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魅力:从六朝开始散步

文字的魅力:从六朝开始散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学史
  • 六朝文学
  • 散文
  • 文化史
  • 文字之美
  • 古典文学
  • 文学赏析
  • 历史文化
  • 阅读
  • 散步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位文学家之大河壮濶
文字的魅力深刻久远、文学之启示濶远无穷
或散文,或翻译,或学术,三个面向的林文月,最深厚完整的一次集结

  我用文字记下生活,事过境迁,日子过去了,文字留下来;
  文字不但记下我的生活,也丰富了我的生活。
  ──林文月

  ★ 国家图书馆、趋势教育基金会举办,台大中文系协办「2016向林文月致敬」系列活动
  ★ 随书附赠CD,收录林文月和一双艺术家儿女郭思蔚、郭思敏亲声朗读作品、吉他演绎


  林文月教授之书写,始于六朝之学术研究,其研究所论文对象正是谢灵运;旋以第一本散文集《京都一年》即确认其古远幽邃之独有散文风格;而对日本文学——尤其是平安朝文学之深研精译,同样影响久长广远。

  手握三支采笔的林文月教授,此次集结多年来未曾辑印的众多文章,而成皇皇一册、二十余万言,《文字的魅力──从六朝开始散步》是以分为三卷,主题分别集中于「散文创作」、「翻译心得」、「六朝研究」;既是跨越时空的文学交感,复又乘驭神思千里之文字赋形,而回到了文学的本身——文字无涯之对话与魅力。

  纵览《文字的魅力──从六朝开始散步》,如同群山劲丽、千壑争奇,而其实次第井然、成长可寻;这本书见证了一位文学家之大河壮濶,始于不辞涓滴之用功与包容,最是情真辞切,值得爱文字之人、爱书之人,同感互通文字的魅力深刻久远、文学之启示濶远无穷。

  文字是她毕生携手的伴侣
  她在之中找到独特的魅力


  一、散文集:《文字的魅力──从六朝开始散步》

  辑一「而今现在」的文字魅力是随笔散文。短记目前睡前阅读的时光,侧记台静农师、庄慕陵师的情谊,记述看带蒋勋作品与节气流转,缓缓写下她与齐邦媛先生的相知相惜。

  辑二「落樱平安朝」的文字魅力在于翻译之笔。自一九七三年以降,陆续翻译《源氏物语》《枕草子》等日本古典经典,「落樱平安朝」即为书写翻译时的甘苦与点滴,穿梭于「同文同种」中日两国语言之间,将同与不同,转译为优美的文字。

  辑三「六朝微雨」的文字魅力着重学术书写。自六朝缓步而来,谈潘岳、陆机的诗作意识,浅言郑骞的诗人寂寞,更深刻爬梳连雅堂晚年的书信往返,从中窥得一丝外祖父的生活与心境……。

  二、随书附赠CD:《而今现在──林文月和一双儿女的作品朗读》

  三十年前,林文月收到儿子郭思蔚以吉他演绎古典乐章的录音带,做为母亲节的礼物,这段音档,林文月一直珍惜地收藏着,成为此次朗读作品最佳配乐……由林文月与一双儿女朗读其文字作品,当中温润、情感丰富的嗓音与音乐,在在凸显林文月的情真辞切、同感互通之文字的魅力。

  朗读篇章(节录):
  《京都一年》〈深秋再访京都〉〈樱花时节观都舞〉
  《回首》〈在台大的日子〉〈龙坡丈室忆往〉
  〈林文月论林文月〉(郭思敏朗读)
  《交谈》〈我的三种文笔〉
  《作品》〈温州街到温州街〉
  《读中文系的人》〈一个读中文系的人〉
  《午后书房》〈白发与脐带〉
  《遥远》〈林文月的希望〉(郭思蔚朗读)
  《拟古》〈给儿子的信〉
  《饮膳札记》〈炒米粉〉〈镶冬菇〉

