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相机退役,仍在映照历史:留存影像,也见证历史

老相机退役,仍在映照历史:留存影像,也见证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老相机
  • 摄影史
  • 历史影像
  • 怀旧
  • 摄影回忆录
  • 影像记录
  • 文化遗产
  • 摄影艺术
  • 老物件
  • 纪实摄影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万物更迭,新旧交替
在时间洪流沖刷下,相机终将只能成为一抹背影
历史巨轮不会停止转动,科技进展的脚步也不曾停歇
当年的「流行」,转瞬已成「古典」
一如既往的是,那坚持记录真实的本质
  
  它们致力于真实地记录历史,却在不经意间被历史所纪录。
  
  摄影术的发明使人们眼前所见景物得以真实的被保留下来,为原本的日常掀起波澜,并拜法兰西学院伟大且慷慨的决定──向全世界免费开放摄影术的科学发明专利──之赐,这股旋风迅速流行于世界各地且蔚为风潮。
  
  本书从摄影术发明者和他们使用的相机谈起,根据摄影的发展历程展开论述,追溯至世界上第一台相机、第一台在市场上销售的相机、最早的中国照片、三脚架的变迁……
  
  图片丰富、文字细腻地将摄影技术发展、摄影器材变化等这些属于相机过往的大小事详实记录,鉅细靡遗地陈述这些经典相机的演变和围绕它们产生的背景故事,客观忠实地呈现了那个时代的发展轨迹。
  
  在现今这个数位化的时代,这些曾经的「使用品」,早已成为束之高阁供人欣赏缅怀的「收藏品」;设备的更新、技术的发展无穷无尽,在享受现代层出不穷高科技产品的空档,不妨向最原始的起源探求:一窥现代相机的前世,以摄影时面贴取景器、半蹲马步的身段瞇眼细看,便会蓦然发觉,其过往荣耀的余光,至今依然闪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老相机退役,仍在映照历史:留存影像,也见证历史》的书籍的简介,内容详实,且不包含该书原有的具体内容,力求自然流畅,不带有明显的“AI痕迹”。 --- 《尘封的光影:历史深处的镜头回响》 书籍简介 一、 引言:时间的切片与记忆的容器 在这部深入探究影像媒介与历史进程交织的书籍中,我们试图超越对单一器材或技术流派的聚焦,转而探讨作为“时间切片”和“记忆容器”的摄影这一行为本身。本书并非一部摄影器材的维修手册,亦非一部单纯的摄影史年鉴,而是一次横跨多个世纪、穿梭于不同文化脉络的沉思之旅。它关注的是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记录、被塑造,最终又反过来定义了我们理解过去方式的视觉元素。 我们相信,任何凝固的影像,无论其载体是易碎的纸基、坚硬的玻璃板,还是后来的数字化介质,都携带着强烈的时代烙印。它们是特定社会结构、审美取向、政治气候乃至个体心理状态的无声证词。本书的核心议题在于:当技术演进的浪潮不断向前奔涌时,那些被淘汰或被搁置的旧有视觉表达,如何依然保持着它们映照历史的内在力量? 二、 结构与视角:多维度的历史重构 本书的结构设计旨在提供一个多层次的分析框架,避免单一叙事的陷阱。全书分为四大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从不同的侧面剖析了“影像、技术与历史见证”之间的复杂关系。 第一部:媒介的诞生与早期的目光 这一部分追溯了摄影技术早期发展中的关键转折点,重点不在于精确描述每一次技术迭代,而是分析这些技术如何首先改变了人们“观看”世界的方式。我们探讨了达盖尔和塔尔博特时代的早期实验,以及这些早期方法对肖像画、新闻报道乃至身份认同构建所带来的颠覆性影响。我们深入研究了早期摄影师如何面对一个全新的工具——一个既能精确记录现实,又充满化学反应不确定性的工具——来构建他们的“真实”。例如,早期纪实性摄影在殖民地扩张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不自觉地嵌入了特定的权力叙事。 第二部:工业化浪潮下的视觉生产 随着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工业革命和大众传媒的兴起,摄影不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本部分考察了大规模复制技术(如照相制版、明信片文化)如何重塑了公众的集体记忆。我们分析了战争摄影(并非特指某一场冲突,而是指摄影在不同时期介入冲突的模式)如何从纯粹的记录转向具有强烈的宣传和情感动员作用。同时,我们也审视了城市化进程中,摄影对社会阶层差异的记录和分类功能,以及新兴的艺术摄影流派如何试图从这种机械的“再现”中挣脱出来,寻找更深层次的表达。 第三部:非线性叙事与档案的解构 进入二十世纪中叶,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后现代思潮的兴起,使得人们开始质疑“客观记录”的可能性。本书的第三部分侧重于分析那些具有强烈个人印记、非传统叙事结构的影像集合。我们探讨了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视的私人档案、家庭相册的价值。这些“非官方”的视觉碎片,如何通过其偶然性和去语境化,反而能提供对宏大历史的侧面印证。通过对特定艺术家的工作方法的分析(侧重于他们如何处理和重新编排现存影像,而非他们使用了何种器材),我们试图揭示档案本身作为一种权力的运作机制。 第四部:记忆的留存与未来的回响 最后一部分将视角投向当代——或至少是技术快速更迭的那个阶段——探讨了数字时代的来临对“永恒性”概念的挑战。当影像的生产速度和销毁速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时,我们如何界定“留存”的意义?本书探讨了策展实践、博物馆学和数字人文领域为保存和解读视觉遗产所做的努力,以及我们如何看待那些因技术更迭而被“遗弃”的旧有载体——它们虽然不再活跃于主流视野,但其物理形态本身依然是历史的物质证据。 三、 核心关注点:超越器材的技术哲学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对“老旧”的重新定义。我们关注的不是某一种特定焦距镜头的光学素质,也不是某种底片化学配方的优劣。我们关注的是: 1. 物质性与时间的互动: 影像载体本身的物理衰变过程,如何成为历史叙事的一部分?褪色、虫蛀、氧化,这些都是时间对记录本身的“再创作”。 2. 观看者的在场: 每一张影像的背后,都有一个或主动或被动的“在场者”。本书探究了这种在场性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以及后来的观看者如何将自身的时代语境投射到这些过去的目光上。 3. 沉默的重量: 对于那些未被拍摄的、被选择性忽略的事件,影像又扮演了怎样的“缺席”角色?我们如何通过分析留存的影像,去感知那些被历史消音的部分? 四、 结语:面向历史的持续对话 《尘封的光影》旨在邀请读者参与一场持续的、审慎的对话。它呼吁我们以一种更具批判性和同理心的眼光,重新审视那些看似静止的画面。历史不是一个固定的终点,而是一个由无数视觉碎片构成的动态场域。通过理解那些曾经“退役”的视觉表达方式及其所承载的时代精神,我们才能更清晰地辨识我们脚下的这条历史道路。这本书,献给所有对时间、记忆和视觉文化抱有深切好奇心的人。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吴钢


