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天见报的副刊文学,
总是引领着艺文风潮,
璀璨的作品如奔尖的浪花⋯⋯
波澜壮阔的文学浪潮背后,
推着文学作家乘风破浪的力道──副刊编辑
总是比任何人更先期待掌声和目光,
精心策画作品见刊那瞬间的耀眼。
这是,读者每天等待的报刊背后的故事,
一个推浪的人所经历的副刊黄金时代。
==特别企画==
〔收录〕跨世代|跨平台〔讲座〕 30年之间的文坛实况:
同样曾经身兼作家与编辑身分的林黛嫚与陈又津,大谈两个世代的「作家/编辑人」,在双重角色(人格)切换的冒险犯难过程!──《推浪的人》特辑〈跨世代作家/编辑人的对话〉
报纸副刊╳书籍出版╳网路新媒体:
同样站在浪尖上见证过报纸副刊、书籍出版黄金年代的三位编辑达人,联经出版总编辑胡金伦、报导者总编辑与中央副刊主编林黛嫚,是怎么看待网路世代为传媒界掀起的海啸呢?
【你将会在本书中找到】 .你知道俗称「报屁股」的副刊,竟然有冷、热之分?
.你知道周公梦蝶应允了女性的咖啡邀请,会慎重地一早去理发而盛装出席吗?
.你知道当年「中副」的特色之一,竟是「讣闻版面」吗?
.菜鸟小编接到珍贵的大作家手稿,却弄丢了,该怎么办?
专文推荐 蔡素芬 知名小说家
郭强生 知名作家、学者
推荐特辑 跨世代作家/编辑人对话 林黛嫚╳陈又津
文坛名家共同见证 隐地 尔雅出版社创办人
李瑞腾 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
向阳 知名作家、诗人
刘克襄 知名作家
宇文正 知名作家、联合报副刊主任
朱国珍 知名作家
王盛弘 知名作家、联合报副刊副主任
王聪威 知名小说家、《联合文学》杂志总编辑
孙梓评 知名诗人、自由时报副刊主编
朱宥勋 知名作家、《秘密读者》编辑委员
编辑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行业,而报纸副刊编辑随着平面媒体的式微,今已濒临灭绝。这个时候,林黛嫚出版她的副刊岁月之忆述,不无记录文坛、见证时潮、总结副刊编辑经验的用心。──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 李瑞腾
黛嫚将在中副近20年的工作过程梳理成这本真诚无讳的集子,说的虽是她个人的编辑枱经验,却也是一本第一线体验与观察现代副刊变化的简史。──知名小说家 蔡素芬
阅读这本回忆录,让我尤其惊喜的是,黛嫚不仅仅是分享了她在中副的宝贵经验,更重要的是,她让我们看到副刊其实也是传播媒体的一环,它在台湾的艺文生态中所历经的变化,与它为台湾建立起的许多人文软实力,需要有像这样一本书留下记载。──知名作家、学者 郭强生
自1988年解严以降,迄于2006年网际网路狼般虎般崛起之际,近20年间黛嫚主编见证了报纸副刊黄金年代,也亲炙它的渐趋没落与沉寂,主编以直白、信实之笔重现了副刊日常,记录下孙如陵、梅新两位前辈行谊,同时琥珀也似结晶了名家传奇,举凡高阳的快笔、苏雪林的清寂、段彩华的默诵腹稿、夏志清快人快语……蛾眉淡扫却有点睛之妙,写下网路大军逼境之前,上世纪末的文学传播小史。——知名作家、联合报副刊副主任 王盛弘
退伍后,新世纪来临前,曾与中央副刊有过短暂缘分。徬徨待业的我,接到黛嫚姊电话,问我要不要到中副「喝杯咖啡」?于是我竟获得了小小的副刊编辑经验——跟着校版,约稿,採访,见识过副刊室丰厚的书架,同事们相处的温度,以及,黛嫚姊危机处理的能力。为期不长的两个月,没能有机会听黛嫚姊细说往事,但知道自己参与过黄金余晖,而今终于有一册完整的追忆,将编辑枱工作苦乐鉅细靡遗记下。此刻身为副刊编辑的我,读来自然别有感触,然则对一般读者而言,它更有时间磨沥而出的贵重。——知名诗人、自由时报副刊主编 孙梓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