  音乐曲目:
  Anon: Romance de Amor(爱的罗曼史)
  Tarrega: Lágrima(眼泪)
  Llobet: El testamente de Amelia(亚美利雅的誓言)
  Walker: Kleine Romanze(小罗曼史)
  Luigi Mozzani: Feste Lariane(罗莉安娜组曲)
  Gomez: Triste Santuario(忧郁的礼拜堂)
  Tarrega: Marieta(玛莉雅达)
好的,以下是一份不包含您所提及书籍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实且自然: --- 尘封的旋律:中世纪欧洲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 一部深入挖掘公元500年至1500年间欧洲社会肌理的编年史 导言:穿越迷雾,重塑“黑暗时代”的刻板印象 长期以来,中世纪(公元500年至1500年)在历史叙事中常被笼罩在一层薄薄的“黑暗”阴影之下,被简化为知识断裂、蛮族入侵和停滞不前的时期。然而,正如拨开浓雾才能看见群山轮廓,这部《尘封的旋律》旨在提供一幅多维、精细且充满生命力的中世纪欧洲画卷。我们聚焦的不是帝国的兴衰或宏大的战争,而是那些构成时代底色的、鲜活的日常生活、潜藏的精神信仰与技术革新。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田野、作坊、修道院的静谧角落,重新审视这个孕育了现代欧洲诸多思想与制度的复杂时代。 第一部:土地与汗水——塑造日常的经济结构 中世纪,土地不仅是生产资料,更是社会关系和身份的基石。本部分细致考察了封建制度的运作机制,但我们更关注其在微观层面的体现。 一、庄园的生命周期:自给自足的微观经济体 庄园(Manor)是中世纪欧洲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单元。我们详细分析了劳役地租、实物地租与货币地租的演变过程。从春耕的播种仪式到秋收的分配争议,本书描绘了农奴与领主之间复杂而又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对不同地区(如英格兰的敞田制与法国的集约化耕作)的对比研究,揭示了农业实践如何适应当地的气候与人脉网络。我们引入了大量的考古学证据,重建了茅草屋、谷仓和牲畜棚的内部布局,让读者得以窥见一个农户家庭的全部财产与生计所在。 二、手工业的复兴与行会的兴衰 随着人口的增长与城镇的萌芽,城市手工业开始复苏。本章深入剖析了行会(Guilds)的双重角色:它们既是质量的守护者和技术的垄断者,也是社会保障网络和城市政治的参与者。从制革匠的酸臭作坊到织布工的喧嚣楼房,我们追踪了学徒、帮工到大师的晋升路径,探讨了行会如何平衡技术传播与既得利益的保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中世纪炼金术士的工作环境与其实际的化学操作进行了审慎的考证,区分了神话与早期科学实践的界限。 三、贸易的脉动:从地方集市到国际博览会 中世纪的贸易并非停滞不前。我们描绘了维京人的航线如何被汉萨同盟所取代,以及意大利城邦如何垄断了地中海的香料之路。详细考察了香槟地区(Champagne)的四大集市,这些集市不仅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更是信息、文化与金融工具(如汇票)传播的中心。通过分析当时的商法文书和海关记录,展现了货币兑换、信贷系统的早期形态,证明了中世纪商业智慧的活力。 第二部:信仰与理性——中世纪的精神图景 中世纪的日常生活被天主教会的精神权威所渗透,信仰不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社会秩序的基石。 一、从弥撒到朝圣:教会生活的日常 本书探讨了普通教徒如何理解并实践他们的信仰。我们分析了圣像、圣物崇拜的社会意义,它们如何弥合了精英神学与大众理解之间的鸿沟。对乡村教区(Parish)的研究表明,教区神父不仅是精神导师,更是社区的教育者、记录员和仲裁者。我们特别关注了“圣徒的星期”——那些与特定圣徒相关的节日如何打乱了农耕的节奏,提供了社会情感宣泄的出口。 二、修道院的隐秘世界:知识的保存与创新 修道院是中世纪的文化灯塔。本书细致考察了本笃会、熙笃会等不同修会之间的区别及其对欧洲的不同影响。我们不仅仅停留在抄写室(Scriptorium)对古典文献的复制工作上,更着重探讨了修道士在农业技术改良、医学知识(草药学)整理以及早期音乐理论发展中的主动贡献。例如,熙笃会在沼泽开垦和水利工程上的实践,极大地拓宽了可耕种的土地面积。 三、经院哲学的思维炼金术 在中世纪晚期,大学的兴起标志着知识生产方式的转变。本书深入剖析了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如何运用逻辑工具,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思维框架,来调和信仰与理性。阿奎那对“自然法”的阐述,不仅影响了后世的法律思想,也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对宇宙秩序的系统化探求。我们解析了辩论在大学中的核心地位,展示了理性思辨如何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活动。 第三部:城邦的脉动——市民生活与法律秩序 随着城镇的扩张,出现了不同于庄园的社会群体和治理模式,这为现代国家治理提供了早期蓝本。 一、城市中的自由空气:市民权利的萌芽 “城市空气使人自由”(Stadtluft macht frei)这句格言象征着中世纪市民阶层对自治的渴望。本章考察了市民们如何通过契约、赎买或武装斗争获得特许状。我们分析了市民法庭(Communal Courts)与教会法、封建法的冲突与融合,探讨了早期商业合同的法律效力。 二、从城堡到市民:建筑的社会功能 中世纪的建筑不仅仅是防御工事,它们是社会等级和权力的具象表达。本书比较了庄园领主的坚固石砌城堡与新兴市民阶层的垂直型塔楼(Tower Houses)。对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过程的考察,不仅涉及建筑技术(飞扶壁的应用),更体现了整个城市对一个宏伟公共项目的集体投入与身份认同。 三、公共生活与娱乐:节庆、瘟疫与民间文学 我们进入中世纪的公共空间,探究了狂欢节、五月节等民间节庆如何成为社会压力的释放阀,以及世俗的游吟诗人(Troubadours)如何传播爱情诗歌与骑士精神。同时,面对如黑死病这类毁灭性灾难时,社会如何反应,以及这种集体创伤如何被记录和解释,构成了理解中世纪悲剧精神的关键。 结语:通往现代的复杂阶梯 《尘封的旋律》力求通过对日常生活、信仰结构和法律演变的细致梳理,呈现中世纪并非一个单调的停顿期,而是一个充满内在张力、技术积累和思想碰撞的复杂时代。它为我们理解现代世界的法律基础、商业伦理乃至哲学思辨,提供了一条清晰而充满细节的回溯路径。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文月


