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观察入门(2版)

鱼类观察入门(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鱼类
  • 观赏鱼
  • 水族箱
  • 入门
  • 动物
  • 自然
  • 科普
  • 生物
  • 宠物
  • 鱼类饲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鱼类世界,开门! 
 
  不管是在餐桌上,到鱼市场或水族馆,甚至下海潜水嬉游,我们总有许多机会接触各式各样的鱼类。然而属于海岛子民的你,对于鱼类世界的认识有多少呢?可知道飞鱼怎么飞?灯笼鱼如何发光?海马借什么传情达意吗?想了解鱼类的爱情物语、不可思议的变装机制与千奇百怪的觅食绝招吗?
 
  本书从「认识篇」开始带你全面透视鱼类,循序介绍鱼类的构造特征、感觉世界、唿吸、运动、摄食和生殖等;「环境篇」则掌握鱼类的栖地与分布,一一探访鱼儿藏身的家;「观察篇」一次传授五十六科鱼类的辨识要诀,并探讨演化的祕密与有趣的生态习性;「附录」则提供到鱼市场、水族馆,或下海潜水等实际又适用的鱼类观察行动指南,以及如何制作与保存鱼类标本。
 
  本书由治学严谨的鱼类分类学者邵广昭博士与致力于推广解说教育的陈丽淑博士合着,并邀得自然生态画家黄崑谋与赖百贤两位先生共同合作。书中全方位的鱼类知识、细致拟真的动人手绘图和数百幅珍贵的海洋生态摄影,不仅是四位作者长期累积的心血结晶,更是台湾鱼类最精采的见证!

本书特色

  ◎全方位涵盖生态、演化、分类与生活面向的鱼类百科,是开创海洋子民新视野的最佳鱼类知识入门书。
  ◎以台湾可见物种为知识讨论的素材,亲切而不隔阂。
  ◎约60幅跨页手绘彩图,近100张生动图解,500多张珍贵海洋生态摄影。
  ◎作者权威,内容严谨,详细考证的拟真图绘,严苛要求的视觉美感,让知识活起来。
海洋深处的秘密:一窥海洋生态的奇妙世界 图书名称: 海洋生物图鉴:从浮游生物到深海巨兽 内容简介: 本书带领读者深入探索浩瀚无垠的海洋世界,揭示隐藏在蓝色幕布下的复杂生态系统和令人惊叹的生命形式。它并非专注于某一特定物种群,而是以宏大的视角,勾勒出整个海洋生物圈的壮丽图景,从微观的浮游生物基础到占据食物链顶端的顶级掠食者,无不囊括其中。 第一部分:生命的摇篮——微观世界的奇迹 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石是那些肉眼难以察觉的生命。本书将详细介绍浮游生物(Phytoplankton and Zooplankton)的种类、分布及其在海洋碳循环和氧气生产中的关键作用。我们会深入探讨硅藻、甲藻以及各种小型甲壳类动物的生活习性,解析它们如何构建了海洋食物网的底层支撑。此外,书中还将介绍海洋细菌和古菌在营养物质分解和能量流动中的隐秘贡献,揭示即便是最小的生命体,也对全球生态平衡拥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我们不会涉及鱼类分类学的细枝末节,而是将重点放在这些微生物如何支撑起上层生命的繁荣。 第二部分:光合作用的边界——浅水与中层水域的生机 随着深度的增加,光照强度发生变化,孕育出截然不同的生命社群。本部分重点介绍珊瑚礁生态系统(Coral Reef Ecosystems)的结构多样性,但不限于鱼类本身,而是着重于珊瑚虫、共生藻类(虫黄藻)以及构成礁石骨架的钙化生物的相互依存关系。我们会分析潮间带(Intertidal Zone)的极端环境如何塑造了藤壶、海星和海葵等固着生物的生存策略。 在中层水域,也就是海洋的“透光带”(Photic Zone),我们将探讨适应不同光照强度的藻类和无脊椎动物。海洋中的大型藻类(如巨藻林)如何为无数小型生物提供庇护所和觅食场,以及这些生态系统如何抵抗洋流和波浪的冲击。此处强调的是多物种间的相互作用,而非某一特定鱼类科目的识别。 第三部分:无脊椎动物的王国——形态与行为的演化 海洋中不乏令人着迷的无脊椎动物,它们展现了生物形态演化的无限可能。本书将深入剖析头足类(Cephalopods)——章鱼、鱿鱼和墨鱼——惊人的伪装能力、复杂的智力行为以及独特的求偶仪式。我们将讨论棘皮动物(Echinoderms),如海星和海胆,它们独特的管足系统和辐射对称结构。此外,软体动物(Mollusks)中的双壳类和腹足类,它们如何适应不同的底质和水流,以及它们在沉积物循环中的作用,都将成为重点分析对象。这部分内容侧重于非鱼类无脊椎动物的生态位和生物学特征。 第四部分:深渊的呼唤——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法则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带领读者进入永恒黑暗、高压和低温的深海区域(Abyssal Zone)。我们将探索那些适应了化学能而非光能的生物群落,如深海热液喷口(Hydrothermal Vents)附近的管虫、极端嗜盐菌群落以及依赖化能合成的生态系统。对于深海鱼类,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它们为适应极端压力和缺乏食物而演化出的生物学特征——例如,极低的代谢率、巨大的眼睛或完全退化视觉能力的适应性。我们将分析这些生物如何利用生物发光(Bioluminescence)进行交流、捕食和防御,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浅水光线环境的生存策略。 第五部分:宏大叙事——海洋生态系统的相互关联性与人类影响 最后一部分,本书将主题提升到全球层面。我们将讨论海洋环流(Ocean Currents)如何连接全球不同的海洋区域,以及这种连接性如何影响物种的迁徙和遗传多样性。重要的海洋现象,如上升流(Upwelling)如何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从而催生出富饶的渔场,将被详细阐述。 同时,本书将审视人类活动对海洋整体平衡的冲击,包括气候变化引起的海洋酸化(Ocean Acidification)对钙化生物骨骼构建的影响,塑料污染对食物链顶端的生物(如海洋哺乳动物和海鸟)的间接影响,以及过度捕捞对整个生态结构平衡的破坏。重点在于理解这些压力源如何协同作用,威胁着海洋这一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健康。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整合的海洋生物学概览,涵盖了从微生物到大型生物的生命形态,从赤道暖流到极地冰盖下的生命奇迹。它是一部关于生命在水下世界中蓬勃发展的史诗,而非针对特定脊椎动物类群的识别手册。读者将收获对海洋生态系统复杂性、相互依赖性和脆弱性的深刻认识。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邵广昭

