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弹!间谍?CIA:张宪义访问纪录

核弹!间谍?CIA:张宪义访问纪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核弹
  • 间谍
  • CIA
  • 张宪义
  • 历史
  • 回忆录
  • 冷战
  • 政治
  • 人物
  • 纪实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发展核能的代价有多高?
台湾真的一度成为核武流氓国家?

  1960年代到1988年,台湾二十多年的核武梦想,
  为何在张宪义事件及美国的强力干预下画下句点?
  前中科院核研所副所长张宪义在本书中首度受访,
  还原蒋经国过世前后的历史真相。


  1964年中共完成原子弹试爆,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面临前所未有的军事压力,在反攻大陆与展现军事实力的迫切需求下,蒋介石开始密谋发展核武。蒋介石逝世后,蒋经国继承遗志,在美国既不鼓励也不阻止的态度下,台湾逐步实现核武计画,却不知不觉地踏入美国的核武红线。

  从1960年代开始的核武计画,台湾积极培养核武人才、祕购研究器材、建设核能设施,到了1980年代末,眼见核武研发即将大功告成。然而,此时台湾政局正面临蒋经国执政末期的混沌情势,是否能继续发展核武的计画,已来到了关键时刻。

  但是,万万没想到,台湾苦心栽培的核子工程人才,中科院核研所副所长张宪义,在1988年1月9日突然举家离台赴美。随着张宪义的离去,台湾的核武研发成果遭到美国全面封杀,最后胎死腹中,蒋经国死后的台湾政坛继而陷入政治纷争。

  张宪义赴美后,不仅打乱台湾发展核武的布局,也为蒋经国逝世后的台美关系投下一颗震撼弹。

  事隔三十年,张宪义事件始终笼罩在政治阴谋、台美谍战的谜团之中。身为顶尖的核工科学家,张宪义是否真是美国安排潜伏在台湾的「间谍」?张宪义是否带走台湾最高机密的核武研发资料,并洩漏给美国政府?

  本书是张宪义离台赴美后,首度接受口述专访的内容。张宪义亲自解密多年来笼罩在他身上的众多谜团,检视自己争议的一生,也以参与台湾发展核武的亲身经验,披露台湾核武事件的真相与他的心路历程。

本书特色

  ★收录多张珍贵历史照片
  ★张宪义亲自解答1988年的核武事件
  ★美国处理蒋经国死后,李登辉与郝柏村政治斗争的第一手资料
  ★台湾顶尖核工专家披露台湾核弹研发祕辛,全面检视台湾核安问题
  ★援引最新研究成果,揭开核武的神祕面纱

名人推荐

  王景弘(前联合报记者)
  林中斌(前国防部副部长、战略学者)
  林孝庭(史丹佛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现代史研究学者)
  南方朔(专栏作家)
  施孝玮(军事评论家)
  陈仪深(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刘黎儿(旅日作家)
  薛化元(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系教授)
  罗致政(立法委员,外交及国防委员会召集委员)

  「在评价方面,除了建议读者设身处地回到受访者的时空,也共同来思索今日和未来台湾的需求。一九八八年蒋经国去世之际,掌握军权的主要是参谋总长同时是中科院的院长郝柏村,谁能预知李登辉接班顺利并开启台湾民主化契机? 所以在那前景不明的时刻,张宪义说他接受美国CIA的要求和安排而出逃,阻止台湾核武的进一步发展,等于帮李登辉移走一颗烫手山芋,结果应是「台美双赢」,并没有背叛国家或台湾人民的利益,顶多只能说背叛他的上司郝柏村。这样的角度至少得到我的尊重。」──陈仪深(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员,台湾口述历史学会理事长)    

  「经过二十八年沉淀,张宪义能看开一切,决心打破沉默,诉说自己的故事,他的心路历程值得关心台湾的人以平静的心情去体会。」──王景弘(前《联合报》记者)  

  「相信这本书的出版,将提供不少人对张宪义事件的再认识,也为战后台湾的军事史、外交史,拼补更为全面与深入的图像。」──罗致政(立法委员、立法院外交国防委员会召集委员)


