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彿在君父的城邦 (限量毛邊版)

彷彿在君父的城邦 (限量毛邊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澤
圖書標籤:
  • 奇幻
  • 文學
  • 小說
  • 限量版
  • 毛邊版
  • 架空曆史
  • 權謀
  • 成長
  • 冒險
  • 古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限量毛邊 典藏紀念 請不要用你的問題追問我 我祇是電動玩具店裏 一名孤獨的賽車手 ─〈西門行〉 一開始,當我在樹洞中學會歌唱,愛的失落及獲得一直是最重要的命題,「瑪麗安」這帶有濃濃異國風的名字,既是性靈的代號,也是一種類似綠度母般的母親幻想,聲音幻想。 瑪麗安是假,也是真,是內,也是外,既是歌聲的樹洞,也是詩的傳奇本身,大至集體的國族命運,小至個體的悲歡離閤,我都可以時時在詩中嚮瑪麗安持咒祝禱。──楊澤 楊澤的詩富於神話性,同時形成一組有趣的對比:追女孩的時候,即藉道西方的城堡、騎士、薔薇,而不穿唐裝、呼喊洛神;錶達文化鄉愁、國族憂患的時候,纔會取次舊邦,懷想白帝的寶劍、廟堂的大鼎。──唐捐 如果說《薔薇學派的誕生》是詩人的浪漫情懷,那麼《彷彿在君父的城邦》則是詩人入世的心境。 四十年前齣版的《彷彿在君父的城邦》,是楊澤繼《薔薇學派的誕生》的第二本詩集。從薔薇盛放的光華之內,陡然轉嚮全新的意象群,從中國古典文化係統這一壺韆年蜂窩中,提煉齣生活在他方的光景。 四十年後,楊澤一字一句重新修訂內容,排版整理。全書共分〈柏舟〉、〈拔劍〉、〈伐木〉、〈薔薇學派的動嚮〉、〈彷彿在君父的城邦〉、〈蔗田間的旅程〉六輯。顔元叔稱楊澤的詩「支撐在若乾龐大的嚮度上」。唐捐則說:「我讀《彷彿在君父的城邦》,有時忍俊不住,從脾肺深處浮起一股笑意,或即緣於此吧。」 配閤《薔薇學派的誕生》一書,兩本詩集以騎士精神為設計概念。由金蝶奬美術設計師黃子欽操刀封麵設計、美術編排,並搭配藝術傢董心如繪製畫作。內文特採雙色印刷,封麵以進口高級美術羊毛紙五色印刷,裸背穿綫裝幀,賦與詩集新一代樣貌。 限量紀念版更還原書本原始樣貌,毛邊剪裁,並附與藏書票一張,極富珍藏意義。
捲帙浩繁的塵封秘境:一部關於逝去時代的史詩 引言:光影交錯間的帝國挽歌 曆史的長河奔流不息,捲走瞭無數輝煌與榮耀,隻留下斑駁的遺跡供後人憑吊。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位帝王的豐功偉績,亦非詳述某一戰役的跌宕起伏。它是一部以宏大敘事觀照“黃金時代”的挽歌,是對一個曾經在歐亞大陸腹地占據核心地位的文明的深沉迴望。我們試圖穿透數百年的迷霧,以一種近乎考古的嚴謹,重構那個復雜、矛盾而又充滿生命力的社會結構、精神內核與日常圖景。 第一部分:城邦的誕生與權力的新解 本書的敘事始於一場地理的必然與人文的契閤。在廣闊的平原與蜿蜒的河流交匯之處,一個獨特的政治實體——“城邦”(Polis)——逐漸成形。然而,這裏的“城邦”並非古希臘那種直接民主的範本,而是一種混閤瞭貴族傳統、軍事集權與新興商業精英力量的復雜共生體。 我們首先探討瞭早期定居模式的演變。從最初的軍事要塞,如何逐漸擴張成為一個擁有完整行政、司法和宗教體係的城市中心。書中詳盡分析瞭早期的土地分配製度——“封疆令”的製定與執行,這直接決定瞭城邦內部階層的固化與流動性。 權力結構的研究是本部分的核心。城邦的統治者被稱為“首席執政官”(Archon Primus),但他們的權力並非絕對。書中通過解讀大量殘存的石刻碑文和竹簡檔案,揭示瞭“元老院”(Senatus Major)與“公民大會”(Comitia Cives)之間微妙的權力製衡。元老院由世襲的貴族傢庭把持,掌握著軍事指揮權和財政大權;而公民大會,盡管參與者僅限於擁有一定財産的成年男性,卻擁有對重大法律和宣戰的最終否決權。這種雙重製衡,在城邦的早期為穩定奠定瞭基礎,但也埋下瞭日後內耗的種子。 第二部分:經濟的脈絡與貿易的榮光 一個強大的城邦必然建立在堅實的經濟基礎之上。本書的第二部分深入剖析瞭該文明的經濟運作模式,尤其關注其在區域貿易網絡中的樞紐地位。 農業是基石。我們考察瞭其獨特的“三季輪作法”對土壤肥力的維持,以及灌溉係統的規劃與管理。特彆值得一提的是,城邦的糧倉係統並非由國傢完全壟斷,而是采取瞭一種“公私閤營”的模式,這既保證瞭戰時供應,也刺激瞭私人資本的積纍。 商業活動的繁榮是城邦走嚮鼎盛的關鍵。書中花費大量篇幅描述瞭“絲綢之路”的西段分支——“鹽鐵通道”的開拓與維護。該城邦不僅是重要的貨物集散地,更是國際金融活動的中心。其發行的標準貨幣——“金鑄”(Aureus)——在周邊多個部落和王國中被視為硬通貨。我們詳細比對瞭不同時期的鑄幣含金量變化,用以側麵印證帝國在不同階段的經濟壓力與對外擴張策略。 手工業方麵,該城邦的冶金技術和紡織工藝居於世界前列。本書收錄瞭對齣土文物中武器、工具和奢侈品的微觀分析報告,揭示瞭其在閤金配比和工藝流程上的獨到之處,這些技術訣竅是如何被森嚴地保守在行會內部,成為權力延伸的工具。 第三部分:精神的圖景與“理想秩序”的構建 一個文明的持久力,往往源於其強大的精神凝聚力。城邦的社會構建,深受其獨特的哲學觀與宗教信仰的影響。 本書探討瞭“中庸之道”在社會治理中的應用。不同於某些文明對極端主義的狂熱追捧,該城邦的統治思想強調“適度”與“平衡”。這體現在其法律體係中——強調懲罰的威懾性,而非無休止的報復。我們通過研究《萬民法典》的修訂曆史,展現瞭法律是如何從最初服務於貴族的工具,逐步演變為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框架。 宗教信仰方麵,本書摒棄瞭對神祇名稱的簡單羅列,轉而關注其“功能性”。城邦信仰的“天穹之主”與“大地之母”體係,核心在於維係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契約精神。書中特彆分析瞭“祭司團”在政治決策中的隱形作用——他們通過對曆法、蔔筮和重大儀式的把控,巧妙地引導瞭公眾輿論,確保瞭統治的閤法性。 教育體係的構建是理想秩序的最後一塊拼圖。從公立的“文法學塾”到私立的“辯論社”,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閤格的公民”——既忠誠於城邦,又具備獨立思考和實務能力的人纔。書中對幾位著名思想傢(如“智者”卡西烏斯)的著作進行瞭深度解讀,展示瞭他們對城邦未來圖景的憂思與期盼。 第四部分:日暮途窮:輝煌背後的裂痕 任何盛世都無法逃脫衰落的宿命。本書的最後部分,聚焦於城邦由盛轉衰的內在驅動力與外部衝擊。 內部的腐蝕是緩慢而緻命的。隨著財富的積纍,貴族階層的奢靡之風日益盛行,他們開始逃避公共責任,將更多精力投入到私人莊園的擴張和政治傾軋之中。財政體係因無休止的戰爭和精英階層的避稅行為而日益空虛。我們詳細記錄瞭“債務奴隸”問題的惡化,以及由此引發的多次農民起義的波瀾。 軍事力量的衰退是另一個關鍵因素。城邦過度依賴雇傭軍,削弱瞭公民兵的戰鬥意誌。同時,對新式戰爭技術的停滯不前,使其在麵對來自北方草原的遊牧民族——“鐵騎部落”——的快速機動戰術時,顯得力不從心。 外部環境的劇變,如瘟疫的流行和氣候的異常,成為瞭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書中通過氣候學數據和醫學文獻的交叉比對,重建瞭“黑死病”在城邦內部傳播的路徑與社會衝擊,展示瞭一個曾經嚴密運轉的社會機器是如何在短時間內陷入混亂。 結語:曆史的迴響 本書並非要為逝去的文明唱贊歌,也不是要進行簡單的道德評判。我們試圖呈現的是一個復雜、充滿生命力的有機體,它創造瞭輝煌,也承受瞭自身的重量。通過對“城邦”興衰的細緻梳理,我們期望能為今日世界的構建者們提供一麵鏡子,映照齣權力、財富、秩序與人性之間永恒的張力。城邦的故事,是關於人類努力建立永恒秩序,卻終被時間洪流所塑造的深刻寓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澤


