里,它变成了一个有趣的“解谜游戏”,让我一步步地破解了它的秘密,让我对英文单词的记忆变得更加牢固。 文法部分,这本书也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我曾经对语法规则感到厌倦,觉得它们又多又复杂。但作者却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方式,将文法融入到日常的对话和表达中。她会引用电影台词、歌曲歌词,甚至是网络上的流行语,来展示文法的实际运用。我曾经对虚拟语气感到非常困惑,但作者用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故事,让我瞬间“开窍”,理解了它为何如此重要,以及如何才能运用自如。 最让我感到惊喜和意外的是,作者竟然将“脏话”这个敏感话题也纳入了讨论范围。一开始我有些犹豫,觉得这似乎不太“雅观”。但读完之后,我才明白,这正是这本书的过人之处。作者并没有鼓励大家使用脏话,而是以一种“解剖”的态度,去分析这些词语的文化背景、情感色彩以及在不同场合下的使用禁忌。她让我们明白,了解这些“边缘”的语言,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英文,甚至能够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充满了幽默感和个人魅力。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用她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来分享她对英文的热爱。她的文字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充满了亲切和鼓励。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会心地一笑,然后惊叹于原来语言可以如此富有趣味,可以如此贴近生活。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它对英文“实用性”的强调。作者并不是让你去研究那些脱离实际的语法规则,而是着重于如何让你能够真正地运用英文来表达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她会教你如何用最地道的表达方式,去说出你心里的想法,如何避免那些生硬的翻译腔。 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犯错”的态度。她并没有回避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的错误,反而鼓励读者将错误视为学习的机会。她用自己大量的失败案例,来告诉我们,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尝试。这种积极的态度,让我觉得我不再是一个孤军奋战的学习者,而是在一个充满理解和支持的环境中进步。 这本书的编排也非常有意思,不是那种死板的章节划分,而是将各种有趣的内容巧妙地穿插在一起。你可能正在为某个逗点的用法纠结,下一秒就被一个关于英文谚语的精彩故事所吸引。这种跳跃式的阅读体验,反而让我保持了高度的阅读兴趣,让我总是对下一页充满了期待。 总而言之,《逗点女王的告白》是一本让我重新认识英文的书。它让我从一个对英文充满畏惧和抵触情绪的学习者,变成了一个对英文充满好奇和探索欲的爱好者。我不再觉得英文是一门需要“考”的科目,而是一门值得去“玩”的艺术。强烈推荐给所有觉得英文枯燥乏味的朋友们,你们一定会和我一样,被这本书深深吸引!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英文就像一个高高在上的女神,而我,则是一个卑微的凡人,永远无法真正理解她的奥秘。我尝试过各种方法去亲近她,从学校里的语法课,到各种琳琅满目的英语学习APP,但总感觉自己像是隔靴搔痒,永远触摸不到她那最核心的美丽。直到我遇见了这本《逗点女王的告白》,我才发现,原来我一直以来都走错了方向,我把英文当成了一个需要“攻克”的难题,而不是一个可以“玩味”的朋友。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作者对“逗点”的独到见解。以前,我总是把逗点看作是可有可无的标记,能加就加,不能加就不加,完全是凭感觉。然而,作者却把逗点形容成“句子的灵魂”,它能够调节句子的节奏,影响情感的传递,甚至能够改变句子的整体意义。她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例子,让我瞬间明白了逗点的“力量”,就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逗点是其中的每一个优雅的转折,每一个恰到好处的停顿。 接着,作者又带领我们走进了一个充满惊喜的拼字世界。我曾经对那些不规则的拼写感到无比头疼,总觉得它们就像是英文的“bug”,让人防不胜防。但作者却以一种“侦探”的视角,为我们揭开了单词背后隐藏的故事。她会追溯词语的起源,分析它们的演变过程,甚至会挖掘那些有趣的“历史遗留问题”。