  台湾彰化人。一九三三年诞生于上海日本租界。启蒙教育为日语文,一九四五年返归故乡台湾,开始接受中国语文教育,故自然通晓中、日两国语文。

  一九五九年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毕业。同年,留母校执教。历讲师、副教授、教授,而于一九九三年退休。翌年,获赠台湾大学中文系名誉教授。曾任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史丹福大学、加州柏克莱大学,及捷克查理大学客座教授。

  写作方向分为三方面:论文类有《谢灵运及其诗》《中古文学论丛》等,翻译类有《源氏物语》《枕草子》等,散文类有《蒙娜丽莎微笑的嘴角》《青山青史──连雅堂传》《京都一年》《人物速写》等多种。

  曾获得中兴文艺奖章、时报文学奖散文类推荐奖、国家文艺奖、行政院文化奖。

图书目录

代序        文字的魅力
 
辑一        而今现在
最初的读者
山笑
记〈翡冷翠在下雨〉
记一张黑白照片──怀念庄慕陵先生
巨流河到哑口海的水势
画布上的文笔
敬悼塞翁
漫谈京都
 
辑二        落樱平安朝
祝贺老同学的生日礼物
诸行无常 盛者必衰──郑译《平家物语》读后
平安朝文学的中国语译
中国人の立场より见た白氏文集と平安朝文学
关于古典文学作品翻译的省思
翻译的再译──读佐复秀树《ウエイリー版源氏物语》
译事之局限──谈翻译原始语文的困难
 
辑三        六朝微雨
八十自述
关于文学史上的指称与断代──以「六朝」为例
潘岳、陆机诗中的南方意识
读陶潜〈责子〉诗
康乐诗的艺术均衡美──以对偶句诗为例
不能忘情吟──白居易与女性
手迹情谊──静农师珍藏的陈独秀先生手迹
《清昼堂诗集》中所显现的诗人的寂寞
我所不认识的刘吶鸥
从《雅堂先生家书》观连雅堂的晚年生活与心境

图书序言

代序

文字的魅力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的一大宝。
  
  文字,既无色彩,也无声音气味,更无表情思想;但是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文字,把他们所看到的形象与颜色,闻到的声音与味道书写下来,把他们追踪那些文字而再现了他们所经验过的丰富的宇宙世界生命种种,让后代的我们如亲历其境的经验那些种种。几百年、几千年过去了,当初书写那些文字的人们都已亡故不存了;然而,借由那些留存下来的文字,我们看到、听到、感受到那些喜怒哀乐爱恶欲;于是,透过文字,当初一个人的想法、感情,却变成为千百年后、千万人的感动和记忆了。既不是图画、摄影,也不是唱片、音符,而能够就在白纸黑字之间就传达了无所不包括的极丰饶的内容;文字的力量岂不神奇!
  
  至于我个人,所认识的文字,是和我的生长背景有很密切的关系的。
  
  我的父母都是台湾人。我们生活在上海的日本租界。那时候在法律上,台湾人都隶属日本公民,所以我的母语是日本话、上海话和一点台湾话。而我初习得的文字是日本文字。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我在日本租界的小学里,和侨居上海市的日本人子弟一起读书。我的班上,除我以外,都是日籍儿童(应该说,当时我的籍贯也是日本)。我们所受的教育,和日本「内地」的教科书完全相同;我们的老师,无论男女,也都是从「内地」赴上海的日本老师。当时,幼小的我,浑然不知自己不是日本人;我的成绩在全班之中,甚至是居前的。但是,在我读到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中日战争结束了。台湾光复了。我突然变成全班之中与别的同学不同的孩子。他们都是战败国者子弟,只有我一个人变成战胜国者的子弟。战败国者的日本同学们先后离开上海,回到他们的祖国日本去了。而我们家人,则是回到家乡台湾。
  
  我的兄弟姊妹都出生于上海。台湾虽是我们的家乡,其实是陌生的。我们甚至于也不会讲完整通顺的台湾话。令我特别不自在的是,回到台湾以后,当时读小学六年级的我,却得从注音符号开始学国语──中文。而教育局规定,在教室内不可使用日文,所以老师是用台语解释中文的。这两种语文,是生长于上海日租界的我,所不明白、不习惯的。
  
  不过,现实的困难,总得要克服。事实上,处于这种双语文的过渡期难关,是当时台湾很多人都遭遇到的。有些人已经中学(或大学)毕业了,甚至已经很熟练地用日文写作了,还是必须整个地将使用的语言文字从日文改为中文。我不过是在小学六年级时,忽然又回到一年级(或幼稚园时期)罢了。
  