  上世紀五○年代生,成長於嘉南平原,七三年北上唸書,其後留美十載,直到九○年返國,定居颱北。已從長年文學編輯工作退役,平生愛在筆記本上塗抹,以市井訪友泡茶,擁書成眠為樂事。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二○一六年新版序

瑪麗安,我的樹洞傳奇
楊澤


  a

  想像,如果你不反對,一個來自南方小鎮的年輕人,剛過瞭懂得慕青春少艾的年齡不久,初抵外地的大都會求學,大街小巷,目光所及,一切對他都顯得如此新鮮立體,甚至突兀神奇。

  想像,如果你不反對想像,上蒼給這年輕人天生一副多愁善感的性情,還有難得富磁性的低音嗓子。想像他初來乍到,五光十色的大城,加上以大城為背景的少艾之戀,固然令他欣喜萬分,遇事好鑽牛角尖的個性,一種無以名之,屬於一般誌氣薄弱的年輕人纔有的「心魔」,偏讓他吃盡苦頭,他在校園裏,在公車上,很快認瞭三四個乾妹妹,接連談瞭好幾場戀愛,到後來,竟因暗戀一個連手都沒碰過的學妹,丟掉瞭最先愛上,也最愛他的舊情人。

  這不甘寂寞的年輕人,對愛情絕望,又自認沒愛活不瞭,活不下去的年輕人,同時對生命感到睏惑不已,他處處模仿之前囫圇吞下,一知半解的西方存在主義讀物過日子,在內心凹洞為孤獨蓋迷宮,為憂悒起城堡,就差那麼一點便因他的天生好嗓子,被人強拉進教會聖詠隊唱詩歌,所幸他還有自知之明,在那之前,已先加入校內的現代詩歌社。

  想像,如果你不反對想像,而且如果你多少知道青春,任何時代的青春,是怎麼迴事,而青春時代的愛情又是怎麼迴事,想像這年輕人平常愛跑到河邊玩,對著河水唱歌,半是兒戲,半是一個人落單瞭沒事乾,然而,就像古代詩傢早說過的,「雛鳳清於老鳳聲」,幾迴初試啼音,當河邊傍晚吹起涼風,天地為之變色,一時間,他竟深深愛上瞭自己的聲音——深深被自己嗓子所能模擬齣各種情感光譜的憂愁及悲傷,被自己低沉厚重的嗓音,更準確的說,被那人聲本身給撼動瞭⋯⋯

  b

  李漁當初是這樣說的:絲不如竹,竹不如肉。

  也就是,就各種能發齣自己聲音的樂器而言,人聲不摺不扣是最美好的一種。

  可我得很快補上一句,人聲和絲竹之音層次有彆,人聲並非任何樂器,它不止最美好,也最是獨特。

  認真說來,人聲是何等素樸鮮活,復雜奇妙,而又不可思議的東西呀!人聲的背後有許許多多無意識,或人直接意識不到的美妙東西,因為它就來自人身這神奇的生命樹,知識樹,愛情樹本身。

  人聲和絲竹之音層次有彆,磁場有彆,頻率有彆,因為你我體內有太多奇妙的腺體,奇妙的「性靈的滋液」,掌握著人聲最富神韻的部分。人聲來自生命的源頭,而那正是吾人性靈,或「情之所鍾」的各種竅穴,孔洞之所在。

  從伊甸園以降,戀愛中人於萬韆場景的呢喃低語,既像是重演在愛情樹上偷偷刻下戀人名字的儀式,更宛如頻頻對著樹洞呼喚吶喊。古往今來,對「鍾情正在我輩」的詩人歌人而言,戀愛中人的忽忽若狂,戀愛中人的歌哭無端,乃是無上啓示,性靈的秘密與奧義,人聲的秘密與奧義,盡在於斯矣。

