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以代表中国一个时代和文化的西方摄影师──西德尼‧甘博
200余幅高清图片,记录清末民初中国动盪的革命岁月
用影像写下最真实的社会状态
英国历史学家史景迁:「甘博是屈指可数的优秀摄影师,真正能够做到用相机捕捉瞬间即逝的人物表情、姿势和种种构图要素,它不仅使作品本身发扬光大,更代表了整个时代和文化。」
‧「人」才是永恆的摄影主题──从起居习惯到婚丧喜庆 西德尼‧大卫‧甘博,是一位研究中国的学者和社会学家,也是一位业余摄影师。1917年至1932年期间,甘博曾多次来到中国,拍摄了大量照片,他的镜头始终对准着普通老百姓,记录了中国各地的社会风俗,市井小民日常生活的各种面向,诸如通县鞋匠、满族贵夫人、骡轿、人力车车棚、旧式和新式监狱、劳苦大众的住房和富裕人家的庭院…等,写下了中国人民的人生与文化。
‧重大事件照片首次公开──教科书上看不到、被遗忘的历史画面 甘博记录的时期,正是中国充满冲突和动乱不断的年代,其中包含了1918年华北和天津大洪水、紫禁城的停战和平庆典、孙中山葬礼、「五四学生运动」、「五卅惨案」和二、三十年代的平民教育运动。从学生游行及全城动员的示威行动,到残存的科举遗址、最早的缉毒禁鸦片活动,完整呈现了新旧交替的冲突、见证帝制到民主的过程转变。
‧开创中国纪实摄影的历史──用写实手法深入记录中国风俗史 由于摄影技术的发展,在拍摄百年前中国的摄影师中,甘博是首位使用抓拍技术进行拍摄的摄影师,这使他的作品风格灵动、随意,令人耳目一新。甘博的摄影镜头几乎涵盖了中国城镇和乡村中所有的手工业,这对中国商业发展史、中国风俗史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西德尼‧甘博1908~1932年中国摄影展】
1999~2001中国巡回展观后感言: 虽然在成都以前也有过类似的照片展览,但从专业角度而言,这次甘博老照片的品质比任何一次都要高。这可能与甘博先生所使用的器材和大底片有关。另外这些照片保存相当好,同时甘博先生比方苏雅对摄影无论从拍摄技术、沖印各方面都更擅长一些,他的照片无论题材、角度人文精神都很浓,他关注社会各阶层人的基本生活状态,并尊重他们的生活状态,很打动人。我和许多同行几乎一进展厅就被这些照片吸引住,停留在照片前几个小时都不愿意走。我想,甘博先生高超的摄影技艺诚然值得称道,而他照片上烙下的深厚人文情结,更显出了自己如同水晶般透明而纯净的心灵。
──雷宇,摄影家,《成都商报》摄影部主任 2000年1月20日
说句老实话,甘博老照片之所以引起轰动,我想除了他的技术、它的得来不易,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它补充了很多我们从历史课本中没有看到的或遗忘了的真实片段。我常常认为记忆是不可靠的,它常常只是一些经过我们人为修饰和加工的风花雪月的诱人怀想的往事,唯有泛黄的老照片是公正的、客观的。
五四前后的中国,洋务、新政、学潮、革命……风雨飘摇中的热血与呐喊,绝不是仅靠文字所能描述和证明的。甘博拍摄的老照片正好与这一历史进程同步。摄影在此是见证,而非艺术。它是重大历史关头短暂易逝的证据。
感谢甘博、感谢时代、感谢摄影,为我们留下了这些已不存在但还有迹可寻的场景,历史的轮回已在老照片无言的注视下展开新的面貌。
──刘婷,自由撰稿人,作家,成都 2000年1月24日
一种伟大的人文关怀,这种情怀可以说是一切艺术之魅力所在,是人的魅力所在,也是伟大的甘博先生的动人之处。
──罗中立,艺术大师、重庆美术学院院长
甘博作品,选材、构图、用光、立意,都堪称典范。其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是难已用语言估量和表述的。面对他的作品,你不仅可以获得美感,可以了解一段中国近代历史的风貌,你还可以想到许多更加深刻的东西,关于文化,关于人生。我个人我感到非常震惊。一位卓越的学者同时是一位卓越的摄影大师。我一要特别感谢甘博先生和他的家族,感谢这次展览的举办者,他让我和我的同行们看到早期的社会纪实摄影,并且为我的专着《摄影艺术学概论》的若干新论点提供了最强有力的论据。
──卓昌勇,重庆师范大学摄影系教授,2000年4月5日
一部(段)简约、生动的中国近代史!它(甘博照片)不仅记录了阅兵庆典、孙中山先生葬礼等重大历史事件,更可贵的是甘博先生的镜头始终对准广大的中国老百姓。今天来参观摄影展的人们,对照自己的物质生活,一定会感到深刻的幸福。确实,在物质水准上,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但在精神领域呢?愚昧、迷信在不少地方还丝毫没有退缩的迹象,有些地方甚至越演越烈。还有,中国百姓的人文精神到底进步了多少呢?放眼今日青年,有多少是心中装着国家、为了人类的进步而决心奋斗终生呢?