  旅法摄影家
  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艺术摄影系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中国摄影金像奖得主
  法国职业摄影家组织AGESSA成员
  作为策展人,于2000年和2012年组织策划法国摄影博物馆馆藏来华展出
 

图书目录

01 世界上第一台相机 001
02 世界上第一台在市场上销售的相机 009
03 抽屉式调焦相机 019
可以折叠的抽屉式调焦相机 028
有三个套筒式机身的抽屉式调焦相机 029
04 最早的中国照片 031
05 湿版火棉胶和木制相机 045
06 干版火棉胶与折叠相机 055
07 木制折叠式调焦相机 067
08 箱式相机 077
09 反光式相机 087
反光板的作用 088
反光式取景相机 091
单镜头反光式相机 096
10 「体外」快门 101
最早的「镜头盖」快门 102
镜前快门 104
镜后快门 114
镜间快门 117
11 奇妙的早期换片方法 131
12 名片摄影与阳光放大机 147
13 立体摄影 157
14 柯达相机 175
15 三脚架的变迁 193
16 早期的摄影光源 209
反光式照明 210
早期的灯光照明 212
镁粉闪光灯 215
单次闪光灯 221
万次闪光灯 223
17 老式测光表 225
钟表计时 227
感光版变色法测光表 228
表格式测光表 231
消光式测光表 233
硒测光表 235

 

图书序言

前言

  摄影术在中国真正被人们普遍认识是在1900 年前后,这个时间距离摄影术发明并且在西方普及已经晚了整整60 年。这60 年间在摄影史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1839 年8 月19 日,法国政府在巴黎罗浮宫对面的法兰西学院大厅里正式宣佈摄影术的诞生,其发明人是法国的尼埃普斯和达盖尔,他们发明的这种摄影术被定名为「达盖尔法」摄影术。从此,人类几千年来梦寐以求的、把眼前看到的景物「固定」住并永久保存的梦想得以实现。同时,法兰西学院作出了一项伟大的决定:向全世界免费开放摄影术的科学发明专利。这就意味着,任何人只要学会这种摄影方法,都可以自由拍摄照片,不必再交纳专利费。如此优惠的政策是前所未有的,摄影术乘此东风,得以在全世界迅速流行开来。