  但克服困难的痛苦,却意外地带给我想像不到的收获。从小学最后的阶段开始学习另一种语文,其实,并不是太不容易,尤其当大环境、大趋势如此时,更有不得不然的推力助使,而前面五年的日本教育,到这个时候也颇具基础,不致随便忘记。生于这样特殊的时、空里,我倒是反而庆幸自己彷彿很「自然」地具备着双语的能力了。
  
  一九六九年,我因为具有中、日双语文的能力,而接受国科会遴选赴日本京都,在人文科学研究所进修一年,撰写比较文学研究的论文:「唐代文化对日本平安文坛的影响」。利用京大人文科学研究所内丰富的藏书,以及和日本学者的意见互研,我完成了计划好的论着,同时也令我能够在既有基础之上更进一步,以日文的立场观察中国文字,又从中文的立场观察日本文字。以前的我虽具备双语文能力,却只是以单方向思考:即以日本的立场看日文;或以中国的立场看中文。撰写唐代与平安朝文化的比较文学论文后,我培养出了以另一角度去观察两种文字的态度,于是增加了一种主观而客观、客观而主观的认知思考方式。
  
  日本在中世纪因与中国隋、唐有密切接触、有意地学习吸收中国文化(遣唐使团内设有遣唐留学生及遣唐留学僧),而造成其文化(包括文学、艺术、法律及宗教等)上的一大进步。其中,以文字而言,即使到今日,日本人所日常使用的文字,就是由直接取用中国文字的「汉字」,由中国文字的草书演变而生的「平假名」及取用中国文字一部分的「片假名」而成。不过,日本文字和中国文字的一大差别是,中国文字是表义的,一字一义;而日本文字(除「汉字」之外),「片假名」和「平假名」都是标音的,一字只代表一音,绝多数不具独立的意义。故而一个汉字,有时需由两个或三个、四个假名字缀成才会具有意义。例如「我」(「われ」)、「柳」(「やなぎ」)、「莺」(「うぐいす」)。
  
  由于一个汉字可抵三、四个假名字,故而一句五言诗或七言诗,往往可以完成一首日本的古典诗。在平安文坛文士竞相学习、模仿唐诗的当时,甚至有採唐诗句五字或七字以为作和歌的参考书:如大江千里所编《句题和歌》。试举其中一例:
 
  莺声诱引来花下。(白居易〈春江〉)
  莺の啼つる声にさそはれて
  花のもとにぞ我はきにゆる

  日本文字与英文(以及其他欧西国家的文字),属于拼音文字,因而一字只代表一音,读者看拼音文字中的一个字母时,只能辨其音,而不能辨其义;但中国文字则可以让读者既辨其音,又识其义。以上举「莺」字为例:

  莺(ING)
  うぐいす(U-Gu-I-Su)
  NIGHTINGALE(N-A-I-T-I-N-G-A-L-E)
 
  中文的「莺」,是完整的一个方块字。读者看到这个字,都能认识此字代表鸟类中的莺,既非雀,亦非鹰;而此字的发音就是(ING)。字的笔划和发音皆是整体、不可拆散的。
  
  日文「うぐいす」,若不用汉字「莺」,则需由「う」、「ぐ」、「い」、「す」四个假名缀成。うぐいす四字的任何一字抽取出来单独呈现,都不会具备任何意义。
  
  英文的「NIGHTINGALE」,也和日文「うぐいす」的情况大致是相同。必要这十一个字母串联在一起,才能代表「莺」的意义,而且所有发出的声,才会有所指涉。否则,其中任何一个字母单独呈现,也都不具备任何意义的。
  
  中国文字的每一个字都具单音语、具有其本身独立意义,而且在形象上又有引发辨识或联想的功能。先祖们造字时,对于物象已经给予分类,例如「岑」、「岳」、「崎」、「峰」;「汆」、「淼」、「清」、「湍」;「栗」、「森」、「松」、「樵」;「萍」、「蔓」、「芜」、「萎」……。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凡字典、辞典里所容无数的字,皆能从偏旁显示其物性类别,不仅名词如此,动词、形容词或副词亦然。又由于绝多数的字都具有声母和韵母,所以也可以造成听觉上的关联和整齐的效果。例如「彷彿」、「嬝娜」,其上、下二字的声母相同,故而读起来有整齐美的感受,而上、下之间又属同一偏旁的形体,所以无论听觉上或视觉上都有经营安排的美感。再如「沉深」、「逍遥」,其上、下二字属同一韵,且字形也属同一偏旁,同中有别,但其为造成艺术均衡美感的道理则相同。
  
  中国的文字,在表达感情思想之外,不是绘画,但有形象视觉的美;不是音乐,却富抑扬听觉之胜,是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字所不及的。身为日常接触中文的文学研究者和写作者,有时并不太觉察。在京都撰写中日文学的比较研究论文,使我有一个反省深思的机会,而得以站在外语文的立场来观察中国文字。缀连视觉与听觉兼备的方块文字,我们体会古人的感情和思想,而我们自己也把各自的感受与体会借字与字的缀连成文保存,希望后代的人能够看到。
  
