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全球华文文学星云奖报导文学得奖作品集(三)

边境:全球华文文学星云奖报导文学得奖作品集(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华文文学
  • 报告文学
  • 星云奖
  • 边境
  • 全球华文
  • 文学奖
  • 散文
  • 纪实文学
  • 当代文学
  • 华人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第六届「全球华文文学星云奖」报导文学类得奖作品集
全书共收录首奖、贰奖、参奖3篇作品,
是作者们去各地实际採访的报导,
搭配多帧彩色照片,极有阅读价值。

  本书是第六届「全球华文文学星云奖」报导文学类得奖作品集,首奖〈长途漫漫──台北捷运潜水夫症工人追踪纪实〉描写一群罹患潜水夫症的捷运工人,在欠缺健康保护法规,以及相关的医疗检验基础下,承包公司为了节省成本,完全忽视工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他们一辈子受病痛折磨。作者长时追踪此一议题,悉心採访受害者,把当年发生此一事件的原委,做了仔细的剖析,让我们了解劳动阶层的付出,以及对一座城市的牺牲和贡献。贰奖〈泰缅边境的求医人〉的作者曾赴泰缅边境「梅道诊所」担任医疗志工,透过本文披露了边境人的生命循环故事。作者列举十六个病例,诠释病患的惨绝现象,其终极指向是反思偏远地区的医疗与教育,并唿吁对弱势族群的关怀与尊重。更让人感动的是,当他诚挚地叩访辛西雅医师的梅道诊所时,心灵深处的人道关怀,也被点亮了,而朗现生命光彩。参奖〈雨林之子〉是建立在关切自然生态被破坏、原住民族被欺凌的实际田野调查报告,作者探讨砂拉越少数民族本南人的命运与困境,以及他们的「永续」思想、「分工合作」的生存之道与「容忍及退让」的民族精神;也介绍洋人传教士、奉献生命给本南人的瑞士人、来义诊的医护人员以及反水坝的本南英雄。雨林书写细腻,人物刻画传神,是一篇优秀的报导文学作品。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 李瑞腾
序 刘克襄

首奖 长途漫漫──台北捷运潜水夫症工人追踪纪实(顾玉玲)
评审意见/刘克襄
获奖感言

贰奖 泰缅边境的求医人(曾柏彰)
评审意见/林明德
获奖感言

叁奖 雨林之子(何春萍)
评审意见/李瑞腾  
获奖感言

图书序言



一棵大树的条件
刘克襄


  每篇报导文学都像一棵大树的栽种。

  一棵大树要长得健壮、雄伟,势必得选择适宜的环境,长时悉心的照顾。对报导文学而言,环境即题材,照顾即田野调查。题材的选择并非投比赛所好,又或找容易引发同情怜悯的故事。反而应该是着重在自己长期关心,切身体验,值得探讨的社会议题。进而花费一段时日,在现场不断走访,深入跟当事人和其亲朋对话,同时爬梳各种一手资料等等。这些都是一篇优质报导文学的元素,也是必然的条件。

  因而一篇报导文学所耗费的时间钱财,还有精神体力,往往胜过其他文学类型的创作。一个人若非充满义无反顾的热情,加上不计成本的付出,委实难以写出好作品。相对的,社会愿意提供平台,鼓舞相关创作,精彩而有深度的报导文学作品才可能源源不断的出现。

  全球华文文学星云奖设置报导文学奖,有此长久园地的规划,当然会鼓舞更多写作者执笔关怀社会议题,写出更丰厚感人的文章,让我们注意到不同角落的社会事件。二万至三万字左右的规定,更提供了一个筛泸机制。一个写作者必须长期投注关心的题材,才可能拥有丰厚的内容,达到此一标准。若是滥竽充数,观看其走文,破绽即清楚显露。因而投递参赛的作品,自是不凡,尤其是进入复审的作品,往往都为掷地有声之作。再观诸此次进入复审的作品,主题内容大致亦可分两类,微妙地展现当下报导文学的趋势和风格。

  有一类选择城市社区、乡镇地方或者偏远部落,做为表述的主题。这类书写经常提醒我们,报导文学不尽是个人或团体的生活故事。很可能是城市的发展变迁,生态环境的恶化,或由地方物产资源,阐述风物气息。只是再如何爬梳史料,还是得长期蹲点,以自身经验做为依据,细谈自己跟环境所在地的归属和互动,或者由此观看时代的变迁趋势。

  也有的继续兼负传统人道关怀的精神,长时对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调查,透过此背后的议题,挖掘社会不为人知的一面。进而透过此一议题抽丝剥茧,还原事情真相的原委,提供我们不同面向的思考。甚而辅助我们,改善社会缺乏公义的一面。

