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实在影响太多人了!
地下乡愁蓝调 十周年新版 一起重返我们有过的青春与成长
谢谢这本书,它写下了我们曾经同时踌躇无措也努力挣脱等待辉煌的惨绿岁月。
那些音乐给我们的启发和向导,在马世芳的笔下成了一首首看似恣意吟唱却深刻低回的蓝调。
十年过去了,世界变得太多,
唯一没变的,是那一年的自己,还有耳机里的这些乐曲。
──五月天
作家及文本本身一定会左右书本设计时的样貌,
马世芳是更不一样的作者,也是我历年合作中遇过最重要的作者。
庆幸十年前《地下乡愁蓝调》带给我生涯上的功课、价值审视与自省:
丢弃卖弄,感受诚实地去探索文件、时间与叙事的意义。
──聂永真
生命中只会有寥寥几个这样珍贵的片刻。你撞上了一桩什么物事,足以改变你和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
就在那个瞬间,你永远告别了懵然的旧时光。你感觉到前所未有的饱满,然而也感觉到一些些的失落。
这些感受,都《地下乡愁蓝调》里。
《联合报》【读书人周报】2006年度最佳书奖 台北国际书展选书「Books from Taiwan 2008」 摇滚乐看似热闹,实则无处不浸透着寂寞,我们的青春,又何尝不是如此。
这是一本披着音乐外衣的青春事件簿,一部关于已逝年代的往事纪念册。
书名来自巴布迪伦的歌,说的却是台湾一代人的青春── <地下乡愁蓝调>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
这首歌收录在巴布迪伦在1965年所出的第五张专辑。
这张唱片是巴布迪伦正式挥别民谣、踏入摇滚的重要一步。
•从小在西洋流行音乐与台湾民歌的环绕中长大,
•累积了大量对音乐的情感与知识,
•这本书里的文字,最早成篇于1995年,当时24岁的他才当完兵,
•年轻时的积累,加上认真的态度
•使他开始书写音乐文化就能出手不凡,
•不但征服了听这些歌曲成长的一代
•也吸引了向往好音乐的新时代读者,
•文笔抒情中带有丰富的知识,
•在华语散文创作中,写下知性感性兼具的风格。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流泪的青春── 1981年的台湾,胡德夫、杨祖珺已因「美丽岛事件」远离歌坛、各奔东西,
「民歌运动」即将走到尽头;
随着罗大佑、苏芮、李宗盛、张艾嘉等人的崭露头角,
台湾乐坛的巅峰期已在不远处招手。
这时的马世芳,并不知道他家的客厅,正是这场变革的集会场所。
整整「晚出生」一个世代的他,把本属于上一辈人的青春记忆,用文字记录了下来,
转换成为或激动、或落寞、或感伤的种种情怀。
你不需要气象员告诉你,风从哪里来── 1971年,史上最伟大的摇滚乐团披头已经解散;
乐史「三J」——吉米•韩崔克斯、珍妮丝•乔普林、吉姆•莫里森都已不在人间;
1960年代「乌兹塔克国」那个充满鲜花和大麻味的嬉皮梦被滚石乐队的阿尔塔蒙特惨案彻底粉碎。
这时的马世芳,并不知道大洋彼岸的痛苦与迷茫。
多年后他在青春时代的某一天,按下录音机的播放键,
启蒙时代便倏然来临。
名人推荐 五月天 林生祥 李宗盛 侯季然 陈陆宽 黄崇凯 詹宏志 詹伟雄 聂永真 魏如萱 联合推荐
谢谢这本书,它写下了我们曾经同时踌躇无措也努力挣脱等待辉煌的惨绿岁月。——五月天
马世芳可以精准指出跟别人不一样的角度,对我来说他是华人乐评最高。——林生祥
马世芳这样用心的听者,让华语音乐工作者的努力与付出,有了价值和尊严。——李宗盛
如果你准备好了,就坐上来吧,我们挤一挤,忽略一下现在,他要带大家去那个浸润在美好事物的开始里。 ——魏如萱
马世芳是在最好的台湾时间里的最好的聆听者,通过他的耳朵与文字,那些曾经远远近近流经生活的音乐,开始被我辨认出和自己相连的血缘。 ——侯季然
除了〈成名在望〉,真正让我迷上六0与七0年代的魅力,是《地下乡愁蓝调》。后来我重新把所有披头的传记看了一遍,重新定义了摇滚乐与我的人生关联。 ——陈陆宽
马世芳彷彿是一个老灵魂装错了青春的身体。——詹宏志
把听歌从一桩杀时间的消遣,变成一件自我启蒙的任务。马世芳是华人世界第一人。——詹伟雄
马世芳是更不一样的作者,也是我历年合作中遇过最重要的作者。——聂永真
关于过去四十年两岸三地的原创音乐,很少人比世芳听得多,听的仔细。——侯德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