我以前觉得“through”这个单词的拼写很奇怪,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它背后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积淀,让我对它刮目相看,甚至开始有点喜欢上它的“与众不同”。 文法部分,这本书也给了我全新的视角。我以前对文法总是敬而远之,觉得它是一堆死板的规则,让人难以理解。但作者却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方式,将文法融入到日常的对话和表达中。她会引用电影台词、歌曲歌词,甚至是网络上的流行语,来展示文法的实际运用。我曾经对虚拟语气感到非常困惑,但作者用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故事,让我瞬间“开窍”,理解了它为何如此重要,以及如何才能运用自如。 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作者竟然将“脏话”也纳入了讨论范围。一开始我有些犹豫,觉得这似乎不太“正经”。但读完之后,我才发现,这恰恰是这本书的大胆和聪明之处。作者并没有鼓励大家随意使用脏话,而是以一种“解剖”的姿态,去分析这些词语的起源、含义以及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使用禁忌。她让我们明白,即使是看似粗俗的词汇,也有其语言学上的价值和文化意义,了解它们,反而能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语言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充满了幽默感和个人魅力。作者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用她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来分享她对英文的热爱。她的文字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充满了亲切和鼓励。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会心地一笑,然后惊叹于原来语言可以如此富有趣味,可以如此贴近生活。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它对英文“实用性”的强调。作者并不是让你去研究那些脱离实际的语法规则,而是着重于如何让你能够真正地运用英文来表达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她会教你如何用最地道的表达方式,去说出你心里的想法,如何避免那些生硬的翻译腔。 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犯错”的态度。她并没有回避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的错误,反而鼓励读者将错误视为学习的机会。她用自己大量的失败案例,来告诉我们,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尝试。这种积极的态度,让我觉得我不再是一个孤军奋战的学习者,而是在一个充满理解和支持的环境中进步。 这本书的编排也非常有意思,不是那种死板的章节划分,而是将各种有趣的内容巧妙地穿插在一起。你可能正在为某个逗点的用法纠结,下一秒就被一个关于英文谚语的精彩故事所吸引。这种跳跃式的阅读体验,反而让我保持了高度的阅读兴趣,让我总是对下一页充满了期待。 总而言之,《逗点女王的告白》是一本让我重新认识英文的书。它让我从一个对英文充满畏惧和抵触情绪的学习者,变成了一个对英文充满好奇和探索欲的爱好者。我不再觉得英文是一门需要“考”的科目,而是一门值得去“玩”的艺术。强烈推荐给所有觉得英文枯燥乏味的朋友们,你们一定会和我一样,被这本书深深吸引!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曾经是英文的“头号逃兵”。每次看到英文相关的书籍,第一反应就是“头疼”,然后选择性忽略。我觉得英文就是一堆乱码,怎么拼写都好像是为了刁难我,语法更是像一张张看不懂的网,一不小心就陷进去。我尝试过很多“捷径”,比如背诵万能句型,但每次开口说英文,都像是在表演一段蹩脚的默剧。直到我遇到了这本《逗点女王的告白》,我才惊觉,原来我一直以来的“抗拒”,不过是因为我没有遇到对的“启蒙老师”。 这本书最让我眼前一亮的地方,是它对“逗点”的另类解读。我以前总觉得逗点就像是路边的小石子,可有可无。但作者却把它比作“句子的灵魂伴侣”,一个精准的逗点,能够让你的句子“活”起来,拥有自己的节奏和情感。她用生动幽默的例子,让我瞬间明白了逗点不仅仅是停顿,它更是表达情感、区分语义的“秘密武器”。我曾经因为一个逗点的位置不对,闹出过笑话,读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它在背后“捣鬼”。 然后,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词语侦探”,带领我们去挖掘英文单词背后的故事。我曾经对那些不规则的拼写感到无比头疼,觉得它们就像是英文的“BUG”。