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魅力:從六朝開始散步

文字的魅力:從六朝開始散步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文學史
  • 六朝文學
  • 散文
  • 文化史
  • 文字之美
  • 古典文學
  • 文學賞析
  • 曆史文化
  • 閱讀
  • 散步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一位文學傢之大河壯濶
文字的魅力深刻久遠、文學之啓示濶遠無窮
或散文,或翻譯,或學術,三個麵嚮的林文月,最深厚完整的一次集結

  我用文字記下生活,事過境遷,日子過去瞭,文字留下來;
  文字不但記下我的生活,也豐富瞭我的生活。
  ──林文月

  ★ 國傢圖書館、趨勢教育基金會舉辦,颱大中文係協辦「2016嚮林文月緻敬」係列活動
  ★ 隨書附贈CD,收錄林文月和一雙藝術傢兒女郭思蔚、郭思敏親聲朗讀作品、吉他演繹


  林文月教授之書寫,始於六朝之學術研究,其研究所論文對象正是謝靈運;鏇以第一本散文集《京都一年》即確認其古遠幽邃之獨有散文風格;而對日本文學——尤其是平安朝文學之深研精譯,同樣影響久長廣遠。

  手握三支采筆的林文月教授,此次集結多年來未曾輯印的眾多文章,而成皇皇一冊、二十餘萬言,《文字的魅力──從六朝開始散步》是以分為三捲,主題分彆集中於「散文創作」、「翻譯心得」、「六朝研究」;既是跨越時空的文學交感,復又乘馭神思韆裏之文字賦形,而迴到瞭文學的本身——文字無涯之對話與魅力。

  縱覽《文字的魅力──從六朝開始散步》,如同群山勁麗、韆壑爭奇,而其實次第井然、成長可尋;這本書見證瞭一位文學傢之大河壯濶,始於不辭涓滴之用功與包容,最是情真辭切,值得愛文字之人、愛書之人,同感互通文字的魅力深刻久遠、文學之啓示濶遠無窮。

  文字是她畢生攜手的伴侶
  她在之中找到獨特的魅力


  一、散文集:《文字的魅力──從六朝開始散步》

  輯一「而今現在」的文字魅力是隨筆散文。短記目前睡前閱讀的時光,側記颱靜農師、莊慕陵師的情誼,記述看帶蔣勛作品與節氣流轉,緩緩寫下她與齊邦媛先生的相知相惜。

  輯二「落櫻平安朝」的文字魅力在於翻譯之筆。自一九七三年以降,陸續翻譯《源氏物語》《枕草子》等日本古典經典,「落櫻平安朝」即為書寫翻譯時的甘苦與點滴,穿梭於「同文同種」中日兩國語言之間,將同與不同,轉譯為優美的文字。

  輯三「六朝微雨」的文字魅力著重學術書寫。自六朝緩步而來,談潘嶽、陸機的詩作意識,淺言鄭騫的詩人寂寞,更深刻爬梳連雅堂晚年的書信往返,從中窺得一絲外祖父的生活與心境……。

  二、隨書附贈CD:《而今現在──林文月和一雙兒女的作品朗讀》

  三十年前,林文月收到兒子郭思蔚以吉他演繹古典樂章的錄音帶,做為母親節的禮物,這段音檔,林文月一直珍惜地收藏著,成為此次朗讀作品最佳配樂……由林文月與一雙兒女朗讀其文字作品,當中溫潤、情感豐富的嗓音與音樂,在在凸顯林文月的情真辭切、同感互通之文字的魅力。

  朗讀篇章(節錄):
  《京都一年》〈深鞦再訪京都〉〈櫻花時節觀都舞〉
  《迴首》〈在颱大的日子〉〈龍坡丈室憶往〉
  〈林文月論林文月〉(郭思敏朗讀)
  《交談》〈我的三種文筆〉
  《作品》〈溫州街到溫州街〉
  《讀中文係的人》〈一個讀中文係的人〉
  《午後書房》〈白發與臍帶〉
  《遙遠》〈林文月的希望〉(郭思蔚朗讀)
  《擬古》〈給兒子的信〉
  《飲膳劄記》〈炒米粉〉〈鑲鼕菇〉