  达盖尔法摄影术是在金属版上直接感光成像的,每次拍摄只有一张金属版照片,并且像照镜子一样,左右是颠倒的。也就是说,右手持剑的仪仗队,在用达盖尔法拍摄的照片上都变成左手持剑了。因此,我认为,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达盖尔法摄影术发明后,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忠实地记录和固定了实物的影像。但是「忠实」是打了折扣的,这种金属版照片与实物相比,左右是颠倒的。」如果真的能够找到一张用达盖尔法拍摄的圆明园正面的金属版老照片,我们应该知道,这就是最早的圆明园的照片,但是照片上东边的建筑物,实际上是在西边。

  达盖尔法金属版照片影像细腻,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宝贵的、最早期的影像资料。随后是玻璃版负片的诞生,可以在玻璃版上拍摄,然后沖洗成为负片,再在相纸上晒制出许多张正像照片。这个时候照片上左右颠倒的影像已经调整过来,与实物是完全相同的。玻璃版负片技术也经历了从拍摄前临时涂佈药水的湿版火棉胶,逐步发展为可以预先制作底版的干版火棉胶,特别是明胶干版负片,使玻璃感光版的成像品质达到了空前的高度。随后又有了更加轻薄的纸制干版,人们把纸制干版经过浸油处理,制成可以弯曲的纸卷负片,逐步过渡到赛璐(Celluloid Nitrate,合成树脂名)胶卷,这个时间刚好在1900 年前后。

  我们这本书中介绍的正是1900 年胶卷发明之前60 年间出现的一些经典相机和摄影器材,而这一时期也是摄影术高速发展、不断更新换代的时期,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接连涌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许多当时最新潮的产品,现在看来都已经老态龙钟了。从这60 年间出现的老旧相机身上,人们可以清楚地追寻摄影发展的轨迹,而这60 年的摄影大发展时期的摄影器材、摄影资料和摄影历史,也是我们国内最欠缺的。

  去过欧洲的人都会发现,欧洲的城市完好地保存了花岗岩雕花的古典建筑和旧世纪的城市风貌,这与香港和内地城市的玻璃钢材构成的高楼大厦截然不同。同样,随着国内的经济发展,相机收藏开始升温。由于文化背景的限制和摄影史研究的匮乏,国内有众多的莱卡收藏家,却对木制相机的收藏甚少乃至缺乏基本的认识。这可能是受到了中国香港和日本的影响。日本的相机生产是靠模仿德国产品起家,在生产规模和相机品种等诸多方面完胜德国产品之后,依然对德国相机有着不尽的依恋和崇拜,所以日本的收藏家对德国的莱卡(Leica)、康泰时(Contax)等高阶产品有狂热的收藏习惯。这种习惯逐渐传播到中国香港,也自然影响到新兴的中国相机收藏市场。从相机历史的发展来看,莱卡确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也是这个时代制作技术的最高水平。我本人也是莱卡的使用者或者说是崇拜者,但是到了欧洲我才发现,在莱卡之前还有许多「时代」,比如我们这本书中将要介绍的抽屉式相机、折叠式相机、箱式相机、木制单眼相机等,更有堪称莱卡的爷爷辈、祖爷爷辈的相机,有更加精妙绝伦的手工制造工艺,有更加值得炫耀的辉煌历史。玻璃与钢铁建筑,有资金、有设备就可以制造出来,而巴黎的古典花岗岩建筑,如同一座座古董般,矗立在塞纳河两岸,这是金钱和设备无法再现出来的。在流水线生产高度发达的今天,在任何一种收藏门类里,追求更加古老的经典藏品,追求费时、费工的传统手工制作产品,应该是收藏者最基本的信条。

  我不是一个收藏家,只是一名普通的摄影师,业余时间喜欢研究摄影史。作为摄影工作者,手里当然要有相机。我最初购买相机的标准是既可以使用,又可以收藏,所以我买了莱卡,买了老式的尼康。前些年这些相机还经常使用,后来逐渐被数位相机所取代。数位影像虽然刚到「青春期」,却来势汹汹,横扫一百多岁的胶片摄影,如秋风扫之于落叶。数位取代胶片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我用了三十多年的柯达灯光反转片也早已停产,我有幸买到最后一批胶卷,已经过期一年了;我把这批胶卷拍完,也为这位老伙伴送了终。我们这个时代的数位摄影人,不幸也有幸赶上了胶片的末日,正如同一百年前的胶片摄影人赶上了玻璃版的末日,也许一百年后的摄影人会赶上数位的末日。新陈代谢,周而复始,人类才能进步。

  我们不可能改变历史,但是我们可以了解历史。看到柜子里的莱卡、尼康,胶片相机在不经意间已经从使用品变成了收藏品,再看到大街上光怪陆离的数位相机广告,不禁感叹新与旧的交替,只在转瞬之间。

  不识故旧,何以言新?在摄影术发明173 年后的今天,数典不敢忘祖,没有达盖尔摄影法的榜样和先驱作用,没有古典相机的衬托与历史积淀,现代摄影技术便显得苍白无力,又怎能凸显出它们的「新」呢?
 
