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关怀,所以创造
一套体现设计思考精神的「发明家人物传记」
他用创意,改善了许多人的生活
他在三岁那年因意外导致双腿严重萎缩,从此只能像只小鳄鱼般匍匐在地上爬行,
然而,身高只有80公分的他,不但不需要别人的同情与帮助,
甚至靠着自己的设计思维和发明专长,创造出许多世界知名的重要发明,
不但拯救了无数生命,也让环境生态变得更美好。
他,是怎么克服身体上的障碍,
开创出理想的人生,更用自己的发明改变世界?
他是国内知名身障发明家――刘大潭!
一起打开书,探索发明家的设计思维与发明原理,
学习利用所学来解决身边的问题,
相信,我也能让世界变得更好!
本书附有设计思考学习单:让孩子具体学习「设计思考」方法步骤,锻鍊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的「免电源高楼缓降机」,在火灾事故现场,可以更快速地疏散人群。为了解决焚烧物体产生的废气,他发明了「耐高温椭圆碟阀」,不仅广为台湾各界如焚化炉、工厂使用,更行销全世界。因为担心台湾西部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层下陷,他开发出全自动过泸的「微电脑六通阀」,让水资源能不断循环再利用。他是国内知名身障发明家――刘大潭!虽然他的身高只有80公分,比很多三岁的小朋友还要矮小,但他从未放弃自己,不仅用发明改善了自己的不便,更拯救了无数生命,让环境生态变得更美好!
本书所述说的不是刻版印象中的「人物传记」,更非遥不可及的「伟人故事」,透过阅读台湾本土发明家刘大潭「因为关怀,所以创造」的真实故事,让我们一同学习发明家用同理心作为设计的基础,用知识作为创意的燃料,用热情与意志面对挑战,相信,我也能改变世界!
翻开本书,你将阅读到发明家三大发明的创发源头与设计原理: ★因为看见电视新闻中一群妈妈因孩子葬身火窟而流下的眼泪,他心有不舍而发明出「免电源高楼缓降机」,运用人体重力、离心力及磨擦力三者达到平衡,让一般民众、老人、孕妇、残障人士都可以使用。
★为了解决焚烧物体造成的废气,他从切香肠的切法中得到灵感,发明出「耐高温椭圆碟阀」,不仅广为台湾各界如焚化炉、工厂使用,更行销全世界!
★有感于台湾西部超抽地下水导致地层下陷,他与女儿们共同研发出省水环保的「微电脑六通阀」,使得水资源得以循环再利用,环保又节能。
编辑的话: 因为参与这本书的企划与编辑,我亲身陪伴大潭教授到国小和企业界进行演讲,不论台下的听众是国小学童或是一般企业从业人员,当大家亲眼看到大潭教授「用手走路」的模样,莫不感到震撼,他的发明故事更启发了无数青年学子,让人开始燃起想要爲这个社会做些什么的念头。常有人问大潭教授:「您为何不使用一般身障人士常用的轮椅和拐杖呢?」他这样回答:「台湾的都市街道规画并不理想,我还是喜欢用自己的力量,走到自己想去的地方。」这样一位真诚、认真又积极的发明家,他的发明初衷满怀着对于社会与世界的关怀,希望所有的读者都能从阅读故事中,获得满满的感动与启发。
◎本系列首波出版两册
01用心点亮世界:影响人类百年文明的视障者
02用手走路的发明王:身障发明家刘大潭
◎本书关键字:创意发明、设计思考、同理心、生命教育、身障者、科普知识
◎无注音,适合10岁以上阅读
◎教育议题分类:人权、生涯发展、环境教育
◎学习领域分类:语文、综合、生活科技
【改变世界的好设计】系列介绍 改变世界的好设计:因为关怀,所以创造
这是一套体现设计思考精神的「发明家人物传记」,透过动人好读的人物故事,展现「设计思考」的理念和架构。我们希望带领每个孩子发现,有意义的发明或创新,绝对不是为了满足自己,而是从同理心和关怀出发,进而解决问题、创造价值。我们期待帮助成长中的孩子看见:倾听他人的需要,是探索自我的历程中,重要的价值起点。未来将推出更多元选题的发明者故事,培养孩子广博的知识光谱,适合家中充满好奇心与探究心的孩子阅读,更是学校与班级的最佳共读书籍。
本书特色 ◎本书四大特色
特色1 阅读发明故事,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创意,启发让世界更好的力量。
特色2 与传统的伟人传记不同,国内首本身障发明故事读本,是最佳的生命教育典范。
特色2 不只有好看的故事,更有科普知识与学习单,提供多元、趣味又深度的阅读经验。
特色3 故事选材和内容与生活情境结合,能引起孩子学习动机,解答所有好奇。
名人推荐 我诚挚推荐本书,并建议可以做为所有孩子的床头书,每天读一点,没有任何负担,用最轻松、自然的方式读完,却能在心中留下最深刻的感动。――宜兰县教育处长 简菲莉
同样身为一位身心障碍者,我始终相信,面对生命的各阶段境遇,要能「让每个问题成为创造价值的契机」,而这也正是刘大潭先生体现的「设计思考」精神。看完这个故事,相信你也可以,用心看见问题,用爱改变世界!――前立法院荣誉顾问 杨玉欣