但作者却以一种“考古”的姿态,去探究每一个词语的起源、演变和背后的文化信息。她将那些枯燥的字母组合,变成了一个个充满魅力的“生命体”,让我不再死记硬背,而是理解并记住。我曾经对“ough”这个组合感到无从下手,但在这本书里,它变成了一个有趣的“解谜游戏”,让我一步步地破解了它的秘密,让我对英文单词的记忆变得更加牢固。 文法部分,这本书也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我曾经对语法规则感到厌倦,觉得它们又多又复杂。但作者却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方式,将文法融入到日常的对话和表达中。她会引用电影台词、歌曲歌词,甚至是网络上的流行语,来展示文法的实际运用。我曾经对虚拟语气感到非常困惑,但作者用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故事,让我瞬间“开窍”,理解了它为何如此重要,以及如何才能运用自如。 最让我感到惊喜和意外的是,作者竟然将“脏话”这个敏感话题也纳入了讨论范围。一开始我有些犹豫,觉得这似乎不太“雅观”。但读完之后,我才明白,这正是这本书的过人之处。作者并没有鼓励大家使用脏话,而是以一种“解剖”的态度,去分析这些词语的文化背景、情感色彩以及在不同场合下的使用禁忌。她让我们明白,了解这些“边缘”的语言,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英文,甚至能够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充满了幽默感和个人魅力。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用她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来分享她对英文的热爱。她的文字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充满了亲切和鼓励。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会心地一笑,然后惊叹于原来语言可以如此富有趣味,可以如此贴近生活。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它对英文“实用性”的强调。作者并不是让你去研究那些脱离实际的语法规则,而是着重于如何让你能够真正地运用英文来表达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她会教你如何用最地道的表达方式,去说出你心里的想法,如何避免那些生硬的翻译腔。 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犯错”的态度。她并没有回避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的错误,反而鼓励读者将错误视为学习的机会。她用自己大量的失败案例,来告诉我们,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尝试。这种积极的态度,让我觉得我不再是一个孤军奋战的学习者,而是在一个充满理解和支持的环境中进步。 这本书的编排也非常有意思,不是那种死板的章节划分,而是将各种有趣的内容巧妙地穿插在一起。你可能正在为某个逗点的用法纠结,下一秒就被一个关于英文谚语的精彩故事所吸引。这种跳跃式的阅读体验,反而让我保持了高度的阅读兴趣,让我总是对下一页充满了期待。 总而言之,《逗点女王的告白》是一本让我重新认识英文的书。它让我从一个对英文充满畏惧和抵触情绪的学习者,变成了一个对英文充满好奇和探索欲的爱好者。我不再觉得英文是一门需要“考”的科目,而是一门值得去“玩”的艺术。强烈推荐给所有觉得英文枯燥乏味的朋友们,你们一定会和我一样,被这本书深深吸引!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我与英文之间的一场意外邂逅,而且是那种让人惊喜连连的浪漫邂逅!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英文是一门让人望而生畏的学科,尤其是那些繁复的语法规则和形形色色的标点符号,每次想好好表达自己的想法,总是在这些细节上栽跟头,写出来的句子要么生硬拗口,要么意思不清。我尝试过各种方法,从枯燥的语法书到生动有趣的绘本,但总感觉像是隔靴搔痒,找不到那种真正“通透”的感觉。直到我发现了这本《逗点女王的告白》,我才明白,原来我一直以来都在用一种“学习”的心态来对待英文,而这本书则鼓励我用一种“玩味”的心态去亲近它。 翻开书的第一页,我并没有看到那些令人头晕的公式和定义,而是被作者那幽默风趣的笔触深深吸引。她并没有高高在上地传授知识,而是像一位老友,娓娓道来她与英文的“爱恨情仇”。我尤其喜欢她对逗点“,”的解读,以前我总是觉得它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顿号,可有可无,可有可无。然而,作者却将它比喻成“节奏的指挥家”,它决定了句子的呼吸,影响着语气的起伏,甚至能够改变句子的情感色彩。