  报导文学当然还有诸多面向和功能,可以书写的议题更是取之不竭。有此奖项形成栽种的优渥园地,报导工作者才有更多梦想和企图心,甚至找到其他新切入角度。影像时代常让我们看待事情愈加快速,来不及细缓思考,报导文学不只让我们静心下来,阅读文字的美好。从而透过文章注意社会的繁复变化,找到更多深沉的反省。

  一个没有报导文学的艺文环境,社会难免流于浮光掠影的现实批判。反之,因为多样的报导文学,周遭彷彿不时有诸多灯塔,不时映照着偏远的角落。我们得以看到更多光明和光亮,观照亦更加周延。

图书试读

长途漫漫─台北捷运潜水夫症工人追踪纪实(首奖)(顾玉玲)
 
第一章 刺骨之痛
 
那个痛,总是毫无预警汹汹来袭,像一万根针此起彼落刺入骨髓。
 
说不上是什么真正的疼痛,肌肉丝毫不受带动,就是痠而不麻,痠透了骨绕着再转出来也就比痛还难熬。每一次都不因为早已熟悉了而稍减疼痛。纯粹是肉体的极限,锻练与习惯都无从抵销,也是意志的煎熬,不相信人体能够负荷。週而复始,日复一日。
 
现在,张孝忠躺在靠山壁的房内,溼气与寒意一起渗入骨内,他徒劳无功地捉起床头的止痛药,明知无效地吞了二颗,再加一颗安眠药,也许可以睡半小时。睡了,才有办法稍离那个疼痛远一点,像做了一个梦,所有的痛觉都可以退到意识之外,假的。真实人生一直这么痛怎么过得下去?一定是假的。
 
有时想起坑道工作的时光,也像假的。
 
不然怎么他完全想不起来,到底他在坑道内的工作具体做了些什么?正常的气压走到加减压舱前,就进入完全密封的空间,渐次加压至与坑道内的高压相同,就可以进入坑道了。那一段捷运坑道才两百二十二公尺,强灌入一‧三—一‧五大气压力,土石与渗水都被气压紧绷了,而工人明明在陆地深处工作,却宛若置身海底劳动。气压增加了,却没有水的浮力,走动与工作都得更加使劲。一整天工作下来,人很容易疲累,说话声音的传导不佳,好像变慢了,不然就是因为听得太吃力而像是减速播带。唯独例外的,是挖土机凿壁的回音很大,嗡嗡嗡镇日辄响,低音鼓似的一敲一震。中午爬出坑道吃饭后,大抵上也没得休息又要重新加压,再度入坑工作,等另一个四小时后再减压出坑。浑身疲惫,太累了。
 
那一整年就都这么累。这么久以后回想起来,还是累,像是一震一敲在身体里札了根。痛与累,二十年不曾须臾远离,如影随形。

用户评价

评分

“边境”,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词汇,它暗示着某种界限、某种碰撞、某种未知。而当它与“全球华文文学星云奖报导文学得奖作品集(三)”这样的标签组合在一起时,我便知道,这绝对是一份值得深入探索的读物。报导文学,我一直认为是一种极具价值的文体,它以纪实为基础,却又赋予了文学的温度和视角,能够将冰冷的事件转化为有血有肉的故事,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这次的“边境”主题,在我看来,涵盖了极广阔的领域。它可以是地缘政治的边界,文化冲突的前沿,也可以是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内心的挣扎,甚至是历史的断层与记忆的鸿沟。全球范围内的华文作者,他们来自不同的文化土壤,他们的笔触定能为“边境”这个主题注入多元的色彩。我非常期待,他们会如何描绘那些身处边境的个体命运,会如何展现边境地区独特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景观,更重要的是,他们会如何通过这些鲜活的故事,去揭示出这个时代下,关于连接与隔绝,关于融合与冲突,关于身份与归属的深刻议题。

评分

《边境》这本书名,一开始就抓住我的眼球。“边境”二字,本身就蕴含着一种特殊的意味,它既是物理上的界线,也可能是精神上的隔阂,更是文化、观念、历史交织的复杂地带。而“全球华文文学星云奖报导文学得奖作品集”,这几个字,则是质量的保证,更是对我阅读视野的一次拓展。报导文学,我一直认为是一种非常有力量的文体,它不像纯文学作品那样可以天马行空,却又能深入挖掘事实背后的故事,展现人性的深度与广度。这次的“边境”主题,我预感会包含非常多元的议题。可能会有关于地缘政治的叙述,关于不同文化碰撞的记录,关于经济全球化在边境地区留下的印记,甚至可能触及到一些关于身份认同、归属感等更深层次的议题。我很好奇,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华文作者,他们将如何以独特的视角,去审视和书写他们所理解的“边境”?他们笔下的“边境”,会是刀光剑影的紧张对峙?还是文化交融的活力四射?又或者是内心深处的挣扎与迷失?我期待的是,这些作品能够提供给我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去感受那些在边界线上,人们所经历的真实故事。