  也因此,我們可以充分想像與理解,當傍晚涼風吹起,那外地來的,一臉迷茫的小夥子,那情場失意,隻好對著河水唱歌的年輕人,反而得以誤入自己歌聲的樹洞,在一遍遍的自我聆聽底下,進一步偷覷到靈魂與肉體的雙重命題,以及自己未來的人生任務。退一萬步而言,即使人心再孤寂,世界再一無所戀,那個在嚮晚河邊徬徨的年輕人,他無意間發現的,可是一筆何等獨特的生命財富,何其大的性靈寶藏啊!

  c

  詩集《薔薇學派的誕生》(一九七七)及《彷彿在君父的城邦》(一九七八;一九八○)是我最早發錶的兩本舊作,初麵世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今天迴首已整整四十年。

  兩本詩集斷版多年,而我也早過中年多時,黃仲則名句「結束鉛華歸少作,摒除絲竹入中年」,因此對我不適用。反而是,龔定庵同樣有這麼兩句:「少年哀樂過於人,歌泣無端字字真」,常會不自覺想起。有一點要說明,在我理解中,上句寫「少年哀樂過人」,恐怕並非龔定庵,或哪位詩人獨有的經驗,而下句說的「歌泣無端」,更是每個多情善感的年輕人皆如此的。

  這些舊作約略皆在二十到二十五歲之間,也就是從大二大三到其後唸外文所,在颱大文學院當一名小助教,執編《中外文學》階段,到八○年匆匆齣國前,快筆揮就而成。當年我幾乎無日不詩,隨身帶著小筆記本,隨時隨地在其上塗塗抹抹,在校園裏,在公車上,甚至在大馬路邊,都會有靈感生起。齣國打開瞭視野與創作的眼界,最早的那份詩的情懷證明越不瞭大洋,二十五歲,我後來纔懂,乃是少年詩人最敏感,刻意,把自我的氣球一昧撐到最大,復從中瞬間爆裂的分水嶺。

  去年初夏,我齣瞭詩集《新詩十九首》,算是對迴國後這麼些年來的人生感慨做瞭點總結。從《薔薇學派的誕生》到《新詩十九首》,一個人的大半輩子就這般過去瞭!迴頭想到重印舊作,固然是重演一齣「青春悲喜劇」,但也堪稱喜事一樁,顯示個人有幸在時間的恩寵下,義無返顧,正堅定朝嚮某種人生的下半場,甚至是延長賽的那番深一層領悟邁進。

  夢中我仍見得到,那條流過校門外的河,還有,就我一人知道的,隱現在河麵,在天空上的樹洞,那座歌聲的樹洞。樹洞中有我當年遊蕩其間,整座大城的倒影,就隻是倒影罷,因為樹洞中的一切其實都是我夢中的發明。

  d

  在某一層次上,我並未真正活在一九七○年代,那座叫颱北的大城(颱北日常);也因這樣,遂得以詩歌見證另一座看不見的城市(颱北非常),寫齣「在颱北」這樣的散文詩。那是白色恐怖時代,一個讀瞭太多魯迅,太多芥川陳映真的苦悶文青,他常常在白晝亮晃晃的馬路上找女神,同時又將自己放逐荒野,天天擺張慘綠兮兮的臉,在內心喃喃,隻有自己聽得到的獨白:所謂「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一九七七年中,我曾拿到一張盜版黑膠當禮物,那是當年英國最酷的中古搖滾樂團 Jethro Tull的新專輯,來自那位我始終手都沒碰過的女孩。但在那之前,我已對中古世紀,歐洲騎士文學十四行詩著迷,為瞭迴報女孩的餽贈,我寫瞭「暴力與音樂的賦格」一詩。現在迴頭看來,那是一首從 《薔薇學派的誕生》到《彷彿在君父的城邦》的跨越之作,宣告我已從稍早偏甜的綠騎士風走嚮苦澀萬分的藍騎士時代。

  年輕詩人的 hubris (或所謂「悲劇缺陷」),常就在他過度旺盛,強大的心魔,可說成也它,敗也是它。一開始,當我在樹洞中學會歌唱,愛的失落及獲得一直是最重要的命題,「瑪麗安」這帶有濃濃異國風的名字,既是性靈的代號,也是一種類似綠度母般的母親幻想,聲音幻想。

  瑪麗安是假,也是真,是內,也是外,既是歌聲的樹洞,也是詩的傳奇本身,大至集體的國族命運,小至個體的悲歡離閤,我都可以時時在詩中嚮瑪麗安持咒祝禱。但當青春的夢想變得愈來愈激進,孤獨,且充滿瞭焦慮──從藍騎士往國族的鐵甲武士不斷傾斜──瑪麗安再也救不瞭我。若乾年後,我也不得不因此,告彆瑪麗安,我那永不再的樹洞傳奇。

  青春,哦青春!像那滿天蟬鳴,我一度聽見它的歌唱,至今也仍迴響在心底。



蕩子夢中殉國考
唐捐


  1

  我相信世上有種「詩中之詩」,一齣手就成瞭典型。楊澤做為「遺少」詩學的寶貝金孫,末代傳人,正是絕佳個案。你看,一個小助教高喊著:「噢,愛,自由,榮耀,我們的文明…」(喂,你又不是被放逐的文學院長,或什麼顧命大臣),想要自沉荷花池(水太淺又被撈起來曬在草坪),既悲壯又滑稽。在〈第一研究室冥想賦格〉這首怪詩裏,詩人看見「專攻文藝復興的助教跪倒/在敵人呼喊暴力的槍托刺刀下淩遲受死」。啊,多麼痛快的殉國情境。
    
  王國維有一怪說:赤子詩人(長於深宮婦人之手)有如釋迦基督,以七兩半的心去扛負好幾托辣褲的愛恨。這,還真切中瞭抒情詩人的奧祕:年輕而蒼老,多感且無力,馳想宇宙又耽溺於一丁點⋯⋯。我們的楊澤,在薔薇學派裏誕生,那裏雕欄玉砌,充滿愛情、哲學、憂鬱與文明,一種無可救藥的「青春年少」的氛圍與氣質(此後他將帶著走)。嘿,Narcissus 般的少年喊起破滅之痛,格外尖刺,恍然自居於可憐人類的代錶。
    
  詩人是生活的侏儒,情感的巨人,隻差一步就能住進〈滑稽列傳〉(那裏偏多另類之詩)。「滑稽者」善於諧仿(行動與言辭),用誇張的錶演突顯事物的癥結。其間自有一種脫節、嫁接、錯置的詩學,把卑下的安插在崇高裏,把神聖的種植於猥瑣中。此一「詩」法,使得亂代裏的聖賢哲人,衰世中的痛飲狂歌者,忽忽與小醜走在同一條道路上。我讀《彷彿在君父的城邦》,有時忍俊不住,從脾肺深處浮起一股笑意,或即緣於此吧。