  然而,和外国的文字接触、相比较,同时也让我们发现平日习以为常的中国文字之间所具有的另一个特色──暧昧。多年前,我在台大讲授「陶渊明师」〈归鸟〉的课堂上,有一个美籍留学生突然举手发问:「这首诗里面有几只鸟?」初听这样的问题有点意外,班上许多中国学生甚至笑了起来。但是,以英文去了解这首由四章组成的四言诗时,所出现的「鸟」这个字,的确并不单纯(以「鸟」隐喻的此诗中,有时候是指作者陶潜自身,有时候是指包括作者以及退隐以后田园生活中的邻人)。在中文里一只鸟是「鸟」,两只以上也是「鸟」。字形和音声都不必改,而且也无从改。如果把单数的鸟写成「鸟」,而复数的鸟写成「鸟们」,倒是反而显得造作了。但在汉学界英译本中,确实有不同的译法:(一)”Homing birds”(James Robert Hightower)(二)”The bird which has come home”(Burton Watson)。Hightower和Watson都是西方近代的着名汉学家。前者译〈归鸟〉此题目中的「鸟」为「birds」,后者则译为「bird」,可见得二人是陶诗中的鸟,有多数与单数之别。在文法比较严谨的英文中,二人对主词「鸟」的数目的不同选择结果,单数、多数,不仅影响四章四言诗不同的解读法,并且也必然会造成其动词、受词的不同书写法了。我们中国人读现代诗或古典诗,通常都不会「计较」这个问题的,甚至于中国的作者也恐怕不是太「在意」这个问题;而外国人遇到这种情形,如果没有「弄清楚」,他们就无法下笔了。难怪我那一位美国学生会提出那样子「奇怪」,其实是「很重要」的问题了。

  中文字里的名词,非仅单数、多数不区别,有时候动词的主动与被动也不怎么分明。同样举一个陶诗中很有名的「悠然见南山」为例。通常我们读这句诗,都会觉得境界高,令人向往,但是不太会去注意怎么没有主词?主词是谁?这句的上面是:「採菊东篱下」,也不着主词;其实这首题为「饮酒」二十首诗的第五首,全篇都没有一个主词,然而省略主词的写法,在中文里很多,尤其诗词更常见。在这里,「被省略的主词」为作者陶潜,应该是没有争论的(这种省略主词的笔法,日文也往往有之)。不过,名句「悠然见南山」,究竟「悠然」是指作者?还是南山?则也许有不同的说法,英文的翻译,因为必须得补上原来省略的主词「I」,所以悠然必定关系到「我」而成为「我悠然地看见南山」。关于这个问题,已故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说得好:「……『悠然见南山』句,既可读为:悠然地看南山;亦可读为:看到南山的悠然。可是进一步想,或许在呈现着两者皆可吧。看山的渊明是悠然的,而被渊明看到的南山也是悠然的。主客合一,难以分割,这种浑沌的状态,不正是「悠然见南山」吗?在中国话里,这是可能的。人们往往带着嘲讽之意说中国话的暧昧性,却不明白这正是作者诗的语言的绝妙之处。现实世界往往是浑沌而多面的,设若诗也者,是要将那多面性保留其多面性,使之定型于语言中,那么,中国话便是最适宜作诗的语言了。……」
  
  由于研究中古时代中、日两国文学,也间接促成了我翻译日本古典文学的原因。其实,在大学时期我就翻译过近代日文的书,但是日本的古典文学却始终未敢尝试。在我撰写的论文范围内,包括了平安时代女性作家紫式部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此着成于一○○八年的书,已经受全球文学界公认为世界文学里最早的小说,而其书却明显地受到中国文学的影响,尤其白居易的诗篇更为作者紫式部所喜爱而频频引用;〈长恨歌〉遂成为全书第一帖〈桐壶〉所成立的骨干。
  
  从京都回来以后的第三年,我就开始译注《源氏物语》,逐月在台大文学院的《中外文学月刊》连载。一九七八年十二月,费时五年半,刊载六十六期,百余万言的中文译注本《源氏物语》终于完成。前年(二○○八)岁暮,京都大学为了庆祝《源氏物语》诞生一千年,举办了国际研讨会议:「世界之中的《源氏物语》──其普遍性与现代性」。我受邀参加了该会议,发表演讲:「关于《源氏物语》的中文翻译」。《源氏物语》的翻译包括中、英、法、德、义、捷……等等,已经有近二十种的外国文字译本。我在会议中谈到,自己如何把千年前的日本古文字翻译成现代的中国文字,其困难以及其心得。也听到其他外国语文翻译此书时的种种问题。日本与中国两国的文化和文学,自中世纪以来有极密切的关系,而两国的文字虽称:「同文同种」,实则亦大有不同。翻译《源氏物语》百万言的鉅着,不容逃避地须要面对其中的一字一句,我深深体会到什么叫做「同文同种」之中的「不同」;也尽力把自己所体会辨认的「同」与「不同」,用中国文字传达出来了。
  
  《源氏物语》之后,我又陆续翻译了《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记》、《伊势物语》等,均为千年或千年以上的日本古典文学重要作品。另有一本近世着作《十三夜》。作者樋口一叶为明治时代女作家,虽以二十四岁年华早逝,但日本政府二○○四年以其肖像印制于五千円日币上,以志其百岁冥诞,表彰其成就。这几本书都是日本文学史上(甚至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着作,有必要介绍给我国读者,这是我当初翻译之目的;不过,这些书的内容十分动人,而文字非常有魅力,也是吸引我动笔的原因。
  
