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深受捷克名人礼遇的达人,
一本惊艳所有人目光的《捷克经典》!
2009年出版至今,好评不断,畅销再版,
众多旅行社、导游的捷克行程指定书!
★全新收录:捷克人最引以为傲的传统艺术──悬丝木偶剧;闻名全世界的捷克卡通──小地鼠(Krtek);40余张新拍摄照片
★独家收录:百年设计鬼才──慕夏之家族贴身报导、慕夏家族自宅曝光、《斯拉夫史诗》详细导览、捷克音乐大师史梅塔纳出生故居、德弗乍克故居鲁莎卡之屋、捷克爱乐管弦乐团
★ 独家照片:慕夏家族自宅&媳妇、胡斯纪念馆布拉格四条款、摩拉夫斯基.库伦洛夫慕夏美术馆、捷克史上最伟大教育家柯门斯基纪念馆、德弗乍克《来自新世界》第二乐章「念故乡」手稿
★ 100个必游景点和旅游资讯
★ 21章捷克经典人事物介绍、450幅精采图片 他,
是台中一家小小的艺文咖啡馆主人,
却成为──
史上第一位荣获捷克共和国「国家之友奖」殊荣的台湾人!
第一位荣获捷克前总统哈维尔写序文的台湾人!
第一位荣获德弗乍克家族邀请到家里作客的台湾人!
第一位作品(DVD导读)被捷克爱乐管弦乐团收藏到团史馆的台湾人!
唯一一位完整介绍慕夏《斯拉夫史诗》20巨幅画作的台湾人
你曾瞒着妈妈,偷偷捻起一颗颗方糖吃得好不开心?你曾和三五好友人手一杯啤酒畅饮谈心、不醉不归?你和村上春树一样,迷恋卡夫卡到爱不释手?你曾躲在棉被里,抱着米兰.昆德拉读它几天几夜也不厌倦?你曾沉醉在慕夏华丽、优雅的画风里,久久不能自己?你曾被史梅塔纳《我的祖国》交响诗、德弗乍克《来自新世界》交响曲深深震撼、感动落泪?
这些,都是捷克!如果你对欧洲有股难以言喻的向往,就绝对不要错过捷克!
本书以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笔法,带你走入捷克的历史、旅游、艺术、建筑、习俗、生活、音乐、文学、科学,书中并搭配许多旅游重点和精美图片,跟着作者娓娓诉说的线索走一回捷克文化历史,就等于同时进行一场浪漫、精采的捷克深度之旅,绝对好看、值回票价!
好评推荐 我相信,捷克和台湾虽然地理位置相距遥远,文化和文明的根源也不尽相同,但两个国家之间却存在着某些关联或相似点。这些相似点是来自于:一个有着能左右世界之强邻的小国家国民所展现的心理态度,而这也是他们在面对这强大邻国时不得不採取的一种态度,不管他们喜不喜欢。
这些关联是一种共同感觉,因为我们的人民都必须一次又一次的反思、定义和检视他们的国家、文化和文明根源,那是一种即使在压力笼罩之下也要维护自己身份的抗争,是反抗与顺从之间的冲突。
《捷克经典》的作者高嵩明先生,受到我们极大的推崇感谢,他以友好、关怀和热情不倦的心承担了这份任务,成为一位成功反映捷克文化中所存在之不稳定性的传播者。──瓦茨拉夫‧哈维尔/前捷克总统
我知道高先生曾经多次走访捷克,并且完成了大量独立研究的文章,也看过他在两年间拍摄的数量惊人的摄影作品;他深受捷克历史、文化和当代的重要性而感动,他在捷克所结交的朋友们也是提供灵感与动力的强烈泉源,促使这个非凡的计划得以实现完成。
这本资讯丰富、活泼生动的着作,是适合所有年龄层的读者,特别是那些想要了解这个位在欧洲中心国家的历史、文化以及人民,或者已经对捷克稍有认识,想要从作者明晰的观点了解更多的读者。──杜乐杰/前捷克经济文化办事处代表
高嵩明先生多年来关爱捷克,屡次访问捷克,并深入研究捷克的历史、音乐、文化与人物,以致于2006年领受「捷克国家之友奖」。我切望每一位阅读《捷克经典》的人也都能学习捷克而以信仰、爱心、才智,建设台湾成为「真、善、美」、「信、望、爱」的伟大国家,来贡献全人类。──高俊明/台湾基督长老教会总会前总干事
高嵩明先生的《捷克经典》,从历史角度切入,结合大量的古典音乐和艺术文化,让捷克缤纷的人文色彩跃然纸上──诚挚推荐《捷克经典》这本书,透过细细的阅读和品味,你会发现,捷克其实和我们很靠近!──陈郁秀/前两厅院董事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不同主题的图书的详细介绍,与您提到的《捷克经典:5星级的捷克文化深度导游(畅销增订版)》无关。 --- 【人类文明的探索与反思:一部宏大的历史地理学著作】 书名:《地理的命运:文明的兴衰与大地的塑造》 作者: 艾伦·特里斯特拉姆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跨越数千年历史,以地理学视角审视人类文明进程的里程碑式巨著。作者以其深厚的历史学功底和敏锐的地理学洞察力,探讨了地球的自然禀赋——从气候变迁、河流走向到山脉屏障——是如何深刻地塑造了不同文明的诞生、发展、冲突与衰亡。 