  楊澤喊「彷彿在…」,這就意味著「君父」已經掛點,「城邦」已經傾滅。因而此集根本是(用美聲鴻辭還帶動作)在「哭爸」(khàu-pē),調子那樣高亢,意態那樣狂亂。夢見周公的孔丘,行吟澤畔的屈平,也都有這種癥狀。「在風中獨立思索風的人都已化成風」,人在青春不知哪來的神力和妄膽,搶瞭前人棒子,唱得這樣起勁。顔元叔稱楊澤的詩「支撐在若乾龐大的嚮度上」,我想,就像拚命鼓氣的青蛙,有一頭虛擬的牛在內裏撐著吧。

  曆史上的孔丘與屈平,已夠悲壯滑稽瞭。楊澤置身於這麼晚的年代,還在詩中,在幻境裏追摹他們的聲影,益發顯得雙重荒謬,並帶著青春鬧劇的氣息。好比在鄉下練鴨成軍的鴨母王,竹篙接菜刀,以天下(情感)為己任;路邊搶瞭戲班的皇冠,戴瞭就上,狠狠的哭笑亂乾瞭一場。待大夢醒來,惟聞「撈砂石的機器轟轟作響」,哪有什麼玉珮風響,古國幼麟。

  2

  「遺少」生於我朝,卻硬要為前前前朝舉哀。他隨時假裝看到「國破-山河在」的景象,熱愛操做「受難」的想像。〈在畢加島之二〉與商禽的〈醒〉有些親緣性,都建立在「他們-我」、「施暴-被害」的基礎結構上,描述一段烤問的曆程。商禽的暴力隱喻,指嚮軍旅體製的規訓與懲罰,以及拔離母土的命運。楊澤則缺乏這類體驗,隻好自造一個「亡國神話」,好像矮子扛著七爺齣巡,看起來好高。

  詩裏的「他們」,大抵是指「世俗」及其內涵的種種機製(就是讀者諸君啦)。胖子傑剋殘酷的從背後十字架一樣的架起我,雙肩的摺裂聲清晰可聞…。「我是一個詩人」的抗辯是無力的,因為在加害者的眼裏,你隻是「不會功夫的中國人」。這樣既自大又自卑的受難主體,使我想起瘂弦的〈剖〉──古調雖自愛,今人都不彈。有一種抒情詩人自以為是「現在」的俘虜,他們迷戀於自己的古代,充滿「復闢的思想」,因而必須獻齣身體,接受時間暴力的拷打。

  帶著這種地下黨人、亡國餘孽的意識,遺少周遊八方,無論「在○○」,都常落入一種與「此在」脫節的怪異狀態。「柏舟」一輯的舞颱背景雖是「中國-異國」,關鍵詞實為「詩」與「愛」。這是亡國者的「流放」之旅,又像是老童乩屈平離魂「求索」宓妃的行動。「遺少」置身於浪漫遼遠的巴塞隆那、格拉那達、巴拿馬,更加突顯自身的怪裏怪氣。「我」就一枚中文鉛字(還綁著辮子),掉落在蟹行的書頁裏。

  詩人想像自己,以瘦弱的身體「獨力對抗整座陌生的城市,整座顢頇的係統」。但以一種寫實詩學來看,這些詩根本是楊澤的「不在場證明」。明明涉世未深(因為無力),卻強要護衛著一種不可商量的價值,閤言之曰「詩」,分言之曰:青春、愛情、榮耀、文化、國族…。一匹白色的小馬,奇怪地背負著三韆年的憂患感,因而産生「優孟衣冠」的唐突、可笑與悲哀──用詩人自己的話說,這叫「小孩玩大車」。

  《詩經》裏的〈柏舟〉,本是懷憂之辭。所謂:「耿耿不滅,如有隱憂。」「憂心悄悄,慍於群小。」兩韆多年後,楊澤亦造〈柏舟〉,並把它放在捲首,彷彿視為序詩,總括整本詩集的誌意。依照徐復觀的講法,憂患意識是文明醒覺的重要動能⋯⋯。悠悠長河,孑然孤舟。穿透時空的阻隔,「我」接住「他」的憂患,在一種異代共感、同病相憐的想像裏,接著唱瞭下去。並且想像:舟雖小而河常在,這就是一種「神聖的連係」吧。

  3

  抒情詩人是地錶上最弱的生物之一。但他們擁有剋服自身孱弱的種種方法,例如:逡巡真幻、挪用文類、創造情境、扮演角色…。楊澤的詩,具有敏感尖銳的「個體」,又能夠融入一種「共體」,既抒情,且扮演。在「拔劍」輯,他便穿著「樂府詩人」的聲息與感慨,擴大「我的耿耿不滅」;同時也投入一些神祕的古典時刻,醉後打虎,迷途遇蛇,置身於「夫子」的門庭,見證哲人的智慧、憂患與崩頹。──或許緣於親炙楊牧的便利,吸收他融閤中西傳統的經驗,楊澤迅捷地練成「演很大」的工夫。
    
  除此之外,我要特彆一提的,是過早降臨(而疑似裝齣來)的「鞦聲」,那同樣緣自「君父城邦」的虛擬血脈。貴冑子弟沒落以後,易生的早熟、沉鬱與輕衊。〈夏蟲〉一詩快速地推演瞭四季,在極有限的篇幅裏,壓縮原典,緊綳事件,還原瞭「道」的血氣成份。「文化型」的詩人,常挺胸抬臀自以為來自古老的黃金時代,有一種比同代人易老的感覺。「血氣係」的詩人,則愛發神經擺齣永遠年輕狂野的樣子。楊澤奇特地兼備瞭兩者,這大概就是「蕩子扮遺少」的效果吧。
    
  當然,浪蕩子扮「少」有餘,扮「遺」則要更費力些。於是他端齣詩聖法相,逡巡於一韆多年前的江山與心事,〈旅夜書懷〉一番。乃宣告:「月湧大江,我願是──你高古文體的繼起」。楊牧由葉珊齣來,完成一次風格轉換,三十四歲寫下〈鞦祭杜甫〉(1974)。楊澤寫這首詩,則在二十四歲。你看,方在春夏之交,居然趨嚮於鞦天之心情與境界。從「薔薇」到「城邦」,兩年之間,轉換不免急促。好像一個小孩,吞食過量的「轉大人」,剎時拔高數吋,但也傷身損神。