  五种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之中,除《伊势物语》的作者在原业平为男性之外,余四人皆是女性作家,但每个人的文章风格不同,设字敷辞有别。做为译者,我学会了先做一个细腻的读者。不但那些缀连而成的文字所表达的内容,须得完整掌握,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也要意会。这种阅读的方式,不只是「看」字、领会其意义而已,同时也是「听」字,赏识其音。成为作者文字的知己,然后把体悟所得,转译成为中文;不是自己习惯使用、喜爱使用的中文,而是衷心地贴近原着的文字。
  
  文字的魅力在文字本身,更是在它们「被使用」的领域内所展现的特色和功能。以我个人的经验而言,最常写作的对象有:文学研究、文学翻译及散文创作三种。每一种工作都以文字为基本,然而在「使用」文字的态度上确有分别的:文学研究的文字,务求其顺畅达意,避免迂回晦涩,以读者能够清楚掌握其旨为宗;散文创作的文字,视其内容而定清约或华饰之匹配准则,不妨彰显作者的个性特质;文学的翻译,则恰与创作相反,须得看文字且听文字,尽量抑制自我,唯原着之风格特性是遵循。
  
  回首自己的大半生,日日所关心喜爱的无非是文字的掌握。文字的魅力多么大!
 
  (编注:此为获赠「中华民国斐陶斐荣誉会员第十五届杰出成就奖」感言)

图书试读

【内文节选一】
 
记一张黑白照片──怀念庄慕陵先生
  
庄灵送给我一张放大的黑白照片,照片上是两位可敬的长者。静农师叼着烟斗坐于案前,正聚精会神作画,些许白烟袅绕深色的衣襟边。画纸上三枝两枝榦茎,依稀是梅花的构图。旁边站立的一位是庄慕陵先生,左手轻插腰际,右手自然地扶着桌面上画稿的一侧,指间夹着半截香菸,亦正聚精会神地俯观画面。眼镜挡住了双目的表情,但嘴角的微笑分明流露出愉悦的心情。
  
他们两位都穿着深色的棉袍,背景是温州街静农师的书房。从偏暗的光线看来,这张照片大概拍摄于某一年的冬日午后,他们两位的年纪大约都在七十余岁光景;然则庄灵拍摄这张照片,许是二十年以前的事情了。
  
时间飞逝!岂不令人惊心!
 
其实,十多年以前,我曾在静农师的书房中看到同一张照片,十分喜欢,静农师便将那张普通尺寸的照片赠送给我。他说:「你先拿去,我还可以跟庄灵再要一张。」我非常喜欢这张照片偏暗的调子。光线自右方的窗户或台灯照射过来,只照亮两位长者向着光的颜面、拿个笔与夹着香烟的右手;沉暗的桌面上,除打开的半包香菸及火柴等零星小件外,一张平铺的画纸是聚光的中心。从画者专注的眼神与观者微笑的嘴角,可以感受到二人之间书画优雅的氛围。
 
静农师与慕陵先生半世纪的友谊、正是诗文书画优雅的交往;当然,其间也还有菸酒诙谐豪迈的另一面吧。
  
多年以前,我曾多次在静农师的书房内不期然遇见慕陵先生。那间书房不过八坪大小。除两面窗户、一面书橱外,屋内仅一张可供阅读及写字作画的大书桌,其余狭隘的空间里,摆着几张椅子和矮几。静农师的主位永远是桌前那张藤椅,主客可坐在他对面的另一张藤椅;而一般学生晚辈多数随便自寻散布的各种椅子坐下。慕陵先生坐在静农师对面的藤椅里,他清癯的身子几乎被藤椅的背部和扶手包围起来,与身材魁梧的静农师恰成有趣的对比画面。坐于稍远处的我,常常可以清楚地看见两位如此的景象;也往往可以清晰地听见他们谈话的内容。

用户评价

评分

《文字的魅力:从六朝开始散步》,这个书名就像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门,缓缓向我这个身在台湾、热爱文学的读者敞开。我一直认为,文字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而“六朝”,恰恰是这条桥梁上极其重要的节点,那里孕育了中国文学史上无数璀璨的星辰。作者用“散步”这个词,让我感到一种亲切感和轻松感,仿佛不是在进行一场艰深的学术跋涉,而是一次与历史和文字的悠然邂逅。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从六朝这个起点出发,一步步带领我们走进文字的深层世界。是会细致地解析那些传世名篇的字句精妙,还是会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去阐释文字所承载的时代精神?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文字的细腻品味巧妙地融合?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重新认识文字的力量,不仅仅是作为信息的传递者,更是作为情感的载体,思想的画笔,以及文化传承的血脉。对于在台湾的我们来说,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深入了解中国文学的根源,去感受那些跨越千年的文字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将是一种非常宝贵且令人心动的体验。我相信,这本书会是一次充满惊喜的文字之旅。