读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以前写出的句子之所以显得呆板,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我忽视了这些细微的“呼吸感”。 接着,作者又将我们带入拼字的世界,这部分内容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拼写就是死记硬背,但作者却揭示了其中隐藏的规律和有趣的“故事”。她用生动的例子,将那些看似毫无关联的字母组合,串联成了一个个富有逻辑的词语诞生记。我惊讶地发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单词,背后都有着引人入胜的演变过程。例如,她对“ough”这个组合的讲解,简直就是一场智力探险,让我彻底颠覆了对“ough”只能死记硬背的刻板印象,仿佛解锁了英文单词的隐藏密码。 然后,我们来到了文法的部分。我以前对文法最头疼,总觉得它像一张巨大的网,稍不留神就会被缠住。但是,这本书的文法讲解方式完全不同。作者没有罗列一大堆枯燥的规则,而是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以及那些充满个性的英文表达,来展示文法的魅力。她会让你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不知不觉地理解那些复杂的句型和时态。尤其是她对那些“怪异”但却非常地道的美式英语表达的解析,让我觉得英文的世界充满了生命力,而不是教科书上那些死气沉沉的例句。 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竟然将“脏话”也纳入了讨论范围。一开始我还有点犹豫,觉得这似乎有悖于“优雅”的学习态度。但读完之后,我才明白,这恰恰是这本书大胆而又聪明的地方。作者并没有鼓励大家随意使用脏话,而是以一种“解剖”的态度,去分析这些词语的起源、用法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含义和效果。她让我们明白,即使是看似粗俗的词汇,也有其语言学上的价值和文化背景,了解它们,反而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语言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这本书最让我赞赏的一点是,它并没有局限于“应试”的范畴,而是真正地打开了我们对英文的“兴趣之门”。我以前学习英文,总是想着考高分,考过级,但很少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表达,或者“为什么”这个词是这样拼写的。而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让我们从“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我开始主动去观察身边的英文,去体会句子中的语调,去猜测单词的来源,这种由内而外的学习动力,是任何填鸭式的教学都无法比拟的。 我发现,我开始不再害怕犯错了。以前写英文句子,总是小心翼翼,生怕出现语法错误或者拼写错误,结果反而写得畏首畏尾。这本书教会我,犯错是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关键在于从错误中学习。作者通过分享她自己的学习经历和遇到的各种“坑”,让我们觉得,即使犯错,也是一种成长。这种“宽容”的学习态度,让我如释重负,更加大胆地去尝试和运用我学到的知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的教材那样循序渐进,而是将各种主题穿插其中,让阅读的过程充满了新鲜感。你可能正在为一个逗点的问题挠头,下一秒就被一个关于俚语的趣闻吸引。这种跳跃式的学习方式,反而能够激发我的好奇心,让我对下一个话题充满期待。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突然停下来,回想起自己以前遇到的类似问题,然后发现,原来答案就在这本书里,而且是以一种我从未想过的方式呈现。 我真心觉得,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真正的“语言魔法师”。她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最复杂的语言现象变得生动有趣。我以前觉得英文是一座需要攀登的高山,而这本书则为我铺就了一条充满野花和惊喜的小径,让我乐在其中,不知不觉地登上了山顶。我甚至开始期待,当我再次拿起英文书,或者与外国人交流时,我不再是那个战战兢兢的初学者,而是一位对语言充满自信,并且能够享受其中乐趣的“玩家”。 总而言之,《逗点女王的告白》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充满趣味和活力的英文世界。它改变了我对英文学习的固有认知,让我从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探索者。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将这本书推荐给所有曾经或正在为英文烦恼的朋友,相信我,你们一定会和我一样,从此爱上这门“有意思”的语言。