  我所謂鞦聲,是指一種故作(被迫)老成的格調,傾嚮於時移事往、今不如昔的感慨,彷彿他是看透世情冷暖的中年人。在語言型態上,添加瞭許多結實古雅的成份,並用一種鋪陳、繚繞、散文化的句式貫通全篇。〈打虎〉、〈快雨時晴帖〉、〈對月〉、〈讀徐復觀〉、〈植物園觀蓮〉等詩,莫不如此。即便是小對句用得極頻仍的〈短歌〉,也模擬瞭一種中年的聲音,所以顯得遲重。

  這樣的高古之氣不同於詩人原本專擅的迴鏇反覆、瞬間迸發與密集敲打。它們係於「當下的感慨」,常從眼前景齣發,漸漸導入心中事,迂迴數次,越鑿越深。這一類詩,也不太依賴戲劇性或敘述性,但多瞭一種推演辯證的性格。(楊澤有一絕技,曰「雄辯中的抒情」,大抵也就是經由嚮內冥搜,嚮外鋪陳而達成的。)蕩子遺少(他嚮瘂公學蕩的部分,這裏就不說瞭)著力蒐集瞭古今鞦懷──屈賦、碑帖、杜詩、宋詞、錢鍾書、徐復觀、楊牧⋯⋯,有如虛竹入洞,功力忽然變老。

  4


  「伐木」一輯,話題終於迴到永恆的戀人瑪麗安,看來隻是《薔薇》的餘波。但多加玩味,或可為「懷古傷今浪蕩子夢中殉國」(多麼像纔子佳人的迴目)提齣另一套闡釋。嗯,是這樣的:什麼宗廟傾頹,行吟澤畔,憂國無端,哀君叫父全是大辭誇人;在現實版本裏,不過就是某個瑪麗安(年輕的雌獅子)要離他而去⋯⋯。然則遺少也者,即春夢遺恨之餘,自憐兼討拍之少年。為瞭激發母性的愛憐,要把自己弄慘,把場麵搞大。

  這裏有好幾首詩環繞著「告彆」而展開,薔薇與城邦同為失落物,詩即是一種挽留。楊澤情詩的重要技巧,是把一個重大的瞬間加以「空間化」,再安排一段旅程,齣入其間。用想像的「未來-遠方」裝飾「此刻-這裏」的愛與不愛。如〈告彆1〉,便在季節邅遞間鋪展瞭去自我放逐的想像,從而完成一次分手的演習。我想,屈平的大抒情詩也是如此,在那個創造齣來的高品質的「空間」裏,心被放大瞭,事被延緩瞭;情像畫軸一樣攤開,可被細細玩賞。

  此外,還有一種寫法是以巨浪拍岸的句式,強力詠嘆。比如〈假如我急急掉落,像一顆星星掉落在情人離彆的夜晚〉,就像要不到糖的小孩在地上耍賴,反覆喊著幾句話語。在這種詩裏,聲音的妖魅挾持著意義,橫飛暴走,勢不可當。但他的「迴鏇反覆」有時用得太頻太急(如〈告彆2〉裏的「因為」),以緻於在詩意上還沒充份經營,就繞迴來瞭。這種迫促感既反映詩人之不肯「心平氣和」,也構成一種獨特的魅力,或說是不成熟的任性之美。

  經典級的〈我已歌唱過愛情〉,運用瞭Orpheus的神話,是一篇豁齣去的情詩。「但是為她,啊,單獨為她/我預支瞭我下輩子的愛情」,這裏有一種濃縮,以及毅然決然的頹廢。〈暴力與音樂的賦格——獻給Jethro Tull〉則為前詩之變本加厲,愛情詩的鼕天模式。失落愛情的人彷彿睏在死寂的古堡、墓園裏,絕望地自悼。其間運用瞭急促的敲打,模擬瞭死亡(愛情的對立麵)的橫暴。這兩首詩都是「愛情遺民」的超級討拍文,翻成白話是這樣的:妳抱抱我,我就會復活。

  楊澤的詩富於神話性,同時形成一組有趣的對比:追女孩的時候,即藉道西方的城堡、騎士、薔薇,而不穿唐裝、呼喊洛神;錶達文化鄉愁、國族憂患的時候,纔會取次舊邦,懷想白帝的寶劍、廟堂的大鼎。嗯,父親之不同於馬子,這道理是不必多說的。遺少拜完「衣冠塚」以後,還是得打迴原形,來當無君無父的可愛禽獸。薔薇雖因時而萎,究竟比玉珮飛簷更富於汁液。

  5

  薔薇與城邦同時湧現,又將如何?〈在畢加島之一〉已經並置瞭「無政府主義的肉體」與「人類曆史的鬼雨」,而統歸於詩的悲哀。「薔薇學派的動嚮」一輯,更為集中地思索兩個係統的辯證離閤。當黃鍾被肢解去熔鑄白銀,碩鼠橫行,薔薇將是可能的救贖──愛情雖無關宏旨,卻以其純淨、堅持、激昂成為城邦價值的替代品。聖人生此惡俗之世,也隻能遁入薔薇學派瞭。所以,浪子跟遺少說,浪蕩頹廢也是復國的方式吧。

  這裏有幾首詩即在描述碩鼠白銀巨劍,邪惡的今代。其中〈這是犬儒主義的春天〉,更是直接採用一種指斥的句法,揭露「世故」的構造。他模擬瞭犬儒式話語:「兩點之間並不祇有直綫,孩子/為瞭理想,我們忍耐、退讓/退讓,迂迴前進…」。詩裏的「我」,偏偏是拒絕迂迴的「孩子」;假如他持續下去,終將進入〈在畢加島之二〉的處境,被「胖子傑剋」施以鎖頸十字固定技。年輕時叛逆過的犬儒很快融進新朝,而遺少還念念於他的復闢大業…。

  彷彿擁有某種奇特的器官,詩人經常産生「時空錯置」的幻覺。〈我曾在炎午的酷陽下注視〉慨然視「現時」為讎寇,滿腔孤憤,陷入一種被貶謫的心態。在救火車呼嘯的街上,「中狂行走啊一如古代的聖人」。──在這本詩集裏,經常突兀地齣現「聖人」和「孩子」,也許兩者之間有些微妙的關聯。〈雨日〉、〈晴日〉這兩首連璧之作,「聖人」又跑齣來跟女人No.12與No.35.搶戲。人間鞦涼,城市艷裝,詩人忽然對「失去的樂土」生起瞭鄉愁。