评分

《文字的魅力:从六朝开始散步》这个书名,就如同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瞬间勾起了我这位台湾读者内心深处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与好奇。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充满魔力的存在,它能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与历史共鸣。而“六朝”,这个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孕育了多少令人惊叹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潮,从魏晋名士的洒脱不羁,到南北朝的诗歌创新,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散步”这个词,更是赋予了这本书一种轻松、自由、探寻的意味,它暗示着我们不是在进行一场刻板的学习,而是在一次充满乐趣的文化之旅中,边走边看,边看边悟。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细腻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带领我们走进六朝时期文字的殿堂。是会从那些经典的诗文入手,剖析其字句的精妙,还是会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去解读文字的时代烙印?或许,作者会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发掘那些被遗忘在角落里的文字之美,去呈现文字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流淌、演变,并最终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对我而言,这样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越品越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底蕴。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文字的魅力:从六朝开始散步》,一听就很有故事感,而且“散步”这个词,让我感觉非常接地气,一点都没有学术的距离感。尤其是在台湾,我们对历史文化都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而“六朝”这个时期,在文学史上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建安风骨到魏晋风流,再到南北朝的诗歌发展,留下了太多宝贵的财富。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带领我们,从这个文学的源头开始,进行一次“散步”式的探索。这“散步”不是简单的浏览,而是一种深入的体验,一种细致的品味。我会想,作者会不会在字里行间,为我们揭示那些被时光掩盖的文字细节?会不会讲述那些文人墨客在创作时的心路历程?会不会将六朝的社会风貌、文化思潮与文字的演变紧密地联系起来?对于我这个喜欢在阅读中寻找乐趣和启发的台湾读者来说,这样的阅读方式简直太吸引人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不仅仅是了解到六朝文学的概貌,更能深入到文字的肌理之中,去感受它们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去理解文字如何塑造了那个时代,又如何影响了后世。这感觉就像是跟着一位博学的朋友,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悠闲地散步,时不时停下来,品味一首诗,欣赏一篇文章,感受字句背后的千般滋味。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文字的魅力:从六朝开始散步》,真的太吸引人了。作为一个在台湾的读者,我一直对中国古典文学情有独钟,而“六朝”这个时期,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宝藏,孕育了无数惊艳的篇章。作者用“散步”这个词,让我感觉很舒服,它打破了传统学术著作的沉重感,而是带有一种悠闲、自在的探索意味。我脑海里已经开始勾勒出一幅画面:跟着作者,仿佛漫步在六朝的街头巷尾,时而走进书斋,品味文人的雅趣;时而置身于山水之间,感受诗歌的意境。我特别好奇,作者将如何从“文字的魅力”入手,去解读六朝的文学成就。是会着重于词藻的运用,还是会深入到文字背后的思想情感?又或者,会通过对不同体裁、不同作者作品的分析,来展现六朝文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让我跳脱出死记硬背的模式,而是以一种更加鲜活、更加感性的方式,去理解和感受六朝文字所蕴含的独特魅力。这种“散步”式的阅读,想必能让我收获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感悟,就像在一次文学的探险中,不断发现新的风景。

评分

光是听到《文字的魅力:从六朝开始散步》这个书名,就足够让我这个对文字情有独钟的台湾读者感到好奇了。文字,真的是一件很奇妙的东西,它既是记录历史的载体,也是表达情感的工具,更是思想碰撞的火花。而“六朝”这个时期,在我看来,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充满了生机与变革的时代,魏晋南北朝,那段历史的动荡与文化的融合,造就了多少令人惊叹的文学成就!“散步”这个词,更是巧妙地将“探索”与“悠闲”结合在一起,仿佛是在引领读者,不是去啃读枯燥的史料,而是像在风景优美的庭院里,一边漫步,一边欣赏沿途的风景。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细腻且富有人文关怀的方式,带领我们去发现六朝时期文字的独特之处。是那些骈文的华丽辞藻,还是山水诗的清幽意境,亦或是那些名士风流背后蕴含的深刻哲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文学作品的赏析,更能深入到文字背后的人物、故事和时代精神,让我们感受到文字是如何在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孕育、生长,并最终绽放出璀璨的光芒。身为一个读者,我渴望的是一种能够触及灵魂的阅读体验,而《文字的魅力:从六朝开始散步》,听起来就具备了这样的潜质,它承诺的是一场充满发现与启迪的文化之旅。

评分

哇,这书名《文字的魅力:从六朝开始散步》,光是听起来就充满了诗意和历史的厚度,让我这个喜欢在文字中漫游的台湾读者,瞬间就充满了期待。六朝,那可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魏晋风流、骈文盛行,多少璀璨的诗篇和散文就如同星辰般闪耀,至今仍是我们文化基因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散步”这个词,则为这段历史的探索增添了一份轻松与闲适,不是刻板的学术研究,而是仿佛跟随着作者的脚步,悠然地走进那些字里行间,去感受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去体味那些文人墨客的心灵轨迹。我特别好奇,作者将如何从这个遥远的起点出发,一步步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去发现文字本身所蕴含的无穷魅力。是会从具体的作品入手,解析其精妙的结构与辞藻,还是会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切入,阐述文字如何反映时代、又如何塑造时代?亦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文字的细腻品味巧妙地融合?无论如何,我期待这趟“散步”能让我对六朝文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并且能在其中寻找到连接古今、启迪当下的一些智慧火花。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这种喜欢沉浸在书海中,又对历史文化充满好奇的读者量身定做的。