第一部分:蛮荒之地与文明的摇篮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早期人类文明的起源。作者详细分析了美索不达米亚的“两河”如何催生了农业革命和文字的诞生,以及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如何孕育了古埃及的稳定结构。特里斯特拉姆的论证核心在于:水资源的稳定供给、可耕种的土地面积以及防御性地理结构的缺乏,是早期帝国崛起的先决条件。他特别对比了幼发拉底河的不可预测性与尼罗河的规律性,解释了为何古埃及的中央集权体制得以延续数千年,而美索不达米亚则始终处于城邦林立、反复征伐的状态。 第二部分:山脉、海洋与帝国扩张 在探讨古典时代至中世纪的帝国构建时,地理因素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作者细致描绘了罗马帝国如何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地中海的控制权和相对温和的气候——来实现对欧洲、北非和近东的有效统治。他详细分析了阿尔卑斯山脉、比利牛斯山脉等自然屏障对权力扩散的影响。 更引人注目的是,本书对海洋地理的深入剖析。特里斯特拉姆认为,希腊城邦的兴起与其爱琴海多岛屿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这培养了航海技术和商业精神。而当拜占庭帝国失去对海上交通线的绝对控制时,其衰落便成为历史的必然。 第三部分:气候的惩罚与文明的迁徙 本书的后半部分,笔锋转向了气候变化对历史进程的颠覆性影响。作者引用最新的古气候学证据,阐述了“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如何成为驱动大规模人口迁移和政治动荡的关键因素。 例如,书中详尽描述了十三世纪末期,蒙古高原气候的剧烈变化如何迫使游牧民族向南和向西大规模迁徙,从而引发了从东欧到中东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影响了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在讨论“大航海时代”时,特里斯特拉姆强调,对新航路的探索并非仅仅是商业冲动,更是欧洲本土资源压力和地理限制的直接产物。他认为,对季风和洋流的掌握,实质上是对地球“呼吸”规律的理解和利用。 第四部分:现代性、工业化与人造地理 最后一部分,作者将视角转向近现代。工业革命的爆发,被视为人类首次大规模地“反抗”或“重塑”地理限制的尝试。煤炭和钢铁的地理分布决定了工业区的形成,而铁路和运河的修建,则是在努力“熨平”地理上的障碍。 然而,作者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地理的限制并未消失,只是形式改变了。全球化背景下,对关键航道(如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的争夺,以及对稀有矿产资源的地理垄断,依然是当代国际政治的核心驱动力。 本书特色: 宏大叙事与微观考证的结合: 在宏观的历史脉络中,穿插了对具体遗址、古代文献中地理描述的细致解读。 跨学科的对话: 融合了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和气候科学的前沿研究成果。 思想的穿透力: 引导读者跳出单一的政治或经济框架,用更广阔的“大地视角”重新审视人类的历史进程。 《地理的命运》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地理学著作,它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文明在面对自然环境时的谦卑、征服与最终的共存之道。 --- 【科幻哲学思辨:关于意识上传与存在本质的探讨】 书名:《硅基回响:零点记忆的悖论》 作者: 莉安娜·科尔宾 内容提要: 《硅基回响》设定在一个遥远的未来,人类社会已经掌握了“意识数字化上传”的技术,并将个体的心智数据保存在庞大的量子服务器集群——“归零地”中。然而,这项技术带来的并非永生,而是更深层次的哲学困境。 核心设定:意识的“拷贝”与“原件” 故事围绕着顶尖的神经科学家埃利亚斯·凡恩展开。他亲手设计了上传协议,并深信“信息等同于存在”。当他的妻子在一次意外中去世后,他立即启动了备份,将妻子的完整心智数据植入“归零地”。