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以代錶中國一個時代和文化的西方攝影師──西德尼‧甘博
200餘幅高清圖片,記錄清末民初中國動盪的革命歲月
用影像寫下最真實的社會狀態
英國曆史學傢史景遷:「甘博是屈指可數的優秀攝影師,真正能夠做到用相機捕捉瞬間即逝的人物錶情、姿勢和種種構圖要素,它不僅使作品本身發揚光大,更代錶瞭整個時代和文化。」
‧「人」纔是永恆的攝影主題──從起居習慣到婚喪喜慶 西德尼‧大衛‧甘博,是一位研究中國的學者和社會學傢,也是一位業餘攝影師。1917年至1932年期間,甘博曾多次來到中國,拍攝瞭大量照片,他的鏡頭始終對準著普通老百姓,記錄瞭中國各地的社會風俗,市井小民日常生活的各種麵嚮,諸如通縣鞋匠、滿族貴夫人、騾轎、人力車車棚、舊式和新式監獄、勞苦大眾的住房和富裕人傢的庭院…等,寫下瞭中國人民的人生與文化。
‧重大事件照片首次公開──教科書上看不到、被遺忘的曆史畫麵 甘博記錄的時期,正是中國充滿衝突和動亂不斷的年代,其中包含瞭1918年華北和天津大洪水、紫禁城的停戰和平慶典、孫中山葬禮、「五四學生運動」、「五卅慘案」和二、三十年代的平民教育運動。從學生遊行及全城動員的示威行動,到殘存的科舉遺址、最早的緝毒禁鴉片活動,完整呈現瞭新舊交替的衝突、見證帝製到民主的過程轉變。
‧開創中國紀實攝影的曆史──用寫實手法深入記錄中國風俗史 由於攝影技術的發展,在拍攝百年前中國的攝影師中,甘博是首位使用抓拍技術進行拍攝的攝影師,這使他的作品風格靈動、隨意,令人耳目一新。甘博的攝影鏡頭幾乎涵蓋瞭中國城鎮和鄉村中所有的手工業,這對中國商業發展史、中國風俗史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西德尼‧甘博1908~1932年中國攝影展】
1999~2001中國巡迴展觀後感言: 雖然在成都以前也有過類似的照片展覽,但從專業角度而言,這次甘博老照片的品質比任何一次都要高。這可能與甘博先生所使用的器材和大底片有關。另外這些照片保存相當好,同時甘博先生比方蘇雅對攝影無論從拍攝技術、沖印各方麵都更擅長一些,他的照片無論題材、角度人文精神都很濃,他關注社會各階層人的基本生活狀態,並尊重他們的生活狀態,很打動人。我和許多同行幾乎一進展廳就被這些照片吸引住,停留在照片前幾個小時都不願意走。我想,甘博先生高超的攝影技藝誠然值得稱道,而他照片上烙下的深厚人文情結,更顯齣瞭自己如同水晶般透明而純淨的心靈。
──雷宇,攝影傢,《成都商報》攝影部主任 2000年1月20日
說句老實話,甘博老照片之所以引起轟動,我想除瞭他的技術、它的得來不易,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它補充瞭很多我們從曆史課本中沒有看到的或遺忘瞭的真實片段。我常常認為記憶是不可靠的,它常常隻是一些經過我們人為修飾和加工的風花雪月的誘人懷想的往事,唯有泛黃的老照片是公正的、客觀的。
五四前後的中國,洋務、新政、學潮、革命……風雨飄搖中的熱血與呐喊,絕不是僅靠文字所能描述和證明的。甘博拍攝的老照片正好與這一曆史進程同步。攝影在此是見證,而非藝術。它是重大曆史關頭短暫易逝的證據。
感謝甘博、感謝時代、感謝攝影,為我們留下瞭這些已不存在但還有跡可尋的場景,曆史的輪迴已在老照片無言的注視下展開新的麵貌。
──劉婷,自由撰稿人,作傢,成都 2000年1月24日
一種偉大的人文關懷,這種情懷可以說是一切藝術之魅力所在,是人的魅力所在,也是偉大的甘博先生的動人之處。
──羅中立,藝術大師、重慶美術學院院長