评分

《文字的魅力:从六朝开始散步》这个书名,就如同一抹淡雅的水墨,瞬间勾勒出我心目中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向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迷人的艺术,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传递着人类的情感,更闪耀着思想的光芒。而“六朝”,这个在中国文学史上扮演着承前启后关键角色的时代,无疑是探寻文字魅力的一片沃土。作者用“散步”这个词,巧妙地为这次探索增添了一份轻松与自在,仿佛不是在攻克一座知识的山峰,而是在一次悠闲的旅途中,偶遇一片风景,品味一份情怀。身在台湾的我,一直对中华文化的根源有着深厚的情感,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带领我,从六朝这个起点出发,去深入探寻文字的奥秘。是会细致地解读那些骈文的辞藻之美,还是会沉浸在山水诗的清幽意境中?亦或是,作者会从更广阔的视野出发,去阐释文字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变迁,又如何塑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不仅仅是“知道”六朝文学,更能“感受”到文字的温度,理解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独特印记,并在字里行间,发现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智慧与启迪。

评分

《文字的魅力:从六朝开始散步》,这个书名让我眼睛一亮,我一直觉得,文学的精髓,很大程度上就藏在文字本身。我们读诗,不仅仅是读它的意境,更是品它的韵律,它的节奏,它的词语选择。我们读文章,同样如此,好的文字能够引人入胜,差的文字则可能索然无味。而“六朝”,这个历史时期,在中国文学史上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黄金时代。从汉末的骚动不安,到魏晋的清谈风流,再到南北朝的文化碰撞,这期间涌现了无数伟大的文人墨客,他们的文字,或慷慨激昂,或清新淡雅,或跌宕起伏,都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作者选择“从六朝开始散步”,这个“散步”二字,让我感觉非常亲切。它不像那种板着脸的学术著作,而是带着一种探索的乐趣,一种发现的惊喜。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如同漫步在历史的长廊中,细细品味那些文字的细节,去理解当时文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他们是如何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念的。身为一个在台湾的读者,我非常希望能够透过这本书,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尤其是六朝时期在整个文学史上的独特贡献。这种“散步”式的阅读体验,应该能让我从更轻松、更愉悦的角度,去领略文字的深邃魅力。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文字的魅力:从六朝开始散步》,点出了一个非常吸引我的切入点——“文字的魅力”。我知道,很多时候我们阅读文学作品,往往只关注故事本身,却忽略了构成故事的根本——文字。文字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描绘出壮丽的山河,能够刻画出细腻的情感,能够传达出深刻的思想,甚至能够影响一个时代的风气。而“六朝”,这片土地,这几个朝代,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从曹操的慷慨悲歌,到建安七子的风骨,再到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及魏晋名士的玄言清谈,这些都离不开文字的支撑和表达。作者选择以“散步”的方式来探索,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聪明且贴近读者的手法。它意味着,我们不需要背负着沉重的学习压力,而是可以像在公园里一样,悠闲地踱步,欣赏沿途的风景。我希望作者能够带领我们,不仅仅是走马观花地浏览,而是能深入到那些被时光掩埋的角落,去发掘那些被低估的文字之美,去理解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字句是如何诞生的,它们又承载了怎样的情感与思想。台湾的读者,尤其是我这样喜欢文学的人,往往会在阅读中寻找一种共鸣,一种与历史对话、与古人神交的机会。我相信,这本书能够提供这样的平台,让我们重新审视文字的力量,重新感受那些跨越千年的文字所传递的温度。

评分

光是听到《文字的魅力:从六朝开始散步》这个书名,就足以让我这个身为台湾读者的心,泛起阵阵涟漪。文字,从来就不仅仅是简单的符号组合,它是情感的寄托,是思想的载体,更是历史的见证。“六朝”这个词,更是让我联想到那个充满魏晋风度、文化碰撞的时代,那里孕育了多少令人扼腕叹息、拍案叫绝的文学作品。而“散步”这个字眼,更是巧妙地为这场探索增添了一份轻松与悠闲,仿佛不是一场艰苦的学术跋涉,而是一次与文字的亲密对话,一次在历史长河中的优雅漫步。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从六朝这个起点出发,一步步揭示文字那令人着迷的魅力。是会深入分析那些骈文的辞藻之美,还是会细细品味那些山水诗的意境?抑或是,作者会从更宏观的角度,去探讨文字在当时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跳脱出对文学作品的浅层理解,而是能够触及到文字更深邃的本质,去感受它们所承载的时代精神,去体悟那些字句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哲思。身为一个热爱阅读的人,我渴望的是能够与古人神交,而这本书,听起来就具备了这样的魔力,它承诺的是一场充满发现与启迪的文化之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