评分

「边境」这个名字,一开始就勾起了我一种莫名的、带着点危险却又充满吸引力的联想。全球华文文学星云奖,这几个字本身就自带光环,代表着对当下华文创作的高度肯定,而“报导文学”这四个字,则更让我好奇。报导文学,它不同于纯粹的小说虚构,却又比新闻报导来得更深入、更具人文关怀,是新闻的深度挖掘与文学的细腻情感的结合。这样的作品集,集结了星云奖的得奖作品,其质量可想而知。尤其“三”这个数字,意味着它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有着前两部的铺垫和累积,可能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有份量的系列。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触动我心灵,让我思考,甚至改变我某些看法的书籍,而报导文学,尤其是经过权威奖项认可的报导文学,很有可能就是这样的存在。它能带我们走进那些我们平日里难以触及的世界,用文字的力量去揭示真相,去展现人性的复杂与光辉。我尤其期待书中那些关于“边境”的叙述,边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界限,更是心理、文化、社会意义上的交织与碰撞。它可能意味着冲突,也可能意味着融合;它可能象征着隔绝,也可能孕育着新生。我迫不及待想看看,这些来自全球的华文创作者,是如何以他们的笔触,去描绘这些充满张力的“边境”故事的。

评分

当我翻开《边境》这本集子,一股浓郁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星云奖的声誉我一直有所耳闻,它代表着对文学创新和深刻洞察的追求,而这次的作品集聚焦于“报导文学”,这对我而言,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我过去接触的报导文学,多半是从社会议题切入,关注那些被主流媒体忽略的角落,或是那些正在发生但我们不甚了解的事件。这次的“边境”主题,更是让我感到一种宏大的视角。边境,在我看来,是文化、是历史、是政治、是经济,甚至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织的最前沿阵地。它可能是在地缘政治下的边界线,也可能是因为意识形态而形成的隔阂,更可能是个体在社会转型时期所面临的心灵困境。这份报导文学集,能够将这些不同面向的“边境”故事集结在一起,本身就充满了意义。我很好奇,作者们会以怎样的笔触,去描绘那些身处边境的个体命运?他们又会如何展现边境地带的独特风貌和人文景观?我期待的是,不仅仅是冷冰冰的事实罗列,而是有温度、有深度、有灵魂的叙述,能够让我透过文字,感受到那些真实的生命在边境线上顽强生长,或是在时代洪流中被裹挟前行的轨迹。

评分

《边境:全球华文文学星云奖报导文学得奖作品集(三)》,光看书名就充满了画面感和想象空间。我一直认为,报导文学是连接现实与人心的最佳桥梁,它用严谨的调查和深刻的洞察,去呈现那些隐藏在事件表象之下的真实。而“边境”这个主题,在我看来,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冲突性和探讨价值。它可以是物理上的疆域,也可以是文化、思想、情感上的界限,甚至是历史遗留的创伤。星云奖的选拔标准向来严苛,能够入选的作品集,其品质和思想深度可见一斑。我特别期待,这些来自全球各地的华文作者,他们会以怎样的视角,去审视和描绘他们眼中的“边境”?是那些因为地缘政治而引发的紧张对峙?是不同文化交融碰撞产生的火花?还是个体在时代洪流中,所经历的身份认同的迷茫与追寻?我渴望的是,这些作品能够超越简单的叙事,能够触及人性的最深处,能够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与世界的连接,以及那些看似坚固的“边境”背后,所蕴含的复杂与人性。

评分

“边境”这个词,在我脑海中总是与一种特殊的气氛联系在一起——可能是危险,可能是未知,也可能是机遇。而当它遇上“全球华文文学星云奖报导文学得奖作品集”,我便知道,这绝不是一本普通的书。报导文学,我一直认为是一种非常有力量的体裁,它既要有新闻调查的严谨,又要具备文学的感染力,能够让读者在了解事实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投入和深刻思考。这次的作品集以“边境”为主题,我预感会涉及非常广泛的议题。从地理上的国界线,到文化交流的交汇点,再到个体内心深处的心理边界,甚至是历史的断裂与重塑。全球的华文作者,他们各自的文化背景和经历,必然会为“边境”这个主题带来多角度的解读。我非常好奇,他们会如何描绘那些身处边境地带的人们的生活?他们会如何展现边境地区独特的社会生态和人文风貌?更重要的是,他们会如何通过这些故事,去折射出我们所处时代的某些共性问题,例如身份认同、文化冲突、全球化带来的冲击等等。