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英文就像是一道深不可测的海洋,而我,则是一个永远无法游到彼岸的旱鸭子。我尝试过各种“救生圈”,比如语法书、词汇集,但每次都只能在原地扑腾,无法真正地掌握游泳的技巧。直到我遇到了《逗点女王的告白》,我才发现,原来我需要的不是救生圈,而是一位能够教我如何与海浪共舞的“冲浪教练”。 这本书最让我“醍醐灌顶”的,就是她对“逗点”的独特解读。我以前总觉得逗点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符号,可有可无。但作者却把它比作“句子的灵魂伴侣”,它能够精准地表达情感,控制语速,甚至改变句子的命运。她用生动幽默的例子,让我瞬间明白了逗点的“力量”,就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逗点是其中的每一个优雅的转折,每一个恰到好处的停顿。我曾经因为一个逗点的位置问题,导致句子意思发生偏差,读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它在背后“捣鬼”。 然后,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词语侦探”,带领我们去挖掘英文单词背后的故事。我曾经对那些不规则的拼写感到无比头疼,觉得它们就像是英文的“BUG”。但作者却以一种“考古”的姿态,去探究每一个词语的起源、演变和背后的文化信息。她并没有强迫我去死记硬背,而是通过讲解词根、词缀,甚至是一些有趣的文化典故,让我对单词的记忆变得更加深刻和持久。我曾经对“ough”这个组合感到无从下手,但在这本书里,它变成了一个有趣的“解谜游戏”,让我一步步地破解了它的秘密,让我对英文单词的记忆变得更加牢固。 文法部分,这本书也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我曾经对语法规则感到厌倦,觉得它们又多又复杂。但作者却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方式,将文法融入到日常的对话和表达中。她会引用电影台词、歌曲歌词,甚至是网络上的流行语,来展示文法的实际运用。我曾经对虚拟语气感到非常困惑,但作者用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故事,让我瞬间“开窍”,理解了它为何如此重要,以及如何才能运用自如。 最让我感到惊喜和意外的是,作者竟然将“脏话”这个敏感话题也纳入了讨论范围。一开始我有些犹豫,觉得这似乎不太“雅观”。但读完之后,我才明白,这正是这本书的过人之处。作者并没有鼓励大家使用脏话,而是以一种“解剖”的态度,去分析这些词语的文化背景、情感色彩以及在不同场合下的使用禁忌。她让我们明白,了解这些“边缘”的语言,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英文,甚至能够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充满了幽默感和个人魅力。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用她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来分享她对英文的热爱。她的文字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充满了亲切和鼓励。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会心地一笑,然后惊叹于原来语言可以如此富有趣味,可以如此贴近生活。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它对英文“实用性”的强调。作者并不是让你去研究那些脱离实际的语法规则,而是着重于如何让你能够真正地运用英文来表达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她会教你如何用最地道的表达方式,去说出你心里的想法,如何避免那些生硬的翻译腔。 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犯错”的态度。她并没有回避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的错误,反而鼓励读者将错误视为学习的机会。她用自己大量的失败案例,来告诉我们,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尝试。这种积极的态度,让我觉得我不再是一个孤军奋战的学习者,而是在一个充满理解和支持的环境中进步。 这本书的编排也非常有意思,不是那种死板的章节划分,而是将各种有趣的内容巧妙地穿插在一起。你可能正在为某个逗点的用法纠结,下一秒就被一个关于英文谚语的精彩故事所吸引。这种跳跃式的阅读体验,反而让我保持了高度的阅读兴趣,让我总是对下一页充满了期待。 总而言之,《逗点女王的告白》是一本让我重新认识英文的书。它让我从一个对英文充满畏惧和抵触情绪的学习者,变成了一个对英文充满好奇和探索欲的爱好者。我不再觉得英文是一门需要“考”的科目,而是一门值得去“玩”的艺术。强烈推荐给所有觉得英文枯燥乏味的朋友们,你们一定会和我一样,被这本书深深吸引!