 
  1951年生于基隆市,1983年底美国纽约州大Stony Brook生态进化系博士。回国后即服务于中研院动物所,1991-1994年出任首任海大海生所所长,1996-2002年接任中研院动物所所长,2004年起代理中研院生物多样性中心主任,曾任中华民国鱼类学会理事长,现任海大讲座教授。
 
  回国迄今三十多年来,投入台湾本土鱼类分类、生态及演化的研究,以及鱼类及海洋保育及海鲜指南等工作。已发表约两百篇学术期刊论文、五百篇以上技术报告、卅余册专书,包括《台湾的珊瑚礁鱼类》、《台湾鱼类志》、《垦丁鱼类图鑑》、《台湾常见鱼贝介类图说》及《鱼类观察入门》、《鱼类图鑑》等。
 
  对鱼类多样性科学及教育的贡献包括:发表近三十种世界新种鱼类及五百种以上台湾新纪录,典藏台湾最完整之鱼类标本,所建置之《台湾资料库》每月上网点阅人数达数十万人,2005年负责主办「第七届印度太平洋鱼类学国际会议」,有数百位学者前来台湾与会。2002年起推动台湾生物多样性资料库的整合及开放,已建置TaiCOL, TaiBOL, TaiEOL及TaiBIF等国家入口网。
 
陈丽淑
 
  1962年生于台北市,1997年取得澳洲詹姆士库克大学海洋生物系博士学位。自1985年硕士班起,即随中研院邵广昭教授从事鱼类研究;留学澳洲期间,随Howard Choat教授在大堡礁潜水从事珊瑚礁鱼类研究。
 
  回国后任职于海洋科技博物馆,担任展示教育组主任负责展示规划及海洋教育推广执行。除着有《海水观赏鱼(一)》、《海水观赏鱼(二) 》、《台湾常见的珊瑚礁鱼类》、《鱼类观察入门》、《我的海洋酷朋友-主题观察别册》等外,并有通俗文章散见各水族杂志。
 