评分

《边境:全球华文文学星云奖报导文学得奖作品集(三)》这个书名,本身就包含着一种强烈的邀请感。我一直认为,报导文学是连接现实与文学的桥梁,它用新闻的客观性作为基底,却又赋予了文学的细腻情感和深刻洞察。而“边境”这个主题,在我看来,具有极其丰富的解读空间。它可以是地理上的国界线,是两个国家、两种文化交汇的地方,充满了各种张力与故事;也可以是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内心的界限,是观念的冲突,是价值的碰撞;甚至可以是历史进程中,某个时代与另一个时代的过渡地带。星云奖的背书,更是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信心。我知道,获奖的作品,必然有着其独到的视角和扎实的功底。我尤其好奇,那些来自“全球”的华文作者,他们会如何从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去理解和书写“边境”?他们的目光,会投向何方?是正在经历剧烈变化的边疆地区?是被历史尘封的记忆边界?还是人与人之间因误解和隔阂而形成的无形之墙?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对事实的呈现,更是对人性的挖掘,对复杂现实的深度反思,以及那些在边境线上,人们所展现出的坚韧、智慧和希望。

评分

“边境”,这个词在我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一幅幅画面:绵延的山峦、奔腾的河流,或是戒备森严的关卡,但也可能是人群熙攘的市集,文化交融的街头巷尾。而当它被冠以“全球华文文学星云奖报导文学得奖作品集(三)”的头衔时,这份期待便更添了几分重量。报导文学,是一种将纪实与文学性巧妙融合的艺术形式,它要求作者既要有敏锐的新闻触角,深入事件的核心,又要有文学的笔触,去捕捉人性的光辉与阴影,去呈现事件背后的深层动因。我一直对那些能够以扎实的研究和细腻的笔法,揭示社会真相,触及个体命运的作品情有独钟。这次的“边境”主题,在我看来,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与人文关怀的张力。它可能关乎国家主权,关乎文化冲突,关乎经济流动,更关乎无数个体在这些宏大背景下的生存状态和内心挣扎。我非常期待,这些获奖的作者们,会如何以他们的独特视角,去描绘那些充满未知与挑战的“边境”地带。他们的故事,会是关于地理上的隔阂与连接?还是关于心灵深处的界限与跨越?我渴望从中读到那些鲜活的生命,那些在边界线上,或坚守,或流离,或奋斗的真实写照。

评分

《边境:全球华文文学星云奖报导文学得奖作品集(三)》这个名字,一出现就让我眼睛一亮。我一直以来都对报导文学情有独钟,因为它介于新闻的真实和文学的想象之间,能够以一种更深入、更具人文关怀的方式,去呈现这个复杂的世界。而“边境”这个主题,在我看来,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探讨的价值。边境,可以是地理上的划分,也可以是文化、意识形态、甚至是个体心灵上的界限。星云奖的名号,更是为这本作品集增添了权威性和吸引力,我期待的是那些经过严格筛选、具有深度和广度的优秀作品。我很好奇,这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华文作者,他们会如何从各自独特的视角出发,去理解和书写“边境”?他们笔下的“边境”,会是充满冲突与隔阂的地域?还是文化交融、充满活力的地带?又或是个体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身份认同与归属感的挑战?我渴望在这些作品中,找到对“边境”的多元解读,看到那些真实的人物,那些在边界线上,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希望。

评分

“边境”这个词,在我脑海中立刻激荡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既有对未知的好奇,也有对隔阂的忧虑,更有对连接的渴望。而当它与“全球华文文学星云奖报导文学得奖作品集(三)”这样的身份结合时,这份好奇便被拔高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报导文学,我一直认为它是一种介于新闻与文学之间的特殊形式,它以事实为基础,却又不失文学的温度和深度,能够带领读者深入事件的肌理,去感受人物的悲欢离合。我特别期待这次的作品集能带来关于“边境”的多重解读。边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国界线,更可能是一种文化的界限,一种意识形态的区隔,甚至是一种心理的壁垒。全球的华文作者,他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语境,他们的笔触,必然会为“边境”这个主题带来丰富的色彩和多维度的视角。我迫不及待想知道,他们会如何描绘那些身处边境的个体命运?他们会如何展现边境地带独特的风土人情?他们会如何揭示那些在边界线上,人与人之间,或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所发生的那些不为人知的,却又深刻影响着我们世界的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