著者信息

受访者简介

张宪义


  台湾人,1943年生于海南海口市。中正理工学院五十六年班物理系毕业、美国田纳西大学核子工程硕士、博士,长期任职于中山科学研究院核能研究所,1984年升任该所副所长。张宪义是台湾政府培养之一流核子工程人才,也是台湾祕密核武计画关键研发人员。他在1988年1月9日突然离台赴美,美方因而确认台湾发展核武的决心与能力,于是台湾的核武计画遭到封杀。1990年起,张宪义在美国爱达荷州的国家实验室继续从事核能研究,专注于第四代核电厂技术的开发,也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13年退休。

採访者简介

陈仪深


  台湾人,1954年生于云林县,国立政治大学政治研究所博士。曾任国民大会代表、台湾教授协会会长。现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国立政治大学台湾史研究所兼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史、战后台湾政治史、二二八事件研究、戒严时期政治案件研究。着有《《独立评论》的民主思想》(联经)、《近代中国政治思潮》(稻乡);口述历史《苏东启政治案件专辑》、《泰源监狱事件专辑》、《美丽岛事件专辑》、《海外台独运动相关人物口述史(上篇、续篇)》(以上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浊水溪畔二二八》(二二八事件纪念基金会出版)、《八八水灾口述史》(前卫出版)等。

图书目录

序言 
爱达荷州访张宪义 陈仪深 
台湾在关键时刻的关键问题 王景弘
禁解的台湾历史真相 罗致政

第一章 受访缘起
美国的核武红线
祸害无穷的高阶核废料钸
永续发展的理念

第二章 求学生涯
父亲的影响
放弃学医,转读物理
与外省人相处融洽
军校与清大交流合作
釐清赴美进修期间的真相

第三章 核能研究所
我的桥牌启蒙老师
吴大猷与新竹计画
从新竹计画到桃园计画
郝柏村与黄孝宗
与CIA接触
在美国的安排下离开台湾

第四章 前往美国
离开台湾
从未交付机密资料
从未被诱惑
蒋经国过世后与丁大卫会谈
关于「作证」
CIA最成功的情报行动
美国政府指控李文和核武洩密案
投身第四代核电厂的研究
福岛核灾对我冲击很大

第五章 「决战境外」的生存之道
写给陈水扁总统的两封信
原能会主委欧阳敏盛访美
「决战境外」的意涵
借镜布拉格之春
台湾生存发展的资产
「非核家园」是台湾必走的路
不再是无根之人

第六章 台湾核武祕辛
台湾发展核武的滥觞
不依赖美国核子保护伞
掌握核技术才能维系国家生存
核电厂与核武的钸
核武制造能力的红线
解决核弹投射的问题
没有所谓「玉碎计画」
反驳贺立维的论点
九鹏高爆试验
日本重启核电
「干式贮存」无法保障台湾核安

第七章 洪美凤女士访谈
我的父亲
我与张宪义
婚后生活
飞抵美国
张宪义不是叛徒
王景弘夫妇来访
张宪义重拾研究工作
与张宪义一起受洗
家人首度来美探亲
与台湾亲友的连结
我的儿女

附录
国防部张宪义弃职潜逃调查报告
以诗侧写大舅
相关年表

图书序言

序言

解禁的台湾历史真相


  「我们不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是历史的产物。」—马丁.路德.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Jr.)

  如果一九八八年张宪义「叛逃」事件没有发生,现在台湾、两岸的关系、台美的外交乃至于亚太的局势,究竟会有什么不同?这是一个让外界充满想像,却不易回答的问题!毫无疑问,这绝对是个让各界好奇的事件,因为这不只是台湾历史上的小插曲,更是足以影响历史走向的重要事件。

  综观战后台湾历史,台美中三角关系的演变一直是决定台湾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美国对台政策由「撒手弃台」到「同盟围堵」,再由「联中制俄」到「美中竞合」,台湾的生存受制于大国互动的多,取决于自身作为的少。所谓「以小事大以智」,做为小国的台湾,如何以智慧开辟在大国夹缝下的空间,残酷也严肃地考验着不同时期的台湾领导人。