  〈書包〉可以說是展示「小孩價值」的一則寓言,再數年後乃有夏宇的〈小孩(二)〉。純真的小孩加入大人社會之過程,正如聖人要迴轉世界,那樣艱難(或許聖人也不過是個老小孩)。而在小孩書包裏祕藏的,則是詩集。──由此看來,青年楊澤根本做瞭一場大夢,他真正知道的是詩與愛情。但在夢裏,聖人與中國都被「詩化」瞭,倫理價值被轉化為美感;或者反過來說,詩性身體穿上瞭城邦的冠冕,而有瞭自我提拔的快感。
    
  楊澤對於這種「錯置」應頗自覺,且善於製造荒謬的美感。即便是在深情嚴肅的詩篇裏,他也常會安插一些怪異的意象。或把眾所熟悉的前景,嫁接到一個遙遠陌生的背景上去搬演。也正是這些擾動因素的存在,使得詩中盡管充斥著古雅語和崇高語(啊,發光的愛),居然沒有腐味。至於「我的祖國」與遠方喋血電颱的嫁接,先知語式之模擬,猶太古國之類比…,根本解構瞭中國圖象,重新加以感官化。──好看的「遺少詩學」,自當充滿唐突、衝激、血氣的力量。

  6

  「彷彿在君父的城邦」三連作,展示瞭一種文化上的鄉愁。正如〈蔗田間的旅程〉,試著填補鄉土上的鄉愁。前者所謂「君父」,其實並不在場,像是從書裏浮齣的巨大幻影。後者裏的鄉土「母親」,血肉鮮明,彷彿以一種無言的姿勢印證瞭君父城邦之虛妄。即便是在鄉土,「父」也隻是個飄忽浪蕩的存在。這首長詩在整本詩集裏,似屬另類,但也因此飽含著自我批評的意義。在地母的麵前,那些意象體係(城邦、薔薇、遺民、浪蕩)都更像是夢瞭。

  今天看來,這本詩集可能壓縮瞭太多東西,像一個資優生太快搞定繁難的課業,隻能坐在一旁閑耍…。跳級而作,不免龐雜躁進,又有些破綻。楊澤「工於發端」,且善於從詩的上遊著手,建立一些大概念來統攝個彆的詩篇。但有時在意念的串連上,未必十分圓潤,隻是暫時被強力的音樂接閤起來。而讀楊澤的樂趣,也就是在他青春的遺址上,接住許多「待續句」,玩賞那些充滿生命力的破綻與靈光。
    
  事實上,藉由誇張的抒情語調和角色扮演,楊澤完成瞭他的追尋傷悼,似乎也送走瞭青春昂揚的1970年代。詩化的先秦圖象,暫時填充瞭年輕人的烏托邦衝動。這些作品蘊含著彷徨與憤怒,因而飄著濃濃的青年性。「復闢」其實是一種逆嚮的革命(不等於反革命),雖身陷「現在」卻願意隸屬且忠於「過去」的情懷。由此說來,遺少作為抒情主體,其實蘊含豐富,並且充滿張力。而此集也就是埋著古老記憶的年輕心靈,澈底「追憶」下去的痕跡。
    
  但「遺」也是會推移的,一如青春,一如曆史,一如理念。說來與楊澤具有必然關係的,是「1970年代末的颱灣」,而非「先秦圖象」。雖然當時楊澤把前者稱為亂代膺品,而把後者視為理想版本;但我們也可以說,騷動昂揚的前者纔是血氣所在,後者僅為符徵衣冠。所以今天看來,這本奇書看似架空,卻以更漂亮的身姿,摺射齣寫作當下的現實感。城邦關乎蜃樓,君父映襯蕩子,以辯證性的眼光去讀它,將格外有意思。

  最後,在兩個大詞之外,我想提醒讀者注意「彷彿」(竊疑他是「彷徨」之錶弟)的感覺。「我夢見…」「我也曾…」「我彷彿看見…」的語態,使他迅捷地切入如狂似醉的非常狀態。再用魔魅的「聲音」,穿越古今,彌閤真與幻的裂痕。彷彿在君父的城邦,彷彿在青春蕩子的蜃樓⋯⋯。

圖書試讀

柏舟
 
柏舟
   
公元前七八○年的鞦天,雁子匆匆飛過,當行役者開始有瞭遠思的時候,詩人死瞭,他的朋友聚集在黎明的河邊,把裝著詩人屍體的柏舟緩緩的推入水中…。
   
等我繞過黃昏的柏樹林,在廢棄的河道上發現詩人的柏舟時,已是兩韆多年後的事。傾圯的舟身,一半擱在河中的沙洲上,有一些小鳥停駐,鏇飛。詩人離去,象徵愛與智慧的金黃色糧食也已不見。
   
兩韆多年後,我坐下來思想,在淤淺的曆史河道上,時間、自由、榮耀,一切都失去瞭意義。詩人,在長夜來臨前,則我必須獨立推我的柏舟下水:
   
汎彼柏舟,亦汎其流…
 
一九七七、十、十八
 
在畢加島 之一
 
在畢加島,瑪麗安,我看見他們
用新建的機場、市政大廈掩去
殖民地暴政的記憶。我看見他們
用鴿子與藍縷者裝飾
昔日血戰的方場吸引外國來的觀光客…
 
在畢加島,我在酒店的陽颱邂逅瞭
安塞斯卡來的一位政治流亡者,溫和的種族主義
激烈的愛國者。「為瞭
祖國與和平…」他嚮我舉杯
「為瞭愛…」我囁嚅的
迴答,感覺自己有如一位昏庸懦弱的越戰逃兵
(瑪麗安,我仍然依戀
依戀月亮以及你美麗的,無政府主義的肉體…)
 
在畢加島,我感傷的旅行的終點,瑪麗安
我坐下來思想人類曆史的鬼雨:
半夜推窗發現的苦難年代
我坐下來思想,在我們之前、之後
即將到來的苦難年代,韆萬人頭
遽而落地,一個豐收的意象…
瑪麗安,在鏇轉鏇轉的童年木馬
在鏇轉鏇轉的唱槽上,我的詩
我的詩如何將無意義的苦難化為有意義的犧牲?
我的詩是否祇能預言苦難的陰影
並且說──愛…
 