  音樂麯目:
  Anon: Romance de Amor(愛的羅曼史)
  Tarrega: Lágrima(眼淚)
  Llobet: El testamente de Amelia(亞美利雅的誓言)
  Walker: Kleine Romanze(小羅曼史)
  Luigi Mozzani: Feste Lariane(羅莉安娜組麯)
  Gomez: Triste Santuario(憂鬱的禮拜堂)
  Tarrega: Marieta(瑪莉雅達)
好的,以下是一份不包含您所提及書籍內容的圖書簡介,力求詳實且自然: --- 塵封的鏇律:中世紀歐洲的日常生活與精神世界 一部深入挖掘公元500年至1500年間歐洲社會肌理的編年史 導言:穿越迷霧,重塑“黑暗時代”的刻闆印象 長期以來,中世紀(公元500年至1500年)在曆史敘事中常被籠罩在一層薄薄的“黑暗”陰影之下,被簡化為知識斷裂、蠻族入侵和停滯不前的時期。然而,正如撥開濃霧纔能看見群山輪廓,這部《塵封的鏇律》旨在提供一幅多維、精細且充滿生命力的中世紀歐洲畫捲。我們聚焦的不是帝國的興衰或宏大的戰爭,而是那些構成時代底色的、鮮活的日常生活、潛藏的精神信仰與技術革新。本書將帶領讀者深入田野、作坊、修道院的靜謐角落,重新審視這個孕育瞭現代歐洲諸多思想與製度的復雜時代。 第一部:土地與汗水——塑造日常的經濟結構 中世紀,土地不僅是生産資料,更是社會關係和身份的基石。本部分細緻考察瞭封建製度的運作機製,但我們更關注其在微觀層麵的體現。 一、莊園的生命周期:自給自足的微觀經濟體 莊園(Manor)是中世紀歐洲最基本的社會經濟單元。我們詳細分析瞭勞役地租、實物地租與貨幣地租的演變過程。從春耕的播種儀式到鞦收的分配爭議,本書描繪瞭農奴與領主之間復雜而又相互依存的關係。通過對不同地區(如英格蘭的敞田製與法國的集約化耕作)的對比研究,揭示瞭農業實踐如何適應當地的氣候與人脈網絡。我們引入瞭大量的考古學證據,重建瞭茅草屋、榖倉和牲畜棚的內部布局,讓讀者得以窺見一個農戶傢庭的全部財産與生計所在。 二、手工業的復興與行會的興衰 隨著人口的增長與城鎮的萌芽,城市手工業開始復蘇。本章深入剖析瞭行會(Guilds)的雙重角色:它們既是質量的守護者和技術的壟斷者,也是社會保障網絡和城市政治的參與者。從製革匠的酸臭作坊到織布工的喧囂樓房,我們追蹤瞭學徒、幫工到大師的晉升路徑,探討瞭行會如何平衡技術傳播與既得利益的保護。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對中世紀煉金術士的工作環境與其實際的化學操作進行瞭審慎的考證,區分瞭神話與早期科學實踐的界限。 三、貿易的脈動:從地方集市到國際博覽會 中世紀的貿易並非停滯不前。我們描繪瞭維京人的航綫如何被漢薩同盟所取代,以及意大利城邦如何壟斷瞭地中海的香料之路。詳細考察瞭香檳地區(Champagne)的四大集市,這些集市不僅是商品交換的場所,更是信息、文化與金融工具(如匯票)傳播的中心。通過分析當時的商法文書和海關記錄,展現瞭貨幣兌換、信貸係統的早期形態,證明瞭中世紀商業智慧的活力。 第二部:信仰與理性——中世紀的精神圖景 中世紀的日常生活被天主教會的精神權威所滲透,信仰不僅是個人的選擇,更是社會秩序的基石。 一、從彌撒到朝聖:教會生活的日常 本書探討瞭普通教徒如何理解並實踐他們的信仰。我們分析瞭聖像、聖物崇拜的社會意義,它們如何彌閤瞭精英神學與大眾理解之間的鴻溝。對鄉村教區(Parish)的研究錶明,教區神父不僅是精神導師,更是社區的教育者、記錄員和仲裁者。我們特彆關注瞭“聖徒的星期”——那些與特定聖徒相關的節日如何打亂瞭農耕的節奏,提供瞭社會情感宣泄的齣口。 二、修道院的隱秘世界:知識的保存與創新 修道院是中世紀的文化燈塔。本書細緻考察瞭本篤會、熙篤會等不同修會之間的區彆及其對歐洲的不同影響。我們不僅僅停留在抄寫室(Scriptorium)對古典文獻的復製工作上,更著重探討瞭修道士在農業技術改良、醫學知識(草藥學)整理以及早期音樂理論發展中的主動貢獻。例如,熙篤會在沼澤開墾和水利工程上的實踐,極大地拓寬瞭可耕種的土地麵積。 三、經院哲學的思維煉金術 在中世紀晚期,大學的興起標誌著知識生産方式的轉變。本書深入剖析瞭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如何運用邏輯工具,特彆是亞裏士多德的思維框架,來調和信仰與理性。阿奎那對“自然法”的闡述,不僅影響瞭後世的法律思想,也體現瞭當時知識分子對宇宙秩序的係統化探求。我們解析瞭辯論在大學中的核心地位,展示瞭理性思辨如何成為一種強大的精神活動。 第三部:城邦的脈動——市民生活與法律秩序 隨著城鎮的擴張,齣現瞭不同於莊園的社會群體和治理模式,這為現代國傢治理提供瞭早期藍本。 一、城市中的自由空氣:市民權利的萌芽 “城市空氣使人自由”(Stadtluft macht frei)這句格言象徵著中世紀市民階層對自治的渴望。本章考察瞭市民們如何通過契約、贖買或武裝鬥爭獲得特許狀。我們分析瞭市民法庭(Communal Courts)與教會法、封建法的衝突與融閤,探討瞭早期商業閤同的法律效力。 二、從城堡到市民:建築的社會功能 中世紀的建築不僅僅是防禦工事,它們是社會等級和權力的具象錶達。本書比較瞭莊園領主的堅固石砌城堡與新興市民階層的垂直型塔樓(Tower Houses)。對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過程的考察,不僅涉及建築技術(飛扶壁的應用),更體現瞭整個城市對一個宏偉公共項目的集體投入與身份認同。 三、公共生活與娛樂:節慶、瘟疫與民間文學 我們進入中世紀的公共空間,探究瞭狂歡節、五月節等民間節慶如何成為社會壓力的釋放閥,以及世俗的遊吟詩人(Troubadours)如何傳播愛情詩歌與騎士精神。同時,麵對如黑死病這類毀滅性災難時,社會如何反應,以及這種集體創傷如何被記錄和解釋,構成瞭理解中世紀悲劇精神的關鍵。 結語:通往現代的復雜階梯 《塵封的鏇律》力求通過對日常生活、信仰結構和法律演變的細緻梳理,呈現中世紀並非一個單調的停頓期,而是一個充滿內在張力、技術積纍和思想碰撞的復雜時代。它為我們理解現代世界的法律基礎、商業倫理乃至哲學思辨,提供瞭一條清晰而充滿細節的迴溯路徑。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文月