想想甘博吧,当你空虚无聊的时候。既然活着,就应该做好自己的事。
可惜没有能早些看到这样的展览——它如果能早在十多年前露面,还能激励更多的年轻人。我有幸在今天看到了它。但愿有更多的人看到它、明白它,进而更好地生活、做人。
──杭州育才实验学校教师, 2000年6月14日
【感动推荐】(依姓氏笔划顺序排列) 陈学圣_世新大学图传系博士
谢哲青_作家‧知名节目主持人
现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思想浪潮: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经济透视 本书聚焦于191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中国在传统与现代的剧烈冲突中艰难转型的历史断面。 这一时期,旧的帝国体系已然瓦解,新的国家建构仍在摸索之中。本书摒弃宏大叙事的政治史框架,深入挖掘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动,剖析知识分子、新兴阶层与底层民众在时代洪流中的生存状态与思想觉醒。 本书旨在通过对一系列特定社会经济现象的细致考察,勾勒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化的复杂图景。我们关注的焦点包括:城乡二元结构的加剧、民族资本主义的脆弱发展、劳工阶层意识的萌芽与集体行动、乡村社会的结构性解组,以及由此催生的文化与社会思想的剧烈变革。 第一部:现代化的黎明与阴影:城市经济的重塑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城市,是新旧势力交织的熔炉。西方工业文明的输入,不仅带来了新的生产方式,也重塑了传统的商业秩序和城市空间。 一、新兴工业与传统商业的角力 本部分细致梳理了自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在列强和官僚资本的双重挤压下所经历的曲折发展路径。我们考察了纺织、面粉、轻工业等领域民族企业家的商业策略、融资困境以及他们试图通过行业协会进行自我保护的努力。同时,本书也分析了传统手工业和行会组织在现代化浪潮中的衰落与转型,例如,传统匠人如何被迫进入工厂成为产业工人,或者如何在城市边缘寻求新的谋生之道。 二、城市劳动力的形成与阶层分化 现代化进程的直接产物是城市产业工人的出现。本书描绘了这些早期工人的构成——他们大多来自破产的农民家庭或城市贫民。通过对工厂档案、工人回忆录及早期社会调查数据的交叉比对,我们揭示了工厂内部的等级制度、工时制度的残酷性,以及性别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分化(例如女工在特定轻工业中的集中分布及其待遇的特殊性)。 更为关键的是,我们探讨了工人阶层在残酷的劳动环境下,如何开始形成最初的互助意识和集体诉求。早期罢工事件的案例分析,展示了他们从单纯的经济抗议向更具政治色彩的集体行动的过渡。 三、城市消费文化的兴起与社会符号 城市作为现代化的前沿,催生了新的消费模式。本书考察了新型商业设施(如百货公司、新式茶馆)的出现,它们如何成为社会阶层展示身份、进行社交的场所。对于新式知识分子和“摩登”女性而言,服饰、娱乐(电影、新式戏曲)和新式阅读材料,成为他们区别于传统社会和乡村环境的重要社会符号。这种消费文化的变迁,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看似开放实则混乱的内在张力。 第二部:乡村的重构:土地、权力与基层社会 与光鲜的城市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社会的绝大多数人口仍生活在农村。这一时期,乡村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冲击。 一、土地制度的压力与佃农经济 本书对1920年代不同地区的土地占有与佃农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军阀混战带来的土地兼并加速、高额地租的普遍存在,使得大量自耕农沦为佃农或雇农。我们分析了地方士绅、城市资本家向乡村土地渗透的机制,以及佃农在面对剥削时所采取的法律诉讼、集体抗租乃至暴力反抗等不同形式的适应策略。 二、基层权力的真空与渗透 清朝崩溃后,乡村的传统治理结构受到严重侵蚀。地方权威(如保甲制度)的瓦解,使得基层治理出现真空。本书探讨了地方军阀、士绅、宗族长老以及新兴的基层政治精英(如地方粮商、受过新式教育的乡绅代理人)如何争夺对乡村资源的控制权。这种权力的碎片化,使得乡村社会的安全感和稳定性大大降低。 三、乡村教育与现代思想的初步接触 尽管困难重重,新式教育(如平民学校、县立中学)开始向乡村渗透。本书关注了这些机构培养出的第一代乡村知识青年,他们如何将城市中的新思想——无论是科学、民主还是后来的阶级理论——带回了封闭的乡村。他们的活动往往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引发基层社会不满情绪的催化剂。 第三部:思想的碰撞:知识界的焦虑与探索 1917年至1932年间,是中国思想界最为活跃也最为迷惘的阶段。在“救亡图存”的紧迫感下,知识分子对中国“病灶”的诊断与开出的“药方”呈现出多元的倾向。 一、对“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审视 在五四精神的余波中,知识界对民主(德先生)与科学(赛先生)的追求并未停歇,但现实的政治混乱使得许多人开始质疑单纯的西化道路的有效性。本书考察了知识分子群体中出现的对启蒙理想的反思,例如,对民众“素质”的担忧,以及对地方主义和宗法观念根深蒂固的无力感。 二、社会学调查与实地考察的兴起 面对空洞的理论争论,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将目光投向田野,试图通过科学的社会调查来理解中国社会的真实肌理。本书分析了早期社会学调查运动的动机、方法论上的局限性,以及他们通过对特定村落或工人社区的微观研究,揭示出的关于贫困、教育和风俗的社会经济真相。这些调查报告本身,构成了理解当时社会经济结构的第一手资料。 三、意识形态的多元选择与对国家前途的辩论 在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威胁加剧的背景下,对国家出路的探索进入了更为激进的阶段。本部分对比分析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者以及不同流派的民族主义者之间关于经济发展模式、社会改革优先次序的论战。这些辩论不仅停留在学术层面,更深刻地影响了教育机构、青年团体以及新兴的政治组织的方向选择。 结语:历史的断裂与延续 本书通过对社会经济层面微观与中观现象的聚焦,试图揭示在宏大叙事之下,普通人的生活世界如何被现代化浪潮所重塑,以及社会结构性矛盾是如何一步步积累,最终为未来更剧烈的社会变革埋下伏笔。这个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在希望与绝望、进步与倒退中艰难跋涉的复杂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