  一九八○年代,在时任总统的蒋经国全力支持下,中科院进行核子武器的祕密研发,这显然是在台美断交之后,台北当局对华府所提供的核子保护伞,抱持怀疑保留态度下的产物。所谓求人不如求己,台湾自行发展核武吓阻以确保自身安全,既是军事战略更是政治外交上的决定。

  然而,正因为此一武器发展,极可能一夕之间改变台湾海崃的权力平衡,更可能冲击东亚区域的地缘战略,进而影响美国的国家利益,华府持续关注台湾任何可能的风吹草动,并在知情后强势介入,这是完全可以预期的霸权作为。但在台湾迈向核子门槛的关键时刻,美国大动作出手一举摧毁台湾的核武计划,絶对跟张宪义将核武机密外洩有关,张宪义事件是台湾核武梦碎的因,也是果。

  跳脱对军人国家忠诚的合理质疑,也避开对核子武器发展的道德批判,张宪义虽然躲过台湾司法的审判,但其行为终将面对历史的检验,是对?是错?是个人的不幸?还是国家的悲哀?这不是由当权者定夺,更非当事人决定,而是在每个人心中的那把尺,而衡量的标准,则是历史事实的呈现。这本书的问世,就是试图呈现几乎被人遗忘的这段重要历史。

  无论从任何角度看,这段历史的真相絶对值得深究。在近三十年后的今日,部分历史档案逐渐解禁,当事人也开始愿意面对过去,历史的谜团终将慢慢解开,虽未必能回答我们所有的疑问,但至少提供我们一窥真相的机会。

  陈仪深教授是台湾史研究的重量级学者,透过他对张宪义先生口述历史的整理,以及陈教授个人深厚的史料掌握,相信这本书的出版,将提供不少人对张宪义事件的再认识,也为战后台湾的军事史、外交史,拼补更为全面与深入的图像,更为当下的我们,提供在思考台湾的未来时,一个反省与前瞻的历史角度。

罗致政(立法委员、立法院外交国防委员会召集委员)

图书试读

第一章 受访缘起
 
这次接受陈仪深教授的口述访谈,是希望借由这个机会,将台湾过去二、三十年来,从核武研发、核能发电到非核家园这些过程中,一些不为人所知的内容,以及我个人的心路历程等,完整地向世人公开。过去我拒绝过很多人的专访,如今愿意接受口述历史的记录,单纯是希望能够还原历史真实的面貌,这是接受口述访问最主要的目的。
  
过去如彭明敏先生的回忆录中,提及离开台湾的过程中是否经由外国政府的运作安排等,这些细节不是重点,却往往是媒体记者、读者想要知道的部分,这经验带给我很大的启发,因此,以下的访谈内容将不着重枝微末节的回顾,像是美国政府到底是从哪个机场接我出去之类的细节。最重要的仍是过去台湾核能发展历史的大原则和大方向,此外,再加上一些个人的因缘际会,以及和蒋经国、唐君铂、吴大猷等人的接触、互动情形,或像是从一九八二年所谓的「被吸收」开始,一直讲到一九八四年;来美之后与丁大卫、雷根总统的核安顾问之间的会谈,也将一一说明。相信我的离台究竟是即兴之作,或是美方刻意安排,真相自然会显现出来。至于一九八八年离开台湾这一段过程、家庭生活的部分,特别是在美国的生活情形,我太太洪美凤(Betty)的专访则可做为参考。
  
基于道德上的理由,访谈之中若谈论到还在世的相关人物,将以假名的方式称唿,但事实上,大多数的当事人都已过世,只有一位当时的军事强人郝柏村仍健在。我和郝柏村没有任何芥蒂,他是我相当尊敬的长官,更是我任职中山科学研究院时的老长官,在这本访谈纪录中,不免会牵扯到他。
 
美国的核武红线 
 
一九九八年,我与《联合报》记者王景弘有书信往来,相关内容后来也发表在《联合报》。当中我提到,在唐君铂的领导下,中科院核能研究所已经完成蒋介石和蒋经国交付的使命,「我们有能力,但是绝不制作核武器。」这句话是一个实质的政策宣示,并非只是为了应付一九七七年美国卡特总统的裁减核武宣示而已。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