  颱灣彰化人。一九三三年誕生於上海日本租界。啓濛教育為日語文,一九四五年返歸故鄉颱灣,開始接受中國語文教育,故自然通曉中、日兩國語文。

  一九五九年颱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畢業。同年,留母校執教。曆講師、副教授、教授,而於一九九三年退休。翌年,獲贈颱灣大學中文係名譽教授。曾任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史丹福大學、加州柏剋萊大學,及捷剋查理大學客座教授。

  寫作方嚮分為三方麵:論文類有《謝靈運及其詩》《中古文學論叢》等,翻譯類有《源氏物語》《枕草子》等,散文類有《濛娜麗莎微笑的嘴角》《青山青史──連雅堂傳》《京都一年》《人物速寫》等多種。

  曾獲得中興文藝奬章、時報文學奬散文類推薦奬、國傢文藝奬、行政院文化奬。

圖書目錄

代序        文字的魅力
 
輯一        而今現在
最初的讀者
山笑
記〈翡冷翠在下雨〉
記一張黑白照片──懷念莊慕陵先生
巨流河到啞口海的水勢
畫布上的文筆
敬悼塞翁
漫談京都
 
輯二        落櫻平安朝
祝賀老同學的生日禮物
諸行無常 盛者必衰──鄭譯《平傢物語》讀後
平安朝文學的中國語譯
中國人の立場より見た白氏文集と平安朝文學
關於古典文學作品翻譯的省思
翻譯的再譯──讀佐復秀樹《ウエイリー版源氏物語》
譯事之局限──談翻譯原始語文的睏難
 
輯三        六朝微雨
八十自述
關於文學史上的指稱與斷代──以「六朝」為例
潘嶽、陸機詩中的南方意識
讀陶潛〈責子〉詩
康樂詩的藝術均衡美──以對偶句詩為例
不能忘情吟──白居易與女性
手跡情誼──靜農師珍藏的陳獨秀先生手跡
《清晝堂詩集》中所顯現的詩人的寂寞
我所不認識的劉吶鷗
從《雅堂先生傢書》觀連雅堂的晚年生活與心境

圖書序言

代序

文字的魅力
 
  文字的發明,是人類的一大寶。
  
  文字,既無色彩,也無聲音氣味,更無錶情思想;但是我們的祖先發明瞭文字,把他們所看到的形象與顔色,聞到的聲音與味道書寫下來,把他們追蹤那些文字而再現瞭他們所經驗過的豐富的宇宙世界生命種種,讓後代的我們如親曆其境的經驗那些種種。幾百年、幾韆年過去瞭,當初書寫那些文字的人們都已亡故不存瞭;然而,藉由那些留存下來的文字,我們看到、聽到、感受到那些喜怒哀樂愛惡欲;於是,透過文字,當初一個人的想法、感情,卻變成為韆百年後、韆萬人的感動和記憶瞭。既不是圖畫、攝影,也不是唱片、音符,而能夠就在白紙黑字之間就傳達瞭無所不包括的極豐饒的內容;文字的力量豈不神奇!
  
  至於我個人,所認識的文字,是和我的生長背景有很密切的關係的。
  
  我的父母都是颱灣人。我們生活在上海的日本租界。那時候在法律上,颱灣人都隸屬日本公民,所以我的母語是日本話、上海話和一點颱灣話。而我初習得的文字是日本文字。從小學一年級到五年級,我在日本租界的小學裏,和僑居上海市的日本人子弟一起讀書。我的班上,除我以外,都是日籍兒童(應該說,當時我的籍貫也是日本)。我們所受的教育,和日本「內地」的教科書完全相同;我們的老師,無論男女,也都是從「內地」赴上海的日本老師。當時,幼小的我,渾然不知自己不是日本人;我的成績在全班之中,甚至是居前的。但是,在我讀到小學五年級的時候,中日戰爭結束瞭。颱灣光復瞭。我突然變成全班之中與彆的同學不同的孩子。他們都是戰敗國者子弟,隻有我一個人變成戰勝國者的子弟。戰敗國者的日本同學們先後離開上海,迴到他們的祖國日本去瞭。而我們傢人,則是迴到傢鄉颱灣。
  
  我的兄弟姊妹都齣生於上海。颱灣雖是我們的傢鄉,其實是陌生的。我們甚至於也不會講完整通順的颱灣話。令我特彆不自在的是,迴到颱灣以後,當時讀小學六年級的我,卻得從注音符號開始學國語──中文。而教育局規定,在教室內不可使用日文,所以老師是用颱語解釋中文的。這兩種語文,是生長於上海日租界的我,所不明白、不習慣的。
  
  不過,現實的睏難,總得要剋服。事實上,處於這種雙語文的過渡期難關,是當時颱灣很多人都遭遇到的。有些人已經中學(或大學)畢業瞭,甚至已經很熟練地用日文寫作瞭,還是必須整個地將使用的語言文字從日文改為中文。我不過是在小學六年級時,忽然又迴到一年級(或幼稚園時期)罷瞭。
  
  但剋服睏難的痛苦,卻意外地帶給我想像不到的收獲。從小學最後的階段開始學習另一種語文,其實,並不是太不容易,尤其當大環境、大趨勢如此時,更有不得不然的推力助使,而前麵五年的日本教育,到這個時候也頗具基礎,不緻隨便忘記。生於這樣特殊的時、空裏,我倒是反而慶幸自己彷彿很「自然」地具備著雙語的能力瞭。
  
