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进行式

母亲进行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当母亲,是一趟不可逆转的生涯冒险、一种难以预料的生命赌注、一场不能回头的终生旅行。

  在这个苦闷的时代,女人为何还要成为母亲?成为母亲的过程中又会遇到什么意想不到的考验?

  握有怀孕生子的即期门票时,要不要下场体验,总是令女人迟疑。尤其现代女性的人生选项丰富多彩,选择当母亲反倒像作茧自缚,从此再也不能自由自在、随心所欲。

  然而从某个角度想,当母亲像是一趟壮游:不能回头、成本奇高、沿途风景都是未知,有什么旅行比当母亲更冒险、更刺激?

  何况小婴儿的一朵微笑,就是最芬芳迷人的风景,每每令人目眩神摇。

  本书记叙一个职场女性的惊奇之旅:原本还在考虑要不要生小孩,却突然在一次体检中疑似罹癌,幸而只是虚惊,因此引动「生」的念头,一个月后意外怀上双胞胎,怀孕过程中母亲又骤然过世,历经产后忧郁及双胞胎带养的黑暗期,最后终于靠各方支持以及写作抒发,克服了心理时差,平静下来,成为愿意守候花开的母亲。

  全书文字形、喻鲜活,情感充盈而又不滥情,从个体的自我实践,到夫妻共识的琢磨、亲属关系的位移调整,乃至于整个社会体质的考察,都有全方位的观照。

  一旦决定成为母亲,母职实践就永远是现在进行式,如此惊心动魄又极其壮丽的旅行风貌,常因母亲们过于忙碌而未加以记录,本书遂成为台湾罕见的育儿散文文本,所以更值得推荐给对生育议题踌躇思考的育龄朋友。

  ※《母亲进行式》荣获国艺会创作补助及高雄市文化局出版补助。

感动推荐

  石晓枫(台湾师大国文系教授)、凌性杰(诗人、作家)、陈育萱(小说家)、杨昌年(前台湾师大国文系教授)、杨翠(东华大学华文系副教授)

  《母亲进行式》里最让我叹服的,是孕期及育婴阶段里,除了关注自我生理不适以及双胞胎教养之外,子霈犹能以其一贯细腻体贴的特质观察环境,亲历/探究医疗结构中的种种问题;在僱主身分之外,理性平衡僱佣关系;在托婴过程中关注收托比,并为照顾工作者的薪资偏低发不平之鸣……由此看来,此书显然在自我扣问之外,有更广阔的社会面向。──石晓枫

  书稿寄到,掀开来一看,嘿!简直就是如胡兰成初睹张爱玲〈封锁〉时的反应:「立即正襟危坐。」看来这小姑娘非但不曾被「人之患」磨失灵气,笔下似乎又更胜曩昔。──杨昌年

  身为一个不婚不生不养的台湾男人,看见杨子霈书中的生养叙述,直觉那真是一趟奇异旅程。夫妻、母女相依相伴,共同探索人生,既是试炼,也是至福。尤其动人的是,子霈把责任挂在身上,坚毅又勇敢,并且在书写中绽放最温柔的初心。──凌性杰

  子霈写起为母之途,既柔且刚,戳中每个会让人困顿挣扎的隘口,以自身经验,为后来者指路。写作者与孩子,各自宇宙,如何借由「生」来「再生」?无论是否肩扛母亲角色,你都会为这之中精彩的辨证而喝采,为钢铁意志背后的坦诚而动容。──陈育萱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杨子霈


  高雄人,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硕士,现任教于高雄女中。曾获教育部文艺创作奖短篇小说及散文奖、梁实秋文学奖、高雄青年文学奖等奖项,并获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创作补助、高雄市文化局书写高雄文学创作及出版奖助。二○一三年升格为双胞胎妈妈,目前努力在深重的工作及母职压力中浮出水面,以文字唿吸。

  ‧个人部落格:归零blog.yam.com/user/tpyang.html
  ‧脸书粉丝页:请搜寻「杨子霈」
 

图书目录

推荐序:那些花儿的自我凝视与撒籽飞飏──石晓枫
推荐序:环连之成──杨昌年

辑一  终于踏上了母亲之旅
一、时差
二、千分之四的考验
三、偷翻上帝发下的考卷
四、成为家庭主妇
五、第一次亲密接触
六、疼痛的炼狱
七、哺
八、血泪求生
九、小战士
十、坐月子
俯视Ⅰ  产后忧郁
十一、奥狄塞携子返家
十二、命名
十三、初体验
十四、软着陆
十五、两千动物园
十六、周岁
十七、生病接力棒
十八、最后一棒:妈妈递出育婴假单/俯视Ⅱ
十九、夏日浮沉
二十、新手父母的蝉蜕之旅
二十一、咳唾成珠
二十二、寻找新乐园
二十三、两岁时代
二十四、守候花开

辑二  母亲结束了人生旅程
一、巨变
二、死亡的滋味
三、亲属关系板块位移
四、看见母亲

后记:当母亲是禁锢也是壮游

 

图书序言

一、时差
 
原本还不想生小孩的。我的心理季节仍在盛夏,还无法像秋日的果实,成熟到愿以全身果肉来包孕一颗果核的地步。我还在等自我的熟成,不想被他人期待与生物性决定。
 
当然也知道做母亲这事,常常是发生先于理由的。春去夏来、花谢果熟,许多女人在还没机会想清楚是否想生小孩时,就先成为了母亲。是各种避孕技术的发明和文明的衍进,才让女人有思考的时间,和选择的机会。
 
我珍惜这选择的机会,尽管也始终没有认真去自我实现,但总觉得还没有想清楚,贸然生下小孩,是因循怠惰、是没有积极去追寻生命的意义就屈从于社会习俗与繁衍本能,苟且度日。
 
瞧瞧西蒙.波娃在《第二性》中说得多好:「今日妇女要求参加家以外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类尝试从超越、从朝向新目标及成就上,找寻生命的意义;除非生命有意义,她不该同意将新生命带到世界上来;除非她在经济上、政治上和社会生活上尽了一己之力,她不应成为母亲。生产炮弹、奴隶、受难者,或生产自由人,绝对是两回事;……」
 
然而我何时才能建立自我生命的意义?生小孩对我来说,不能也是一种自我实现吗?自我实现要到什么程度,才能令自己满意?生小孩这事,是用「思考」就能决定的吗?凭借「本能」的决定,就不是一个好决定?和生命有关的事,不需要听听身体里的繁衍闹铃,而完全用脑思考就可以?
 
我希望可以安静想想这些问题。
 
但我并没有一个真空的环境容许我冷静辩证这个命题。三十初头的已婚成年女性,世人简直都盯着妳的肚子看,好像观众盯着魔术师的箱子,不变出一只小白兔或鸽子,他们不会甘愿散场似地。
 
同事们的言谈总像潮溼的狗鼻子,三不五时就凑向生子话题,嗅闻一下妳的生子意愿;男性政客们对此议题更常血脉贲张而失言,言论内容大抵如「一个国家三十岁的未婚女性占三十%,就会造成国家不安定,更会有国安危机」这般;有些长辈更是抓紧每个罅隙运用各种明示暗示或用近乎巫术的手法催生,像是求神问卜、把小孩的衣服塞给我们带回去压在床头之类。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