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境:全球華文文學星雲奬報導文學得奬作品集(三)

邊境:全球華文文學星雲奬報導文學得奬作品集(三)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是第六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奬」報導文學類得奬作品集
全書共收錄首奬、貳奬、參奬3篇作品,
是作者們去各地實際採訪的報導,
搭配多幀彩色照片,極有閱讀價值。

  本書是第六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奬」報導文學類得奬作品集,首奬〈長途漫漫──颱北捷運潛水夫癥工人追蹤紀實〉描寫一群罹患潛水夫癥的捷運工人,在欠缺健康保護法規,以及相關的醫療檢驗基礎下,承包公司為瞭節省成本,完全忽視工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他們一輩子受病痛摺磨。作者長時追蹤此一議題,悉心採訪受害者,把當年發生此一事件的原委,做瞭仔細的剖析,讓我們瞭解勞動階層的付齣,以及對一座城市的犧牲和貢獻。貳奬〈泰緬邊境的求醫人〉的作者曾赴泰緬邊境「梅道診所」擔任醫療誌工,透過本文披露瞭邊境人的生命循環故事。作者列舉十六個病例,詮釋病患的慘絕現象,其終極指嚮是反思偏遠地區的醫療與教育,並呼籲對弱勢族群的關懷與尊重。更讓人感動的是,當他誠摯地叩訪辛西雅醫師的梅道診所時,心靈深處的人道關懷,也被點亮瞭,而朗現生命光彩。參奬〈雨林之子〉是建立在關切自然生態被破壞、原住民族被欺淩的實際田野調查報告,作者探討砂拉越少數民族本南人的命運與睏境,以及他們的「永續」思想、「分工閤作」的生存之道與「容忍及退讓」的民族精神;也介紹洋人傳教士、奉獻生命給本南人的瑞士人、來義診的醫護人員以及反水壩的本南英雄。雨林書寫細膩,人物刻畫傳神,是一篇優秀的報導文學作品。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序 李瑞騰
序 劉剋襄

首奬 長途漫漫──颱北捷運潛水夫癥工人追蹤紀實(顧玉玲)
評審意見/劉剋襄
獲奬感言

貳奬 泰緬邊境的求醫人(曾柏彰)
評審意見/林明德
獲奬感言

叁奬 雨林之子(何春萍)
評審意見/李瑞騰  
獲奬感言

圖書序言



一棵大樹的條件
劉剋襄


  每篇報導文學都像一棵大樹的栽種。

  一棵大樹要長得健壯、雄偉,勢必得選擇適宜的環境,長時悉心的照顧。對報導文學而言,環境即題材,照顧即田野調查。題材的選擇並非投比賽所好,又或找容易引發同情憐憫的故事。反而應該是著重在自己長期關心,切身體驗,值得探討的社會議題。進而花費一段時日,在現場不斷走訪,深入跟當事人和其親朋對話,同時爬梳各種一手資料等等。這些都是一篇優質報導文學的元素,也是必然的條件。

  因而一篇報導文學所耗費的時間錢財,還有精神體力,往往勝過其他文學類型的創作。一個人若非充滿義無反顧的熱情,加上不計成本的付齣,委實難以寫齣好作品。相對的,社會願意提供平颱,鼓舞相關創作,精彩而有深度的報導文學作品纔可能源源不斷的齣現。

  全球華文文學星雲奬設置報導文學奬,有此長久園地的規劃,當然會鼓舞更多寫作者執筆關懷社會議題,寫齣更豐厚感人的文章,讓我們注意到不同角落的社會事件。二萬至三萬字左右的規定,更提供瞭一個篩濾機製。一個寫作者必須長期投注關心的題材,纔可能擁有豐厚的內容,達到此一標準。若是濫竽充數,觀看其走文,破綻即清楚顯露。因而投遞參賽的作品,自是不凡,尤其是進入復審的作品,往往都為擲地有聲之作。再觀諸此次進入復審的作品,主題內容大緻亦可分兩類,微妙地展現當下報導文學的趨勢和風格。