  一九六九年,我因為具有中、日雙語文的能力,而接受國科會遴選赴日本京都,在人文科學研究所進修一年,撰寫比較文學研究的論文:「唐代文化對日本平安文壇的影響」。利用京大人文科學研究所內豐富的藏書,以及和日本學者的意見互研,我完成瞭計劃好的論著,同時也令我能夠在既有基礎之上更進一步,以日文的立場觀察中國文字,又從中文的立場觀察日本文字。以前的我雖具備雙語文能力,卻隻是以單方嚮思考:即以日本的立場看日文;或以中國的立場看中文。撰寫唐代與平安朝文化的比較文學論文後,我培養齣瞭以另一角度去觀察兩種文字的態度,於是增加瞭一種主觀而客觀、客觀而主觀的認知思考方式。
  
  日本在中世紀因與中國隋、唐有密切接觸、有意地學習吸收中國文化(遣唐使團內設有遣唐留學生及遣唐留學僧),而造成其文化(包括文學、藝術、法律及宗教等)上的一大進步。其中,以文字而言,即使到今日,日本人所日常使用的文字,就是由直接取用中國文字的「漢字」,由中國文字的草書演變而生的「平假名」及取用中國文字一部分的「片假名」而成。不過,日本文字和中國文字的一大差彆是,中國文字是錶義的,一字一義;而日本文字(除「漢字」之外),「片假名」和「平假名」都是標音的,一字隻代錶一音,絕多數不具獨立的意義。故而一個漢字,有時需由兩個或三個、四個假名字綴成纔會具有意義。例如「我」(「われ」)、「柳」(「やなぎ」)、「鶯」(「うぐいす」)。
  
  由於一個漢字可抵三、四個假名字,故而一句五言詩或七言詩,往往可以完成一首日本的古典詩。在平安文壇文士競相學習、模仿唐詩的當時,甚至有採唐詩句五字或七字以為作和歌的參考書:如大江韆裏所編《句題和歌》。試舉其中一例:
 
  鶯聲誘引來花下。(白居易〈春江〉)
  鶯の啼つる聲にさそはれて
  花のもとにぞ我はきにゆる

  日本文字與英文(以及其他歐西國傢的文字),屬於拼音文字,因而一字隻代錶一音,讀者看拼音文字中的一個字母時,隻能辨其音,而不能辨其義;但中國文字則可以讓讀者既辨其音,又識其義。以上舉「鶯」字為例:

  鶯(ING)
  うぐいす(U-Gu-I-Su)
  NIGHTINGALE(N-A-I-T-I-N-G-A-L-E)
 
  中文的「鶯」,是完整的一個方塊字。讀者看到這個字,都能認識此字代錶鳥類中的鶯,既非雀,亦非鷹;而此字的發音就是(ING)。字的筆劃和發音皆是整體、不可拆散的。
  
  日文「うぐいす」,若不用漢字「鶯」,則需由「う」、「ぐ」、「い」、「す」四個假名綴成。うぐいす四字的任何一字抽取齣來單獨呈現,都不會具備任何意義。
  
  英文的「NIGHTINGALE」,也和日文「うぐいす」的情況大緻是相同。必要這十一個字母串聯在一起,纔能代錶「鶯」的意義,而且所有發齣的聲,纔會有所指涉。否則,其中任何一個字母單獨呈現,也都不具備任何意義的。
  
  中國文字的每一個字都具單音語、具有其本身獨立意義,而且在形象上又有引發辨識或聯想的功能。先祖們造字時,對於物象已經給予分類,例如「岑」、「嶽」、「崎」、「峰」;「汆」、「淼」、「清」、「湍」;「栗」、「森」、「鬆」、「樵」;「萍」、「蔓」、「蕪」、「萎」……。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凡字典、辭典裏所容無數的字,皆能從偏旁顯示其物性類彆,不僅名詞如此,動詞、形容詞或副詞亦然。又由於絕多數的字都具有聲母和韻母,所以也可以造成聽覺上的關聯和整齊的效果。例如「彷彿」、「嬝娜」,其上、下二字的聲母相同,故而讀起來有整齊美的感受,而上、下之間又屬同一偏旁的形體,所以無論聽覺上或視覺上都有經營安排的美感。再如「沉深」、「逍遙」,其上、下二字屬同一韻,且字形也屬同一偏旁,同中有彆,但其為造成藝術均衡美感的道理則相同。
  
  中國的文字,在錶達感情思想之外,不是繪畫,但有形象視覺的美;不是音樂,卻富抑揚聽覺之勝,是世界其他國傢的文字所不及的。身為日常接觸中文的文學研究者和寫作者,有時並不太覺察。在京都撰寫中日文學的比較研究論文,使我有一個反省深思的機會,而得以站在外語文的立場來觀察中國文字。綴連視覺與聽覺兼備的方塊文字,我們體會古人的感情和思想,而我們自己也把各自的感受與體會藉字與字的綴連成文保存,希望後代的人能夠看到。
  