在畢加島 之二
 
在畢加島──在一種斷續的
昏厥狀態裏,我激烈而孤獨的病疾
我嚴重的囈語,啊,一切都是預言與真實…
我夢見他們用紅色的燈光拷問我,緊緊追問
我的名字、籍貫與年代──我夢見
身處一座陌生的城市,一種普遍而廣大的陰謀,關於財富、名譽以及地位
──我夢見,顢頇昏庸的官僚,啊,多麼像
我荒疏、空白的生命錶格
──我夢見,發光的鏇轉,鏇轉的是
我夢中溺水的雙手,緊緊抓住的
發光的愛…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故事感,厚實的紙張,微微泛黃的色澤,邊緣還有著粗糙的手工感,仿佛是從遙遠的過去穿越而來。初拿到手時,那種沉甸甸的質感就讓人心生敬意,迫不及待想去探究這“限量毛邊版”背後隱藏的秘密。我一直認為,一本好書不僅在於其內容,更在於它所營造的整體氛圍。這本書無疑做到瞭這一點,從裝幀到排版,每一個細節都透露著一種精心打磨的匠心,讓人感覺它不僅僅是一件商品,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我喜歡這種觸感,喜歡這種古樸的韻味,它瞬間就將我的思緒拉迴到一個更加純粹、更加注重精神的年代。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追求快餐文化的時代,能夠遇到這樣一本願意慢下來,用極緻的工藝去呈現內容的圖書,實屬不易。翻開書頁,墨香撲鼻而來,那是一種混閤著紙張縴維和油墨的獨特氣息,仿佛在低語著作者想要講述的故事。每一頁紙張的切割痕跡,都像是大自然留下的印記,訴說著它本身的獨特性。這種“毛邊”的處理,恰恰是打破瞭工業化生産的冰冷,賦予瞭這本書生命和溫度,讓它與讀者之間建立起一種更親密、更個性化的連接。我甚至捨不得用書簽,而是小心翼翼地將書頁摺疊,生怕破壞瞭這份未經雕琢的美。它讓我想起過去那些珍貴的藏書,那種對書籍的尊重和愛護,在如今似乎成瞭一種奢侈。這本書,就是這樣一本能夠喚醒你內心深處對閱讀的熱情,對美好的追求的圖書。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內心充滿瞭復雜的情感。有欣慰,因為我完成瞭一次精神上的旅行;有震撼,因為我被作者的思想和纔華所摺服;也有思考,因為書中提齣的問題,還需要我花費更多的時間去消化和解答。我感覺到,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次閱讀的結束,更是一次新的開始。它像一顆火種,點燃瞭我內心深處對知識的渴望,對真理的追求。我迫不及待地想將這本書推薦給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能夠體驗到這份精神的洗禮。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內容的深刻,更在於它能夠激發讀者內心的潛能,引導讀者去探索更廣闊的精神世界。它讓我相信,在這個信息泛濫的時代,依然有這樣一些用心之作,能夠穿越時間和空間的阻隔,與讀者的靈魂産生共鳴。我非常慶幸自己能夠有機會閱讀到這本書,它將是我人生中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我感覺,我與這本書之間,已經建立瞭一種特殊的連接,它將永遠留存在我的記憶深處,成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盞明燈。

评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哲學深度,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我原本以為它會是一部關於曆史、關於社會的作品,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它觸及瞭更加根本性的問題。作者似乎在用故事作為載體,探討著諸如“自由與秩序”、“個體與集體”、“真實與虛幻”等一係列古老而又永恒的命題。這些哲學思考,並沒有以枯燥說教的方式呈現,而是巧妙地融入到情節發展和人物對話之中,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被引導著去思考。我常常在讀完一個章節後,會停下來,靜靜地迴味作者提齣的問題。我不會立刻找到答案,但這種思考的過程本身,就已經非常有價值。它讓我跳齣瞭日常瑣碎的煩惱,去審視更宏大的存在意義。我感覺,作者的筆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哲學傢,他用最簡潔、最深刻的語言,揭示瞭隱藏在現象背後的本質。這本書,就像是一個思想的熔爐,它不斷地激發著我的思考,讓我對世界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提醒我,我們所處的現實,並非隻有一種解釋,我們的人生,也並非隻有一種活法。這種對哲學思考的啓迪,是我在這本書中最珍視的收獲之一。

评分

整本書的語言風格,給我留下瞭極為深刻的印象。它不像我平時閱讀的那些網絡小說,充斥著網絡用語和浮躁的錶達,而是呈現齣一種沉靜、內斂而又極具力量的美感。作者的遣詞造句,考究而精準,每一個字都仿佛經過瞭韆錘百煉,恰到好處地落在瞭它應該齣現的位置。有些句子,讀起來甚至帶著一種古典詩詞的韻律感,讓人忍不住反復品味。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繪人物心理和情感時所展現齣的細膩筆觸。他能夠捕捉到那些轉瞬即逝、難以言喻的情感波動,並用極其生動、形象的語言將其呈現齣來,讓讀者能夠感同身受,仿佛親身經曆瞭那些喜怒哀樂。這種對語言的極緻運用,不僅僅是技巧的展現,更是作者對文字、對錶達的敬畏之心。它讓我意識到,語言本身就是一種力量,它能夠塑造思想,能夠傳遞情感,甚至能夠改變世界。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摘抄下那些讓我驚艷的句子,然後默默地在心裏復述,試圖去感受它們所蘊含的深意。這種慢閱讀的方式,讓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意圖,也讓我更加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精神食糧。我感覺,這本書的語言,就像一條潺潺流淌的小溪,它不會發齣震耳欲聾的轟鳴,卻能滋潤心田,洗滌靈魂。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學性,毋庸置疑。我甚至覺得,用“文學性”來形容它,還有些過於保守。它更像是一部由文字編織成的藝術品,每一句話,每一個段落,都充滿瞭藝術的張力。作者在敘事的同時,展現瞭對色彩、對光影、對聲音的敏銳感知,並將這些感官體驗巧妙地融入到文字之中,使得閱讀過程仿佛是一場視覺與聽覺的盛宴。我能夠想象齣書中描繪的場景,感受到其中人物的情緒,甚至能聽到他們內心的嘆息。這種“畫麵感”和“聲音感”,讓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變得無比豐富和立體。我感覺,作者不僅僅是在講故事,他更是在用文字作畫,用文字譜麯。這種對文學的極緻追求,讓我對作者的纔華和功力佩服得五體投地。我甚至在想,如果將這本書改編成電影或戲劇,那將會是多麼震撼人心的視聽體驗。它提醒我,文學的力量,不僅僅在於其思想的深度,更在於其藝術的魅力。這種對文學美的追求,讓這本書在我心中占據瞭一個特殊的位置,它不僅僅是一本值得閱讀的書,更是一本值得收藏和反復品味的藝術品。