然而,复活的“她”——编号为“艾拉-7”——拥有妻子所有的记忆、情感和习惯,但埃利亚斯却无法摆脱一个疑虑:她究竟是他的妻子,还是一个完美无瑕的模拟? 小说通过埃利亚斯与艾拉-7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探讨了身份认同的核心问题:如果一个复制品在所有可测量的方面都与原件相同,那么它是否拥有“灵魂”或“本真性”? 叙事结构:双重视角与数据碎片 小说的叙事结构极为精巧,它在埃利亚斯痛苦的现实追踪与艾拉-7在“归零地”内的虚拟体验之间不断切换。在“归零地”的描写中,作者运用了极富想象力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由纯粹信息构成的世界——时间感模糊,物理定律可被瞬间重写,但同时也是一个没有“新体验”的静止空间。 在这些数据碎片中,艾拉-7开始“发现”自己与原版妻子的细微差异:她对某些过去事件的解读更倾向于逻辑而非情感,她对“死亡”的恐惧指数低于预设值。这些差异,像病毒一样侵蚀着埃利亚斯的信念。 伦理的深渊:知识的熵增与遗忘的必要性 随着故事的发展,叙事转向了更宏大的社会伦理问题。上传技术被滥用于政治和军事领域,统治者开始将“不合时宜”的记忆从“归零地”中删除,以维持社会的稳定——这被称为“选择性遗忘协议”。 埃利亚斯意识到,如果“完美保存”意味着剥夺了人类经验中至关重要的“遗忘”和“适应”的能力,那么这种技术实际上扼杀了真正的“生命”。他必须决定,是保护这份近乎永恒但停滞的数字副本,还是面对失去原件的痛苦,从而允许生命回归其固有的、充满变数的轨道。 主题的深度挖掘: 本书不仅是一部硬科幻小说,更是一次对后人类主义哲学的深刻反思。它质疑了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现代解读,并提出:意识的本质或许不在于信息的完整性,而在于信息在特定时间、特定物质载体上的“不可逆转性”和“脆弱性”。 《硅基回响》以其严密的逻辑推演和对人类情感细致入微的刻画,为读者提供了一场关于生命、记忆与数字永恒的震撼思辨之旅。 --- 【古代艺术史与考古学研究:对失落文明的重建】 书名:《巴尔提亚的阴影:萨珊波斯边疆的艺术与权力》 作者: 维克多·马尔科夫 内容提要: 本书是当代考古学和艺术史领域的一部重要著作,专注于研究萨珊波斯帝国(公元224年–651年)在与罗马/拜占庭帝国长期对峙的边境地带,所发展出的独特艺术风格及其背后的政治意图。 一、边境的艺术实验室 马尔科夫教授摒弃了将萨珊艺术简单视为对希腊-罗马艺术模仿的传统观点,而是将其定位为一个活跃的、具有强大创造力的文化交汇点。他认为,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广阔平原上,萨珊的统治者利用艺术——特别是岩石浮雕和金属制品——来构建一种对抗罗马“理性化”美学的、具有自身神圣性和王权合法性的视觉语言。 二、岩石浮雕:王权的瞬间定格 本书花费大量篇幅研究了萨珊王朝最宏伟的公共艺术形式:巨大的岩石浮雕(如比索布图恩和塔克-博斯坦)。作者通过对这些浮雕中服饰、光环和姿态的细致分析,揭示了萨珊君主如何将自己塑造成琐罗亚斯德教义的维护者和“万王之王”。他特别强调了“授职”(investiture)场景的重要性,即君主从神祇手中接过权杖的瞬间,这不仅仅是宗教仪式,更是对权力来源的公开声明。 三、金银器皿:流动的奢华与文化传播 马尔科夫对萨珊金银器的分类和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些精美的猎盘和酒器不仅在波斯宫廷中流通,也通过丝绸之路和军事贸易流向了遥远的东方和西方。作者通过比对不同地区出土的器皿,追踪了萨珊艺术元素(如神话生物、独特的卷曲纹饰)在东罗马和早期中国艺术中的渗透路径,证明了萨珊帝国作为东西方文明“中转站”的核心地位。 四、建筑与宗教的融合 在建筑部分,作者深入探讨了“火焰祭坛”的几何学意义,以及它们如何与宏伟的宫殿结构融为一体,体现了琐罗亚斯德教“光与火”的宇宙观。萨珊建筑的特点——如宏伟的拱券和厚重的墙体——被解读为帝国面对外部军事威胁时,追求内在稳定和永恒性的视觉投射。 结论:一种未被完全理解的帝国叙事 本书的最终结论是,萨珊波斯在其鼎盛时期,形成了一种独立且高度成熟的艺术体系,它不仅是与西方抗衡的工具,更是一种面向内部的、旨在凝聚多元民族的强大文化粘合剂。随着伊斯兰征服的到来,这种辉煌的艺术传统在很大程度上被历史的“阴影”所覆盖,等待着现代的重新发掘和解读。 《巴尔提亚的阴影》是理解后古典世界复杂权力动态和文化交流的必备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