  然而,和外國的文字接觸、相比較,同時也讓我們發現平日習以為常的中國文字之間所具有的另一個特色──曖昧。多年前,我在颱大講授「陶淵明師」〈歸鳥〉的課堂上,有一個美籍留學生突然舉手發問:「這首詩裏麵有幾隻鳥?」初聽這樣的問題有點意外,班上許多中國學生甚至笑瞭起來。但是,以英文去瞭解這首由四章組成的四言詩時,所齣現的「鳥」這個字,的確並不單純(以「鳥」隱喻的此詩中,有時候是指作者陶潛自身,有時候是指包括作者以及退隱以後田園生活中的鄰人)。在中文裏一隻鳥是「鳥」,兩隻以上也是「鳥」。字形和音聲都不必改,而且也無從改。如果把單數的鳥寫成「鳥」,而復數的鳥寫成「鳥們」,倒是反而顯得造作瞭。但在漢學界英譯本中,確實有不同的譯法:(一)”Homing birds”(James Robert Hightower)(二)”The bird which has come home”(Burton Watson)。Hightower和Watson都是西方近代的著名漢學傢。前者譯〈歸鳥〉此題目中的「鳥」為「birds」,後者則譯為「bird」,可見得二人是陶詩中的鳥,有多數與單數之彆。在文法比較嚴謹的英文中,二人對主詞「鳥」的數目的不同選擇結果,單數、多數,不僅影響四章四言詩不同的解讀法,並且也必然會造成其動詞、受詞的不同書寫法瞭。我們中國人讀現代詩或古典詩,通常都不會「計較」這個問題的,甚至於中國的作者也恐怕不是太「在意」這個問題;而外國人遇到這種情形,如果沒有「弄清楚」,他們就無法下筆瞭。難怪我那一位美國學生會提齣那樣子「奇怪」,其實是「很重要」的問題瞭。

  中文字裏的名詞,非僅單數、多數不區彆,有時候動詞的主動與被動也不怎麼分明。同樣舉一個陶詩中很有名的「悠然見南山」為例。通常我們讀這句詩,都會覺得境界高,令人嚮往,但是不太會去注意怎麼沒有主詞?主詞是誰?這句的上麵是:「採菊東籬下」,也不著主詞;其實這首題為「飲酒」二十首詩的第五首,全篇都沒有一個主詞,然而省略主詞的寫法,在中文裏很多,尤其詩詞更常見。在這裏,「被省略的主詞」為作者陶潛,應該是沒有爭論的(這種省略主詞的筆法,日文也往往有之)。不過,名句「悠然見南山」,究竟「悠然」是指作者?還是南山?則也許有不同的說法,英文的翻譯,因為必須得補上原來省略的主詞「I」,所以悠然必定關係到「我」而成為「我悠然地看見南山」。關於這個問題,已故日本漢學傢吉川幸次郎說得好:「……『悠然見南山』句,既可讀為:悠然地看南山;亦可讀為:看到南山的悠然。可是進一步想,或許在呈現著兩者皆可吧。看山的淵明是悠然的,而被淵明看到的南山也是悠然的。主客閤一,難以分割,這種渾沌的狀態,不正是「悠然見南山」嗎?在中國話裏,這是可能的。人們往往帶著嘲諷之意說中國話的曖昧性,卻不明白這正是作者詩的語言的絕妙之處。現實世界往往是渾沌而多麵的,設若詩也者,是要將那多麵性保留其多麵性,使之定型於語言中,那麼,中國話便是最適宜作詩的語言瞭。……」
  
  由於研究中古時代中、日兩國文學,也間接促成瞭我翻譯日本古典文學的原因。其實,在大學時期我就翻譯過近代日文的書,但是日本的古典文學卻始終未敢嘗試。在我撰寫的論文範圍內,包括瞭平安時代女性作傢紫式部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此著成於一○○八年的書,已經受全球文學界公認為世界文學裏最早的小說,而其書卻明顯地受到中國文學的影響,尤其白居易的詩篇更為作者紫式部所喜愛而頻頻引用;〈長恨歌〉遂成為全書第一帖〈桐壺〉所成立的骨乾。
  
  從京都迴來以後的第三年,我就開始譯注《源氏物語》,逐月在颱大文學院的《中外文學月刊》連載。一九七八年十二月,費時五年半,刊載六十六期,百餘萬言的中文譯注本《源氏物語》終於完成。前年(二○○八)歲暮,京都大學為瞭慶祝《源氏物語》誕生一韆年,舉辦瞭國際研討會議:「世界之中的《源氏物語》──其普遍性與現代性」。我受邀參加瞭該會議,發錶演講:「關於《源氏物語》的中文翻譯」。《源氏物語》的翻譯包括中、英、法、德、義、捷……等等,已經有近二十種的外國文字譯本。我在會議中談到,自己如何把韆年前的日本古文字翻譯成現代的中國文字,其睏難以及其心得。也聽到其他外國語文翻譯此書時的種種問題。日本與中國兩國的文化和文學,自中世紀以來有極密切的關係,而兩國的文字雖稱:「同文同種」,實則亦大有不同。翻譯《源氏物語》百萬言的钜著,不容逃避地須要麵對其中的一字一句,我深深體會到什麼叫做「同文同種」之中的「不同」;也盡力把自己所體會辨認的「同」與「不同」,用中國文字傳達齣來瞭。
  
  《源氏物語》之後,我又陸續翻譯瞭《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記》、《伊勢物語》等,均為韆年或韆年以上的日本古典文學重要作品。另有一本近世著作《十三夜》。作者樋口一葉為明治時代女作傢,雖以二十四歲年華早逝,但日本政府二○○四年以其肖像印製於五韆円日幣上,以誌其百歲冥誕,錶彰其成就。這幾本書都是日本文學史上(甚至也是世界文學史上)的重要著作,有必要介紹給我國讀者,這是我當初翻譯之目的;不過,這些書的內容十分動人,而文字非常有魅力,也是吸引我動筆的原因。
  
  五種日本古典文學作品之中,除《伊勢物語》的作者在原業平為男性之外,餘四人皆是女性作傢,但每個人的文章風格不同,設字敷辭有彆。做為譯者,我學會瞭先做一個細膩的讀者。不但那些綴連而成的文字所錶達的內容,須得完整掌握,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也要意會。這種閱讀的方式,不隻是「看」字、領會其意義而已,同時也是「聽」字,賞識其音。成為作者文字的知己,然後把體悟所得,轉譯成為中文;不是自己習慣使用、喜愛使用的中文,而是衷心地貼近原著的文字。
  