【改变世界的好设计】这套书很容易在情感上让孩子产生共鸣,快速认同发明家的处境与态度,除此之外,故事阅毕更能透过学习单扩充大量的科学知识,甚至能亲自透过「设计思考」来学习如何构思及解决问题,也就是动手实作带出「创客」(maker)的精神。多元、趣味又深度的阅读,方能满足新世代的需求啊!――台南大学附设实验小学教师 温美玉
看完了发明家刘大潭教授的故事后,不知道你是否发现,其实我们在等待解决问题的人,就是我们自己,没错!这本书就是在邀请你,卷起袖子,相信自己和刘教授一样,可以利用所学来改变身边的问题!――DFC台湾发起人 许芯玮
当我们透过故事的力量,用爱和理解带领孩子用心体会他人的不便和痛苦,知道了背后奋斗努力的脉络故事,孩子的心柔软了、温暖了,也才看得见他人真实的困难,燃起想要为他人解决问题的动机,进而诞生出好发明与好设计。而这,也才是我们未来需要的人才:让世界变得更好的力量。――彰化县土库国小教师、教育部101年度阅读磐石个人奖得主 林怡辰
改变世界的好设计02:用手走路的发明王——身障发明家刘大潭 图书简介 目录 1. 开篇:一场关于“不可能”的对话 2. 童年阴影与不屈的意志:残疾的起点,发明的征程 3. 从零到一:早期的探索与简陋的工具 4. 核心发明系列:行走革命的曙光 4.1 手杖的进化:不止是支撑的工具 4.2 轮椅的再定义:超越速度与舒适 4.3 适应性生活的技术基石 5. 融入社会:发明与教育的交汇 6. 理念深处:实用哲学与人文关怀 7. 影响与遗产:一个人的改变,一座城市的动力 8. 结语:设计的本质与人类的潜能 --- 1. 开篇:一场关于“不可能”的对话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我们习惯于将“设计”与宏伟的建筑、精致的电子产品联系在一起。然而,真正的设计力量,往往潜藏于那些最迫切的需求之中——那些被主流社会忽视的角落,那些关于生存与尊严的日常挣扎。 本书聚焦于一位非凡的人物,刘大潭先生。他的一生,是对“局限”二字最强有力的反驳。他并非科班出身的工程师,也未曾拥有雄厚的资金支持,他所有的资本,是那份身处困境却依然炙热的、想要改变现状的冲动。 我们谈论的,不是空中楼阁式的未来科技,而是扎根于土地、解决燃眉之急的“必需之学”。刘大潭先生的故事,是一部关于适应性工程学的生动教科书,它清晰地揭示了,当一个人的身体遭遇物理上的限制时,其心智会爆发出何等惊人的创造力。 2. 童年阴影与不屈的意志:残疾的起点,发明的征程 刘大潭先生的早年经历,为他的发明生涯定下了基调。并非一帆风顺的开端,而是源自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使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行走”这一对常人而言再自然不过的行为。 残疾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不便,更是社会参与度的减弱。在那个物资匮乏、技术相对滞后的年代,社会为残障人士提供的“辅助器具”往往是粗糙、不适且功能单一的。这些器具不仅未能真正帮助他们,反而成了束缚与羞耻感的来源。 正是在这种“没有现成的工具,那就自己造”的原始驱动下,刘大潭先生的内心深处点燃了创新的火花。他没有沉溺于自怨自艾,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周围的环境,开始像一个天生的解构主义者那样,审视一切日常用品的结构与缺陷。这种起点,决定了其后续所有发明的核心特质:极致的实用性与对用户体验的深刻理解。 3. 从零到一:早期的探索与简陋的工具 早期的发明往往带着强烈的“个人定制”色彩。对于初学者而言,最大的挑战在于材料的获取和加工的难度。刘大潭先生没有精密的机械车间,他利用的往往是身边的废旧材料、简单的五金件,以及他那双充满韧性的双手。 这个阶段的记录,充满了民间智慧的闪光点:如何利用简单的杠杆原理来减轻支撑的负荷;如何通过调整角度来分配体重,以保护敏感的关节;如何利用自行车部件来改装简易的移动装置。这些早期的“作品”,虽然外形粗犷,却是他理解人体工程学、力学和材料学的第一步实践。它们是通往更复杂、更精妙发明的试验田。 4. 核心发明系列:行走革命的曙光 刘大潭先生的成就并非昙花一现的灵光乍现,而是一系列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系统性发明。他的核心贡献,集中在如何让行动不便者,尤其是“用手走路”的人群,能够更有效率、更安全地移动。 4.1 手杖的进化:不止是支撑的工具 传统手杖的设计理念是“被动支撑”。刘大潭先生的设计则更进一步,他着重于将支撑转化为“主动推进”的力量媒介。他研究了不同地面的摩擦系数,设计了具备多向适应性、能吸收冲击、并能提供稳定抓握力的杖头与手柄结构。