甘博作品,選材、構圖、用光、立意,都堪稱典範。其審美價值和曆史價值是難已用語言估量和錶述的。麵對他的作品,你不僅可以獲得美感,可以瞭解一段中國近代曆史的風貌,你還可以想到許多更加深刻的東西,關於文化,關於人生。我個人我感到非常震驚。一位卓越的學者同時是一位卓越的攝影大師。我一要特彆感謝甘博先生和他的傢族,感謝這次展覽的舉辦者,他讓我和我的同行們看到早期的社會紀實攝影,並且為我的專著《攝影藝術學概論》的若乾新論點提供瞭最強有力的論據。
──卓昌勇,重慶師範大學攝影係教授,2000年4月5日
一部(段)簡約、生動的中國近代史!它(甘博照片)不僅記錄瞭閱兵慶典、孫中山先生葬禮等重大曆史事件,更可貴的是甘博先生的鏡頭始終對準廣大的中國老百姓。今天來參觀攝影展的人們,對照自己的物質生活,一定會感到深刻的幸福。確實,在物質水準上,中國發生瞭翻天覆地的大變化,但在精神領域呢?愚昧、迷信在不少地方還絲毫沒有退縮的跡象,有些地方甚至越演越烈。還有,中國百姓的人文精神到底進步瞭多少呢?放眼今日青年,有多少是心中裝著國傢、為瞭人類的進步而決心奮鬥終生呢?
想想甘博吧,當你空虛無聊的時候。既然活著,就應該做好自己的事。
可惜沒有能早些看到這樣的展覽——它如果能早在十多年前露麵,還能激勵更多的年輕人。我有幸在今天看到瞭它。但願有更多的人看到它、明白它,進而更好地生活、做人。
──杭州育纔實驗學校教師, 2000年6月14日
【感動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陳學聖_世新大學圖傳係博士
謝哲青_作傢‧知名節目主持人
現代中國的社會變遷與思想浪潮:二十世紀上半葉的社會經濟透視 本書聚焦於191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一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中國在傳統與現代的劇烈衝突中艱難轉型的曆史斷麵。 這一時期,舊的帝國體係已然瓦解,新的國傢建構仍在摸索之中。本書摒棄宏大敘事的政治史框架,深入挖掘社會經濟結構的深刻變動,剖析知識分子、新興階層與底層民眾在時代洪流中的生存狀態與思想覺醒。 本書旨在通過對一係列特定社會經濟現象的細緻考察,勾勒齣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現代化的復雜圖景。我們關注的焦點包括:城鄉二元結構的加劇、民族資本主義的脆弱發展、勞工階層意識的萌芽與集體行動、鄉村社會的結構性解組,以及由此催生的文化與社會思想的劇烈變革。 第一部:現代化的黎明與陰影:城市經濟的重塑 二十世紀初的中國城市,是新舊勢力交織的熔爐。西方工業文明的輸入,不僅帶來瞭新的生産方式,也重塑瞭傳統的商業秩序和城市空間。 一、新興工業與傳統商業的角力 本部分細緻梳理瞭自辛亥革命後,民族資本主義在列強和官僚資本的雙重擠壓下所經曆的麯摺發展路徑。我們考察瞭紡織、麵粉、輕工業等領域民族企業傢的商業策略、融資睏境以及他們試圖通過行業協會進行自我保護的努力。同時,本書也分析瞭傳統手工業和行會組織在現代化浪潮中的衰落與轉型,例如,傳統匠人如何被迫進入工廠成為産業工人,或者如何在城市邊緣尋求新的謀生之道。 二、城市勞動力的形成與階層分化 現代化進程的直接産物是城市産業工人的齣現。本書描繪瞭這些早期工人的構成——他們大多來自破産的農民傢庭或城市貧民。通過對工廠檔案、工人迴憶錄及早期社會調查數據的交叉比對,我們揭示瞭工廠內部的等級製度、工時製度的殘酷性,以及性彆在勞動力市場中的分化(例如女工在特定輕工業中的集中分布及其待遇的特殊性)。 更為關鍵的是,我們探討瞭工人階層在殘酷的勞動環境下,如何開始形成最初的互助意識和集體訴求。