  文字的魅力在文字本身,更是在它們「被使用」的領域內所展現的特色和功能。以我個人的經驗而言,最常寫作的對象有:文學研究、文學翻譯及散文創作三種。每一種工作都以文字為基本,然而在「使用」文字的態度上確有分彆的:文學研究的文字,務求其順暢達意,避免迂迴晦澀,以讀者能夠清楚掌握其旨為宗;散文創作的文字,視其內容而定清約或華飾之匹配準則,不妨彰顯作者的個性特質;文學的翻譯,則恰與創作相反,須得看文字且聽文字,盡量抑製自我,唯原著之風格特性是遵循。
  
  迴首自己的大半生,日日所關心喜愛的無非是文字的掌握。文字的魅力多麼大!
 
  (編注:此為獲贈「中華民國斐陶斐榮譽會員第十五屆傑齣成就奬」感言)

圖書試讀

【內文節選一】
 
記一張黑白照片──懷念莊慕陵先生
  
莊靈送給我一張放大的黑白照片,照片上是兩位可敬的長者。靜農師叼著煙鬥坐於案前,正聚精會神作畫,些許白煙裊繞深色的衣襟邊。畫紙上三枝兩枝榦莖,依稀是梅花的構圖。旁邊站立的一位是莊慕陵先生,左手輕插腰際,右手自然地扶著桌麵上畫稿的一側,指間夾著半截香菸,亦正聚精會神地俯觀畫麵。眼鏡擋住瞭雙目的錶情,但嘴角的微笑分明流露齣愉悅的心情。
  
他們兩位都穿著深色的棉袍,背景是溫州街靜農師的書房。從偏暗的光綫看來,這張照片大概拍攝於某一年的鼕日午後,他們兩位的年紀大約都在七十餘歲光景;然則莊靈拍攝這張照片,許是二十年以前的事情瞭。
  
時間飛逝!豈不令人驚心!
 
其實,十多年以前,我曾在靜農師的書房中看到同一張照片,十分喜歡,靜農師便將那張普通尺寸的照片贈送給我。他說:「你先拿去,我還可以跟莊靈再要一張。」我非常喜歡這張照片偏暗的調子。光綫自右方的窗戶或颱燈照射過來,隻照亮兩位長者嚮著光的顔麵、拿個筆與夾著香煙的右手;沉暗的桌麵上,除打開的半包香菸及火柴等零星小件外,一張平鋪的畫紙是聚光的中心。從畫者專注的眼神與觀者微笑的嘴角,可以感受到二人之間書畫優雅的氛圍。
 
靜農師與慕陵先生半世紀的友誼、正是詩文書畫優雅的交往;當然,其間也還有菸酒詼諧豪邁的另一麵吧。
  
多年以前,我曾多次在靜農師的書房內不期然遇見慕陵先生。那間書房不過八坪大小。除兩麵窗戶、一麵書櫥外,屋內僅一張可供閱讀及寫字作畫的大書桌,其餘狹隘的空間裏,擺著幾張椅子和矮幾。靜農師的主位永遠是桌前那張藤椅,主客可坐在他對麵的另一張藤椅;而一般學生晚輩多數隨便自尋散布的各種椅子坐下。慕陵先生坐在靜農師對麵的藤椅裏,他清臒的身子幾乎被藤椅的背部和扶手包圍起來,與身材魁梧的靜農師恰成有趣的對比畫麵。坐於稍遠處的我,常常可以清楚地看見兩位如此的景象;也往往可以清晰地聽見他們談話的內容。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文字的魅力:從六朝開始散步》,點齣瞭一個非常吸引我的切入點——“文字的魅力”。我知道,很多時候我們閱讀文學作品,往往隻關注故事本身,卻忽略瞭構成故事的根本——文字。文字的力量是無窮的,它能夠描繪齣壯麗的山河,能夠刻畫齣細膩的情感,能夠傳達齣深刻的思想,甚至能夠影響一個時代的風氣。而“六朝”,這片土地,這幾個朝代,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從曹操的慷慨悲歌,到建安七子的風骨,再到陶淵明的田園詩,以及魏晉名士的玄言清談,這些都離不開文字的支撐和錶達。作者選擇以“散步”的方式來探索,我覺得這是一種非常聰明且貼近讀者的手法。它意味著,我們不需要背負著沉重的學習壓力,而是可以像在公園裏一樣,悠閑地踱步,欣賞沿途的風景。我希望作者能夠帶領我們,不僅僅是走馬觀花地瀏覽,而是能深入到那些被時光掩埋的角落,去發掘那些被低估的文字之美,去理解那些在曆史長河中熠熠生輝的字句是如何誕生的,它們又承載瞭怎樣的情感與思想。颱灣的讀者,尤其是我這樣喜歡文學的人,往往會在閱讀中尋找一種共鳴,一種與曆史對話、與古人神交的機會。我相信,這本書能夠提供這樣的平颱,讓我們重新審視文字的力量,重新感受那些跨越韆年的文字所傳遞的溫度。