绘者简介

黄崑谋

 
  1963年生于台东,复兴商工毕业。自小生长在美丽乡野及淳朴农村,与大自然的虫鱼鸟兽朝夕为伍,埋下日后对生态记录及动植物观察的热情因子。1998年进入远流出版公司,展开了长达十年、持续不断以彩笔描绘台湾土地的历程。
 
  创作题材与画风极为多元,从自然生态到人文建筑、从写实到写意、从儿童到大人……细致繁复的笔调与丰富瑰丽的色彩,在在令人惊艳。
 
  十年间,分别与郭城孟、李干朗、邵广昭、赵荣台、凌拂、刘克襄等人合作,出版十余本作品,包括【观察家】系列以蕨类、古蹟、鱼类、野菇为主题的入门专书,还有《台湾昆虫大发现》、《带不走的小蜗牛》等,并曾多次荣获金鼎奖、中国时报开卷年度好书、联合报读书人好书奖。
 
赖百贤
 
  1964年生于台北市,复兴商工毕业后,任职宏广卡通公司高级背景师15年,由于喜欢大自然和海钓,对鱼类有一份特别的熟悉感,非常幸运能参与这份创作。现职为艺术工作者,全心创作油画,兼任台湾北海岸艺术协会常任理事一职。

图书目录

图录──4
如何使用本书──12
 
认识篇──14
什么是鱼?──16
外型与体色──18
近看鳍与鳞──22
鱼的感觉世界──25
鱼如何唿吸?──29
鱼如何摄食?──31
鱼如何运动?──36
两性进行曲──39
生存大作战──43
鱼的一生──49
鱼的家族──52
鱼的演化故事──54
鱼的金氏世界纪录──59
 
环境篇──60
鱼类在哪里?──62
鱼类在台湾──75
 
观察篇──78
盲鳗目的家族
观察盲鳗──80
银鲛目的家族
观察银鲛──84
鲨鱼的家族
观察白眼鲛──86
鯆﹝鱼比﹞目的家族
观察土魟──90
海鲢目的家族
观察大眼海鲢──92
鳗鲡目的家族
观察海鳝──94
鲱形目的家族
观察鲱──96
鼠﹝鱼喜﹞目的家族
观察虱目鱼──98
鲤形目的家族
观察鲤──100
观察爬鳅──104
鲶形目的家族
观察须鲶──106
鲑形目的家族
观察鲑──108
巨口鱼目的家族
观察﹝鱼奎﹞鱼──112
仙女鱼目的家族
观察狗母鱼──116
灯笼鱼目的家族
观察灯笼鱼──118
月鱼目的家族
观察月鱼──120
鼬﹝鱼尉﹞目的家族
观察鼬﹝鱼尉﹞──123
﹝鱼安﹞﹝鱼康﹞目的家族
观察躄鱼──126
鲻目的家族
观察鲻──130
颌针鱼目的家族
观察飞鱼──134
观察鹤鱵──136
金眼鲷目的家族
观察金鳞鱼──138
刺鱼目的家族
观察海马──142
﹝鱼由﹞形目的家族
观察﹝鱼由﹞──146
观察角鱼──150
观察﹝鱼甬﹞──152
鲈形目的家族
观察鮨──154
观察大眼鲷──158
观察天竺鲷──160
观察沙﹝鱼梭﹞──162
观察海鲡──164
观察﹝鱼参﹞──166
观察笛鲷──170
观察仿石鲈──174
观察鲷──176
观察龙占──178
观察金线鱼──180
观察石首鱼──182
观察羊鱼──184
观察蝴蝶鱼──186
观察盖刺鱼──190
观察慈鲷──194
观察雀鲷──196
观察隆头鱼──200
观察鹦哥鱼──204
观察﹝鱼尉﹞──208
观察﹝鱼叚﹞虎──212
观察刺尾鲷──216
观察臭肚鱼──220
观察带鱼──222
观察鲭──224
观察剑旗鱼──228
鲽形目的家族
观察﹝鱼平﹞──232
鲀形目的家族
观察鳞鲀──236
观察四齿鲀──240
观察翻车鲀──244
 
附录──246
潜水观察──246
水族馆观察──249
鱼市场观察──251
标本制作与保存──253
拯救鱼类总动员──255
名词索引.鱼名对照.鱼名念法──258
 