吴钢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老相机退役,仍在映照历史:留存影像,也见证历史 翻开这本书,仿佛步入了一个尘封的宝藏,每一页都散发着时光的余韵。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充满温度的笔触,描绘了一台台老相机,它们不再是冰冷的机械,而是承载着无数故事的生命体。从那些泛黄的底片,到镜头背后凝视的目光,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岁月的痕迹,那些被定格的欢笑与泪水,那些曾经鲜活的面孔。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每一台相机的“身世”的挖掘,那些关于它们的制造年代、使用者的故事、以及它们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的角色,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看照片,更像是在和历史对话,和那些曾经存在过的人们进行心灵的交流。那种跨越时空的连接感,是我从未在其他地方感受到的。我常常会想象,当年那位摄影师是如何举起这台相机,怀揣着怎样的心情,捕捉下那决定性的一瞬间。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匠心,无论是对相机本身的专业描述,还是对历史背景的考据,都显得如此扎实而充满情感。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老相机的书,更是一部关于记忆、关于传承、关于生命流转的史诗。

评分

初拿到这本书,我本以为会是一本偏向硬核的技术指南,没想到它却意外地充满了诗意和哲学。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赋予那些冰冷的机械以灵魂,让它们在文字间活灵活现。我被那些关于“光影”的论述深深吸引,作者对于光线如何塑造影像、如何捕捉情感的描述,简直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关于视觉的哲学思辨。书中有大量的篇幅都在探讨影像的“留存”与“见证”之间的微妙关系,这让我对摄影的本质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些被定格下来的瞬间,究竟是对现实的忠实记录,还是摄影师主观意图的投射?老相机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们又是如何承载了这种“留存”与“见证”的功能?这些问题在书中得到了深入的探讨,读来引人深思,让我对自己的摄影行为,乃至对生活本身,都有了新的思考。这本书的语言优美,节奏舒缓,读起来就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老酒,回味无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远远超出了我对一本“老相机”题材书籍的预期。它并非枯燥的技术解析,也不是简单的人物采访集合,而是一次深度的人文探索。作者将老相机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语境中,探讨它们如何成为我们理解过去的一扇窗户。我尤其被其中关于社会变迁的章节所打动,那些老照片,在作者的解读下,不再仅仅是静态的画面,而是充满了动态的社会信息,折射出时代的风貌、人性的光辉,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比如,书中对某个特定时期社会摄影的分析,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日常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看到了在宏大叙事之外,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世界。这种将个体影像与集体记忆巧妙结合的方式,让这本书具有了极强的穿透力。它不仅仅是讲述“老相机”的故事,更是通过老相机,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那些塑造了我们现在的一切。作者的视角是独特的,他的文字是富有洞察力的,读来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触动的地方,在于它所传达的那种“时间感”。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老相机的型号和参数,而是通过对影像本身的解读,以及对相机背后故事的挖掘,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沉淀。那些被老相机拍摄下来的照片,在书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它们不再是尘封在抽屉里的过去,而是依然在“映照”着当下的我们。我非常欣赏作者对于“映照”这个词的理解,老相机所留存的影像,不仅仅是历史的复刻,更是对我们的一种回响,一种提醒。它让我们思考,在瞬息万变的今天,我们是否也应该停下脚步,去审视那些重要的瞬间,去珍藏那些值得被铭记的回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很巧妙,每一章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画廊,又彼此关联,构成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被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力量所充盈,对过去有了更多的敬意,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期许。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作者挑选的老相机,每一个都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它们沉默地注视着世界,而这本书,就是它们低语讲述的奇遇记。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那些“不太知名”的老相机的关注,它们可能没有显赫的品牌,没有耀眼的历史,但同样记录了无数平凡而真实的瞬间。作者用一种近乎深情的笔触,去挖掘这些相机背后普通人的故事,那些关于家庭、关于生活、关于梦想的点滴,在这些影像中被放大,被赋予了深刻的意义。这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只属于伟人,也藏在无数个普通人的日常之中。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老相机作为一种“载体”的价值,它不仅仅是记录工具,更是情感的容器,记忆的锚点。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他能够将枯燥的物件,描绘得充满人情味,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相机的主人一同经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