评分

《文字的魅力:從六朝開始散步》,這個書名讓我眼睛一亮,我一直覺得,文學的精髓,很大程度上就藏在文字本身。我們讀詩,不僅僅是讀它的意境,更是品它的韻律,它的節奏,它的詞語選擇。我們讀文章,同樣如此,好的文字能夠引人入勝,差的文字則可能索然無味。而“六朝”,這個曆史時期,在中國文學史上絕對是一個繞不開的黃金時代。從漢末的騷動不安,到魏晉的清談風流,再到南北朝的文化碰撞,這期間湧現瞭無數偉大的文人墨客,他們的文字,或慷慨激昂,或清新淡雅,或跌宕起伏,都留下瞭寶貴的文化遺産。作者選擇“從六朝開始散步”,這個“散步”二字,讓我感覺非常親切。它不像那種闆著臉的學術著作,而是帶著一種探索的樂趣,一種發現的驚喜。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如同漫步在曆史的長廊中,細細品味那些文字的細節,去理解當時文人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以及他們是如何用文字來錶達自己的情感和觀念的。身為一個在颱灣的讀者,我非常希望能夠透過這本書,更深入地瞭解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脈絡,尤其是六朝時期在整個文學史上的獨特貢獻。這種“散步”式的閱讀體驗,應該能讓我從更輕鬆、更愉悅的角度,去領略文字的深邃魅力。

评分

《文字的魅力:從六朝開始散步》,這個書名就像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門,緩緩嚮我這個身在颱灣、熱愛文學的讀者敞開。我一直認為,文字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而“六朝”,恰恰是這條橋梁上極其重要的節點,那裏孕育瞭中國文學史上無數璀璨的星辰。作者用“散步”這個詞,讓我感到一種親切感和輕鬆感,仿佛不是在進行一場艱深的學術跋涉,而是一次與曆史和文字的悠然邂逅。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從六朝這個起點齣發,一步步帶領我們走進文字的深層世界。是會細緻地解析那些傳世名篇的字句精妙,還是會從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齣發,去闡釋文字所承載的時代精神?抑或是兩者兼而有之,將曆史的宏大敘事與文字的細膩品味巧妙地融閤?我特彆期待,這本書能夠讓我重新認識文字的力量,不僅僅是作為信息的傳遞者,更是作為情感的載體,思想的畫筆,以及文化傳承的血脈。對於在颱灣的我們來說,能夠通過這樣的方式,去深入瞭解中國文學的根源,去感受那些跨越韆年的文字所散發齣的獨特魅力,將是一種非常寶貴且令人心動的體驗。我相信,這本書會是一次充滿驚喜的文字之旅。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文字的魅力:從六朝開始散步》,真的太吸引人瞭。作為一個在颱灣的讀者,我一直對中國古典文學情有獨鍾,而“六朝”這個時期,簡直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寶藏,孕育瞭無數驚艷的篇章。作者用“散步”這個詞,讓我感覺很舒服,它打破瞭傳統學術著作的沉重感,而是帶有一種悠閑、自在的探索意味。我腦海裏已經開始勾勒齣一幅畫麵:跟著作者,仿佛漫步在六朝的街頭巷尾,時而走進書齋,品味文人的雅趣;時而置身於山水之間,感受詩歌的意境。我特彆好奇,作者將如何從“文字的魅力”入手,去解讀六朝的文學成就。是會著重於詞藻的運用,還是會深入到文字背後的思想情感?又或者,會通過對不同體裁、不同作者作品的分析,來展現六朝文學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讓我跳脫齣死記硬背的模式,而是以一種更加鮮活、更加感性的方式,去理解和感受六朝文字所蘊含的獨特魅力。這種“散步”式的閱讀,想必能讓我收獲更多意想不到的驚喜和感悟,就像在一次文學的探險中,不斷發現新的風景。

评分

哇,這書名《文字的魅力:從六朝開始散步》,光是聽起來就充滿瞭詩意和曆史的厚度,讓我這個喜歡在文字中漫遊的颱灣讀者,瞬間就充滿瞭期待。六朝,那可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輝煌的時代,魏晉風流、駢文盛行,多少璀璨的詩篇和散文就如同星辰般閃耀,至今仍是我們文化基因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散步”這個詞,則為這段曆史的探索增添瞭一份輕鬆與閑適,不是刻闆的學術研究,而是仿佛跟隨著作者的腳步,悠然地走進那些字裏行間,去感受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去體味那些文人墨客的心靈軌跡。我特彆好奇,作者將如何從這個遙遠的起點齣發,一步步帶領我們穿越時空,去發現文字本身所蘊含的無窮魅力。是會從具體的作品入手,解析其精妙的結構與辭藻,還是會從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切入,闡述文字如何反映時代、又如何塑造時代?亦或是兩者兼而有之,將曆史的宏大敘事與文字的細膩品味巧妙地融閤?無論如何,我期待這趟“散步”能讓我對六朝文學乃至整個中國文學史,有更深層次的理解與感悟,並且能在其中尋找到連接古今、啓迪當下的一些智慧火花。這本書,簡直就是為我這種喜歡沉浸在書海中,又對曆史文化充滿好奇的讀者量身定做的。

评分

《文字的魅力:從六朝開始散步》這個書名,就如同一抹淡雅的水墨,瞬間勾勒齣我心目中對中國古典文學的嚮往。文字,本身就是一種迷人的藝術,它承載著曆史的記憶,傳遞著人類的情感,更閃耀著思想的光芒。而“六朝”,這個在中國文學史上扮演著承前啓後關鍵角色的時代,無疑是探尋文字魅力的一片沃土。作者用“散步”這個詞,巧妙地為這次探索增添瞭一份輕鬆與自在,仿佛不是在攻剋一座知識的山峰,而是在一次悠閑的旅途中,偶遇一片風景,品味一份情懷。身在颱灣的我,一直對中華文化的根源有著深厚的情感,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帶領我,從六朝這個起點齣發,去深入探尋文字的奧秘。是會細緻地解讀那些駢文的辭藻之美,還是會沉浸在山水詩的清幽意境中?亦或是,作者會從更廣闊的視野齣發,去闡釋文字如何反映當時的社會變遷,又如何塑造瞭人們的思想觀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不僅僅是“知道”六朝文學,更能“感受”到文字的溫度,理解它們在曆史長河中留下的獨特印記,並在字裏行間,發現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智慧與啓迪。

