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发展核能的代价有多高?
台湾真的一度成为核武流氓国家?
1960年代到1988年,台湾二十多年的核武梦想,
为何在张宪义事件及美国的强力干预下画下句点?
前中科院核研所副所长张宪义在本书中首度受访,
还原蒋经国过世前后的历史真相。 1964年中共完成原子弹试爆,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面临前所未有的军事压力,在反攻大陆与展现军事实力的迫切需求下,蒋介石开始密谋发展核武。蒋介石逝世后,蒋经国继承遗志,在美国既不鼓励也不阻止的态度下,台湾逐步实现核武计画,却不知不觉地踏入美国的核武红线。
从1960年代开始的核武计画,台湾积极培养核武人才、祕购研究器材、建设核能设施,到了1980年代末,眼见核武研发即将大功告成。然而,此时台湾政局正面临蒋经国执政末期的混沌情势,是否能继续发展核武的计画,已来到了关键时刻。
但是,万万没想到,台湾苦心栽培的核子工程人才,中科院核研所副所长张宪义,在1988年1月9日突然举家离台赴美。随着张宪义的离去,台湾的核武研发成果遭到美国全面封杀,最后胎死腹中,蒋经国死后的台湾政坛继而陷入政治纷争。
张宪义赴美后,不仅打乱台湾发展核武的布局,也为蒋经国逝世后的台美关系投下一颗震撼弹。
事隔三十年,张宪义事件始终笼罩在政治阴谋、台美谍战的谜团之中。身为顶尖的核工科学家,张宪义是否真是美国安排潜伏在台湾的「间谍」?张宪义是否带走台湾最高机密的核武研发资料,并洩漏给美国政府?
本书是张宪义离台赴美后,首度接受口述专访的内容。张宪义亲自解密多年来笼罩在他身上的众多谜团,检视自己争议的一生,也以参与台湾发展核武的亲身经验,披露台湾核武事件的真相与他的心路历程。
本书特色 ★收录多张珍贵历史照片
★张宪义亲自解答1988年的核武事件
★美国处理蒋经国死后,李登辉与郝柏村政治斗争的第一手资料
★台湾顶尖核工专家披露台湾核弹研发祕辛,全面检视台湾核安问题
★援引最新研究成果,揭开核武的神祕面纱
名人推荐 王景弘(前联合报记者)
林中斌(前国防部副部长、战略学者)
林孝庭(史丹佛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现代史研究学者)
南方朔(专栏作家)
施孝玮(军事评论家)
陈仪深(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刘黎儿(旅日作家)
薛化元(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系教授)
罗致政(立法委员,外交及国防委员会召集委员)
「在评价方面,除了建议读者设身处地回到受访者的时空,也共同来思索今日和未来台湾的需求。一九八八年蒋经国去世之际,掌握军权的主要是参谋总长同时是中科院的院长郝柏村,谁能预知李登辉接班顺利并开启台湾民主化契机? 所以在那前景不明的时刻,张宪义说他接受美国CIA的要求和安排而出逃,阻止台湾核武的进一步发展,等于帮李登辉移走一颗烫手山芋,结果应是「台美双赢」,并没有背叛国家或台湾人民的利益,顶多只能说背叛他的上司郝柏村。这样的角度至少得到我的尊重。」──陈仪深(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员,台湾口述历史学会理事长)
「经过二十八年沉淀,张宪义能看开一切,决心打破沉默,诉说自己的故事,他的心路历程值得关心台湾的人以平静的心情去体会。」──王景弘(前《联合报》记者)
「相信这本书的出版,将提供不少人对张宪义事件的再认识,也为战后台湾的军事史、外交史,拼补更为全面与深入的图像。」──罗致政(立法委员、立法院外交国防委员会召集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