他的手杖不再仅仅是防止摔倒的拐杖,而是成为连接躯干与地面的高效动力转换器。这些改进,极大减轻了使用者上肢的负担,延长了他们的活动半径。 4.2 轮椅的再定义:超越速度与舒适 在刘大潭先生所处的时代,轮椅多是笨重、难以折叠、且维护成本高的“医疗设备”。刘大潭先生以使用者的身份,对轮椅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造。 他关注的关键点在于“能量效率”和“通过性”。他设计了更符合人体驱动习惯的扶手和传动机构,优化了轮子的轴承布局,使得付出同样的体力,能够实现更远的距离。此外,他对轮椅的结构进行了轻量化处理,并着重于如何适应非铺装路面——这是普通轮椅最大的盲区。他的许多设计理念,如今已是现代高功能性轮椅的基本要素,只是当时的他,是凭借直觉和反复试验摸索出来的。 4.3 适应性生活的技术基石 除了行走辅助,刘大潭先生还深刻理解到,生活的全面自理需要一系列工具的配合。他将发明的触角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如何更便捷地开关门锁、如何安全地取物、如何进行简单的个人护理。这些“微型发明”,虽然不具备宏大的工程背景,却是提升残障人士生活质量最直接的手段。它们体现了一种务实的、以人为本的设计哲学:不追求高科技的标签,只追求用户能够轻松掌控的“有效性”。 5. 融入社会:发明与教育的交汇 刘大潭先生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奋斗史,更是一段关于社会责任的实践。他清楚地认识到,最好的设计,需要被复制、被分享,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他没有将自己的发明据为己有,而是积极投身于对周边残障群体的指导和帮助中。他亲自示范如何使用和维护这些工具,更重要的是,他鼓励其他人也参与到工具的改进中来。他通过口传身教的方式,在民间建立了一个非正式的“适应性技术工作坊”,将发明的精神播撒出去。 这种教育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对“技术依赖”的迷信,教会人们如何用现有的资源,解决自己的问题。他培养的不是徒弟,而是一个个独立的、有能力的“自救者”。 6. 理念深处:实用哲学与人文关怀 阅读刘大潭先生的发明历程,我们能体会到一种深厚的人文关怀,这远超出了纯粹的技术范畴。 实用至上: 他的设计避免了一切不必要的装饰和复杂的操作界面。如果一个设计需要厚厚的说明书才能掌握,那么它在最初的设计阶段就已经失败了。他的工具追求的是“直觉操作”——使用者几乎不需要学习,就能自然地使用它。 尊严的维护: 许多早期的辅助工具设计,无形中强化了残障者的“他者”身份。刘大潭先生的设计,则致力于减少工具的“医疗感”和“异样感”,使其更接近于普通人使用的工具,从而在潜移默化中维护了使用者的尊严和自信。 持续迭代: 他的许多发明并非一次定型,而是随着他对身体状况变化和使用反馈的深入理解,不断进行微调和升级。这是一种活的、有生命的工程学,与使用者共同成长。 7. 影响与遗产:一个人的改变,一座城市的动力 刘大潭先生的影响力,最初可能局限于他所在的社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实用设计理念逐渐被更广泛的群体所认识。他的某些专利和改进方案,成为了后来官方辅助器具设计的重要参考蓝本。 他证明了,真正的创新不一定需要实验室的资金支持,它根植于对人类困境的深刻同情和解决问题的纯粹渴望。他的故事激励了无数身处逆境的人,让他们相信,身体上的限制,可能反而是通往独特视角的钥匙。他不仅制造了工具,更重要的是,他制造了可能性。 8. 结语:设计的本质与人类的潜能 《改变世界的好设计02:用手走路的发明王》并非仅仅记录了一个人的发明清单,它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韧性的赞歌。刘大潭先生的故事提醒我们:设计,本质上是对不完美世界的积极干预。 当主流设计语言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时,总会有人以最朴素、最坚韧的方式,重新定义什么是“好设计”。 这本书邀请读者跟随刘大潭先生的足迹,去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科技与工具,去体会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细节,是如何被一位身障发明家的智慧与汗水,重新塑造和赋予了新的意义。这是一场关于勇气、智慧与无尽创造力的深刻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