延伸阅读与网站.图片来源──260
后记──261

图书序言

后记一

  和鱼类结下不解之缘应该和我小时候生长在靠海的基隆有关。记忆中童年的海滩舖满了贝壳,港内时时可见熙攘的鱼儿,即便是住家附近或是中学的校园里也都有充满生机、鱼虾处处的野溪。但这四、五十年来,由于过度捕捞、污染、栖地的破坏和环境的变迁,已使得台湾许多鱼类都消声匿迹了。所以多年来我一直有个心愿,希望能有机会将过去所学到的鱼类知识,和廿年来研究调查所累积的一些鱼类图文资料作一次总整理,和大众分享,为台湾鱼类多样性的保育、教育和研究尽一份心力。
 
  因此,首先要感谢远流出版公司给我们这个机会为读者编撰《鱼类观察入门》(原名《鱼类入门》)这本书,让我多年来的夙愿得偿。过去我整理编撰过的鱼类图鑑或字典虽不少,也写过海洋生态的教科书,但却始终少了一本介绍鱼类一般知识的书籍。
 
  为了能在极度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来完成这件不被计入研究成绩的工作,我採取找学生和助理一齐合作的模式来进行。这一年多来,我们花了不少时间重新蒐集资料,也发现了许多过去疏忽掉的一些有趣或未能更深入了解的鱼类知识。其中有不少是在远流编辑静宜、诗薇和惠菁等人,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情况下被挖掘出来的,特别是她们费了相当大的心血把我们的文稿改成流畅生动的笔触。而春惠的美术设计与编排,黄崑谋及赖百贤两位绘者不厌其烦地配合修改插图,都是完成这本书的幕后最大功臣。当然我也要谢谢弟研究室协助选片的静怡、找资料的柏锋和宗翰,以及慷慨借片的郭道仁与夏国经等潜水教练。
 
  编写这本书最难为处还是在鱼类分类系统的莫衷一是,以及鱼类中文名称之紊乱不统一。前者我们决定採用Nelson (1994) 《Fishes of the World》第三版的系统为主,而后者则尽量以伍汉霖等编撰之《拉汉世界鱼类名典》的中文名为依据。(註:前书2016年已出版第五版;后书2012年改版为《拉汉世界鱼类系统名典》。而此次修订新版,我们也依据Nelson之2006年第四版以及中研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台湾鱼类资料库」,更新了世界以及台湾之鱼类科、属、种的统计数字。)
 
  台湾鱼类种数虽达全球的十分之一,生物多样性相当高,但其实许多鱼种的数量或丰富度却在大幅减少中,甚至面临区域性地灭绝。所以在编撰这本书时,除了认识篇和观察篇外,我们也加入了环境篇和附录的行动指南,希望大家除了学会辨认鱼种外,也能更进一步採取行动去认识、了解牠们有趣的生态习性,去关心、爱护并保护牠们,使台湾能成为鱼类的天堂而非地狱,使生活在台湾的鱼儿像在澳洲大堡礁一样只有美丽而没有哀愁。
 
  最后,我也要借此机会谢谢中研院动物所鱼类生态进化研究室共同打拚的助理和学生们,带领我下海潜水走入鱼类世界的张崑雄教授,以及多年来一直鼓励和指导我从事鱼类分类研究的沈世杰教授。当然,还有我的内人徐倩卿女士,这四十年来的辛劳与支持,让我得以毫无后顾之忧地全力投入鱼类的研究工作。

邵广昭
 
后记二
  
  因为从事鱼类的研究,自己常沉浸在探索鱼类行为的乐趣中。因此,当各类赏鸟、赏鲸豚的活动纷纷兴起时,有点遗憾以鱼类为主的自然观察活动却少的出奇,也许是因为大家不知道牠们有什么值得欣赏或观察的地方吧!其实,认识鱼类的方法很多,一般人大概都是从吃鱼开始。因为中国人吃鱼喜欢见头见尾,常有机会看到整条鱼,所以可以说每个人早就有初步观察鱼的经验了,如果能够进一步了解鱼类更多的知识,岂不更有趣?希望这本书能引起大家对鱼类的好奇,一起来体验鱼类世界的奥妙。未来除了以水族缸养鱼外,浮潜赏鱼、鱼市观察也都能成为大众化的休闲活动。
 