评分

我曾经是英文的“叛逆期少女”,总觉得它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充满了条条框框。我试图去“驯服”它,却总是被它的复杂性弄得体无完肤。直到我遇到了《逗点女王的告白》,我才明白,我不是在“驯服”英文,而是在与她“谈恋爱”,而且是一场充满惊喜和乐趣的恋爱。 这本书对“逗点”的讲解,简直是我的“启蒙之光”。我以前总觉得逗点只是个可有可无的标点,但作者却把它比作“句子的指挥家”,能够引导句子的节奏,控制情感的流向。她用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让我瞬间明白,一个恰到好处的逗点,能够让你的句子“活”起来,拥有自己的生命力。我曾经因为一个逗点的位置问题,闹出过笑话,读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它在背后“捣鬼”。 然后,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词语探险家”,带领我们去挖掘英文单词背后的故事。我曾经对那些不规则的拼写感到无比头疼,觉得它们就像是英文的“BUG”。但作者却以一种“考古”的姿态,去探究每一个词语的起源、演变和背后的文化信息。她并没有强迫我去死记硬背,而是通过讲解词根、词缀,甚至是一些有趣的文化典故,让我对单词的记忆变得更加深刻和持久。我曾经对“ough”这个组合感到无从下手,但在这本书里,它变成了一个有趣的“解谜游戏”,让我一步步地破解了它的秘密,让我对英文单词的记忆变得更加牢固。 文法部分,这本书也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我曾经对语法规则感到厌倦,觉得它们又多又复杂。但作者却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方式,将文法融入到日常的对话和表达中。她会引用电影台词、歌曲歌词,甚至是网络上的流行语,来展示文法的实际运用。我曾经对虚拟语气感到非常困惑,但作者用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故事,让我瞬间“开窍”,理解了它为何如此重要,以及如何才能运用自如。 最让我感到惊喜和意外的是,作者竟然将“脏话”这个敏感话题也纳入了讨论范围。一开始我有些犹豫,觉得这似乎不太“雅观”。但读完之后,我才明白,这正是这本书的过人之处。作者并没有鼓励大家使用脏话,而是以一种“解剖”的态度,去分析这些词语的文化背景、情感色彩以及在不同场合下的使用禁忌。她让我们明白,了解这些“边缘”的语言,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英文,甚至能够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充满了幽默感和个人魅力。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用她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来分享她对英文的热爱。她的文字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充满了亲切和鼓励。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会心地一笑,然后惊叹于原来语言可以如此富有趣味,可以如此贴近生活。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它对英文“实用性”的强调。作者并不是让你去研究那些脱离实际的语法规则,而是着重于如何让你能够真正地运用英文来表达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她会教你如何用最地道的表达方式,去说出你心里的想法,如何避免那些生硬的翻译腔。 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犯错”的态度。她并没有回避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的错误,反而鼓励读者将错误视为学习的机会。她用自己大量的失败案例,来告诉我们,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尝试。这种积极的态度,让我觉得我不再是一个孤军奋战的学习者,而是在一个充满理解和支持的环境中进步。 这本书的编排也非常有意思,不是那种死板的章节划分,而是将各种有趣的内容巧妙地穿插在一起。你可能正在为某个逗点的用法纠结,下一秒就被一个关于英文谚语的精彩故事所吸引。这种跳跃式的阅读体验,反而让我保持了高度的阅读兴趣,让我总是对下一页充满了期待。 总而言之,《逗点女王的告白》是一本让我重新认识英文的书。它让我从一个对英文充满畏惧和抵触情绪的学习者,变成了一个对英文充满好奇和探索欲的爱好者。我不再觉得英文是一门需要“考”的科目,而是一门值得去“玩”的艺术。强烈推荐给所有觉得英文枯燥乏味的朋友们,你们一定会和我一样,被这本书深深吸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