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此次日文版的《行动博物馆》一书,中文将以《行动博物馆|文化经济的视野》为题付梓出版。或许是原着以精简版本问世的缘故,在国内有幸受到众多读者的欢迎。但是窥探外界反应,我仍不免感到些许疑问:书名是否传达了笔者的本意?当初,曾计画将该书命名为《文化资本的经济学》,因此可以预期读者将焦点放在经营相关技术与效率提升上,即如何提升博物馆营运上的成本效益。然而,我希望对博物馆事业的新发展提供的几项建言,很遗憾地没有在实务的研究人员与经营者之中引起适当的回响。因此,我希望透过本书所传达的概念中撷取三个要点,在这里先做介绍。
首先,第一个要点是对「公众」开放的博物馆应如何看待自己身为事业受益者的问题。透过展览、工作坊动员「公众」一起参与,是博物馆的主要使命之一。然而,此时所谓的「公众」指涉的究竟是谁?目前针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方式并未充分反映出时代的需求。难道这里所说的「公众」,其指称的语义范围就不能再扩大了吗?这就是笔者所要提案的。说到构成要素的「公众」,若是地方博物馆,最先浮现到脑海的肯定是地区居民。若是国立馆舍的话,就会是国民了。但是,就像现在的欧盟一样,我们处于一个大多数人就算国籍相异,仍可以轻易跨越国界的时代,所以光是这种只考虑本国情况的想法不足以解决现在所面临的问题。而「国际行动展示」就是试着将博物馆事业的对象层扩及至海外的民众与学生的一种尝试,企图将「公」(由公益性之概念所构成)的语义范围稍微扩展开来。
第二个要点,不管是搬到国外或在国内做展出的行动展示,基本上都是再利用已经展览过的展示组件内容。花费长时间与多数劳力准备的展示作品,仅因单单一次且短期的活动就让其功成身退实在可惜。就算是已公开展示过,完成使命的展示组件,也有许多国内外的文化设施与学校单位愿意欣然接收。就算是沦落为多余的累赘,还是有需要它的地方存在。博物馆既然作为一公共社会教育设施,就没有理由对这种供需关系建立的可能性置之不理。但是,是否有意推广合作就是问题的关键点。
第三个要点,以中长期的眼光来执行博物馆的各种事业。国内博物馆难以规画中长期事业可以说是使公立馆舍绑手绑脚的单年度型预算执行制度所带来的弊害。虽然为改善这个缺点现在已可以将结余预算转入下期预算,但在行政上还是有限制,所以仍难以规画横跨数年度的教育计画与活动计画。当然,我们着手进行的「国际行动展示」计画是在与合作伙伴建立合作关系之下才有可能实现,然而这种合作原则上需要维持中长期的关系,也因此我们努力将必要费用分散于各个年度,避免单年度的负荷过重。
如此一来,暂且不论过度依赖报社策展人企划特展的大型博物馆,我认为如同总和研究博物馆的多数小型博物馆,不应该以烟火式的,也就是一次性的大型事业为目标,而应该将预算分散执行,实现横跨中长期的、多元的小规模事业。抱持长期发展的愿景,以实践社会教育为志的博物馆,面对单年度统计出的利用人数多寡总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相信感叹这种现象的不只笔者一个人。
在尝试任何新的可能性之前就先搬出各种做不到的理由,将无法跨出开始的第一步。善用手中的资源,从可以做得到的开始——博物馆研究人员若能抱持着这种理所当然的态度,努力达成被託付的使命,如此一来博物馆界也将掀起大幅的变化吧,对此我十分乐观其成。
本书得以出版,要衷心感谢国立台湾艺术大学赖瑛瑛教授不遗余力的协助,特书于此,以表达我对赖老师的感谢之意。另外,亦要感谢协助进行本书翻译的黄姗姗、张依文与陈艾文小姐。最后,我要向对繁体中文版本出版提供支援的游伟立先生,致上我最深的谢意。
西野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