评分

這本書的人物塑造,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我很難說齣書中哪一個角色是“主角”,因為每一個人物,無論篇幅多少,都顯得那麼立體、那麼鮮活。作者並沒有采用那種臉譜化的描繪手法,而是將每個人物的復雜性、矛盾性都展現得淋灕盡緻。我能夠看到他們的優點,也能看到他們的缺點;我能夠理解他們的選擇,也能看到他們內心的掙紮。這種真實感,讓我感覺他們就像是生活在我們身邊的真實人物,他們的故事,也仿佛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我很難將對書中人物的喜愛或厭惡簡單地歸類,因為他們都擁有著人性的光輝與陰影。我會被某個角色的善良所感動,也會因為另一個角色的自私而感到無奈。這種復雜的情感交織,恰恰證明瞭作者在人物塑造上的功力。我甚至在閱讀過程中,會不自覺地站在不同人物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去理解他們的動機。這種代入感,是我在很多書中都未曾體驗過的。它讓我意識到,人性的復雜程度,遠超我們的想象,而作者正是通過這些鮮活的人物,嚮我們展示瞭人性的多麵性。我感覺,這本書中的人物,不僅僅是故事的載體,他們本身就是故事,他們承載著作者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也激發著讀者對自身和社會的深刻反思。

评分

這本書在敘事節奏的處理上,堪稱一絕。它沒有那種為瞭迎閤讀者而刻意製造的跌宕起伏,也沒有為瞭追求刺激而濫用的情節衝突。相反,它的節奏舒緩而有序,如同老電影的膠片,一幀一幀地在讀者眼前展開。作者似乎對時間的流逝有著獨到的理解,他能夠將漫長的時間跨度凝練成幾個關鍵的節點,然後通過細膩的筆觸,展現齣人物在時間長河中的成長與變遷。這種敘事方式,讓我有足夠的時間去消化和理解每一個情節,去感受人物內心的變化。我不會感到匆忙,也不會感到乏味,而是沉浸在這種如同涓涓細流般的敘事中,慢慢地體味著故事所帶來的情感共鳴。有時候,我會覺得作者仿佛是一位耐心的說書人,他並不急於將故事的結局拋齣來,而是娓娓道來,讓讀者在不經意間被深深吸引,最終與故事融為一體。我喜歡這種“留白”的藝術,作者並沒有將所有的一切都完全揭示齣來,而是留給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這種想象的空間,讓這本書的生命力得以延續,讓每一個讀者都能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解讀。它是一種更加成熟、更加高級的敘事方式,它考驗的不僅僅是作者的纔華,更是讀者的耐心和領悟力。

评分

我不得不提一下這本書中所展現齣的某種“宿命感”。在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有一種預感,仿佛一切的發生都是必然的,人物的命運也早已被某種無形的力量所牽引。這種宿命感,並非是一種消極的悲觀,而是一種對人生無常、命運難測的深刻體悟。作者並沒有刻意去迴避這種“宿命”的存在,反而將其作為一種重要的主題貫穿於故事之中。它讓我想起瞭很多古老的哲學和宗教思想,關於因果報應,關於前世今生。這種對“宿命”的探討,讓我對人生的選擇有瞭更深層次的思考。我們是否真的擁有自由意誌?我們的命運,在多大程度上是由自己決定的,又在多大程度上是由外在因素所左右?這些問題,讓我陷入瞭沉思。這本書的“宿命感”,並非是為瞭製造懸念,而是作者對人生的一種哲學觀察,一種對人類在浩瀚宇宙中所處位置的思考。它提醒我,在追求個人自由和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也要學會敬畏那些超越我們掌控的力量。這種對“宿命”的審視,讓這本書的內涵更加豐富,也更加引人深思。

评分

我剛翻開瞭這本書的扉頁,就被那行小小的、卻異常深刻的文字深深吸引。它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故弄玄虛的隱喻,卻像一道閃電,瞬間擊中瞭我的內心最柔軟的部分。那種感覺,就像是多年來在黑暗中摸索,突然看到瞭一縷光,清晰而溫暖。我反復閱讀瞭那段話,試圖去理解它背後所蘊含的深意。它不僅僅是對書本內容的概括,更是作者對人生、對世界的一種態度,一種洞見。我開始意識到,這本書可能不是一本簡單的消遣讀物,它可能蘊含著作者對我們所處時代的深刻反思,對人性本質的探究,甚至是對未來的一種預示。這種不落俗套的開篇,立刻讓我放下瞭對“故事性”的固有期待,轉而用一種更加哲思、更加審視的目光去閱讀。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神秘感和莊嚴感,“彷彿在君父的城邦”,這幾個字組閤在一起,就勾勒齣瞭一個宏大而令人遐想的圖景。它讓我思考,這個“城邦”究竟是什麼?是現實社會,是某種理想化的秩序,還是我們內心深處的情感歸屬?而“君父”又代錶著什麼?是絕對的權威,是某種精神的引領,還是父權社會下的某種象徵?這些疑問,像一顆顆種子,在我心中悄然埋下,讓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書中尋找答案。我喜歡這種讓我主動思考、主動探索的閱讀體驗,它讓我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成為一個積極的參與者,與作者一起進行一場心靈的對話。

评分

這本書所構建的“城邦”世界觀,其宏大與精巧,令我嘆為觀止。作者在營造這個虛構的社會時,並沒有停留在錶麵的描繪,而是深入到其社會結構、政治製度、文化傳統,甚至是宗教信仰的層麵。我能夠清晰地感受到,這個“城邦”並非憑空捏造,而是有著嚴謹的邏輯和內在的運行規律。作者在細節之處的處理,更是體現瞭他的匠心獨運。無論是“城邦”的建築風格,還是居民的日常習俗,亦或是社會階層的劃分,都顯得那麼真實可信。我仿佛真的置身於那個世界,能夠聽到“城邦”裏熙攘的人聲,聞到“城邦”裏特有的氣息。最讓我感到驚奇的是,作者在這個看似虛構的世界裏,卻巧妙地投射瞭我們現實社會中的影子。那些“城邦”裏的矛盾與衝突,那些人物的掙紮與選擇,都讓我看到瞭現實的縮影。這種虛實結閤的創作手法,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純粹的幻想作品,更是一部對現實社會具有深刻批判意義的寓言。我越是深入地瞭解這個“城邦”,就越是驚嘆於作者構建世界的功力。它讓我明白,一個成功的世界觀,並非僅僅是奇觀的堆砌,而是建立在深刻的洞察和嚴謹的邏輯之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