早期罷工事件的案例分析,展示瞭他們從單純的經濟抗議嚮更具政治色彩的集體行動的過渡。 三、城市消費文化的興起與社會符號 城市作為現代化的前沿,催生瞭新的消費模式。本書考察瞭新型商業設施(如百貨公司、新式茶館)的齣現,它們如何成為社會階層展示身份、進行社交的場所。對於新式知識分子和“摩登”女性而言,服飾、娛樂(電影、新式戲麯)和新式閱讀材料,成為他們區彆於傳統社會和鄉村環境的重要社會符號。這種消費文化的變遷,反映瞭社會價值觀看似開放實則混亂的內在張力。 第二部:鄉村的重構:土地、權力與基層社會 與光鮮的城市景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社會的絕大多數人口仍生活在農村。這一時期,鄉村社會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結構性衝擊。 一、土地製度的壓力與佃農經濟 本書對1920年代不同地區的土地占有與佃農關係進行瞭比較研究。軍閥混戰帶來的土地兼並加速、高額地租的普遍存在,使得大量自耕農淪為佃農或雇農。我們分析瞭地方士紳、城市資本傢嚮鄉村土地滲透的機製,以及佃農在麵對剝削時所采取的法律訴訟、集體抗租乃至暴力反抗等不同形式的適應策略。 二、基層權力的真空與滲透 清朝崩潰後,鄉村的傳統治理結構受到嚴重侵蝕。地方權威(如保甲製度)的瓦解,使得基層治理齣現真空。本書探討瞭地方軍閥、士紳、宗族長老以及新興的基層政治精英(如地方糧商、受過新式教育的鄉紳代理人)如何爭奪對鄉村資源的控製權。這種權力的碎片化,使得鄉村社會的安全感和穩定性大大降低。 三、鄉村教育與現代思想的初步接觸 盡管睏難重重,新式教育(如平民學校、縣立中學)開始嚮鄉村滲透。本書關注瞭這些機構培養齣的第一代鄉村知識青年,他們如何將城市中的新思想——無論是科學、民主還是後來的階級理論——帶迴瞭封閉的鄉村。他們的活動往往成為連接城市與鄉村、引發基層社會不滿情緒的催化劑。 第三部:思想的碰撞:知識界的焦慮與探索 1917年至1932年間,是中國思想界最為活躍也最為迷惘的階段。在“救亡圖存”的緊迫感下,知識分子對中國“病竈”的診斷與開齣的“藥方”呈現齣多元的傾嚮。 一、對“德先生”與“賽先生”的審視 在五四精神的餘波中,知識界對民主(德先生)與科學(賽先生)的追求並未停歇,但現實的政治混亂使得許多人開始質疑單純的西化道路的有效性。本書考察瞭知識分子群體中齣現的對啓濛理想的反思,例如,對民眾“素質”的擔憂,以及對地方主義和宗法觀念根深蒂固的無力感。 二、社會學調查與實地考察的興起 麵對空洞的理論爭論,一部分知識分子開始將目光投嚮田野,試圖通過科學的社會調查來理解中國社會的真實肌理。本書分析瞭早期社會學調查運動的動機、方法論上的局限性,以及他們通過對特定村落或工人社區的微觀研究,揭示齣的關於貧睏、教育和風俗的社會經濟真相。這些調查報告本身,構成瞭理解當時社會經濟結構的第一手資料。 三、意識形態的多元選擇與對國傢前途的辯論 在軍閥割據、帝國主義威脅加劇的背景下,對國傢齣路的探索進入瞭更為激進的階段。本部分對比分析瞭自由主義知識分子、馬剋思主義者以及不同流派的民族主義者之間關於經濟發展模式、社會改革優先次序的論戰。這些辯論不僅停留在學術層麵,更深刻地影響瞭教育機構、青年團體以及新興的政治組織的方嚮選擇。 結語:曆史的斷裂與延續 本書通過對社會經濟層麵微觀與中觀現象的聚焦,試圖揭示在宏大敘事之下,普通人的生活世界如何被現代化浪潮所重塑,以及社會結構性矛盾是如何一步步積纍,最終為未來更劇烈的社會變革埋下伏筆。這個時期的中國,是一個在希望與絕望、進步與倒退中艱難跋涉的復雜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