  有机会与鱼结下如此深的缘份,最要感谢毕生致力于鱼类研究的两位恩师──中研院动物所邵广昭教授及澳洲James Cook University的Howard Choat教授的带领。本书得以完成,也要感谢严宏洋博士对鱼类感觉部分的资料提供;郭道仁教练、夏国经教练、陈玉慧教练、廖运志学弟等提供珍贵照片;以及远流的编辑静宜、诗薇、惠菁等人锲而不舍的催稿与汇整。
 
  写此书的另一因缘源自于喜欢钓鱼的父亲,从小全家陪着他钓遍台湾北部的溪流和海滨。记忆的画面里总见父亲杵着不动专心钓鱼,五个小孩在旁玩水、抓鱼虾,母亲则忙着张罗民生大事。父亲「摸鱼」摸了七十三年,从自制钓勾、钓竿,站在大汉溪畔以苍蝇为饵、挥竿钓阔嘴郎的黑发小孩;到今日拥有一屋子卷线器、钓竿,拼着晕船也要出海钓红魽的白发老翁。家父持续不断的钓鱼史其实也无奈地见证了浮洲仔东侧湳仔港老家门前,大汉溪中游一带的生态变迁:从二、三十年代?鱼、鲈鳗及各种台湾原生淡水鱼快乐悠游、出大水时毛蟹四出的干净光景;转变到四十年代因沿岸工厂废水排放、毒鱼,不定时出现大量鱼类暴毙的恶化溪水;一直到五十三年石门水库筑成后,水量变少,且无法及时有新水注入,造成水质的长期恶化。所以,当五十年代末,笔者有记忆时,就只剩下耐污力强的吴郭鱼,和偶尔在石门水库洩洪时才出现的鲫鱼、草鱼等水库鱼种可钓了。到了八十年代,老家前的溪流几乎已趋于完全死寂,连吴郭鱼都没有,污染严重的河水,甚至洩洪时都没人敢钓鱼来吃。所以在家中常常随着父亲的记忆缅怀往日风光,感叹连淡水河口的海鱼都可上溯、水产资源丰富的湳仔港,为何沦至今日如此不堪的处境?只能心中默祷台湾的生态保育风气渐开,鱼虾能早日脱离栖所消失的梦魇。 
 
  家父陈和同先生和家母赖碧女士一直是我最忠实的鱼类标本提供者,仅以此书献给我最敬爱的钓者。

陈丽淑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小學老師,一直以來都在思考如何能將課堂知識與實際生活做連結,讓小朋友們對大自然產生興趣。《魚類觀察入門(2版)》的出版,讓我看到了一個絕佳的機會!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夠以非常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讓小朋友們能夠輕鬆理解。如果書中有大量的插畫,甚至是可愛的卡通圖案,並且用簡單易懂的語言來介紹各種魚類的特徵和習性,那絕對會讓小朋友們愛不釋手。我希望它能引導小朋友們認識我們身邊的魚類,像是公園池塘裡的魚,或是河流裡的魚。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鼓勵小朋友們走出戶外,親自去觀察這些可愛的生物,並學習如何愛護牠們。如果書中能有一些簡單的觀察活動建議,例如如何用簡單的網子撈取一些小魚來觀察(當然要教導他們小心放生),或是如何記錄自己觀察到的魚類,甚至是提供一些與魚類相關的科學小知識,例如魚為什麼會游泳、魚的種類為什麼這麼多等等,那將會非常有教育意義。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夠在小朋友們的心中種下對生物學的熱愛,並且培養他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

评分

身為一個對台灣原生種淡水魚類非常有興趣的讀者,我對這本《魚類觀察入門(2版)》抱持著極大的好奇。每次去溪邊或水庫,看到那些在水中穿梭的魚群,都覺得牠們身上充滿了神秘感。我曾經嘗試過閱讀一些其他的魚類圖鑑,但往往發現內容過於學術,很多術語對我來說都像天書一樣,再加上圖片數量不多,或者很多都是標本照片,實在難以將書本上的知識連結到實際觀察到的魚類。我特別希望能透過這本書,能夠認識更多台灣特有的淡水魚種,了解牠們的棲息環境、食性,以及牠們在生態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像是那些在淺溪中游弋的小型魚,或是藏身於深潭中的大型掠食者,牠們各自有什麼獨特的生存策略?而這本「2版」的出現,也讓我對內容的更新程度有所期待,希望它能納入最新的研究發現,或是針對一些曾經出版的魚種,提供更詳盡的生態資料。我理想中的觀察入門書,應該要能激發讀者的好奇心,引導我們去探索,而不是單純地告訴我們「這是什麼」。如果書中有提到一些關於台灣各地的著名觀察點,或是推薦一些適合新手入門的溪流、湖泊,那就更貼心了!