评分

光是聽到《文字的魅力:從六朝開始散步》這個書名,就足以讓我這個身為颱灣讀者的心,泛起陣陣漣漪。文字,從來就不僅僅是簡單的符號組閤,它是情感的寄托,是思想的載體,更是曆史的見證。“六朝”這個詞,更是讓我聯想到那個充滿魏晉風度、文化碰撞的時代,那裏孕育瞭多少令人扼腕嘆息、拍案叫絕的文學作品。而“散步”這個字眼,更是巧妙地為這場探索增添瞭一份輕鬆與悠閑,仿佛不是一場艱苦的學術跋涉,而是一次與文字的親密對話,一次在曆史長河中的優雅漫步。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從六朝這個起點齣發,一步步揭示文字那令人著迷的魅力。是會深入分析那些駢文的辭藻之美,還是會細細品味那些山水詩的意境?抑或是,作者會從更宏觀的角度,去探討文字在當時社會文化中的地位和影響?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讓我跳脫齣對文學作品的淺層理解,而是能夠觸及到文字更深邃的本質,去感受它們所承載的時代精神,去體悟那些字句背後所蘊含的豐富情感和深刻哲思。身為一個熱愛閱讀的人,我渴望的是能夠與古人神交,而這本書,聽起來就具備瞭這樣的魔力,它承諾的是一場充滿發現與啓迪的文化之旅。

评分

光是聽到《文字的魅力:從六朝開始散步》這個書名,就足夠讓我這個對文字情有獨鍾的颱灣讀者感到好奇瞭。文字,真的是一件很奇妙的東西,它既是記錄曆史的載體,也是錶達情感的工具,更是思想碰撞的火花。而“六朝”這個時期,在我看來,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充滿瞭生機與變革的時代,魏晉南北朝,那段曆史的動蕩與文化的融閤,造就瞭多少令人驚嘆的文學成就!“散步”這個詞,更是巧妙地將“探索”與“悠閑”結閤在一起,仿佛是在引領讀者,不是去啃讀枯燥的史料,而是像在風景優美的庭院裏,一邊漫步,一邊欣賞沿途的風景。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以一種細膩且富有人文關懷的方式,帶領我們去發現六朝時期文字的獨特之處。是那些駢文的華麗辭藻,還是山水詩的清幽意境,亦或是那些名士風流背後蘊含的深刻哲學?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停留在對文學作品的賞析,更能深入到文字背後的人物、故事和時代精神,讓我們感受到文字是如何在那個特定的曆史環境中孕育、生長,並最終綻放齣璀璨的光芒。身為一個讀者,我渴望的是一種能夠觸及靈魂的閱讀體驗,而《文字的魅力:從六朝開始散步》,聽起來就具備瞭這樣的潛質,它承諾的是一場充滿發現與啓迪的文化之旅。

评分

《文字的魅力:從六朝開始散步》這個書名,就如同一張泛黃的老照片,瞬間勾起瞭我這位颱灣讀者內心深處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熱愛與好奇。文字,本身就是一種充滿魔力的存在,它能穿越時空,與古人對話,與曆史共鳴。而“六朝”,這個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時期,孕育瞭多少令人驚嘆的文學作品和文學思潮,從魏晉名士的灑脫不羈,到南北朝的詩歌創新,都留下瞭不可磨滅的印記。“散步”這個詞,更是賦予瞭這本書一種輕鬆、自由、探尋的意味,它暗示著我們不是在進行一場刻闆的學習,而是在一次充滿樂趣的文化之旅中,邊走邊看,邊看邊悟。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以一種細膩而富有洞察力的筆觸,帶領我們走進六朝時期文字的殿堂。是會從那些經典的詩文入手,剖析其字句的精妙,還是會從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齣發,去解讀文字的時代烙印?或許,作者會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發掘那些被遺忘在角落裏的文字之美,去呈現文字在曆史長河中是如何流淌、演變,並最終影響一代又一代人的。對我而言,這樣的閱讀體驗,就像是在品一杯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越品越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厚底蘊。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文字的魅力:從六朝開始散步》,一聽就很有故事感,而且“散步”這個詞,讓我感覺非常接地氣,一點都沒有學術的距離感。尤其是在颱灣,我們對曆史文化都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而“六朝”這個時期,在文學史上絕對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從建安風骨到魏晉風流,再到南北朝的詩歌發展,留下瞭太多寶貴的財富。我特彆好奇,作者會如何帶領我們,從這個文學的源頭開始,進行一次“散步”式的探索。這“散步”不是簡單的瀏覽,而是一種深入的體驗,一種細緻的品味。我會想,作者會不會在字裏行間,為我們揭示那些被時光掩蓋的文字細節?會不會講述那些文人墨客在創作時的心路曆程?會不會將六朝的社會風貌、文化思潮與文字的演變緊密地聯係起來?對於我這個喜歡在閱讀中尋找樂趣和啓發的颱灣讀者來說,這樣的閱讀方式簡直太吸引人瞭。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讓我不僅僅是瞭解到六朝文學的概貌,更能深入到文字的肌理之中,去感受它們所散發齣的獨特魅力,去理解文字如何塑造瞭那個時代,又如何影響瞭後世。這感覺就像是跟著一位博學的朋友,一起在曆史的長河中悠閑地散步,時不時停下來,品味一首詩,欣賞一篇文章,感受字句背後的韆般滋味。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