  有一類選擇城市社區、鄉鎮地方或者偏遠部落,做為錶述的主題。這類書寫經常提醒我們,報導文學不盡是個人或團體的生活故事。很可能是城市的發展變遷,生態環境的惡化,或由地方物産資源,闡述風物氣息。隻是再如何爬梳史料,還是得長期蹲點,以自身經驗做為依據,細談自己跟環境所在地的歸屬和互動,或者由此觀看時代的變遷趨勢。

  也有的繼續兼負傳統人道關懷的精神,長時對一個曆史事件或人物進行調查,透過此背後的議題,挖掘社會不為人知的一麵。進而透過此一議題抽絲剝繭,還原事情真相的原委,提供我們不同麵嚮的思考。甚而輔助我們,改善社會缺乏公義的一麵。

  報導文學當然還有諸多麵嚮和功能,可以書寫的議題更是取之不竭。有此奬項形成栽種的優渥園地,報導工作者纔有更多夢想和企圖心,甚至找到其他新切入角度。影像時代常讓我們看待事情愈加快速,來不及細緩思考,報導文學不隻讓我們靜心下來,閱讀文字的美好。從而透過文章注意社會的繁復變化,找到更多深沉的反省。

  一個沒有報導文學的藝文環境,社會難免流於浮光掠影的現實批判。反之,因為多樣的報導文學,周遭彷彿不時有諸多燈塔,不時映照著偏遠的角落。我們得以看到更多光明和光亮,觀照亦更加周延。

圖書試讀

長途漫漫─颱北捷運潛水夫癥工人追蹤紀實(首奬)(顧玉玲)
 
第一章 刺骨之痛
 
那個痛,總是毫無預警洶洶來襲,像一萬根針此起彼落刺入骨髓。
 
說不上是什麼真正的疼痛,肌肉絲毫不受帶動,就是痠而不麻,痠透瞭骨繞著再轉齣來也就比痛還難熬。每一次都不因為早已熟悉瞭而稍減疼痛。純粹是肉體的極限,鍛練與習慣都無從抵銷,也是意誌的煎熬,不相信人體能夠負荷。週而復始,日復一日。
 
現在,張孝忠躺在靠山壁的房內,溼氣與寒意一起滲入骨內,他徒勞無功地捉起床頭的止痛藥,明知無效地吞瞭二顆,再加一顆安眠藥,也許可以睡半小時。睡瞭,纔有辦法稍離那個疼痛遠一點,像做瞭一個夢,所有的痛覺都可以退到意識之外,假的。真實人生一直這麼痛怎麼過得下去?一定是假的。
 
有時想起坑道工作的時光,也像假的。
 
不然怎麼他完全想不起來,到底他在坑道內的工作具體做瞭些什麼?正常的氣壓走到加減壓艙前,就進入完全密封的空間,漸次加壓至與坑道內的高壓相同,就可以進入坑道瞭。那一段捷運坑道纔兩百二十二公尺,強灌入一‧三—一‧五大氣壓力,土石與滲水都被氣壓緊綳瞭,而工人明明在陸地深處工作,卻宛若置身海底勞動。氣壓增加瞭,卻沒有水的浮力,走動與工作都得更加使勁。一整天工作下來,人很容易疲纍,說話聲音的傳導不佳,好像變慢瞭,不然就是因為聽得太吃力而像是減速播帶。唯獨例外的,是挖土機鑿壁的迴音很大,嗡嗡嗡鎮日輒響,低音鼓似的一敲一震。中午爬齣坑道吃飯後,大抵上也沒得休息又要重新加壓,再度入坑工作,等另一個四小時後再減壓齣坑。渾身疲憊,太纍瞭。
 
那一整年就都這麼纍。這麼久以後迴想起來,還是纍,像是一震一敲在身體裏劄瞭根。痛與纍,二十年不曾須臾遠離,如影隨形。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