评分

身為一個熱愛潛水的愛好者,我總是渴望在每一次潛水時,能更深入地了解海底的世界。雖然我已經考取了潛水證照,也去過不少地方潛水,但每次看到那些在珊瑚礁間穿梭、或是在開闊水域悠游的魚類,心裡總是有許多問號。這次看到《魚類觀察入門(2版)》的介紹,真是讓我眼前一亮!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涵蓋廣泛的海洋魚類,從熱帶珊瑚礁的五彩繽紛,到溫帶海域的樸實之美,都能有所著墨。我特別希望它能提供詳細的魚類辨識資訊,並且附上清晰、高品質的水下攝影照片,這樣我才能在潛水後,對照書本,確認我看到的魚類名稱,並且進一步了解牠們的習性。潛水的時候,能有這麼一本可靠的圖鑑在手,絕對能大大提升我的觀賞樂趣。我甚至幻想,如果書中能有關於不同海域常見魚類的分類,或是針對特定魚種的行為特徵,例如牠們如何築巢、如何求偶、如何合作捕食等等,那就太棒了!我常常在想,每次潛水看到的魚,牠們在海裡的生活是怎樣的?牠們有沒有自己的社會結構?牠們會不會害怕潛水員?這些都是我非常想知道的。

评分

哇!拿到這本《魚類觀察入門(2版)》手冊,真是太讓人期待了!我住在海邊,從小就對潮間帶的生物著迷,每次退潮時,都會小心翼翼地翻開石頭,看看裡面藏著什麼驚喜。不過,說實話,大部分時候,我只能認出一些常見的魚種,像是小丑魚、海參、海星等等,其他那些長得奇形怪狀、色彩斑斕的小傢伙,我總是叫不出名字,也搞不清楚牠們的習性。這本書的出現,簡直就像在黑暗中點亮了一盞燈!我看它的封面設計就很有質感,不像有些圖鑑那麼死板,顏色和排版都蠻吸引人的。我最希望的是,這本書能有非常豐富的圖片,而且圖片品質要好,最好是那種能看到魚鱗紋理、鰭的細節,甚至是牠們在水中游動的樣子。如果還能附上一些觀察的技巧,像是如何安全地接近魚類、需要準備哪些工具,甚至是一些簡單的攝影建議,那就更完美了!我一直覺得,要真正了解一個生物,不只是看牠的長相,更重要的是觀察牠的行為,牠們怎麼覓食、怎麼躲避天敵、牠們之間的互動又是怎樣的。所以,我殷殷期盼這本書能夠深入淺出地介紹各種魚類的生態習性,讓我們這些新手也能從書中學到觀察的門道。

评分

作為一個攝影愛好者,我對記錄自然生態充滿熱情,而魚類無疑是許多攝影師夢寐以求的拍攝對象。《魚類觀察入門(2版)》的出現,讓我對拍攝題材的選擇有了新的方向。我最看重的是,這本書能否提供關於魚類拍攝的實用建議。例如,針對不同棲息環境下的魚類,應該採用什麼樣的拍攝技巧?要如何捕捉到魚類最生動、最有動態感的瞬間?書中如果能介紹一些基本的魚類生態知識,讓我知道不同魚類的行為模式,例如牠們的活躍時間、迴避光線的習慣、或是牠們的棲息地分佈,這樣我就能更有針對性地去尋找和拍攝目標。我也非常期待書中能有豐富且高品質的魚類照片,這不僅是學習辨識的素材,更是激發我拍攝靈感的來源。如果能看到不同攝影師的作品,並且附上他們在拍攝過程中的一些心得分享,像是如何克服水下拍攝的困難,或是如何運用光線來呈現魚類的色彩和質感,那就太棒了!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從單純的「拍到」魚,進一步到「拍好」魚,能夠捕捉到牠們獨特的生命力與美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